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天作家协会园地:文汇园(3月25日)

【凤歌】

收藏家

苏凤

我拾遗,被闲置的

一扇门做桌面

石头挖个洞

插上老枝上开了的桃花

予死去的物

一线生机

补修一座老琴

在寂静的空间摆放

散发多年存积的能量

墙脚老罋封尘

美,非眼所见

皆是

人的遗忘

 

【魁北克玫瑰】

日落(14)

陆蔚青

狄先生在数天之后来到纽曼街。

房东狄是香港人,难民,他自称是台山人,偷渡到香港,然后到达加拿大,后来回去娶了过埠新娘。按照拼音,郁欢知道她的名字叫丁俊惠,因为每月的支票不仅要写上狄先生的名字,还要写上丁俊惠的名字。丁俊惠对资产怀着极大的热情和控制欲,在刘翔买了秦叔宝的小店之后,去公证过户时,丁俊惠就是以房东的身份去的,她穿一件柠檬黄的上衣,脸上挂着不太自然的笑容,她的笑容让郁欢觉得僵硬。在丁俊惠看来,做房东是一种高高在上的地位,因为要匹配这个地位,她需要拿出一个恰当的笑容,她好像戴了一个面具。郁欢不善于假装一个面孔,她小性子。用刘翔的话说,她的脸像一个门帘儿,卷得快落得快,全凭心情。

丁俊惠与狄先生形影不离,至少在纽曼街收租子的短暂时间里。丁俊惠眼看着支票上写上她的名字,才长舒一口气,脸上微微一笑,有一次她买了一根冰棍,一边掏钱一边对郁欢说,我帮衬你啊。

郁欢说,她真是没有安全感,你看她脸上肌肉好紧张,只有看到钱的时候才放松。

狄先生来的时候,并不知道酋长一家已经搬走,他们大吃一惊,因为阳台上的门框没了,房内的家具没了,炉头上的铁圈没了,甚至窗户上的玻璃和木框也被拆了大半。房中只有垃圾。

狄先生来到刘翔店里,很不满,他说你应该告诉我一些情况,好歹我们都是中国人。这是有产阶级的狄先生第一次对刘翔表示同族人的示好,这句话让刘翔有点受宠若惊。刘翔说我真不知道他们在拆房子,还以为他们在打架。狄先生就长叹一口气,说现在没别的办法,只好打官司告他们,也不知道他们搬到哪里去了,能不能找到,找到后能不能把钱要回来。

 

【生活交响乐】

你本来就是一颗星星

陈雪

我前脚刚进办公室,科学老师后脚就跟上来,她气冲冲地对我说:“你们班刘凯,上课时竟把蜗牛放在前面女生的卫衣帽子里,蜗牛爬到了人家脖子上。”

我顿时火冒三丈,这个刘凯,我刚接班时就听说了他的“事迹”:迟到早退、不做作业、高空抛物、上课捣乱、顶撞老师……

我望着被“扭送”过来的刘凯,他昂着头,吊儿郎当地斜站着,漫不经心地望着前方,一脸倔强和随意。我知道,这是向我挑衅。

我强压住怒火,先冷他几分钟,也让自己冷静下来。上个班主任没少教育他:叫家长、写检讨、停课反思……不知是不是长大了,那些措施不仅没用,他反而更放肆了。

老方法没有用,要拿出杀手锏了。

上课铃响了,我放他回去,他一脸愕然。“明天再找你。”我不动声色地说。他回我一副“悉听尊便”的表情。

好戏在后头,我不信你会不感动。我不动声色地谋划着。

第二天中午,一切准备就绪。他刚冲到教室门口,脚顿时止住,那张圆润的小脸突然垮了下来。

“奶奶,你怎么来了?”他声音里透着怯。

“嘘,等会你就知道了。”老人家笑道。

活动正式开始了,班长播放PPT,音乐缓缓地流泄,图片一一划过。百日照,周岁照,幼儿园入园照、毕业照,小学活动照,初中活动照,日常生活照……他垮了的小脸渐渐饱满,颊上飞红,低着头,不停搓弄衣服。

结束后,他的奶奶讲述他成长过程中的趣事,他不时抬抬头,眼睛里散出晶莹的亮,泛着微潮。

“刘凯同学还有很多闪光点,比如仗义……”接着,班长分享她看到的优点。不一会,课堂成了“找亮点大会”。那些细节像无数颗星星,被一一捡拾到刘凯的面前,映亮了他的脸。

不久我就有了新发现:刘凯再没有被老师批评,再没有被同学们告状。任课老师表扬他上课认真听讲,作业努力完成,偶尔还会举手发言。同学们也说他像变了一个人,积极打扫卫生,还会帮班长维护课堂纪律。我总是抓住机会表扬他,从此他像换了一个人,期末考试竟然进步了十几名。

寒假,我去他家家访,才知道他是领养的。父母离婚了,又各自组建了家庭并且都有了孩子,他只能和奶奶过……

“老师,谢谢你,你发给他的班级之星奖章,他天天拿出来看,说他也有亮点……”

“你本来就是一颗星星,只是以前被乌云遮住了光。”我凝视着他,按在他双肩的手微微用力。

路上夜色清凉,薄云如纱漂浮,三三两两的星星缀在天幕,像醒着的眼睛。真庆幸,我压住了怒火,否则就错过了这暗夜中的星空。

我一定要再告诉他一次,“你本来就是一颗星星”,在教室里,在同学们面前。

 

夜幕下的兼职人

卢林娟

隆冬深夜,匆匆走出了酒店的感应门,结束了一天的工作。虽然身体很疲惫,心情却很舒畅。由于在酒店里忙的有些热,经过外面的寒风一吹,有点凉意,人到也精神些,有些惬意。骑上电瓶车走在回家的路上,路灯照射在柏油路映出一圈一圈光环,路边的落叶被风一吹就在路牙边沿上翻滚着。一辆辆车辆飞驰而过,带来的劲风吹动着路人的衣襟,路人裹紧衣裳迈着急促的步伐,这个时间段外出的人很稀少,都是为了生活拼搏的人,走在归家的路。

现在物价处于日夜猛长的趋势,一般工薪家庭的收入已经承受不了现在的消费水准。每个家庭的医疗、教育、住房的支出占了收入大额的比率,仅仅靠一份收入完全满足不了家庭各项刚需,很多人就利用下班后空闲时间找份临时工作赚些生活费,很多企业根据自身需求提供了各方面的职位,既保障了本企业岗位的刚需,也给勤劳的人群提供了第二份岗位,算是互为互利。

经过多方面了解,身兼几职的人很多,都是根据自己的技能下班后去其他单位打零工,做财务管理的会给几个单位做财务代账,脑瓜子灵活的会利用自己的人脉做些小成本生意,有人利用上下班的时间做一圈滴滴打车赚些油费,也有脑子顶级聪明的人专门考证挂职,车间技术人员下班后就去其他单位打个小时工,马路上奔走的代驾,大街小巷奔走的外卖小哥,大批的人群利用下班时段趁着夜色奔赴下一站。

我也是在孩子外出上学后,有了空闲时间,加入了这个步伐,白天在一家企业办公,晚上下班后去一家酒店打工,每天的奔波来去匆匆,在两个工作点穿梭。虽然每天忙着身体累,但是感觉特别充实。有时候我不由得感慨道:我们需要感谢这些提供岗位的单位,不仅让我们打发了下班后空闲时间,更重要的是多了一份收入。

酒店是本市一所唯一发展三家连锁的酒店,酒店的规模和品质都是上乘。根据酒店的规章制度,临时打工的人员结束后到吧台领取当日的工钱,明日是否再来,酒店领导会逐一通知。餐饮行业的人员流动性较大,很多餐饮人年轻的时候干了几年就转行,目前从事此行业的人员中大部分都是一直没有改行的,现在年轻人步入餐饮行业的人员越来越稀缺,很少有新鲜血液注入,就出现酒店人员紧缺的现象。酒店喊的临时工,很多是以前从事酒店服务行业转行的,现在利用空余时间赚些小收入,也有人专职做酒店临时工,自发组建了微信群,召集了一些有闲时的临时工,各大酒店也都组建了自己酒店的临时工圈子。

我曾经在酒店工作了多年,后来为了能方便照顾家庭,可以接送孩子上下学而转行,时隔多年再重操旧业,有点生疏,有些新奇,更有点胆怯。刚开始打临工,角色的切换,工作环境的转变,有点适应不了。经过一段时间学习,锻炼,工作技能有了提高,大家相互熟悉后,就做的如鱼得水。在酒店里有辛苦也有开心,感受到了酒店的人文气息,遇到了一群相互相惜,不惧辛苦的朋友,一起互帮互助,相互鼓励,共同奋斗,都有一个共同的身份——外聘(酒店对临时工的称呼)

字严曾经说过:“时间是个常数,但也是个变数。勤奋的人无穷多,懒惰的人无穷少”。打临工的生活苦中有乐,勤奋努力的生活不算开挂,最起码能做到锦上添花,橘黄色的路灯为勤劳的人们照耀着前方,寒风是吹不走奋斗的热情,打工者的精神将一路高歌。

 

送给母亲的礼物

殷建成

每到“三八妇女节”,我们单位都会给铁路女员工送一朵鲜艳的玫瑰花,并祝福她们节日快乐。其中一位中年女同事,每年这个节日,都会给母亲买一束康乃馨,做一桌丰盛的饭菜,一直坚持十几年不间断……

在儿时的记忆里,母亲不知道有“三八节”,因此,没有人专门为她过一次母亲的节日。上世纪70年代初期,物质生活极其匮乏,一年四季母亲一直忙忙碌碌,没有清闲过一天。那时父亲在兰州铁路部门工作,一年只有一次30天的探亲假,到过年才回来。平时,家里家外,我们兄妹的吃穿、上学,小村乡邻的红白喜事等,都要母亲一个人去操办,还要去生产队里劳动挣工分。

我上小学三年级时,语文老师给我们讲到了“三八妇女节”的来历,才知道这是个母亲的节日。记得那年“三八节”,我和妹妹来到小镇供销社,用积攒的压岁钱为母亲买了一盒护肤霜,什么牌子的忘记了,一个发卡。塑胶质地,蝴蝶造型的发卡表面上描着一株兰花,端庄优雅。当母亲看到后,很是惊讶,并生气地对说:“乡里人过什么三八节,你们俩用这个钱买铅笔、作业本多好!”最后,母亲无奈地说:“买就买了吧,下次可不要随便买了。”我们兄妹使劲点点头……

后来我离开老家,来到中原铁路小站工作和生活。每到“三八节”,想起母亲,打个电话回去,她总是报喜不报忧,说家里一切都好,让我安心工作,不要想家。

参加工作38年,回老家陪伴母亲过“三八节”的日子屈指可数,和父母在一起的时光也是聚少离多。看到同事在“三八节”都给自己母亲邮寄礼物时,我也总是提前几天给母亲寄去当地的土特产,有时让妻子陪着去服装店给母亲买衣服,寄往老家,以表我的孝心。

既然选择了铁路这份职业,就意味着舍小家,顾大家。即便如此,我也无怨无悔……只是觉得亏欠了父母的养育之恩,却无以回报。

无数个“三八节”,都是妹妹悉心照顾母亲,给她买礼物,或者出去郊游。而我在这个节日里,常常奋战在铁道线上,为了旅客平安回家路,默默守护小站每一趟列车的安全。

2019年10月,我光荣退休,回到了阔别多年的苏南老家,把居住在妹妹家几年的母亲接到老屋,一心一意地照顾母亲在晚年生活,在老屋度过了母子最快乐的时光,也是我参加工作以来,和母亲相守相处最长的日子。

前两年的“三八节”,在中原省城的妻子、苏州工作的儿子及妹妹、妹夫、外甥、外甥女等全家十口人都聚集在老屋,吃着丰盛的饭菜,唠着家常,诉说着家乡新农村的变化和发展,母亲笑逐颜开……往后的“三八节”,我们兄妹决定一起在老屋过,因为儿女才是母亲最好的礼物。

又是一年“三八节”,我们准备团聚在一起度过一个欢快的节日时,万万没有想到,一生勤劳、善良、乐于助人的母亲,带着对生活的眷恋、对亲人的不舍,不久前离开了人世,享年86岁。从此,她去陪伴天堂的父亲了。

 

【读书有感】

中国人的奥运精神

——读《中国冬奥》

乔欢

虎年春节,北京冬奥会点燃了中国人满腔的爱国激情。为了走近冬奥会,我翻开了《中国冬奥》(2022年1月,人民文学出版社)一书。

这是一部由作家孙晶岩耗时5年采写的纪实文学作品,全景式记录了北京2022年冬奥会从酝酿申办到场馆建设,从冰雪运动的介绍到运动员的备战,从冬奥渊源到中国人的奥林匹克精神等的方方面面。

中国以前没有可以举办国际比赛的高山滑雪雪场、雪车雪橇赛道等,但就在短短几年间,国家雪车雪橇中心“雪游龙”、国家高山滑雪中心“雪飞燕”、国家跳台滑雪中心“雪如意”、国家速滑馆“冰丝带”、首钢滑雪大跳台“水晶鞋”这些优质冬奥场馆纷纷建成,亚布力滑雪场还有了智能雪场。这其中,融入了众多建筑师、设计师、工程师们的心血和汗水,他们的奉献故事令人动容。

高山滑雪被誉为“冬奥皇冠上的明珠”,高山滑雪项目的场地,是各个国家申办冬奥会时最大的障碍和“硬指标”。建在北京延庆小海陀山上的国家高山滑雪中心“雪飞燕”,正是为了承办2022年北京冬奥会而兴建的,但建设困难重重。2019年6月,作者去采访时,那里的环境非常艰苦,从海拔800米的临建处到海拔2198米的山巅,落差是1400米,“在山脚时艳阳高照,大汗淋漓,可到了山上气温骤降,冻得人直打哆嗦”,常常是“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可就是在这样的恶劣条件下,高峰期有56家施工单位,1.1万人在干活儿。“雪飞燕”高山滑雪赛道工程负责人刘文浩,“每个周末都要加班,只有个别周日可以休息,即使休息每天至少也要接70—80个工作电话,不在现场也要遥控指挥工程。就在我采访他的第一天,他整整接了97个电话。”

这样的幕后故事不胜枚举,正是众多冬奥建设者们不畏艰难,他们加班加点地忙碌,不计个人得失地奉献,才有了国家高山滑雪中心的完美落成。这里落差高(垂直落差大约900米),坡面长(最长赛道全长约3000米),酷似一只飞燕,所以被命名为“雪飞燕”。这里不仅是国内第一条符合奥运标准的高山滑雪赛道,也是目前世界上难度最大的比赛场地之一。

《中国冬奥》讲述的是人的故事,书中收录了大量冬奥名将、教练、裁判、组织工作者、雪场工作人员、建设者们结缘冰雪运动的感人故事。

中国奥运第一人刘长春,1932年只身代表中国出征洛杉矶奥运会,他当时连路费也拿不出,全靠张学良赞助,令人心酸。叶乔波是中国冬奥会奖牌第一人,她在1992年第16届法国阿尔贝维尔冬奥会500米速滑比赛中获得银牌,收获我国冬奥历史上第一枚奖牌。杨扬是中国冬奥会金牌第一人,王濛是两届冬奥会摘四金、中国卫冕金牌第一人,武大靖在2018年为中国赢得平昌冬奥会首枚金牌……

惊艳世界的天才美少女谷爱凌,8岁开始学习自由式滑雪,9岁开始参加全美滑雪比赛,2019年起开始在国际大赛中屡获金牌,成为一颗耀眼的滑雪新星。2021年3月,谷爱凌在自由式滑雪世锦赛中勇夺两金一铜,创造了中国运动员在这个项目上零的突破。她的成功之路看似平坦顺畅,却不知,她是在右手骨折的情况下参加这次比赛并夺得冠军的。

孙晶岩是中国报告文学学会理事、北京冬奥组委选定的独家报告文学作者。她曾去多个冰雪运动强国考察,走访了国内外多个城市,采访了200余位与冬奥会相关的各界人士,终于著成这部心血之作。书中资料翔实、数据精准,语言朴实、娓娓道来,从多个角度全方位地呈现了冬奥会的渊源、冰雪运动的魅力,以及中国人为举办环保、纯洁冬奥会所作出的努力。

《中国冬奥》通过一个个真实鲜活的故事,向世界介绍了科技的中国、文化的中国、团结友爱的中国,同时向世界诠释了中国人的奥林匹克精神,那就是更快、更高、更强、更团结,是重在参与、不畏艰险、全身心的投入,是团结一致、齐心协力、一起向未来!

书名:《中国冬奥》

作者:孙晶岩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2年1月

 

时间缝隙处的烟火世间

——读梁晓声《人世间》有感

张松枝

时间的缝隙犹如斑斓多姿的树荫,有诗意栖居,有隐者悦怡,更多的是平凡之人的烟火味。历史的车轮在世间滚滚向前,不论是推动还是碾压,朝来暮去的时间见证着一切。五千年长卷里的五十年,梁晓声在《人世间》不温不火徐徐写来,某一段时间缝隙仿佛也有我自己的身影,于是,把自己穿越回去,如影随形住进《人世间》,体味苦辣酸甜和时代变迁。

三卷本长篇小说《人世间》,开头在战争年代的末梢缝隙里轻点几笔,交代了A市共乐区的前身与形成,然后腕力一沉落在了1972年。涂志强是穿过针鼻儿的线头,缓缓一拉牵扯出了小说主人翁周秉昆。周秉昆有一个哥哥周秉义,一个姐姐周蓉,都是工人阶级家的儿女,他们的父亲是常年在外的建筑工人。周秉义和周蓉都是品学兼优的好学生,他们都为梦想去了各自属于自己的地方,周秉昆留城在母亲身边。《人世间》以周家在共乐区光字片为投掷基点,涟漪层层带动出众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场景。

《人世间》的上卷主要在大形势的时间缝隙处,通过对周秉昆一家以及他们的亲朋的工作、生活以及人性的道德范畴做了画龙点睛的描写。周秉昆在木材加工厂工作交了几个工友,后又转入酱油厂工作又结交了几个工友,再到办刊物的杂志社工作也交了两个社友,他秉承宽厚实诚的友爱精神对待这些人,同时也换来了这些人倾心以对的热情,最终成为一群一生相互帮带的朋友。在这其间,周秉昆遇到了一份如获至宝的婚姻,这桩婚姻给他的生命带来了无数慰籍。周秉义在军工厂工作,他秉承大义,努力进取,用知识的头脑在工作岗上做出了出类拔萃的成绩。他的爱情浪漫而矜持,他的婚姻门不当户不对,虽然夫妻二人相敬如宾,但来自底层百姓的周秉义永远抹不去骨子里的那缕卑微。周蓉敢爱敢恨,敢于冲破封建礼教,为自己的所爱奔赴遥远的地方。

《人世间》的中卷描写了改革开放初期社会在迷茫、胆怯中摸着石头过河的状况。改革开放的浪潮从南慢慢拍打到北,历经数年周秉昆和他的一干朋友们依然找不准方向。周秉义、周蓉、吕川是知识改变命运的宠儿,大学的熔炉使他们站上了高层,做了一批有担当的社会人才。在这个时间缝隙里,周秉昆和他的朋友们上有老下有小,背负着来自各方面的艰难在无奈中探索前行。

《人世间》的下部着重写了新世纪改天换地的新面貌。人的思维的转变,社会多方位的发展,底层百姓日益向好的吃住条件,都充分体现了改革开放所带来的优越感。知识和学历,机会和权利,再加上个人对人生的设计,一部分人在不同程度上改变了命运,这也得益于国家有了好政策。周秉义清廉为官,周蓉回国任教,周秉昆自主经营,他们在自己人生之路上以善为本,以和为贵,踏踏实实走出了不同的风采。

时光匆匆人易老,五十年的烟火缭绕使书中人物各有变迁。作者匠心独运,多次采用在周秉昆家年节聚会的方式抒写人物现实与精神的变化,年年聚会年年有变,有欢乐也有怅然。周家最后一次聚会是在周秉义家,亲人们感概良多,回忆旧时艰难,回忆父母不易,老泪洗面话沧桑。聚会后不久,周秉义如释重负般溘然长逝。

五十年巨大的变迁中,周家和他们周围的亲朋只是这段时间缝隙中的一个缩影,同时也是一盏聚光灯,经历过这段岁月的人都可以被融入,被照亮……

(责任编辑:葱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