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天作家协会园地: 文化视野 (1月21日)

【鹏翔万里】 红  包 贺鹏   张护士长一把拉住已经穿好手术服的贺医生,告诉他刚从急诊转来的心肌梗塞病人家属拒绝在手术单上签字, 贺医生一下就急了,这个病人是要抢时间的,一刻也拖不起的。 张护士长一脸无奈,两手一摊,说,无论我们怎么说,家属就是不肯签字,说话还很难听,说是眼看病人都要死了,医院临死还不放过一笔手术费。 贺医生一愣,一把推开护士长递来的病人家属拒绝签字的手术单,大声说,这个手术即使签了字,我也不做,家属太不懂规矩,该见手术大夫的时候不见,不该见的时候瞎见。说完脱掉手术服,独自气冲冲地回到了医生办公室。 张护士长一时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和几个手术室护士面面相觑,不知如何是好。 这可不是贺医生的风格,他怎么了? 站在护士室外面的几个病人家属对贺医生的话听得真真切切,窃窃私语。 一定是没有给贺医生递红包吧,不然,怎么会穿上手术服又脱掉了呢? 这家属也是的,人都那样了,还怕送红包? 现在哪有到医院不送医生红包就进手术室的?家属太天真了! 贺医生以及周围病友的这些话,病人家属莫晓丽都听到了,莫晓丽的丈夫因为突发严重的心绞痛,打120进了医院的急诊,急诊说是很严重,才立即转到心脏内科进行抢救,简单的检查过后,心内科医生说是心肌梗死,幸好送医院及时,还有救。 莫晓丽在心内科走廊里,悄悄把1000元放在一个信封里,趁人不注意塞进了贺医生的口袋里,可贺医生当即拒绝,无论如何都不肯收。 莫晓丽立即就明白了,知道丈夫的病可能是麻烦了,医生连红包都不敢收,不是到了无法挽救的地步还能是什么呢? 当张护士长拿着那张手术单要她签字的时候,她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一下就爆发了,如今的医院也太黑了吧,临死还不放过这笔手术费,签字,无非就是医院既要收钱,又怕承担责任,死了也要让你落个自愿的嘛。她愤怒地拒绝了签字,一屁股坐在走廊里,嚎啕大哭起来,此时此刻,只有大声哭泣,才可以释放对医院的极度不满…… 她家本来就不是很宽裕,只靠丈夫一个人在保安公司当保安维持着三口之家的小日子,如果不是遇到大病大难,还算过得去,可现在眼看人都要没了,医院还要再给他增加一笔手术费,医生真是没有良心,医院太黑了。她绝望了,彻底绝望了,难怪媒体报道有不少病人家属用刀子捅医生呢?活该! 突然,她听到贺医生怪怨她不给红包,病友也指责她天真,她的心猛地颤动了一下,难道丈夫还有希望?不然,医生怎么又敢收她的红包呢? 她止住了哭泣,摸了一把眼泪,拿出刚被拒绝的那个信封,又放进2000元,信封里变成了3000元,快步走到医生办公室,把信封递给贺医生,哭着说,医生,您救救我的丈夫,我们家全靠着他呢,如果他有个三长两短,我们孤儿寡母以后怎么活呀? 贺医生没有说话,接住信封随手拉开抽屉放了进去,并递过手术单,你丈夫是心肌梗塞,很危险,必须进行介入手术,但手术过程不能排除出现意外,请你马上在手术单上签字。 莫晓丽一看贺医生收了红包,知道希望就在眼前,二话没说,就在家属签字栏,签下了“莫晓丽”三个字。 贺医生一把抓起手术单,大声喊张护士长,马上手术,立即!立即! 莫晓丽在手术室外面苦苦熬过了人生最漫长的几个小时,手术室的灯终于灭了,门开了,莫晓云三步并作两步,跌跌拌拌抓住张护士长的手,医生,我丈夫怎么样了? 张护士长手术很成功。 还不等莫晓丽说谢谢就看到了略显疲惫的贺医生,莫晓丽立即放开张护士长的手,对着贺医生语无伦次地说谢谢谢谢。 贺医生说不要谢,不要谢,对了,你来一下我的办公室。 莫晓丽心里“咯噔”一下,两条腿就软了,好不容易才跟随贺医生进了医生办公室,贺医生拉开抽屉,拿出刚才莫晓丽递给他的那个信封,说这个信封我没有动过,还给你。 莫晓丽的心立即紧张起来了,明明刚才还说手术成功嘛,怎么一会儿的功夫就变了呢?她的大脑一下一片空白,不知道该如何是好。 贺医生笑了,说不要紧张,手术还是非常成功的! 莫晓丽一脸迷惑,既然非常成功,那您还要退给我信封?啥意思? 贺医生拉开另一个抽屉,拿出茶叶,放在自己的杯子里,从饮水机上接了一杯水,坐回自己的座位上,把水杯放在嘴边轻轻吹了几下漂在上面的茶叶,慢慢吸了一口,你爱人是心肌梗死,很严重,必须在6小时之内完成介入手术,不然即使活下来,也会留有后遗症或部分功能障碍,甚至危及生命。时间就是生命啊,手术前,你不肯签字,我也不能强行把病人抬到手术室。我一想你不肯签字,大概和我拒绝你的红包有关,让你有了误解,才一度情绪失控的,于是,我不得不先要了你的红包,换你签字,现在手术做完了,一切顺利,我把红包还给你。 莫晓丽还是一脸茫然。 贺医生再一次拿起水杯喝了一口水,放下水杯说,尽管社会上对我们医生有不少误解,当然,也有个别医生违反职业道德,收受红包,但那不是普遍现象,我们医生也是人,谁还肯在一个已经得了病,有灾有难的人身上雪上加霜呢? 贺医生边说边再一次把信封推到莫晓丽的面前,深情地说,拿起吧,你用钱的地方还多,病人早一天痊愈出院,才是对我们医生最大的安慰。 莫晓丽拿起红包,一股热流涌上心头,“扑通”一声跪在了贺医生面前,哽咽着说:谢谢贺医生!谢谢贺医生!   【杨柳依依】 泊之美 杨邹雨薇 无论是生我养我的家乡永州,还是现在栖居的省城长沙,都有一条清清的江水,这便是湖南人民的母亲河——湘江。从小在河边长大,除了儿时喜欢跟着奶奶到河里洗衣服,还喜欢于热天下河戏水。小时候,对河流的感觉只有敬畏,就像奶奶说的,河里有水鬼,女孩子不能下河游泳。长大之后,特别是独自在他乡生存,才感觉到对故乡的思念如同对亲人的思念。河流不仅养育了我们家一代又一代人,还教了我们许多做人的道理。 在长江十年禁渔计划实施之前,大叔曾在河上打鱼数年。每逢夏秋回家,我总喜欢到他的船上去玩,跟着他放网或收网,那种感受十分美妙。其实,更美妙的感觉在于把船摇到狭长的河湾里,不用系绳索,就让它在水面自由浮动,然后放下手头的事务,躺在床上仰望蓝天白云,想起平时的忙忙碌碌,顿时感觉轻松无限。特别是斜望村里因大桥建设而停摆了十余年的千年古渡——百家渡,于是有了一种“野渡无人舟自横”的禅境。 人生如行船,就算你云帆高挂长风破浪,穿越万水千山,但时间长了,多少会有些疲倦。这个时候,找个码头或河湾停泊一下,不仅可以抖落一下衣襟上的尘埃,欣赏一下两岸的风景,还可以整理一下自己的心绪,积累一下继续前行的力量。如果能随船带一根钓竿和鱼饵,在河湾垂钓,把平时的烦恼系在鱼钩上抛入水中,一种宁静致远的襟怀、闲适脱俗的意趣也就油然而生。也许,心里时常惦记的俗事淡淡隐去,变成如诗如画的斜风细雨,令垂钓者不忍归去。 学习书画,讲究道法自然。其实,做人亦然。只要我们稍稍留心,就会发现大自然蕴含着许多人生哲理。比如,我们村东南的袁家渴,是柳宗元笔下的《永州八记》之一,人们只知道柳子笔下描绘的美景,却不知自从南津渡电站建成之后,袁家渴仅存一半,变成了电站的发电水闸出口。泊舟外边,还可以领略大致尚存的水边幽静。再进去,就可以闻到水闸泄水的轰鸣。由此感悟:人生的定位十分重要。 而袁家渴下游两公里处的朝阳岩,就是柳宗元笔下的西岩,柳子当年的《渔翁》一诗,就产生于斯。我曾与堂哥跟大叔泊舟岩下,感觉特别美妙。因为岩高洞深,且有阴河注入潇水,那种清凉爽透和雾霭氤氲,堪称人间奇迹。无论你是凡夫俗子,还是博学高人,只要泊舟岩下,心灵也会随之停泊于此。就会发现,那是一处很难得的时光码头和心灵驿站,最适合释放心灵的负荷。在时光码头静默,默诵柳子的诗句,心里仿佛白云翻滚,随风悠扬,人也变得了无牵挂,无怨无忧。 及至省城长沙,我也常常漫步于湘江之滨,寻找心灵之舟的最佳泊靠点。翻阅长沙文献,从住所附近自北往南寻觅,眼前仿佛显现出昔日诸多码头的一派繁忙景象:北粮码头的粮船,木码头的竹木排,码头的蔬菜船,通泰门码头的杂运船,黄泥码头的各类小划子,中山码头的货运大船,义码头的食杂水果,以及灵官渡和朱张渡往返两岸的客船…… 可是,我寻寻觅觅,一直没有确定,哪一处码头才是我的心灵驿站? 我时常自问:人在他乡,乘风破浪固然是一种动态之美,而停泊何尝不是一种静态之美? 因此,我也曾于双休日到烈士公园的年嘉湖上泛舟,于湖中歇桨,让它自然停泊。虽然不时有其他船只从旁边经过,但心里还是得到了片刻的歇息。看看湖上众多的船,岸边众多的游客,再想想上班时间的来去匆匆,顿时有了一种享受平和之美的感受。 天地同根,万物同源。汽车在高速公路上日行千里,每隔几个小时也要进服务区泊靠,进行加油或休息;高铁穿行如梭,每隔一段距离也要泊靠一座城市,让乘客上下;雄鹰盘旋于蓝天,有时也会落在石上或枝头,休息片刻;骏马驰骋于草原,有时也会停下四蹄,吃一会儿草;土狗日夜守家,有时也会眯眼打盹…… 这一切,都是不同形态的“泊”。 人们常说:文武之道,一张一弛。不懂得休息的人,也就不懂得工作。是的,个人的体力和精力毕竟是有限的,一味地透支身体和精力去蛮干,实际上是一种不明智之举。停泊是短时间的休憩或等待,更是一种蓄积和迸发。人生之路很漫长,只有懂得适度泊靠,学会释放负累与吸收能量,才能体会到生命的张力和生活的细节之美。   … Read more

七天作家协会 文化视野(1月14日)

【文化杂谈】 说说日常话语中的“做自己”(下) 步虚 最惬意、最美好、最健康的生活状态,莫过于尽情尽性、自然潇洒地做自己;这个时代有太多的身不由己,但真实地做自己,绝对是一种幸运;成大事者不纠结,不迷惘,拥抱最真实的感受,做自己就好;做自己,是自我人生价值和意义的的根本确证;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独一无二,真实地做自己,找到自己,世界就会找到你。这是我们能常常在当代中人的日常话语中读到或听到的慨叹: 与此同时,早有一些心理健康工作者告诉大家:在日常生活中,找不到“自己”,不清楚自己是谁,不清楚自己是怎样的一个人,不清楚究竟该如何做自己,几乎成为了人们在展开心理咨询对话时的核心主题。从心理健康的角度来说,这样的“找不到”、“不清楚”,足以使一个人堕入虚空,无所着落,无所支撑,甚至濒临崩溃。 概而言之,经常的谈论、宣称和标榜“做自己”却又不清楚“自己是谁”、“如何做自己”,已经成为了今天的中国人熟悉却又时常深感困顿的日常性生存问题。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一些人认为,传统中国文化是一个以集体为本的文化,作为独立自我的“自己”“从来都是我们民族性格中缺乏的部分”,而西方文化主导的现代化强调独立自我的存在和价值。近几十年来,随着中国社会的整体转型,随着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和现代文化的逐步形成,中国人对作为独立自我存在的“自己”,有了日趋明显的意识自觉。“做自己”一词在当代中国人的日常语用中频繁出现,“自己是谁”及“如何做自己”问题已成为困扰人们精神世界的深层问题,反映的正是这种自觉。 另外一些则认为正是因为西式现代化过分重视独立个体的自我性,仿佛每一个人真的是一个可以独立存在的自我,真的有一个与他人无涉的“自己”,才使得如何“做自己”成为了当下中国人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必须面对的大问题,其实所谓“做自己”,“不过是一群碌碌无为者安慰自己的说辞”,甚至仅仅是某类“脆弱神经的呕吐物”。 在我们看来,虽然以上两种说法各有一定的道理,同时也明显地时有偏颇,但它们都不约而同地指向了一个事实,那就是:在当下中国,“做自己”已然被越来越多的人熟悉和采用,也越来越显示出它作为一种日常话语所特有的、或积极或消极的力量,而这一切与中国社会的现代性转型有着直接的关系。 那么,“做自己”作为一个现代性概念,其内涵和条件究竟是什么?这样的“做自己”,同中华民族文化传统高度重视的“做人”、“为人”、“成己”有着什么样的关系?今天,人们在日常话语中宣称和标榜“做自己”时,具体想要表达的到底又是什么呢?在我们看来,这些才是值得人们重点思考和厘清的问题。2022-01-03 【诗文春天】 海市蜃楼 谭文春 蓬莱这个地方,除了令人神往的仙文化,还有一种特别吸引人的自然景观,就是海市蜃楼! 海市蜃楼的奇异和精彩,我国当代散文大家杨朔先生在其名篇《海市》一文中有过令人难忘的描写——“只见海天相连处,原先的岛屿一时不知都藏到哪儿去了,海上劈面立起一片从来没见过的山峦,黑苍苍的,像水墨画一样。满山都是古松古柏;松柏稀疏的地方,隐隐露出一带渔村。山峦时时变化着,一会山头上幻出一座宝塔,一会山洼里又现出一座城市,市上游动着许多黑点,影影绰绰的,极像是来来往往的人马车辆。又过一会儿,山峦城市慢慢消下去,越来越淡,转眼间,天青海碧,什么都不见了,原先的岛屿又在海上重现出来。” 这篇散文长期入选中学语文课本,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知道自然界还有如此精彩的异象,让我对这种如梦似幻的情景产生痴迷,心向往之,魂牵绊之,梦萦绕之,期待有朝一日,能够去到杨朔先生的故乡蓬莱,目睹海市蜃楼的盛景! 这一愿望终于在三十多年后的今天实现。现在,我就站立在丹崖山峭壁上那座凌空欲飞的蓬莱阁上,放眼望去,脚下是蓝蓝的海水,头顶是蓝蓝的天空,仿佛空气都是蓝蓝的,把我的一颗心洗得蓝蓝的透明。但是今天,海市能如约而至吗?我在这里,能如愿看到杨朔先生描绘的那种“缥缥缈缈的奇景”吗? 蓬莱素有仙境之称,史料中记载:“海中有三神山,名曰蓬莱、方丈、瀛洲,仙人居之。”还有“蓬莱不老药”的说法。当年秦始皇四次、汉武帝八次御驾登临蓬莱求之未果。其实所谓的仙境,就是现在所说的海市蜃楼现象。北宋大文豪苏东坡在登州做了五日知府,以未见海市蜃楼而遗憾。后经目击者口述,挥笔写下了脍炙人口的《海市诗》——“东方云海空复空,群仙出没空明中。” 海市蜃楼,又称海市。汉朝初期,人们以为是海中一个蛤蜊吐出的云气,形成楼台。古称蜃气、蜃楼、蜃景。现代科学解释为:“海市是光线经过不同密度的空气层,发生显著折射或全反射时,把远处景物显示在空中或地面,而形成的各种奇异现象。” 蓬莱这个地方容易出现海市蜃楼,原因是蓬莱特殊的地理位置决定的,黄海、渤海在此分界,两海深层的水激烈对抗,把冷湿气体急剧推升到海面,与海面上温热气体产生交汇,阳光通过这种气体在海面上形成折射或全反射,将数百公里以外的景物折射过来,因此,蓬莱也就因海市的频繁出现而闻名。1988年山东电视台在这里拍摄到人类历史上第一部长达5个半小时的海市蜃楼影像,规模巨大,场景清晰,景物变化繁多,比杨朔先生在《海市》里的描写更加精彩迷人,结束了世界上没有海市蜃楼影像资料的历史,在我国乃至世界引起了巨大反响。 但海市蜃楼形成的条件,究竟比较特殊。需要早上下雨,中午再出了大太阳,下午就易出现海市蜃楼。杨朔先生也说:“一般得春景天,雨后,刮东风,才有海市。”尽管我到来的这个季节也比较靠近夏季,偶尔也有海市奇景出现,站在丹崖山峭壁上的蓬莱阁里翘首盼望,遗憾的是今天并没有遇上。我想,海市毕竟是神仙景象,凡夫俗子如我,轻易不得观也属正常。努力澄心净性,在世俗中修炼吧,以期下次重来,可以目睹盛景。 《海市》这篇文章写于1959年,杨朔先生在字里行间洋溢着对故乡山水、故乡人民的眷恋和热爱。对虚无缥缈的海市奇景的描写,仅仅是一个引子,作者真正要描述的是现实中“真实的海市”,是对新时代、新生活和新社会劳动者精神风貌的歌颂和赞美。当然,在如今这个时代,比起杨朔先生写作《海市》时的年代,先生的故乡更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日新月异的建设,突飞猛进的发展,富裕安宁的生活,已使蓬莱成为名副其实的“海上仙山”,并非虚无缥缈的“海市蜃楼”。   【鱼翔浅底】 话说柳宗元系列二 (17) 对宪宗的怨恨和诋毁 洋中鱼 王叔文和王伾领导的革新集团实在晦气,支持他们改革的顺宗李诵是个短命鬼,他从当皇帝到退位只有七个月时间。更让人感到遗憾的是,在这七个月时间里,李诵因为中风口舌不清,讲话都很困难,这就决定了他的导师王叔文的政治命运。“永贞革新”不到六个月就告失败,一群改革精英被贬各地。 作为志在仕途“利安元元”的柳宗元,对顺宗和王叔文怀有知遇之恩,他心里一直特别感激这两人。由于王叔文曾极力反对立李纯为皇太子,李纯也特别仇恨改革派,即位后的第三天就对“二王、刘、柳”等人进行惩罚,将他们逐出京城,还杀了王叔文。 柳宗元抵达贬所永州后,虽然写过想感动宪宗李纯的《唐铙歌鼓吹曲十二篇》之类的文章,但是更多的则是发泄心中怨恨和诋毁宪宗的诗文,这其中的代表作是《咏史》、《咏三良》和《河间传》。 在《咏史》中,柳宗元通过对燕惠王中齐人离间计、猜疑乐毅并迫使对方出走投降赵国的描写,影射宪宗对王叔文的迫害。在《咏三良》中,柳宗元的泄愤表现得更为激烈和明显:“从邪陷厥父,吾欲讨彼狂”。车氏三子奄息、仲行、鍼虎为秦国良臣,秦穆公生前对他们很好。穆公死后,其子秦康公居然拿三良为其殉葬。柳宗元说秦康公陷入父皇陷阱,拿忠良殉葬实在有违天道,所以自己真想揭竿而起讨伐康公,实际上鞭挞讽喻宪宗;他为穆公开脱,实为顺宗张目;他赞三良与穆公生时同体死不分张,实指王叔文等人追随顺宗西去,借以慰籍忠魂;他咏叹三良的被殉,实际在痛悼王叔文等革新志士,借以抒发自己的悲愤情怀。 柳宗元在《河间传》的开篇就说:“河间,淫妇人也。”很多研究者认为,柳宗元实际在说:“宪宗,混账也。”他用淫妇人诋毁宪宗,跟屈原以‘美人’比楚君的手法相同,实在是胆大包天。柳宗元接下来说:“不欲言其姓,故以邑称。”明眼人一看就知,这是欲盖弥彰。柳宗元不好直接指明宪宗,所以借喻淫妇。 现在不少人以为宪宗心胸狭窄,报复心极强,他反对改革并对王叔文等改革派恨之入骨。其实,不然。宪宗是个很稳健的人,他行政很讲究策略,而且政绩颇佳。就算他恨昔日阻扰他当皇太子的改革派,除了处死王叔文以外,对其他人也没有施以太多酷刑,尤其是对耿耿于怀的柳宗元,他甚至算得上宽宏大量。他在贬官身边有的是耳目,自己身边也有的是文人谋士,柳宗元所写的《咏史》、《咏三良》和《河间传》以及诗文的影射,他不可能不知道。按道理,他完全可以像后来满清王朝的康熙乾隆大兴文字狱一样,治柳宗元的文字罪并砍掉柳的脑袋。而他没有,可见是比较开明的。   【华峰凌云】 石达开:文韬武略两超拔 许华凌 石达开(1831年3月—1863年6月),小名亚达,绰号石敢当,广西贵县人(今贵港市港北区奇石乡),祖籍广东省和平县,太平天国名将,被尊为“义王”。 1847年,石达开追随洪秀全。1851年12月永安建制,石达开晋封“翼王五千岁”。1855年2月,石达开在九江、湖口重创湘军水师,乘胜西征,三克武昌;11月,进军江西,攻占皖、赣、鄂三省大片疆土。1857年10月,石达开率领安庆将士进入江西,东西转战,为救援被湘军围困的军队而奋力厮杀。1863年5月,石达开率众直抵大渡河南岸,最后全军覆没,石达开被俘。当年6月27日,就义于成都,享年32岁。石达开的军事才能在中国军事史上占有一定地位。 石达开是太平天国最具传奇色彩的人物之一。他体恤百姓民生,生平事迹为后世所传颂,被认为是“中国历代农民起义中最完美的形象”。历史记载对石达开的军事生涯泼以重墨,让世人单纯的以为他只是一位名将角色,实际上石达开在文学上也颇有建树。石达开的诗写得也好,尤其是律诗写得大气磅礴,让人拍案叫绝,赞不绝口。只不过他的诗才被其军事才能所掩盖,很少有人知道罢了。 1862年,石达开带领一支太平军,从贵州赤水进入四川合江,本想北渡长江,打入川中,但受到曾国藩清军的围追堵截,只得向川南进军。太平军从合江进入叙永鄢家关、象鼻子、天池镇,渡过永宁河。傍晚,驻扎在黄桷坪、早谷塝一带。为了寻找进军线路,第二天凌晨,石达开换上便衣,带了几个随从,骑马抄小路登上凤凰山。此时,正值红日东升,天空蔚蓝。石达开俯瞰山下,只见一条大河绕山麓,穿越无数小丘由东南而向北流去,远处是连绵不断的大山,从东向南一直延伸到云贵川边境。再回首,巍巍的青山岩矗立在西方,山涧几道流水倾泻直下,青山遮挡了视野。侧身望北,山下卧着无数的小丘,在天际的小丘尽头,一条河流犹如白蟒穿入山崖之中,茫而不见。而西北面的小丘一直延伸至茫茫的天际……此情此景,石达开不禁感慨万千,诗兴大发,便在凤凰山华严寺寺中泼墨赋诗: 龙舟竹影几千丘,云霄高峰水自流。 万里长江飘玉带,一轮红日滚绣球。 遥望西北三千界,势压江南十二洲。 好景一时观不尽,天缘有份再来游。 该诗属于典型的七言格律诗。七言格律的平仄要求严格,除了押韵的基本要求外,每句之中的平仄变换也有相当严格的限制。这首诗是即兴的作品,信笔挥毫间,完全符合七言格律的平仄要求,这十分考验作者的文字功底。石达开这首诗不但遵守七言格律的平仄规则,而且做到了对仗工稳,如此工整的诗作,在当时的军事将领中是极为罕见的。 石达开不仅武略闻名于世,诗才也傲视群雄,集名将与诗人于一身,不愧为太平天国难得的军事栋梁之材,在中国文学史上也是一颗耀眼的诗人明星。许多年后,大渡河还在,石达开不在,太平天国的故事也早已成为了历史,湮灭在漫长历史的尘埃中,而石达开的军事才能,特别是文学才能,却留了下来,被后世的诗人们不断传颂。   【风雅月梅居】 做自己的伯乐 侯兴锋   周末,朋友约我小酌。 没想到,一见面他就向我大倒苦水。他说单位里人浮于事,死气沉沉,上司保守死板,墨守成规,真正想干工作的人却一直得不到重用。譬如他自己就有许多好的方法和创意,总是无法让上司重视和采纳。以至于现在的他一气之下也破罐子破摔,变得和大家一样,工作上马马虎虎,不思进取,私下里发发牢骚,怨天怨地。 … Read more

七天作家协会专栏: 文化视野

【芬芳文苑】 一个名字,一段历史 (5)布海博夫(Brebeuf) 洪田 对于魁北克省的中学教育而言,Jean-de-Brebeuf 中学是其中的佼佼者。这一中学是传统的男子学校,曾经培养出不少加拿大政坛和商界的重要人物,包括加拿大现任总理。七年前学校开始招收女生,成为男女生混合培养的常规学校,但在学生入学的前三年,男生和女生依旧分班上课。因为名字读起来有些拗口,在蒙特利尔生活的华人给这所学校起了一个简洁明了的简称:牛校。我更乐意选头取尾,称其为杰夫中学。 这一历史悠久的名校的校名来自传教士让・德・布海博夫(Jean-de-Brebeuf,1593年-1649年),一名来自法国的天主教传教士,大名鼎鼎的“耶稣会”的一名成员。耶稣会会员传教的一个很大特色是充分利用他们所掌握的科技知识来让别人崇拜自己,进而相信自己推广的宗教。明朝万历年间来中国传教的耶稣会传教士利玛窦(1552年-1610年)便是使用同样的方法。 布海博夫从法国来到魁北克(当时称作“新法兰西”),长期生活在原居民中的育朗(Huron)国中,广结朋友,学习他们的语言,研究他们的习俗,而所有这些的终极目标是在这些原居民中发展天主教徒。他研究育朗的传统宗教和天主教的共同点,从而想办法让这些原居民更乐意接受天主教教义。 开始的时候,他利用自己的天文知识为部落求雨,获得了当地居民的崇拜。但这些人把他看作有“特异功能”的巫师,对他所推广的宗教并不感兴趣。后来,天花等传染病由欧洲殖民者带到美洲大陆后,在原居民中传播,很多人因为缺少抗体而死于非命。来自欧洲的传教士因为本身具有抗体,因此安然无恙,让原居民不禁把他们看作“神人”,进而对天主教也逐渐产生敬畏。在多种因素的作用下,一些原居民逐渐皈依天主教。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布海博夫在育朗的传教逐渐取得了成功。在巨大的天灾人祸面前,人们往往是脆弱的,很容易接受新的信仰。 后来,布海博夫和一些育朗信徒一起被另一个国家的原居民俘虏,在遭受酷刑后被杀死。布海博夫的死,也是天主教文化和原居民原有文化之间的冲突造成的。但他面对酷刑时的坚强不屈,不能不令人敬佩。他在传教过程中对于原居民文化的研究和记录,为后人留下了珍贵的史料。 在他死后,加拿大各地不少地方的建筑或机构以他的名字命名,位于蒙特利尔的布海博夫学院是其中的一例。   【鹏翔万里】 村里出啥事了? 贺鹏 每次回娘家都让凤嫂犯愁。 这倒不是她不想回娘家,也不是她抽不出时间来,主要是因为这些年村里家家户户都养了看家护院的狗,那些狗只要一看见外人就“汪汪汪”地猛叫,特别是王村委家的那条大狼狗,经常还会猛扑几下,真是吓死人了! 听说爷爷生病了,凤嫂不得不急急忙忙从镇上赶回娘家。 王村委家门前的那条小道,无论如何也是绕不开的地方,凤嫂悄悄靠近王村委门前,全身的汗毛都竖了起来,两条腿是软软的,深一脚、浅一脚,慢慢挪动着脚步,生怕弄出一点声响,惊动了他家的那条狼狗。 突然,“嘎查”一声,让凤嫂毛骨悚然,横在小路上的一个树枝偏偏绊了她一下,一个踉跄,差一点摔倒,最关键的是,她还发出了一声歇斯底里的尖叫,额头上“呼”地一下就冒出了一层汗水,那条可恶的狼狗就在院里,这简直就是要人的命啊—— 凤嫂就像是死了一回,大脑一片空白—— 可是,王村委家没有传出一点声响,安静极了! 凤嫂刚才的尖叫声,不仅没有惊动王村委家的那条狼狗,村里所有的狗竟然也没有一点反应,要是往常,无论她多么小心,总是无法躲过那些狗鼻子和狗眼睛,哪怕是父母到村口接她,也少不了几声狗叫。 凤嫂小心翼翼地到了自己家门口,推开院门,连自己家的那条狗也是老老实实地躺在门口,动都没有动一下,她悄悄回头环顾了一下周围,没有一点声音,除了远处传来几声大呼小叫的喝酒声以外,村里死寂! 凤嫂推开家门,父母不在,只见爷爷抽着半截烟,半躺在炕头上看电视,看爷爷那神态,估计也不是什么大病,凤嫂悬着的那颗心“咕咚”一声才算落进了肚子里。 爷爷看见孙女突然回来了,好生奇怪,说,你咋回来了? 凤嫂顾不得爷爷的问话,忙问爷爷村里发生了什么事情?为什么回来的时候,全村没有听到一声狗叫,连王村委家的那条狼狗也老老实实的? 爷爷欠了欠身子,慢腾腾地说,是啊,今天咱们村哪条狗还敢叫啊? 凤嫂抬起头盯着爷爷问,为啥呀? 爷爷把抽剩的半截烟头在炕沿上掐灭,顺手将烟头扔到地上,说,那不是村长在城里当城管的那个儿子回来了吗——   【杨柳依依】 独上寒山 杨邹雨薇   由于平日忙碌,感觉从大雪到冬至,仿佛转眼间的事情。这些年来湖南特别是家乡湖南南部很少见到下雪,若不是因为下雨导致寒冷一天比一天加重,我几乎感觉不到冬季的存在。诚如父亲所言,今年桂花开得比往年迟,总感觉生活中少了一个季节。 像一尾鱼,穿行并栖居在都市的罅隙中,灯红酒绿和车流、人流早就填满了思维的空间,唯有回到老家,独自在屋后的山上漫步,才感觉到季节的真实。 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四个节气接踵而至,但雪花还是不肯张开翅膀,飞翔到潇湘二水交汇处的千年古城。尽管如此,冬天的痕迹在乡下还是逐渐明晰起来,土地硬了,草枯了,叶凋了,百虫敛迹了,林间那些穿梭或欢唱的鸟儿,也匿迹了。一个人沿着小径往上走,偶尔听到几片樟树落叶穿过树枝飘零而下的声音,如同岁月的手指清点崭新的钞票,哗哗哗地响。 屋后的山不高,约百米,山上建有水塔,有两米宽的施工道路上去,行走起来比较方便。我一边走,一边想起父亲自我调侃的话:拆迁,让我们家有了靠山。 本来我们家挨近河边,处于城乡结合部,前面是菜园,后面是城区主干道跟大桥跟公交车站。没想到因为大桥匝道建设而拆迁,不得不搬到离原址一公里以外、二O七国道旁的一座山下。爷爷奶奶埋怨说,以前屋后就是公交车站,现在乘公交车要走五六百米,对于我们老人家来说很不方便。父亲安慰二老说:如果你们换了角度来思考就开心许多,比如说以前的房子没有靠山,现在的房子背后是山,踏实啊! 山在冬天,似乎带着寒意,便有了寒山之称。屋后的这座小山,多为泥土,鲜有石头,村里当年在此种满了杉树,夹杂着些许高大的樟树,一年四季,都是葱葱绿绿的,给人以温暖和自信。 一个人攀山而行,路的两边枯草簌簌,荆棘横卧,仿佛那紊乱的人生记忆,能刺痛某一个部位。在路旁的一棵樟树下小憩,仰望大约三十年树龄的它,发现它的树冠颇大,树干颇粗。若不是爷爷告知他当年参与栽种,我还以为这樟树有七、八十年了呢。樟树是常绿乔木,一年四季都落叶长叶,新老交替,生机勃勃。踩着厚积的樟树落叶,能闻到一股轻微的腐朽味,于是忽然想到它带给人们的启示:过去的东西可以腐朽,而现在的东西特别是生命的姿态,千万不能腐朽。 撇开水泥路,沿着一条人走过的小路继续往上走,没想到走了才二、三十米远,就被一簇荆棘挡住,但见那荆条棘条,密密麻麻,纵横交错,生硬而明净。荆棘里面有红的果黑的籽,如同画家的点睛之笔。而顶部突出的那些长条,遒劲有力,横撇拉钩,转折分明,如同草圣怀素千余年在家乡的泼墨挥毫,个中变化与神韵,令人叹为观止。 小路不通,只好原路折返,继续沿水泥路上行。片刻,就到了山顶。圆圆的水池,像一个人造天眼,在观察着这世上的一切。我绕水池一周,发现有两丛类似的荆棘,同样有黑的籽红的果,水墨感极强。再俯瞰近处,国道上车来车往;眺望远处,零陵城轮廓清晰;而不远不近处,潇水如绸缎缠绕在古城之腰间,大桥如彩虹横卧其上,顿时感觉人间如此美好。 一群麻雀,从对面的山上飞来,乍然降落,如雨点润心。民航飞机掠过头顶,把麻雀惊飞,如上苍之手在半空之中撒下一个个墨绿的标点。 站在山下的屋门口仰望,总感觉冬天的天空老是板着一副面孔,阴沉沉的,而一旦攀登到山顶,即便不是很高的一座山,视觉也能让人震撼,难怪乎杜甫感叹:“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了。 站在山顶,我忽然臆想:如果天空突然飘雪,会不会就此将我心底的那一份诗情点燃? 由此感悟:只要你有心,只要你热爱大自然,就会发现冬日的暖意无处不在。如果你感觉孤独,不妨就近独上寒山。   【诸子一家】 生死觉悟 高洋斌 第九节 无力回天 樊晓雨走后,四人之间你死我活的争斗暂时告一段落,似乎一切都恢复了平静。然而,看似平静的局面下其实波涛汹涌,暗藏杀机。郑啸云、李梓风、周晓雪都各自活跃了起来,试图揭开这扑朔迷离的背后隐藏的真正阴谋。 … Read more

七天博大文化视野(12月17日)

 【文化杂谈】 说说日常语言中的“做自己”(中) 步虚   前面所说“黑金组合”演唱的《做自己》有这样的歌词:有时我觉得我已在物欲中迷失,说过的话,做过的事,竟然会那样现实。显然,这里的所谓“现实”所指称的,应该是人们在现代商品社会和物质主义文化浪潮中所特有的“现实主义”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 另外,在当代中国人的日常话语中,我们还能经常的看到这样的表述: 遵循内心最本真的东西,做自己想做、爱做、热衷的事,说自己想说、爱说、要说的话,为自己的快乐而快乐,为自己的幸福而幸福,是一个人最本然而应然的活法。 “做自己”是指忠于自我,有志向、有主见、有特点,能清楚身边人和外人如何看待,不因旁人的言语而扰乱自己的思绪,有自我的目标和追求,能妥善处理世俗的眼光,做自己喜欢的事,走自己的路,对得起自己的良知,无怨无悔、问心无愧就好。 “做自己”并不是简单地为了与众不同而不同,“做自己”其实是一个人在完全清楚地了解了自己的价值观之后而做出的顺势而为的选择。真正地做自己而表现出来的与众不同,从来不是为了证明自己,它只是一种人生价值观的彰显。 做自己并非一件轻而易举人亊。例如,对有些人来说,每当他们努力争取做自己,想要坚持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或选择时,总会缺乏底气,自我怀疑与自我批评是他们习惯性的态度。于是我们会碰到诸多的人,每当需要自己做出选择时,总会犹豫不决。而另一些人则,认为做自己就是张扬个性,就是任性地为所欲为,不理会外界的声音,完全陶醉在自己的世界里。 从上述“做自己”的几个日常表述中,人们不难发现两个方面的意思。首先,“做自己”就是说自己的话,做自己的事,即不违心地或被迫地去做“他人”,说他的话,做他的事,这一方面的“做自己”所指向的,主要是人在生存活动过程所必然涉及到的人与他人、与社会的关系;另一方面,做自己意味着不受外在各种形式的物品和外力的诱惑或控制,而丧失作为本己的自己,这里所针对的,是人在生存活动过程所同样必然涉及到的人与各类身外之物的关系。在后一种意义上,“做自己”直接等同于“做人”。 进一步的问题在于:上述这样的“做自己”所构成的一种日常语用现象,它反映的到底是什么?(2021-12-12)   【诗文春天】 糯米团子和相扑火锅 谭文春 到了东京都的“两国”,朋友推荐两种美食,一种是主食,即鼎鼎有名的相扑火锅,另一种是小吃糯米团子。 说起糯米团子,顿时勾起了我的记忆。小时候家里婆婆和妈妈都会做这东西,糯米煮过心,滤水之后上木质的蒸桶,大火烧开,文火慢蒸。熟透的糯米,颗颗晶莹,饱满滋润。抓起一团,捏成球状,在白糖和豆面粉里打一个滚儿,捧手上热乎乎,闻起来香喷喷,吃进嘴甜蜜蜜,又糯又粘,安逸惨了!这是我们最简单和最家庭化的吃法,很有生活气息。 两国的糯米团子就纯粹的商业化,包装精致,外形漂亮,花样繁多,品种齐全。一家一家看过去,每家糯米团子商店都是琳琅满目。有馅儿的,无馅儿的,包裹糖浆的,撒上碎屑的,淋上汁液的,色彩艳丽,缤纷绚烂,让人看花了眼,也挑花了眼。味道多种,不限于甜味,也有咸味,还有一种又甜又咸,吃起来怪怪的,不讨厌,觉得新鲜。 这一家店比较宽敞,居然还有一个小阁楼,上面摆放两张桌椅,可供顾客小憩。真是个贴心的设置啊!我们上去之后,店员奉上茶水,又捧出一本印刷精美的商品画册,各种糯米团子的图片都在上面展示,都是实物拍摄,色相好,用料足,看得我们食欲旺盛。各人挑选了心仪的食品,吃得笑逐颜开。当我选的糯米团子呈现在面前的时候,雪白的团子上面淋着褐色的巧克力汁,两色分明,深浅搭配,夺人眼球。咬一口下去,绵软热乎,甜蜜醇厚,记忆回闪,时光瞬间重返少年。 吃完出店,沿街而逛,欣赏各种各样相扑姿势的雕像,这是两国独特的街景。两国是日本相扑的天堂及老家,相扑运动称为日本的“国技”,这里有著名的“国家竞技馆”,每年1月、5月、9月举行为期15天的相扑比赛,据称已有300年的历史。慢慢地就到午餐时间,随便走进一家相扑火锅店。据说这种店很多都是退役下来的相扑运动员开的。我们选择的这家店,门上悬挂一片暖帘,上面画着一个相扑运动员的正面像,衣服上还印着一个大大的“力”字。相扑这个运动,讲究个“身重力大”——身重,对手掀不动我;力大,我把对手掀翻。所以说相扑火锅又叫“力士火锅”,是相扑选手最主要的增重方式。据说,他们每餐的饭量都是普通人的四倍以上。进店之后,高朋满座,店内装饰很有特色,除了有许多相扑力士的图案之外,电视里也播放着相扑比赛,可见相扑运动在日本人心中受欢迎程度。 正宗的相扑火锅以整鸡所炖煮的高汤为汤底,里面的肉类也是以鸡肉为主,偶尔搭配一些鱼肉和其他海鲜,还有豆制品和蔬菜等等。如今的日本相扑火锅已经成为一个大众美食,份量缩减,适合普通人吃,店家推荐了卖得最好的鸡骨头熬制的酱油味鸡汤汤底。相应的配菜荤素兼备,有鸡肉、鸡肉丸子、红色的胡萝卜、白色的豆腐、拳拳如意卷心菜、根根似玉金针菇等十余种食材,一起倒进锅中开煮,就像运动员们聚集在赛场上,准备上演一场精彩的相扑大赛。当热气慢慢蒸腾起来,食物的香味飘入鼻端,白的黄的青的蓝的红的,五颜六色济济一堂,像一片彩色的原野,美得让人目不转睛,馋得让人垂涎三尺。先来一碗汤,热乎乎的好贴心!像极了相扑力士赛前的礼貌问询。再来一块肉吧,鲜嫩多汁让舌头都想跳舞,如同两个相扑力士已经较上劲儿了。蔬菜的甜味也正好,所有的味道都浸得很透很透,吃下去那真是无法表达的滋味,太完美太幸福,太醇厚太融汇,这是争斗的双方达到了白热化。当最后一块鸡肉丸子放入口中,横纲产生了,我感受到了夺冠的激动,心情像火锅一样热烈翻腾,享受到最高境界的幸福。 还没吃够,看看锅里剩余的汤汁,那是营养的沉淀,浓缩的精华,不忍放弃。招招手,我说:“再来一份牛肉,我要让自己气壮如牛!” 但是,店员的表情,居然显得那么奇怪,似在嘲笑我的无礼,又在谅解我的无知,轻轻说道:“对不起,先生,相扑火锅只有鸡肉。” 我不懂,傻傻的表情一定可笑。一旁的朋友解释给我听,相扑火锅里面绝对不会出现猪肉、牛肉这些四足动物的肉。究其原因,据说是因为在相扑比赛中,只要选手除两只脚之外身体的任何一处碰到了地面就会判定为输,所以只选食用两脚足立的鸡,是为了给相扑选手的比赛讨个吉利。我恍然大悟。 “来一份乌冬面,绝配!”他建议。熟透的乌冬面,胖胖的、软软的、柔柔的,咀嚼起来有劲头,像极了相扑运动员的身材,柔软而有力。吃了这碗面,我会不会胖得像相扑力士呢?   【鱼翔浅底】 话说柳宗元系列(二) 16 永贞革新(三) 洋中鱼   我研究柳宗元及刘禹锡时,手头上的资料都说“永贞革新”是一件影响中国唐代促使社会进步的大事的。“二王八司马” 普遍被描述为具有很强的创新精神,向保守势力开战的革新派,并且他们在政治上的失败常常被认为是非常可惜的。 “贞永革新”之所以被后世所称道,主要是“二王”的两大政治表现————“打击宦官”和“削权抑藩”。然而,我仔细研读了柳宗元和刘禹锡被贬后的相关作品,以及《旧唐书》、《新唐书》、《资治通鉴》等史料,赫然发现王叔文和某些宦官之间既有很深的矛盾,也有政治利益而引发的默契与协调。 众所周知,王叔文“以棋待诏”与东宫太子李诵相交,进而“引以侍读”,成为太子李诵的重要朋友。李诵即位为顺宗,王叔文也是他施政的主要帮手。根据事前拟就的计划,迅速提升其成员占据朝廷的关键职位。王叔文以起居舍人充翰林学士,王伾以左散骑常侍充翰林学士,与执宰相权的韦执谊相呼应,控制朝廷大权。柳宗元从监察御史被提升为礼部员外郎……一切似乎都在按计划进行中。 遗憾的是,顺宗因风症常居宫中不能接触外廷,只有嫔妃牛昭容和宦官李忠言在左右服侍。他不得不让王叔文坐守翰林决策,命王伾在牛、李与王叔文之间往来传递旨意、信息。百官奏事,通过牛、李转达给顺宗,顺宗阅后,经牛、李转王下翰林,由王叔文裁决可否;王叔文奏意,也由王伾入内,经李、牛,转相交给,告顺宗,再由同样途径下翰林,称诏,宣行中书。 《新唐书·王叔文传》载:“大抵叔文因伾,伾因忠言,忠言因昭容,更相依仗。” 实际上,王叔文本身就和顺宗的美人牛昭容、亲信宦者李忠言结成了政治上的联盟。 王叔文之所以打击宦官势力,是因为和大宦官俱文珍有隙。他深忌文珍的权势,而欲夺其权。《旧唐书·王叔文传》载云:“叔文在省署,不复举其职事,引其党与窃语,谋夺内官兵权,乃以故将范希朝统京西北诸镇行营兵马使,韩泰副之。初,中人尚未悟,会边上诸将各以状辞中尉,且言方属希朝,中人始悟兵权为叔文所夺,中尉乃止诸镇无以兵马入。” 而文珍亦惧叔文权势,也谋夺其权,《新唐书·王叔文传》云: “宦人俱文珍忌其权,罢叔文学士。” 《旧唐书·王叔文传》亦云:“内官俱文珍恶其弄权,乃削去学士之职”。 所以说,王叔文和某些宦官的争斗是基于政治利益而发生的局部派系斗争,而非真正的“打击宦官”。 王叔文“削权抑藩”有两件事情为证:一是任命右金吾大将军范希朝为右神策统军,充左右神策、京西诸城镇行营兵马节度使,接管宦官手中的兵权失败。二是想杀公然反对革新的宣歙巡官羊士谔和谋求扩大割据地盘剑南西川节度使韦皋的特使刘辟而未果。除此以外,似乎找不出其他有力证据。 至于罢宫市、五坊使和取消进奉,因为时间短,远远没产生实际效应,可以说根本算不上是“革新”,所以,现在有些人已对“永贞革新”这样的定论提出了质疑。   【华峰凌云】 隋炀帝虚心改诗诗传世 许华凌   很多人都知道隋炀帝是个历史上有名的昏君,却很少有人知道他是个“绝好的诗人”。 隋炀帝杨广喜欢诗文,早在江南任扬州总管时他就四处整理典籍,让隋时的藏书量成为历代最多。他还四处访求失散的古籍,仅洛阳藏书量就曾达到过37万卷,令人叹为观止。炀帝年少喜诗文,初学庾信,为晋王时,召陈朝旧官、才子虞世南等100余人“以师友处之”。为把诗写好,他虚心求教,耐心修改,直至写出自己满意的诗来。史书记载,隋炀帝大业年间,有位著作佐郎庾自直,颍川人,饱学诗书,文章写得好,特别是擅长写五言诗,隋炀帝非常器重他。炀帝每次写诗,都让庾自直指出诗存在的瑕疵而自己进行修改,直到庾自直称赞为一首好首为止。《随园诗话》也有记载,“庾自直为隋炀帝改诗,帝许其诋呵。帝必削改至于再三,俟其称善而后已。”袁枚认为,隋炀帝虽非令主,如此虚心,亦云难得。郑振铎先生更是认为“杨广虽不是一个很高明的政治家,却是一位绝好的诗人。” 隋炀帝虽然“是一位绝好的诗人”,但在中国历史上,对于唐太宗李世民和隋炀帝杨广的评价,可谓是冰火两重天。尽管如此,这两位帝王竟然还有一首同题诗《饮马长城窟行》流传于世。根据《武周时期洛阳文学与初唐诗风研究》一书的考证,李世民明显是模仿了杨广的。再有,《隋书》记载,隋炀帝曾经给大臣杨素赐诗:“疾风知劲草,世乱有诚臣”。此句诗也被李世民“盗走”。李世民有一个开国功臣叫萧瑀,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中排行第九。萧瑀满腹才华,为人耿直,以直言敢谏闻名,李世民曾作《赐萧瑀》诗赠送给他。这首诗问世以后,很快名噪一时,其中的“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更是成为传诵千古的名句,至今仍为人们所津津乐道,很少有人知道这一名句来自隋炀帝。 … Read more

七天文化视野(12月10日)

【芬芳书院】 一个名字,一段历史 (四)麦臧讷夫(Maisonneuve) 洪田   在蒙特利尔,麦臧讷夫(Maisonneuve)是一个很多人耳闻能详的名字,麦臧讷夫学院(Maisonneuve College), 麦臧讷夫大街等都是人们熟悉的名字。这些名字都是为了纪念蒙特利尔的创建者以及第一位市长麦臧讷夫(1612年-1676年)。 麦臧讷夫出身于法国贵族家庭,据说13岁的时候就加入了军队,在很年轻的时候就表现出领导能力。1641年,在他将近30岁那年,他被当时的法国王室和耶稣会选中,到现在的蒙特利尔开辟新的殖民地。1642年,麦臧讷夫以宗教人士的身份来到了蒙特利尔,开始着手建设城堡,安置法国来的居民,抵御当地原居民的抵抗和驱逐。因为他的贵族出身,他被正式任命为这一新殖民地的管理人,主要负责对外事务和军事。 因为原居民的强烈反抗,在蒙特利尔的法国移民的生存环境越来越艰苦,到了1651年的时候,这一新的殖民地只剩下了大约50个法国人,面临“关门大吉”的危险。1653年,麦臧讷夫回到法国,利用优厚的物质条件吸引了大约120名新移民,其中包括100名军人和他一起来到蒙特利尔,让奄奄一息的殖民地起死回生,并逐步拓展疆域,最终发展成为一个国际性的大都市。当然,这已经是多年以后的事情了,麦臧讷夫本人并没有看到。1665年,他离开了蒙特利尔,离开了加拿大,回到了法国的巴黎,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对比麦臧讷夫先生时代的蒙特利尔,现在的蒙城早已今非昔比。然而,历史的风风雨雨,却常常唤起人们心中的唏嘘感慨。     【鹏翔万里】 换碳 贺鹏   七里坡的人穷,冬天又冷。 狗拌上山搂了一背柴,背着刚进村就见公社的拖拉机正停在五娃子家的大门口。拖拉机停在门口“突突突”地响着,还吐着兰烟,五娃子站在拖拉机拖车上正往下扔碳呢。 狗拌从五娃子面前经过,五娃子就像没看见他似的,一句话也没说。 狗拌背着柴推开自家院的栅栏,用手一拽绳头,肩膀一缩,一背柴就落在了院子里。他脱下棉袄,轻轻拍了几下就进了屋里。 狗拌媳妇见男人不高兴,递给他一个旱烟笸箩,说:“你咋了?一进门,谁也没招没惹你的,就给人一个头脸?” 狗拌把烟丝装在烟锅里,媳妇从地上捡起一根柴棍棍,伸在灶里点了火,放在狗拌的烟锅上,狗拌吸了一口,吐出了一大口烟雾,狗拌媳妇就把手里的柴棍棍顺手扔在了灶里。 狗拌又吸了一口烟才不紧不慢地说:“看五娃子老婆长得那个样,也能把公社的拖拉机给勾在门前,五娃子还从车上往下扔碳哩!” 狗拌媳妇一听,楞了一下,说:“那他们又能过一个暖和的冬天了,公社那个拖拉机司机咋就看上五娃子老婆呢?” 狗拌瞟了媳妇一眼,说,“我是不想当泥头,我要不怕当泥头,你长得还不比个五娃子老婆。” 狗拌媳妇斜了狗拌一眼:“看你说的,你以为你老婆是谁呢,就你看见好看,别人谁还肯看一眼?别说还给你几块碳啦。” 狗拌在灶台上盍了盍烟袋,往炕上一扔说:“我他妈的过去看看,等那司机出来,和他拉呱拉呱。” …… 过了几天,公社的拖拉机就停在了狗伴家门前。 狗拌听着拖拉机“突突突”地叫,心里高兴得直想笑,他把司机让回了自己家里,忙着倒了一碗水放在炕上,又递过旱烟笸箩。司机从工作服兜里摸出了一盒纸烟,递给狗拌一根,狗拌媳妇往灶里添了一把柴,冲着司机说:“师傅,你想吃点啥?我给你做白面条子行不行?” 司机说:“不吃饭,已经在路上吃过了。”又冲着狗拌说:“你到车上扔上几块碳,不要扔多了,不然,回了公社份量就不够了。” 狗拌乐了,冬天终于有碳烧了。他临出门时盯了媳妇一眼,她估计媳妇能知道该怎么做吧。 狗拌爬上拖拉机的拖车,扔了好几块,差不多有百十多斤了,省着点烧,一冬天是足够了,他便跳下了车,看了看自家的门紧闭着,司机还没出来,他就蹲在圪楞外,不大一会儿浑身冻得直抖,但他不能进去。 正好五娃子从家里出来,看见狗拌蹲在圪楞外,说:“狗拌哥,你冷就回我们家暖和暖和。” 狗拌站起身来不好意思地说:“我刚从家里出来,不冷!不冷!”但他的心已随着冻得抖动的身子一个劲在发颤,眼睛里面早蓄满了泪水…… 他扭过头,摸了一把眼泪,看到地上百十多斤大碳,又咧开嘴欣慰地笑了。   【杨柳依依】 孤独时以书为伴 杨邹雨薇 近段时间,自己忽然喜欢独处,减少了跟闺蜜们的聚会和结伴逛街。是入冬之后天气变冷了不便出行?还是随着年龄的渐渐变大需要自省?抑或其他原因? 说不清楚,也不需要弄清楚,因为我喜欢心里涌起的这短暂孤独。 在这异乡的街头,我曾是那么强烈地渴望一个人能不经意地走来,牵着我的手,陪我走过未来的路;也曾渴望亲人们从千里之外悄然赶来,给我一个惊喜,陪我在这高楼之上吃顿饭,共享家庭的温馨;或者邂逅昔日的同学和师长,选一间茶室,把盏轻聊,回味往昔的缤纷时光…… 而今,忽然没了这些想法,只想于星期天一个人独处,静思,阅读。 所居住的房子很高,往东可以看见年嘉湖,往南可以看见国金大厦,往西可以看见岳麓山。房间跟阳台,阳光都很充裕。独坐藤椅里,手捧书卷,与书中人对话。累了,看看眼前的紫萝藤,细细感受它散发出来的绿意;或者从高处俯瞰附近的街巷,看车来人往,念芸芸众生,不禁感慨万千。 回想起昔日住在城南,而今搬到了城北。记得那天请闺蜜帮助搬家,她们惊讶我几箱子的书,搬起来颇为费力。我除了感恩,还笑着解释:于小女子而言,书与衣裳,不可或缺!前者养心,后者美型。 是的,有时候想想,身边的人和事,有些那么真实,令人嗟叹或珍惜;有些那么虚幻,令人难以置信;有的半真半假,令人捉摸不透。 此刻,就有一种莫明的失重感,或者说难以言状的孤独。 读放翁的《冬夜读书示子聿》,眼前似乎看见诗人在冬日寒冷的夜晚,沉醉于书房,任窗外北风呼啸,冷气逼人,他依然乐此不疲地啃读诗书,并写下此诗;读石评梅的《给庐隐》, 仿佛看见她那颗天真烂漫的童心,被尘世的霜风吹拂成冷寂孤傲的梅朵,无人能触摸到梅朵的忧郁、彷徨、苦闷与孤独;读张爱玲《花凋》或《半生缘》,只记得她留下一句令人心碎的呢喃:“笑,全世界与你同声笑,哭,你便独自哭。” 或许,自古以来,各人有各人的孤独,只是如同树上的叶子,有的大抵相似,却又无法完全重复。 孤独是一种心境。想想平时,自己在都市的罅隙里忙忙碌碌,奔波于生计,除了以奶茶和绿茶润喉,感觉甜润,根本没有体验到人生中还会有一种胜似黄金的东西,叫孤独。 孤独是一道风景。它如同凡・高的《向日葵》,列维坦的《白桦丛》,能让人触摸到作者孤独时的瞬间灵感,发现油画背后的无限蕴藏,对比自己的积累,就会明白价值的差异。 孤独是一种享受。如同此刻阳台上的我,暂时放下一切欲念,什么都不去想,什么都不去做,把孤独当成冬日里的温暖阳光,闭上眼睛尽情地去享受,在孤独中找回疲惫的灵魂。 … Read more

七天博大文化视野(12月3日)

【文化杂谈】 说说日常话语中的“做自己”(上) 步虚   几年前,在中国央视一套重磅推出的综艺栏目《出彩中国人》的舞台上,一曲《做自己》,让许许多多的观众记住了潞安集团王庄矿三个矿工和一个保安组成的“黑金组合”。四位歌手在他们自己创作的作品中这样唱道:最近有一种感觉,我渐渐在迷惘,像船在海上失去导航,不知该去何方。我好想回到校园,回到梦的路上。梦想很长,却没有彷徨,有憧憬有向往。有时我觉得我已在物欲中迷失,说过的话,做过的事,竟然会那样现实。曾经的豪情在岁月轮回里消失,丢掉梦想的我 你认不认识。如果有一天,我执着勇敢做自己,捡起梦想,面对荆棘,全都不去逃避。别人的感受,请原谅,我无法顾及,我只想还给我真实的自己,……。 引人注意的是,近几十年来,“做自己”作为一个近乎格式化的词语,越来越频繁地在中国人的言谈和书面文字中出现。不少成功人士和公众人物在他们的演讲和报告中常常喜欢使用“做自己”这个词,或作为他们自身的自我标榜,或作为他们想要对大众表达的热心劝说;一些艺人、作家或网红在为自己的(音乐、影视、小说、文集等)作品定主题或取名字时也会使用这个词,来叙说他们各自的生活经历和人生感悟;许多心灵鸡汤的制作和兜售者更是免不了经常地大讲特讲“做自己”,借以宣达他们的常识教诲或智慧启导;甚至一般人在人际交往中都会时不时地言说着、慨叹着“做自己”,以此来倾诉和交流各自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悟。 相较于思想家们的理论著述,人们日常格式化的言语表述,说者说日常话语更加具有普遍性、时风性和感知表象性,更能反映特定时期一个社会及其成员的整体存在状态及其精神风貌。今天,在各种场合里频繁地言说或宣称“做自己”,作为当代中国人的一种日常语用现象,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们在当下公共和私人生活中的一种普遍感受和思虑,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折射了当代中国社会的一般性生存问题,或者说,一个在现实生存环境中人们究竟该如何“活着”、如何“为人”的人生大问题。这是一个古老而长久持续的人的问题。然而,当“问题”与特定现象,即“做自己”明显成为一个社会日常格式化的言语表述这个现象联系在一起时,“问题”便会有着不一样的内涵和意义,因而也需要引起一些新的、不一样的关注和思考。(2021-11-21)   【诗文春天】 我不当上帝 谭文春  我一直认为,买卖公平,态度和谐,应该建立在购销双方友好的基础上,导购有素质,顾客有素养。我遇见的日本人,对顾客均是彬彬有礼,态度谦恭和善。朋友的遭遇却是相反。 国内一位朋友想在日本买房做投资,中介公司派了一名资深的日本顾问领他去看房,看完下来,朋友特别不满意。他告诉我说,日本顾问看不起中国人,根本没有服务的诚意。我问他怎么一回事,他说日本人态度特别不好,自己想了解情况,日本人是问一句答一句,简单又敷衍,根本不尽心。看了几处房子,最后居然发脾气了,说房子不卖给中国人,然后就回去了。 我并没有急着批评日本人,而是让朋友详细地讲了一下当天的看房经过,之后,我知道了问题出在谁的身上。我们国内的经济这几十年发展迅速,各种店铺林立,同行竞争激烈,商品供大于求,为了做成一单生意,时时刻刻把顾客奉承为上帝,不敢稍有得罪和轻慢。久而久之,就让顾客养成了一种傲慢:老子手里有钱,你服务不顺我意,就去别家店。这种高高在上的气势,让他买任何东西都要砍价,甚至为了杀价,拼命挑商品的毛病。这种习惯在国内是行得通的,店家忍气吞声惯着你,生怕你拂袖而去。顾客成了被惯坏的孩子,想怎么挑剔就怎么挑剔,即使鸡蛋里面挑骨头,商家也只能笑脸相迎,把你奉为上帝。然而,在日本使出这一招就被狙击了,因为这种做法不太符合人家的规矩。朋友在看房的时候为了砍价,不断地指点人家房子这不好、那不好。日本人听了,心里就非常的不舒服。人家心中想的是,这房子我住了那么久的时间,倍加爱护,感情深厚,就跟自己孩子一样。而且他希望新的房主人,也像自己一样爱惜这座房子。没想到你这个中国人挑来挑去地数落我孩子的毛病,卖给你后一定不会爱护它、珍惜它,我就不卖给你了。特别是一些个性固执、心理怪癖的日本老年人,看你不顺眼,讨厌你,更是不会卖给你!说句良心话,我也不喜欢这种当面挑刺的不礼貌行为,显得自己没素养,日本人没有立刻把你撵走,都已经是很客气的了。 据我所知,这种事情中国人遇到很多。中国人在日本买房,口碑真的不太好。某些人根本不了解日本的国情,做一些让日本人诟病的事情。经常发生的事,除了各种挑刺之外,还有说话声音大,随手扔垃圾,随地吐痰,看房的时候使用人家的厕所,完了不冲水等等。更有恶劣的做法,看中房子后直接跳单,将国内那套投机取巧的方法用出来。我就知道一个朋友干过这样的事,他看房之后,就撇开中介私下去联系房东,想省下中介费。这一招在国内管用,在日本就行不通。日本房东很生气,立刻投诉到中介公司,说你们不管好自己的客人,他直接联系我,我不卖了。中介公司也认为顾客不遵守规矩,素质不好,没有信誉,人品有问题,拒绝跟他合作。 做人守规矩,做事讲诚信,千万不要仗着钱囊鼓胀,就忽视基本的为人处世原则。我也是积年经商的小贩,最看不惯有钱傲气的人,对任何东西都要横挑鼻子竖挑眼,用这种手段跟店家杀价。中国人买东西少有不砍价的,这是国情使然,不砍价就觉得自己吃了亏,不让价就觉得店家不给他尊重。但是到了另一种社会环境,应该纠正自己的购物心态,不能端着上帝的架子,显出傲慢的姿态。购销双方都应该相互尊重,平等对待。即使别人低声下气给你服务,你也应该和颜悦色与之交流。服务要贴心,购物益文明。   【鱼翔浅底】 话说柳宗元系列二 (十五)永贞革新(二) 洋中鱼 尽管“永贞革新”的出发点是好的,事实上也受到了百姓的拥护,但还是很快就失败了,前后大约200天,简直是昙花一现。 现今分析,“永贞革新”失败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组织不力。由于最受顺宗器重的王叔文贫寒出身,所以张皇威福大力起用身世相似之人,任人唯亲,对于自己的生死之交如韦执谊、韩泰、韩晔、陈谏、刘禹锡、柳宗元、凌准、程异等人越级提拔,予以重任。同时恃才傲物排除异己,任意贬谪朝廷命官,由此引起了朝廷多数官员的不满,有一种失道寡助的影子。 二、压抑太子李淳(后更名李纯)。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上,封建王朝帝位世袭制,传承继位原则是嫡长子,此乃基本纲常。李纯是李诵的嫡长子,作为承接帝位的接班人,顺理成章,不曾想遭到王叔文的强力抵制,差点在阴沟里翻船。在顺宗失语不能理政的情况下,王叔文极力阻挠立皇太子和皇太子监国,导致原本支持革新的顺宗皇帝也与“二王”离心。 朝廷内部不满于王叔文等人的保守派,本来在等待观望,抓住立太子机遇,开始新一轮政治较量,并最终取得胜利。李纯即位后的打击报复,对“二王八司马”从严惩处,也是基于差点丢了皇位的原因。 三、没有争取到中间力量的支持。陆贄、权德舆、杜黄裳、贾耽、郑珣瑜、杜佑等实权派人物,有的本来也是主张革新的,有的则是持观望态度的,而“二王”集团不仅没有争取到他们的支持,反而因为过于嚣张而引起了他们的反感。四月六日,顺宗御宣政殿,册立李纯为太子。“王叔文独有忧色,口不敢言,但吟杜甫题《诸葛亮祠堂》诗曰:‘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自此,革新派在朝廷的骨干人物韦执谊见风使舵,讨好保守派。 四、急于求成削夺兵权。因为实力掌握在宦官和藩镇手中,而革新派则是一批文人,依靠的又是重病在身的皇帝,而皇帝基本上又是在宦官们的控制之中,所以,王叔文想用老将范希朝为京西神策诸军节度使,用韩泰为神策行营行军司马去夺兵权,结果恰得其反。 五、贪赃枉法。王伾长期待在皇帝身边,有贪小便宜的习惯。《旧唐书》《新唐书》《顺宗实录》等资料里载有王伾贪赃的事实,《资治通鉴》则说“二王八司马”都有贪脏,因此百官离心。 六、大力宣扬封建迷信。在革新期间,作为掌管舆论宣传的柳宗元出于政治需要,写了大量具有宣扬封建迷信色彩的文章。 七、因为李纯被册立为太子,对王叔文的打击很大,导致他失去信心。加上母亲去世,他归家守丧,王伾孤立无援,这就给了他人可乘之机。 这期间王伾请求宦官起用王叔文为相,统领北军,继而又请起用王叔文为威远军使、平章事,但都未得允许。一天,王伾又两次上疏,都没有得到任何答复,知道大事已去。当天夜间,王伾得中风病,第二天回到自己的府第。 其实,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支持革新的顺宗皇帝是个药罐子,享国日浅,不可能完成历史和时代赋予的重大使命。这一点,在革新尚未开始时就已经决定了它最终会失败的结局,王叔文等人的政治理想只能昙花一现。   【风雅月梅居】 受伤 侯兴锋 8岁那年的一天,我从一个高台上跳下。 不料,地上正有一块尖尖的玻璃,一下把我的脚掌贯穿,顿时血流如注。我疼得几乎要昏厥过去,嚎啕大哭起来。 母亲闻声赶来,疯了一样地抱起我跑向村里的卫生室进行治疗包扎。 受伤的我得到了家里人的特别照顾,好吃的尽着我,好喝的随着我,好玩的由着我。即使这样,呆在家里也太乏味了,哪能和伙伴们畅快地玩乐嬉戏呢?每每这时,母亲便背着我走到村口,那是一个人群聚集处。 我胖胖的身体伏在母亲瘦弱的肩背上,一心欢喜,却从不去考虑瘦弱的母亲怎么会有那么大的力气。在村口,我得意洋洋,大声地和小伙伴们打着招呼,也从不曾留意母亲额角滚下的汗滴。 以后的日子一直到伤好,都是母亲把我背来背去。在母亲的背上,我享尽了温暖与舒适,享尽了体贴与呵护,享尽了安慰与满足。受伤的疼痛在母亲的精心照料下,如风烟般淡去,换来的反而是快乐与甜蜜。 由于当时年纪小,我的生存是别人的责任,我的哭闹,提醒了也加重了别人的责任感。一场受伤的经历,由于分担在了别人的身上,而变得轻松愉快,成了人生中的一段美好回忆。 前一阵子,我的左手面被热油溅到了,烫伤了一片。在打篮球时,不小心又被蹭到了,一下子揭起了一层皮,血淋淋的,露出了嫩肉。 有女同事看到,竟忍不住遮住了眼睛。 我装作毫不在意的样子,笑道,有这么吓人吗? 其实,受伤的地方传递的却是一阵阵钻心的疼痛。 但此刻,我清楚地知道,如今的我,已经是成年人,生存完全是自己的责任了。生活中的风雨与磨难,痛苦与悲伤,都要自己一个人扛着,无论是肉体上,还是心灵上。幼儿时期的方法不能再用,婴儿时期的鞋子不能再穿了,你不能哭给人家听,不能打滚儿给人家看。这里没有一个坚实的臂膀可让你依傍,没有一个人来殷勤地给你抚慰,也没有一个避风的港湾可供你躲藏。 于是,又一件往事涌上了心头。 那一年的春天,我参加了部门业务主任的招聘考试。 经过层层筛选,我的成绩一直都是第一。胜券在握,我春风满面,踌躇满志,俨然自己就是主任了。 最后一关是综合考核,我意外地落选了,第二名的被选拔上了。隐隐听人说,这里面有暗箱操作,我被淘汰是意料中的事。 我精神蔫了,意志垮了,陷入了深深的痛苦之中,嘴里不断地抱怨着不公平,不公正。在床上,我躺了一天一夜,多么想找一个人倾诉一下,清一清内心的淤积啊!可是茫茫人海,知音何处呢?在这个世界上,谁又能真正救治自己一颗受伤的心灵呢?没有别人,只有自己。 … Read more

七天博大文化视野(11月26日)

【芬芳文苑】 一个名字,一段历史 (三)江泰龙(Jean Talon) 洪田 在蒙特利尔,江泰龙路也是一条重要的交通干线。这里的农贸市场很像中国的菜市场,颇为有名。不错,江泰龙(Jean Talon,1626-1694年)也是魁北克历史上有特殊影响的人物。和许多其他人物不同的是,他对魁北克的贡献不是军事方面的,不是开疆辟地,而是对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尚普兰建立了魁北克城,为“新法兰西”的创立打下了根基。但在随后的二十多年里,新法兰西成为风雪飘摇中的孤儿,自身发展极其缓慢。那时的魁北克依旧以皮毛交易为主要的经济活动,除了希望发财致富的皮毛商,对于其他人没有吸引力。严酷的气候,当地原居民的反抗攻击,使得“新法兰西”依旧是法兰西帝国的治外荒地,愿意来此定居的法国人很少。没有人,就没有发展的基础。 1665年到1668年,1670年到1672年,江泰龙两度担任魁北克财政、司法部长等职务,一方面设法使魁北克产业多样化,不仅仅局限于动物皮毛的销售,同时向农业、矿业等方面拓展;另一方面设法增加魁北克的人口,吸引更多的法国人,尤其是法国女人来魁北克永久定居。那时的“新法兰西”无论从哪方面都没有什么吸引力,对于法国人来说,如果没有特殊的理由,没有难言的困苦,不大会主动从法国迁移到这一蛮荒之地的。为此,江泰龙从法国招募了800名左右的孤儿来到魁北克,嫁给当地的法裔人士。这些孤儿自小没有父母,在孤儿院长大,被冠以很庄严神圣的名称——“国王的女儿们”。当然,她们从来就没在国王的身边生活过,恐怕连法国国王都没见过。 江泰龙的努力最终没有白费,他让奄奄一息的“新法兰西”重新拥有了生机,有了作为法裔人士主导的社会继续发展的人口基础。   【鹏翔万里】 招聘父母 贺鹏 韩天大学毕业参加工作后,对工作就勤勤恳恳、一丝不苟,加上他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做过付县长的老岳父的社会关系,没有几年功夫,就当了局长。自从当了局长,本来就很少回乡下老家看父母的他更是回去得少了,他的确忙。 父母在郁郁寡欢中相继去世。 他办完丧事后过了没多久,就让秘书帮他打听打听,联络一下附近有没有无依无靠的老人,他想赡养一对老人。秘书说赡养老人是很麻烦的事情,再说费用也很高的。韩局长说他这几年只顾忙工作,对自己的亲生父母没尽孝心,很后悔,每想起来就掉眼泪,现在日子过得一天比一天好了,他想赡养一对老人,尽尽孝心,心灵上得到一些安慰。 第二天,秘书就和附近农村联系,正好有一对孤寡老人,七十多岁,属于五保户,其实五保只是个名,真正没落到实处。秘书见俩位老人身子骨还很硬朗,收拾得也干净利落,觉得比较合适。赶快返回单位向韩局长汇报了老人的情况,韩局长还没听完就给否定了。秘书问局长为什么?韩局长吸了一口烟,慢悠悠地说:“最好找身体状况比较差的,他们更需要人照顾。” 秘书很不理解,担心老人身体不好,寿命不长,尽孝不完美。 韩局长说没关系,人总是要死的,一旦去世了,再认一对嘛。 秘书只好又联系其它村委会,也没有得到一些合适的老人信息。秘书干脆在郊区的几个公告栏上贴了启示,说韩局长愿意赡养老人,认养成父母,要求条件必须是无依无靠、体弱多病。启示一贴出去,全城哗然,都说现在都在招聘秘书、包养二奶,韩局长却招聘父母。一时间,韩局长招聘父母的消息传到了省城。很快,电视台、电台、报纸等各大媒体的记者云集县城,这可是大新闻,韩局长这样的举动太有宣传价值了。没有几天的功夫,韩局长的事迹就上了报纸,上了电视。 韩局长的妻子知道了这件事情时,已经是生米做成了熟饭、不好更改了。她每天闷闷不乐,觉得韩局长招聘父母是在出风头,具体侍候老人还不都是她的事情;再说,养两个老人也就可以了,还要体弱多病的老人,她担心她吃不消。 韩局长早猜透了她的心,毕竟他们是二十多年的夫妻了。 晚上,他搂着妻子说:“你是不是担心了?” 妻子说:“可不,你认了以后,连个爹娘都不用喊一声,余下的事不全是我干了。” 韩局长笑了笑:“我的傻瓜,咱们认了以后,不会请个保姆去侍候吗,我们给一些钱就行了。” “那每月要多少钱呀?你这个玩笑也开得太大了。” “只要是体弱多病,他们肯定活不了多长时间,死了以后,这可是我的爹妈,你按照葬爹妈时的水平收礼……” 韩局长的妻子还没等听完就说明白了明白了。 她知道一个老人至少能给他们带来几十万的利润,这一不算受贿,二不是贪污,还能得到上级和群众的表扬,这是名利双收的事情嘛。 妻子在韩局长的脸上轻轻地吻了一下,幸福地闭上了双眼…… 半年后,韩局长招聘的两位老人先后去世。 韩局长大办丧事,让老人享受了一辈子都没见过的热闹。 韩局长招聘父母的事在老百姓中刻骨铭心,换届选举时,韩局长又全票获选县长。   【杨柳依依】 冬天的村庄 杨邹雨薇 立冬之后,因为父亲和妹妹生日,一个是农历十月初二,一个是农历十月初三,两人生日相连,接到妹妹的撒娇电话,我还是选择回家一趟。 从省城回家很快,仅两个半小时,就从省城长沙的家门抵达永州的家门。爷爷见了我,特别高兴,说:你是秋去冬回。我说:家乡不是有几年没有下雪了吗?我是带着雪花回来的。爷爷笑道:你是夏天出生的,怎么能带回雪花?快去菜园接你奶奶吧。 菜园原本在两百米外,现在变成了一千两百米外。因为修大桥匝道拆迁了我家十三年前修的三层楼房,曾祖父八十年前修的木瓦房原说也要拆,还断了水电,结果没有拆,但政府已经将它纳入拆除计划,不许我们再住,导致我们搬离了世代居住的老村,远离了清清的潇水。新的住地是在一座山下,虽然还在村境内,但用水颇为困难,父亲为此痛惜不已。 老家所在是个千年古村,人们都熟悉柳宗元笔下的“永州八记”,殊不知其中三记就在我们村境内,石涧就在村前。柳宗元逝世之后,有很多历史人物沿着他的诗人来永州打卡,来村里寻觅他的踪迹并留下诗文。特别是明清时期,文人吟咏较多,府志和县志均有记载。 父亲是个文人,专门研究地方历史文化,他为了保护古村,曾到处反应,区文物局收到他的报告之后,原想把古村列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的,结果还是奈何不了领导的权利,阻挡不了挖机的铁爪。开始征收时,说为某个项目的储备用地,要将古村夷为平地。后来,又说先修大桥匝道,使之对称,结果拆了十余户人家的房子,包括我家的。那条新修的匝道长约百米,像一把斧头,劈断了古村的臂膀,劈开了古村的胸膛。 我每次回去,都不忍再到老村去看。无奈,奶奶割舍不了对土地的感情,就算距离拉长了几倍,她依然还是来菜园种菜。而这次去菜园寻找奶奶,在经过老村时,看见那一座座残剩的房子,看到那一棵棵大树,听到呼啸的北风,我的一些记忆瞬间复活。 村里最古老的建筑——楼子屋还在,而我们家族中曾经疼爱我的大爷爷大奶奶相继去了另一个世界。那紧闭的大门、青石门槛和斑驳的墙壁,仿佛一幅油画,散发出两位老人的气息。曾祖父建的木瓦房在楼子屋对面,旁边那两棵香椿树伫立在寒风之中,伸展着清瘦的枝条,错综交互,傲然托起灰蒙蒙、冷飕飕的天空,与附近的建筑组成最古朴的风景。 喜画老树的吴冠中是这样描述冬天之树的:“夏木郁浓,固具郁郁葱葱之美,而冬天的树,赤裸着身躯,更见体态魁梧或绰约多姿之美。”冬天的树是沉默的,记得小时候,我跟堂哥还爬过树,感觉树的温情,但那些树好像腼腆的孩子,不肯出声;冬天的竹林是美丽的,记得2008年那场大雪时,我们曾摇动竹枝,坠下遍地的冰块,如同无数的碎玻璃,反射出无数的碎碎念;冬天的村庄是沉寂的,由于村民们陆续搬出村庄,到城区道路边建了新房,剩下的几户人家零星般分散,再也没有了热闹的气氛。 对我来说,印象最深的应该是冬天的早晨,偶尔有雾气,仿佛地上裂开一道缝隙,那些雾就像长期被囚禁的农奴一样,争先恐后地从里面跑了出来。村里的建筑便在这雾里,树和竹林也醉在这雾霭里,看不清模样,倒是那些很高的树,仿佛海市蜃楼前的船桅,在起伏着一种浪漫。 按道理,尽管百分之九十五的村民们都搬离了老村,但我相信老村依然是有灵魂的。我坚信,老村的灵魂就藏在诸如楼子屋那样的古建筑里。只是你越是用心去找,有可能反而找不到。有时候偶尔一瞥,就有一种“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之感。 常听父亲慨叹,人们习惯了临街楼房,却忘了祖祖辈辈穿行的村巷;人们习惯往城里的灯红酒绿里钻,却忘了村庄的孤独与伤感;人们可以触摸现代的脉搏,却无法触摸古村的疼痛…… 是啊,故乡是一个人的根系所在。俗话说:美不美,家乡水;亲不亲,故乡人。只要稍微有点感情的人,都不会忘记自己的故乡。特别是那些在外面漂泊太久的人,恨不得马上回到家乡。我所担心的是,随着城市大规模的不断扩张,很多村庄业已消失,而我们在城市的罅隙间寻寻觅觅,居然找不到回家的路。   【细语微光】 冬之暖 紫月天 一阵断崖式的降温,将秋天无情的送走,冬天卷裹着寒冷报到。正当人们翻箱倒柜,拿出厚厚的冬装,暖暖的太阳,调皮的眨眨眼,温暖的拥抱了大地万物。 … Read more

七天博大文化视野(11月19日)

【文化杂谈】 说说德日进的一些概念及其当代意义(8) 步虚 前面我们谈到德日进用“人的现象”( le phénomène humain)一词指称宇宙中出现的有意识的思维和反思的能力这件大事。我们知道,“人的现象”也是德日进于1938年完成的一本书的名称。这是他最具代表性的一部作品,一部被作者本人一再确认的“科学著作”。作者在“序言”结尾处指出,该书的主旨和核心内容在于向人们展示:“人并非世界的静止不变的中心”,而是“进化的枢轴和箭头”。 德日进生前曾长时期在中国工作。是中国这片充满着生命发展早期证据的土地,启迪和支撑了德日进对“人的现象”的思考和理论建构。 《人的现象》依循作者本人名之为“地质生物学”(géobiologie)的科学理念和科学资料立论举证。“人的现象”的德日进式论说分“生命之前”、“生命”、“思想”、“超生命”四个单元,完全突破不同学科之间的界限,贯通融会 “物质、物理的世界与心智、精神的世界”、“过去和未来”、“复杂众多的事物和统一单独的事物”,而宇宙的一切现象及其演变形态在贯通融会的过程中作为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而呈现于我们的眼前。 其间,人类作为一种宇宙进化“现象”表现出了不同于其他现象的显著特异性——人不仅能思考,而且还意识到自己在思考,人类的这种思维和反思能力,以及由此形成的人类智慧和人类活动成为能深刻影响物质形态和生命发展的重要因素,统一的有机整体的进化过程由此达至一个崭新的、具有自觉力量的阶段;然而,人类仍处于统一的有机整体之中,人的自觉力量并不是外在于进化过程的添加物,而是从这个过程中逐渐生成和显出的,人的现象依然是自然现象。因此,在德日进看来,考察和研究人的现象必然是一个科学的问题。唯有包含人的现象在内的科学研究,即对人的现象以及它与其他自然现象之间的联系能够给出一个自然的而不是超自然的解释,才是他心目中的“唯一科学”。 需要指出的是,德日进所谓的“唯一科学”要求经典科学范式中的物质本性的动力学化、有机化。也就是说,当代科学所真正关注的,不再是仅仅由机械力决定的静态物质系统,而是不但具有外在性和惰性,同时还具有内在性和能动性、不乏生机和智性的动态物质系统。 唯有对“人的现象”抱持这样的科学认识,人类活动所产生的物质-能量流作为自然物质系统的一部分,才不仅不破坏,反而会促进它的有序性和方向性,并不断提高自然条件适于生存的性能和状态。这大概就是德日进思想所具有的当代意义。(2021-11-07)   【诗文春天】 做个有素质的房客 谭文春 国内熟人的孩子想去日本留学或者工作,打听在日本怎么租房子,会不会恶意涨价、会不会被强行驱赶、怎么才能得到完善的保障等等?我将这件事请教了一个长期在日本居住的朋友,回答是日本租房相当稳定,大可放心。 在日本租房住相当普遍,一般是两年一签约,期满后可以续约。不仅仅是外国人租房,他们本国人也相当多租房住,甚至有的日本人一辈子租房居住。包括日本很多的娱乐明星,都是如此。他们不买房,不是因为没钱,而是由于他们的工作性质决定,经常转移工作地方,买房固定下来,反而不方便,不如租房便捷。到了某地租个房子拎包入住,工作换了地方就拎包走人,不会被房子羁绊。 这些都是得益于日本有很好的租约约束,日本法律规定房东不能无理驱赶房客,不能恶意涨价变相驱赶房客,更不能暴力驱赶房客,否则将会吃官司。在这一方,法律偏重于维护房客的权利多一些,因为房客跟房东相比处于弱势。如果真的是有什么特殊情况需要中断租约,房东会房客商谈,谈不拢就继续谈,一直到谈到双方满意。如果房客执意不同意中断租约,房东也没有办法。 既然房东不敢驱赶房客,是不是房客就可以恣意妄为了呢?不是,如果是房客有错,房东还是能让你搬家的,一切都是以法律为准绳。比如,房客不遵守规定,经常制造噪声,或者是有扰民的行为,经常被邻居报警,导致警察频繁上门等等,以及时常发生某些给他人添麻烦的事,这些都是属于住客的错误,房东是有权利把他请走,没有任何的赔偿。另外,如果遇上了房屋拆迁,房东要提前半年或者半年以上跟房客说,让房客有时间去找房子,然后搬家走人。这种情况下的房东也不用负任何的赔偿金,因为这是国家政策造成的,属于不可抗力。还有一种情况,就是这栋房子被原来的房东卖掉了,新的房东买来以后想自己住,但原来签订的租约仍然是有效的,新房东必须遵守,没有权利单方面毁约,他只能跟租客协商搬家。在日本法律中,居住权大于产权,如果房客执意不搬家,房东也没有办法,只能等到租约到期。 在日本搬家挺贵,请搬家公司花的钱让人心痛。有人问房客搬家走人,房东会不会付搬家费?有没有赔偿等等。这个要在租房子的时候,仔细阅读租约条款,看看退出的条款是怎么写的。一般来说,租约自然到期,房东肯定没有搬家费和其他赔偿。如果是房东的原因导致房客搬家,可以跟房东协商,让房东做出补偿,这笔钱通常是一个月的租金。相同的,如果是房客提前解约,房东也会要房客付出一个月的房租作为违约金。 知道了租房的注意事项,接下来谈谈在日本租什么样的房子比较好。首先,找房子的第一条件,就是一定要离车站近!留学生或者刚来日本的人,肯定没有车。在日本养车很贵!先吐槽一个我的朋友,他买了一辆车,除了必要的维护之外,其他的能省则省。举个例子——车子从来不花钱洗,贵!太脏了咋办?就下雨天开车出去让老天爷洗!所以初来乍到,大家出行都是靠地铁,所以找一个距离地铁站近的就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有人会说日本景色好,我愿意多走走,看看风景。但如果遇上台风或者暴雨季节,那个时候你就知道自己有多悲催了。所以离车站近是非常非常重要的,最好是到车站的步行距离在十分钟以内。注意:说的是地铁站,可不是公共汽车站。其次,一定要找一个带WiFi的房子。日本的手机费贵,消耗流量如同滴血。还有就是装一个WiFi好多麻烦,从申请到预约到安装,耗费不少时间。如果预算宽裕,建议租单身公寓,建筑材料比较新,保暖隔热效果好,空间比较大,至少有二十平方米左右,房间里面已经安装好了WiFi。 日本早期的租屋面积窄小,很多房子可能就几平方米,住起来太憋屈了,中国人住不惯,很多人接受不了。而且房子性能也差,冬冷、夏热,还不隔音,你在家里放个屁,邻居就能听见,据说日本小姑娘都得憋着。   【鱼翔浅底】 话说柳宗元系列二 (14)永贞革新(一) 洋中鱼 任何一个政府或者说政权腐败透顶时,势必导致黎民百姓的反抗,同时也会促使权力阶层极少数正义者站出来顺着民意鼎力改革,哪怕粉身碎骨也在所不惜。古今中外,慨莫例外。 唐王朝在经历了唐太宗贞观时期、武则天时期后,到唐玄宗开元天宝年间,其政治军事上的强大、经济上的繁荣,也就达到了顶峰,欣欣向荣的背后隐藏着巨大的危机。安史之乱使唐王朝几乎灭亡,从此走上下坡路。唐王朝的政治一统,被藩镇割据所取代。到德宗时代,社会矛盾和政治弊端尤为突出,主要表现为:一、阶级矛盾日益尖锐,统治者与被剥削者关系紧张,税赋繁多,民不堪命;二、宦官害民干政,民不堪忍;三、藩镇跋扈,纲纪隳败。这种趋势,导致朝野上下都出现了改革的呼声,靠药罐子吊着性命的太子李诵登基后,在两位王姓(王伾、王叔文)老师的鼓惑下,匆匆发起了一场政治改革,因为改革的时间在唐顺宗永贞年,所以史称“永贞革新”。 “永贞革新”之所以被写入历史,肯定有它的时代意义的。那么,它究竟包括那些内容呢?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五点: 第一,罢宫市、五坊使。唐德宗以来,宦官经常借为皇宫采办物品为名,在街市上以买物为名,公开抢掠,称为宫市。充任五坊(即雕坊、鹘坊、鹞坊、鹰坊、狗坊)小使臣的宦官,也常以捕贡奉鸟雀为名,对百姓进行讹诈。白居易《卖炭翁》诗就是对宫市的控诉。 第二,取消进奉。节度使通过进奉钱物,讨好皇帝,有的每月进贡一次,称为月进,有的每日进奉一次,称为日进,后来州刺吏,甚至幕僚也都效仿,向皇帝进奉。德宗时,每年收到的进奉钱多则50万缗,少也不下30万缗,贪官们以进奉为名,向人民搜刮财富,革新派上台后,通过唐顺宗下令,除规定的常贡外,不许别有进奉。 第三,打击贪官。浙西观察使李锜,原先兼任诸道转运盐铁使,乘机贪污,史书称他“盐铁之利,积于私室”。王叔文当政后,罢去他的转运盐铁使之职。京兆尹李实,是唐朝皇族,封为道王,专横残暴。贞元年间,关中大旱,他却虚报为丰收,强迫农民照常纳税,逼得百姓拆毁房屋,变卖瓦木,买粮食纳税。百姓恨之入骨,王叔文等罢去其京兆尹官职,贬为通州长史。 第四,打击宦官势力。裁减宫中闲杂人员,停发内侍郭忠政等19人俸钱。革新派还计划从宦官手中夺回禁军兵权。这是革新措施的关键,也是关系革新派与宦官势力生死存亡的步骤。可惜这个重要步骤未能实现。 第五,抑制藩镇。剑南西川节度使韦皋,派刘辟到京都对王叔文进行威胁利诱,想完全领有剑南三川(剑南西川、东川及山南西道合称三川),以扩大割据地盘。王叔文拒绝了韦皋的要求,并要斩刘辟,刘辟狼狈逃走。 此外,王叔文等还放出宫女300人、教坊女乐600百人还家,与家人团聚。 从这些改革措施看,革新派对当时的弊政的认识是相当清楚的,在短短几个月的时间里,革除了一些弊政,受到了百姓的拥护。   【风雅月梅居】 寒衣节的思念 侯兴锋 每年农历十月初一后的几天里,我们家都要做两件事情:接待两个姑姑前来给去世的爷爷奶奶上坟和到舅舅家给过世的外公外婆上坟。当然,主持这两件事情的还是父母,我属于陪衬,他们怕我不懂,万一打乱了寒衣节这个习俗的程序,会影响思念亲人的虔诚。 寒衣节,每年农历十月初一,又称“十月朝”、“祭祖节”、“冥阴节”,民众称为鬼头日,是我国传统的祭祀节日。寒衣节流行于北方,不少北方人会在这一天祭扫,纪念仙逝亲人,谓之送寒衣。北方将寒衣节与每年春季的清明节、七月十五的中元节合称为中国的三大“鬼节”。同时,这一天也标志着严冬的到来,所以也是为父母爱人等所关心的人送御寒衣物的日子。 据《礼记·月令》记,农历十月是立冬的月份。这一天,天子率三公九卿到北郊举行迎冬礼,礼毕返回,要奖赏为国捐躯者,并抚恤他们的妻子儿女。已经死去的人怎么受赏呢?为他们”送寒衣”当是题中应有之义,上行下效,遂相沿成习。 当然,这只是官方的来源,另外还有民间的传说。 相传,秦时江南松江府孟、姜两家,种葫芦而得女,取名孟姜女,配夫范杞良。后来,杞良被抓去修筑北疆长城,孟姜女千里寻夫送寒衣,寻到长城脚下,不想丈夫已死,被埋筑城墙里。孟姜女悲愤交加,向长城昼夜痛哭,终于感天动地,哭倒长城,露出丈夫尸骨。千百年来,这段忠贞爱情故事广为流传。 孟姜女哭倒长城八百里后,与秦始皇面对面地抗争,为夫报仇、替己出气,最后怀抱丈夫遗骨,纵身跳海殉夫。就在跳海的刹那,海上波涛澎湃,缓缓拱起两方礁石。据说海上姜女坟,海潮再大也不曾没顶。 由于孟姜女千里寻夫送寒衣的故事,长城内外便将农历十月初一这天,称作“寒衣节”。“十月初一烧寒衣”,早已成为北方凭吊已故亲人的风俗。 在北方到了农历十月一之后,天也就一天比一天寒冷了,为此,人们不仅要为亡人送寒衣过冬,就是生者也要进行一些象征过冬的传统活动。妇女们要在这一天将做好的棉衣拿出来,让儿女、丈夫换季。如果此时天气仍然暖和,不适宜穿棉,也要督促儿女、丈夫试穿一下,图个吉利。男人们则习惯在这一天整理火炉、烟筒。安装完毕后,还要试着生一下火,以保证天寒时顺利取暖。 祭祀时除了食物、香烛、纸钱等一般供物外,还有一种不可缺少的供物——冥衣。在祭祀时,人们把冥衣焚化给祖先,叫作”送寒衣”。 后来,有的地方,“烧寒衣”的习俗,就有了一些变迁,不再烧寒衣,而是“烧包袱”,人们把许多冥纸封在一个纸袋之中,写上收者和送者的名字以及相应称呼,这就叫“包袱”。有寒衣之名,而无寒衣之实。人们认为冥间和阳间一样,有钱就可以买到许多东西。 到了如今的新时代,虽然,通过“烧纸钱”祭祖的习俗是千百年来民众深层的精神文化需求,是中国人表达感恩的重要方式,应当得到尊重。但鉴于环境污染问题,在政府的引导宣传下,人们早已移风易俗,把旧有的形式淘汰掉了,换之而来的是集体祭祀、民间表演、上香行礼、进献花果等,可以说,祭拜、思念亲人的方式更加环保,多元化了。   【飞鸿传书】 … Read more

七天博大文化视野(11月12日)

【芬芳文苑】 一个名字,一段历史 (二)拉瓦拉(Laval) 洪田 在魁北克,有拉瓦拉大学、拉瓦拉市等,都是为了纪念魁北克历史上的第一位天主教主教拉瓦拉( François de Laval,1623年-1708年)。 拉瓦拉出身于法国的名门望族,从小受到宗教的熏陶,在很年轻的时候就参与了教会生活。在新法兰西成立初期,这里一直没有主教,宗教事宜由有关政府官员负责,耶稣会的成员发挥着主要功能。后来,在罗马教廷的压力下,在经过不同宗派势力和政治势力的一系列争斗和妥协后,拉瓦拉被任命为新法兰西的第一任主教。从拉瓦拉的任命过程,可以看到当时法国内部不同教派之间,王室和宗教派别之间,以及罗马教廷和地方宗教组织之间的复杂关系。 拉瓦拉上任后,与当时的执政者就酒精销售问题发生了严重的争执。拉瓦拉反对把酒精制品卖给原居民,认为对于原居民及其周围生活的人都会产生伤害。对于贩卖酒精制品给原居民的人,拉瓦拉认为应该被逐出教会。这在当时是一项十分严厉的惩罚。出于巨大的经济利益的诱惑,“新法兰西”的执政官却宁愿对此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对此,双方发生了严重的对立,最终拉瓦拉获胜。这一决定对于原居民而言是有益的。今天,酗酒依旧在困扰着原居民的正常生活,造成了很多悲剧。如果拉瓦拉当时的决定能够被延续下来,并最终帮助原居民改掉这一陋习,对于原居民的生活会有极大的益处。 作为具有巨大权利和影响力的主教,拉瓦拉在教育方面倾注了很多心血。他不但建立培养宗教人才的教会学校,也建立技术、艺术类学校,培养当地的人才。这对于当时魁北克的综合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发生的“静悄悄的革命”之前,魁北克的很多社会事务深深地受到天主教的影响甚至控制。如果你仔细观察现在蒙特利尔学校的布局,会发现几乎所有的学校都设立在一座天主教堂的旁边。教会对于教育的控制由此可见。教会在魁北克生活中的巨大影响,或许从拉瓦拉的强势时代就可以一窥其日后情形之端倪。   【鹏翔万里】 哭 吧 贺 鹏 周大壮“呸”地一声吐出了一口黄痰,用脚踩了几下,妈的,我为什么就不能哭呢? 他用手伸进裤兜轻轻摸了一把刚结了帐的票子,直奔坐落在利民街的那个装修得很精美得哭吧。 关于哭吧,他以前听说过,只是费用很高,不是像他周大壮这样的打工仔可以随便出入的地方。他进城十多年来,今天的手上终于攥了这么厚厚的一沓票子。他有钱了,有了钱的他还怕费用高?高又怎么样? 周大壮捏着钱,还没有进入哭吧,心里就觉得舒坦了许多,他想进哭吧把进城十多年来的辛酸和苦难统统哭出来,压抑在他心头的郁闷,多少年来就象一个魔影,折磨得他难受极了。 他十年前高考落榜后,就随邻村的人到了北京的建筑工地上打工。 当他到了北京以后,不仅北京那五彩缤纷、眼花缭乱的霓虹灯使他吃惊,更让他吃惊的是,他的高考成绩假如放在北京录取的话,不仅可以上大学,还能上重点的大学,而他在老家却落了榜。 农村的孩子,落了榜就等于落了难。在建筑工地上干,每天五点就得从工棚里爬起来,一直干到阳婆当头,吃口饭,稍微休息一下,又要干到星星满天才能收工。热天,工棚简直就是一个大蒸笼,热得睡不着觉,蚊子还像二战期间的德国战机,嗡嗡嗡飞个不停,他们每天都被这些战斗机轰炸得满身都是红疱;冷天,工棚又像个冰窖,没有一点点热乎气,手脚都被冻得流了黄水。受苦受难对于他这个已经落了难的年轻人来说,都已经无所谓了,最关键的是,累死累活干上一年的活,到头来不是甲方不付老板钱,就是老板不给工人的钱,他都因为没有回家的路费,好几个大年都过在了北京的街头。 就这样混了四五年,和他考一样成绩的那些北京学生,也该大学毕业了,他却在北京还没有混出个回家的路费来。一想起这些来,他就想哭,可这么大个北京城,哪是他哭的地方?他该到哪里去哭呢?好几次,他在睡梦中哭醒,工友都骂他“没出息”。 最近几年,政府帮农民工说了话,撑了腰,每年或多或少总是可以得到一些工资了,先后回了好几次家,可回去才知道,母亲早得了半身不遂;父亲家里一把,地里一把,又当男、又当女,才五十几岁的人,比北京城七十多岁的人还面老。他看着卧床不起的母亲,摸了摸内衣口袋里装得几百元钱,别说到县城的医院给母亲看病了,就是在镇里的医院,这点钱又能管什么用?够几天的医药费呢?当时,他的眼睛热辣辣地难受,想哭,真的想哭,可他老大不小了,父母还拿他当未来的希望呢,他能当着病床上的母亲哭吗? 后来的几年中,政府对农民工的关注力度越来越大,虽然每天还要干十二三个小时,虽然每天的伙食比以前好不了多少,可该挣的工资都能挣到了。他拿到第一个月一千多元的工资,当天晚上就梦见带着母亲上了大医院,母亲乐得合不上嘴,他也笑醒了…… 可还没等他把看病的钱寄回去让母亲乐一乐呢,母亲就去世了。父亲见母亲去了,他也熬不住那苦日子,解下裤带,搭在房梁上就给吊死了。大壮回去后,看着放在院子里的两口白花花的棺材,眼睛红得吓人,却怎么也掉不出一滴眼泪来。 直到大壮料理完父母的后事,返回工地又结算了一个月的工钱,看着那一沓钞票,他的鼻子一酸,眼泪才“哗哗”地流了出来,工长却狠狠地甩了工棚的门,骂了一句,“没出息,男儿有泪不轻弹!” 大壮见工长恼了,只好忍了忍,把泪水又咽了回去。其实,多少年来,他不想得到什么,只想把自己憋在肚子里的话对人说一说,可他对谁说呢?谁肯听他的话呢? 对工友说吧,工友们每天和他一样,累死累活地干活,只要一收工,饭还没有咽下肚就躺在工棚的大铺上打起了呼噜;对城里人说说吧,城里人见了农民工就像看见非典病人一样,躲得远远的。没地方说,就只能哭,只要大哭一场,也可以释放一下他压抑了多少年的情感,可放声大哭,又该到哪儿去哭呢? 前些日子,听说北京有了哭吧,他左等右盼,好不容易又等得领了一个月的工资,终于来到了这个哭吧,他想把多少年的苦楚,在这一刻统统哭出来。 大壮兴奋地到了哭吧的门口,可门口站着的保安却挡在了他的面前。 大壮很不理解,保安的脸上没有一点表情,说这是高档消费场所,是供贵族人群来这里释放情感的。 大壮说我能消费得起,我有钱!说着还把钱掏出来在保安面前晃了晃。 保安说,走,走,走,你不要来这里捣乱,这里是哭吧,一个大男人,来这里有什么好哭的? 我知道是哭吧,我就是来哭的。大壮连忙解释。 你哭?笑话!一个打工的农民工,有什么好哭的? 大壮还要解释,却被保安强行推到了一边。 他委屈极了,我怎么就不能哭?我怎么就不配哭?我没有过好日子的权利,难道连哭的权利也没有吗?他想到这里,鼻子一酸,眼泪就情不自禁地泄了出来,这些年那些委屈的事情、伤心的事情一下就全涌了上来,于是,他索性就站在哭吧的门外“哇”的一声像小孩子一样号啕大哭起来…… 刚哭了两声,他就被治安警察制止了,还强行带到了派出所。那股郁闷气憋在喉头,上不来,下不去,卡得他眼看就要窒息了,警察却二话没说,先开出了一张500元的罚款单,还因为他在公共场所大哭,影响社会治安,拘留了五天。   【杨柳依依】 秋雨迎冬 杨邹雨薇  今年天气确实有点反常,一是桂花迟了整整一个月才开,而且刚开放就落英纷纷、遍地金黄,仿佛未曾长大的孩子不幸夭折,令人顿生几许怜悯;二是霜降之后,似乎还感觉不到寒意,即便是阴雨天,气温还是比较高。 人在长沙,原本念想着麓山红枫,约两三好友去爱晚亭附近尽情欣赏的,哪知道最近几天,居然秋雨绵绵,而且丝毫没有停歇的样子。立冬在即,看来,秋雨迎冬已成定局,结伴去岳麓山都成了一种奢望。好在自己所住的楼层比较高,此刻还可以隔江眺望,用心眼来感受雨中的暮秋之美。 每日照例上下班,撑着雨伞是有诸多不便。不过,晚上,躺在沙发上跟六百里之外永州乡下的爷爷奶奶通话,二位老人家用的是老年手机,无法视频,平时想要见他们,除非父母回去。父母每周双休日回乡下老家,这是雷打不动的事情。有时候,父亲还在上班日回去,就是多花半小时坐车,再步行一公里而已。不过,这次爷爷居然有个创新,他叫我等一下,说让我听听音乐。我以为是他们看到的电视剧插曲,哪知道一种滴答声一下子就把我吸引住了,原来是下雨时屋檐的水滴声。这让我心里一震:家里原来的三层楼房被拆迁后,由于在村里申请宅基地受阻,二老又不肯进城,父亲和叔叔只好买了一点附近企业的出让地,把二老临时安排在瓦房里,仿佛一夜回到了四十年前。父亲为此经常自责,说没想到爷爷奶奶奋斗一辈子,建了几座房子,没想到晚年依然住在漏雨的瓦房里。 爷爷在电话里说:今天从早到晚,一直在下雨,现在比白天的雨还要大,你听到声音了吗?我说:听到了,好美的声音,跟音乐一样。话一落音,我差点失声痛哭:可怜的老人! 生命中有很多无奈,失去的东西不会再来。尽管父亲跟叔叔想尽了办法,就是无法实现建一栋楼来安顿二老的愿望。主管部门说那是工业用地,不能建房,一句话就把二老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给堵死了。好在二老想得开,特别是奶奶,常说:就当还是生活在八十年代初。那情景跟彭总当年受命出兵朝鲜表态时说的那样:出兵朝鲜是必要的,打烂了,等于解放战争晚胜利几年。 父亲常跟我说:人生就在俯仰间。是的,我等小小百姓,平时对生活没有太多的奢望,只求家人平平安安。可是,意外还是无处不在。前几天,就在我们老家新开业的一个商业中心旁边,一个父亲带着两个三到五岁的儿子散步时,三岁的小孩不幸跌落到没有盖子的涵洞里,父亲跳进去救孩子,哪知道那个涵洞里水流湍急,最后夺取了那对父子的性命。看见网络上的消息,我心里一震:一个家庭,就这样完了! 所以,在这秋雨绵绵、冬季即将来临之际,我独自凭栏,隔着玻璃远眺。我看见玻璃上有一股细流像在冲洗一样流下,窗外的一些灯光,映在玻璃上朦朦胧胧的,仿佛人世间的一些人和事。也许在某个时候,平时十分清晰的人和物,在我们眼里突然变得模糊起来。 这并不奇怪。就算生活变得像一场迎接冬季的秋雨,无论寒与热,无论远与近,我们都需要坦然面对、开心一笑。   【诸子一家】 … Read more

七天博大文化视野(11月5日)

【文化杂谈】 说说德日进的一些概念及其当代意义(7) 步虚 德日进不仅是一个严谨求实的地质学家和古生物学家,同时也是一个独具生命哲学情怀和理念的人类学家。作为地质学家,德日进把地球的各个地层看作一个活的巨大有机体。作为古生物学家,他证明物种进化不仅仅是零散片断的,而且还是同步并列的。在人类学方面,他把人类进化的条件、动力、方式和目的问题作为自己始终关注的焦点。在地质学家、古生物学和人类学三个方面,德日进看到了同一个运动,它把地质圈、生物圈和智慧圈连贯在一起。 身为地质学家、古生物学家和人类学家的德日进,同时还是一位有着坚定信仰的神学家。德日进的信仰无疑是对他心目中作为至高存在和至高境界的天主和天国的信仰,而归根结底,正如他自己所强调,这种信仰是一种“对人的信仰”(foi en l’homme)。德日进一生的全部努力,在于展开一种“人类生成”研究(une anthropogénèse),或者说建构一种作为生命科学延伸的人的科学。 这种信仰和这种科学研究得出的结论告诉我们,生命的出现乃至人类的生成不是偶然的事件,而是必然发生的。宇宙中生命的可能性无处不在,只要条件成熟,生命便会破土而出。而生命的发展遵循两个规律:组织结构越来越复杂化, 组织活动越来越内在化。人类出现之前的生物发展是辐散性的,而人类在不断增长的复杂性中辐合于自身,内卷于自身,内化为自身,人类发展的前景是一个自卷着的世界(un Monde qui s’enroule),一个汇聚辐合着的世界(un Monde qui converge),像枚郁金香一样,朝内心发展,朝深处发展。人类代表着目前生命的最高阶段。随着人类的发生及发展,宇宙生命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进化的重心和导向越来越离不开内在的“思想物质”即心智的发展,离不开内在的有意识的思维和反思能力的发展。 德日进用“人的现象”( le phénomène humain)一词指称宇宙中出现的有意识的思维和反思的能力这件大事。德日进认为,如果科学足够真诚和坦然,那么它就不能忽略宇宙中人的现象(即思维和反思)这个基本事实,它必须以实在论的态度将思想物质的存在及思维和反思能力的出现看作是与物质的最初凝结、与生命的第一次出现,同样真实而精彩的自然事实。在这个意义上,人的现象该与其他自然现象一样,都是科学描述、分析和研究的对象。(2021-10-24)   【诗文春天】 日本超市里的抢购风 谭文春 爱贪便宜是人的天性。即使在国民素质普遍被认为很高的日本,贪便宜的事件,时时上演!去日本旅游,见过日本人争抢打折商品的情形,只有两个字来形容——疯狂! 日本的便利店或者超市很多,基本上步行二十分钟就开设有一家,满足附近居民的日常购物需求。对于长期居住附近的日本人,他们有确切又牢靠的购物经验,知道附近的便利店或者超市几点钟开始打折商品。便利店或者超市里的食品,都有一个赏味期限和一个贩卖期限。了解一下,赏味期限是指食品保持最佳口感的期限;贩卖期限指的是食品可安全食用的期限。拿牛奶来举例,一盒牛奶的贩卖期限是本月10号,那么它的赏味期限是本月6号,超市要在本月5号这天给牛奶打一个8折。如果没有卖完,到了本月6号晚上,会再给它打一个5折。如果到本月10号晚上关店的时候,这个5折的牛奶还没卖出去,第2天就会进行废弃了。但是,这个是理论上的事情,真实情况究竟怎么样?我负责任地告诉所有人:牛奶绝不可能被废弃!因为牛奶是日本人日常必备的饮食之一,便利店和超市里新鲜牛奶的销量相当大。 我们是自由游,有一天下午六点的时候,去附近的超市购物,目睹了日本人抢购打折商品的盛况。日本超市有专门的打折人员,下午六点正值打折的时间,我看见导购推着一个车子进入超市,那个时候,我感觉到超市里面的四面八方的眼睛,都在盯着那名导购。超市打折人员的行进路线是固定的,先打什么商品,再打什么商品,依次而为。我发觉最受欢迎的打折商品就是牛奶,当导购走到牛奶的冷藏柜前面,我都体会到导购的紧张,因为那些抢货的日本人会呼啦一声围拢过来,让我想起一个成语——蜂拥而至! 据我观察,导游打折的程序是这样的,她把那些需要打折的牛奶,全部从货架上取下来,转移到身边的小车子上面,然后再一个一个地往上面贴半价的标签。在导购贴标签的时候,她周围的那些日本人就在旁边喊开了:“给我!给我!给我!”同时一支支手臂长长的伸展过来。但导购不可能谁喊就给谁,这样的话肯定会被投诉。我听见导购耐心地说:“请你们等一下。”导购做法很程序化,拿起一盒牛奶,贴完打折标签,再把它放回到小车子上,再让他们自取。很夸张的情形是,只要导购的标签一贴上去,手上的牛奶立马就被一只快手抓走,根本不知道是谁抢走的。更有那不讲理的,他们不只是从导购手上抢,也有从其他客户手上抢,只要没付钱,谁抢到手就是谁的,而且被抢者也搞不清是被谁抢了,那一刻真是个乱啊!我甚至看见有一个大概70多岁的老奶奶,尽管她挤在最前面,靠打折车最近,依然不能抢到牛奶,导购心生怜悯,看不下去了,就在贴完一个标签的时候,看似随意却是有意地往她手边一送,可是当她的手刚刚摸到了那盒牛奶,立马有旁边另外一个男客人从她手上把牛奶拽过去了,看得我又好笑又好气,心里充满了鄙视。都说日本人素质高,其实不见得,为了占到打折的便宜,连上了年纪的老太婆都抢,只能证明其素质低下! 据旅居日本的友人说,除了半价牛奶是抢手,超市里每周三早上的特价鸡蛋也是特别的受欢迎。正常的鸡蛋价格是一盒10个200日元,特价的时候一盒只要89日元,便宜一半。虽然特价鸡蛋的个头是比普通的要小,但也是10个。经常是开店不出10秒钟,这些抢便宜货的日本人,不仅限于老爷爷、老奶奶,还有壮年的主妇们,就立马杀到特价牛奶前面,风卷残云,一扫而空。经常听到他们说这样的话:“哎呀,只要这个鸡蛋入了框,我才可以安心的买其他的东西。” 生活在社会底层的老百姓们,无论哪个国家都有,无论在哪个国家都是一样,为了提高自身的生活质量,努力让自己付出较少的代价,而获得最大化的利益。买便宜,其实是底层老百姓的生活技巧;抢购便宜货,是底层老百姓的生活风景。   【鱼翔浅底】 话说柳宗元系列二 (十三)别搞错了岳父 洋中鱼 一向谨慎的柳宗元也有粗枝大叶的时候,为亡妻杨氏写祭文时一不留神,居然让后来研究他的学者们产生了一个疑问:难道柳宗元的岳父有误? 柳宗元在贞元十五年(799年)写的《亡妻弘农杨氏志》一文中说:“亡妻弘农杨氏,讳某。高祖皇司勋郎中讳某,司勋生殿中侍御史讳某。殿中生醴泉县尉讳某。醴泉生今礼部郎中凝。代济仁孝,号为德门。郎中娶于陇西李氏,生夫人”。不知是当时柳宗元没有仔细校对,还是后来刘禹锡帮他整理文集时抄录之误,这里“醴泉生今礼部郎中凝”的“凝”字惹出了不少麻烦,有些柳学研究者断章取义,认为柳宗元的岳父不是杨凭,而是杨凭的弟弟杨凝。比如,周凤章先生在《文学遗产》1993年第1期上发表的《柳宗元事迹的一点辨证》,就是持这种观点。 事实上果真如此吗? 中国柳宗元研究会前会长吴文治老先生对此进行了强有力的批驳,他指出,周凤章之说根本不能成立,并简单列举了几点理由: 宋代韩醇诂训本《柳集》所载《亡妻弘农杨氏志》正文便是“醴泉生今礼部郎中凭”,不作“凝”。此后,凡有作“凝”的《柳集》,如音辨本、世彩堂本以及其它一些带注文的版本,几乎全部在这句正文下有条注文,明确注明:“‘凝’当作‘凭’。凭尝为礼部郎中。今作‘凝’,非是”。何焯批校《王荆石先生批评柳文》,亦谓“‘凝’当作‘凭’”。章士钊先生在《柳文指要》里还列举了七条考证材料,来证明柳《志》中的“今礼部郎中凝”之“凝”字,乃“凭”字之误植,应见厘正。 柳《志》称其岳父为礼部郎中,考《新唐书》卷一六零《杨凝传》及有关史传,均未见凝尝为礼部郎中。而《旧唐书》卷一四六《杨凭传》,则明言杨凭曾为“礼部、兵部郎中”。 柳宗元在《祭杨凭詹事文》中自称“子婿”,“昭祭于丈人之灵”;而在为杨凝所作《故兵部郎中杨君墓碣》中则称“宗元以姻旧获爱”。若宗元为婿,不应仅承姻旧,且柳在前文中对凭尊之为“公”,而后文对凝则以“君”称之。两文对照,柳宗元对凭、对凝的情亲之谊亦显有不同。 我查对了《旧唐书》、《新唐书》等资料,认同吴会长之说。看来,学术研究要严肃认真,不能盲目追求标新立异,否则,将别人的岳父搞错了不是好玩的。指凭为凝,凭冠凝戴,倘若柳宗元泉下有知,可能也会被气得跳起来。   【风雅月梅居】 温暖的烤馍 侯兴锋 在我上初中那会儿,学校实行上早自习。 那时候,学校里没有食堂,学生得起早赶来上自习,一堂课结束后还要赶回去吃早饭。 我家距离学校较远一些,为了能保证早读时间,就和另外两位同学商定住校。所以每天下午放学后,我便要匆匆忙忙回家吃晚饭,再急急慌慌地赶到学校住宿。 这是一座偏僻的乡村学校,建在一片荒地上。每当夜幕降临时,这里便陷入了无边的黑暗中,只能听见虫声的唧唧,只能嗅到泥土的芬芳,只能遥望天空的星星和月亮。我坐在昏黄的灯下,常常被一种莫名的孤寂包围着,也常常无助地烦躁着,挣扎着。多么想歇一歇,放弃这段苦行僧似的煎熬呀,然而我不能。因为我又想起了人生的命运,自己的梦想,还有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爹娘…… 深冬的一天,下午放学后,开始刮起了西北寒风,我回到家草草喝了点稀饭便又跑到学校。而住在另外两个屋的同学还没来,只有一家人的灯亮着。这家人是学校唯一一户住校的教职工,教我们英语课的文老师,他们一家正在氤氲着热气的餐桌旁吃着晚饭。我和他们打了招呼,便回到了自己的房间。 北风更紧了,吹打得窗户啪啪响。一点稀饭的热量在我体内早已荡然无存,冷气从双脚直嗖嗖地往上窜,肚腹干瘪得几乎前胸贴后背了。这时候,如果能有一碗热腾腾的饭,哪怕是一块干硬的馍馍该多好啊! 我知道这一切都是徒劳,幻想!我只好站起身,蹦跳着,挥舞着,揉搓着,以此来暖和躯体,再摸一摸捂在被窝里的一玻璃瓶开水也早已冰凉冰凉。 雪花终于飘了下来,天似乎更冷了。 我在灯下哆嗦着,坚持着。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