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天科技博览(7月26日)

【本期导读】 “天问一号”开启火星探测之旅 有关“天问一号”的几个问题 《自然》最新论文:大规模筛查发现13种潜在抗新冠病毒药物 研究不支持用羟氯喹和氯喹治疗新冠感染者 科学家研究证实每晚睡6-7小时可预防痴呆 国际最新研究:人类3万年前就在北美洲居住   “天问一号”开启火星探测之旅 中新社文昌7月24日电 (记者 张茜翼 郭超凯) 中国23日在文昌航天发射场成功发射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探测器,迈出了中国行星探测第一步。此次任务,中国将与多国携手探索行星奥秘。 中国火星探测作为开放性的科学探索平台,包括港澳地区高校在内的全国多地研究机构积极参与了研制过程。此外,中国还与法国、奥地利、阿根廷、欧空局等国家和组织开展了多项合作。 7月23日当天,法国驻华大使馆空间参赞罗伯特·包诺柏、奥地利驻华使馆技术办公室主任马克思·普菲乐等多国外宾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观看了长征五号遥四火箭托举天问一号探测器升空。 对于此次天问一号任务国际合作,罗伯特·包诺柏表示,法方与中方在天问一号探测器火星车配置的表面成分探测仪上开展了合作。此外,法中在天问一号探测器的环绕器上也有合作,法方研究团队将协助中方为着陆巡视器寻找合适的着陆地点。他强调,法中两国在空间探测领域优势互补,此次任务无论从科学层面还是技术层面均意义重大,能帮助全人类提升对火星的认识。 马克思·普菲乐亦对奥中双方在天问一号任务合作表示高度认可。他表示,中国科学家和工程师值得信赖,通过国际合作,可有效地降低空间探测的成本、解决技术难题。未来奥中两国将在太空探测领域开展更深入合作。 据了解,中国国家航天局历来重视与世界各国开展太空合作。以嫦娥四号任务为例,该任务的顺利实施凝聚着诸多参与国的贡献。除嫦娥四号探测器上的德国和瑞典载荷外,与俄罗斯合作的同位素热源保障嫦娥四号安全度过月夜;欧空局测控站也发挥了支持保障作用。此外,哈尔滨工业大学环月微卫星“龙江二号”上的沙特微型成像相机已于2018年6月成功传回地月合影。 来自中国国家航天局的消息称,该局愿与各国航天机构、空间科学研究机构和空间探索爱好者携手合作,共同探索太空奥秘。(中国新闻网)   有关“天问一号”的几个问题 7月23日,中国火星探测器“天问一号”发射升空,我国计划在首次发射中实现“绕”“落”“巡”三大任务。在央视新闻和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合作推出的央视新闻公开课《和诺奖科学家谈深空探测》节目中,多位诺奖得主及国际宇航联合会(IAF)主任表示对中国火星探测任务颇为关注。 主持人:中国的火星探测器计划一次实现环绕、着陆、巡视三大任务,对首次飞行而言,难度有多大? 国际宇航联合会(IAF)主任 费希廷格:首先这非常具有远大抱负,而且也是创造历史的。还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将这三个任务合为一体,这是世界历史上的首创。我们的中国朋友们永远都是志存高远,希望能够创造纪录,这从此前的登陆月背探测任务中可见一斑。 国际宇航联合会(IAF)主任 费希廷格:今天要去探索火星的目的不仅是为了了解火星,也是要更好地了解我们的地球,希望借此了解地球正在经历的变化,包括气候变暖,因为气候变暖很可能在火星上发生过。我们希望更多了解火星经历的历程,来更好地解析地球的未来走向,因为很有可能火星就是地球的未来。 197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 谢尔顿·格拉肖:我们知道中国“天问一号”任务要实现三个一,要绕行火星,并且在火星表面安全软着陆,然后还要释放火星探测车。火星车希望实现五个目标,包括绘制火星地表特征图,研究相关的火星形态以及天气气候,还要寻找在火星表面的一些冰以及其他的成分。 201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米歇尔·马约尔:我对中国复杂的火星探测任务深感钦佩。这首先有技术上的难度,人类如果能够完成这样一个目标的话,应该说是非常重要的。 在访谈节目中,200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乔治·斯穆特三世分享了火星车模型,形象展示了“天问一号”在火星表面的工作情况。 200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 乔治·斯穆特三世:“天问一号”非常具有挑战性。我有一个视频,模拟展现的就是火星的任务,火星的情况,还有“天问一号”从海南文昌发射基地升空的激动人心的时刻。“天问一号”也有火星地质探测的任务,非常有意义,激动人心。希望它能在几个月之后,进入火星的大气层,安全着陆。 中科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研究员刘洋谈这次任务的亮点、难点和创新点 主持人: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已经开启,这一次的任务有什么亮点、难点和创新点? 中科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研究员 刘洋:这次任务最大的一个亮点就是一次任务实现环绕、着陆、巡视三个步骤,这在工程上难度非常大。从发射到着陆,整个过程要攻关很多技术难题,特别是当探测器进入火星轨道、即将着陆的时候,这个过程要经历恐怖7分钟。从打开降落伞到制动,整个过程大概有1000多步,每一步都必须非常精准,任何闪失都有可能造成失败。而这个过程是由探测器本身的一个自动程序来完成的,技术上难度很大。 从科学上来讲,这次任务探测器将研究火星土壤的成分,来研究地表的物质组成。还要探测水体的分布、水冰的分布,然后我们还要研究它的整个空间环境。与此同时,我们还有轨道探测器,帮助我们了解火星的整体情况,可以说是陆空协同作战,我相信这个任务能带给我们很多科学上的惊喜。(央视新闻客户端)     《自然》最新论文:大规模筛查发现13种潜在抗新冠病毒药物 中新网北京7月24日电 (记者 孙自法) 国际著名学术期刊《自然》24日在线发表一项药物再利用研究论文称,研究人员在筛查近1.2万种处于临床研究阶段或经FDA(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的药物后,发现有13种可以在培养细胞中抑制新冠病毒(SARS-CoV-2)复制,可视为潜在的抗新冠病毒药物。 该论文称,开发新冠肺炎(COVID-19)疗法的一种实用策略,是对已经获批或正处于临床研究阶段的药物进行再利用,因为这些药物的药理活性和安全性已经得到了确认。 论文通讯作者、美国加州桑福德-伯纳姆普利比斯医学发现研究所病毒学家苏米特·钱达(Sumit Chanda)及同事,通过一项为评估近1.2万种药物阻断新冠病毒复制的潜力而开展的大规模筛查研究,最终发现100种可以抑制病毒复制的分子,其中13种表现出尤其可观的特征——特别是可以在具有现实意义的剂量水平上产生效果。这些药物包括抗HIV(艾滋病毒)药物R 82913、一种用于治疗糖尿病的药物家族(PPAR-γ激动剂)成员——DS-6930、治疗骨质疏松症的潜在药物ONO 5334以及治疗自体免疫疾病(如克罗恩病)的阿匹莫德(apilimod)。 当中最有效的3种药物是ONO 5334、阿匹莫德和MDL 28170(之前已表明MDL 28170可以削弱埃博拉病毒感染),研究人员利用培养的肺组织,测试了它们减少新冠病毒复制的能力,结果显示:ONO … Read more

七天科技博览(7月19日)

【本期导读】 人类历史上最近距离的太阳图像发布 新冠病毒不能通过蚊子传播 长江汛情焦点问题扫描 来自沙漠蝗的威胁 最新研究:世界人口预计2064年达到峰值后开始萎缩 本世纪在黄河口首次发现黄河鱽鱼活体 道路交通塑料微粒随风污染全球   人类历史上最近距离的太阳图像发布 这是太阳轨道飞行器5月30日拍摄的高清太阳表面照片。左下角的圆圈代表着地球的尺寸大小。图片来源:ESA 7月16日,欧洲空间局(ESA)发布人类历史上从最近距离拍摄的太阳图像,拍下图像的则是今年2月发射的太阳轨道飞行器(Solar Orbiter),拍摄时其正位于金星和水星轨道之间,与太阳距离大约是日地距离的一半。太阳轨道飞行器与2月9日发射升空后,于6月中旬首次近距离接近太阳。目前,太阳轨道器运行在第一个轨道上,距离太阳大约7700万公里。欧洲航天局发言人表示,轨道器最终将运行在更接近太阳的轨道上。到2021年末,轨道器将会距离太阳表面约4184万公里,这个距离比太阳到水星的距离还近。(环球科学)   新冠病毒不能通过蚊子传播 美国堪萨斯州立大学一项研究证实,新冠病毒不能通过蚊子传播给人类。研究人员17日在《科学报告》杂志上发表论文称,新研究首次提供了确凿的实验数据,支持了世界卫生组织(WHO)关于蚊子不能传播新冠病毒的论断。 关于新冠病毒是否能通过蚊子进行传播的问题,WHO明确表示不能,称“没有信息或证据表明新型冠状病毒可通过蚊子传播”。该论断是基于其他冠状病毒研究的各种观察结果所做出的推论,并没有确凿的实验数据支持。 为寻找相关科学证据,堪萨斯州立大学生物安全研究所的研究团队进行了针对性实验研究。他们通过病毒胸腔内接种对新冠病毒在三种常见且分布广泛的蚊子中的感染和复制能力进行了测试。这三种蚊子分别是埃及伊蚊、白纹伊蚊和致倦库蚊,它们代表了感染人类的两个最重要的虫媒病毒属。研究人员称,胸腔内接种是对蚊子进行病毒攻击的最极端方法,如果在胸腔内接种后新冠病毒没有在蚊子体内复制,那么即使蚊子吸食了含有病毒的患者血液,仍可以排除其传播病毒的可能性。 研究人员在接种后两个小时内收集的样品中检测到了新冠病毒,证实该病毒可以有效地传递给蚊子;但在接种24小时之后的所有时间点收集的277个样本中均未检测到该病毒。研究人员得出结论,新冠病毒无法在蚊子中复制,蚊子不会成为该病毒的传播媒介。 研究人员指出,新研究用科学数据回答了公众关于新冠病毒是否能通过蚊子传播的疑问,表明即使在极端条件下该病毒也无法在蚊子中复制,吸食了含病毒血液的蚊子是无法将病毒传播给人类的。(科技日报)   长江汛情焦点问题扫描 “长江2020年第2号洪水”持续发展,18日8时,三峡水库入库流量达6.1万立方米/秒。这是今年入汛以来抵达三峡的最大洪水,本就紧张的长江防汛形势更加严峻。 目前长江汛情到底怎么样?为什么有了三峡工程,今年的长江防汛还这么紧张?未来长江面临什么样的防汛形势?记者专访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副总工程师陈桂亚,就长江防汛的焦点问题进行解析。 目前汛情如何?接下来的水雨情又会怎么样? 受强降雨影响,近日长江上游干流及三峡区间来水明显增加,三峡水库入库流量快速上涨,7月17日10时达到5万立方米/秒。根据全国主要江河洪水编号规定,此次来水达到洪水编号标准,至此“长江2020年第2号洪水”在长江上游形成。 陈桂亚说,“长江2020年第2号洪水”在长江上游形成后迅速发展,到18日8时,其流量已增长到6.1万立方米/秒。此次洪水过程“较胖”,截至18时,仍然维持在峰值,但即将转退。 防汛形势持续趋紧。来自长江水利委员会的数据显示,截至18日8时,长江流域有5站超历史最高水位,18站超保证水位,73站超警戒水位。目前,长江中下游各控制站水位仍普遍超警,超警幅度在1.06米至2.18米。南京站潮位18日7时50分涨至10.26米,超历史0.04米。 据水文气象预报,长江流域未来仍有强降雨过程。18日至20日,强降雨区缓慢东移南压,长江中下游干流附近、洞庭湖水系西北部有大到暴雨;21日至24日,雨带北抬至嘉陵江水系、汉江上游,强度为中到大雨为主。总体看,长江流域防汛形势依然严峻。 有了三峡工程,为什么今年长江防汛还这么紧张? 针对近日关于三峡工程防洪能力的质疑,陈桂亚说,三峡工程是长江防汛体系中的骨干工程,地位重要、效益巨大,但三峡工程并不能“包打天下”。 陈桂亚说,今年长江防汛紧张主要是长江流域尤其是中下游降水多导致的。今年以来,长江流域平均降水量750毫米,较常年偏多近两成。特别是进入主汛期以来,长江流域共发生9次明显降雨过程,基本无间歇,流域降雨量较常年偏多四成,长江中下游较常年偏多六成,排名1961年以来第1位。 “长江2020年第1号洪水”发生发展期间,三峡水库连“踩”5次“刹车”,下泄流量从3.5万立方米/秒降至1.9万立方米/秒,有效避免了城陵矶站超保证水位。陈桂亚说,6月以来,三峡水库等控制性水工程已经为减轻中下游防洪压力发挥了巨大作用。即使按静态分析,也就是水库水位超过汛限水位的量计算,截至18日18时三峡水库已拦蓄洪水近100亿立方米,相当于700多个西湖的水量。 陈桂亚说,有了三峡工程并不意味着长江中下游防汛就可以高枕无忧。三峡工程本身有明确的防洪任务,主要是为了将荆江河段的防洪标准由堤防本身的10到20年一遇提升到100年一遇,提高城陵矶附近地区的防洪能力,减少分蓄洪量。三峡工程拦蓄洪水的能力并不是无限大,其本身防洪库容为221.5亿立方米,而汛期长江上游来水多年平均有3000亿立方米,拦蓄洪水的同时,需要择机下泄腾库。七八月份,三峡水库要留出充足的防洪库容来应对上游可能发生的更大洪水。 未来长江面临什么样的防汛形势?需要如何准备? 陈桂亚说,长江流域即将进入“七下八上”的防汛关键期。流域降雨仍在继续,初步预计此轮洪水缓退后,三峡水库又会迎来新一轮来水。 据介绍,长江委已下发调令将三峡水库的下泄流量由3.3万立方米/秒提升到3.7万立方米/秒,控制库水位上涨幅度,以迎战上游可能发生的洪水。长江中下游干流汉口以上江段、洞庭湖出口附近水位已经开始波动转涨。 此外,据中长期水文气象预测分析,7月下旬,长江上游、中下游干流附近降雨仍将偏多。 陈桂亚说,当务之急,仍是要做好巡堤查险工作。目前,长江中下游堤防经过长时间的洪水浸泡,一般险情有可能增加,亟须压紧压实责任,全方位动员力量,进一步充实提高巡堤查险力量,加强重点水库、堤防等巡查防守频次,做到险情早发现、早处置,保障防洪安全。同时,要防范强降雨引发的局地洪涝灾害。(新华网)   来自沙漠蝗的威胁 央视网消息:今年年初以来,从非洲到南亚,蝗灾肆虐的消息时有报道,各方也在呼吁积极应对,并取得了一些成效。印度在2月底时曾表示蝗灾已基本结束。但进入北半球夏天,随着新一代蝗虫群逐渐成熟,蝗灾扩散范围甚至比之前更大。引发这次蝗灾的究竟是什么蝗虫,给当地造成了多大的损失,又为何难以防治呢? 人类与蝗虫的斗争已有数千年的历史,而这次肆虐东非、南亚等地区的蝗虫则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具破坏性的迁徙性害虫之一——沙漠蝗。沙漠蝗一般主要分布在非洲北部、中东和亚洲西南部这些气候较为温暖干旱的沙漠和半沙漠地区。 大多数时候,沙漠蝗种群密度很低,以散居形式存在,这时成虫的身体呈现保护色——草褐色。而当种群密度激增,个体之间的相互刺激会让沙漠蝗转化为群居型:成虫的身体变为亮黄色,接近成熟的若虫为粉色;同时腹部缩小,飞行能力增加,食量也进一步变大。而让沙漠蝗数量开始激增的导火索与气候变化有关。2018年5月和10月,两次热带气旋登陆阿拉伯半岛。 反常的丰沛降雨令土壤含水量上升,更加适宜沙漠蝗虫卵孵化;同时植被大量增加,孵化出的若虫有足够的口粮生长。在这样的有利气候条件下,新一代蝗虫的数量会增长到上一代的20倍。受当地人口稀少及地区紧张局势的影响,沙漠蝗在此自由繁殖了至少三代。 而后蝗群开始迁徙寻求更大的生存空间,一批北上向沙特和伊朗南部方向进军,另一批则向西南,一路跨越海峡到达非洲之角。 2019年10月和12月,又有热带气旋登陆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部。温暖潮湿的环境令蝗虫大军进一步繁殖壮大,向更远的地方扩散。专家测算,今年2月,非洲的沙漠蝗数量已达到数千亿只。这些蝗虫在当地繁殖,几个月后新一轮蝗灾就又再度暴发。此外,蝗群还随着风向,一路飞行到了印度、巴基斯坦等国,甚至从农村扩散到了城市。 联合国粮农组织称,每只沙漠蝗每天吃掉的食物相当于其自身体重,而一个沙漠蝗虫群,每平方公里大约有4000万只蝗虫,也就是说,一个这样的蝗虫群一天可以吃掉3.5万人的口粮。 防治蝗灾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持续“监测”,追踪蝗虫踪迹,在蝗虫孵化出来、数量快速增长之前尽早控制。1960年各国开始引入蝗虫监测系统之后,全球蝗灾发生频率明显减低。 人类杀灭蝗虫最主要的手段是喷洒有机磷酸类农药。使用这类农药很可能会破坏当地生态,甚至可能通过被污染的食物威胁到人类健康,然而,联合国粮农组织也不得不承认,目前这种化学方法仍然是直接杀死蝗虫的主要手段。 蝗虫本身存在天敌,例如粉红椋鸟,粉红椋鸟以蝗虫为主食,一天能吃120至180只蝗虫。不过,群居的沙漠蝗会发生变异,在体内合成释放苯乙腈,在受到生存压力的时候,苯乙腈会转化为剧毒氢氰酸,让捕食它们的粉红椋鸟等鸟类身体不适。因此,它们的天敌基本上很少主动摄食群居的沙漠蝗虫。此外,群居沙漠蝗飞行能力很强,最高可以飞到上千米高空,每天最多可移动150公里,这也令捕捉它们非常困难。 在无比巨大数量的蝗虫面前,无论是它的天敌还是人类的化学手段,对减少沙漠蝗数量的作用都比较有限。粮农组织上个月曾预测,现在肆虐的蝗虫产卵后又将导致新一代数量更多的蝗虫孵化,这波蝗灾的破坏力会持续相当长的时间。 那么,这波沙漠蝗是否会对我国构成威胁呢?专家认为可能性很小。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生态修复处处长王卓然:“沙漠蝗一直没有越过青藏高原这个屏障进入咱们国家,目前情况来讲,沙漠蝗进入我国概率非常非常低。” 我国西藏南部、云南西部边境与尼泊尔等沙漠蝗发生区毗邻,不排除少量蝗虫随季风迁入我国的可能,但造成显著危害的几率很小。近年来,我国蝗虫监测预警防治能力不断提升,药械储备也比较充足,相关部门正密切关注境外蝗灾的动态,严防沙漠蝗侵入我国。(央视网) … Read more

七天科技博览(7月12日)

【本期导读】 《巴黎协定》温控目标面临巨大挑战 气候变暖让六成鱼类无法生存 目前没有足够证据表明孕妇感染了新冠肺炎病毒可以传染给胎儿 高胆固醇人群应少吃碳水化合物 太阳底下不戴帽子,小心你的脑功能退化 机器人科学家来了 户外人造光或可影响青少年身心健康 美国入境与海关执法局(ICE)修改针对留学生的签证新政   《巴黎协定》温控目标面临巨大挑战 世界气象组织(WMO)当地时间9日发布的最新气候预测报告指出,未来五年(2020-2024年)中,每年的全球年均气温都有可能比工业化前水平(1850-1900年)至少高出1摄氏度,且至少有一年高出1.5°C的可能性为20%。WMO秘书长警告称,这一研究表明气候变化《巴黎协定》温控目标面临巨大挑战。 总部设在瑞士日内瓦的世界气象组织是联合国系统关于天气、气候和水的权威机构。当天发布的“全球一年期至十年期气候最新信息”报告由英国气象局牵头、每年更新一次,其提供了未来五年的气候展望。 世界气象组织指出,地球平均温度已比工业化前时期高出了1°C以上。过去的五年是有记录以来最热的五年。上述预测考虑了自然变化和人类对气候的影响,以便对未来五年的温度、降水量、风型和其他变量提供最佳预测。该预测模型没有纳入因新冠疫情下封城导致的温室气体和气溶胶排放的变化。 WMO秘书长佩特里·塔拉斯当天表示,这项研究表明,实现气候变化《巴黎协定》“把本世纪全球气温升幅控制在远低于工业化前水平2摄氏度,并努力将气温升幅进一步限制在1.5摄氏度以内”的目标面临着巨大挑战。 “WMO多次强调,因新冠疫情引发的工业和经济放缓并不能取代持续和协调的气候行动。由于二氧化碳在大气中的寿命非常长,预计今年排放量下降的影响不会导致大气中温室气体二氧化碳浓度的下降。”塔拉斯表示。 他强调,新冠疫情造成了严重的国际卫生和经济危机,与此同时,若不能成功应对气候变化,则可能会威胁到人类未来几个世纪的福祉、生态系统和经济,“各国政府应利用这个机会,将气候行动纳入复苏计划,并确保我们的复苏更茁壮”。(中国新闻网)   气候变暖让六成鱼类无法生存 气候变化为鱼类带来的风险远比此前认为的要大得多,研究人员近日在《科学》发表的研究表明,鱼类胚胎和产卵的成年鱼更容易受到海洋变暖的影响。 在全球变暖5℃的最坏情况下,考虑到鱼类生活的不同阶段,到2100年,全世界多达60%的鱼类将无法适应其地理范围内的温度。就算人类实现了《巴黎协定》的严格目标,将全球变暖控制在1.5℃,但对于10%的鱼类来说,这一温度依然太高了。 此前,科学家认为只有5%的鱼类难以应对5℃的全球变暖,但这是基于对成年鱼类的单独分析。 研究小组成员、德国阿尔弗雷德·韦格纳研究所亥姆霍兹极地与海洋研究中心的Hans-Otto Portner说:“可以说1.5℃不是天堂,会带来变化。但如果我们能够阻止气候变暖,就可以限制这些变化。鱼类对人类摄取营养非常重要,因此这项研究为保护我们的生态系统和自然环境提供了有力依据。” 研究人员分析了关于694种淡水和海洋鱼类耐热性的现有科学文献。以前的分析很少关注鱼类生命阶段,但研究小组此次考虑了产卵和非产卵的成鱼、幼鱼和胚胎之间的差异。产卵者和胚胎所能应对的最低和最高温度范围差要小得多,平均温度差分别为7.2℃和8.4℃,而成鱼能应对的平均温度差范围为27.5℃。“这为此前研究中基本上被忽略了的一个生命阶段带来了曙光。”Portner说。 加拿大麦吉尔大学的Jennifer Sunday没有参与这项研究,但她在《科学》杂志的一篇评论中表示,胚胎和生殖期的成鱼更易受到伤害是“令人担忧的主要原因”。 胚胎和产卵期成鱼对海洋变暖的耐受力较低的主要原因是它们需要更多的氧气。氧在较冷的水中比在较热的水中更易溶解。不幸的是,海洋变暖的速度远快于鱼类的进化适应速度。虽然鱼类可以迁徙到较冷的地区生活,但合适的新产卵地点却很难一下找到。因此,“尽可能减少气候变暖是值得为之努力的工作。”Portner说。(中国科学报)   目前没有足够证据表明孕妇感染了新冠肺炎病毒可以传染给胎儿 新华社北京7月12日电(记者王琳琳)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产科主任赵扬玉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介绍,目前还没有足够证据表明孕妇感染了新冠肺炎病毒可以导致母胎垂直传播。 如果孕妇确诊感染新冠肺炎病毒是否可以继续妊娠?对此,赵扬玉表示,目前研究认为,确诊感染孕妇总体病情的严重程度和普通人群基本相似,妊娠合并新冠肺炎转为重症的概率并不比普通人群高。 “综合分析国内外研究文献,妊娠合并新冠肺炎总体愈后相对还是好的,没有依据一定要终止妊娠。”赵扬玉在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介绍,目前,对于确诊孕妇,国内外均普遍采用多学科综合救治手段,经过多学科共同讨论,参照孕妇妊娠周数、病情严重程度,综合决定是继续妊娠、还是终止妊娠。 针对治疗对胎儿的影响问题,赵扬玉介绍,由于新冠肺炎没有特效药物,目前治疗仍以母亲优先为原则。“只有孕妇健康了,胎儿才能够健康。按照常规治疗方法和手段,胎儿相对是安全的。”(新华网)   高胆固醇人群应少吃碳水化合物 数十年来,许多健康专家建议,高胆固醇人群应减少饱和脂肪的摄入,以降低患心脏病的风险。但最新发表在《BMJ循证医学》杂志上的一项研究却认为,这一建议缺乏证据支持,高胆固醇人群需要减少的是碳水化合物的摄入,而不是饱和脂肪。 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是一种遗传疾病,患病者的胆固醇水平要比普通人高出2—4倍。包括美国心脏协会在内的许多卫生组织都建议,患上这种病的人应减少饱和脂肪的摄入,少吃肉、蛋、奶酪等动物性来源食物,以降低心脏病风险。但此次,由美、英、法等国研究人员组成的国际专家小组在对这一饮食建议进行审查评估后提出了异议,认为其缺乏科学证据支持。 专家小组称,低饱和脂肪饮食建议的基础是“饮食心脏假说”,该假说认为,食用富含饱和脂肪的食物会增加血清胆固醇水平,从而增加患心脏病的风险。但他们的研究表明,有关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患者应采用低饱和脂肪饮食的建议,并无科学证据支持;而低碳水化合物饮食可以显著改善心血管,对那些心脏病高风险人群,如肥胖、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更有效。 专家小组指出,新研究表明,更有益心脏健康的饮食是低糖饮食而不是低饱和脂肪饮食。研究人员称,他们的结论也得到了最近发表在《美国心脏病学会杂志》上的另一项研究的支持,该研究认为,心脏病高风险人群应该少吃面包、土豆、甜食等会增加血糖的食物,而不是富含饱和脂肪的动物性食品。(科技日报)   太阳底下不戴帽子,小心你的脑功能退化 哥本哈根大学的一项最新研究显示,夏天进行长时间户外运动时尽量戴上帽子,头皮直接暴露在阳光下,有损坏大脑功能的潜在风险。虽然结论听起来相当惊悚,科研人员们进行这项研究时的出发点还是有据可依的。全球有大约一半的人生活在有可能出现酷热或者酷寒气候条件的区域,环境的热效应潜在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生产。在室外环境中,当人头部的正上方暴露在太阳辐射下,将产生相当大的热负荷,科研人员们通过本次研究证实,这样的条件对人体健康还真有潜在的损害。(环球科学)   机器人科学家来了 最近,《自然》发表的一项研究改造了汽车装配线上常见的机器人,使其可以在化学实验室内和人类一起工作。该机器人采用激光扫描和触觉反馈相结合的方式实现定位,而没有采用常用的视觉系统。因此,它可以在完全黑暗的环境下操作,这有助于进行光敏光化学反应。其尺寸和人类相当,可以在传统无改造的实验室内工作。作者通过编程方式,让该机器人探索各种假设,以提高一种聚合光催化剂的性能。机器人在2-3天内便优化了反应条件,而人类预计要几个月的时间才能做到。(环球科学)   户外人造光或可影响青少年身心健康 夜间室内的人造光易干扰人类睡眠-觉醒周期的昼夜节律,但目前关于户外人造光的研究还比较少。在一项发表于《美国医学会杂志·精神病学》的最新研究中,研究人员分析了在2001-2004年间,一万多名13~18岁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及睡眠状况,并利用卫星图像数据来衡量青少年晚上暴露于户外人造光的程度。结果显示,即使考虑到个人及社区层面等因素,生活在户外光线最充足地区的青少年平均比其他地区的青少年晚睡29分钟,少睡11分钟。另外,夜间人造光的强度越大,青少年患情绪障碍或焦虑症的可能性也越大。(环球科学)   美国入境与海关执法局(ICE)修改针对留学生的签证新政 由于美国入境与海关执法局(ICE)颁布的留学生新政引来众怒,近来受到全美各大高校联合起诉,而迫于强大的舆论压力下,美国移民及海关执法局(ICE)终于松口,对该新政进行了部分修改。 修改后的规则如下:身在美国境内的国际留学生,不能全部选择上网课;身在美国境外的国际留学生,可以在当地选择上网课;没有回美国返校,但仍上网课的学生,学生身份仍然有效,只需要在SEVIS中保持激活状态。 与此同时,全美众多高校也正在计划应对这一新政的方法,纷纷增开秋季线下课程,例如加州伯克利大学将新建一门1学分(通常为3学分)的面授课程,而佛罗里达大学的部分学院将采取90%线上授课结合10%面授课程的模式。(央视新闻) (选编:洪田)

七天科技博览(6月28日)

【本期导读】 核酸检测“混检”方法可靠吗?国家卫健委回应 蚊蝇不具备传播新冠病毒的生物学基础 西班牙从去年3月废水中检出新冠病毒意味着什么 MATLAB被禁反思:国产软件要“争口气” “5G+北斗”将成为最重要的基础设施 科技短讯   核酸检测“混检”方法可靠吗?国家卫健委回应 近期,在为民众做核酸检测时,武汉和北京都采用了所谓的混检方法。这种方法可靠吗?国家卫健委28日在官方微博回应称,“混检”有两种模式,“混合采样”不会影响核酸检测的敏感性;“样本混合”对检测敏感性有一定的影响,但影响程度是已知的。 据介绍,“混检”有两种模式。一种是在采样时,将几个人如3人或5人分别采样后,放至同一采样管中,这种模式也叫做“混合采样”或称“混采”,北京多数情况下采用这种模式;另一种则是在实验室检测时,将3人或5人的样本取相同体积混合在一起,也称“样本混合”。从科学角度讲,第一种“混采”模式,不会影响核酸检测的敏感性,后一种将样本混合检测的模式,则对检测敏感性有一定的影响,但影响程度是已知的。 国家卫健委指出,在现场采样中,如采用“混采”,要注意的是有序安排,如5人一组,每人持各自的条码,采样时每采一人,将该人条码贴至采样管上,这样就可有效地避免采样可能弄混的问题。分析过程中,如采用“样本混合”的混检方案,在混合5人样本时,也要注意样本混合过程中,可能存在的样本弄混问题。 国家卫健委表示,混检大幅提升了核酸检测能力,比如,现在北京的日检测能力是20多万,使用这种结合模式,可使日检测能力在不增加人力物力的情况下,就可以达到200多万。需要强调的是,对于发热门诊有症状患者、密切接触者等高风险人群检测,还是应该采用单采单检。对于低风险人群的筛查,则可以优先选择“混检”。(中国新闻网)   蚊蝇不具备传播新冠病毒的生物学基础 中新网北京6月27日电(记者 杜燕)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研究员王丽萍在今天举行的发布会上表示,蚊蝇不具备传播新冠病毒的生物学基础。同时,从目前掌握的流行病学证据来看,全球目前没有发现因为蚊蝇等媒介生物导致人感染新冠肺炎的报道。新冠病毒还是主要通过直接接触了感染者、飞沫传播。(中国新闻网)   西班牙从去年3月废水中检出新冠病毒意味着什么 西班牙巴塞罗那大学26日发布公告称,该校领导的一个研究小组在去年3月采集的巴塞罗那废水样本中检测出了新冠病毒。如果确认无误,这一结论是否意味着新冠疫情出现时间比报告的更早?通过检测废水是否可以更真实地了解新冠疫情开始传播的时间与潜在波及范围? 寻找新冠病毒踪迹 今年4月13日开始,巴塞罗那大学肠道病毒小组研究人员每周对当地废水样本进行检测,从中寻找新冠病毒的踪迹。作为西班牙新冠病毒“哨点监测项目”的一部分,该研究的目的是及时应对可能出现的新一轮疫情暴发。 研究人员还检测了一家废水处理厂的冷冻废水样本,结果在2020年1月15日的废水样本中检测出新冠病毒。西班牙本土首例新冠确诊病例是今年2月25日报告的。 这个发现促使研究人员检查更早存档的废水样本。对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的废水样本分析的结果显示,去年3月12日采集的废水新冠病毒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检测呈阳性,病毒水平非常低;这期间其他所有样本检测结果均为阴性。 该研究引起高度关注,它指向在全球报告首例新冠病例前,新冠病毒已在巴塞罗那传播的可能性。领导这一研究的巴塞罗那大学生物学教授阿尔韦特·博什在公报中说,巴塞罗那是一个商业和旅游中心,接待了许多外地游客。这一研究结果表明世界其他地区也可能发生了类似情况,但许多病例或因被误诊为流感而被掩盖。 判定疫情时间为时尚早 作为西班牙病毒学家学会主席,博什还表示,如果早在今年1月就发现新冠病毒的存在,将有助于提高疫情应对水平。从另一方面看,由于缺乏对新冠病毒的认知,早期新冠病例很可能被误诊为普通流感,从而加剧了社区传播。 在人类发现新冠病毒之前,它早已在人群中开始传播了吗?巴塞罗那大学这一研究结果已提交同行评审,但有不少专家对这项成果的指向提出质疑。 西班牙公共卫生和卫生管理学会的霍安·比利亚尔维博士认为,根据这一研究结果判定新冠疫情暴发时间为时尚早。由于只有一个研究结果,所以需要更多数据、更多研究、更多样本去证实这个结果,还需要排除实验错误或方法存在问题等因素;此外结果还有可能是假阳性。但比利亚尔维不否认这一研究“很有启发性”。 荷兰KWR水研究所微生物学家赫尔蒂安·梅德马建议巴塞罗那大学研究小组对存档样本再次测试,以证实新冠病毒确实存在。还有学者认为,巴塞罗那大学这项研究样品制备的浓缩步骤不够规范。 综合来看,对该研究进行第二轮实验求证并不容易。《纽约时报》援引博什的话报道说,他的团队无法在2019年3月的阳性样本中重复实验,因为它在第一次检测中已被消耗掉了。“我们从该样本中证明了这一点,但我们无法重复”,博什表示,样本污染的情况不太可能发生,“(根据)我们的工作方式,当有污染时,我们会注意到它”。 废水研究成为监测新工具 多项研究已证明,在新冠患者粪便排泄物中存在大量冠状病毒基因组,病毒基因最终会混入废水中,这是基于废水研究新冠流行病学的理论依据。 今年2月,钟南山院士和李兰娟院士团队分别从新冠患者的粪便样本中分离出新冠病毒,这一发现证实患者排出的粪便中确实存在活病毒,对于认识病毒致病机理,帮助全社会切断疫情传播途径并更有针对性地做好防控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新冠疫情在全球多点暴发,持续蔓延,多国科研人员开始尝试将基于废水样本的流行病学研究作为监测新冠病毒传播的工具。 芬兰国家卫生与福利研究所6月2日发表公报说,初步研究结果显示,污水中的新冠病毒核糖核酸含量基本可以反映病毒在特定地区传播情况。该研究方法还可用于鉴定病毒的基因型,研究人员推定,来源不同的新冠病毒具有不同的感染能力。 新加坡国家发展部长黄循财6月9日表示,除了传统检测法,新加坡正在采用检测废水中是否有新冠病毒等方法来了解某个特定人群中是否有新冠患者,例如住在专用宿舍里的外籍劳工等。 澳大利亚联邦科学与工业研究组织6月19日发布公报说,通过分析污水样本可以了解社区中感染新冠病毒的情况,无论是否有人出现感染症状。该机构参与的团队找到了一种成本低廉、快速高效的方法,可通过污水监测新冠病毒在社区传播情况,这将有助于预防疫情二次暴发。 此外,意大利、美国、荷兰等国也在开展这类研究。研究人员认为,相关研究有望帮助科学家在尚未被察觉的疫情早期检测病毒在人群中的传播,特别是可以囊括无症状人群传染情况,从而更有针对性地做好防控。(新华网)   MATLAB被禁反思:国产软件要“争口气” 刚迎来百年校庆的哈工大,因为被禁用工科“神器”MATLAB,短时间内再次成为关注的焦点。此次被禁的还有哈工大的“邻居”——哈工程。 事件发生后,很多人表示,我国各种软件长期依赖国外,终究不是办法,国产软件当自强;也有网友认为,作为警示信号使得我们紧张起来还可以,但影响也没有那么深远。 “我们‘倒贴钱’为国外软件试错,别人却想禁就禁。”清华大学地球系统科学系副教授刘利认为,这是因为美国牢牢掌控了软件生产这一核心环节,就可以随意指定或改变规则,以对我国实施限制。 一位信息学领域的院士在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指出,国产软件研究“非不能也,是不为也”。时间长了,“就像整天把好吃的面包卖给我们,最后我们连馒头都不会蒸了”。 翻脸如“翻书”,“倒贴钱”试错贡献化为零 事件发生前,哈工大与该软件商MathWorks公司一直保持紧密联系,曾邀请该公司员工举行讲座,为学生讲解MATLAB的使用操作流程。 今年3月,哈工大发布了MATLAB校园授权License更新指南。一切本该沿着校企商业合作的正常方向发展,怎奈MathWorks公司“翻脸如翻书”,最终还是服从了政府的强制性禁令。 在美国商务部5月22日公布的“实体名单”中,目前已包含13所中国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国防科技大学、湖南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西北工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电子科技大学、四川大学、同济大学、广东工业大学以及南昌大学。 在刘利看来,MATLAB发展到今天,实际上也有中国众多用户的功劳。“用户会为软件试错和检验,使软件企业得以稳定、壮大甚至引领。如果被禁用,很大程度上意味着我们这些年为企业试错等的贡献就都被化为零了。”他说。 “我们‘倒贴钱’为国外软件试错和贡献,别人却想禁就禁。”刘利认为,这是因为美国牢牢掌控了软件生产这一核心环节,就可以随意指定或改变规则,以对我国实施限制。 这样的案例有很多。 国内某知名高校一名研究机器人的教授在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表示,当前我国使用的很多基础工具如印刷电路板、制作软件、开发软件、机械设计软件,很多都来自美国,这些软件在整个科研环境和企业产品中起着重要作用。 上述院士表示,这一系列警告来得“正逢其时”。中国在软件开发方面长期滞后,“非不能也,是不为也”。 以他所在领域为例,这位院士表示,科研人员日常使用的科研软件,只有少量简单的东西是自己设计编程的,其他都买自国外。“美其名曰,你的产品既然要卖到国外去,用的软件就要跟国外接轨。” … Read more

七天科技博览(6月21日)

【本期导读】 世卫组织:新冠病毒仍在快速传播 新冠病毒可能在去年12月已出现在意大利 拔尖计划 2.0致力寻找天才、怪才 平均亩产766.62公斤!全国超强筋小麦单产纪录诞生 科技短讯   世卫组织:新冠病毒仍在快速传播 新华社日内瓦6月19日电(记者刘曲)世界卫生组织19日表示,新冠病毒仍然在全球快速传播,各国要预防可能出现新的疫情高峰。 世卫组织总干事谭德塞当天在例行记者会上说,新冠病毒目前仍然在快速传播,大多数人仍面临感染风险。世卫组织数据显示,18日各国向世卫报告的新增病例超过15万例,其中近一半来自美洲,南亚和中东地区也报告了大量病例。 谭德塞说,世界正处于一个新的危险阶段,虽然许多人都厌倦了居家避疫情,各国也渴望在社会和经济活动等方面放开,但他仍呼吁所有国家和民众保持高度警惕,继续保持社交距离,在适当时候戴口罩并经常洗手。 世卫组织卫生紧急项目执行主任迈克尔·瑞安说,现在还没有对“第二波疫情”的准确定义,一些地方新发现的聚集性感染事件不一定就意味着第二波疫情,有可能只是第一波疫情中的又一个“高峰”。和通常流感的传播模式不同,新冠疫情在许多地方出现第一个高峰后并未出现大幅下降的情况,而只是因为防控而维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水平。应利用这段平稳期在人员、物资等方面做好充分准备,以预防下一次可能出现的高峰。 对于中国北京出现的最新疫情,世卫组织卫生紧急项目技术负责人玛丽亚·范凯尔克霍弗说,北京最新疫情中的一些病毒基因序列已公开上传供大家分析研究,世卫组织也收到了中方的通报。对于特殊环境可能起到病毒传播“放大器”作用,应做更多、更详细的流行病学调查,这样才能深入了解病毒传播特点。(科技日报)   新冠病毒可能在去年12月已出现在意大利 新华社罗马6月19日电(记者李洁)意大利高等卫生研究院18日发表声明说,新冠病毒可能在去年12月就已经出现在意大利北部地区。 声明说,该研究院环境与水质卫生监测等部门专家分析了去年10月至今年2月间收集的40个城市废水样本,结果在去年12月18日取样的米兰市和都灵市废水中,以及今年1月29日取样的博洛尼亚市废水中都检测到了新冠病毒核酸。这项研究的负责人朱塞平娜·拉罗萨介绍,他们将这40个样本和2018年9月至2019年6月收集的24个废水样本进行了对比,且上述研究结果得到了两个不同实验室使用两种不同方法的证实。研究人员说,这项研究有助了解新冠病毒何时开始在意大利传播。 意大利今年1月30日宣布首次发现新冠确诊病例,2月21日开始报告本土传播病例。(新华网)   拔尖计划 2.0致力寻找天才、怪才 6月19日,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以下简称“拔尖计划”) 2.0 基地遴选工作会议召开。在会上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吴岩表示,经过拔尖计划1.0 的探索积累,拔尖计划2.0在人才选择上要把握4个字:选、寻、留、创。选,要选出天才、鬼才。寻,要寻找偏才和怪才。留,要给天才、鬼才留成长的空间。创,要给偏才、怪才创机会。做到选、培、调有机衔接。 吴岩指出,拔尖计划 2.0 与 1.0 的区别在于,拓围、增量、提质、创新。 拓围,拔尖计划 2.0 实施范围从纯理拓展到大理、大文、大医,覆盖数学、物理学、 化学、生物科学、计算机、天文学、地理科学、大气科学、 海洋科学、地球物理学、地质学、心理学、基础医学(药学)、哲学、经济学、中国语言文学、历史学等 17 个专业类。其中,新增了哲学、中国语言、文学、历史学、经济学、基础医学(药学)。 增量,教育部计划2019—2021年分年度遴选建设 260个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基地,包括190个左右的理科基地、60个左右的文科基地以及10个以上的医科基地。用10年左右时间,培养数万名基础学科拔尖学生。 提质,汇聚一流师资、一流学生、一流条件等优质资源,提升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质量,瞄准世界最好,让拔尖学生在国际竞争中成长为全球科学领军人才。 创新,探索书院制、导师制、学分制三者交叉融通的创新模式,形成拔尖人才培养的中国标准、中国模式和中国方案。 其中,在选拔范围上,相比较拔尖计划1.0选取17所高水平大学的数、理、化、信、生5个学科率先进行试点,拔尖计划2.0“只唯水平、不唯身份”,强调中央高校重视综合优势,地方高校重视特色优势。 在选拔机制上,通过入校二次选拔、高考“强基计划”、高中“英才计划”等方式选鉴有志于攀登科学高峰的拔尖人才。在吴岩看来,拔尖计划 1.0 最大的成功是全校二次选拔,即入校的学生都有机会进入基地,再从中选择优秀胚子。 在培养机制上,拔尖计划 2.0 的三制(书院制、导师制、学分制)是重要的培养载体、培养手段、培养路径。学生可实现自主选择发展、本硕博贯通培养并重。 据介绍,拔尖计划 2.0 有几个目标:提升“三个力”,在自然科学、哲学社会科学、基础医学上发力;面向“后天”,拔尖计划1.0做了10年,定位是做大,从无到有做起来,瞄准的是明天;培养“小众”,培养关键少数,培养领跑国家发展和人类进步的探路者;培养科学原创人才,抛弃学科情节,从学科中心变成培养中心,从教师中心变成学生发展中心,把高等教育的作用从支撑服务转向先导引领,发挥火车头的作用。(中国科学报)   平均亩产766.62公斤!全国超强筋小麦单产纪录诞生 平均亩产766.62公斤!这是“济麦44”刚刚创造的超强筋小麦单产最高纪录。 … Read more

七天科技博览(6月14日)

【本期导读】 “咽拭子阳性”与新冠确诊病例到底有啥区别? 建议民众暂不要生食三文鱼 科学家实现体内3D打印人耳 中国第八大沙漠试种旱稻 澳洲大火“阴霾”仍在 世界航天奖首次授予中国科学家 科技新闻简报   “咽拭子阳性”与新冠确诊病例到底有啥区别?   咽拭子阳性代表体内存在病毒 咽拭子采集是目前主要针对病毒核酸的检测方法。如果咽拭子阳性即代表核酸检测阳性,说明人体内携带新冠病毒。 核酸检测阳性意味着什么?据介绍,冠状病毒是由蛋白质和核糖核酸RNA组成,核糖核酸在内负责病毒的繁殖;蛋白质在外,既维持病毒的颗粒形态、又保护内部的核糖核酸。所以,核酸检测就是直接检测病毒当下是否存在,也就是说咽拭子核酸阳性代表体内存在病毒。 而新冠病毒主要是通过呼吸道传播的,咽部是此类病毒聚集较多的地方。具体做法是用医用棉签从人体的咽部蘸取少量分泌物,然后对这些标本进行相关检测。 上述专家告诉记者,确定感染者一般需要进行两次或者两次以上的咽拭子检测,两次咽拭子阳性才算是感染者,两次采样时间间隔24小时。而两次核酸检测咽拭子阴性也是出院的一个指标。 咽拭子阳性不代表是新冠肺炎确诊病例 “咽拭子核酸阳性可能是无症状感染者或新冠肺炎确诊病例,”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武汉医学会呼吸分会主任委员程真顺指出,而咽拭子阳性不代表是新冠肺炎确诊病例。 程真顺解释说,“如果受检者咽拭子核酸阳性,但不具备临床症状,比如发热,呼吸困难等,而且肺部CT也没有明显的病毒感染表现,那么就将其称为无症状感染者。” 程真顺补充道,根据《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七版)》中对于新冠肺炎确诊病例的诊断标准的描述,在受试者核酸检测阳性之后,是否为确诊病例还需要结合临床表现和肺CT等其他检查结果。只有符合新冠肺炎的诊断标准的,才能说是确诊病例。 “从武汉最近调查结果来看,无症状感染者传染性很弱,但无症状感染者有转为有症状可能,因此需要统一隔离观察。一般来讲,无症状感染者在隔离观察时,可以不进行特殊治疗。”程真顺进一步说。(科技日报微信公众号)     建议民众暂不要生食三文鱼 日前,北京新发地市场从切割进口三文鱼的案板中检测到新冠病毒。中国疾控中心流行病学原首席研究员曾光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我们说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北京新发地的疫情到底叫“输入”还是“反弹”,还需要探索,因为有些产品涉及到外国进口,比如三文鱼,还有同样进口的同一批产品等,它的冷藏环境可能是适合病毒生存的。曾光表示,三文鱼食用方法不同于其他肉类,公众往往生吃,因此引起关注。目前发现病毒检测为阳性,情况不明,特别是并不知道它的来源究竟是被人传播,还是其他情况,这些问题没查明之前,建议大家不要生吃三文鱼。(中国新闻网)   科学家实现体内3D打印人耳 3D打印技术越来越多地被用于定制人体的新“零件”,比如颌骨、肋骨和脊柱。但这些组织或器官必须要在体外打印,然后通过手术植入体内,这就带来了感染的风险。 《科学进展》刊登的最新研究指出,中国四川大学苟马玲及其同事已经证明,这些身体组织可以在体内进行3D打印——至少在老鼠身上是这样,因而不需要进行外科手术。这项技术有可能在不需要手术的情况下制造新的耳朵或人体的其他部位。 在这项研究中,科学家首先将一种由水凝胶颗粒和软骨细胞组成的“生物墨水”注射到老鼠背部。接下来,他们用近红外光在墨水上投射出耳朵形状。光使水凝胶颗粒粘在一起,层层发展成耳状结构。 在接下来的1个月里,软骨细胞在水凝胶结构的周围生长,最终形成类似于真正的人类耳朵的软骨结构。这期间,小鼠并没有表现出明显的炎症或其他副作用。 20世纪90年代著名的“瓦坎蒂鼠”实验也曾让老鼠的背上长出了一个“人耳”,但它是通过在皮肤下植入一个预先制作好的携带软骨细胞的塑料支架实现的,而不是直接在现场3D打印支架。 研究人员希望这项新技术可以用来为那些患有先天性小耳畸形的人重建新的耳朵,这种疾病会阻碍耳朵的正常发育。“我们正在努力改进这项技术,以便将来治疗人耳缺陷。” 苟马玲表示。 加拿大麦吉尔大学的 Derek Rosenzweig说,这种非手术3D打印技术也有可能用于修复鼻子、手指、脚趾或肘部受损的软骨。他说,相比之下,髋关节和膝关节深部软骨缺损可能更难修复,因为近红外光通常只能穿透人体皮肤约2厘米。 苟马玲团队希望最终能够采用这种技术修复其他受损的器官,比如心脏或肺。然而,Rosenzweig认为这将更具挑战性,因为心脏和肺包含多种细胞类型,它们在体内更深,并且不断收缩和放松。(中国科学报)   中国第八大沙漠试种旱稻 作为中国第八大沙漠的内蒙古乌兰布和沙漠正在试种5200亩旱稻,在防沙固沙的同时可收获优质大米,将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三赢”。 乌兰布和沙漠总面积1500万亩,其中近430万亩分布在巴彦淖尔市磴口县境内。这里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无污染,为种植旱稻提供有利条件。 连日来,在磴口县沙金套海苏木巴音宝力格嘎查的沙地上,10多台大型播种机连续作业,依次完成埋压滴灌管、播撒种子、覆土掩盖等工序。 据旱稻种植项目负责人魏智恒介绍,他们将试种5200亩旱稻,采用精准耕作技术播种,利用水肥一体滴灌方式浇灌,按照有机水稻标准进行管理。“我们从5月26日开始,每天出动10多台播种机播种,预计于6月中旬完成播种工作,实现机械化、集约化作业。”魏智恒说。 旱稻又叫陆稻,是由水稻在无水层的旱地条件下长期驯化演变形成的一个生态型作物,既能在旱地种植,也能在水田或洼地种植。 魏智恒说,此次试种的品种是旱香一号、旱香二号,预计每亩灌溉用水量为280立方米,比普通水稻灌溉用水量减少600到800立方米,大大节约了水资源。同时,旱稻根系长度达50厘米左右,具有较好的防沙固沙作用。 魏智恒告诉记者,初步测算,每亩旱稻种植成本为2000元以上,主要包括土地、水、肥、滴灌管、人工、机械作业等费用;每亩可产450公斤优质大米,按照售价30元/公斤计算,亩均纯收入达1万元以上。 按照规划,乌兰布和沙漠将重点发展多用光热、少用水的生态农业、资源保护型产业,实现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全面提升。(新华网)   澳洲大火“阴霾”仍在 火光漫天,浓烟密布,澳大利亚自 2019 年 7 月下旬爆发并持续了数月之久的火灾,毁坏了数万人的家园。尽管大火已经扑灭,这场澳大利亚几十年来最严重的森林大火,想来依旧令人心悸。 … Read more

七天科技博览(6月7日)

【本期导读】 海水稻在青藏高原柴达木盆地插秧 柳叶刀:味觉嗅觉丧失是新冠感染最强预测指标,优于发烧咳嗽 油气行业能够实现“零”碳排放吗? 睡前刷屏易患抑郁症 五个方法减轻焦虑 蔬菜水果怎样吃营养价值更大?   海水稻在青藏高原柴达木盆地插秧 中新社西宁6月6日电 (孙睿 王海防)记者6日从青海省海西州格尔木市官方获悉,经过平整,柴达木盆地部分戈壁滩变成水田,海水稻在柴达木盆地正式插秧。 海水稻又称高寒耐盐碱水稻,是一种介于野生稻和栽培稻之间的普遍生长在海边滩涂地区,具有耐盐碱的水稻,还抗涝、抗病虫害、抗倒伏等特点。 据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海水稻青岛团队——青岛海水稻研究发展中心盐碱地稻作改良技术处处长吴占勇介绍,今年是该团队首次在高寒、高海拔地区做水稻种植实验,通过对水稻耐盐(碱)、耐寒、耐旱试验等方法,筛选和培育耐寒耐旱水稻品种,培育高原寒地“海水稻”,利用最新科技成果促进青海农业现代化转型,打造“盐碱地改良+海水稻种植+数字化农业”的新模式,为格尔木乃至青藏高原地区、柴达木盆地地区农业种植结构调整提供优质稻种。 在现场可以看到,经过平整,部分戈壁滩已变成了一块块整齐划一的水田,经过30多天的温室培育,秧苗长度已经达到15厘米。 在近百亩的试验田里,有人在弯腰插秧,有人正用插秧机沿着直线进行插秧作业,为保证苗的根部不受伤害,目前试种采用了人工插秧、机械插秧相结合的方式,每株秧苗间距和行距保持在20厘米左右,以保证秧苗的分蘖期、拔节期、授粉期能够起到更好的光合作用。 吴占勇表示,盐碱地改良及高寒耐盐碱水稻示范基地插秧是深入推进格尔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项重要举措,对于有效改善盐碱地生态环境、探索高寒盐碱地海水稻种植技术和产业化应用、优化种植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促进绿色农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新华社)   柳叶刀:味觉嗅觉丧失是新冠感染最强预测指标,优于发烧咳嗽 此前,发烧、咳嗽被认为是新冠病毒感染的最主要症状。然而最新的研究发现:新冠感染症状中,味觉嗅觉丧失更具特异性,且症状持续时间更长,可作为是否已被感染的最强预测指标。 以上结果国际权威医学期刊《柳叶刀》当地时间6月4日刊发的通讯,题为Quantifying additional COVID-19 symptoms will save lives。该研究的研究团队来自英国伦敦国王学院(Kings College London)。 之前报告显示,除了最确定的高烧和新的持续咳嗽症状外,嗅觉和味觉丧失是COVID-19的潜在预测因素。样本中报告了嗅觉和味觉丧失的用户,其新冠阳性率是65.03%中是阴性率21.71%的3倍,提示嗅觉和味觉丧失的人应该自我隔离。 随着世界各国正在陆续解除封锁恢复正常,准确地追踪感染者将尤其重要。将嗅觉和味觉丧失列入COVID-19症状清单具有重大价值,因为它将有助于追踪近16%可能被遗漏的病例。锁定嗅觉和味觉丧失,加上发烧或咳嗽,可以确定有症状新冠病例中的87.5%,尽管在感染的早期阶段患者的症状可能相对少一些。 研究者认为,嗅觉和味觉丧失是COVID-19的常见症状,既然这种非流感样症状得到承认,感染就可以减少,并挽救生命。数据表明,在世界范围内,在工作场所和入口处设立的低成本的“嗅觉差异筛选测试”,可能比温度传感器能捕捉到更多的新冠阳性病例。 此前,症状不那么明显的人可能无意中成为新冠病毒的沉默传播者,因此加入新的症状,对疾控至关重要。(澎湃新闻)   油气行业能够实现“零”碳排放吗? 2020年以来,新冠疫情在全球的爆发,导致石油天然气需求骤降,油价暴跌。伴随着这一轮油价大幅起伏的,还有全球可再生能源投资的增加,给全球油气行业都带来了极大的压力,追求碳中和、低碳排放、绿色清洁能源,由油气公司向能源公司转型成为大势所趋。油气行业能够实现“零”碳排放吗?随着更高效的管理手段,以及减排技术的有效应用,油气行业的“零”碳排放,并不遥远。 油气行业的温室气体来源 油气行业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主要包括二氧化碳与甲烷两类,二氧化碳排放主要来自于供热与供能需求产生,如使用天然气作为燃料供热及产生蒸汽、自备电厂发电等带来的尾气排放。甲烷在20年尺度上增温潜势是二氧化碳的86倍左右,是需要优先控制的一类温室气体。作为仅次于煤炭行业的甲烷排放大户,全球油气行业在2019年排放了约8152万吨甲烷,天然气生产过程约占其中的35%。甲烷作为石油生产中伴生气以及天然气的主要成分之一,其排放覆盖了整个油气生产链过程,包括设备组件泄漏、储罐的呼吸作用、气动阀门排放、维修过程的井口排放等。为保证油气安全生产进行的放空火炬燃烧,还会同时带来二氧化碳和甲烷的排放。 “零”碳排放,节能与减排缺一不可 如何降低碳排放,最大程度的减少油气生产链的碳足迹,是全球能源公司都在思考的问题。过去5年,从英国国家石油公司,荷兰皇家壳牌公司,法国道达尔石油公司、挪威国家石油公司、美国埃克森美孚公司,到中国石油、中国石化等,都相继提出了各自的碳减排目标和具体实现措施,具体说来就是“开源节流”,首先提高燃料使用效率,在分子级别实现对油气地面生产以及炼油化工过程中的能耗管理;其次是加大在低碳清洁能源的投资与生产力度,如可再生能源、生物质能源、天然气等,逐步减少高碳排放类别的能源生产;最后,针对现有油气生产过程,采用先进手段减少泄漏排放,逐步熄灭非应急状态的火炬排放。除了这些措施之外,通过广泛开展植树造林,增加森林碳汇,并开展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的应用,通过将尾气中的二氧化碳富集后注入地下,用于提升油气采收率,或永久封存于地下,也能够实现碳中和的目的。 应对气候变化是全人类面对的共同挑战,油气行业作为国民生产的支柱产业,既承担着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重任,也承担着低碳绿色发展的责任。通过减少碳排放,到采取多样化的碳中和措施,油气行业的“零”碳排放指日可待。(中国石油集团安全环保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睡前刷屏易患抑郁症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薛天与合肥学院教授赵欢带领的合作团队在6月1日在线发表于《自然—神经科学》的研究中指出,长时间的夜间蓝光照射,会通过小鼠大脑特定的神经环路,引起抑郁相关症状。 虽然这一结论无法直接推导到人类大脑中,但论文共同第一作者兼共同通讯作者赵欢在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提醒道:“临床数据和我们的发现表明,现代城市过度的夜间照明和电子产品不离手的‘新风俗’,值得更多谨慎的考量。”(中国科学报)   五个方法减轻焦虑 老板一个电话就让你抓狂着急,难以入眠?总担心自己考不好,莫名其妙感到坐立不安?时常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绪而变得愤怒不已?这些可能是你当前状态的真实写照,如果出现这些症状,一定要注意了,你可能患上了焦虑症。 首先需要明确的是,普通的焦虑和焦虑症并不一样。焦虑是当人们面对潜在的或真实的危险或威胁时都会产生的情感反应,绝大多数属于正常反应,腹式呼吸和渐进性肌肉放松等方法可以缓解焦虑。而焦虑症又称焦虑性神经症,常伴有头晕、胸闷、心悸、呼吸困难、口干、尿频、尿急、出汗、震颤和运动性不安等症状,其焦虑并非由实际威胁所引起,或其紧张惊恐程度与现实情况很不相称。 怀疑患有焦虑症的正确做法如下: (1)增加自信,减少自卑感,减少对尚未发生的事情做出负性判断,如“明天我肯定考不好”、“我将被老板辞退”。 (2)将更多的注意力集中于“做事”本身,而不是放在你想要透过做事而获得的结果上面。 (3)当发现自己愤怒、担忧、害怕时,有意识地进行腹式呼吸:取仰卧或舒适的坐姿,全身放松。吸气时,腹部隆起,胸部保持不动,在感觉舒服的前提下,尽量吸得越深越好;呼气时,腹部凹陷,胸部保持不动。起初可以将右手放在腹部肚脐,左手放在胸部,体会腹部的一起一落,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之后,就可以将手拿开。 (4)当出现紧张、失眠、压力大时,可进行渐进式肌肉放松练习,高血压患者可每天进行2次。渐进性肌肉放松训练的方法为依次紧张、放松身体的各个肌肉群。在肌肉放松练习时,尽可能地使自己坐得或躺得舒适:首先皱紧眉头,体会眉头紧张的感觉,慢慢舒展眉头肌肉,使眉头肌肉放松,体会眉头放松的感觉。然后皱起鼻子,并保持,接着使鼻部肌肉放松。再以同样的方法依次放松头、颈、肩、手臂、躯干、股、腿和足部肌肉。最后身体完全放松。 (5)怀疑患焦虑症应及时寻求专业帮助:对自己的心理状态有所警觉,如果怀疑患有焦虑症,应及时寻求专业帮助。(人民网) … Read more

七天科技博览(5月31日)

【本期导读】 世界人口距离“群体免疫”还有很长路要走 吸烟会平均降低十年寿命,吸烟时间越长问题越突出 中国新一代载人飞船试验船返回舱开舱仪式在京举行 “人造太阳”开启核心安装工作 中国将在7、8月执行首次火星探测任务 美国SpaceX载人龙飞船发射成功 SpaceX的“星际飞船”原型机在得州测试时爆炸 自拍必美颜?这会导致心理疾病!   世界人口距离“群体免疫”还有很长路要走 多项试图估算新冠病毒实际感染人数的新研究显示,世界人口距离实现所谓的“群体免疫”,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纽约时报》报道称,根据这些研究,世界多地感染新新冠病毒毒的人口占比仍处单位数水平,而专家认为,只有在60%至80%的人被感染并产生抗体后,一个地方的人口才能对新冠病毒拥有群体免疫。 研究指出,即使是在那些疫情最严重的城市,绝大多数的人仍然容易受到感染。以美国重灾区纽约市来说,截至5月初,当地约有20%的人感染新冠病毒。在瑞典和英国等,感染者的比率也仅介于7%至17%之间。 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流行病学家迈克尔·米娜指出,综合这些研究可以得出的结论是,人们不太可能在短时间内对新冠病毒形成群体免疫。 米娜表示,“说实话,短期内,我们并没有安全建立群体免疫的好方法。除非我们让病毒再次大肆传播,但我认为社会已经决定,这不是我们能够采用的手段。” 据报道,所有关于群体免疫的设想都假定,感染过新冠病毒者将可免于二次感染。有证据显示,感染者确实能对病毒产生免疫力,但不清楚是否所有人都会产生免疫力,以及免疫力能持续多久等。 另外,即使实现群体免疫,仍有一些人会受到感染。米娜指出,群体免疫就像“防火墙”,只是能够减缓病毒蔓延。(中国新闻网)   吸烟会平均降低十年寿命,吸烟时间越长问题越突出 “戒烟是最有效地提高健康水平,避免早死和延长寿命的有效手段,吸烟平均会降低十年的寿命,而吸烟越早持续时间越长,这个结果就会越突出。”在5月31日的世界无烟日活动中,中国工程院副院长、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院校长王辰院士再次提出烟草对于人体健康的损害。 今年的5月31日是第33个世界无烟日,由健康中国行动控烟行动工作组指导,国家呼吸疾病临床研究中心等单位主办的“烟草与肺癌”公益视频发布及“无烟为明天、99招拒绝二手烟”抖音公益挑战赛的启动会在北京举行,多位控烟领域的专家解读了烟草对健康的影响。 今年世界无烟日的主题是“保护青少年远离传统烟草产品和电子烟”。王辰院士表示,我国在控烟方面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过去四十年间整体吸烟率下降了10%,但是青少年和女性的吸烟率在近年却有上升的趋势,这是最需要关注的一个不良趋势。 “这次的新冠肺炎和(非典期间的)SARS都是呼吸道感染,吸烟会降低呼吸道的免疫功能,也使病人容易感染,在重症和危重症的新冠肺炎与SARS病人当中,吸烟者的比例尤其高。”王辰表示,吸烟与肺脏的损伤、慢性气道疾病、哮喘、呼吸道感染等等疾病都有直接的关系。 除此之外,吸烟与癌症的关系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吸烟和肺癌的关系早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就有大量研究证实,吸烟是肺癌的直接致病因素,而且很多证据表明吸烟与肺癌的关系,吸烟的量越大患病的风险就越大。” 国家癌症中心癌症早诊早治办公室主任陈万青介绍,小细胞肺癌是肺癌的一种病理类型,占到肺癌总数的将近20%,而且小细胞肺癌患者的存活率很低。 陈万青表示,将近98%的小细胞肺癌与吸烟或者二手烟的暴露有关,因此戒烟是降低小细胞肺癌风险的一个非常有效的措施。 “如果中国能够真正推行有效的烟草控制,预计在2050年可以防止我们国家近1300万人死于吸烟,这种成本效应比是巨大的。”王辰表示,通过实施公共卫生相关举措来提高国民的健康水平、延长国民寿命最有效的手段之一就是控烟,包括防止未吸烟者吸烟和帮助已吸烟者戒烟。(澎湃新闻)   中国新一代载人飞船试验船返回舱开舱仪式在京举行 新华社北京5月29日电(李国利、王霄)新一代载人飞船试验船返回舱开舱及搭载物交接仪式29日在北京航天城举行,75个搭载实验项目单位的近千件(份)搭载实验材料全部出舱移交搭载单位。后续,各搭载单位将陆续开展相关科学研究和实验。 记者在当日下午的开舱仪式活动现场看到,现场移交的既有陶瓷材料3D打印装置,也有农作物、中草药等种子,还有时间触发控制电子系统试验装置、立方星试验部署器、采油微生物菌种和青少年科普试验物品等,涉及基础科学、空间生命科学、空间辐射生物学、行星保护、作物与林草花卉育种、中草药和芳香植物育种、食品营养和酿酒、空间生物、生物医药和微生物空间诱变等。 新一代载人飞船试验船发射升空后在轨飞行67个小时,轨道高度300~8000公里,期间穿越范艾伦辐射带,接受的空间总辐射剂量和微重力环境与以往神舟飞船、天宫空间实验室等所经历的空间环境有所不同,为开展空间科学实验与研究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宝贵机会。 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主任郝淳介绍,自神舟一号飞行任务开始,在历次任务中都搭载了具有科研价值或社会效益的公益项目,在带动科学研究、农业发展、产业升级和精准扶贫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促进作用。此次利用新一代载人飞船试验船飞行试验机会,搭载了有源科学试验、航天育种和空间生物实验,以及航天文化相关的近百个项目。 新一代载人飞船试验船是我国面向空间站运营和载人月球探测任务全新研制的航天器,于5月5日由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在文昌航天发射场发射升空,5月8日顺利返回东风着陆场,5月15日运抵北京。(新华社)   “人造太阳”开启核心安装工作 当地时间5月28日,在法国南部卡达拉舍,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重达1250吨的杜瓦底座平稳落位于托卡马克装置基坑内临时支撑上,杜瓦底座吊装工作圆满完成,拉开了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主设备安装的序幕。这是中核集团牵头的中法联合体在疫情严峻时期“逆行”法国,“核”力取得的重要阶段性成果,其起吊重量和安装精度都打破了中国核能行业大件设备吊装的记录。此次吊装工作得到ITER组织的高度重视。 杜瓦底座是ITER托卡马克装置“心脏”安装工作的第一个重大组件,是托卡马克装置所有重要设备的基础,承担着重要安全屏障作用,其安装精度、进度都对主体结构及重要部件安装产生重要影响,属于ITER项目进度中的“黄金节点”。 杜瓦底座的吊装是中核集团牵头的中法联合体团队到法国以后实现的第一个重大节点和重大安装任务,期间,联合体团队克服国内外疫情对人员派遣、工机具采购、办公生活等诸多不利影响,中核集团统筹谋划,在ITER组织的大力支持和协助下,充分发挥中核工程的总承包管理能力,依托中核二三丰富的安装经验,核工业西南物理院和中科院等离子体所核聚变方面的技术实力,精诚协作,携手通过本次吊装“大考”。 “人造太阳”是可控核聚变装置的俗称,被誉为照亮人类未来的终极能源。ITER计划是规模仅次于国际空间站的国际大科学工程计划,联合中国、欧盟、印度、日本、韩国、俄罗斯、美国七方共同参与建造,此计划成功与否关系到国际聚变能和平利用未来。 2019年9月,中核集团中国核电工程有限公司牵头的中法联合体正式与ITER组织签订了TAC-1安装合同。TAC-1安装标段工程是ITER托卡马克装置最重要的核心设备安装工程,其重要性相当于核电站的反应堆、人体里的心脏,主要工作为杜瓦结构的安装以及杜瓦结构和真空容器之间所有的系统安装。吊装安装杜瓦底座是该标段第一个重要工程节点。 ITER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聚变反应堆实验工程,其复杂程度和技术难度都超过了已经大量建造运行的裂变反应堆,TAC-1安装工程没有成熟的经验可以直接借鉴,其重大的技术挑战,包括大尺寸或大重量部件吊装、高真空或超高真空部件安装、超导部件安装和连接等。(央视新闻客户端)   中国将在7、8月执行首次火星探测任务 央视网消息:关注我国火星探测计划。根据计划,我国将在今年执行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在今年航天日期间,已经公布了首次火星探测任务的名字,即“天问一号”。那么随着时间窗口的临近,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有什么进展呢?总台央视记者对此专访了中国科学院院士、航天科技集团科技委主任包为民。 由于火星距离地球较远,因此探测火星需要选择它与地球距离较近的时机,而这样的机会每隔26个月才有一次。根据我国的计划,将在今年实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 火星与地球最近的时候,距离大概有5500万公里,探测器在经过长途飞行后,如何成功被火星的引力场捕获是任务中的关键点之一。如果捕获失败,探测器将会与火星擦肩而过。 我国的火星探测器由环绕器和着陆巡视器两部分组成,着陆巡视器将在火星表面软着陆,并释放火星车,在火星表面进行巡视探测。据了解,火星车将停留90个火星日,开展巡视探测、火星地貌特征研究等多项任务。(央视网)   美国SpaceX载人龙飞船发射成功 美国当地时间5月30日15时24分,搭载两名美国宇航员的美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SpaceX龙飞船发射成功,乘“猎鹰9号”火箭飞往国际空间站。本次发射原定于当地时间27日进行,但当日由于天气原因,担心接触雷电,发射在最后时刻取消改期至本次发射时间。美国航天局29日早些时候称,这一时间发射的可能性是50%。据美国媒体报道,当天发射前天气状况“良好”。这是自2011年以来美国首次使用国产火箭和飞船从本土将宇航员送往空间站。(央视网)   SpaceX的“星际飞船”原型机在得州测试时爆炸 … Read more

七天科技博览(5月24日)

【本期导读】 国际合作为新冠疫苗研发生产提供“加速度” 陈薇:全球首个新冠疫苗人体试验结果应谨慎解读 柳叶刀:氯喹和羟氯喹对新冠肺炎患者无效 病毒与宿主间有进化军备竞赛,需持续监控蝙蝠 新冠疫情使全球碳排放减少 半数中国成年人血糖异常! “算力”有望解决城市治理难题 万亿个纠缠的原子在高温里热舞 世界首座浮动核电站在俄远东投入商业运营   国际合作为新冠疫苗研发生产提供“加速度” 当前全球都在期盼新冠疫苗早日研发成功,而国际合作可以为疫苗研发生产的各个环节提供“加速度”,从基础研究、临床试验,到疫苗制备、生产和分发都是如此。来自各国政府、国际组织、非营利机构、企业等方面的广泛国际合作,能够促进疫苗快速可得,有助于疫苗问世后在全球范围的公平可及。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目前全球正在研发的候选疫苗超过120种。据美国比尔及梅琳达·盖茨基金会提供的数据,目前全球已有4种疫苗进入临床二期试验、3种疫苗同时在进行临床一、二期试验、2种疫苗正在进行一期试验。 全球疫苗免疫联盟(GAVI)一直致力于疫苗在全球特别是贫困地区的推广。该组织曾资助过乙肝疫苗在中国的接种推广,其首席执行官塞斯·伯克利在全球健康与发展媒体研讨班上说,2015年中国已从该组织的受援国转变为捐助国,中国制造的高质量低成本的乙脑疫苗已提供给了东南亚多个国家;澳柯玛、海尔等中国企业的制冷储藏技术还为疫苗冷链运输提供了极大帮助,“中国已经在全球疫苗工作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从提供国际援助用于支持受疫情影响的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到承诺中国新冠疫苗研发完成并投入使用后将作为全球公共产品,中国已经以实际行动响应了世卫组织有关全球合作的倡议,为推动有关产品的公平分配,为维护全球卫生安全和抗击疫情作出努力。(新华社)   陈薇:全球首个新冠疫苗人体试验结果应谨慎解读 5月22日晚,《柳叶刀》在线发表全球首个新冠疫苗人体临床试验结果,显示重组腺病毒5型载体新冠疫苗在I期临床期间安全,并能在人体内产生针对新冠病毒的免疫应答。该试验结果来自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生物工程研究所陈薇院士和江苏省疾控中心朱凤才教授团队。 试验结果表明,重组腺病毒5型载体新冠疫苗接种后28天内,108名志愿者未出现严重不良事件。ELISA抗体和中和抗体在第14天显著增加,并在接种后28天达到高峰。特异性T细胞应答在接种后第14天达到高峰。 陈薇表示,这些结果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证明重组腺病毒5型载体新冠疫苗是有潜力的候选疫苗。但她同时强调,对上述结果应谨慎解读。“研制新冠疫苗的挑战是前所未有的。疫苗能触发上述免疫反应,并不一定意味着可以保护人类免受新冠感染。这一结果显示开发新冠疫苗的前景是有希望的,但我们离这种疫苗的普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此次发表的研究结果仅评估了受试者28天的情况,而最终的试验结果将基于对受试者6个月情况的评估。 研究发现,最常见的注射部位不良反应为疼痛,最常见的系统性不良反应为发热、疲劳、头痛和肌肉疼痛。一名接种高剂量疫苗的受试者报告出现严重发热,及疲劳、呼吸短促和肌肉疼痛等严重症状,但这些不良反应持续时间不到48小时。 在疫苗接种后的两周内,所有剂量水平的疫苗都触发了某种程度的免疫反应,一些受试者检测到抗新冠病毒的中和抗体。28天后,大多数受试者的结合抗体增加4倍,中、低剂量组有一半的受试者和高剂量组有四分之三的受试者显示了抗新冠病毒的中和抗体。(中国科学报)   柳叶刀:氯喹和羟氯喹对新冠肺炎患者无效 北京时间5月22日晚,《柳叶刀》发表了一篇关于抗疟药氯喹及其相似物羟氯喹用于治疗新冠肺炎效果的研究成果。该成果表示,没有证据表明氯喹和羟氯喹对治疗新冠肺炎患者有益,需要紧急的随机试验进一步证明药物安全性和有效性。 研究发现,在新冠肺炎患者中,氯喹或羟氯喹的使用,与患者死亡率和心律失常的增加有关。研究人员建议,这些药物方案不应当用于临床试验外的新冠肺炎治疗,且需要开展紧急的随机临床试验,证明药物对于治疗新冠肺炎患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该研究分析了从2019年12月20日至2020年4月14日期间住院的96032名患者的数据,所有纳入研究的患者要么已经出院,要么在2020年4月21日前死亡。 这些患者中,近15000名患者在治疗过程中使用了氯喹或羟氯喹,其中,有些单用氯喹(1868)治疗,有些单用羟氯喹(3016)治疗,有些服用了氯喹和大环内酯抗生素(3783),有些服用了羟氯喹和大环内酯抗生素(6221)。研究中的其余81144名患者纳入对照组。 在研究结束时,对照组中每11名患者中有1人死于医院(9.3%,7530/81144)。但是,在用药组中,所有四种用药方法都与较高的住院死亡风险相关。在单用氯喹或羟氯喹治疗的患者中,约六分之一的患者死亡(单用氯喹的患者死亡率为16.4%,307/1868;单用羟氯喹的死亡率为18.0%,543/3016)。当这些药物与大环内酯类药物联合使用时,氯喹的死亡率上升到五分之一以上(22.2%,839/3783),羟氯喹的死亡率几乎上升到四分之一(23.8%,1479/6221)。 不过,研究人员也表示,不能排除其他无法测量的因素导致这些药物治疗与患者死亡率之间存在明显联系的可能性,因此迫切需要随机试验的进一步研究。此外,研究小组还发现,在接受这四种治疗方案的患者中,严重的心律失常(心脏下腔快速不规则地跳动)更为常见。 5月7日,《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EJM)在线发表研究论文表明,羟氯喹的使用,与插管或死亡复合终点的降低或增加的风险均无关,需要对新冠肺炎患者进行羟氯喹的随机对照试验。 5月14日,上海交通大学谢青团队在国际医学期刊《英国医学杂志》(BMJ)在线发表研究论文表明,在轻中症新冠肺炎住院患者中,服用羟氯喹并没有导致比单独的标准护理更高的阴性转化率,羟氯喹接受者的不良事件高于非接受者。 当地时间5月20日,世卫组织卫生紧急项目负责人迈克尔·瑞安曾表示,到目前为止,尚未发现羟氯喹或氯喹对治疗或预防新冠肺炎有效,实际上,恰恰相反,许多机构已就该药物的潜在副作用发出警告。(中国科学报)   病毒与宿主间有进化军备竞赛,需持续监控蝙蝠 石正丽等中国科学家发现:进化的“军备竞赛”(arms race)塑造了病毒及其受体的多样性。鉴定涉及种间传播的关键残基对于预测潜在的病原体、了解病毒如何从野生动物向人类跃迁,非常重要。 以前,研究者已经在中华菊头蝠中鉴定出具有不同遗传特征的SARS相关冠状病毒(SARSr-CoV),而这份最新研究还展现了中华菊头蝠种群中蝙蝠受体ACE2(血管紧张素转化酶2)的高度多样性。这些ACE2变体支持SARS病毒和SARS相关冠状病毒的感染,但对不同刺突蛋白具有不同的结合亲和力。SARS相关冠状病毒刺突蛋白对人ACE2拥有更高结合亲和力,显示这些病毒具有向人类跃迁传染的能力。ACE2和SARS相关冠状病毒刺突蛋白之间的界面处残基的正向选择,表明它们之间存在长期和持续的协同进化动力学。因此,持续监视蝙蝠中的这一组病毒对于预防下一个SARS样疾病非常必要。(澎湃新闻)   新冠疫情使全球碳排放减少 《自然—气候变化》5月19日发表的一篇论文指出,由于政府采取防止新冠肺炎疫情传播的政策,截至2020年4月初,全球二氧化碳日排放量比2019年的平均水平下降了17%,每个国家的日均排放量下降了26%。来自地面运输和航空业的排放分别下降了36%和60%。地面运输、能源和工业占到了排放下降总量的86%。如果到6月中旬恢复疫情前活动水平,年底总排放量的平均降幅可能会为4%。如果一些限制政策维持到2020年底,总排放量的平均降幅可能会达7%。(中国科学报)   半数中国成年人血糖异常! 据最新研究统计,中国成人居民的糖尿病患病率12.8%,糖尿病前期患病率35.2%。近一半成人血糖异常,而半数患者在调查前还“蒙在鼓里”。这项全国性横断面研究,在2015-2017年间抽样调查了中国大陆所有31个省级行政区共75880名居民的糖尿病患病率数据,结果反映了中国持续增长的糖尿病疾病负担。(环球科技)   “算力”有望解决城市治理难题 “假定城市的规模和需求不变,我相信未来只需要现在1/10的水、电和土地,就足以让一个城市生存下去。这一过程中,算力是城市转变的新动力。”近日,在第四期中国工程院信息与电子工程前沿论坛 (FITEE Forum)上,中国工程院院士、阿里云创始人王坚如是说。 在王坚看来,在算力时代,城市智能在节省时间、治病、停车支付、旅游等老百姓息息相关的生产生活中将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这将有利于整个城市系统效率的提高,城市大脑实际上做的就是这件事情。“以后每分钟城市大脑都为你计算,这是真正的算力时代的开始。”(中国科学报)   万亿个纠缠的原子在高温里热舞 日前,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女教授孔嘉与巴塞罗那光子科学研究院(ICFO)、巴斯克大学(UPV)的研究人员开展合作,在高温原子纠缠上取得突破,从而在量子精密测量领域取得重要进展。相关成果5月15日发表在《自然通讯》上。 … Read more

七天科技博览(5月17日)

【本期导读】 国家卫健委:新冠病毒疫苗临床试验目前未收到有重大不良反应报告 新冠病毒可能与儿童类川崎病症状相关 顶尖艾滋团队新冠重磅研究:某稀有抗体反复出现提示疫苗线索 新冠病毒疫苗何日可以上市? 中药注射剂参与攻克新冠病毒 羟氯喹治疗新冠效果不佳:欧美多项研究结果阴性 人群的分分合合 中国科学家提出4.4亿年前地球生命大灭绝新机制   国家卫健委:新冠病毒疫苗临床试验目前未收到有重大不良反应报告 新华社北京5月15日电(记者田晓航)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副主任曾益新15日在国新办发布会上表示,目前已有一项重组腺病毒载体疫苗和四项灭活疫苗项目相继获得国家药监局批准开展临床试验,目前没有收到有重大不良反应的报告。如果一切顺利,以上项目将在今年7月陆续完成二期临床试验。 据介绍,截至5月13日,这五个疫苗项目总共已接种2575名志愿者。其中,一期临床试验已累计完成539名志愿者的接种,有的已经获得初步的安全性和保护性抗体产生的数据;二期临床试验已累计完成2036名志愿者的接种,正在逐步完成全部的第二或第三针的接种,并开展安全性、有效性监测和评价。 曾益新表示,其他几个技术路线的疫苗研发工作也在顺利有序推进。“预计6月份开始还会有项目能够获得国家药监局批准进入临床试验阶段。” 据曾益新介绍,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成立了由科技部牵头的科研攻关组。科研攻关组成立疫苗专班,负责组织协调服务各个单位推进疫苗研发工作。目前总体进展顺利。   新冠病毒可能与儿童类川崎病症状相关 新华社伦敦5月13日电(记者张家伟)英国医学期刊《柳叶刀》13日在线发表一项研究说,意大利暴发新冠疫情后,当地一些儿童出现了类似川崎病的症状,新冠病毒可能与这种症状存在一定关联,但目前还无法得出确切结论。 意大利贝加莫省一家医院的专家在相关论文中说,2月18日至4月20日期间,这家医院收治了10名出现类似川崎病症状的儿童,其中8人新冠病毒抗体检测呈阳性;今年2月中旬之前的5年里,这家医院仅收治过19例有相关症状的儿童病例。研究人员发现,新冠疫情期间收治的这些患病儿童,其症状比此前的川崎病患儿更加严重。 研究报告作者之一卢乔·韦尔多尼在一份声明中说,这些发现为研究新冠病毒对儿童的影响提供了更多证据。尽管这种类似川崎病的症状比较罕见,但如果适当治疗,大部分患儿可完全康复。 研究团队谨慎地表示,这项研究仅基于对很少量病例的分析,还需要更大规模的研究来进一步明确这种症状与新冠病毒之间的关系。 在《柳叶刀》配发的评论文章中,英国皇家儿科和儿童健康学院院长拉塞尔·维纳说,尽管这项研究显示儿童出现类似川崎病症状可能与新冠病毒有关,但需指出的是,这次疫情中新冠病毒对儿童总体上影响很小。他还表示,对这种现象的进一步研究可能会提供有关新冠病毒引起免疫反应的重要信息,相关信息可用于研发疫苗等方面。 美国和英国在疫情期间也报告过类似儿童病例。美国纽约州州长安德鲁·科莫10日说,纽约州已有至少85名儿童患上一种不明原因炎症综合征,症状类似川崎病和中毒性休克综合征。目前尚不确定这是否由新冠病毒引起,一些病例的新冠病毒检测结果为阳性。 川崎病又称黏膜皮肤淋巴结综合征,多见于儿童,会引起血管发炎等,严重时可导致心脏损伤。该病发病原因尚不明确,目前医学界认为可能与免疫系统过度反应有关。   顶尖艾滋团队新冠重磅研究:某稀有抗体反复出现提示疫苗线索 新冠病毒进入细胞取决于病毒的S蛋白(spike protein)与人类细胞受体的结合域(RBD)。尽管尚无新冠疫苗,但抗体对全球抗疫至关重要。目前,一支顶尖艾滋病研究团队已从新冠康复者的血浆中提取、鉴定抗体,并发现了高中和活性、稀有但反复出现的RBD特异性抗体。这提示根据该抗体研发的疫苗,可能对大众普遍有效。 以上发现来自医学预印本网站bioRxiv刊发的美国洛克菲勒大学、加州理工大学、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陈·扎克伯格生物中心(Chan Zuckerberg Biohub)的新冠抗体重磅研究:Convergent Antibody Responses to SARS-CoV-2 Infection in Convalescent Individuals。论文刊发时间为当地时间5月15日,通讯作者有美国洛克菲勒大学分子免疫学实验室主任Michel Nussenzweig和Paul Bieniasz教授等。 作为艾滋病领域的顶尖学者,Nussenzweig的研究聚焦于免疫系统固有和适应性反应的分子机制,研究方法结合了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学。他专注于B淋巴细胞和HIV-1抗体研究。为应对COVID-19暴发,Nussenzweig已将其研究扩展到SARS-CoV-2,并从康复患者体内分离并鉴定高效的中和抗体。 另一位通讯作者Paul Bieniasz教授同样是艾滋病领域的顶尖学者。他的研究试图定义宿主基因如何影响病毒的复制,重点是人类和灵长类动物免疫缺陷病毒。其实验室致力于表征病毒模仿、操纵和以其他方式利用的宿主功能,以及防御细胞针对病毒感染而进化的特征。 当地时间5月13日,世卫组织(WHO)卫生紧急项目负责人迈克尔·瑞安(Mike Ryan)表示,新冠病毒可能成为长期问题,很难预测何时可以战胜病毒,它可能成为永远不会消失的流行性病毒。瑞安以艾滋病为例,指出尽管艾滋病毒没有消失,但人类已找到治疗方法和预防手段,人们也不再像以前那样恐惧艾滋病。   新冠病毒疫苗何日可以上市? “五一”过后,感染新冠病毒的患者数量有少量增加,其中包括国内病例和境外输入病例,中国处于内防外控的关键时刻。 “随着生产生活趋于常态化,人与人的接触较此前更加频繁,感染新冠病毒的患者可能还会有所增加,这是一个暴露问题的过程,科研人员必须具备在动态变化中迎战病毒的能力。”5月15日,在手足口病防控卫士评选活动启动会上,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流行病学首席科学家曾光表示。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迅速蔓延至全球,截至5月14日,全球累及确诊病例超435万,累计死亡近30万。 历史经验表明,在实施计划免疫前,麻疹、天花、白喉、百日咳的自然群体免疫,都未能阻止传染病的流行。“如果我们寄希望于让病毒在人群中传播,使足够的人产生免疫力,从而减慢并阻止病毒的传播,恐怕很难实现,应该重视预防接种的重要性。”中国生物医药技术协会疫苗委员会研究员张云涛说。 张云涛介绍,目前,我国设4条技术路线研发新冠病毒疫苗,即灭活疫苗、基因工程疫苗、载体疫苗和核酸疫苗。灭活疫苗是用消灭的病毒,刺激人体产生抗体。基因工程疫苗是在体外制备病毒的优势抗原,如S蛋白,刺激人体产生抗体。载体疫苗是将S蛋白的基因装入改造后无害的腺病毒、疫病毒、减毒的流感病毒、麻疹病毒、水疱口炎病毒等病毒载体上,将其送入人体,促使人体产生S蛋白,进而刺激人体产生抗体。核酸疫苗是将编码S的基因直接注入人体,利用人体细胞产生S蛋白,刺激人体产生抗体。 目前,中国工程院院士陈薇及其团队采取载体疫苗策略,基于已上市的埃博拉疫苗,研发出全球首个腺病毒载体新冠病毒疫苗。近期,该疫苗已经进入临床Ⅱ期。 “整体看,灭活疫苗规模化生产更容易、技术更成熟的策略。截至目前,全球有8款灭火疫苗进入临床试验,其中4款来自中国。由中国生物开发的灭活疫苗更是全球首个获批临床研究并首个进入临床二期的灭活疫苗。”张云涛说。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