
特朗普还是签了 钢铝关税加倍
尽管加拿大派出了加美贸易部长Dominic LeBlanc紧急飞往华盛顿,与美国商务部长卢特尼克(Howard Lutnick)会面,依然没能阻止美国总统特朗普签署行政令,将美国进口的钢铁和铝产品关税从25%提高至50%,并于6月4日凌晨正式生效。特朗普强调,此举将更有效应对“外国持续倾销低价、过剩的钢铁和铝产品”的行为,因为这些行为削弱了美国本土市场。 鉴于加拿大是美国最大的贸易伙伴,也是美国最大的钢铁和铝供应商,2023年占美国钢铁进口量的近四分之一,去年占铝进口量的约一半。特朗普的这一决定被加拿大视为对其经济的“直接攻击”,并立即引发了政府、行业和工会的强烈谴责和应对准备。 联邦总理办公室(PMO)随后发表声明,称美国对钢铁和铝产品加征的新一轮关税“非法且毫无正当理由”。而“加拿大新一届政府正积极与美方进行密集而实时的谈判,力求在与美国建立新的经济与安全伙伴关系框架下,取消这些及其他关税。” 安省省长福特则呼吁联邦政府立即回应,对输往加拿大的美国钢铁产品加征25%的关税。并表示“我们不能袖手旁观,任由特朗普总统对我们施压。”他还将研究如何确保加拿大钢铁产业集中地安省的制造商尽可能使用国产钢材。 ...

从穷小子到总统 李在明终于成功逆袭
当地时间6月3日凌晨6点,韩国第21届总统选举投票正式开启。4日凌晨5时03分左右,计票工作结束。根据计票结果,共同民主党候选人李在明的得票率为49.42%,国民力量党候选人金文洙得票率为41.15%,改革新党候选人李俊锡得票率为8.34%。由此,李在明正式确定当选韩国总统。 这次选举不仅投票率达到79.4%,创1997年以来最高纪录,当选总统还一天过渡期都没有,直接上任了,可以说是韩国现代史上最快捷、最高效、最不拖泥带水的一次大选。因为自从前总统尹锡悦被弹劾以来,韩国政坛处于真空状态好几个月了。更重要的是,前总统尹锡悦上台后,各种亲美媚日,使得韩国和中国、和朝鲜的关系跌到低谷。李在明则务实得多,多次强调当选后会推行实用外交政策,不管是中国,还是日本、俄罗斯、美国,都需要建立友好关系。 李在明其实是个传奇人物。他于1964年出生在韩国一个小山村,家中有七个孩子,他排行老五。小学毕业后,全家搬到城南市,父亲当过清洁工,也捡过垃圾。因为上中学需要缴纳学费,13岁的李在明上完免费的小学后被迫出来打工。辗转多家工厂,还在一间做棒球手套的工厂受伤,但他不知道可以申领工伤补贴,又没钱去医院,自己忍着,受伤的手臂既没得到治疗,也没得到休息伤,最终导致了6级伤残。 17岁前的李在明在困苦中曾两度自杀,但都没有成功,却帮助他从低谷中爬了起来,边工作,边学习,先后通过自学获得了初中和高中学历。1981年,李在明从工厂离职,专心学习。1982年,他考入韩国中央大学法律系,并且拿到20万韩元的奖学金。后来,他成为一名律师,并以律师的身份参与市民运动后从事政治。光是总统大选他就参加了三次,上次以0.7%的差距输给了尹锡悦,但4年后,他因为尹锡悦的荒唐事,提前登上了总统宝座。 不过,坊间传闻“青瓦台魔咒”,即除了目前的文在寅总统之外,至今韩国总统没有一个能善终的。即便李在明在上任之前,也是被各种指控,一些诉讼还在进行中。他还遭遇过刺杀,去年一场活动中他被人割喉,鲜血直流,差一点就一命归西。他能否顺利度过5年,5年后又能否安享晚年,都是一个未知数。 ...

贸易战没有赢家 3月份加拿大收了美国6亿多反制关税
自美国总统特朗普不顾各方的劝阻,执意对拿大征收关税后,加拿大也强硬地进行了反制,对来自美国的部分产品征收对等关税,这些征税产品涵盖了日常食品、运动器材、家居用品、药品和电子设备等。 联邦财政部的最新数据显示,在2024年3月,加拿大的进口关税收入为4.27亿元,而今年3月份的关税收入猛增到10.44亿,其中的6.17亿加元就是“额外”的反制关税收入。加拿大对美国进口商品征收的25%反制关税分两批生效:第一批于3月4日生效,针对部分基本商品;第二批于3月13日生效,针对更广泛的商品清单。 之前,牛津经济研究院(Oxford Economics)的一份报告称卡尼政府已将反制关税降至“接近于零”,但财政部长商鹏飞(François-Philippe Champagne)通过社交媒体澄清说,加拿大自今年年初以来对美国征收的反制关税中,仍有70%保持有效。 就在美国总统特朗普再次威胁要将进口的钢铝税从25%提高到50%后,加美贸易部长Dominic LeBlanc已经于6月2日飞往华盛顿,与美国商务部长卢特尼克(Howard Lutnick)会面,最终能否真的实施还是未知数。特朗普经常承诺提高关税,但后来却又收回承诺,这为他赢得了“TACO”(Trump Always Chickens Out)的绰号 ,即 “特朗普总是临阵退缩”。 ...

全球对美国好感度降为负值 中国首次反超
美国晨间咨询公司(Morning Consult)刚刚发布的最新全球民意调查显示,全球对中国的好感度持续上升,而对美国的好感度则首次跌入负区间。这份覆盖加拿大、法国、日本、俄罗斯等41个国家的民意调查数据显示,截至5月底,中国的全球净好感度(即对某国持正面看法的受访者比例减去持负面看法的受访者比例)为8.8,而美国的这一数据为-1.5。这是该机构追踪数据以来美国首次被中国反超,也是美国首次跌至负值。41个国家中仅剩13个国家更支持美国(年初还有29个国家),大多数国家对中国的好感度显著增强。 全球民众对美国好感度下降的主要原因是特朗普推动的贸易政策(如滥征关税),可以说美国的贸易政策“正在让中国再次伟大”,而美国的全球好感度则因此下降。就在去年,美国还在很大程度上保持了正面的声誉,但这一数据在特朗普就任后急剧下降。 对中国好感的上升可以归结为中国长期以来积累的正面形象,特别是中国强硬对抗美国的霸凌关税政策,受到发展中国家、金砖国家和非洲地区国家民众的好感。另外,中国的软实力不断增强:长城、高铁、熊猫、中国科技产品(如智能手机、电动汽车)等符号获全球超60%民众喜爱,过境免签政策也提升了访华意愿。以至于连老牌的英国《经济学人》杂志都刊登了一篇题为《中国为何变酷了》的文章,称中国的国际形象不仅在过去3年稳步提升,而且越来越多的外国年轻人开始觉得中国很酷。 ...

没收到加拿大邀请 莫迪可能自2019年以来首次缺席G7
过去两年里,由于印度的特工公然在加拿大的土地暗杀不同意见者,包括著名的锡克教分离主义者尼贾尔(Hardeep Singh Nijjar)被杀案,导致两国外交关系紧张。而面对来自加拿大以及美国的各种证据,印度不仅不认错,坚决否认相关指控,反而指责加拿大庇护罪犯,双方爆发多轮“外交战”。尽管目前在加拿大执政的已经是新当选的卡尼政府,但印加两国关系依然十分紧张和尴尬。 印度媒体在6月2日报道,由于没有收到主办国加拿大的邀请,印度总理莫迪预计不会出席6月15日至17日在加拿大举行的G7峰会。不过,加拿大方面的发言人拒绝明确回应莫迪是否会收到参会邀请。其实,即便印度方面在最后一刻收到了邀请,考虑到勤务安排、两国关系等问题,莫迪也难以安排出席G7峰会。此前加拿大国内的锡克教团体也敦促卡尼政府不要邀请莫迪,理由是印度政府在尼贾尔遇刺案中拒绝与加方合作进行调查。加拿大全国大约有180万印度裔移民,其中一半是锡克族。 如果莫迪最后真的没有出席G7峰会,那么这将是自2019年以来,印度领导人首次没有出席这一“世界最发达经济体的聚会”。其实,印度并不是G7国家,但为了围堵中国,美国政府积极推动“印太战略”,就是要利用印度的体量,构建对于中国的威慑,因此积极扶持印度的工业化,给予了印度许多的政策扶持;并积极武装印度,试图通过印度的军事力量来给中国施压,并在2019年的G7峰会上邀请印度总理莫迪参会。 这次加拿大直接不邀请莫迪参加G7峰会,凸显了加拿大对于印度的强硬立场,但也有和美国叫板的意思。 ...

特朗普又要提高一倍钢铝税
就在美国总统特朗普发动的“对等关税”乱拳遭到全世界的反对,也让特朗普稍微平静了些后,特朗普又在5月30日通过自己的社交媒体发文威胁称将对进口钢铁和铝征收的关税从目前的25%提高到50%,并计划于2025年6月4日开始生效。 鉴于加拿大是美国最大的贸易伙伴,也是美国最大的钢铁和铝供应商,2023年占美国钢铁进口量的近四分之一,去年占铝进口量的约一半。特朗普的这一决定被加拿大视为对其经济的“直接攻击”,并立即引发了政府、行业和工会的强烈谴责和应对准备。 联邦总理卡尼(Mark Carney)表示,将立即启动和加速全国范围内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以应对特朗普的贸易战。他的目标是确保加拿大政府成为“国家建设的催化剂,而不是障碍”。这意味着加拿大将通过增加国内需求来支持其钢铁和铝产业。 而在6月2日在蒙特利尔与铝制品行业代表会晤后,工业部长乔美兰(Mélanie Joly)表示,渥太华致力于在国家基础设施和国防项目中优先使用加拿大本土生产的钢铁和铝。但她强调政府正在密切关注特朗普是否真的会签署这一政策的行政命令并实施这一关税。如果这些关税生效,加拿大将不排除实施报复性关税或其他贸易限制措施,就像在特朗普第一任期内对“232条款”关税所做的那样。 加拿大钢铁生产商协会(CSPA)主席兼首席执行官科布登(Catherine Cobden)警告称,50%的关税将“造成大规模混乱和负面后果”,因为加拿大和美国的钢铁供应链高度整合,关税将同时打击两国生产商和客户。她表示,如果加美之间爆发贸易战,将对北美钢铁行业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根据该协会的数据,钢铁行业是加拿大价值150亿加元的产业,直接雇佣了2.3万名加拿大员工,并支持了超10万个间接就业岗位。 加拿大最大民间企业工会——有22万会员的美国钢铁工人联合会的全国主任沃伦(Marty Warren)直言,“这不是贸易政策,而是对加拿大产业和工人的直接攻击。”数千个加拿大工作岗位岌岌可危,依赖钢铁和铝业的社区正面临风险。” 作为美国最大的供应商,50%的关税可能意味着加拿大产品在价格上完全失去竞争力,从而导致加拿大钢铁和铝生产商的订单急剧下降,裁员,甚至工厂关闭,影响汽车制造、国防、航空航天和建筑等多个下游行业。同时,钢铁和铝是许多消费品和工业品的关键原材料,关税最终会推高这些商品在美国和加拿大的价格,增加消费者和企业的成本。 总之,这项关税无疑将进一步加剧加拿大与美国之间的贸易紧张关系,可能导致更广泛的贸易保护主义升级。 ...

特朗普怒了,来看看特朗普的绰号都有啥
美国总统特朗普以热衷于给政治对手起绰号而闻名,但当别人给他起绰号时,他常常会感到大为恼火。这不,在《华尔街日报》的编辑委员会(Editorial Board)用TACO(Trump Always Chickens Out)来称呼“特朗普总是胆怯或临阵退缩”,并迅速成为网络热梗后,恼怒的特朗普在自己的社交媒体发文一口气列出了近20个让他不喜欢的外号,警告人们他很生气。这些外号的解读如下: 1.TACO (塔可):Taco”本身是一种食物,听起来似乎无害。但这个缩写的真正含义是“Trump Always Chickens Out”直接攻击了特朗普最看重的“强大”、“坚韧”、“永不退让”的形象。而且不是来自普通的网络喷子,而是来自一家有影响力的严肃财经媒体的评论版,这使得其讽刺意味更甚。 2. Ole YamTits (老山药奶子): 来历: 极其粗俗且带有侮辱性。通常用来形容一个人的身体形态,并暗示其臃肿或不雅。 含义: 恶意攻击其外貌和体型。 3. Orange Shitgibbon (橘色狒狒): 来历: “Orange”(橘色)指的是他被外界普遍认为的晒黑肤色或化妆色调。“Shitgibbon”是一个极其下流的复合词,将“粪便”和“长臂猿”结合,暗示其行为粗俗、像动物般原始且令人厌恶。 含义: 极度贬低和非人化,攻击其外貌和行为。 4. Man-Baby 巨婴): 来历: 指责他行为举止不成熟、冲动、爱抱怨、发脾气,缺乏作为成年人或国家领导人应有的稳重和理智。 含义: 嘲讽其幼稚和不负责任。 5. Tiny Hands (小手): 来历: 这个绰号起源于上世纪80年代,由讽刺杂志《Spys》首次使用,暗示其手小可能意味着其他方面也“小”(影射性能力)。 含义: 侮辱其身体特征,并暗示其缺乏力量或男子气概,对特朗普来说是极其敏感的痛点。 6. Diaper Don (尿布唐): 来历: 暗示他年迈、虚弱,或像婴儿一样需要穿尿布,可能暗示失禁或依赖性。 含义: 嘲讽其年龄和身体状况,以及前述的“巨婴”形象。这个绰号在一些批评者中被广泛使用。 7. Mushroom Dick (蘑菇屌): 来历: 极其粗俗和带有性侮辱性质的绰号,通常用来影射男性生殖器小。 含义: 极度粗鄙的性侮辱,攻击其男性气概。 8. Toupe'd Fucktrumpet (戴假发的脏喇叭): 来历: “Toupe'd”指其头发可能并非天然,暗示戴假发。“Fucktrumpet”是一个非常粗俗的俚语,通常指那些说很多废话、谎言或冒犯性言论的人。 含义: 攻击其外貌(发型)和口无遮拦、说谎的形象。 9. Trumplethinskin (爱哭鬼朗普): 来历: 结合了童话人物“Rumpelstiltskin”(侏儒怪)和“thin-skinned”(薄脸皮、易怒)的特点。 含义: 讽刺他心胸狭窄、极易被批评激怒、缺乏气度。这是一个相对巧妙且广为人知的绰号。 10. Grifter-in-Chief (骗子头子): 来历: “Grifter”指骗子、诈骗犯。“in-Chief”是美国总统的尊称后缀(如Commander-in-Chief,总司令)。 含义: 暗示他作为总统,本质上是一个大骗子或利用职权进行诈骗。与“骗子唐”类似,但更强调其作为最高领导人的身份。 11. Don the Con (骗子唐): 来历: 最早由迈克尔·科恩使用,将“Donald”和“con artist”(骗子)结合。 含义: 指责他本质上是一个骗子或诈骗犯,其商业和政治生涯都建立在欺骗的基础上。这是特朗普最痛恨的绰号之一。 12. DonOld (老唐): 来历: “Donald”与“Old”(老)的结合。 含义: 简单直接地强调其年龄,并可能暗示其思想或身体机能的老化。 13. The Lyin' King (撒谎王): 来历: 模仿迪士尼电影《狮子王》(The Lion King)的片名,将“Lion”(狮子)替换为“Lyin'”(撒谎)。 含义: 讽刺他经常说谎或散布虚假信息,这也是一个非常流行和具有讽刺意味的绰号。 14. Rug-wearing Thundernugget (戴假发乱扔东西的傻瓜): 来历: “Rug-wearing”指戴假发或发片。“Thundernugget”是一个贬义词,可能暗示其行为鲁莽、暴躁或愚蠢。 含义: 攻击其外貌(发型)并贬低其智商和行为。 15. Farty-Seven (放屁四十七): 来历: “Forty-seven”可能指他如果再次当选将成为美国第47任总统。“Farty”指“放屁的”,通常用来形容行为不雅或粗鲁。 ...

俄罗斯版的“珍珠港事件”?乌克兰发动重大袭击 俄罗斯损失惨重
就在俄罗斯和乌克兰原计划在6月2日进行新一轮停火谈判之前的关键时刻,乌克兰发动了一场最大胆也是最成功的无人机集群攻击,给俄罗斯造成巨大的损失。当地时间6月1日,先是俄罗斯布良斯克州与库尔斯克州的两座桥梁都遭遇爆炸而坍塌,导致一列货运列车和一列客运列车脱轨,造成7人死亡,至少76人受伤。当天晚些时候,乌克兰将FPV自杀式无人机拆解后嵌入改装卡车或伪装成木制集装箱顶棚,以民用运输为掩护渗透至俄境内。抵达预设位置后,无人机通过星链系统远程激活,形成“蜂群”突袭俄罗斯4-5个战略空军基地,最远攻击距离达6000公里。乌克兰称此次行动代号“蛛网”,击毁或损坏超过40架俄战略飞机,包括A-50预警机、图-95战略轰炸机以及图-22M3战略轰炸机等。最终证明2个机场的袭击成功,俄罗斯方面损失至少10架以上战略轰炸机。 这次据说由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亲自监督、安全局局长马柳克率队直接实施的袭击精心策略了1年多,共出动了117架无人机,而这些无人机只是常见的FPV四旋翼无人机。这是一次极其复杂的特工行动,这些大批无人机,被装进木质移动房屋屋顶下,然后当卡车行至俄军事基地附近时,屋顶打开,无人机被激活,飞出卡车发动进攻。乌克兰安全局初步估算称,此次“蛛网”特别行动的实施使俄方战略航空兵遭受了高达70亿美元的损失。《基辅邮报》称,这是乌克兰安全局迄今为止最雄心勃勃的无人机行动之一,标志着乌军远程打击能力的大幅提升。 不少战争评论人士指出,这也是全球有组织犯罪和恐怖主义的未来图景,这场战争将为全世界留下严峻而持久的遗产,这次袭击的问题在于,任何人都能对任何目标发动此类攻击。本质上这与以色列的传呼机袭击如出一辙,将民用供应链转变为潜在的武器输送系统,使其天然具有可疑性。这种先例所展现出的极端不负责任,应当令所有深思熟虑者深感不安。魔瓶一旦打开,恶魔就再也关不回去了。” ...

24个小时内三项裁决 到底听谁的
5月28日,美国国际贸易法院裁定暂停特朗普的“对等关税“政策,理由是特朗普援引《国际紧急经济权力法》,宣布美国进入紧急状态,这超越了总统的权限。而在裁决发布几分钟后,特朗普政府就宣布提起上诉。第二天,美国联邦巡回上诉法院就批准特朗普政府的请求,暂时恢复实施特朗普政府的所谓“对等关税”政策。而之前特朗普政府就威胁称,如果巡回法院如果不批,它们就准备越过联邦巡回法院去最高法院打法律战。可以说在特朗普领导的美国政府什么样的事情都可能发生,而且还一日三变,还是180度掉头的转变。 其实在美国国际贸易法院判决后,美国哥伦比亚特区联邦地区法院也对由两家玩具公司提起的关税诉讼做出判决,裁定暂停执行特朗普的关税命令14天。不到24小时内,涉及特朗普关税政策有三项重大裁决做出,但内容却如此大相径庭,让整个世界都目瞪口呆。 尽管特朗普团队充满信心,但28日的裁决是特朗普第二任期内最大的司法挫折之一。不少媒体认为这项裁决相当于全盘否定了特朗普第二任期内一些标志性且最具争议行动的法律基础。这场远远还未结束的法律纠纷必然给全球经济注入更多不确定性。此前,特朗普朝令夕改的关税政策早已令全球经济感到不安。同时,这也会削弱特朗普政府面对贸易伙伴的谈判筹码。 联邦总理卡尼在29日表示,加拿大政府对美国法院28日的裁决表示欢迎,但“我们与美国的贸易关系仍然受到同样不合理的威胁和影响……针对钢铁、铝和汽车行业的关税,以及持续威胁对包括木材、半导体和药品在内的其他战略行业征收关税。”不过卡尼强调“与美国建立新的经济和安全关系并加强合作仍是加拿大新政府的首要任务。” ...

美国要狠狠吊销中国学生签证 其他英语国家或受益
就在美国特朗普政府对包括哈佛大学为代表的自由意识形态高校开战的同时,美国国务卿鲁比奥(Marco Rubio)于5月28日在社交媒体X平台发文宣称,美国将开始“积极撤销”部分中国学生的签证,特别是那些与中国共产党有联系或在“关键领域”学习的学生。尽管美国政府尚未具体指明哪些是“关键领域”,但通常涉及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STEM)领域,特别是与人工智能、半导体、航空航天、核能、生物技术等相关的敏感研究。 同日,美国国务院网站发布题为“新签证政策优先考虑美国,而非中国”的声明,声称将“狠狠吊销”中国学生的签证,并将修改签证标准,以加强对来自中国内地和香港的所有未来签证申请的审查。这意味着新的中国学生和学者在申请F或J签证时,将面临更严格的背景调查、更深入的社交媒体审查,以及潜在的更长时间的审批延误。 这之前,美国国务院已经暂时停止了全球范围内的学生签证面试预约,这本身就会导致申请流程的“不合理延误”,甚至可能让学生错过入学时间。 去年11月,美国国务院协同国际教育研究所(IIE)发布了2024年《美国门户开放报告》(Open Doors)。报告显示,2023至2024学年,在美国高校学习的国际学生数量超过112万,对比上一学年增加了约7%,为美国经济做出了超过500亿美元的贡献。其中,印度15年以来首次超过中国,成为在美留学生最大生源地,留学生数量约为33.2万,同比增加23%,占美国国际学生总数的29.4%。而来自中国大陆地区的留学生为约27.7万,同比下降4.2%。 面对特朗普政府带来的不确定性、签证风险和不受欢迎的感觉,越来越多的中国学生可能会选择前往其他国家留学,例如加拿大、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甚至转向中国本土的顶尖大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