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勇冬奥作品受邀参加“绿色奥运·一起向未来“国际文化艺术交流展主题活动

C:/Users/Administrator/AppData/Local/Temp/picturecompress_20220311200437/output_9.jpgoutput_9

3月11日,由中国国际文化交流中心主办的“绿色奥运·国际文化艺术交流展”系列活动在北京冬奥圣火欢迎仪式举办地——北京奥林匹克塔隆重开幕。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著名艺术家舒勇受邀携“奥运”主题《一起向未来》系列作品参展。 舒勇向国际奥委会副主席、北京2022年冬奥组委副主席于再清解读《一起向未来》作品 舒勇与国际奥委会副主席、北京2022年冬奥组委副主席于再清合影 本次活动得到了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先生的高度关注并亲自致信,为本次交流展的活动表示祝贺。与此同时,国际奥委会副主席、北京2022年冬奥组委副主席于再清,著名外交家、联合国前副秘书长沙祖康,中国国际文化交流中心秘书长许红海,全国政协委员、第十三届全国政协提案委员会委员、中国欧盟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宋敬武,原文化部党组成员、副部长,国家文物局原局长、党组书记,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理事长励小捷,全国政协委员、第十三届全国政协提案委员会委员、中国华文教育基金会理事长任启亮、“为奥运喝彩”海外艺术总顾问黄建南、中国羽协副主席,前羽毛球运动员,世界冠军唐九红、2004年雅典奥运会、2008年北京奥运会羽毛球女单冠军张宁,中国女子跆拳道队运动员,世界冠军,奥运冠军吴静钰、中国女子篮球运动员、国家女篮前队员郑海霞等文化、体育届知名嘉宾在现场出席活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主持人陈伟鸿担任本次开幕活动的现场主持。 舒勇向著名外交家、联合国前副秘书长沙祖康解读《一起向未来》作品 让艺术与奥运融合,让东方与西方融通。本次活动的主办方指出: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的重要动力。在北京冬残奥会闭幕前夕,在奥林匹克塔举办“绿色奥运·国际文化艺术交流展”,通过各位杰出艺术家及其艺术作品间的对话交流,在海内外弘扬奥林匹克精神,彰显奥林匹克的运动之美、自然之美、人文之美。于再清主席、许红海秘书长、沙祖康秘书长、宋敬武委员、励小捷理事长等在场嘉宾一同为“绿色奥运·国际文化艺术交流展启动系列展仪式”进行开幕剪彩。 几位世界冠军与舒勇交流艺术创作心得 展览开幕后,与会嘉宾一同参观了现场的艺术作品。于再清主席、沙祖康副秘书长及世界冠军们饶有兴趣的观赏了舒勇创作的《一起向未来》系列作品,对冰墩墩和雪容融的生动形象与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建筑物、景观的结合纷纷表示了赞许。几位世界冠军打趣的说,舒老师画的冰墩墩可爱至极,现在一“墩”难求,还是让舒老师画一个还更“价值”。 舒勇与世界冠军们合影 舒勇表示,冬奥会的冰雪体育竞技从来就不只是一种运动形式,更是一种文化,是一种跨越地域、种族和语言的对话,也是人类勇往直前的冒险探索精神。舒勇希望通过自己的画笔记录冬奥这个让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里程碑事件,让冰墩墩与雪容融带人们读懂中国!借助可爱的冰墩墩与雪容融来讲好中国冬奥故事。 据悉,本次活动后还将继续面向全国开展“绿色奥运·一起向未来”国际文化艺术交流展城市系列巡展活动,让绿色奥运、人文奥运、艺术奥运的精神和与理念传递到中华大地的每一个角落。 延展阅读 舒勇《一起向未来》,让冰墩墩带你读懂中国 该作品是舒勇聚焦抗“疫”精神和奥运精神的系列作品,把冰墩墩和雪容融、五环等奥运形象与中国传统文化结合起来,以中国式的笔墨和神韵传递出中华民族面对困难时乐观向上、奋发进取的浪漫主义情怀。反映了全人类对“更快、更高、更强、更团结”奥林匹克精神的共同追求,在疫情肆虐全球的艰难时刻为世界带来力与美的享受,凝聚起全人类团结的力量,一起向未来! 无论是冬奥会开幕式的精彩绝伦、吉祥物的敦厚可爱,还是奥运健儿的精彩发挥,都受到了全世界的广泛瞩目。舒勇坚信2022年北京冬奥会可以成为人类摆脱和超越疫情的标志性事件。冬奥会的冰雪体育竞技从来就不只是一种运动形式,更是一种文化,是一种跨越地域、种族和语言的对话,也是人类勇往直前的冒险探索精神。舒勇希望通过自己的画笔记录冬奥这个让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里程碑事件,让冰墩墩与雪容融带人们读懂中国!借助可爱的冰墩墩与雪容融来讲好中国冬奥故事。 疫情不止、画笔不停。从2020年1月26日开始,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舒勇结合疫情的状况,每天创作一幅中国画作品,致敬战“疫”英雄,将中国人民众志成城的抗疫中国精神进行系统呈现,创作至今已完成近800幅作品,这是一个与抗疫战斗同频共振的艺术行动。因为“每日一画”,艰苦的创作早已成为舒勇的日常,如今他更大的心愿是,“期待更多人加入到我的创作中,共同携手、用画笔记录那些令人感动的瞬间,直到疫情散去、春暖花开。为你我加油,为中国加油,为世界加油,我们一起向未来!”  

魁省大选风向标:Marie-Victorin区补选下月举行

Shirley Dorismond avec François Legault.

七天记者 颜宏 2018年的魁省选举中,右翼的魁北克未来联盟(CAQ)在大选中胜出,以37.4%的支持率赢得省议会125个议席中的74个,出人意料地组成多数政府,取代了原先多数席位执政的自由党。魁省自建省以来,每次选举都在围绕主权独立和宗教进行,也一直是由中左翼的联邦派政党魁省自由党(PLQ)和主张魁北克独立的左翼政党魁北克人党(PQ)轮流坐庄,尽管近年来魁人党声势日衰,选前大多数观察家仍然认为魁省政坛的“红蓝之争”(PLQ标志色为大红,魁人党为天蓝)大格局不会动摇,但没想到在主权上主张搁置独立议题、在宗教上倡导世俗化的CAQ政党异军突起,获得大多数选民的支持。魁人党则遭遇“政治雪崩”,议席从30个锐减至9个,得票率更跌至17.1%的低谷,创下1973年省选(仅获得6个议席,1970年是7个)以来的最差纪录,直落第三反对党。由于魁省议会构成正式党团的资格线为至少12名当选议员和至少20%得票率,因此魁人党实际上丧失了省议会党团的资格。这之后,越来越找不到方向的魁人党在魁省政坛日益被边缘化。到2019年,南岸Marie-Victorin选区的当选议员Catherine Fournier宣布退出魁人党,成为独立议员履行职责,这位史上最年轻的魁北克国民议会女议员的离去不仅让魁人党在省议会中的地位再降到第四位,更预示着这个政党的分崩离析。 Catherine Fournier 1992年4月7日出生于魁省的Sainte-Julie,毕业于蒙特利尔大学经济学专业,副修政治学,在进入政界之前,她就是一名社区活跃人物,同时是一名政治博主和本地媒体的时事评论员。2016年,年仅24岁的她首次参选就在该选区魁人党议员Bernard Drainville辞职后的补选中获胜,成为国民议会中最年轻的女性议员;2018年,她代表魁人党以705票的微弱优势击败CAQ候选人Martyne Prévost再次当选。但仅仅3年后,她就决定离开魁人党,因为坚信这个政党永远不会实现魁北克独立为国家的目标。2021年,她又宣布辞去独立议员职务,转为竞选Longueuil市市长,并于去年11月的市政选举中成功当选,她所在选区的议员席位也就空了出来。由于距离今年10月的魁省选举只有不到一年的时间,是否在这个自1985年以来就一直是魁人党地盘的选区进行补选一度成为各党角力的着力点之一。魁省自由党党领Dominique Anglade曾建议其他政党不要劳民伤财地举行补选,而是让还不是议员的魁人党党领Paul St-Pierre Plamondon进入议会履职直至魁省选举,但没想到魁人党看到这个党领并没有带来新的支持率,已经决定不在他身上投资,转而推举前新民主党国会议员Pierre Nantel作为该区补选的候选人,这样其他几个政党也相继推出了自己的候选人。魁省政府则在3月8日正式宣布了补选日期为4月11日,省长François Legault则陪同CAQ政党的候选人Shirley Dorismond开启了竞选征程。 两党对决or三雄争霸? Marie-Victorin选区一直是魁省独立运动的坚定支持地区,自1980年选区创建以来除了魁省自由党候选人Guy Pratt在1984年进行的一次补选中获胜,短暂履职外,其余时间都由魁人党的候选人赢得选举。在1995年举行的最后一次魁省独立公投中,这个选区的选民投票率高达93.14%,其中60,54%都投独立的“Oui”。在2018年的魁省选举中,该选区的魁人党候选人Catherine Fournier、CAQ党候选人Martyne Prévost以及魁北克团结党的候选人Carl Lévesque之间的竞争非常激烈,最终Catherine Fournier以微弱优势获胜,这显示出这个魁人党的堡垒选区民意正在发生动摇,让各个政党都看到了机会。在这次补选中,魁省现有的6个政党都派出了各自的明星候选人,全部是女性,希望能在这个选区有所斩获,而最终的选举结果可以说是未来魁省选举的风向标。其实从历史上看,补选并不是很受重视,但在2017年10月,现在的副省长Geneviève Guilbault在补选中从传统的魁人党地盘中胜出,揭开了CAQ政府在第二年省选中大胜的序幕,从此,根据补选的结果来确定选情,调整竞选政策就成为各个政党重要的工作之一。根据最新的民意调查,此次补选可能还和2018年一样,最终是魁人党候选人和CAQ候选人的对决,双方的民意支持率都是33%。 魁人党的候选人Pierre Nantel在该选区生活了24年,这位前音响师2008年加入新民主党,2011年首次决定参选,恰好赶上已经去世的新民主党党领杰克·林顿(Jack Layton)掀起的“橙色浪潮”席卷魁北克,于是毫不费力地当选国会议员;接着在2015年的联邦大选中再次获胜,但2019年联邦大选前夕,新民主党得悉他私下与绿党当时的党领梅(Elizabeth May)会面,讨论代表该党参选的问题,于是先下手为强立刻宣布取消他的候选人资格。Nantel后来承认确实与梅会面,但辩解说是出于对全球气候危机的关注,期望找到跨党派的解决办法,因为气候变化给人类带来的威胁已经非常紧迫。后来他果然代表绿党参选,但只获得了13.1%的支持率,排名第三。 CAQ政党的候选人Shirley Dorismond也在该选区长大,是一名老年病学的护士,曾在家庭护理、上门护理和街头护理一线工作,并为住房不稳定或有心理健康问题的人提供服务。作为魁省最大的护士工会FIQ(Fédération interprofessionnelle de la santé du Québec)的前副主席,她曾多次批评魁省政府对新冠病毒疫情的处理,特别是在长期护理中心CHSLD的疫情管控问题上,造成了大量死亡人数。她也不同意CAQ政党的种族主义立场,认为魁省存在系统性的种族歧视,但现在她表示争论“是否存在”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采取行动反对种族主义,CAQ政党无疑在这方面做了很多工作,而且CAQ政府愿意倾听来自卫生一线工作人员的意见,这是20年来的首次。 如果说此次补选的竞争在魁人党和CAQ政党候选人之间进行的话,还有另一个变量也不容忽视,那就是魁省保守党推出的候选人——女演员Anne Casabonne。去年9月,为零售巨头沃尔玛药店做广告代言人的Anne Casabonne因一则推文引发轩然大波。她在这则引发争论的长推文中,把魁省省长François Legault和卫生厅长Christian Dubé比作“小丑”,还把疫苗称之为“大坨的屎”,逼得沃尔玛立刻发声明,表示已经与她结束合同以求与之切割,她自己也决定退出演艺圈一年。她从2014年就开始担任沃尔玛Accès Pharma广告代言人,拍了多段与之相关的电视广告,还在2020年10月拍了一则推广新冠疫苗的广告。结果退出演艺圈仅几个月后,就被魁省保守党党领Éric Duhaime盯上了,并最终说服她作为魁省保守党的候选人参加Marie-Victorin选区省级议员的补选。 魁省保守党成立于2009年,但一直是边缘小党,从未有人当选过,最高的支持率是2018年的1.5%。但自从右翼电台主持人Éric Duhaime于2021年4月成为党领后,因为反对政府推出的各种疫情防控措施而声名鹊起,特别是在“自由卡车”的示威活动中吸引了更多的支持者。在民意调查中的支持率一度排名第三,在法语人口中更是排名第二。Anne Casabonne的竞选策略也是利用选民对抗疫措施的厌烦心理,各种批评政府的公共卫生政策,强调曾实施的疫苗护照是“歧视性的”,现在是时候“采取民主行动,学会与病毒共存”了。 除她们三人之外,曾担任魁人党马华(Pauline Marois)政府的自然资源厅长、在2017年3月担任魁北克政团(Bloc québécois)党领一年多就被投票选下的Martine Ouellet也卷土重来,创建了一个名为Climat Québec的新政党,并以党领的身份参选。 魁省自由党自认在该区没有什么竞争力,推出了居住在该区的渥太华圣保罗大学(Université Saint-Paul)研究员 Émilie Nollet。她还是 Heptagone公司的董事和联合创始人,竞选策略将集中在打“法语牌”上。 … Read more

长新冠影响未明 魁省全面解封

七天记者 梓丰 在开放餐馆、酒吧、影剧院等地,减少公共场所人群聚集人数,承诺3月14日取消疫苗护照之后,魁省再次宣布新的防疫措施放宽规定:在办公场所能保持人员之间2米安全距离的情况下从2月28日开始不再强制佩戴口罩;从春假过后的3月7日起,魁省的小学和中学生不再需要佩戴口罩。魁省卫生厅长Christian Dubé给出的理由是魁省的疫情持续见好,住院的人数持续下降,可以让魁省的医疗系统喘一口气。其实他没说的更重要理由是很多民众对持续两年的抗疫产生疲劳,更因为看不到疫情结束的迹象而失去了遵守日常生活防控规定的动力,宁可冒着被病毒感染的风险也要恢复不受限制的生活。这一点不仅体现在渥太华、魁北克城、蒙特利尔等地发生的“自由卡车”以及支持“自由卡车”的反强制疫苗接种的抗议示威活动,还体现在越来越多的人要求取消所有的防控措施,甚至学生家长也在呼吁让学生摘掉口罩“自由呼吁”,这些都给政府施加了巨大的压力,再加上今年又是魁省选举年,希望继续执政的CAQ政府不愿意也不能像一个负责任的家长那样采取虽然对民众有利但却遭民众反感的政策。这或许也是民主选举制度的可悲之处之一,政客若想上台执政,就必须遵从民意,而民意有时候并不是科学的,正确的,从长远来看对公众更有利的选择,甚至是很容易被操纵的,但政客们别无选择。 其实这也怨不得民众不愿意再遵守疫情防控规定。过去两年来,无论是如以色列那样世界领先水平的疫苗接种率,还是如新加坡那样施行严格的疫情防控措施,似乎都无力改变来势汹汹一波又一波的新冠疫情,特别是去年11月爆发的奥密克戎变异毒株疫情冲破了几乎所有的防疫“城墙”,让“防疫无用论”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对政府颁布的防控措施产生抵触。另外,对于多数不反对接种疫苗的民众来说,既然疫苗一方面不能阻止病毒传播,另一方面又能显著防止重症和死亡,即使感染了也不致命,那就当得了一场重感冒好了,政府继续进行封锁和强制执行防控措施也就没有必要性。 正是基于疫情带来的各种限制阻碍社会和经济发展,以及解封之后也“不过如此”的考量,各国政府纷纷做出了两害相权取其轻的决定。自1月底开始,北欧三国挪威、丹麦和瑞典率先开启“解封”模式,取消了大部分防疫限制措施,包括部分公共场所戴口罩、出示疫苗通行证、保持社交距离的要求,同时停止大规模检测,对于阳性和跨境旅游人员的隔离要求也大为放宽。随后,捷克、英国、荷兰等欧洲国家也纷纷效仿,计划提前结束主要防疫措施。欧洲之外,美国、加拿大、新西兰和澳大利亚等国纷纷公布“带疫解封”计划。不过值得注意的是,防疫专家们对解封的后果忧心冲冲,特别是对“长新冠”(Long COVID,以下简称长新冠)充满了警惕。 定义 世卫组织2021年10月6日首次公布“长新冠”的官方临床定义,试图为新冠疫情中最神秘的一个方面紧急提供一个厘清的方法。根据定义,长新冠是指被新冠病毒感染期间或之后出现的体征和症状,持续 12 周或更长时间,并且无法由其他诊断解释。通常,被新冠病毒感染的头4周出现的症状被称为“急性Covid-19”,从4周到12周称为“持续Covid-19”。12周之后依然出现症状的则被称为“long Covid”,目前看“长新冠”是一种多系统疾病:有超过200个症状,这些症状以可变组合发生,并且可能在可预测和不可预知的爆发和缓解模式中波动。患者中有很多人是以往身体健康的人,且儿童与成人有相似的症状,发生机率也大致相同。 常见的“长新冠”包括疲劳、呼吸急促、胸疼、抑郁、焦虑、认知功能障碍等从身体到精神方面的症状,通常会影响日常生活。其他症状还包括:眩晕、持续咳嗽、关节疼痛、肌肉疼痛、听力和视力问题、头痛、耳鸣、耳痛、味觉和嗅觉失灵,以及心脏、肺、肾脏和肠道损害等等。心里健康方面包括注意力无法集中、失眠、难以清晰思考等。目前全球到底有多少人患上“长新冠”没有人知道。在英国约有400万人使用NHS的Covid追踪器应用程序中,12%的人30天后仍然有症状;感染新冠病毒90天后,50人中就有1人(2%)患有“长新冠”,全国有近130万人;美国物理医学与康复学会则估算截至今年1月15日,全美有超过2300万“长新冠”患者。而另一些研究表明,14%到30%的COVID-19患者在感染恢复后的90天内出现至少一种长期症状。这意味着迄今为止,全球记录的新冠病例超过4亿例,其中5500万至1.2亿人患有长期症状。由于新冠病毒在2019年底才出现,2020年初才开始全球大流行,世界上没有相关的针对新冠病毒长期后遗症的研究数据。“长新冠”是否会消失,患者是否会痊愈,后遗症最长可以持续多久,这些问题目前都没有答案。医学权威杂志《柳叶刀》曾发文称“新冠长期症状”是现代医学的头号挑战。 新冠长期症状的主要表现 可能的解释 “长新冠”的产生原因目前没有明确答案,但有诸多假设、推测以及一些科研团队的小范围研究结果。从早期的怀疑包括免疫系统减弱、广泛的炎症,甚至性激素水平低到如今主要集中在免疫系统失调和病毒长期存在于体内两种理论。科学家们普遍认为这两种理论并不相互排斥,而且很有可能这两个因素都在起作用,并与其他一些机制相互关联。 免疫理论方面的研究表明,新冠病毒可能会使免疫系统与身体对抗。南非斯泰伦博斯大学生理科学教授Resia Pretorius与耶鲁大学免疫学家Akiko Iwasaki一起研究“长新冠”患者的血液,寻找可能使自律神经系统失常的异常免疫反应的证据。研究中发现,在急性和“长新冠”患者的血液中可观察到大量的微凝块,可能会促进免疫系统的反应。健康人体的血块通常很容易分解,但“长新冠”患者的血凝块会抵抗分解,并继续在整个循环中漂移。血液中的凝块会导致整个血管系统发炎,最终阻塞细胞的氧气供应,并导致全身出现一些列的问题。研究人员表示“许多新冠后遗症的症状实际上可以追溯到一般的缺氧状态。” 另外一个免疫系统的主要功能是使病原体保持一致——包括那些生活在人们体内的病原体,如休眠病毒和常见的良性肠道细菌等。当它不能正常工作时,这些病原体就会行动起来并导致疾病。患者可能会从组织中清除新冠病毒,但免疫失调可能会让其他病毒和病原体重新激活。香港中文大学的一项研究也证明了这一点,“长新冠”病人的肠道微生态异常,“好菌”明显较少,而“恶菌”则较多。而肠道细菌失衡与不同类别的新冠后遗症之间存在关联,包括呼吸系统、神经系统、消化系统、脱发、肌肉骨骼和疲劳等。 另外,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的研究发现新冠病毒可以在急性感染后很长时间内留在人体和大脑中,并且其遗传物质可以在症状出现后持续存在长达230天。通过治疗或者康复,病毒可能已从患者身体的大部分器官中被清除,但仍会潜伏在人体组织的某些角落中,比如肠道、消化系统或神经系统。长期存在的病毒会给身体带来严重的伤害,比如病毒蛋白渗透到血液中,刺激形成之前所说的微凝块并激活免疫系统,导致炎症和进一步损害,又或者什么都不做。西班牙的一项研究表明,持久存在的病毒引起的组织炎症或血管损伤影响了人体神经系统的“高速公路”——迷走神经,产生迷走神经功能障碍有关的症状,包括腹泻、心率加快、头晕、吞咽困难、声音问题和低血压等。 另外,在科学期刊《细胞》(Cell)发表的一篇文章汇整50多位研究人员提供的数据,提出四种增加“长新冠”风险的因子,包括: 1. 原已罹患第二型糖尿病的人。研究人员还警告说除了糖尿病外,可能还有其他疾病也是增加“长新冠”风险的因子; 2. 感染时病毒载量高。研究人员发现,感染新冠病毒初期血液中病毒载量高的患者,出现“长新冠”的风险也比较高; 3. 曾感染过第四型人类疱疹病毒(Epstein-Barr)的人。美国疾病防治中心(CDC)曾指出,EB病毒是人类感染新冠病毒会重新启动的最常见病毒之一,也会提高“长新冠”的风险; 4. 特定的自体抗体(autoantibodies)过多。自体抗体由人类免疫系统自行产生,会攻击自身的组织或器官。一名患者体内若大量存在某些自体抗体,意味着对抗新冠病毒的抗体较少。 目前人类对“长新冠”的产生原因和发展机理还不十分清楚,更谈不上治疗办法。对已经患上“长新冠”的人来说,唯一能做的就是想办法强身健体,让身体的自我修复功能扛过病毒的侵袭,但也不要压力过大,确保充足休息,保持自己的节奏,以免事倍功半。 总之,尽管各级政府已经在新冠病毒面前选择“躺平”,但从流行病学角度来看,毒株还在不断变异,疫情也远未结束,每个人还需要积极防护。  

改变世界的一周 大国博弈的棋子

七天记者 颜宏 1972年2月21日至28日,时任美国总统尼克松历史性访华,举世震惊,中美迅速和解,携手对付苏联,冷战格局彻底改写,这也被称为“改变世界的一周”。整整50年后,再次出现了“改变世界的一周”。2022年1月21日,从2014年开始持续至今的乌克兰东部地区冲突发生重大变化。俄罗斯总统普京先是召开俄罗斯联邦安全会议大会,俄罗斯各高层表态支持乌克兰东部宣布自治的顿涅茨克人民共和国和卢甘斯克人民共和国独立。普京随后在晚上签署总统令正式承认这两个“共和国”独立,并签署俄罗斯与这两个“国家”的友好合作互助条约,双方将就保卫主权和领土完整、国防、维护和平等方面密切协作,为期至少10年。接着他还命令俄武装力量进入顿巴斯地区维护当地和平。俄罗斯的这一举动打破了持续8年的乌克兰危机僵局,也是继冷战结束以来欧洲安全秩序演进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分水岭,意味着欧洲地缘政治重新洗牌。 剪不断理还乱 从千年的历史来看,乌克兰虽然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但乌克兰族一直占据主导地位,在乌克兰近4500万人口中占比超过70%。乌克兰族的母语是乌克兰语,是东斯拉夫人的分支,从民族和语言而言,乌克兰与俄罗斯的差异是显著的。然而,历史却又将俄罗斯和乌克兰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17世纪下半叶,乌克兰被俄罗斯帝国控制,乌克兰人被官方称为“小俄罗斯人”,由此也展开了乌克兰长期的“俄罗斯化”和“去俄罗斯化”的反复拉扯。苏联成立之后,乌克兰和俄罗斯都成为苏维埃共和国旗下的加盟共和国。 在斯大林时期,乌克兰曾经出现因推行农业集体化运动的经济改革失败而导致的大饥荒,导致315-718万人饿死(不同材料的统计不同),也因为在二战初期苏军溃败而大面积沦陷,累积起乌克兰民众对苏共中央的不满。但到了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时代,由于乌克兰苏维埃政府力挺苏联最高权力,乌克兰又从苏共中央政府获得了大量的资源。比如说1953年,在赫鲁晓夫的主导下,苏联最高苏维埃把克里米亚从俄罗斯分拨给乌克兰。这样一次带有政治利益的分割,为后来的克里米亚危机埋下了伏笔,也加深了俄罗斯和乌克兰之间的隔阂。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和乌克兰成为了两个独立国家,并建立了正式的外交关系。一开始,俄罗斯和乌克兰都在寻求与西方国家保持更加紧密的关系,俄罗斯甚至寻求过加入由美国主导的军事同盟北约。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及以美国为首的北约不断挤压俄罗斯的战略空间,普京领导的俄罗斯与西方国家渐行渐远,并成为了西方国家眼中的主要威胁之一,而乌克兰则大体保持着与西方国家的紧密联系,特别是在乌克兰发生多起“颜色革命”后,几乎所有的乌克兰精英阶层都彻底地倒向了西方,成为西方打压俄罗斯的桥头堡,这一方面阻碍了俄罗斯的重新崛起,另一方面也增加了俄罗斯腹背受敌的风险,悲催的乌克兰不可避免地成为双方的角力场。 纵观数百年的历史进程,无论是乌克兰国家的形成、乌克兰民族的成长,还是乌克兰社会的运转,其不变的命运便是:地处“边界之地”,千丝万缕的国家状况;身陷“强权掌控”,错综复杂的外交关系。大国争夺、强权运作、宗教纷争、利益瓜分、社会动荡、民心摇摆、徘徊不前、发展观望,似乎都是乌克兰逃脱不了的宿命。 北约东扩 俄罗斯和乌克兰之间长期的龃龉不仅包括两国在苏联时代甚至更早时期以及苏共解体之后的各种历史遗留问题,也包含了俄罗斯和西方国家之间复杂的地缘政治博弈。从西方国家的角度来看,吸收前华约国家加入北约,拉拢乌克兰,并以此牵制俄罗斯,可以为欧洲提供安全保障。但从俄罗斯的角度来看,以美国为首的西方破坏北约不东扩的承诺,三次大规模扩张,挤压俄罗斯的战略空间,把俄罗斯逼到墙角。虽然西方一直否认曾给俄罗斯做出这样的承诺,但在英国国家档案馆一份已经解密的、在1991年3月6日召开的会晤纪要中,英、美、法、德外交官曾在德国统一谈判期间明确向当时的苏联承诺过北约不会延展到东德以东的区域。实际上在苏联解体,冷战结束后,作为冷战遗物的北约不但没有解散,反而趁着“群龙无首”的中东欧地区出现安全真空的时机,积极启动扩展势力范围的行动。先是在1999年正式接纳波兰、匈牙利、捷克三国;接着在2004年一口气接纳罗马尼亚、保加利亚、拉脱维亚、立陶宛、爱沙尼亚、斯洛文尼亚和斯洛伐克7个国家;然后在2009年,阿尔巴尼亚和克罗地亚正式加入北约,同时把乌克兰列为“北约候选国”。20多年来,北约向东推进了1000多公里,直接到了俄罗斯的家门口。 其实俄罗斯同北约之间最后的缓冲地带是波罗的海三国、白俄罗斯、乌克兰这几个国家,其中波罗的海三国实力太弱、地方又小。白俄罗斯总统卢卡申科在2020年大选后西方策动的颜色革命中挺过来后彻底倒向俄罗斯,所以冲突就集中在了乌克兰。俄罗斯与北约分别在乌克兰支持亲俄和亲西方的代理人进行较量由来已久,双方斗得你死我活,互有胜负。到2014年,亲俄的乌克兰总统亚努科维奇被推翻标志着北约与俄罗斯对乌克兰的争夺分出胜负。普京惟恐“多米诺骨牌”危及黑海出海口——克里米亚这一俄罗斯根本战略利益,不得不采取以攻为守的措施。2014年2月,普京趁乌克兰内乱,以军事演习为掩护,空降突击旅到克里米亚,实际控制该地,接着在3月16日举行公投,97%的民众投票支持加入俄罗斯,俄罗斯迅速立法同意,仅仅5天时间就彻底吞下了克里米亚。还在当年4月6日,主导了顿巴斯地区亲俄的顿涅茨克州、哈尔科夫州(后被镇压)、卢甘斯克州的独立,意图利用这一地区来制约乌克兰,阻止其加入北约。顿巴斯地区民兵与乌克兰政府军之间的独立和反独立战争就此打响。 虽然克里米亚与俄罗斯有着深远的历史渊源,也是前苏共领导人把它划拨给乌克兰的,但普京如此公然介入邻国事物,并把邻国的一部分攫为己有的大胆作为还是震惊了世界。俄罗斯也为此付出了经济上的惨重代价,不断地被西方变着花样制裁了100多次,之后的6年内GDP损失了4万亿美元,但也正是因为欧美对俄罗斯的敌对和制裁,再加上俄罗斯对中国轻工业品的急切需求以及中国对俄罗斯能源的反向依赖,使中国和俄罗斯这两个国家越走越近,结成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同时经过这么多年的制裁,俄罗斯摸索出一套严厉制裁下的生存之道。俄罗斯的经济确实不行,比不上中国的一个江苏省,但足够自保,卖能源得到的外汇储备够用,能源自给自足,生活用品从中国购买,粮食够自己吃,甚至小麦出口连续几年全球第一。所以当俄罗斯感到自己的底线被挑战时,根本就不会惧怕所谓的经济制裁。 俄美的默契 2014年乌东顿巴斯地区的两个州宣布独立后,在时任德国总理默克尔、时任法国总统奥朗德通过诺曼底模式进行的积极外交斡旋下,经过多次谈判,乌克兰当时的总统波罗申科和普京在白俄罗斯首都明斯克就涉及乌克兰的一系列问题艰难地达成一揽子协议。协议内容涉及顿巴斯冲突地区停火、撤军、停火后政治经济社会一系列安排,包括乌克兰宪法改革和顿巴斯地方选举和自治等大量法律和政治指导性意见,还规定了俄国、乌克兰和欧安会三方联络小组落实该协议。但这个协议在签订之初就被评价为“高度复杂”而又“极为脆弱”,环环相扣的结构暗示着其中任何一环的断裂都将使之全面崩溃。2015年2月15日,新明斯克协议中的停火协议生效,激战一年多、损失惨重的双方不得不接受僵持态势。顾虑国际压力的俄罗斯无法公开向当地民兵提供支援,仅凭亲俄武装分子的能力不可能从乌克兰军队手中夺取更多地盘,而在另一边,乌克兰国力也不足以将旨在剿灭武装分子的“反恐行动”进行到底。但双方的停火并没有带来和平,反而是无休无止政治上的扯皮和烈度较小的武装冲突。2018年底,乌克兰的媒体曾在一份报告中称《明斯克协议》中没有任何一项条款得到过全面执行。而根据欧安组织数据,从2014年开始这一地区的武装冲突已经造成至少1.3万名平民死亡。 2019年,喜剧演员泽连斯基成为新一任乌克兰总统,他不仅没有想办法缓和与搬不走的邻居——俄罗斯的矛盾,反而一再高调宣布准备加入北约,并亲自到前线慰问官兵,意图把美国和北约绑架进来帮助自己实现收复克里米亚的理想,但这样“作死”的行为可能正好是美国所期望的。 从去年10月俄乌再一次爆发激烈的博弈以来,美国的表现就很奇怪,不断通过官员和媒体放风说俄罗斯要入侵乌克兰,无论俄罗斯方面怎么否认都没用。美国总统拜登甚至官宣1月16日凌晨,俄罗斯将入侵乌克兰。可以说美国方面已经笃定俄罗斯一定会出兵,如果俄罗斯不愿意出兵,美国也一定有办法逼俄罗斯出兵。而在俄罗斯采取行动,承认乌东两个地区独立,并派驻军队后,美国的反应也如前所说不会派军队对抗俄罗斯,只会给俄罗斯十分严厉的经济制裁,就目前已经公布的制裁措施来看,甚至不如德国暂停“北溪2号”输气管道审批来的力度大。 很多政治观察员都表示美国一边想尽办法叫俄罗斯出兵乌克兰,一边又事先声明最多只搞经济制裁,充分说明美国最终的目的就是想在东欧地区,发动一场可控的、小规模的战争。是上个世纪末美国为打击初生的欧元、阻止欧洲一体化而挑动南联盟战争的翻版。究其本质,还是由于美国国内面临极为严峻的经济危机,急于让乌克兰与俄罗斯矛盾升级引发战争进而波及欧洲,如此一来,惧怕风险的国际游资就会撤出欧洲金融市场,回流到美国,缓解美国国内的经济危机,还能让华尔街的巨头们狠狠洗劫欧洲一把,并且严重打击欧元地位。 多个学者指出俄乌冲突的最后得益者很可能是美国和俄罗斯:美国获得对欧元的打压、美联储在加息后回流的资本,而俄罗斯获得更多的土地和人口,更大的安全缓冲区域。最大的输家是“用完即弃”的棋子乌克兰,整个国家将长期陷入战乱中,经济停滞,生灵涂炭,连带的输家还有欧盟以及还在疫情恢复、高通货膨胀中挣扎的世界。  

联邦、魁省互踢皮球 移民加拿大进程何其缓慢

七天记者 梓丰 1991年2月5日,联邦政府与魁北克省签署“加拿大与魁北克关于移民和临时入境外国人协议”(Canada–Québec Accord relating to Immigration and Temporary Admission of Aliens,以下简称加拿大-魁北克协议),是首个赋予某省独立挑选自己所需移民权利的法律协议。同一年,联邦政府还和包括卑诗省、曼尼托巴省等在内的其他省份签订了类似协议,允许各省设立各自的移民计划,如最为人知的省提名计划PNP。但由于魁省独立运动造就的特殊地位,加拿大-魁北克协议赋予魁省政府更大的权利,也是其他省份没有的不受干涉挑选移民的权利。简单来说,联邦政府不能质疑或者重新审核已经获得魁省移民证书CSQ(Certificat de sélection du Québec)的移民申请人资格,只能对移民申请人的健康和安全(是否有犯罪记录、是否有恐怖主义倾向等)方面进行审查。换句话说只要申请人拿到了CSQ,在通过健康和安全检查后,联邦政府必定会发放永久居民签证(PR VISA),以使其登陆成为加拿大永久居民。 原本联邦移民部与魁省移民厅之间各安其职,衔接顺畅,但最近几年来,不断有已经获得CSQ证书的魁省移民申请人抱怨等待签证时间过长,不断有人呼吁联邦移民部加快处理魁省移民申请人的签证申请文件。但这一拖延的情况不仅没有得到缓解,反而变本加厉。2019年时,获得CSQ的移民申请人平均需要等待19个月才能拿到签证;到2021年年中,这一期限延长到27个月,而其他省份的移民申请人在健康和安全程序等待的平均时间只有6个月,这让很多已经在魁省生活的移民申请人在长期等待的焦虑和绝望下为了尽快拿到移民签证而转去其他省份,给魁北克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巨大的负面影响。 针对这一不合常理的拖延问题,联邦政府和魁省政府相互踢皮球,相互指责,推卸责任,特别是在新冠病毒疫情爆发后,各行各业面临严重的人手紧张问题,急需从海外获得移民来缓解压力,魁省政府加大了对联邦移民部的压力,通过各种方式要求移民部加快对魁省申请人的文件审理,但至今没什么效果。 根据移民、难民和公民部 (IRCC)的数据,截止到今年2月1日,还有88 859名魁省移民申请人在等待其移民签证,有的已经等了好几年。其中近一半都是经济类移民,包括技术移民、企业家移民等魁省政府最希望增加的移民申请人。但魁省移民厅指出这个数字严重被低估,比如只是技术移民这一类别,到今年年初魁省就已经发出了49000份CSQ,这意味着至少有49000份移民申请进入联邦程序,但联邦移民部的数据显示只有25263份技术移民进入签证申请程序,业内人士表示双方数据上的差别可能是源于联邦移民部只统计已经开封处理的申请人文件,那些已经寄到移民部但还没开封的申请不被计算在内,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联邦移民部严重的积压问题。 等待签证的移民申请人类别   擅自暂停来自魁省的申请 其实不仅是魁省的移民申请人在积压,全国各地的移民申请处理都存在拖延的情况。移民部的最新数据显示,受新冠病毒疫情的影响,移民部已经积压了约180万份签证申请等待处理。尽管如此,去年联邦政府引进各类移民超过40.5万人,创造加拿大历史上年度移民引进人数最高的纪录。接收的新移民填补了医护行业、交通运输、制造业等行业的严重劳动力短缺口,全国的劳动力增长几乎100%由移民构成,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去年联邦选举后上任的移民部长弗雷泽(Sean Fraser)在介绍未来的移民计划中强调,疫情后经济重启还有成百上千的工作岗位需要人来填充,未来10年全国将有500万退休人口,因此急需大量引进移民,以填补劳动力短缺和助推经济的长久发展。在未来3年中,加拿大将继续按照全国人口1.14%的比例接收移民,2022年计划引进431,645人;2023年447,055人;2024年45.1万人。他还强调未来接收的移民将以经济类移民为主,到2024年经济类移民要占到总数的60%;加大支持难民引进的力度,特别是加快处理那些疫情期间从事医疗护理行业的难民申请。 但在现实操作层面的加拿大移民律师协会(CILA)则呼吁联邦政府不要好高骛远,制定不合实际雄心勃勃的目标前,先把积压的180万份申请处理完再说。甚至建议移民部暂停接收新的移民申请,以腾出人手来处理那些积压的申请文件。担任联邦新民主党移民、难民及公民事务评论员的华裔国会议员关慧贞(Jenny Kwan)表示,按照目前的处理速度,移民部至少需要3年时间才能把积压待审的申请文件数量降回到疫情前的水平。她认为提高处理速度和减少积压的最好方法一方面是增加人力资源来处理文件;另一方面是简化流程并更有效地使用现有资源,包括自动更新因疫情而过期的文件等。 在移民申请全部拖延的大背景下,魁省移民申请人自CAQ政府上台以来需要等待格外长时间的问题虽然不那么显著,但也慢得不合乎惯例。在媒体的不断追问下,当时的移民部长Marco Mendicino最终承认曾于2019年暂停审理来自魁北克申请人的文件处理。他给出的理由是应魁省政府的要求,为了配合魁省新政府减少接收移民数量和甄选移民改革计划,联邦移民部优先清点已经收到的签证申请文件,所以暂停接收来自魁省的新申请文件,这个暂停时间到底持续多长时间,移民部没有明确说明,但巧合的是自那以后魁省移民申请人的等候时间一下子大幅延长,有业内人士估计这个暂停持续了至少一年时间。联邦移民部的解释立刻遭到当时的魁省移民厅长Simon Jolin-Barrette打脸,直言从来没有要求过联邦移民部施行这样一个暂停。经过反复查询以及议员关慧贞的介入,Marco部长最后不得不厚着脸皮承认魁省没有提出类似的要求,是法语翻译的问题导致了这个误会。被反对党批评移民部工作人员官僚作风,不仅在工作上疏忽大意,还无视申请人的切身利益,无缘无故让他们陷入漫长的等待。除了精神上的无助,申请人还面临着诸多实际的困难:续签工作许可,医疗保险,儿童福利,孩子入托入学等,都直接影响到每一个申请人和其背后家庭在魁省的稳定性。 面对来自各方针对移民申请处理缓慢的指责,Marco部长解释说时间上的拖延是疫情和远程办公的影响,多次表示已经增加额外资源,以加快处理申请,包括增加66%的人手处理家庭团聚移民的申请,引入数字化运作,增加通过互联网及视频办理手续等。为减少给申请人带来的影响,在疫情允许的情况下重启加拿大及海外的办事处,延长受疫情影响者的申请截止日期等。原部长都已经下台,新的部长弗雷泽(Sean Fraser)上任也近半年了,魁省移民申请人等待时间长的问题还看不到一点缓解的迹象,等待时间还在延长,现在平均达到28个月,比去年中又高出一个月。 弗雷泽部长在上任后曾宣布会雇用更多专门来处理魁省移民申请的工作人员,以减少魁省移民申请人的等候时间,同时加快数字化、网络化的办公现代化进程,但同时也强调疫情给移民工作带来巨大的影响,从因疫情对全球各地合作伙伴的旅行限制到本地员工的远程工作都拖慢了工作进程,对移民部的工作影响深远,而这种影响还将持续一段时间……看来魁省的移民申请人还得继续耐心等下去。  

社会分裂 政治极化——加拿大首次启用紧急状态法的背后

Manifestations au pays: Justin Trudeau a invoqué la Loi des mesures d' urgence | JDM

社会分裂 政治极化 –加拿大首次启用紧急状态法的背后 七天记者 颜宏 在“为自由护航”(Freedom Convoy)名义下反疫情防控措施的示威者们各地封锁边境通道、桥梁,并围困首都渥太华市中心的国会山长达17天之后,总理特鲁多在副总理兼财政部长方慧兰(Chrystia Freeland)、司法部长兼总检察长David Lametti、公共安全部长Marco Mendicino、应急准备部长Bill Blair等人的陪同下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援引《紧急状态法》(Emergencies Act)来结束这场旷日持久且扰民、扰乱经济和社会活动的示威。这是《紧急状态法》在1988年通过以来首次被使用,通常被认为是整个国家在危急关头所能采用的最后手段。 1990年不得不调动3500名现役和预备役部队清场、持续对峙78天的魁省原住民“OKA危机”中,主持重修《紧急状态法》的保守党马尔罗尼(Brian Mulroney)政府都没敢动用;在2001年“9·11”袭击发生后,加拿大跟随美国关闭领空,并接纳数百架飞行半途但燃油不足以返航的民航客机的忙乱时刻,当时的自由党克雷蒂安(Jean Chrétien)政府也没敢动用。而现在仅仅是总体上平和的抗议示威活动,各地的警察乃至皇家骑警居然对示威者的“非法占领”、堵路、堵桥、扰民等过激行为束手无策,渥太华市政府以及安省、阿省政府更是对长时间瘫痪多个地点的交通和货物运输,给当地居民带来困扰的示威者除了口头呼吁再呼吁外,似乎并不想解决问题。 无法平息的抗议、长时间瘫痪的城市和贸易通道让加拿大的国际名誉严重受损,经济贸易损失无法统计,让原本就问题重重的供应链危机更是雪上加霜,再加上备受骚扰已经失去耐心民众的怒火都让平时习惯于采用拖延手段等待对手,而不愿冒政治风险的特鲁多在来自国内外的压力下不得不站出来,冒险采用这“最后手段”(last resort)。为了让如此严重的措施显得温和一些,特鲁多在新闻发布会上一再强调这些措施是临时性的,也不包括召集军队,或凌驾于公民权利之上;还苦口婆心地解释采用紧急措施的范围将是有时间限制的,有地理针对性的,具有与要应对的威胁相称的合理性,还将在未来几天内组建一个议会监督委员会,监督该法案授予权力的执行情况。 从《战时措施法》到《紧急状态法》 《紧急状态法》的前身是《战时措施法》(War Measures Act),是联邦政府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出台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夫妇在萨拉热窝被刺杀后,1914年8月4日,作为英国殖民地前身的加拿大在英国向德国发出最后通牒的到期日宣布参战,当时的保守党Robert Borden政府于当年8月22日主导通过了《战时措施法》。这个法案授予总理及内阁有权不征询议会行事,避免冗长的议会程序以便更快地处理危机。法案可允许政府在没有证据的情况下部署军队、监禁和驱逐民众;在发生战争、入侵或叛乱时可私下进行审查和干预;允许暂停加拿大公民的公民自由,这样就有可能在没有指控或审判的情况下逮捕和监禁一个人,甚至有权将人驱逐出境;政府还可审查和删除被认为有害的材料;政府还有权控制交通、工业、商业和工业制造活动,即使是在私人层面。也就是说这部法案允许联邦政府的行政权力超越宪法赋予的司法、立法权,并超越省、市两级行政机构行事。这项法案后来又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被启动,用来对付罢工、强制企业生产战时必需品、逮捕以及拘禁德裔或日裔人士等;第三次被使用则是特鲁多的父亲老特鲁多在1970年魁省“十月危机”期间,通过这项法案让加拿大进入军管状态,12,000名士兵来到魁北克维持秩序,结束了激进组织魁北克解放阵线(FLQ)持续近10年的以武装暴动、恐怖活动争取魁北克独立的运动。这也是加拿大历史上第一次把《战时措施法》用于和平时期,却获得了高达90%的支持率。 鉴于加拿大处于长期和平状态下,马尔罗尼保守党政府在1987年开始推动通过取代《战时措施法》的Bill C-77法案,就是现在援引的《紧急状态法》。相比《战时措施法》,《紧急状态法》不再允许政府征召和动用军队,政府不能中止公民享有的基本权利,不能让行政权力凌驾于宪法之上,也不能限制言论自由及和平集会自由。《紧急状态法》的适用性被严格限制在以下四种情况范围内:自然或人为灾难(basically natural or man-made disasters like floods or a massivechemical spill);威胁加拿大安全的公共秩序骚乱(public order disturbances that threaten the security of Canada.);需要加拿大在多国联盟中有效行动的国际紧急情况(internationalemergencies that require Canada act effectively in a multinational alliance);战争(war itself)。另外,动用《紧急状态法》必须得到联邦总理授权,并需要在7天内向联邦众议院和参议院提交理由,获得多数票通过才能施行。多数政治评论家都认为特鲁多为结束“自由卡车”抗议示威而援引这一法案的依据应该是第二条,威胁加拿大安全的公共秩序骚乱,特鲁多也成为加拿大历史上首位援引这项法案的领导人。 各省态度 不过,特鲁多政府的这一决定不仅引发不少法律领域的专家学者对此的争论,也让联邦议会各反对党以及各省省长的态度不一。官方反对党——联邦保守党的临时党领Candice Bergen明确反对动用该法,并指责特鲁多此举是在“分裂加拿大人,并试图在政治上牟利”;新民主党的党领驵勉诚(Jagmeet … Read more

当情人节撞上元宵节

雕塑前的人 低可信度描述已自动生成

孙瑞祥Jack Sun 今年,西方的情人节与中国虎年元宵节紧紧连在了一起,象征爱情的巧克力与祝福圆满的热汤圆握手相拥。这两天,不少人的购物车里都是鲜花、汤圆和巧克力的三件套组合,毫不违和。香在手,蜜在嘴,暖在胃,甜在心。 这是一年里那个空气中都飘着粉红泡泡的时刻,虽然疫情未了,但爱情永恒。今年多伦多的情人节同样上演着激情篇章,早在若干天前热门打卡地就开始造势,各种情人节活动预告目不暇接。 双双对对坐在明亮的“森林”里,品尝各式各样甜蜜可口的热巧克力,这是“甜蜜热巧克力节”的浪漫场景。走进最闪亮的灯光秀,既可以开车穿越,也可以和爱人在灯光下漫步,沿途还可以看到闪闪发光的雕塑、雪雕、活动表演。风靡全球的沉浸式梵高艺术展正在进行,巨大的投影营造出温馨气氛,是相爱之人共度美好时光的梦幻之地。在这最浪漫的夜晚,到瑞普利水族馆的鲨鱼隧道内享受私密晚宴,是多伦多无可替代的海底邀约。如果你对历史艺术文化感兴趣,可以聚会在ROM(加拿大皇家安大略博物馆),从恐龙到木乃伊,感受时间长河留下的神秘印记。情侣约会的标配当然少不了看电影,近期有好几部浪漫的爱情电影上映,还有华语片呢。 最富有冒险挑战刺激的情人节行动,莫过于在“离天空最近的地方”说一声“我爱你”。牵手站在多伦多的CN Tower(加拿大国家电视塔)上,那个世界第五高的自立式建筑物553.33米的地方,眼前所见便是多伦多最迷人的冬季景色。如果胆子足够大,情侣们可以在塔外空间走上一圈,只身悬挂户外五百多米高空喊出“我爱你”,那应该是很有震撼力的吧。请记住,这场轰轰烈烈的情人节桥段需要每人付费195元加币。 (网络图片) 多伦多浓烈的情人节氛围我是亲身感受过的。疫情前的那个情人节,我特意到多伦多街头采风,温馨甜蜜浪漫气息扑面而来。在大型超市Costco里,各色鲜花、巧克力摆满货架,男女老少不分年龄,都在那里精心挑选自己的所爱。在大型购物广场Yorkdale里,来自法国的殿堂级马卡龙甜品专卖店,以梦幻般的装饰令人心仪。买上一盒精美巧克力,再点缀上几块色彩炫酷的马卡龙,那是超级有感觉的。 多伦多的古酿酒厂区是情人节的金字招牌。这里曾经是大英帝国最大的酿酒厂区,现在是加拿大国家遗产保护区,也是北美最大、保存最完好的维多利亚时期的工业建筑群。如今这里云集了各种享誉国际的画廊、精品店和充满创意的餐厅、剧院、咖啡店、艺术家工作室等。现场制作的巧克力,口味可以个性化定制,自然受到情侣们的青睐。在古酿酒厂区的出口处,矗立着一个巨大的街头红心造型,很多情侣走到这里都会驻足观看并拍照留念。 西方有2.14情人节,中国有七夕情人节。无论东西方在文化习俗上有何差异,有一点是共通的,都是在宣示人世间的美好以及对美好的期盼。 (摄影:孙瑞祥) 孙瑞祥Jack Sun:教授、博士,原任天津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经济消息报天津记者站站长、天津日报特约记者。定居加拿大多伦多,担任华人头条多伦多通讯社首席记者、多伦多华裔媒体工作者协会(TCMPA)荣誉顾问。  

深度报道 :抗议强制疫苗接种变“占领”首都

示威。

七天记者 颜宏 自从联邦政府1月15日开始执行对穿越美加边境的卡车司机强制疫苗接种后,就一直受到一些团体和反对党保守党的批评,甚至把这一政策归结为物价飞涨、货物短缺的根源。根据这一规定,跨境卡车司机必须完成新冠疫苗的接种,否则将需要在过境后进行两周的隔离,而没有接种疫苗的非加拿大籍卡车司机将被拒绝入境。而美国也在1月22日开始对美加边境、美墨边境执行类似的规定,没有接种的加拿大卡车司机也无法进入美国。这本是一个公共卫生防疫上的规定,目的是提高卡车司机的疫苗接种率,也只针对卡车司机这个特定人群,但却如一粒火星,不仅点燃了卡车司机对强制接种疫苗的不满,更引发已经积蓄两年针对疫情防控措施不满民众的怒火,迅速发展成一场全国动员的抗议活动,扩展到所有的疫情防控规定,并已经持续了多日,还见不到收尾的迹象。 自由车队 1月23日,由西海岸货运协会(West Coast Trucking Association)组织的抗议车队从温哥华出发前往首都渥太华抗议示威。这个被命名为“为自由护航2022”(Freedom Convoy 2022)的抗议活动,一经推出,便受到民众欢迎,途径之处不仅不断有人开着自己的车加入抗议队伍,还有大量的民众挥舞国旗以及各种支持标语站在路边或立交桥上为其加油打气,甚至送上热饮、食物。随着车队行进的图文、视频在社交媒体上传播,加入的人数越来越多,从加西到加东,乃至美国多个洲;加入的人也不再局限于该项措施直接涉及的卡车司机,更多的是已经接种了疫苗但对已经施行两年多的公共卫生政策不满的人,当然更少不了浑水摸鱼的极右翼、工会主义、白人至上主义等极端团体。 抗议的人群中有的是反对佩戴口罩,有的是反对疫苗护照,还有的反对关闭餐馆、酒吧,反对禁止私人聚会,更多的人则反对特鲁多,认为是他设立了各种疫情防控措施,“Fxxk Traudeau”之类的侮辱性标语随处可见……抗议者示威的理由虽然五花八门,但总体上是疫情爆发以来各种“阴谋论”的支持者。“疫情阴谋论”是指在互联网的助推以及一些政客的鼓吹下,各种在网上传播并拥有海量拥趸的错误信息。比如,“新冠病毒是5G传播的;微软公司创始人比尔·盖茨试图通过推广疫苗,在所有人体内埋下芯片,以达到控制世界的目的;新冠病毒疫情不存在,是政府为了控制民众而创造的”等等。令人可悲的是以阴谋论者为主体的抗议活动却迅速地获得了政客和其他势力的推波助澜,包括数名加拿大保守党议员公开表态支持,如上一任保守党党领(Andrew Scheer),他在推特上发文,感谢卡车司机,并把矛头直接指向特鲁多本人,指他是加拿大个人自由的最大威胁;保守党的影子财政部长Pierre Poilievre更直白地说:“新冠病毒已成为权力当局控制取代我们自由的永无止境的借口。让我们的卡车司机开道,恢复所有人的自由。”现任保守党党领欧图(Erin O’Toole)虽然力图脚踩两只船:既不得罪支持联邦政府抗疫政策的省级保守党和民众,也不引发抗议者的反感,结果却是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多名反对他的保守党议员推动的信任投票最终在2月2日举行,欧图以73票对45票下台,保守党将会很快提名新的临时党领。而美国前总统特朗普不光“看热闹”,还“拱火”,他在1月26日在得克萨斯州进行的一场集会上称赞加拿大的抗议者“勇敢地抵制这些非法指令”。就连世界首富、特斯拉CEO马斯克(Elon Mask)也看热闹不嫌事大,发推赞扬“加拿大卡车司机太牛了”,还补充说:“如果你把人们吓得够呛,他们就会主动要求放弃自由。这就是通往暴政的道路。”种种乱象让不少政治评论人士表示,导致美国抗疫完全失败原因之一的疫情政治化,已经蔓延到加拿大。 占领渥太华 在沿途民众和政客的支持下,这场抗议活动很快受到全国民众乃至整个西方世界的关注,卡车司机们的抗议诉求也从原来的“取消对从事跨境运输的卡车司机的疫苗接种要求”迅速加码为取消所有的疫情防控政策,因为这些损害了“个人自由”,包括取消强制戴口罩,取消疫苗护照,经营场所不再限制人数,让每一个因接种疫苗状况而被解雇的加拿大人恢复工作等等,并坚定地表示不达目的绝不收兵。 最长时绵延70公里的抗议车队经过近一个星期的造势,最终在1月28日周五抵近渥太华地界时,受到上千人的迎接,商场、停车场被挤得水泄不通,主要道路被堵塞,很多参加抗议示威的车辆也因为道路堵塞而无法进入渥太华市中心,而大部分示威者既不佩戴口罩也不保持社交距离。从上周六开始,上千辆卡车以及上万名抗议者聚集在国会山,疯狂鸣笛,从早响到晚,至今已经持续了六天。最高峰时在国会山附近聚集了2万多名示威者,周一开始示威人数大幅减少,但依然有几百人固守阵地。示威者扛着各种各样或取消防控措施或辱骂政客的标语在渥太华市中心游荡,制造各种噪音;有人围堵媒体记者,指责他们太过于支持政府的防控措施;或要求记者摘掉口罩,或要求记者表态支持他们;有人被拍到在战争纪念碑、无名战士墓上跳舞;越来越多的商家投诉受到示威者的骚扰无法正常营业,因为闯入的示威者要求里面的工作人员摘掉口罩;还有的示威者干扰警察和市政工人的正常工作;甚至示威人群中出现了带有纳粹符号的旗帜…… 已经持续6天、严重影响了渥太华正常生活的抗议示威行动正在让渥太华市政府和民众失去耐心,要求警方驱逐示威者的声音越来越响,但示威者却已经做好了长期“占领”的准备。在距离国会山6公里的一个靠近高速公路的工业区停车场上,“自由车队”的组织者已经建好了6个取暖设施的大帐篷、一个大厨房、一个餐厅以及数十个临时公共厕所,还有两辆装满食物的大卡车,而这些都是支持示威活动的人士捐赠的,取暖用的木头、水、食物、汽油、火炉等等各种物资还在源源不断地运来,而补给车则在这个营地与国会山示威场地之间来回穿梭。除了捐物外,“自由车队”在GoFundMe发起的众筹短短一个多星期时间已经筹到了950多万元,仅次于在2018年为萨省冰球队员车祸遇难人员筹款的数目。而为了声援在国会山的抗议示威,卡车司机和抗议者还从1月29日开始用汽车堵塞了位于阿尔伯塔省南部Coutts附近通往美国的4号公路,虽然一些车辆会在警方的劝说下离开,但随后又会有其他车辆进入堵塞区域,给美加两地的物资运输带来困难。皇家骑警从2月1日下午开始清除路障,但和抗议者发生冲突,进展并不顺利。阿省省长Jason Kenney呼吁示威者立即结束对道路的封锁,并称此举违反了阿省的《交通安全法》。 截止七天记者发稿时为止,原来担心的加拿大版美国国会山暴动情形并没有发生,总体来说示威是和平进行的,警方表示没有出现暴力行为,也没有人受伤。示威组织者也一再敦促抗议者保持和平,避免攻击性行为、威胁他人或非法侵入的事件发生。但渥太华当地居民的忍耐已经到达极限。按照该市市长Jim Watson的说法,许多居民像囚犯一样被禁锢在家里,还需要忍受从早到晚的汽车喇叭和呼喊声,对这次抗议的不满情绪已经达到沸点,希望抗议者离开,让城市恢复正常。安省省长福特(Doug Ford)也在2月1日呼吁示威者离开,让渥太华市民的生活恢复正常。 面对群众的愤怒,示威活动组织者称他们为活动带来的一些噪音、交通问题和骚扰事件感到遗憾,也同情渥太华市居民的处境,但联邦政府不答应他们的要求就不会结束抗议。而渥太华警方则表示,尽管有时看到有人违法法律,他们也选择不介入,因为担心反而使暴力风险扩大。 而联邦政府能让步吗?显然不可能,这无异于政治自杀。正如新冠病毒感染而居家隔离的特鲁多所说的,这次示威活动的参与者只代表少数人,不代表绝大多数人,因为大家都知道,疫情是确实存在的,防控措施是必要的,结束疫情的唯一办法是接种疫苗,接近90%的加拿大人都已经做到了这一点。他在采访中还表示“自由车队”不再是一个抗议联邦跨境卡车司机疫苗政策的活动,而是演变成少数“非常愤怒”的人反对所有公共卫生措施的平台,其中还有一些人支持暴力,他为此感到震惊和厌恶,不会与抗议者会面,更不会妥协。究竟这场抗议示威活动到底如何收场,让我们拭目以待。  

春晚40年,首次“竖屏看”!微信视频号引爆移动端,海外华人与祖国亲人沉浸式欢度春节,天涯共此时!

虽然在海外生活了多年,但七天传媒一直保持着给员工春节放假的习惯,编辑们大年三十看春晚也是雷打不动。过去由于中文电视不太普及,信号不能及时传输等原因,每次和国内同步收看春晚都要费一番功夫。而和国内亲朋好友互动也不能兼顾,有时候甚至顾此失彼,看节目,不能同步拜年,不能抢、发红包,多少有些遗憾。 今年不同了! 今年是春晚首次在微信视频号竖屏开播,编辑们和国内的亲朋好友分享春晚观后感变得更加方便。因为蒙特利尔和北京有13个小时时差,需要早上7点起床看春晚,打开手机,把“春晚”视频号直播间小窗化,一边观看春晚一边不耽误发微信,和国内的亲朋好友互动,分享春晚节目的精彩之处,享受着“0时差”的春晚观看体验和“天涯共此时”的温暖。 1月25日,春晚宣布入驻视频号,并在视频号直播间首次尝试竖屏直播。入驻当天,“春晚”上线直播预约按钮,并送出“虎年春晚限量红包封面”,所有预约观看直播的用户还收到了一张带有唯一编号的“2022壬寅年春节联欢晚会邀请函”,仪式感满满。截至春晚直播开场前,超过195万人在视频号预约了直播。 直播现场,网友互动热情达到高潮,开播后每个整点,“虎年春晚限量异形红包封面”在春晚直播间分波大放送,带动观众积极领取。小编在第二波大放送时抢到了封面,大年初一一天发红包都是用的“春晚”封面。同时为进一步营造欢乐喜庆的氛围,视频号直播间的点赞图标也变成了喜气洋洋的“小老虎”、“福字”、“红包” 图标,深受网友喜爱。 直播期间,视频号与朋友圈也实现了无缝连接。进入视频号春晚直播间的观众,根据页面提示就可以发表“虎年专属朋友圈”,方便观众边看直播边拜年。除夕当晚,超过1.2亿人在微信视频号“竖屏看春晚”,以全新视角共享这场文化盛宴,沉浸式的观看体验赢得观众一众好评,视频号直播间点赞数超过3.5亿次,总评论数超过919万次,总转发数超过551万次。 作为全球华人欢度中国农历新年的文化盛宴,春晚在海外也备受关注,对一代又一代华人来说,春晚已不再是单纯的晚会节目,而是海内外华人群体的集体记忆,承载着大家欢聚一堂欢度春节、辞旧迎新的美好心愿。伴随着移动端传播媒介的发展,央视春晚的海外受众规模持续增长。借助微信等社交工具,观众可以边看“春晚”视频号直播,边在微信群聊和亲友聊天拜年、抢红包、发虎年专属朋友圈。 尽管因为疫情原因,不少华人无法和国内的亲友齐聚一堂,但通过春晚的视频号直播间,全球各地的华人可以便捷地边看春晚节目边和亲友聊天发消息,一起欢度春节。作为连接全球用户的社交平台,微信为总台春晚在海外传播增添了一股新的力量, “竖屏看春晚,边看春晚边拜年”的体验通过视频号传递到了海外。同时,微信视频号竖屏看春晚便捷、新奇、沉浸的呈现形式,为观众提供了全新的视觉体验,受到了大家的喜爱。有小编表示,“竖屏看春晚,观看体验更为沉浸,独特的角度让我们甚至连演员的微表情都不会错过,观看体验非常棒,是信号不稳定的大屏幕直播所不能有的奇特体验。” 春晚40年,首次“竖屏看”!微信视频号引爆移动端,海外华人与祖国亲人沉浸式欢度春节,天涯共此时! 虽然在海外生活了多年,但七天传媒一直保持着给员工春节放假的习惯,编辑们大年三十看春晚也是雷打不动。过去由于中文电视不太普及,信号不能及时传输等原因,每次和国内同步收看春晚都要费一番功夫。而和国内亲朋好友互动也不能兼顾,有时候甚至顾此失彼,看节目,不能同步拜年,不能抢、发红包,多少有些遗憾。 今年不同了! 今年是春晚首次在微信视频号竖屏开播,编辑们和国内的亲朋好友分享春晚观后感变得更加方便。因为有13个小时时差,1月31日早上7点,编辑们打开手机,把“春晚”视频号直播间小窗化,一边观看春晚一边不耽误发微信,和国内的亲朋好友互动,分享春晚节目的精彩之处,享受着“0时差”的春晚观看体验和“天涯共此时”的温暖。 1月25日,春晚宣布入驻视频号,并在视频号直播间首次尝试竖屏直播。入驻当天,“春晚”上线直播预约按钮,并送出“虎年春晚限量红包封面”,所有预约观看直播的用户还收到了一张带有唯一编号的“2022壬寅年春节联欢晚会邀请函”,仪式感满满。截至春晚直播开场前,超过195万人在视频号预约了直播。 直播现场,网友互动热情达到高潮,开播后每个整点,“虎年春晚限量异形红包封面”在春晚直播间分波大放送,带动观众积极领取。小编在第二波大放送时抢到了封面,大年初一一天发红包都是用的“春晚”封面。同时为进一步营造欢乐喜庆的氛围,视频号直播间的点赞图标也变成了喜气洋洋的“小老虎”、“福字”、“红包” 图标,深受网友喜爱。 直播期间,视频号与朋友圈也实现了无缝连接。进入视频号春晚直播间的观众,根据页面提示就可以发表“虎年专属朋友圈”,方便观众边看直播边拜年。除夕当晚,超过1.2亿人在微信视频号“竖屏看春晚”,以全新视角共享这场文化盛宴,沉浸式的观看体验赢得观众一众好评,视频号直播间点赞数超过3.5亿次,总评论数超过919万次,总转发数超过551万次。 作为全球华人欢度中国农历新年的文化盛宴,春晚在海外也备受关注,对一代又一代华人来说,春晚已不再是单纯的晚会节目,而是海内外华人群体的集体记忆,承载着大家欢聚一堂欢度春节、辞旧迎新的美好心愿。伴随着移动端传播媒介的发展,央视春晚的海外受众规模持续增长。借助微信等社交工具,观众可以边看“春晚”视频号直播,边在微信群聊和亲友聊天拜年、抢红包、发虎年专属朋友圈。 尽管因为疫情原因,不少华人无法和国内的亲友齐聚一堂,但通过春晚的视频号直播间,全球各地的华人可以便捷地边看春晚节目边和亲友聊天发消息,一起欢度春节。作为连接全球用户的社交平台,微信为总台春晚在海外传播增添了一股新的力量, “竖屏看春晚,边看春晚边拜年”的体验通过视频号传递到了海外。同时,微信视频号竖屏看春晚便捷、新奇、沉浸的呈现形式,为观众提供了全新的视觉体验,受到了大家的喜爱。有小编表示,“竖屏看春晚,观看体验更为沉浸,独特的角度让我们甚至连演员的微表情都不会错过,观看体验非常棒,是信号不稳定的大屏幕直播所不能有的奇特体验。”  

新闻调查:蒙特利尔枪支黑市缘何屡禁不绝?

七天记者 颜宏 刚刚过去的周末,在不到24小时时间里,蒙特利尔北部Montréal-Nord区连续发生了3起枪击案,而在1月13日,17岁的少年Amir Benayad在Plateau-Mont-Royal区的大街上被人枪杀,凶手随后步行离开现场,至今未被查获。这是近12个月来蒙特利尔岛上第3个死在子弹下的无辜青少年。去年11月14日晚上,16岁的无辜少年Thomas Trudel正走在北部Saint-Michel区的人行道上,有人接近了他,两人之间似乎说了几句话,那人就拿出枪来向他射击,少年随即受伤倒地,等急救人员赶到时已经死亡,行凶者则徒步逃走,至今没有破案。去年2月7日,15岁的少女Meriem Boundaoui和刚从网上认识的男网友会面,两人一起在一家面包店吃完东西,准备离开时碰到该网友3名认识但并不熟的男子,都在20岁左右。于是女孩和网友2人在车里、那3名男子在车外开始闲聊,就在这时开过来一辆奔驰车,车上有2名男子。不知道什么原因,奔驰车上的2名男子和那3名男子争吵起来,互相谩骂,然后奔驰车上的男子拿出抢来射击,连开了6枪,与这些人都不认识的女孩仅仅因为在错误的时间出现在错误地点就被不幸击中要害而死亡,也是至今都没有破案。 自2019年以来,蒙特利尔就开始不断地发生令人震惊的枪击案件,主要发生在蒙特利尔比较贫穷的东北部,Ahuntsic-Cartierville、Montréal-Nord 、Saint-Léonard和Rivière-des-Praires等区,连蒙特利尔的警察都表示发生在蒙特利尔街头的枪击事件呈现令人忧心的增长势头,差不多一天就有一起,而且因为新冠病毒疫情爆发以来政府采取的各种防控政策,特别是酒吧、脱衣舞厅等夜生活场所多次因疫情防控关闭,枪击案发生的地点也从之前的市中心、夜生活区转移到原本宁静、安全的居民区,甚至有犯罪份子在居民区持枪在光天化日之下毫无顾忌地当着居民的面追杀,然后从容离开。每次发生严重的枪击案,上至联邦总理、魁省省长、魁省安全厅长,下到蒙特利尔市长、蒙特利尔警察局局长等政客都表示蒙特利尔的治安情况令人担忧,承诺提供资金、采取各种办法解决蒙特利尔高发的涉枪案,承诺保护民众安全。 2019年联邦竞选中,特鲁多的自由党就曾经承诺要在加拿大严格禁枪,并在2020年5月宣布禁止在加拿大使用和销售包括M16、M4、AR-10和AR-15等多达1500种的“突击型武器”,并提供6亿加元以市价回购枪主们手中的枪支。魁省政府则分别在2020年10月宣布拨款6500万元打击与枪支有关的犯罪活动;在2021年8月宣布由省警SQ(Sûreté du Québec)和蒙特利尔市警SPVM(Service de police de la Ville de Montréal)成立长期联合打击枪支贩运、犯罪小组;在去年9月24日宣布再次拨款9000万元打击枪击犯罪,这笔资金将主要用于枪案频发的蒙特利尔和周边地区,包括成立协调全省警力的情报分享与合作行动,聘请107名警察和包括法医在内的专家,对非法枪支网络进行“前所未有的打击”等。而风暴中心的蒙特利尔市政府也在2020年圣诞前夕宣布成立专门的打击贩枪小组ELTA(Équipe dédiée à la lutte contre le trafic d’armes),并在去年8月再次宣布扩大这一小组的人员和规模,还承诺把SPVM的部分警力直接部署到枪击案频发的蒙特利尔东部地区。不过至今为止,承诺也好,打击措施也罢,似乎都没有发挥什么有效作用,每一次承诺之后都会有无辜的生命凋谢,蒙特利尔的枪击案还是在频繁发生,治安状况每况愈下。到底什么原因导致蒙特利尔的涉枪案越来越多,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本地拥有一个庞大的走私枪支交易市场。 走私枪支难控 一名喜欢新闻的蒙特利尔警察局退休警察和本地媒体的调查记者通过长期的调查、采访以及暗访,为我们勾勒出蒙特利尔黑市枪支泛滥的情况,或许有助于我们理解蒙特利尔的枪击案为何屡禁不绝。 在蒙特利尔的走私黑枪市场,处于走私枪支链条顶端的不是那些经常涉案的街头黑帮成员,而是爱尔兰黑社会组织,其次是阿拉伯人黑社会组织,最底层才是经常上媒体的街头黑帮。处于顶端的犯罪组织通常隐藏在合法商业机构之下,表面上做正规的生意,但暗地里从事枪支走私,有着稳定的货源和运输通道,平均每月都会有两次来自美国的新货抵达,因此黑市上枪支供应充足,而且世界各地的经典枪支型号都可以搞到,只要你想,就几乎没有买不到的枪,价格也不高,从1、2千到7、8千不等,就连射杀力强大的军用自动步枪都可以几千元的价格买到。黑市上买枪不需要任何证件或者持枪资质,只要有钱,十几岁的少年也可以买到枪。在蒙特利尔有一家杂货店,前门进入的顾客可正常地买菜、买杂货,而从后门进入仓库的顾客就可以买到各种型号的枪支,细思极恐。 流通在加拿大黑市的走私枪支中有80%到85%都来自美国。美国是全世界上枪支暴力最严重的国家,也是私人拥有枪支最多的国家,总数超过4亿,平均每人拥有1.1支枪,30%的国民持枪。一方面美国民间数量庞大的枪支可以源源不断地向加拿大走私;另一方面,美国的枪支制造商、经销商更是利用合法的外衣提供来自世界各地的枪支,可按照客户的要求提供美国自己设计、生产的枪支,还可以提供来自以色列、瑞典、捷克、以及前苏联国家的各种经典枪支型号。可以说只要客户提出要求,就没有买不到的杀伤性武器。而加拿大与美国之间长达8000多公里的边境也为犯罪份子提供了便利,而能在边境被截获的只是非常微小的部分,要在美、加之间绵延8000公里既不设防也无法防范的边境控制枪支走私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加拿大估计有800万至1100万支走私枪支在暗中流通,仅蒙特利尔市就有至少2000支枪在黑市上流通,这些流入的枪支与帮派相关的犯罪活动是加拿大涉枪案的主要根源。 进入加拿大的走私枪支多数来自对枪支管理较为宽泛且与加拿大较近的宾夕法尼亚洲,主要通过原住民保留地、蒙特利尔的港口以及美加之间的边境偷运入境,而运进加拿大国境内的枪支主要通过原住民保护区的转运渠道在黑市上交易。交易方式通常在车上、地下停车场、餐馆或酒吧后面等隐秘场所,双方一手交钱,一手交货,几分钟就可以完成交易,让警方防不胜防,也无从追查。 在警方和安全机构打击枪支贩运、走私过程中,最大的难题是与原住民社区打交道,而原住民社区又是枪击走私的主要中转站。这些原住民社区有专门的人监视进入调查的警察车辆,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几乎所有的省警和市警在原住民保护区调查时都受到过原住民以警察种族歧视为借口的“反霸凌”甚至死亡威胁,有时候还会受到原住民当地警察的刁难,以致很多警察不敢到原住民保留地执法,能避则避。除了受到当地相关人员的有组织阻挠外,涉及与原住民相关的执法在“政治正确”的大环境下也变得非常敏感,让警察束手束脚。而一旦出了问题,司法系统的审判要么和稀泥,要么倾向打压警察以维持“政治正确”,严重打击警方执法的积极性,甚至有的警察为了避嫌,即使有线索也不会去调查。 近几年来,不断有所谓的“人权”组织推出各种报告,指出执法机构,如皇家骑警、警察、监狱管理员等存在“系统的种族歧视”现象,而歧视的对象主要为原住民、黑人以及少数族裔等。这一指控已经得到联邦总理特鲁多、蒙特利尔市长Valérie Plante等政客的大力支持,多次在各种场合承认对原住民存在系统性的种族歧视,要求执法机构工作人员自省、自检,避免发生种族歧视的言行。但这些人都有意无意避免谈到一个事实,那就是原住民、黑人也是犯罪率最高的社区,警察难免会形成对他们的刻板印象。但在“人权团体”和“政治正确思潮”的多年努力下,对警察群体在与涉及原住民行动中的刻板印象已经形成,并日渐成为广泛的共识:只要是警察和原住民之间发生冲突,那警察一定是种族歧视的施行者,原住民都是受害者,而不看具体情况。魁北克法官Stéphane Godri早在2017年审理一名警察在原住民社区执法遇到困难的案件时就承认对警察的刻板印象在司法系统内广泛存在,并对给警察正常工作带来的困扰表示遗憾。唯一的好消息是目前魁省负责原住民事物的厅长Ian Lafrenière原来就是SPVM的警察,因此对这一两难情况有比较深刻的了解,他正在努力让SQ、SPVM、皇家骑警以及莫瓦克原住民(Mohawk)社区的警察携手工作,共同打击枪支走私、贩运活动,但今年10月份,魁省将进行再一次大选,他能否再次当选,即使当选是否还承担这一职责都是未知数。 附:蒙特利尔流通的杀伤性武器 VZ 58突击步枪 产自捷克,军用半自动步枪,和著名的AK-47很像,每分钟可发射200发子弹,一般不会实际使用,主要作用是用来威慑,价格在7、8千元,蒙特利尔的多个黑帮组织里都有这种枪。2012年9月4日,魁省省长马华(Pauline Marois)获得选举胜利当晚发动袭击的枪手Richard Bain使用的就是这种枪,当时枪手只发了一枪就卡壳了,使他没法再开枪,但就这一颗军用级别的钢芯子弹穿过了一名阻拦工作人员的胸膛后,又射中了另一名同事,造成一死一伤。 12厘米散弹枪 产自美国,长枪价格在1000到1500元左右,经过改装的短枪价格在2500元,因为威力巨大、30米内击中必死而被一些耀武扬威的杀手使用,主要通过原住民保留地和美加边境进入魁省。 鬼枪 由零件拼装起来的枪,没有序列号,很难被追踪,所以被称之为鬼枪,也简称为“low”,价格在1500到2500元之间。鬼枪可通过合法或走私渠道获得枪支组件,可在任何地方组装,是目前涉及街头黑帮成员枪击案的主要作案工具。虽然警察、海关人员以及特工加强了打击力度,仍阻止不了这种枪支涉案的增加。 MAC-10 和Cobray M11冲锋枪 产自美国,是一种简单和低成本的冲锋枪,一分钟可发射子弹1000发,价格在6000到7000元之间。由于质量较轻,高速射击时较难掌控,故在近距离射击时威力很大,距离较远时瞄准效果不佳。仅通过原住民保留地和美加边境走私入境。 乌兹冲锋枪(Uzi)和微型乌兹冲锋枪(mini-Uzi) 以色列研制和量产的性能稳定优良的经典冲锋枪,是世界上流传最广的枪支之一,每分钟可发射900发,价格在3500到4000元,很受犯罪组织的青睐。主要通过原住民保护区、蒙特利尔港口和美加边境进入加拿大。 VZ 61 蝎式冲锋枪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