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府之国”是如何“炼成”的? 除了都江堰还有什邡

自古以来,四川就被称之为“天府之国”。成就此美誉的,不仅有享誉世界的水利工程都江堰的功劳,还有一直默默无闻的朱李火堰的建树。而这两座水利工程都出自同一个大师的手笔,那就是李冰。 史载,李冰通过“导洛通山”解决了当地的水患。其中,“导洛”修建的朱李火堰就位于现在的德阳什邡市洛水镇高景关。那么,李冰是如何在高景关“导洛通山”的呢?5月8日,什邡市洛水镇党委副书记、镇长廖兴林讲述了他心中李冰的治水过程。 如何“导洛通山”? 李冰治水过程的猜想 位于什邡的高景关,远远望去,绝壁千仞,与对面的云盖山左右对峙,形如一道雄关铁门,名叫“瀑口”。瀑口的山形地貌,酷似都江堰内江的宝瓶口。每当雨季,洪水从狭窄的山中水道而来,穿过“瀑口”直下,分别注入朱堰、李堰和火堰后,水势渐弱,缓缓的流向平原地带。 汹涌的山洪在朱李火堰的约束下,不敢造次,只能乖乖的按照2000多年前就已设计好的路线流动,而这得益于李冰的智慧。为了纪念李冰和颂扬他的功绩,当地政府在高景关、洛水旁,立下了一块石碑,上面书写着“李冰导洛遗址”。 修建的朱堰、李堰和火堰是“导洛”,那什么又是“通山”?什邡市党史市志办公室资料记载,高景关本来是两山相连的。李冰采用“火烧水击”的方法让高景关被凿开一个大缺口。再修鱼嘴,即洛堋(石埂分水岭),东面为外江,主要功能是泄洪,西面为内江,主要功能是灌溉。又在内江上中下段修建朱堰、李堰、火堰。 “在李冰那个时代,仅靠人力去开山,根本是完不成这项工程。”在廖兴林看来,李冰可以称得上是一名科学家,他懂天文地理,懂热胀冷缩的原理,所以才会采取这种“火烧水击”的方法来开山。 烧山其实很好办,而借水就需要讲科学方法。作为土生土长的什邡人,廖兴林深知什邡九顶山区有500多平方公里的积雨区,且海拔差很大,海拔从700米到4400米,在雨季极容易形成暴雨。一旦连降暴雨,山洪必然滚滚而下。而历史水文资料也显示,最大暴雨时候,高景关水流量是平时水流量的181倍。 “李冰正是看准了这个时机,可以向天借水。”廖兴林说,李冰算准了降雨的时间,然后提前烧山,等待暴雨来临。当被烧的滚烫的山体突然遇到冰冷的暴雨,山体就容易裂开,而且山中的水势很大,裂开的山体就会被冲垮。 李冰修建都江堰,在那里待了10年。在什邡治水,直到累死在任上,共待了20多年。“开山这个过程,可能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用了很多年,毕竟山体也十分的坚固。”廖兴林说。 都江堰与朱李火堰 共同成就“天府之国”的四川 “水旱从人,不知饥饿。”这既是对都江堰发挥效果的肯定,也是对朱李火堰起到作用的肯定。 “可以把它确定为小都江堰。”2019年11月23日,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原所长、研究员赵殿增来到什邡参观朱李火堰后这样说道。他还建议把朱李火堰也纳入到世界文化遗产中。 为什么赵殿增会把朱李火堰说成是“小都江堰”?原来朱李火堰的设计竟与都江堰如出一辙,犹如双胞胎兄弟一般。为了更形象的展示出,什邡市洛水镇党委副书记王胜全还专门对朱李火堰进行了高空拍摄,然后与都江堰的航拍图进行了对比。 历史记载,李冰在都江堰治水10年后,便来到了什邡治理水患。因此从时间来说,先有都江堰,后才有了朱李火堰,或许是这个原因,赵殿增才将朱李火堰称之为“小都江堰”。 对此,廖兴林认为不应该把朱李火堰叫“小都江堰”。在他看来,朱李火堰和都江堰发挥的作用同等重要,没有孰大孰小之分。两座水利工程共同造就了1000多年来的“天府之国”。 “朱李火堰灌溉了什邡、绵竹、广汉、新都、金堂等成都平原部分地区。”什邡当地学者、原什邡市政协副主席郭辉图老人说,四川有两条大的水系,一条是岷江水系,一条是沱江水系。正是因为李冰在岷江水系修建了都江堰,沱江水系修建了朱李火堰,才真正把蜀地变成了“天府之国”。 西华大学副教授、四川省李冰研究会副秘书长李钊认为,李冰蜀地治水是一个系统的工程,都江堰水利工程不应该单纯地指由鱼嘴、宝瓶口与飞沙堰为主体工程的都江堰水利工程,而应当涵盖整个成都平原的水利工程,什邡是李冰蜀地治水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什邡当地来说,朱李火堰的修建不仅是“水旱从人,不知饥饿”,还发挥了其他的作用。“李冰治水促进了什邡城市建设和生态改善。”李德阳市林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喻晓钢认为,朱李火堰使什邡、绵竹等县成为旱涝保收的鱼米之乡,同时也有效地解决了洪水肆虐对洛水两岸田园农舍的危害。适宜的气候、良好的人居环境和优美的自然生境吸引了众多的“四方来客”到什邡平原安家定居,从而有力地促进了什邡的城市建设,使一个川西平原边缘小镇什邡逐步发展成为享誉川内外的“小成都”。 千年流经什邡平原的石亭江(洛水),发源于龙门山脉九顶山区,这个区域由于特殊的 “华西雨屏”,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日照偏少,四季分明,适宜多种生物生长繁衍,自然资源十分丰富,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二十七个热点关注地区之一。加之典型的“川西屏立地貌”阻挡了西北利亚的寒流,自第四季冰川以来,这里就成了野生动植物的“避难所”,有“活化石”之称的大熊猫(动物)、珙桐(植物)等上千种野生动植物在这里生长繁衍。喻晓钢说,李冰什邡治水,“导洛通山”,凿开了古瀑口,疏通了洛水,避免了雨季洪水肆虐,预防了山区山体崩塌,促进了自然生态良性化转变,改善了龙门山脉和什邡平原的小气候和生态环境,也有效地为野生动植物提供了栖息和生长环境,使什邡的生态环境更能可持续发展。 无论何地人 李冰精神值得后人学习 历史上,一直对于李冰的籍贯存在很多争议。自清代以来,关于李冰的籍贯有三种说法。其中流传最广的,影响力最大的,就是蜀人说。什邡市博物馆馆长杨剑更认为李冰有可能就是什邡人。 杨剑从成都平原发现的船棺、出土的“十方王”方形印章、《蜀王本纪》提到李冰所说的“魂归天彭阙”以及什邡当地有关李冰的遗迹等,来印证“什邡出现李冰有其历史必然性。” 但李钊指出,从现在的文献记载和考古发现,都没有形成一个关于李冰籍贯的完整证据链。赵殿增表示,不管李冰是哪里人,都代表了一种先进文化,是一个造福后世,万代敬仰的伟人。 “不管李冰在哪里出生,但他数十年都在四川治水,而且在什邡就长达20多年,且最后累死在什邡。在我们什邡人看来,他就是我们当地人了。”廖兴林说。 比李冰籍贯更重要的是,李冰治水精神的传承。什邡市政府相关负责人表示,李冰治水的精神值得我们党员干部的学习。 “一是主动融入时代的担当精神;二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奉献精神;三是尊重自然、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四是勇于探索,善作善成的创新精神。”该负责人进一步解释说,李冰自觉的把自己的职责和秦国统一大业联系起来,在蜀郡担任郡守。为了治理这里的水患,让老百姓有一个安定的居住环境,李冰亲自考察山形水势,决定工程选址,查看民情与施工环境;在修建过程之中,亲临指挥调度,特别是工程遇到困难之际,更是身先士卒、冲锋在前,以过人的胆识、魄力和实干苦干的作风带领他的治水团队攻坚克难。由于劳累过度在什邡以身殉职。 该负责人说,李冰设计修建的水利工程不仅是历史上的一个创新,更是尊重自然、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的体现。李冰的治水精神值得我们党员干部学习。 除了朱李火堰,在什邡境内,还有大王庙、升仙台、高景关、礼斗峰、川主庙、李冰陵园……从这些与李冰有关的遗迹可以看出,历朝历代的什邡人民对李冰有怀着深深的敬意。 “我们洛水镇境内的李冰陵园在去年已经成功升级为国家级3A景区。”廖兴林说,目前,我们正在与成都的一家设计公司开展合作,以李冰陵园为主,打造一个四川省生态旅游示范区。让今人在旅游观光的同时,也能感受到李冰文化。 李钊建议,朱李火堰是世界文化、自然及灌溉遗产都江堰水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要从中提炼出什邡李冰文化形象的定位。加强媒体合作宣传,将“不到什邡,等于没有看到一个完整的都江堰水利工程”类似的宣传口号融入四川旅游规划方案中;举办高端学术论坛,强化李冰“葬于什邡”的唯一性,强调李冰蜀地治水的系统性、科学性以及对人类发展传递出“可持续发展”理念的世界普遍性价值;策划《清明节李冰祭祀大典》,每年在李冰陵举办清明节李冰祭祀大典活动;深度挖掘李冰文化的历史价值及其当代价值,撰写《什邡李冰文化及其当代价值》,提升社会受众对李冰文化的感知度,激发什邡居民对李冰文化的认同感,并籍此提升李冰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