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天科技博览(3月8日)

【本期导读】

  1. 《柳叶刀》社论:中国抗疫经验值得各国学习
  2. 世卫组织梳理新冠病毒与流感病毒的7个区别
  3. 世卫组织:无证据显示新冠病毒会在夏季消失
  4. 走出至暗时刻
  5. 中国科大成功实现500公里地基量子密钥分发
  6. 巨型冰川消退露出新的南极岛屿

 

《柳叶刀》社论:中国抗疫经验值得各国学习

新华社伦敦3月7日电 英国医学期刊《柳叶刀》6日发表社论说,有证据表明,中国政府通过在应对新冠肺炎疫情中的巨大公共卫生投入,已成功挽救了成千上万人的生命。中国的抗疫经验值得各国学习。

文章说,根据中国-世界卫生组织新冠肺炎联合专家考察组的报告,中国在应对这次疫情中采取了强有力的公共卫生措施,可能因此成功避免了出现大量的感染和死亡病例。

文章说,在这份联合专家考察组的报告中,世界卫生组织建议各国都要启动最高级别的国家应急处置方案,以确保政府、全社会共同参与,遏制病毒传播。

《柳叶刀》社论还说,很多国家政府都已为医疗卫生专业人员发布了相关指南,但仅发布这些建议并不够,各国亟需迅速通过研讨会、在线教学、智能手机互动等方式,对医疗卫生工作人员进行指导。此外,应及时提供各种仪器装备,比如个人防护用具、呼吸机和检测试剂等,同时加强医疗物资的供应链管理等。(新华网)

 

世卫组织梳理新冠病毒与流感病毒的7个区别

 

新华社日内瓦3月6日电(记者沈忠浩)世界卫生组织6日晚发布的每日疫情报告说,新冠病毒与流感病毒虽然都会引起呼吸系统疾病,但两者存在以下区别:

首先,传播速度不同。新冠肺炎传播速度慢于流感,但中位潜伏期更长。

第二,患者传播病毒的时间不同。流感病毒传播主要发生在患者开始出现症状后的3至5天里,也可能在症状出现前就能传播。与之相比,虽然有些新冠肺炎病例可在症状出现前24至48小时传播病毒,但目前来看这不是主要的。

第三,传染力不同。根据对基本传染数的评估,新冠肺炎传染力强于流感,1名患者约可传染2至2.5人。不过,对两种病毒传染力的评估与具体环境和时间有关。

第四,重症比例不同。迄今数据表明,80%的新冠病毒感染者为轻症或无症状,15%为严重感染,5%为极严重感染。严重和极严重感染比例高于流感。

第五,易感人群有一定区别。流感的主要风险群体包括儿童、孕妇、老年人、患有其他慢性疾病者和免疫系统存在问题者等。对于新冠肺炎,目前研究表明老年人和患有其他疾病者面临较高的严重感染风险。

第六,病亡率不同。虽然还需要一段时间才能确定新冠肺炎的病亡率,但目前数据表明,新冠肺炎病亡率大概在3%至4%,而季节性流感病亡率通常远低于0.1%。

  1. 医疗干预措施不同。已有可用于流感的抗病毒药物和疫苗,但目前尚无获得许可的新冠肺炎疫苗或治疗药物。世卫组织说,目前许多治疗药物正在中国进行临床试验,20多种疫苗正在研发中。(新华网)

 

世卫组织:无证据显示新冠病毒会在夏季消失

新华社日内瓦3月6日电(记者沈忠浩)世界卫生组织卫生紧急项目执行主任迈克尔·瑞安6日在日内瓦表示,尚无证据显示新冠病毒会在夏季自行消失,当前各国应全力抗击新冠肺炎疫情。

瑞安当天在例行记者会上说:“我们尚不清楚新冠病毒在不同气候条件下如何活动和表现。”

他强调,必须假设新冠病毒在夏天仍具有传播能力。为此,各国必须抓紧行动,而不能指望新冠病毒会像流感病毒一样在夏天自行消失。瑞安还说,疾病可能出现在地球上的任何角落。他呼吁各国切勿相互责备,而应尽全力抗击疫情,挽救生命。(新华网)

 

走出至暗时刻

全国新增确诊降到两位数、连续24天治愈出院超千人、湖北除武汉外新增确诊连续第二天清零——抗击新冠肺炎,中国正在走出“至暗时刻”。3月7日下午,以“走出至暗时刻”为主题的首届新冠肺炎多学科论坛在线直播。论坛集结了钟南山、张文宏、曾光等一线抗疫权威专家,就国内外疫情形势、疾病诊断治疗、复工复产、何时摘口罩等问题展开了热烈探讨。

● 张文宏(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教授):

不怕病人漏进来

中国已经到了很重要的一个阶段:许多地方都没有新病例发现,如果经过2个潜伏期没有新的病例出现,再过2周,也就是1个月后,就是极端安全了。我们只要保持医院常态的对病人的监测,哪怕有病人漏进来,我们也能在第一时间控制住。

控制得好,口罩会慢慢摘下来

事实上在中国,我们还真是了不起,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国家,这么多人可以有口罩戴。现在美国和新加坡都在讨论戴口罩的必要性。全美这么大,你碰到一个病例的概率跟飞机失事概率差不多。所以美国一直在强调洗手,而不是戴口罩。

中国早期强调戴口罩,是病例多的时候,有更多几率接触到其他感染者,现在这个概率已经降到很低水平了。如果之后我们和周边国家控制得都很好,日子过着过着,口罩会慢慢摘下来。如果我们控制得好,外国控制得不好,外国人不戴,反而是我们自己戴,这就是很有意思的一件事了。

新冠肺炎绝不只是一个肺炎

新冠肺炎,绝对不是简简单单的一个肺炎。根据我们在上海对300多例病人的治疗,特别是针对危重症病人的救治,我们集结了多学科团队,比如感染团队、呼吸团队、ECMO团队等,还有些重症病人突然出现心脏问题,需要心血管团队,很多病人时间久了会出现血栓形成,因此也有肺栓塞团队。上海在写治疗方案的时候,特别提到多学科救治是治疗的核心和救治成功的保障。

 

● 曾光(中国疾控中心流行病学首席科学家):

从全世界来看,走出至暗时刻还需要一段时间

应该说,中国已经走出了至暗时刻,因为我们的确出现了很好的趋势。目前除湖北之外,其他省市区新冠肺炎的病例已经很少了。而湖北省除了武汉之外,其他的地级市新冠肺炎确诊患者也都非常少了。我预计在3月底,武汉能赶上全国的步伐。

但如果站在全世界的角度来看,走出至暗时刻可能还需要一段时间,因为新冠肺炎的疫情在有些国家刚刚出现。我现在关注几个主要指标,其中一个就是从发病到就诊的时间。武汉以外的地区都是1天,武汉以前是12天、15天,现在减少到7天,从人等床位到出现了床位等人的现象。我预计3月,武汉的日新增确诊能从2位数降到1位数,赶上全国的步伐。从2000多降到100多我们用了一个月时间——我现在还是很有信心的。

美国希望这个病朝流感方向发展

最近这段时间,世界各地疫情有扩散趋势。包括美国在内,各国都在试图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路。美国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的疾控中心,在世界公共卫生系统中长期处于领导地位,他们有许多经验丰富的杰出专家。但问题在于,美国社会有自己的特征,中国能做的很多措施,美国是做不到的。

美国为什么不建议老百姓戴口罩?美国现在的办法是:如果有一个口罩就给病人戴,有两个口罩就给医生戴,有3个口罩再给照顾病人的人戴。在僧多粥少的情况下,如果控制不住这个病的流行,别让恐怖先流行起来,我理解这是一种策略。他们希望这个病朝流感方向发展,希望可以少花钱多办事。我理解他们的苦衷,也清楚他们的水平。

当然美国也有自己的优势,他们不像我们人群密集,独栋大房子,有菜地有花园,要传染邻居就不容易了。

● 金冬雁(香港大学生物医学学院教授):

需要小心超级传播者

现在看肯定是有的。日本钻石公主号船上的传播,很可能是超级传播者导致的。香港也有几个大的聚集性感染案例,韩国新天地教会也有。超级传播者的传播力会比较高,病毒载量比较大,其本身也是一个重要因素。超级传播者是小概率的,但一旦出现,会有一发不可收拾的可能,我们需要小心。

● 刘铁榜(深圳市精神卫生中心主任):

心理状态不佳,可适当撤出一线

在方舱医院、隔离病房,一定要有精神心理专家加入医疗队,便于精神心理专家对所有队员的心理状况进行评估、监测、处理、提醒。让易感者撤下“战线”,这非常重要,这不是一个政治问题,是一个专业问题。

● 钟南山(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组长):

已开发出新检测方法,可区分新冠病毒和流感

新冠病毒与流感的鉴别也很重要。为此,我们开发了一种新的方法叫做恒温扩增芯片。这是一种特殊的方法,仅需和缓冲液一起完全破碎然后上样,因此可以同步对多个患者进行检测。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可以区分新冠病毒和A、B型流感以及现存的其他病毒。(科学网微信公众号)

 

中国科大成功实现500公里地基量子密钥分发

近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张强、陈腾云等与清华大学王向斌、马雄峰合作,突破远距离独立激光相位干涉技术,分别实现了500公里量级真实环境光纤的双场量子密钥分发和相位匹配量子密钥分发。相关研究成果分别于近期发表在国际权威学术期刊《物理评论快报》(并被选为“编辑推荐”文章)和《自然—光子学》上。

在量子密钥分发的长距离实际应用中,信道损耗是最严重的限制因素。现有的测量设备无关量子密钥分发采用双光子复合事件作为有效探测事件,使其安全成码率随信道衰减线性下降,在无量子中继的情形下,安全成码率受线性界限的约束,而双场量子密钥分发利用单光子干涉作为有效探测事件,使安全成码率随信道衰减的平方根线性下降,甚至可以在无中继的情形下轻松突破量子秘钥分发成码率线性界限。

然而,双场量子密钥分发实施的技术要求相当苛刻,因为它要求两个远程独立激光器的单光子级干涉,同时需要通过单光子探测结果实现长距离光纤链路相对相位快速漂移的精准估计。此外,双场量子密钥分发需要同时满足高计数率、高效率及超低暗计数的单光子探测器。在相关的这两项研究中,结合中科院上海微系统所研制的高计数率低噪声单光子探测器,潘建伟实验小组与合作团队最终在实验室内将量子秘钥分发的安全成码距离推至500公里以上。

上述研究成果成功创造了地基量子密钥分发最远距离新的世界纪录,在超过500公里的光纤成码率打破了传统无中继量子秘钥分发所限定的成码率极限,即超过了理想的探测装置(探测器效率为100%)下的无中继量子秘钥分发成码极限。如果将系统重复频率升级至京沪干线等远距离量子通信网络中采用的1GHz,在300公里处成码率可达5kbps,这将大量减少骨干光纤量子通信网络中的可信中继数量,大幅提升光纤量子保密通信网络的安全性。(中国科学报)

 

巨型冰川消退露出新的南极岛屿

2月早些时候,在南极洲海岸附近进行的一次科学考察发现了一个没有出现在地图上的岛屿。这一发现表明,由于气候变化,南极洲的变化速度有多快。

“我想我看到了岩石,”当考察船Nathaniel B.Palmer经过南极洲松岛湾时,船上的一名工作人员喊道。在查阅了海图之后,船员们意识到他们看到的是一个全新的岛屿。船上的每个人都争先恐后地去看这片岩石覆盖的冰层,并提出可能的名字,这引起了一阵骚动。不过,得克萨斯州休斯顿大学的海洋地质学家Julia Wellner表示,喧嚣很快就被这一发现的科学意义所取代。

Wellner是Thwaites冰川近海研究项目的主要研究人员之一,该项目是研究南极西部大型冰川稳定性的国际合作项目的一部分。到目前为止,由于天气恶劣,探险队无法从裸露的海岸线采集样本,但Wellner表示,对该岛屿进行调查是科学团队的首要任务之一。

尽管这座岛屿大得足以被卫星观测到,但它的冰盖帮助它逃过了之前的探测。由于很少有船能航行到如此之南,Wellner团队可能是第一个关注它的人。研究人员还不知道它已经超过了海平面多长时间,但很可能是由于气候变化,使这片土地暴露了出来。

得克萨斯州A&M大学的冰川地质学家LindsayProthro解释说,随着南极洲西部冰川的消退,它们释放了对地壳的压力,使地壳得以反弹和上升。从新发现的岛屿上采集的样本可以帮助研究人员确定大陆抬升的速度有多快,这将会改善他们对附近冰川变化的建模方式。

夏洛茨维尔市弗吉尼亚大学的冰川地质学家Lauren Simkins说,快速的反弹可能会增加对剩余冰盖的压力,导致其更快地破裂。但是,上升的大陆架也可能固定冰川,增加冰川的稳定性,减缓其向海洋移动的速度。Simkins说,这座岛屿可以提供一个很好的现实研究案例。

弗吉尼亚州亚历山大市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冰川学项目负责人Paul Cutler表示,随着冰盖消退,新岛屿的出现并不令人感到意外。过去几年里,加拿大北极地区和格陵兰岛出现了新的岛屿。Cutler说,这是一个令人兴奋的机会,可以将地球上一个研究尚不足的地区的地质历史拼凑起来。

由于Palmer号考察船要到3月25日才能返回港口,所以一个多月后才会有初步研究结果。但冰川学家对这一发现为他们的领域带来的可能性感到兴奋。Simkins说:“这座小岛可能蕴藏着很多线索。”(中国科学报)

(选编:洪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