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天博大文化视野(4月16日)

【芬芳文苑】 少年威廉的遭遇(上) 洪田 青年威廉何以患上了精神疾患?这和他的家庭遭遇有关。坊间传说不少,大都把他的父母描绘成恶魔一样的人物,其实这有失公道。媒体为了吸引眼球,或者为了渲染威廉的不易,捕风捉影,不足为信。少年威廉的遭遇原本不在我的写作计划中,但事情发展到这一地步,还是有必要把他的遭遇说一下。 可以说,少年威廉是含着金钥匙出生的。他的家族是一个富裕的家族,在梦城的富人区有一套豪宅。他在豪宅里出生,和父母一起在这里度过了幸福的童年。当威廉6岁的时候,他的父母之间的关系开始产生微妙的变化,原本平静的家庭生活开始出现争吵。后来,争吵逐渐升级,威廉的父母不得不去看心理医生,希望能够解决问题。按照心理医生的判断,威廉的母亲患上了双重性心理疾病:有时抑郁得要自杀,有时又处于极度的亢奋中,手舞足蹈难以自已。因为没有特效药快速根治,这种心理疾患需要在药物缓解的同时,辅之以其它手段的治疗,其中家人的陪伴很重要。 威廉的母亲何以患上这种心理疾病?这来自于她的遗传,也和她的生活环境有关。她的父亲是个军人,患有轻度的精神分裂症,这为她的精神疾患埋下了伏笔。但如果有良好的生活环境和精神状态,她的精神疾患或许不会很严重,甚至不会表现出来。但她在生活中所面临的压力,让心理上的有毒种子慢慢萌发并滋长出来。 常言说,贫贱夫妻百日哀。贫穷,让很多原本幸福和谐的家庭最终走向了解体。威廉的家庭是个富裕的家庭,不会因为物质贫乏而让年轻的家庭主妇面临些许压力的,她怎么可能因为生活压力而患上精神疾患呢?其实,物质上的贫穷并不会破坏一个家庭,对待贫穷的态度才是真正的祸首。单纯的物质条件并不能决定一个家庭的未来,对待生活的态度才会决定一个家庭的未来。在一个富裕的家庭里,人们如果没有一个好的心理状态,同样会产生问题。威廉的母亲正是缺乏这样的理智,才导致自己的心理出现了问题。 威廉的母亲有着很体面悠闲的工作,但内心却很空虚。她需要有人关怀,有人呵护。可惜,威廉的父亲是个工作狂,作为一个大型公司的CEO,他的全部时间几乎都在工作上,在办公室里。威廉小的时候,在他母亲看来,是一个可爱的玩具。当威廉逐渐长大的时候,和母亲在一起的时间逐渐减少,母亲的寂寞和孤独也逐渐增强,而这种感觉如果不能以适当的方式消耗掉,便会化作心理疾病。威廉的母亲正是在这样悠闲的状态下产生了心理问题。如果她的生活需要面对一些压力,或许不会如此。人生不如意,往往十之八九,从此可见一斑。 最终,在威廉11岁那年,他的父母离异了。对于威廉来说,这似乎没有什么大的冲击,因为他的20名同班同学中,完整家庭只有三家,其他的家庭都是单亲家庭。在他刚入小学的时候,他的20名同学中,只有一个同学是单亲家庭,其他的同学都在父母的呵护下生活。现在,威廉的父母离异后,完整家庭只有两家,威廉成为了多数同学中的一员,他幼小的心里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   【鹏翔万里】 卖牛 贺鹏 拴小掏出钥匙,打开旱井的那把锁,拖开沉重的井盖,从衣兜里摸出一个小手电筒,爬在地上,把头探进井口里用小手电照了又照,最后叹了口气,便站起身来,使劲拖过井盖盖上,又用那把锁“卡吧”一声锁住了这眼旱井。随即弯腰拍了拍膝盖上的土,就直奔院里的牛圈,牵出了那头他心爱的黄牛。 那头黄牛是政府用扶贫款给他买的,个头大,毛色好,又肯拉犁,拴小把它当儿女一般的侍弄,天长日久和那黄牛有了不少的感情,黄牛一见他就“哞哞”地叫。 拴小牵出牛来,岔开手指,顺着牛毛长的方向把牛的全身梳理了一番,给它从家里端来了饲料笸箩,蹲在地上,两手端着让黄牛慢慢吃,黄牛只吃了几口,便伸出舌尖在唇外舔了舔,又把舌头伸在了自己的鼻孔里,舔了几下,盯着拴小“哞哞”叫个不停,拴小知道牛是渴的,放下饲料笸箩,从屋里用舀水瓢舀了半瓢水,小心翼翼地端着给牛喝,黄牛把嘴对着舀水瓢只吸了一口,舀水瓢便光溜溜的,没有了一滴水,牛还是盯着拴小看,眼睛一眨都不眨一下,拴小拍了拍牛脖子,轻轻说了声:“对不起你了!” 拴小又给牛喂了一些饲料,就拿出一幅新笼头戴在牛头上,还加了一个红色的小饰物,解开缰绳,冲着屋里喊了一声:“我进城卖去了。” 拴小媳妇闻声跑出来,说:“你真的要卖掉它?” 拴小说:“卖了吧,不卖实在是不行了。” “卖了以后耕地咋办呢?” 拴小不耐烦了:“你这个人咋这么麻烦呢,耕地不是还有那头驴吗?” 媳妇解下围裙放在窗台上,走到牛的跟前,摸着牛脖子说:“这可是政府扶贫给咱买的牛,以后没有了牛,那头驴到底能不能拉动个犁?” 拴小火了,大声说:“你以为我想卖,老婆当家驴耕地,光景越过越不景气;我又不是不知道这个理,可眼下不卖它卖你?” 拴小媳妇没吱声,眼睛湿了,她知道,天旱不下雨,旱井的水眼看着就要用完了,连人吃的水都快没有了,哪还有两个牲口喝的水。他们两口子其实都不止一次商量过,那么多土地等着耕,都卖了吧,春天种不进去一年就没吃的,还得留个拉犁的,驴虽然不如牛好使,可它喝水少,牛却喝水多呀,只好狠狠心卖牛。她抱着牛脖子用脸蹭了蹭,突然站起来“蹭蹭蹭”几步就跑回窑洞里,端出一瓢水来,边走边说:“卖到城里,肯定是被人家杀了吃肉,再给它喝一点水吧,咋也不能让它做个渴死鬼啊。” 拴小脸一沉,横在了媳妇面前:“刚给它喝了半瓢,还喝?你是不是不想过这个日子了?” 媳妇一脸委屈,噘着嘴低声说:“它可怜嘛,自从来了咱家就没饱饱地喝过一次水。” “我还想天天饱饱地喝呢!”栓小还是一脸难看,用绳头在牛屁股上抽了一下,就上路了。 走了好长一段路才扭回头来喊:“你放心吧,一进城我先让它喝饱了再卖。” 女人和牛的眼角同时滚出了几滴泪水……   【种玉蓝田】 静夜思 蓝狐 今夜,似乎无话可说。语意居然如此懒散地游走在疲惫的意绪的边沿,那么稠粘。 便有意将茶沏得好淡,我不想失眠。失却了表达的欲望,直想让腰身都拖沓下去,并混迹于某一场梦中,只管去看,但绝不插言。淡茶虽然也可能活跃,可是我已心懒了。 周遭的百家灯火,渐次熄了。眼光里只剩下成行的街灯。街上没了行人。偶尔闪过的车影速度奇快。风在高楼的拐角处兜着窝旋。 我一直在看,不想,给猛劲吐出的一缕烟雾辣出了眼泪。我眼前的景象,哭了…… 邻家的房门被用力关上时,声音很响。男主人在嚷。酒话透过墙壁撞在我困倦的耳鼓上。却没有女声。想必那个酒鬼也如我一样在自言自语。不过是一些废话,一经出口,立刻开始了流浪。 忽然去想,这样的夜下,与我同样涵淡着心音的人们,说出的话是否也在夜风的裹挟下四处乱撞?甚或,倘若果真就有两股夜游的闲话撞在了一处,又该怎样? 我担心,闲话也会彼此碰伤啊! 如是在以往,我其实是会写诗的,可是今夜,诗意迷茫。唉,灵感原来是多么的缭乱,迷离,难当。 原本一样的夜下,谁睡得香甜?谁梦得慌张?谁大睁着惺忪静夜无眠?谁放浪着酩酊对月痴狂? 谁呢? 有人睡了,却还醒着。 有人醒着,却已睡了。 我真的已经困得不行,可是我真的已经失眠了……   【杨柳依依】 陪着奶奶去旅行 杨邹雨薇  奶奶这辈子吃过太多的苦,为了把父亲和两个叔叔抚养大,她年轻时总是和爷爷起早贪黑地干活,而且这个“坏习惯”养成之后,到现在年逾古稀了还改不了,对于亲人和家务有太多的牵挂。奶奶在五十岁以前,几乎很少看电视,主要是没有时间。 后来,爸爸和两个叔叔都相继成家立业,家里环境好了,奶奶才轻松了一点,也渐渐地爱上了电视剧,特别是古装戏,诸如《白娘子传奇》《还珠格格》《西游记》之类的,常常沉浸其中,跟着镜头开怀大笑。父亲提议陪她和爷爷出去旅游,她也爽快地答应。 几年下来,奶奶到了国内一些城市,但一直没有去过苏杭。 去年八月,由于爷爷坚持不肯出来,父亲便陪着奶奶去游览苏杭和沪宁。我跟父亲约好,先从省城坐高铁到杭州订好酒店等他们。父亲和奶奶是下午五点多抵达的,见面之后,我们首先是吃饭。饭后,我拉着奶奶的手,徜徉在著名的古都,欣赏美丽的夜景,帮奶奶实现这个心愿。 这次,我们在杭州的旅行目的地主要是西湖及周边景点,为此,我特意订了离湖比较近的酒店,步行十余分钟即到。夜幕下的西湖,别有一番情趣,我们陪奶奶漫步在西湖边,父亲想给奶奶讲起白居易和苏轼的故事,不料奶奶却先讲起白蛇传的故事来。 … Read more

七天文汇园(4月16日)

【魁北克玫瑰】 奥兰多的白天和夜晚(1) 陆蔚青 李杜穿好衣服,背好包,站在门前与小易告别,他说你要是现在说不让我去,我就不去了。小易笑一笑说,我偏不说,我让你去,你快去吧。李杜说你一个人真的行?小易说放心吧,我保证你回来时候好好的。李杜重又放下包,回过身来说,每天吃的药都在这里,三天的药我都配好了,不要吃错。这个小白片是安眠药,千万别吃多了。小易说你说了好几遍,我都记住了。她一边说一边撩起白纱窗帘向楼下望,看到一辆黑色出租车已经停在马路边。小易伸出手,给李杜整理一下衣领说,你快走吧,车子已经来了。李杜紧紧拥抱了小易,然后重新拎起背包,关了门,一路下楼去。出租车司机已经站在车门旁,是一个包着大头巾的锡克人,用一个手指敲打着车顶,有些不耐烦的样子。李杜坐在车后座上,简单地说,去特鲁多机场。 一路顺利,连红灯都没有一个,有时候就是这样,开始是绿灯,一路都是绿灯。人生也一样。当然也有时,恰恰相反。 李杜来到机场,时间还早,国际机场要提前三个小时入关,李杜轻装上阵,随身只有背包,手续简便。他通过安检,找到登机口,只用了一小时。登机口没有人,只有一个屏幕,寂寞地黑暗着,好像已经睡着了。李杜坐下,突然感到很寂寞,像那屏幕一样寂寞。他呆坐了一会儿,掏出手机,找到同学聚会群,发出信息说,我已在机场。 李杜这次去美国,是同学聚会。确切的说,是为了王伟的到来。今天晚上在奥兰多,他们当年的四剑客,有一个重逢。很多年前,当他们进入北方哈尔滨的同一所大学,住在同一个寝室里的时候,并没有想到有一天他们会在美国的阳光之城相聚,那时他们还小,李杜15岁,是班里最小的,而王伟27岁,是大哥。王伟是知青,刚从农村考回来,身体高大,皮肤黝黑,剃着光头,一看见李杜就露出促狭的笑容。 嘿,小孩儿。他叫道,你走错门了吧?该去幼儿园。 李杜长得又瘦又小,刚从家乡出来,进了这个门前有警卫站岗的大学,他本来就有些紧张。他端着洗衣盆,正准备去接水,这个黑大汉站在他面前,挡住了光亮。他一时不知所措。黑大汉哈哈笑着一会儿说,过来,我背你玩会儿。 李杜不知道是不是应该接受这个邀请,他自认是一个成年人。在大兴安岭的森林里,他种地伐木,什么活儿都能干。 黑大汉不由分说就把他背上,然后沿着走廊跑起来,他一边跑一边笑,一边笑一边跑,跑了两个来回,才把李杜放下来。 李杜摘下眼镜,眼睛有些干涩。他揉了揉眼睛,重新拿起手机,给小易打电话。 我已经到机场了。他说。你怎么样? 我很好。小易的声音很平静。 那就好。李杜说。我一个人,坐在这里看飞机起落,你呢? 我?小易笑了一声。我正在看微信。到处都在说中美贸易战的事情。你知道吗?川普加关税了,有一则消息说,中美进入了边打边谈的阶段。 嗯,李杜说。你别看时间太长,早点睡。 可是我想等你报平安呢。 不用等,我会平安的。(待续) 【九居如是】 “和尚街” 的风景(3) Notre-Dame-du-Perpétuel-Secours 教堂 “和尚大道”最有历史最宏伟的建筑,当属这个教堂,它是一座“天主教“教堂。上期讲了埃马尔买完地后,就开始设计规划并实施。很快在”和尚大道“的四周就有了居民与工厂。 对于精神世界人们一直在不懈地追求着, 尤其对来到新大陆的人们。所以宗教就被赋予了至高无上的统治权。听裴翠霞大妈讲她父母那个年代,人们对宗教是虔诚与敬畏的, 到了弥撒日一家人都会穿戴整齐到教堂祈祷。 她说父母听牧师的话” 要生养众多,遍满地面,治理这地“ *,那时候不允许女子节育与堕胎的。 所以那个年代的家庭孩子都很多。裴翠霞大妈家就有十二个孩子。19世纪末的时候, 本区只有150户,约1400人。到1913年,有1200个家庭,6000多人。人口的增长, 迫切地要求一个新的精神居所的建立。1906年1月,创建了一个教区,以造福该地区的天主教徒,Joseph-Moïse Jolicœur成为首位教区牧师 。1914年Notre-Dame-du-Perpétuel-Secours 教堂开始建立,原预计6年的时间完成,直到1939年也没有完工,工程巨大复杂。 看看下面的照片:   第一位设计师Hippolyte Bergeron设计了主体结构,然后,第二位建筑师Paul-Marie Lemieux设计了教堂的内部。同年,教堂从Casavant Frères公司收到了一个风琴。在1940年代初期,著名的宗教艺术家Guido Nincheri在那安装了彩色玻璃窗。 广大荒芜的土地需要劳动力来开垦,裴翠霞说她从十四岁就开始下地干活。 那时候大多数的魁北克的家庭大都以土豆为主, 所以几乎每天都吃土豆, 她唱给我这首歌听: Le lundi, des patates (周一 土豆) Le … Read more

七天博大文化视野(4月9日)

【文化杂谈】 “规范治理”与“微控治理” ——西方现代型个体生产的双重奥秘(下) 步虚 我们在前面提到了德国社会学家库克里克撰写的《微粒社会——数字化时代的社会模式》一书,并指出:所谓“微粒社会”实际上就是一个微控社会或智能微控社会。 “微粒社会”是一个高度差异化的社会,但是这种差异化不是无序的差异化。所有的差异都建立在丰富的数据采集和智能分析基础上,人们通过各种数据来了解差异化个体的各种信息,并可以在这些信息中对个体做出判断,甚至可以对个体的行为施加影响。每一个平台用户,实际上都被智能技术描绘为一系列的数据轮廓,这个数据轮廓虽然不是同质性的规范个体,但是仍然可以成为有序治理对象。换句话说,今天的治理技术的效力,并不体现在将所有个体规训为固定的范式,而是通过准确的数据轮廓的描绘,将个体细节数据塑造为可以治理的对象。 譬如,今天人们熟悉的通过APP购买商品的行为,并不是规范的,因为个人在购买什么商品时,并不具有一个购买的规范。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个人的购买行为是不可控的。现在的大数据技术通过简单的智能计算,就能从个人浏览的商品中判断出他的购买意向,从而在页面显示上自动推送他可能会感兴趣的商品,而他看到这些商品后,会有如着了魔的一样下单。在个人购买的时候,并没有一双权力的眼睛在背后凝视着我,商家或APP对我的购买行为是“放任”的,但他的购买结果对于商家来说,仍然是可以预期的,这就是微控机制,一种新的治理技术的效果。这种效果,建立在细节性的信息收集和分析上,从而可以对每一个个体进行差异的分析和判断,并作出信息上的导向。我们看似自由的网络购买行为,实际上在强大的数据网络背后已成为某种智能控制的对象。 如果说规训社会下的治理是一种标准化的规范治理,那么今天面对的这种全新的治理方式,我们可以称之为精准治理或微控治理。它之所以是精准的、可微控的,并不是因为我们所有人都按照统一的规范来行事。与之相反,在所有的行为和思想中,今天的个体是差异化的、放任的、偶然的,但这种差异化恰恰是数据化智能分析的结果,我们变成了数据下的特定的独特对象,而智能控制能够精准地判断我们的需求和行为,从而达到精准治理、微控治理的目的。当标准化的规训个体,变成微控机制下的放任个体时,治理技术也从规范治理走向了微控治理,过去的“规训社会”亦变成了“微控社会”。在微控机制主导下的“微控社会”,个体呈现出数据上的差异化,正如库克里克所指出,“数据越多,我们的特征就越清晰可见,数据越丰富,独特的个体就越多,网络化程度越高,个体化的程度也就越高”。 在这样的“微控社会”中,我们根本找不到一个可以发现的权力。在福柯笔下的圆形监狱中,尽管我们看不到监狱的中心瞭望塔上的看守,但是我们知道他们在那里;在监控摄像头下,我们总感觉到有一个无形的目光会凝视着我,在监控探头下的我会保持着规范的行为。然而,在今天智能时代的“微控社会”下,根本没有让我们行为保持规范的权力,但这并不代表我们没有受到控制。 总而言之,通过规训人的身体而形成的“规范治理”和通过表面放任而实际掌控人的日常行为细节而形成的“微控治理”,正是西方现代型个体生产的双重奥秘。(2021-04-04) 【诗文春天】 有情共饮杯 珍惜显美德 谭文春 去日本旅行,东京的银座必逛。累了,在星巴克休息,我和同伴一人一杯咖啡。看见旁边有三个日本女人,着装时尚,举止优雅,言语娴静地聊着天。奇怪!她们桌上只有一杯咖啡,杯里插着三根吸管,三人一边闲聊,一边你一口我一口轮流喝着。她们喝得自然、随意、流畅,倒把我们看傻了。众所周知,日本的是一个比较干净的国家,日本人的卫生意识也是比较强烈,很注重个人卫生,分餐进食在日本是很普及。第一次看见这种数人同饮杯盏的现象,脑筋一时还真转不过弯儿来。 同行中有一位旅居日本的朋友,看见我们一脸不解的表情,笑起来,说:“想知道这是怎么一回事吗?我刚来日本的时候,接触到一些日本人,看到他们之间发生这样的事,一开始也惊得我差点掉了下巴。” 朋友刚来日本那会儿,有一次约了几个朋友一起出去唱卡拉ok,他自己点了一杯饮料,喝到一半的时候,有个日本同事走过来,说想尝下味道,可不可以喝一口。他心里当时是拒绝的。因为我们中国人,从小被教育不要跟别人共用餐具,不要让别人喝自己的水杯,避免传染疾病。我的这位朋友是个脑袋灵光的聪慧人,他没有立即拒绝这个日本同事,脑子里第一反应就是觉得,日本同事的态度很自然,他这样做一定事出有因。于是迅速地左右看看,发现一个奇异的现象,就是很多日本人,他们都是三五个人围在一起谈论,桌上就放了一杯饮料,杯子里面插有几根吸管,大家你一口我一嘴,轮流嘬吸,只有他一个中国人独自端着一杯独饮。我的这位朋友立刻意识到拒绝会产生不良后果,入乡随俗,便大方地回答:请! 这位朋友告诉我们,这种大家共饮一杯的习俗,其实只为证明一件事:我们很亲近!俗话说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不是一伙人,不吃一锅饭,都是这个道理。我由此联想起来,这种现象并不是只有日本人才有,小时候在农村,我看见农民大伯会递自己的烟锅给关系近的人抽,那人很自然地接过,用手抹抹烟嘴儿,叼进嘴里就吧嗒吧嗒地吸。如果那人不接受,表达的意思就是拒绝对方的感情,在中国这种人情社会,很难说不产生意想不到的后果!其实世界各地都有这种习俗,比如阿根廷人喝马蒂(MATI:冬青叶)情形与此类似,他们认为只有很亲近的人才同饮一杯水,是对朋友的尊敬。蔡澜先生在《阿根廷之旅》这样介绍——马蒂是友人之间喝的东西。阿根廷人身带热水壶,里面插上一根银制的吸管,慢慢地吸饮,吸过之后有时给第二个人,都是同一吸管。看得一旁的香港人面色特青,害怕传染得病。但阿根廷人从不考虑这些,如果把马蒂递给你,你不接,显出害怕的样子,那么你们永远都做不了朋友,你是永远的敌人。我也曾去过中国彝族喝“转转酒”,不分场合地点,也无宾客之分,大家席地而坐,围成一个圆圈,一杯白酒从一个人手中依次传到另一人手中,各饮一口。一个酒杯在众人间传来传去,传达的都是人与人之间的友好情谊。 我想,日本人同饮一杯这种习惯,除了表明相互间关系亲近以外,另一个原因,也是他们崇尚节俭的一个重要证明。 另有一位在日工作的朋友,也说起这样一件事。有一次他跟一个日本同事去吃饭,各自点了一份拉面。他因为胃口不好,吃了一半就剩下了。那位日本哥们儿呼噜呼噜把自己那份拉面吃完,看看朋友剩下的半碗拉面,说出一句把中国人惊得如遭雷劈的话:“你不吃就给我吃吧。”然后那日本哥们儿就在朋友的默许下,把他剩下的拉面还有汤都喝完了。 说实话,作为中国人,的确不习惯吃人家的残羹冷炙,即使是亲兄弟剩下的东西也不愿吃。纵然,从小我们都会背“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到老不会忘,也知道珍惜粮食、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养成了一粒米掉在桌子上都得捡起来吃掉的良好生活习惯,但要让我去吃别人吃过喝过的东西,还是别扭!但是日本人却不嫌弃,吃得津津有味,而这个人还仅仅只是一个同事。 我想这可能跟日本从小教育有关,弹丸之地,资源稀少,勤俭节约,人人崇尚,连幼儿园里的小孩子碗里都不会剩一粒米,所以成人也多具备节俭的美德,表现在生活中就是每一个细节都精致节约,杜绝铺张浪费,已经在全社会形成了一种文化:珍惜食物,看到别人浪费于心不忍!养成这种良好的美德会伴随人的一生,不会因时间和地域的改变而消减。我也亲眼见过在中国的日本人,他们吃饭也是这么随意,酒、饮料都是可以互相喝来喝去的。有一年家人生病住院,在医院的餐厅,看见一位日本老医生吃同事剩下的饭菜,他吃过的饭碗里面干干净净,一粒米不剩,简直可以不用清洗。   【鱼翔浅底】 话说柳宗元系列(二十八) 子厚与东坡之养生比较 洋中鱼 在古代,无论帝皇将相儒道僧尼,还是江上渔翁山野樵夫,都是很注重养生的。春秋时代伟大的思想家孔子在生活上主张:“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足,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衰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好色、斗殴、贪得均可损伤身体,威胁生命。这“三戒”恰恰反映了孔子“仁者寿”的观点。只有将“三戒”贯穿一生,才能充分享受健康人生。道家创始人老子所著的《道德经》一书中指出“去甚、去奢、去泰”。意思是去掉“极端的、过分的、奢侈的”欲望。从表面上看,是谈道德修养方面的问题,而实质上却从精神因素角度劝诫人们清心寡欲,心安质朴,少存私念,方可健康长寿。《庄子-外篇-刻意》云:恬淡寂寞,虚无无为,此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质也…….平易恬淡,则忧患不能入,邪气不能袭,故其德全而神不亏. 《黄帝内经》指出,保持身体健康要做到“三有”,即:“饮食有节,起居有常,劳作有序”。反之则易患病,因为无节、无常、无序是多种疾病的诱因。 柳宗元和苏轼都是“唐宋八大家”中的翘楚,苏轼晚年还特别喜爱柳宗元的文章,两人的遭遇也基本相似,同遭贬谪而寄情山水,但是享年相差甚远,苏轼比柳宗元贬谪的时间长地点多,却活了64岁,而柳宗元只活了44岁。为什么会这样呢?主要是他们被贬谪后的心绪大为不同,柳宗元怨中有恨,恨朝庭不辨忠愚;苏轼却怨中有乐,乐尽享造物主之无尽藏也。所以,后人都说柳宗元内敛苏轼舒展。 柳宗元贬到永州,从此一靡不蹶,他在写给岳父杨凭、故交许孟容、萧免、李建、裴顾十郎等人的信中,充满了乞怜和焦虑,在众多的山水游记、寓言和诗歌中,也流溢着怨怼和郁闷。苏轼却不同,在历经种种磨难之后,他更懂得收藏和珍惜一点一滴的快乐,活出了一派天真、一派精彩。比起柳宗元的孤独高洁和幽峭疏淡来,更有百折不挠向上进取般的积极意义。比如,贬到杭州,他说:“我本无家更安住,故乡无此好湖山。”贬到黄州,他说:“长江绕郭知鱼美, 好竹连山觉笋香。”贬到惠州,他说:“日啖荔枝三百颗,不妨长作岭南人。”贬到谵州,他说:“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如果我们在想起他的《念娇奴.赤壁怀古》,更能感受到他的潇洒与豪迈。   【华峰凌云】 祖国之春 许华凌 春天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雄鸡报晓,那是对春的呼唤;金鼠送瑞,那是对春的期盼;童叟抚槛,那是对春的遥瞻。“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红灯笼喜庆吉祥,霓虹灯流光溢彩,冰雪消融万物苏醒,铲除瘟神夜空璀璨。春,在城市的大街小巷,在乡村的农家小院,在广袤的巷陌和浩渺的天空中弥漫。阳光普照小庭除,草色遥看近却无。莫叹寻春春不见,忽如一夜景光殊。 春天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小楼一夜听风雨,驿使明晨到我家。莫叹寒霜襟袖冷,春在腊梅一朵花。大地回暖,冰雪消融,长河解冻,万物芳华。两岸长堤绿嫩柳,一江春水戏群鸭。悠扬妙曲,谁家玉笛飞声,壮我酒兴诗情,诱我满腹文华;袅娜仙音,哪个歌声婉转,迢递春风十里,让君情系天涯;迷醉中,遥望处,银铃脆响,巧笑嫣然,窈窕淑女,笑泛春槎。 春天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羌笛多情歌杨柳,春风普度玉门关。没有了“春风疑不到天涯,四月边城未见花”的慨叹;“春来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处寻。”东风解冻,蛰虫始振,鱼陟负冰,万物欣然。春是温暖,鸟语花香;春是生长,耕耘播种:春是安好,碧水蓝天。南疆北国,东土西域,神州大地,广袤中华,祖国同春。春满河山,春满人间。 春天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春在消灭瘟神的号角里,春在抗击疫情的战场上,春在脱贫解困的奋斗中,春在瘟神遁去、疠疫荡尽、河清海晏、国泰民安,全国上下一片欢呼的庆典中。春在蓝图里,春在画卷中,春在乡村,春在城市,春在甩开膀子、撸起袖子、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不负韶华的奋斗中。让我们满怀豪情,热烈地迎接新时代的特色春天,拥抱春天,圆梦春天!   【细语微光】 清明时节泪纷飞 紫月天  我想念母亲,清明就在眼前了,思念越发浓烈…… 三年了,妈妈离开我的那一幕,始终萦绕在眼前。“肖艳!”妈妈因癌症病痛,紧闭的双眸,突然,睁开了!我呼唤着:“妈妈、妈妈…….”妈妈是想和我说话的,张开嘴,血汩汩的从嘴角留了出来,妈妈你在说什么?我听不清,我一遍一遍的呼喊着:“妈妈、妈妈……”妈妈的眼角留下一滴泪……妈妈走了,带走我所有的悲痛离开了。 三年了,妈妈慈爱的微笑依旧在我的心间。妈妈手巧,织毛衣是一绝活。附近邻居经常毛衣织得半截,不知道怎么继续了,便提着毛线袋子,过来向妈妈请教,妈妈常常微笑着指导一针一线地绕圈,连针穿花。耐心的笑容,吸引了我这个毛糙的丫头。看着我笨手笨脚地学织毛衣,妈妈是一脸无可奈何,笑着说:“我怎么有你这个蠢丫头!”我是抓耳挠腮,费尽心思也找不到原因。我该遗传妈妈的心灵手巧才对呀!好在妈妈严格地督促,要不我中途便放弃学了。终于当我织成人生的第一条毛巾,暖暖的、顺顺的,我乐颠颠跑到妈妈身边,妈妈柔和地说:“傻丫头也会织围巾了!”那一刻的开心烙印在心间,如同天边的暖阳照着我一路向前。 三年了,妈妈严厉的批评依旧留在我的手上。妈妈是咱家的“高级厨师”,每每进餐时分,都能闻到食物扑鼻的香味,清炒菜苔、炖藕汤、凉拌皮蛋……长大了,我依然保留着一个“坏习惯”,大家还没有上桌,我就开始裸漏好吃本色,拿起筷子尝尝鱼、来块鸡腿……美味呀,妈妈做的菜是人间美味!可是参加工作了,还不会做饭做菜?妈妈着急了,开始一点一滴的教我。做个鱼吧,鱼皮常常煎破了;煮个粥吧,没把住时间,煮了一锅胡粥;炒个青菜,成了水煮青菜。妈妈气得,牙痒痒。直说:“你不是我丫头!”这么大了,还打手板!没办法,再不用心!下回老妈要拿尺子打人了!用心学做饭,跑到书店,买了一堆食谱,研究,何时加油加盐,做鱼做肉要提前腌制……终于,在父母的鼓励支持下,我做的饭菜端上桌,也有着诱人的香味,妈妈说:“丫头长大了,饭菜做得比妈妈的好吃多了。”其实,世界上最好吃的饭菜,永远都是妈妈的味道。 又是一年清明,妈妈的微笑就在我的身边,我能感觉到;妈妈殷切的期盼就在我的眼前,我能看到。 我开始走向下一个驿站,妈妈,春暖花开,你在远方,可还安好?(紫月天)   【飞鸿传书】 又到清明祭祖时 惠军明   … Read more

七天文汇园(4月9日)

【索菲诗集】 复活节的皇家山 索菲 冰川与繁花,只隔几百米之遥 一道看不见的山门 冬大爷在山顶上守着墓地 春姑娘在山脚下已芳心荡漾 走在冰雪将融未融的湖边小道 不远处一些孩子在草地上滚彩蛋 身后传来一阵急速的脚步声 原来是两个跑步的男子 我本能地与他们拉开距离 没有一个春天,像现在这样 我如一头惊慌的小鹿 对人类突然生出莫名的恐惧   【凤歌】 什么都不会消失 苏凤 过去会唱歌的鸟 没有翅膀,仿似 尘封多年的心花 植于山野,原有 一则古老的约定 写在山岩上 植物猎人 发现那朵最原生的一株 他的眷恋源于久远 猎人对花说 你从来没被遗忘 我穿梭花林的快乐中 一直在寻你   【龙在天涯】 大美黔东南 龙晓初 (1)请你来 这是依山傍水的镇远古城。 品尝甘甜香醇的苗寨拦门酒。 这是美丽的西江千户苗寨。 请你来到细雨蒙蒙的肇兴侗寨。 云层绕山、满眼翠绿; 依山建寨、巧夺天工; 歌舞飞扬、美食迎客…… 这就是被誉为 “返璞归真、回归自然”旅游之地的 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 【心海荡漾】 紫陌红尘蓦然回首     吕孟申 一段旅途的终点,也是开始下一段旅途 走着一条朝圣者般孤独的路 脸上带着微笑,心中却充满无助 一次次举手擦去额头的汗水,一次次停下脚步 至诚至真虔诚的求索 … Read more

七天文汇园(4月2日)

【魁北克玫瑰】 纽曼街的春天(14) 陆蔚青 纽曼街每年都有两次关街活动,所谓关街,就是禁止车辆通行,所有店铺都将货品摆在街上,当街叫卖,餐馆也将桌子摆在街上,有一些哑剧表演,也有爵士乐表演,孩子们手举着棉花糖,萤火棒在各种食物间流连忘返。 郁欢说那真是一个热烈火爆的夜晚,那个夜晚注定要发生一些令人难忘的事情。 先是在黄昏时,刘翔的小店生意异常火爆,因为那是个周末,劳作一周的人们,都来买啤酒,就连温森教授也来买一瓶酒,温森教授过着非常有节制的生活,他只在每周五来小店买一袋薯条和一小瓶啤酒,教授说这是他对自己的奖赏。作为异乡人的刘翔,对纽曼街的邻居们抱有感恩之心,比如温森教授,刘翔很多次看到他骑着单车在马路上飞奔,单车前面放一个木盒子,里面放着购物袋,在距离刘翔小店三个街区,就有大型超市,里面货物琳琅满目,应有尽有,散发着现磨咖啡和新烤面包的香味,人们可以在那里买到任何想要的东西,但是纽曼街的邻居们却还是在小店买东西,刘翔开始并不了解原因,后来教授对他说,这是他支持小生意的一种方式。 教授说在任何一个小生意后面都有一个家庭,加拿大有许多这样的小生意,从经济学的角度讲,我们鼓励这些小生意,就是帮助这些家庭。这种表白让刘翔很感动。在教授的经济学课之后,刘翔开始注意到纽曼街上小生意真是不少,各种族裔的小餐馆更是无处不在,小店主多是从世界各地来的移民,他们靠着不多的资金,在新的国家站稳脚跟。教授的经济学,消解了刘翔的担忧,因为越来越多的人担忧实体店的存在。对面楼的新移民对他说,她来到加拿大最大的不方便,就是不能在网上淘宝。 这里太不方便了,她抱怨说。简直是乡下。 什么是方便的生活呢?刘翔不能回答。现在国内的生活非常方便,刷卡,刷脸,网购,相比之下,加拿大的生活像八十年代的中国,还保持着朴实传统的生活方式。 也有年轻人用手机付费,但很多人坚持用现金,就像玛卡金说的,她从不用卡付费,因为那样她就不能感到花钱了,她必须用手指触摸到钱币,才能感到真实的花费,从而控制自己的欲望。人是需要控制的,不能想干什么就干什么。 这是我爸爸告诉我的。她说。 玛卡金在技校当老师,她长得小巧玲珑,金发碧眼,小圆脸白皙得像奶油蛋糕。她唯一的爱好是喝酒,这天玛卡金买啤酒叫了出租车,虽然只有五块钱的路途,但这是玛卡金的第二箱啤酒,她已经半醉了。喝醉的玛卡金十分可爱,她表情生动,喜笑颜开,乐不可支,脚下有些不稳,走起路来像跳舞一样,她走的时候忘记了拿柜台上的香烟,刘翔便走出去送给她。 谢谢,她拎起裙子的一角,向刘翔行屈膝礼。 就是这个时候,纽曼街发生了一些事情,乔治楼上着火了。   【九居如是】 “和尚街” 的风景 九如 “和尚街” 的英文“ MONK BLOUVARD”, 是蒙城西南区的一条曾经非常繁华的商业街。 在蒙城如果一条街被冠以” BLOUVARD”, 那就相当于天津卫的“五大道”。这条曾商家云集 车水马龙的大道,在被冠以“ PETITE CATHERINE”的几十年后,被后来而起的 ”安姑娘mail“ 取而替之,可它曾经的辉煌依旧吸引着那些怀旧的老者而来, 在慨而叹息后,道一声无奈 ”C’EST LA VIE”. 西南区是老街区,老一辈的人叫它 “VILLE-EMARD”.建筑多是复式二三层的住宅, 也有的是二战过后为士兵们盖的尖顶小二层的独立屋。和尚街的东北边可以看到远处颜色靓丽的超级医院还有坐落在皇家山上气势雄伟的圆顶ST-JOSEPHE 大教堂, 这样的远景加上这条街上哥特式的NOTRE DAME 教堂, 让人有种在历史长河中畅游 的感觉。 难怪苏晨说她好喜欢“和尚街”这里, 打算现在的租约结束后就搬过来住。 “VILLE-EMARD” 的居民以法裔与意大利裔为主, 因为临近两处地铁站,也是华裔与留学生的首选, 尤其是与LASALLE交接的几幢新建的公寓楼,早晨送孩子等校车的家长里面有不少华人面孔。公寓进进出出的人群里有很多年轻人的身影。 其实“和尚街“最吸引人的是发生在这里的一个个的故事,它们是另一道风景。   【索菲诗集】 湿漉漉的早春 … Read more

七天博大文化视野(4月2日)

【芬芳文苑】 有罪还是无罪(下) 洪田 对于三罪在身的威廉该怎么判?梦城的人们一致认为,应该判处终审监禁,永远不得假释。梦城是个讲人道的城市,没有死刑,终身监禁已经是最严厉的刑罚了。 正当梦城的人们翘首以盼,希望早日对威廉进行判决的时候,梦城最富盛名的律师布朗先生主动请缨为威廉辩护。布朗先生以其刁钻刻薄的辩论风格著称于梦城,在国际法律界也颇负盛名。他生于梦城,从法学院毕业后去了美国的扭城发展。扭城是一个充满了英雄和疯子的城市,非常人可以立足。布朗先生在扭城为几个臭名昭著的罪犯免除或者大大减轻了处罚,声名鹊起,随后屡战屡胜,屡胜屡战,成为扭城法律界的常胜将军。后来年岁渐高,萌生退意,遂定居环境悠闲的梦城安享晚年。但碰到感兴趣的案子他依旧会挥刀上阵,不光是为了赚钱,也是为了享受“扭转乾坤”的快意。 布朗先生这次主动担当威廉的辩护律师,并不是心血来潮突发奇想,也不是心生怜悯要充当上帝,而是看出了其中的胜迹,别人未曾留意的“胜迹”。布朗先生从来不打没有胜算的官司,这次同样如此。这不易被常人发现的“胜迹”,来自警察搜查威廉住所时的照片:凌乱的房间,地上横七竖八的酒瓶,还有桌子上的几个药瓶。布朗先生把照片放大后,仔细研究了威廉所服药品的名称,发现都是治疗精神疾患的药物,由此他看出了其中的机会:在梦城,患有精神疾患的人是不会被判处重刑的。 “梦城的生活太乏味,我要为她抹一点点香水儿!”布朗先生哼着歌儿,决定成为威廉的辩护律师。 布朗律师的大名如此响亮,已经被人们作为“胜利”的代名词,这次自然又不出人们的意料。布朗律师在掌握了充分的证据以后,以无可辩驳的事实向法官证明了威廉因为长期遭受精神疾患的折磨,是不该也没有能力为自己所犯下的罪行负责的。他通过媒体,把威廉自叙的悲凉身世向世人进行了展示,惹得很多梦城人眼泪涟涟,叹息不止。 根据梦城著名报纸《梦城公报》的报道,威廉自小就生活在一个不幸福的家庭,父亲有外遇,长期在外鬼混,母亲酗酒吸毒,经常带一些不三不四的男人回家过夜。父母不和,经常拿他出气,让他长期在压抑的环境中生活,患上严重的精神疾患,不得不依靠药物为生。 在记者的笔下,威廉俨然成为逆境中不屈的一棵幼松,在博得人们同情的泪水的同时,也博得了他们的掌声。虽然有人质疑威廉故事的真实性,但这些情景对于很多土生土长的梦城人来说并不陌生,即使有些存疑的不确定性,也大体是值得相信的。 在布朗先生的强力辩护下,威廉无罪释放,并接受梦城政府的长期资助,帮助他摆脱精神疾患,重新过上正常人的生活。 故事的结局如此出人意外。但如果你认为这只是故事的全部,那就错了。布朗先生并没有就此止步,他认为威廉小小年纪就经历了这么多的痛苦,而梦城政府对此不闻不问,听之任之,是对青少年的犯罪,对纳税人的渎职,需要为此付出代价。为此,他替威廉向梦城政府提出了巨额索赔。 梦城的人们都认为布朗先生疯了,而布朗先生自己却不这样认为。他在给梦城政府的公开信中诉说了自己的理由:前年,一名在阿富汗战争中打死一名美国军人的穆斯林青年,在美国的关塔那摩基地被关了10年后回到了梦城。他被美军抓住的时候还不到15岁,梦城政府没有尽到保护自己公民的义务,让年纪尚小的他被关进臭名昭著的关塔那摩基地的监狱中,遭受了种种虐待,并虚度了大好的青春年华。为此,梦城政府向他支付了两千万梦元的赔偿。 布朗律师质问道,威廉作为梦城的年轻市民,所遭受的身心折磨并不比这位穆斯林青年少,甚至更多,难道梦城政府不该为此同样付出相应的赔偿吗? 最终,梦城政府赔偿威廉三千万梦元。在布朗先生的帮助下,威廉用其中的一千万元建立了资助青少年身心健康的慈善基金会,布朗先生是基金会的法律顾问和实际负责人。在整个事件过程中出力甚多的《梦城公报》得到了二十万梦元的捐款,并成为基金会的法定信息发布人。 在威廉事件后,梦城政府为了避免类似索赔事件发生,督促议会立法禁止这类索赔。另外,为了防止犯罪者通过犯罪来“万古留名”,又设立了一项新的法律:在今后进行恶性犯罪报道时,一律禁止出现犯罪者的名字。我们不知道这样的禁令是否能够阻止新的犯罪在梦城发生,但威廉的名字,将不会再和梦城三重罪联系在一起了。 这正是:怪事处处有,梦城最为多。犯罪不受惩,还可把钱得。乖乖,奇闻咄咄!(2021年3月)   【鹏翔万里】 人户合一 贺鹏 老吕干了三十多年的警察,还是头一次遇到这样棘手的事情,眼看着受害者的尸体就要进火化炉了,家属却突然变卦不火化了。 老吕听着赵燕红妈妈从听筒里传来悲悲切切的声音,瞟了一眼放在火葬厂告别间的赵燕红,的确有点心酸,这么一点点嫩芽芽就这样被犯罪分子给毁了。 老吕使劲握紧拳头,咬了咬牙,听筒里的声音断断续续的,哽咽着说不成一句完整的话…… 为了案件及死者的后事,老吕去了好几回赵燕红家。 她们的原藉在东北的一个小县城,还在赵燕红没有出生的时候,她的父母就来北京创办了一家商贸公司,后来不仅在北京买了房子,还买了汽车,日子过得有滋有味的。等生了赵燕红并开始上学的时候,问题就接踵而来,学校不管你居住在哪里,只认那个户口薄,赵燕红的父母不得不向学校交了一笔数额惊人的赞助费,才取得了孩子的入学资格,在报名的时候,学校还不忘再收赵燕红一笔借读费。以后每年评三好学生的时候,因为她是外地的借读生,按政策不能当选,一次一次她都含着眼泪看着不如她的同学站在三好生的领奖台上…… 上初中、升高中,仍然是父母从银行取上几沓沉甸甸的票子才能换取她开学报名的资格,可在高考时,她父母取了比原来还多的几沓票子,最终也没换回一个准考证来,赵燕红不得不去她从来都没去过的东北老家按社会青年报考。东北那个小县城除了有她们一家的户口档案外,其余什么也没有,赵燕红在县城的宾馆住了一周,匆匆参加完高考就逃也似地赶回了没有她们户口的北京城,钻进了产权属于她们的但仍然还叫暂住的楼房里。 回来后,她的心情也就十分忧郁,她怎么也不理解,从记事起就好像和其他同学不在同一个蓝天下成长,出事的前一天,她还莫名其妙地生了大半天的气,第二天一早,还是妈妈劝她到京西风景区散散心。谁曾想,这一去却再也没有回来,被罪犯强奸后掐住脖子活活给掐死了。 唉!老吕想着赵燕红这短短的一生,听着她妈妈在电话那头说不出话来的哽咽声,眼泪第一次“吧嗒吧嗒”从这个职业警察的眼眶里滴落下来。他掏出面巾纸擦了擦眼泪,抬起手腕看了一眼手表,已经十点多了,到底该怎么办?急得老吕的大沿帽下面密密麻麻渗出了许多细汗。 老吕等她妈妈的情绪稍微稳定了一些才说:“昨天我们不是说过了吗?这是刑事案,尸体该处理还要尽快处理,现在都过了遗体告别的时候,你们家属怎么还没有过来啊?” 听筒里静了好大一会儿,才传来了赵燕红爸爸沙哑的声音:“老吕,我们很认真地作了思考,尸体不想在北京火化了,准备拉回东北老家土葬。” “什么?土葬?” “孩子没有北京户口,活的时候已经受了很多不平等的待遇,我们怕孩子在这里做了鬼也不得安宁,还是个受气鬼,不如直接拉回东北有户口的老家土葬了,人户合一,也好安生一些。” 老吕挂了电话,慢慢走出火葬厂的告别间,他尽管觉得有些荒唐,可笑,但也许这是爸爸妈妈唯一可以告慰女儿灵魂的办法了。 一种说不出来的难受慢慢浸入了老吕全身。 突然,老吕的心又悬了起来,赵燕红从小在北京长大,说话的口音肯定缺少那东北味儿,万一葬在东北,人地两生,就是人户合一了,可仍然还是个受气的鬼呀!   【种玉蓝田】 透过天蓝看它日后的样貌 蓝狐 一连刮了多日的风,飘了多日的雨,终于歇了。刚刚过去的这一个整日,天晴日朗,温风轻漾,置身户外,仿若积存在心绪里的湿寒即刻便蒸发掉了。这不禁让我总是会侧过脸来端详天幕,甚或直想透过那一重重的蓝,发觉到它日后的样貌,感知到它澄澈的隐藏,穿越到它深邃的心壤…… 许是看得过久吧,我开始感到两眼热了起来,便用力眨动了两下,不想却让两滴泪珠儿飞溅而出。我在举手擦拭的当儿蓦地悟出,此前一度铺排的风号还有雨雪,原本是要在人们的心头凝结下几星晶莹的感叹啊! 还好,我果然如天所愿地哭了,那两星饱含我的热度的泪花,恰好选择在终于姗姗而来的一个晴明的盛春的正午时分,绽放开来。虽然这两星泪花终将羽化成雾,袅娜升腾,但是它们的根注定在我的心间,而“花粉”却已然飘向了云端。 是的,在一场细雨中,一准会化合了我的泪水,无论它将洒落何方,都将与我之于季节乃至蓝天的感沛,氤氲而出一模一样的情肠。 会的,一定会是这样。 只是因为,我尤其笃信,从来没有无缘无故的悲忧和哭号,也根本不会存在失却了本源的大雨滂沱抑或满天雪飘。歌哭自当有因,雨雾同样作果。这因果的转换,唯只因了那雨做的云朵云做的天。 可是,谁又能说得清楚,该是哪一滴泪水的涌流,羽化成了云絮的睫毛?该是哪一眼雨云的泪腺,倾洒在了你的屋檐?谁是谁眉宇间的凝愁?哪是哪因果链的彼端?雨云到底为谁铺展?天空究竟为谁澄蓝? 早晨,沿着河流的走向漫步时候,忽然畅想,倘若身旁的这一条流脉,就是那天上的银河,我如此轻盈走过的时刻,可否也像是一颗流星在闪?或者,我也会被谁悄然地观测起来,并且一边运算着我运转的周期,揣度着我是否能在某一个年轮里撞向她的心怀……河水悠悠,心思幽幽,河面的风将我的长发撩起,我闭上双眼,犹觉得整个身心已然袅娜到了那天穹之上的浩远之间…… 可是,待我远离水岸,重归屋檐之后,又禁不住追问:刚刚的那一阵深思遐想,该又是因了如何的一番精神的狂舞和离乱? 此刻,夜幕已不再吝啬,而是慷慨地铺展开了它嵌满金币的帷幔。只是我有所不知,如此密布的金币,该会购买了怎样的一个好天呢?   【杨柳依依】 广州的骑楼 杨邹雨薇 第一次见到广州的骑楼,是在2003年。那时候,我只有五六岁,还在家乡读幼儿园。暑假期间,爷爷带着去广州花都区的小叔叔那里玩。住了两天,又带着我坐小叔叔的车一起荔湾区下九路附近看望一位亲戚。当我被爷爷牵着走在上下九路时,眼里充满了惊奇:街道两边的那些老建筑都长了脚,有一部分被柱子架在半空,一座紧挨一座,房子的底层似乎往里被掏空了两三米左右,而且在街左右两旁各形成一条宽敞的人行走廊,长可达数百米甚至几千米。 … Read more

七天文汇园(3月26日)

【索菲诗集】 时差 索菲 5小时,13小时,16小时 一根线越拉越长,夜越捻越细 每天做简单又复杂的算术 此地下雪,彼地下雨; 此域深秋初冬, 彼域春末初夏 这一刻谁醒着,睡着,走着,梦着…… 谁又在谁的梦里? 把自己压缩进忙不完的俗务里 绕开太重太热或太美好的词 只是无法阻止,芦苇 在那片湿地里暗长 开白茫茫的花 你知道,风,在吹,一直在吹呀   【凤歌】 睡与醒      苏凤 在你熟睡之时 我来回踱步 寂寞的声响把你吵醒 将我带进你的梦境 带回白沙滩的故里 一起踏进同一个海   【心海荡漾】 一路歌吟,一路回望     吕孟申 花开的嫣然,花落的清亮, 无不诉说着生命怡然皈依 洁如瑞雪香如海,落花无语也倾城 香魂归处静拥尘埃,无悲亦无喜 小桥依旧,流水依旧 只有芦苇摇曳在迷离的晚霞里 美好的瞬间,便是去的风,落的尘,伤的泪 伤痛总徘徊在凋零的记忆 错过的是一段光阴 留下的依然是那份不变的牵挂长依依 走过的是一段往事 沉淀下来的依然是那份不变的真诚 相遇很美,美到心动情难抑 缘分很暖,暖到落泪 生命中总有一次相遇让山水相依偎 总有一次心动,让天涯化咫尺忘了归期 一份情在风中呢喃,柔柔诉说一份念的甜蜜 万千柔情恰似春雨淅淅 牵着彼此的心,走进对方心扉 念着彼此的爱,深知对方的意 爱在天涯,温暖相依,情在山水,旖旎起舞 一种懂得无论天涯亦能相知 一种温暖无论海角亦能相牵 心与心彼此靠近,魂与魂彼此相依 … Read more

七天博大文化视野(3月26日)

【文化杂谈】 “规范治理”与“微控治理” ——西方现代型个体生产的双重奥秘(中) 步虚 前面我们已经指出,相对于规训阶段的“规训治理”,个体感受到了一种自由和宽松的环境,个体再也不会被强制性地按照某种既定方式来行为和思考,也不会因为自己行为的异端而遭到隔离和整肃。这是一种全新的治理技术,一种“放任式治理”。 当然,作为治理机制和技术的“放任”绝不是意味着对放任对象“不施加任何约束”、“什么都不管”、“完全任凭其自然发展”,也决不会让社会陷入一般意义上的无政府状态。在规训阶段,个体是规范性的,也是标准化的,个体的行为和思想之所以可以预期,正是因为被规训的个体是一个规范模板的产品。在“安全机制”或者说“放任”技术下,个体不再要求具有同一性的标准,或者对个体行为的预期不再简单地建立在规范基础上。 与福柯同时代的另一位法国学者德勒兹在福柯的“安全机制”中发现了其中所包含的治理技术问题上的细微变化。他指出:“我们正在进入控制社会,控制社会的界定完全不同于规训社会”,也就是说“不再需要拘禁场所”之类的规训手段。那么,安全机制,或者说放任机制如何去实现控制呢?对此,福柯已经给出的回答是:“依靠细节”。根据德勒兹的分析,以往的人口普查所获得的信息只能精确到具体的人数及性别、职业、族裔或出生地等大致信息。在这样的信息条件下,人口普查的功能就是将不同的人归约为一定规范之中的个体,而自上个世纪后期以来,信息技术的发展让人们可以收集和分析更多元多类的信息,从而获得更充分详尽的细节性信息,甚至许多直接涉及个体私人性的细节信息。 中国学者蓝江在“智能时代的数字—生命政治”一文中很好的叙说了福柯安全机制与细节性信息之间的关系,他指出:福柯所处的时代,不可能让他充分展开对安全机制的论述,因为安全机制所需要的大量的细节信息的处理和分析,只有在进入到高度智能化和数字化的时代才成为可能。换句话说,尽管福柯提出了基于复杂信息的差异化分析,针对精准个体进行治理的安全机制或微控机制,然而,只有在今天,这种依据细节信息展开的“微控机制”才真正成为我们日常生活的现实。正如真正实现福柯的全景敞视主义的并不是边沁的圆形监狱的设计,而是无所不在的监控探头一样,实现安全机制的治理技术的,也不是新自由主义的政治结构,而是今天数字化和智能化时代呈现的新的社会形态——根据更多细节信息来实施社会管理和个人掌控的社会。 德国知名社会学家克里斯多夫·库克里克在《微粒社会——数字化时代的社会模式》一书中指出,我们已经进入了数字化的社会,通过摄像头、传感器、智能设备和互联网,我们的生活被记录、跟跟踪和被解析。在微粒社会里,每一个人的信息、习惯、喜好、欲望诉求,全部暴露出来,暴露在大数据、算法、或是人工智能面前。个体就宛如微粒一样,在数字化的社会大地图上,一个个的凸显出来。我们曾一直认为,个体是不可预测的,现在我们断定:正是我们的独特性使得我们可以被识别。而从社会治理的角度来说,可以被识别也就意味着可以被控制。因此,库克里克所说的“微粒社会”实际上就是一个微控社会或智能微控社会。(2021-03-21)   【诗文春天】 日本谈吃 谭文春 重庆飞东京,六个多小时,又疲又饿。出了成田机场,接机的朋友领我们去一家比较地道的中国餐馆。 中国菜在日本叫做“中华料理”。听上去好诱惑好有吸引力,吃进嘴却大呼上当,明白“中华料理”跟我们的中国菜是不一样的。“中华料理”是已经改良成日本人喜欢吃的口味,每道菜都会加很多芡粉和糖,特别是对我们这种喜麻欢辣的正宗的四川人,一道麻婆豆腐你整得甜腻腻的,我不说太难吃,简直是没法吃!但是日本人固执地认为:正宗的中国菜,就是这个味儿! 其中一个朋友十数年前来过日本,这次故地重游,就是想重温留学时候的青葱岁月。他说曾经在大阪一家有八十年历史的中华餐厅打工,厨师长做的每一道中国菜都似是而非。有一次从后厨端出来一道“海鲜锅巴”,要他送到客人那儿,然后浇上一碗热汤,发出滋啦啦的声音。说句实话从品相真没认出这道菜来,搞得厨师长很生气地责怪说:“你是中国人,连这个都不知道吗?” 事实上这家“中华料理店”面对的客人主要也是日本人,菜的做法都是符合日本人的口味,算是比较高级的一家店,菜品价格也贵得要死,一个套餐就要一万日元,就是六百块人民币。很多日本人就是好这一口。 除了著名的中国菜肴在日本受欢迎以外,一些闻名的地方小吃也在日本有相当的市场,比如看见一家“东京担担面本店”。担担面是四川民间普遍且具特殊风味的一种著名小吃,因为早期是用扁担挑在肩上沿街叫卖,所以叫做“担担面”,色泽红亮,麻辣酸味突出,鲜而不腻,辣而不燥,堪称川味面食中的佼佼者,勾起我们的馋虫。只是“本店”一词不知道是啥意思,希望是“正宗”的意思,有机会肯定要去尝一下。另外还有“重庆小面”、“麻辣烫”等等招牌闪亮悦目,先记下,有空也要进去吃吃看。旅游结束回国之后,说起在东京吃过“酸辣粉儿”,被人笑死:真是低档! 也有只有中国人去光顾的店,一般人猜不到里面都会卖些啥子?我指给你看:鸭脖、鸭爪爪、鸭翅膀、鸡翅膀、鸡爪爪,还有猪脚、猪耳朵、猪香嘴儿等等。这些东西对日本人没有吸引力,会吓跑他们。日本人不吃这些,很多日本人看见中国人吃鸡爪就浑身起鸡皮疙瘩,好像鸡爪要挠他心肝一样难受。如同我们看非洲人吃虫子,也觉得很不可思议浑身麻痒。世界之大,人口众多,环境各异,饮食不同,口味有别,各具癖好,无法勉强。相互包容理解就好。在欧洲某地旅游,同行的女伴突然想吃鸡翅,进去一家肉店,看到的都是鸡胸肉,没有鸡翅膀。问店家哪里有卖?回答:“我们不吃这个,鸡翅膀都飞走了,飞到中国去了。”哈哈! 说到吃,我发现中国人和日本人最大的区别还不是食物的味道,而是体现在等待食物上桌的态度里。无论是在人口爆炸的东京,还是僻静的海边小镇,每到吃饭的时候,各种大小餐馆食客众多,塞满一屋。每家店外都安放有凳子,供后来的人静坐等待,一个人吃完出来后依次进去一个人。 我仔细观察过,能够安坐等待的都是日本人,中国人是没有这个耐心的,也没有这个自觉等待的习惯。我们几个人到了店门就径直进去,店里人满为患,服务生请我们去店外坐等,大家不满意的出门而去,寻找下一家。几次碰壁之后,实在走不动了,才选一家店外呆坐,面容不高兴地嘟嘟囔囔议论:“吃个饭还排队,日本人真是慢!还让我们坐店外喝冷风,太不热情了!” 半小时后终于有了空桌,但点餐之后又是需要耐心的等待,日本人做事精细,一碗饮食花的时间长。在国内大小餐馆,随便点几个菜,十几分钟就能上桌,这种快捷服务在日本是享受不到的,即使在只有一两张桌子的小饭馆,即使只是点一份“和风玉子烧”,不等得你打瞌睡店家不会端出来。不过,说句实话,食物真的做得很精致,看上去漂亮又有食欲。 回国的时候,在成田机场餐厅点了一份日式拉面,坐得屁股痛还没有给我上桌。好在我旁边两位日本美女也点了一份拉面,两人轮换着你吃一筷后我吃一筷,一面细嚼慢咽进食,一面轻言细语地闲聊。虽然听不懂说些啥子,但她们动作优雅,声音轻悄,神态怡人,赏心悦目,也算是偿还了我等面的痛苦。   【鱼翔浅底】 话说柳宗元(二十五) 也曾动摇 洋中鱼  柳宗元初到永州,人生地不熟,语言又有障碍,加上母亲病故,自己染病,对他的打击很大。尽管他在一些书信中自称“年少好事,进而不能止”“确固自守,蓄力秉志”“性又倨野,不能摧折”,现在的柳学研究者称赞他是永不低头的斗士,有着独钓寒江的品格,其实,只要我们仔细研读一下他在永州时期的书信,就不难发现他也曾动摇过。 最让我感到失望的是,柳宗元到我们永州的第二年,就给广州的刺史赵宗儒写了一封信,刘禹锡把它编在《柳宗元集》卷三十五的第一篇。我甚至怀疑刘禹锡是故意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让后人发现他的铁哥们柳宗元的人格瑕疵。 柳宗元在这封只有334个字的信里向我们展现了他鲜为人知的另一副面孔。这时的柳宗元已经丧失了“永贞革新”时的豪情壮志,变得颓废低下,甚至向他人乞怜。他说“某天罚深重,馀息苟存,沉窜俟罪,朝不图夕,伏谒无路,不任慌恋之城”,甚至还说自己“偷视累息,已逾岁月”,很明显,他后悔自己参加革新的举动和哀叹今日的下场了,这与他留给后人刚正不阿的形象格格不入。 自己否定自己也罢,没想到为了求赵宗儒为自己说情,接下来柳宗元又开始拍对方的马屁,说赵“德量弘纳,义风远扬,收抚之恩,始于枯朽,敢以余喘,上累深仁。”拍了马屁之后,又乞求对方“伏惟恻然见哀,使得存济,娄娄(竖心旁加娄)荒恳,叩颡南望。”甚至还说自己写信时“伏纸惶恐,不胜战越。” 我读完这篇文章,在周围作了许多圈评,大有恨不成钢之遗憾。 宰相武元衡是革新派的死对头,大约是没有对手就感到寂寞的缘故,他在贬谪革新派“二王八司马”六年之后,故意派人给在外的幸存者送去一封慰问信。一向孤傲的柳宗元接到武元衡的信后“奉读流涕,以惧以悲,屏营舞跃,不敢宁处”,还向武元衡表决心,说“以期效命于鞭策之下,此诚大君子并容广览,弃瑕录用之道也。”也许,柳宗元以为武元衡会心生恻隐同情并起用自己,哪晓得被当猴耍了一回。别说贬谪永州时期武元衡没有关照他,甚至在他们返京之后,也是武元衡在宪宗面前说他们不能留在京城任职的种种坏话,最后宪宗御笔一挥,柳宗元等人被贬到了更遥远更荒僻的边城。   【华峰凌云】 让人泪目的“两地书” 许华凌 “每逢佳节倍思新”。春节,作为一个举家团圆的日子,作为中国最隆重的节日,千百年来,“回家过年”已经深深根植于每个中国人的心中。然而,当前境外新冠肺炎疫情持续蔓延,我国局部地区聚集性疫情和零星散发病例不断出现。“就地过年”就成为我国减少疫情传播风险、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的重大举措。而感人肺腑的“两地书”必将“应运而生”,成为2021年新春佳节的“新段子”“新文学”。 “两地书”,父子情。“爹妈,今年不能回家过年了,对不起”。《中国新闻网》报道了两位环卫工人坚守岗位20载,从未回过老家过年,就算是寒冷的除夕夜晚他们也坚持在自己工作岗位上的感人故事;《福建日报》报道漳州公交集团的一对夫妻,为了护送一批批乘客回家团圆,他们舍小家为大家,坚守在工作岗位上,已经20多年没有回老家陪父母过年了;令人感动的还有,在陇海铁路上,有一座以登高英雄“杨连第”命名的大桥,在这座陇海线最高的桥梁上,有一群被称为“秋千哥”的人为了检修桥梁铁路的安全,他们悬挂在40米的高空中检修作业。不论寒暑,冒着生命危险始终坚持桥梁安检。无数的“他们”勇于担当,负重前行,无私奉献,而自己却没有回家陪护父母过年。他们用电话或微信发出对老人的惦念和新年祝福,老人们将这些话语和文字作为最好的礼物,时时念叨这些“原创”“原味”的诗章。 “两地书”,夫妻爱。“老婆,今年不能回家过年了,对不起”。《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号发布文章《对不起,这个春节我不能回家》,致敬不回家过年的中国军人。对中国军人而言,他们是“希望”、“无私”、“勇敢”、“舍得”的代名词,而发送两地相思时,他们何尝不是“多情”的代名词啊。他们值守在祖国最需要的岗位,而不能同心爱的妻子一起过年,只能通过电话、微信表达对自己的思念之情。“一家不圆万家圆,万家圆时心亦安。”永州市第四人民医院血液肿瘤科主任、共产党员杨林华坚守工作岗位,战斗在抗疫一线。他在微信中对妻子说“这个时候党员就要冲在前面,做好模范带头作用。”永州市妇幼保健院副院长蒋国英发给丈夫的短信“只有大家稳了,小家才能安。虽然每天加班,但这是我们的天职。”字字柔情,句句感人。无数舍小家顾大家的夫妻们,演绎着一个双一个的动人故事…… “两地书”,儿女意。“孩子 ,今年不能回家过年了,对不起”。《央视新闻》官方微博发布视频,边防战士的家人们通过视频发来新春祝福。视频中,军医郑宗钊的双胞胎女儿唱着《听我说谢谢你》,可爱的手语“萌倒”网友,却也让众多的人们为之泪奔。“好可爱的一对儿小天使,你们的爸爸,为了让14亿人过个平安快乐年,依然坚守在苦寒之地,他们才是我们最应该追的那颗星!”过年不回家,不是不想家。“孩子,我没有回来,你不要不开心。我在外面务工,为你创造一个更好的条件。我今天不回家,是为了你以后能每年都回家。我们以后会年年都团聚过年!”一个在外打工的人如是说。话语平凡,感情真挚,催人泪下。众多选择“就地过年”的父母以电话、微信的方式向孩子们表达父爱、母爱…… 行文至此,耳畔突然响起那首“说句心里话,我也想家,家中的老妈妈已是满头白发;说句实在话,我也有爱,常思念那个梦中的她……”歌曲,顿时泪目,模糊了我的双眼……   【细语微光】 樱花爱意浓 紫月天 一场樱花盛宴,春暖间,绽开了武大的热情,绚烂了武汉的夜空,粉嫩嫩的,开在人们的心头,爱意浓浓! 樱花盛名于一衣带水的日本,富士山伴着樱花定格了漫天飞舞的樱花雨,炫丽了永恒的樱花。然则日本权威著作《樱大鉴》记载,樱花在两千多年前的秦汉时期,便已广泛种植。千年后,万国来朝,日本自唐朝带回樱花种植,受到日本人民喜爱,尊为国花。武汉大学的樱花是中日交流友谊的见证,在炮火中锤炼,经过历史的洗礼,如今层林浸染的樱花已是武大最美的代表。 又是一年樱花季,饱受新冠疫情影响的武汉,以其最美的花送迎最美的客人、朋友——援鄂医疗队!云英缤纷,如钻般的粉白,在暖阳下,映在医护人员的脸上,微扬的嘴角,浅浅的微笑,印刻住纯净的美好……然而人们的内心是潮湿的!怎堪回首?武汉封城,疫情的震中,全国各地如一家人,纷纷义无反顾的奔赴死亡的边缘。用生命的呐喊,护卫一城的安全! 彼时的樱花啊,静静的,见证着历史的“救援”…… 日本有一首悠扬的樱花之歌,歌词唱到:“樱花啊,樱花啊/阳春三月晴空下/一望无际是樱花/如霞似云花烂漫/芳香飘荡美如画/快来啊,快来啊/一起赏花去”。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樱花之美,三月间,美冠众花。赠武大樱花的周恩来总理曾经如此称赞:“樱花红陌上,杨柳绿池边。燕子声声里,相思又一年。”樱花染红了小路,春柳映绿了小池边。在如此勃勃生机的美景里,人生便是一种青春萌动的希冀。 赏樱花呀,看着朋友圈里,刷屏的樱花,我也沉醉在花花世界之中不能自拔。好想如朋友们一样穿着一身古朴的汉服在樱花树下拍照留影。无需美颜,春光里,樱花树下,留下时光的印记。看着武汉的天气预报,下周末,雨。心下一沉,又要错过花期了。只得散步汉口江滩,踱去一身郁闷。 夕阳余晖,柔美了城市高楼的玻璃窗,船只游走在滚滚长江里,携来了入夜的微凉。华灯初上,顿时,眼前的一切变得繁华温情!樱花飘、点点花瓣在高楼的幕布上生动了整个城市!光电中的樱花,巨大!从耸立的高楼穿越过横亘长江的二桥,美轮美奂,我不自觉看呆了。停下脚步,凝视一场灯光的樱花盛宴,泪珠溢满眼眶!我的城市呀,你今日的重启与繁华,是多少人交付了生命换来的?你今日的安逸与欢乐,是多少人流过汗与血泪换来的?怎可忘记? … Read more

七天文汇园(3月19日)

【索菲诗集】 甜蜜的处方 索菲 你开出一剂处方 一枝带刺的玫瑰 猛火加水煎熬 两勺蜂蜜做药引 令我服下 浓于水的蜜迅速 在胸腔发散、发表 那些刺,却如鲠在喉   【凤歌】 Love    苏凤 爱情很古老,有几千岁 无以诅咒,曾以 两千五百种香味赞美 天地间培育的白玫瑰 直到你嗅出她的华贵 仿似维纳斯的一触 埃及女王洒向沙漠的 花瓣   【心海荡漾】 又是一年春风起    吕孟申 又是一年春风起 归来终究少不了这一身烟火气 水湄之畔,也曾晓舟渡晚风,也曾清酒对月色 生命是一个不断漂移的过程 你所路过的每一个地方,遇到的每一个人 也许都将成为驿站、成为过客 用泪水滋润你身边焦渴的每一寸土地 用泪水祭奠痛苦和哀伤 用泪水温暖属于自己的一隅,虽低到尘埃里,灵魂也闪光熠熠 途经四季,我们见证了生命的无常盛放和凋零,聚散两依依 时间不会停止,生命终会消亡 人死了,总会化作天上的星辰照亮人间之路 无论长短人生都要炙热柔软 滚滚红尘岁月沧桑,谁不是空手而来,空手而去 真正能留给这个世界的东西不多 做一个有价值的人很难,难在服务众生舍弃自己 人这一生起落沉浮,唯有初心不改才能走得更远,活得更通透 欲念之火,让人迷失了心智 健全的人格是面对苦难最好的解药,流光溢彩的名利场使人忘乎所以 读懂了泪水,也就懂了人生 被伤不去恨,不去怨,只是一个潇洒地转身 留下一个微笑,各奔西东,从此再无交集 不在你志得意满时来,也不在你落魄潦倒时离开 腰背挺直,眼神清澈,笑容时常挂在嘴边的人最值得珍惜 每天富有活力过着属于自己的生活 精神上的富有才是真正的强者,威武不屈富贵不淫贫贱不移 不是你的不要挽留,不是真心想要的不要将就 若是人走茶凉,就守心自暖,若聚散难免,便独享浮世清欢 … Read more

七天博大文化视野(3月19日)

第一部分 文化视野   【芬芳文苑】 有罪还是无罪(上) 洪田 前文中讲到,青年威廉向市长邮寄“黑色”信件,很快暴露了自己的行踪,被逮个正着。他在地铁站殴打老乔治的恶行,也顺藤摸瓜被查了出来。警察在对他进行讯问的过程中,发现他的手上还沾有一桩血案。 事情是这样的:当新冠疫情刚刚在梦城出现苗头的时候,一向生活平静的梦城顿时像炸开了锅,有好事者在社交媒体煽风点火,把攻击的怒火都指向了最先报告疫情发生的中国。虽然此时的中国疫情已经基本得到了控制,向外扩散的渠道已经堵死,但梦城的大型媒体并不想报道这类消息。如果有人在社交媒体告诉人们中国疫情得到控制的话,那就会被人怀疑这是亲中国的人士在故意替中国政府脸上抹粉,粉饰太平。这样的人要不在社交媒体受到人身攻击,要不被封了社交账号。梦城的人们始终认为,梦城的疫情来自中国,中国应该对此负责,生活在梦城的华人便成为被攻击的对象。 其实,梦城的疫情和中国还真没有多大的关系,主要是来自欧洲和美国。梦城冬天寒冷,梦城人喜欢到欧洲去探亲访友躲避严寒,这样就把病毒不知不觉带回了梦城。梦城里的人来自世界各地,有着各种宗教背景和文化背景,有着各种各样的特色节日。有些信犹太教的人在假日期间去美国参见宗教节日,这样就把美国的病毒悄悄带回了梦城。而在梦城的华人,因为知道疫情的严重,所以大凡有人从中国来到梦城,都实行了严格的自我隔离,反倒没有传播病毒。 这期间还发生了不少的故事,等有机会我再讲给诸位听。总而言之,言而总之,梦城疫情的爆发,和中国没有半毛钱的关系,但梦城的人们不知道真相,有些人也不想知道真相,梦城的华人便不得不背上了黑锅。 青年威廉就是在这样的一种环境下,对华人怀着一股子恨,准备有机会找个华人出出心里的恶气。你别说,人心怀恶意,便有恶事生,机会还真来了。那天傍晚,威廉在街上溜达闲逛,迎面来了一个华人男子。这名男子的个子不高,有些疲惫的样子。威廉向四周扫了一眼,大街上静悄悄的没有什么人。远远的地方有个老夫人牵着条瘦弱的狗,正背对着自己慢慢向前挪。说时迟,那时快,当这名华人男子从自己身旁经过的时候,威廉拔出藏在口袋里的水果刀,猛地刺向这名男子的腹部,然后像兔子一样飞快地逃走了。这名华裔男子开始没明白发生了什么,等看到自己的腹部流出的鲜血,才知道有人行凶,而这时的威廉早已经没了踪影。 好在这名华人男士被及时送进了附近的医院抢救,没有生命危险。不过人心总是脆弱的,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这名华人男子刚来梦城三个月,原本已经有些心灰意冷,被这一刀,把尚存的一点希望给彻底割断了。伤愈出院后,很快领着老婆孩子回了中国,并发誓再也不会踏上梦城半步。 这一伤人事件立即成为当时的新闻热点,人们议论的话题。梦城的市长不得不亲自出来讲话,号召人们不要搞种族歧视。这时有些媒体开始向人们解释梦城疫情的来源,希望人们能够放弃偏见,但在这样的时候说这样的话,梦城的人们认为媒体在和政府串通一气,故意为华人解脱。假作真时真亦假,你说这事儿办的。 这件事发生没过两天,又有一位韩裔男士在地铁站被人割喉身亡,于是舆论焦点立刻转向了这一新的血案,警察的注意力也转向了这一更严重的案件,华人男士遇袭事件反倒渐渐被人遗忘了。不过这两件血案让所有的东亚裔梦城人都多了一份警惕,头脑里都按了一台警报器,很少出门,时刻警惕不测事件的发生。 因为缺少足够的人证物证,这件案子后来一直没有侦破,直到威廉因为给市长邮寄黑信被抓,在审讯时透露了实情,真相才大白于梦城。 三案在身,而且一件比一件严重,威廉顿时成为梦城人谈论的热点人物,100℃的热度。对于威廉的审判也成为梦城人关注的焦点,媒体对此纷纷采访、评论,各路分析纷纷登台亮相。威廉看着电视上对自己的报道和评论,突然发现自己已经成为梦城的一位知名人士,而且是曝光率最高,知名度最广的人士,不禁有些飘飘然。不论是流芳千古,还是遗臭万年,对于威廉来说都是一样的,对于梦城的不少犯罪人来说都是一样的。他们中有些人坏事做绝,唯一的动机是希冀引发轰动效应,百年以后自己的名字依旧被人提起。(未完待续)(2021年3月)   【鹏翔万里】 老鼠娶亲 贺鹏 那年春节,被关了两年多的右派父亲终于被准许回家过年了。 母亲出去买了半斤肉,一是因为过年,二是父亲回家团聚,一定要吃一顿饺子庆贺庆贺。 我们家初一吃斋,饺子只能安排在初二。其实当时对于饺子是什么味道,我基本没有什么概念,但从母亲买回肉说是要吃饺子的那一刻起,我和妹妹就激动不已,再也没有出去玩,只等着吃饺子的那一刻。 初一晚上,母亲把买回来的肉剁成肉沫和剁碎了的胡萝卜拌到一起,父亲和好面并切成一个一个的小面块,又擀成薄薄的皮,母亲小心翼翼地把拌好的馅儿放在皮中间,把皮的两头提起来捏上,再放在两手之间用力拘一下,母亲说,这就是饺子。 那时我们家穷,在我的记忆仓库里还没有储存饺子。 全部包好后,母亲整整齐齐地把饺子摆放在案板上,看了又看,欣慰地笑了。父亲洗洗面手,点了一支九分钱一包的“经济”烟,猛吸一口,然后慢慢吐着烟圈让我和妹妹抓。我俩一边抓一边笑,一边笑又一边抓,但还是忘不了不时回头看看案板上包好的饺子,盼着初一快一点过去,初二天早一点到来。 夜深了,我和妹妹激动得睡不着觉,缠着父亲讲故事,父亲讲了几个神话以后,就给我们描绘未来,说我们家以后过年的时候肯定能吃上油炸糕和净肉馅儿的饺子,直说得我们兴奋地睡着了才停下来。 那个晚上我做了甜甜的梦,梦见母亲给我们煮了净肉馅儿的饺子,闻起来很香,可吃的时候却和玉米面窝头一样,怎么也咽不下去,后来我索性不吃了,站在灶前只闻那香味儿,香的我直笑,笑着笑着就醒了。 睁开眼,饺子的那丝香味儿立刻就跑得无影无踪了,我不得不捏了捏鼻子,赶快闭上眼睛,可闭上眼睛以后,那丝香味儿也没有再回来,我只好轻轻爬起来,想借着窗户外透进来的微微亮光再看一眼放在案板上的饺子。 咦?饺子哪去了? 我使劲揉了揉眼睛,朦胧中,只有案板仍然静静地躺在那里,上面却空空如也。 我好是蹊跷,轻轻推了推母亲,母亲一看包好的饺子不见了,急忙推了父亲一把,父亲慌忙爬起来,惟恐看不准确,赶快点了灯,没顾得上披一件衣服就下了地,端着煤油灯在案板前后左右照了又照,然后,沿着留在地面上的痕迹在一个墙角蹲下了,对着墙角那个大大的老鼠洞看了好半天,最后只听父亲长长地叹了口气,什么也没说,吹灭油灯就上了炕。 母亲问父亲是不是全被老鼠给拉走了?父亲没有说话,轻轻点了点头。 我和妹妹当时不知发生了什么事情,一看天已经有了些亮色,就想起床,嘴里还一个劲地嚷嚷要妈妈赶快给我们煮饺子。父亲一把把我和妹妹拉进他的被窝里,搂在怀里,轻轻地摸了摸我的头,又摸了摸妹妹的小脸蛋,问我知道不知道今天是什么日子? 我不假思索地回答:大年初二,是吃饺子的日子。 父亲说我只说对了一半,今天不是我们吃饺子的日子,而是老鼠吃饺子的日子,因为大年初二是老鼠大喜的日子,我们包的饺子是给老鼠娶媳妇吃的。 妹妹一脸困惑,问父亲老鼠娶媳妇为什么不自己包饺子。父亲说,我们家的老鼠就要我们给它们包好,然后由它们自己运走,再欢欢喜喜地去娶媳妇过日子。父亲说今天是大喜,我们全家都要高兴才对。 尽管是我们家的老鼠娶媳妇,可我还是怎么也高兴不起来。妹妹却把头扎在父亲的怀里,一句话也没说,不大一会儿,“哇”地一声哭了,还不住地说“我想吃饺子——我想吃饺子——” 父亲紧紧搂着我俩,声音很低,慢慢说,老鼠娶媳妇也是大事,等今天它们娶完了媳妇,我们重新包饺子吃,你们说对不对?现在赶快为老鼠欢呼,和老鼠一起高兴,不然,老鼠不高兴了,等我们再包好饺子,它还会悄悄偷走的。 于是,我和妹妹从被窝里跳了起来,一边拍手一边喊:噢——,老鼠娶媳妇了!老鼠娶媳妇了—— 几滴泪珠随着妹妹跳动的身体在空中舞动了几下,最后洒落在父亲裸露的胸脯上,父亲用手摸了一把妹妹掉下来的泪水,也坐起来和我们一起拍手一起欢呼:老鼠娶媳妇了!老鼠娶媳妇了—— 欢呼中,父亲的声音有些异样。我和妹妹怕老鼠再次偷饺子,要母亲和我们一起欢呼,可不知什么时候,母亲却用被子蒙上了头,就像没听见似的。妹妹掀她的被子,怎么也掀不开,隐隐约约听到了一丝抽泣的声音。父亲让我们不要打扰母亲,说母亲那是埋着头为老鼠唱祝福的歌呢。   【种玉蓝田】 配音 蓝狐 姐姐希望能常听到我的声音,我又不能总是捧着电话煲个没完,索性就想着用配音片段的形式,每天为她传送几段。 姐姐说:“配得好赖咱真不懂,可能听到弟弟的声音,就心安了。” 我当然晓得,自己就只是个喜欢朗读的人,至于里面到底有啥说道和规矩,我还真的不懂。即便是偶尔整上几段配音,也实在是在一次非常偶然的当口,在微信的好友群中,意外听到一位朋友的配音片段,方才出于好奇地点开了那个软件。那显然对我是一个超陌生的世界啊,怎么操作?如何发声?要怎样才能盯紧字幕、找准气口、对上口型?几乎在好长一段时间里,但有闲暇,我就会鼓捣一会儿那个莫测的软件。并且在力求熟练的过程中,大胆尝试着录制了几个片段,更尝试着点击发表,祈求着能得到点赞。当然,这样的小心思总归难于得逞的,我在自娱自乐了一段时间后,自然对此逐渐失去了兴致。 一天,多日不见的姐姐打过电话来,问我咋不发“小电影”了。我说,没人爱听,又弄不好,放弃了。姐姐说:“你忙,姐姐难得能见到你,又不能总是给你打电话,就想着能听一听你的声音也好啊!”姐姐说我原本在广播电台工作时,随手打开收音机就可以听到我的声音,可如今我已离开广播多年,“想再听一听你,又到哪儿去找呢?” 我笑了,可眼泪却流下来。我说:“咳,瞧你说的,不就是一个‘小电影’嘛,赶明儿我天天录给你听,这总成吧?”姐姐听后,高兴的不得了,告诉我说:“那姐就见天等你的声音传过来。” “唔,放心吧,姐。”我回答的痛快。 打这之后,每晚,我都会拿出一段专用的时间,将自己关进书房,拉上窗帘,生怕有太多的噪音侵扰进来,尔后举起手机,点开页面,找准片段,顿挫一二。有时候,一遍不成再来一遍,二遍不成再来十遍,直到让自己基本满意了,才点击分享,径直发送给姐姐。同样的,每晚,专心等候的姐姐,总会在收到节目的第一时间,回赠给我一连串的开心表情和发自真心的点赞。 开始时候,我尝试着练习录制的,都是非常短小的节目片段,但是随着对软件的熟悉,我开始发现,原本还有许多时间较长且内容连续的内容可以选择。于是,我像是发现了新大陆一般,转而专攻起系列版本的节目内容来。这样录制的结果,虽是占据了我更长的精力和时间,但却保证了我每天都能把更多的原声传给姐姐去饱饱地听。 当然,录得多了,自觉良好的我,忍不住将有的片断上传给了其他几位一向尊敬的友人,以为至少能为人家送上几丝消遣。但不想,几番热心满满的尊敬下来,得到的却只有杳无声息,石沉大海。我愣怔了,紧张了,尴尬了,感觉自己一定是叨扰了人家,我那散乱的嗓音,非凡不足以慰藉人家,没准儿还给人平添了厌烦,唉……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