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天博大文化视野(12月3日)

封面

【文化杂谈】

说说日常话语中的“做自己”(上)

步虚

 

几年前,在中国央视一套重磅推出的综艺栏目《出彩中国人》的舞台上,一曲《做自己》,让许许多多的观众记住了潞安集团王庄矿三个矿工和一个保安组成的“黑金组合”。四位歌手在他们自己创作的作品中这样唱道:最近有一种感觉,我渐渐在迷惘,像船在海上失去导航,不知该去何方。我好想回到校园,回到梦的路上。梦想很长,却没有彷徨,有憧憬有向往。有时我觉得我已在物欲中迷失,说过的话,做过的事,竟然会那样现实。曾经的豪情在岁月轮回里消失,丢掉梦想的我 你认不认识。如果有一天,我执着勇敢做自己,捡起梦想,面对荆棘,全都不去逃避。别人的感受,请原谅,我无法顾及,我只想还给我真实的自己,……。

引人注意的是,近几十年来,“做自己”作为一个近乎格式化的词语,越来越频繁地在中国人的言谈和书面文字中出现。不少成功人士和公众人物在他们的演讲和报告中常常喜欢使用“做自己”这个词,或作为他们自身的自我标榜,或作为他们想要对大众表达的热心劝说;一些艺人、作家或网红在为自己的(音乐、影视、小说、文集等)作品定主题或取名字时也会使用这个词,来叙说他们各自的生活经历和人生感悟;许多心灵鸡汤的制作和兜售者更是免不了经常地大讲特讲“做自己”,借以宣达他们的常识教诲或智慧启导;甚至一般人在人际交往中都会时不时地言说着、慨叹着“做自己”,以此来倾诉和交流各自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悟。

相较于思想家们的理论著述,人们日常格式化的言语表述,说者说日常话语更加具有普遍性、时风性和感知表象性,更能反映特定时期一个社会及其成员的整体存在状态及其精神风貌。今天,在各种场合里频繁地言说或宣称“做自己”,作为当代中国人的一种日常语用现象,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们在当下公共和私人生活中的一种普遍感受和思虑,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折射了当代中国社会的一般性生存问题,或者说,一个在现实生存环境中人们究竟该如何“活着”、如何“为人”的人生大问题。这是一个古老而长久持续的人的问题。然而,当“问题”与特定现象,即“做自己”明显成为一个社会日常格式化的言语表述这个现象联系在一起时,“问题”便会有着不一样的内涵和意义,因而也需要引起一些新的、不一样的关注和思考。(2021-11-21)

 

【诗文春天】

我不当上帝

谭文春

 我一直认为,买卖公平,态度和谐,应该建立在购销双方友好的基础上,导购有素质,顾客有素养。我遇见的日本人,对顾客均是彬彬有礼,态度谦恭和善。朋友的遭遇却是相反。

国内一位朋友想在日本买房做投资,中介公司派了一名资深的日本顾问领他去看房,看完下来,朋友特别不满意。他告诉我说,日本顾问看不起中国人,根本没有服务的诚意。我问他怎么一回事,他说日本人态度特别不好,自己想了解情况,日本人是问一句答一句,简单又敷衍,根本不尽心。看了几处房子,最后居然发脾气了,说房子不卖给中国人,然后就回去了。

我并没有急着批评日本人,而是让朋友详细地讲了一下当天的看房经过,之后,我知道了问题出在谁的身上。我们国内的经济这几十年发展迅速,各种店铺林立,同行竞争激烈,商品供大于求,为了做成一单生意,时时刻刻把顾客奉承为上帝,不敢稍有得罪和轻慢。久而久之,就让顾客养成了一种傲慢:老子手里有钱,你服务不顺我意,就去别家店。这种高高在上的气势,让他买任何东西都要砍价,甚至为了杀价,拼命挑商品的毛病。这种习惯在国内是行得通的,店家忍气吞声惯着你,生怕你拂袖而去。顾客成了被惯坏的孩子,想怎么挑剔就怎么挑剔,即使鸡蛋里面挑骨头,商家也只能笑脸相迎,把你奉为上帝。然而,在日本使出这一招就被狙击了,因为这种做法不太符合人家的规矩。朋友在看房的时候为了砍价,不断地指点人家房子这不好、那不好。日本人听了,心里就非常的不舒服。人家心中想的是,这房子我住了那么久的时间,倍加爱护,感情深厚,就跟自己孩子一样。而且他希望新的房主人,也像自己一样爱惜这座房子。没想到你这个中国人挑来挑去地数落我孩子的毛病,卖给你后一定不会爱护它、珍惜它,我就不卖给你了。特别是一些个性固执、心理怪癖的日本老年人,看你不顺眼,讨厌你,更是不会卖给你!说句良心话,我也不喜欢这种当面挑刺的不礼貌行为,显得自己没素养,日本人没有立刻把你撵走,都已经是很客气的了。

据我所知,这种事情中国人遇到很多。中国人在日本买房,口碑真的不太好。某些人根本不了解日本的国情,做一些让日本人诟病的事情。经常发生的事,除了各种挑刺之外,还有说话声音大,随手扔垃圾,随地吐痰,看房的时候使用人家的厕所,完了不冲水等等。更有恶劣的做法,看中房子后直接跳单,将国内那套投机取巧的方法用出来。我就知道一个朋友干过这样的事,他看房之后,就撇开中介私下去联系房东,想省下中介费。这一招在国内管用,在日本就行不通。日本房东很生气,立刻投诉到中介公司,说你们不管好自己的客人,他直接联系我,我不卖了。中介公司也认为顾客不遵守规矩,素质不好,没有信誉,人品有问题,拒绝跟他合作。

做人守规矩,做事讲诚信,千万不要仗着钱囊鼓胀,就忽视基本的为人处世原则。我也是积年经商的小贩,最看不惯有钱傲气的人,对任何东西都要横挑鼻子竖挑眼,用这种手段跟店家杀价。中国人买东西少有不砍价的,这是国情使然,不砍价就觉得自己吃了亏,不让价就觉得店家不给他尊重。但是到了另一种社会环境,应该纠正自己的购物心态,不能端着上帝的架子,显出傲慢的姿态。购销双方都应该相互尊重,平等对待。即使别人低声下气给你服务,你也应该和颜悦色与之交流。服务要贴心,购物益文明。

 

【鱼翔浅底】

话说柳宗元系列二

(十五)永贞革新(二)

洋中鱼

尽管“永贞革新”的出发点是好的,事实上也受到了百姓的拥护,但还是很快就失败了,前后大约200天,简直是昙花一现。

现今分析,“永贞革新”失败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组织不力。由于最受顺宗器重的王叔文贫寒出身,所以张皇威福大力起用身世相似之人,任人唯亲,对于自己的生死之交如韦执谊、韩泰、韩晔、陈谏、刘禹锡、柳宗元、凌准、程异等人越级提拔,予以重任。同时恃才傲物排除异己,任意贬谪朝廷命官,由此引起了朝廷多数官员的不满,有一种失道寡助的影子。

二、压抑太子李淳(后更名李纯)。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上,封建王朝帝位世袭制,传承继位原则是嫡长子,此乃基本纲常。李纯是李诵的嫡长子,作为承接帝位的接班人,顺理成章,不曾想遭到王叔文的强力抵制,差点在阴沟里翻船。在顺宗失语不能理政的情况下,王叔文极力阻挠立皇太子和皇太子监国,导致原本支持革新的顺宗皇帝也与“二王”离心。

朝廷内部不满于王叔文等人的保守派,本来在等待观望,抓住立太子机遇,开始新一轮政治较量,并最终取得胜利。李纯即位后的打击报复,对“二王八司马”从严惩处,也是基于差点丢了皇位的原因。

三、没有争取到中间力量的支持。陆贄、权德舆、杜黄裳、贾耽、郑珣瑜、杜佑等实权派人物,有的本来也是主张革新的,有的则是持观望态度的,而“二王”集团不仅没有争取到他们的支持,反而因为过于嚣张而引起了他们的反感。四月六日,顺宗御宣政殿,册立李纯为太子。“王叔文独有忧色,口不敢言,但吟杜甫题《诸葛亮祠堂》诗曰:‘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自此,革新派在朝廷的骨干人物韦执谊见风使舵,讨好保守派。

四、急于求成削夺兵权。因为实力掌握在宦官和藩镇手中,而革新派则是一批文人,依靠的又是重病在身的皇帝,而皇帝基本上又是在宦官们的控制之中,所以,王叔文想用老将范希朝为京西神策诸军节度使,用韩泰为神策行营行军司马去夺兵权,结果恰得其反。

五、贪赃枉法。王伾长期待在皇帝身边,有贪小便宜的习惯。《旧唐书》《新唐书》《顺宗实录》等资料里载有王伾贪赃的事实,《资治通鉴》则说“二王八司马”都有贪脏,因此百官离心。

六、大力宣扬封建迷信。在革新期间,作为掌管舆论宣传的柳宗元出于政治需要,写了大量具有宣扬封建迷信色彩的文章。

七、因为李纯被册立为太子,对王叔文的打击很大,导致他失去信心。加上母亲去世,他归家守丧,王伾孤立无援,这就给了他人可乘之机。

这期间王伾请求宦官起用王叔文为相,统领北军,继而又请起用王叔文为威远军使、平章事,但都未得允许。一天,王伾又两次上疏,都没有得到任何答复,知道大事已去。当天夜间,王伾得中风病,第二天回到自己的府第。

其实,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支持革新的顺宗皇帝是个药罐子,享国日浅,不可能完成历史和时代赋予的重大使命。这一点,在革新尚未开始时就已经决定了它最终会失败的结局,王叔文等人的政治理想只能昙花一现。

 

【风雅月梅居】

受伤

侯兴锋

8岁那年的一天,我从一个高台上跳下。

不料,地上正有一块尖尖的玻璃,一下把我的脚掌贯穿,顿时血流如注。我疼得几乎要昏厥过去,嚎啕大哭起来。

母亲闻声赶来,疯了一样地抱起我跑向村里的卫生室进行治疗包扎。

受伤的我得到了家里人的特别照顾,好吃的尽着我,好喝的随着我,好玩的由着我。即使这样,呆在家里也太乏味了,哪能和伙伴们畅快地玩乐嬉戏呢?每每这时,母亲便背着我走到村口,那是一个人群聚集处。

我胖胖的身体伏在母亲瘦弱的肩背上,一心欢喜,却从不去考虑瘦弱的母亲怎么会有那么大的力气。在村口,我得意洋洋,大声地和小伙伴们打着招呼,也从不曾留意母亲额角滚下的汗滴。

以后的日子一直到伤好,都是母亲把我背来背去。在母亲的背上,我享尽了温暖与舒适,享尽了体贴与呵护,享尽了安慰与满足。受伤的疼痛在母亲的精心照料下,如风烟般淡去,换来的反而是快乐与甜蜜。

由于当时年纪小,我的生存是别人的责任,我的哭闹,提醒了也加重了别人的责任感。一场受伤的经历,由于分担在了别人的身上,而变得轻松愉快,成了人生中的一段美好回忆。

前一阵子,我的左手面被热油溅到了,烫伤了一片。在打篮球时,不小心又被蹭到了,一下子揭起了一层皮,血淋淋的,露出了嫩肉。

有女同事看到,竟忍不住遮住了眼睛。

我装作毫不在意的样子,笑道,有这么吓人吗?

其实,受伤的地方传递的却是一阵阵钻心的疼痛。

但此刻,我清楚地知道,如今的我,已经是成年人,生存完全是自己的责任了。生活中的风雨与磨难,痛苦与悲伤,都要自己一个人扛着,无论是肉体上,还是心灵上。幼儿时期的方法不能再用,婴儿时期的鞋子不能再穿了,你不能哭给人家听,不能打滚儿给人家看。这里没有一个坚实的臂膀可让你依傍,没有一个人来殷勤地给你抚慰,也没有一个避风的港湾可供你躲藏。

于是,又一件往事涌上了心头。

那一年的春天,我参加了部门业务主任的招聘考试。

经过层层筛选,我的成绩一直都是第一。胜券在握,我春风满面,踌躇满志,俨然自己就是主任了。

最后一关是综合考核,我意外地落选了,第二名的被选拔上了。隐隐听人说,这里面有暗箱操作,我被淘汰是意料中的事。

我精神蔫了,意志垮了,陷入了深深的痛苦之中,嘴里不断地抱怨着不公平,不公正。在床上,我躺了一天一夜,多么想找一个人倾诉一下,清一清内心的淤积啊!可是茫茫人海,知音何处呢?在这个世界上,谁又能真正救治自己一颗受伤的心灵呢?没有别人,只有自己。

忽然想起一篇文章中有这样一段话:这世上的确有龌龊、阴暗,有我们想不到的复杂。我们不喜欢这一切,可能也无法改变,然而我们可以改变自己,我们可以努力把自己变得非常优秀。只有你变得足够优秀,你才有战胜这些龌龊和阴暗的可能。

对,把自己变得更优秀!我从床上一跃而起。

就在这时侯,耳边仿佛传来了歌声,是郑智化的《水手》:“……他说风雨中,这点痛算什么,擦干泪,不要怕,至少我们还有梦……”是啊,我们心中还有未来的梦想,肩上还有未了的责任,双手还有应尽的义务。不管是肉体的伤口,还是心灵的伤痕,都要勇敢面对,自己把它养好,抚平。你不能退缩,不能逃避,更不能消沉,只能一往无前,因为人生的路最终还得靠你自己一个人走。

 

【乔乔散文】

最是难忘军旅情

乔加林

都说三个月的新兵连最苦,我却不这样认为。战友们都是刚走出学校,大多是第一次离开父母,班排长都很关心我们这些新兵。部队的生活也比家里好很多,每顿荤素搭配,按时吃饭、休息,定时出操、整理内务,非常有规律。训练是每个军人的必修课,每天都是训练齐步走、正步走、跑步走……

当新兵最紧张的事莫过于紧急集合了。人还在睡梦中,突然听到紧急集合的哨音响了,不许开灯、不许大声说话,一切都要在黑暗中紧张进行。迅速起床穿衣,“三横两竖”打好背包,所有人都要在五分钟内跑到操场集合。因为太紧张,大家常有乱套的时候。我们新兵睡的是通铺,人挨人挤在一起,第一次紧急集合时,大伙儿有穿错衣服的、有找不到鞋的、有摸不着背包绳的,甚至还有穿反裤子的,真是洋相百出。有一次,我赶到操场后,来不及喘口气就开始跑步,跑着跑着,匆忙打好的背包绳子竟然散了,无奈之下,只好夹起被子跟着队伍跑,别提有多狼狈了。跑步回来,天也亮了,大家看看彼此,忍不住你笑我、我笑你。

训练三个月后,战友们便陆陆续续地被分配走了。我们是工程兵,所在的二营六连,地处湖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靖县。驻地周围到处是拔地而起的大山,一座挨着一座,或高耸入云、或逶迤伸展,有的像飞腾的龙,有的像偃卧的牛,可谓是千姿百态。从山脚往山上望,云遮雾涌,神秘莫测。营部和连队都驻扎在半山坡,低头往下看,一眼望不到谷底;抬头往山顶看,浓雾汹涌,紧锁山头。我们六连,主要负责清理其他连队打坑道时洒落的碎石,24小时三班倒,体力消耗很大,夜里会加一次餐,每周六还会聚餐一次。初来时,不少北方战友们都不适应大山里的环境和生活习惯,尤其以辣为主的饭菜,着实让我们头疼了很久。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在部队驻地,还有两件让人头疼的事儿。一是洗澡,由于是在深山老林里,各连队都没有澡堂,施工一天后,大家个个都是满身灰尘、蓬头垢面,只能在小山沟里的水泉边用毛巾擦洗,一年四季皆如此。二是山区无处不在的蛇。早晨出操时,弯曲的山路上或路边草丛里各种蛇随处可见,到了夜里,不安分的蛇竟然还常常爬到我们的床上,云南籍和陕西籍的老兵胆子最大,经常抓蛇改善伙食,做好的美味佳肴还叫我们这些新兵一起吃,可我们哪里敢动筷子啊?!

湖南是革命老区,这里的群众非常爱护部队,军民一家亲!一次,我被抽去支农,为当地群众插秧。稻田里,有一位跟我年纪相仿的青年人喊:“小哥哥,来,咱们比赛,看谁插得快!”我出生在平原,从小到大只和麦茬豆、豆茬麦打交道,肯定比不过人家。加上我又怕稻田里的蚂蟥和水蛇,时不时还得低头看看稻田里游的是不是水蛇、腿上有没有蚂蟥,不一会儿就被甩下了一大截。那青年躬腰插秧,十分专注,左手娴熟分秧,右手像鸡啄米似的插秧。为了面子,我也顾不上水蛇和蚂蟥了,在后面拼命地追,累得大汗淋漓,气喘吁吁也追不上……

在部队十多年,我最难过、流泪最多就是每年的退伍季。每当《驼铃》歌声响起,想想在一起摸爬滚打多年的战友就要离开我们、离开军营踏上归途,那朝夕相处的每一瞬、那情同手足的每一幕都让我心生感慨,无法控制感情。终于,也到了我和部队说再见的那一天。伴着歌声和眼泪,我将军旅生活的点点滴滴都装进了行囊。

岁月流转,我离开部队一晃20多个年头过去了。虽然军旅生活已成往事,但它是一种难忘的情怀,是一种留恋与守望,是一往无前的力量源泉,永远深深珍藏在我内心深处。我忘不掉“抗洪抢险”结束时,百姓们手捧鲜花、鸡蛋,热情高喊“解放军万岁、人民子弟兵万岁”的热情。我更忘不掉手足情深的战友情,它像一壶陈年老酒,日子越久情越浓,虽然天各一方,但永远割不断彼此的牵挂。

 

【华峰凌云】

绝妙喜联与光耀文坛的爱情故事

许华凌

喜联是对联的一个种类,一般指用于喜庆婚嫁时贴挂的楹联,是体现中国人民生活情趣的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它在尺幅寸篇里将丰富的思想情感包孕于具体的形象中,构成一个神形兼备的完整画面,引导读者体味其“画外之音”。楹联的诗意美是以意境这一审美形态呈现给大家的。

我国向来就有结婚贴对联增添喜事气氛的传统。婚姻是一辈子的大事,在古代如果哪家结婚,一定要贴上喜联。而新郎官的朋友们也一定会送上恭贺的喜联,来表示对朋友的祝福。特别是古代一些名人,不但擅长写对联,更是把对联写得妙趣横生、文雅别致、精彩纷呈。其中,冯友兰写给吴文藻与谢冰心的结婚喜联,就是绝妙好联,光耀文坛。

1929年6月15日,是吴文藻与谢冰心新婚大喜的日子。冯友兰赠联贺喜:“文藻传春水,冰心归玉壶”。冯友兰撰写此联,以“文藻”对“冰心”,以“春水”对“玉壶”,对仗工整,用典精确,既以两人名字嵌入其中,又巧采唐诗“一片冰心在玉壶”,堪为妙趣横生。“文藻”意为文辞的藻采,指新郎;“冰心”意为高洁之心,指新娘;“春水”喻女子明亮的眼睛;“玉壶”喻明月。全联巧用嵌名、双关、比喻,对联构思巧妙,称颂一对新人的才华和品格,营造了新娘慧眼识文藻,新郎明眸望冰心的优美意境,颇有情趣。

冯友兰字芝生,中国当代著名哲学家、教育家。著有《中国哲学史》《中国哲学简史》《中国哲学史新编》等20世纪中国学术的重要经典,对中国现当代学界乃至国外学界影响深远,称誉为“现代新儒家”。吴文藻是我国著名社会学家和民族学家,冰心是我国“五四”以来的著名女作家,他们是风雨同舟、患难与共56年的恩爱夫妻。

1923年,冰心女士在燕大女校以优异的学习成绩得到了“斐托斐名誉学会”的金钥匙奖,并得到美国威尔斯利大学研究院的奖学金,赴美留学。吴文藻先生于1922年以优异成绩毕业于清华学堂,前去美国纽约哥伦比亚大学研究生院深造。1923年8月中旬,吴文藻与冰心同时由上海乘约克逊号邮船赴美留学。将近半月的船上旅行生活,吴文藻和谢冰心建立起奇遇的友谊。踏上美国国土后,吴文藻隔几天便给她寄一本文艺杂志。后来就在杂志里面夹一个小字条。再过些天,小字条变成了宽字条,都是用英文书写得充满爱意的“情书”。冰心发现吴文藻是真诚的,便也呼应起来。往返的书信,密切的来往,使这一对远在异乡的年轻伙伴,渐渐地由相知而相爱。

1929年6月15日,吴文藻与谢冰心在北大临湖轩举行了婚礼。冯友兰撰写“文藻传春水,冰心归玉壶”赠联贺喜。1957年,吴文藻先生被错划为右派。1979年,吴文藻先生的错划问题彻底平反,重新工作,带民族学院的研究生,为民族学的中国化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吴文藻与冰心夫妻之间更是相亲相爱,相敬如宾。都是一样的不服老,不间断地从事着写作和学术研究,晚年的生活可谓丰富、和谐、充实、快乐。

1985年9月24日,与冰心荣辱与共、相濡以沫的吴文藻病逝。谢冰心遵照丈夫遗嘱把三万元存款捐给中央民院的研究所,作为社会民族学研究生的奖学金。1999年2月28日,冰心与世长辞。

“尘世无常性命终将老去,天道好远人文幸得绵延”。赏读绝妙好联,体味光耀文坛的爱情故事,不禁感慨系之矣!

 

【飞鸿传书】

拒收回的奖品

 杨丛

去年我接手一个初三班。因为学生基础差,士气低落,为了激励斗志,无论大小考试,我都自掏腰包奖励学生,虽然只有奖状,外加杂志、笔记本之类小奖品,但学生也热情高涨,为之一搏。

一次期中考后,我照例对学生奖励。尖子生们依次上台,脸上洋溢着自豪喜悦。当公布第10名是晓刚时,全班一片惊呼,继而掌声雷动。晓刚是班上大个子,在球场上驰骋自如,但在“文场”上寂寂无声。这次却一鸣惊人,因此高兴之余,我为他定制了颁奖词。然而,颁奖词热情激昂,同学掌声雷响,晓刚却红着脸,半天才上台领奖。

下课后,我刚回进办公室,晓刚便跟了进来,羞涩地说要退回奖品。原来这次交叉考试,监考教师年纪大,又高度近视,而晓刚前面正好是矮个子“学霸”, 晓刚便借身高优势偷窥,“轻松”考进前10名!

顿时,一种被欺骗的气愤涌上我心头。考前,我再三强调过诚实考试,这不是明知故犯吗?但生气归生气,职业的素养又使我冷静下来。于是,我肯定了晓刚的知错就改,也严肃指出他的错误。说到奖品,我严肃而期待地说:“奖已经发出了,怎么能收回来呢?就算我预发给你的,踏实努力吧,用优秀的成绩得到它!”见我这么说,晓刚羞愧而感动地离去了。

从此,晓刚好像变了个人,上课腰板挺直,用心专注;作业开始书写工整、用心思考;在球场上运动之余,也会背背古诗文、读读单词。见他行动起来了,我很欣慰,但担心他惰性复燃,偶尔也旁敲侧击,但他笑眯眯地说:“老师给我面子,也信任我,我会争气的!”

一个月后又是考试。这一次晓刚考到班上21名。在点评成绩时,我仍肯定了他的 “进步”,并将赞赏的目光投向他,而他也坚定地望着我,目光里,只有我俩能读懂的约定。

不久前,中考结束了,晓刚以班级前10名成绩被市重点高中录取。领取通知那一天,他缠身虫一般守在我身旁,眉飞色舞说着话。话语里,有对新生活的憧憬,也有对我的感激和依恋。

对成长中的孩子们而言,一时糊涂在所难免。此时,不妨给他们一份宽容、一份尊严,也给他们一份压力,也许,他们会还你一份惊喜!

 

【岁月如歌】

父爱无痕

 王维钢

 芳芳真舍不得这些学生们,还有一个星期她的实习期就结束了。她爱山区里的每一个孩子,他们开朗活泼,下课都爱围着自己转,听大城市里的新鲜事。

这三个月里,芳芳一直特别关心班上叫妞妞的女孩,妞妞爱笑,一笑起来就像盛开的花儿,很可人。芳芳刚到这个班级时就听说了,妞妞的母亲姓于,曾是这个学校的代课老师,她敬业。后来因为脑梗卧床不起。每次提到她,大家还是习惯称“于老师”。

夕阳像个橘红色的气球在山岚间滚动,妞妞哼着歌蹦蹦跳跳地在前面带路,芳芳小跑紧跟在后面上气不接下气地喊到:“慢点啊妞妞,我都跟不上了!”

最后,妞妞带着芳芳走进山脚下的一个院落里,三间旧瓦房,家里只有简单的家具。炕上坐着一个穿戴整洁的中年女人,她瘦骨如柴,脸色蜡黄,但眼睛很有神,“妈妈,这就是芳芳老师。”妞妞轻声地说。芳芳鼻子一酸,弯下腰说了声“于老师好。”于老师说话不是很清楚,她很激动,满脸堆着笑,手不听地比划着,芳芳也神情自如地回复着,屋内不时传来笑声。

实习结束后,芳芳回到老家任教,但她时常会想起于老师。

芳芳拿到了第一个月工资了,那晚她对父亲说,她想用工资给于老师买个轮椅,让她呼吸一下新鲜的空气,沐浴下温暖的阳光。父亲很赞同,想帮她。芳芳摇了摇头,望着父亲深情地说,用我自己的钱买更有意义。

晚上芳芳头脑里一直回萦着于老师笑盈盈的样子,不知她现在过得怎么样了。正想着,她的手机来了短信,提示充入500元话费。芳芳很奇怪,是不是有人充错了?她等有人给她打电话,但电话一直没响。

第二天起床后,芳芳刚要吃早餐,发现了一个秘密,在茶几上放着一张电话充值卡,金额显示着是500元。顿时芳芳热泪盈眶,心里暖暖的……

 

父辈的友谊

刘红春

下班回家,听闻厨房里传来叮叮当当的响声,进去一看,居然是久未下厨房的父亲手忙脚乱地在煎鱼。我赶紧系上围裙前去帮忙。父亲交出手中的锅铲,却并未离开,而是站在旁边絮絮叨叨说着锅里的这几条鱼。

父亲说,上午他和贾叔叔去散步,闲聊中父亲说起头一天想去附近餐馆吃鱼,可老板却以店里没有备好做鱼的作料为由,拒绝了父亲的要求。父亲为此颇为恼火,向贾叔叔倾诉一番,抱怨餐馆老板不仅不会做生意,言语之间还含有对老年人的嫌弃。贾叔叔是个性格随和的人,见父亲为这么一点小事生气,连忙劝导:十几条鱼嘛,不值得生气。记得我们小时候,大人们常说的一句谚语,‘河里无鱼,世上有’。何况,现在这鱼啊,哪里都有。贾叔叔这样一说,父亲的气也消了一半,两个人回忆起年轻时一起上山砍柴,下河摸鱼的旧事来,不知何时,父亲一肚子怨气已经烟消云散。

走着走着两人来到菜市场,父亲买了一条水豆腐,几斤小白菜,来到出口结好账,却发现贾叔叔不知去了哪里。左等右等,终于等到贾叔叔兴冲冲跑过来,手里提着两条大鲤鱼。

两个人提着各自的菜说着笑着回家去。走到家门前,贾叔叔把手上的鲤鱼递给父亲,父亲一时愕然,等回过神来,却坚决不肯收下。贾叔叔笑着说,小时候下河捉鱼,好几次我空手而归,都是你送我几条带回家,你忘记啦?就许你送我,我就不能送两条鱼给你?

父亲无言,只得收下。

几天之后,中秋节前夕,父亲约上贾叔叔去菜市场闲逛。两个老人东看看西看看,看得眼花缭乱,目不暇接。逛了半天,父亲提着一大包物品到结账口跟贾叔叔汇合,刚见到贾叔叔,父亲就一把抢过贾叔叔手上的鸭子、月饼,推到收银员眼前,没等贾叔叔反应过来就结了账。

“你这个老头子,都退休了,以为你钱多是不是?”贾叔叔对父亲的做法很不满意。

“我是退休了,可我女儿发了中秋节购物卡,卡里的钱凭我花。”父亲才不管贾叔叔的质问,得意洋洋地把购物卡在空中划了划。

“好,你女儿心疼你,你了不得,我不惹你。”父亲的话让贾叔叔有些伤心。

父亲立马意识到自己失言,连忙说:“我也没什么了不起的,你儿子也孝顺的,只是男孩子嘛,终究没女儿家细心。来,把鸭子月饼拿好了,跟儿子儿媳开心过节。”

贾叔叔这才不跟父亲计较,提着鸭子和月饼,跟父亲亲亲热热回家去,直到分叉路口,两人才开心道别。

父亲的背影

张以进

那是一个初冬的上午,我去单位上班,来到电梯门口,看见一位头发花白的老人,他穿着半旧的羽绒衣,灰色长裤,手上拎着一只装满东西的大编织袋。老人的脸上淌着汗珠,内衣衣襟已经被汗水湿透,正看着上上下下的电梯发呆。看着不知所措的老人,我走上前去:“大叔,您找谁?”

“找我儿子。”老人擦着脸上的汗水说。

“你儿子是?”

“金子。”

我一愣,金子也许是他儿子的小名。在老人口中说出来是那么自然。突然,我想到单位里有个同事的名字后面确实有个金字。我把名字一说,老人咧嘴笑了:“他就是。”

金的办公室在八楼,我连忙帮老人把那只大编织袋拖进电梯里。我特意用手拎了拎,估摸有五、六十斤重。看着老人蹒跚着脚步慢慢进入电梯,我的钦佩由衷而生:乡下人来城里,公交车就要转好几趟,这个老人带着这么一大袋物品,路上的艰辛可想而知。

离上班还有半个多小时,金还没到办公室,老人就在楼梯上坐了下来。看着胡子拉碴的老人,我给他端了一杯茶水。老人接过茶水连声表示感谢,并和我攀谈起来。他说有三个儿子,都是大学生。两个已经在省城安家落户,最小的儿子在这里上班。家里只剩下他和老伴,种点粮,种点菜。这不,毛芋、玉米、豇豆……家里都吃不完,他就给儿子送来了。

“儿子都有出息了,你们也可以来城里呀。”我劝慰老人。

“城里过不惯呀。去年到省城住了一个多月,出门花钱,进门也花钱。”老人顿了顿,接着说,“乡下虽然冷清一点,但有乡里乡亲帮衬,日子过得舒坦着呢。”

“能过舒坦日子就好。”我应和着:“大爷,今天起得早吧?”

“是早了一点。”老人点了点头。“早上4点多钟就起来了,先去田里摘豇豆和玉米,又到地里挖了毛芋,拔了青菜,然后坐公共汽车来城里,转了几趟公交车,到这里7点多了。”

“大爷,您昨天准备好,今天就可以迟点起来呀。”

“那可不行哩。”老人梗起了脖子。“城里人都讲究吃个新鲜,昨晚摘的瓜菜,到今天就不新鲜了。”

老人的话让我感慨万分,编织袋里的那一大袋瓜菜,也许值不了多少钱。但为了让城里的儿子吃个新鲜,老人却整整花了三个多小时,这就是一个农村父亲平凡而又质朴的举动。

“爸,你怎么来了?”同事金从电梯里走出来。看到父亲,连忙把他父亲让进办公室。办公室的门开着,他们父子俩的对话清晰地传了过来。

金说:“你来城里给我打个电话,我会来接您的。再说,上次拿来的蔬菜还没吃完呢。”

老人低声说:“我怕你们忙着呢。蔬菜吃不掉,可以分些给邻居和同事啊。”

“砰–”同事金的办公室门突然关上,父子俩的对话也消失了。

不一会儿,同事金的办公室门打开了,我看到老人从里面走出来。金说:“爸,我送您回去吧。”老人摇了摇头:“没事。你忙你的,带着东西我都能来,空手回去就方便多了。”

老人说完,沿着楼梯往下走了,留给我一个蹒跚的背影。

同事金父亲的背影就这样像刀刻斧凿一般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因为我的老家也曾有我年迈的父亲,他也经常隔三岔五的会来一趟县城,让我想不到的是,几年前他突然离世,留给我的也是这样一个让我永远难忘的背影。

 

《不知有花》春已过

杨晓玲

 风过处花落如雪,我却如同山中的妇人,居住在漫山的灿烂和馨香中,混然不觉定格在春风拂暖的光阴里。这懒洋洋的午后,因一本书而变得不同。

在春光中再次翻阅张晓风的《不知有花》,字里行间那山野精灵般的活脱和精致牵着我的手,去探寻那属于自由、纯净、浑然大化于山林的相融。

书中说,年年桐花开的时候,那位步过花潮花汐而不知有花的妇人令人暗暗嫉妒。在这纷杂、沉重、世俗的红尘中,谁不为着那一份纯净的生活而心生向往呢!我也嫉妒的发疯呢!但怎么才能放开攀援生活的双手,来一次什么也不想什么也不做的放纵呢!大概我在红尘恋陶公,陶公更妒花一丛。

也许有暖阳的午后,也是一种空灵的美好吧,我暂且给自己这一瞬的安适可好。

在一息闲适的片刻,读到《我在》,整整一个冬天,作为新冠肺炎防控人员,我从工作的每一个细枝末节中,像刚入营的新兵一般,时时刻刻喊着“我在”“我在”。晓风老师的文里说,“我喜欢让自己是一个紧急待命的人,随时能说:“我在,我在这里!”万万千千的参与防控的兄弟姐妹,在面对突发的新冠疫情,我们不正如那句“昔在,今在,恒在”以及“无所不在”。

从扉页中传来的淡淡梅香是张晓风老师带给我最深的感悟。她是清冷的漫不经心,又是热烈的绽尽风姿。《不知有花》春已过即是我们穷尽一生都无法走进那一片繁茂的山野中。但无论何时何地何样的“紧急时刻”,能轻轻说一句“我在”,必也是沉浸在属于自我的一山花海中。因着你我是无畏的,双手伸开便绽成一树树花开。

 

难忘当年稻草房

湘客

  如果在任何一座大山深处发现一间用树皮做墙裙,树皮当瓦盖的吊脚楼,那不忙坏一帮摄影大师和驴友,没几天就炒作出一处旅游境地,造福一方百姓。

那么水乡国泽平原的老百姓在交通不便,木材昂贵的条件下,盖房取舍的材料是什么?

你见过稻草房吗?

可以肯定,多数人没见过。稻草房的基本材料是稻草,草葽子和荻。

荻野生于山坡,为禾本科,属多年生草本植物,繁殖力强,耐瘠薄土壤。荻匍匐根状茎,秆直立,高可达8米,直径约5毫米,节生柔毛,叶鞘无毛,叶舌短,具纤毛;叶片扁平,宽线形,边缘锯齿状粗糙,基部常收缩成柄,粗壮,质硬逊于竹。有人叫它杆柴、蒹葭、芦竹。

荻和芦苇是有区别的。芦苇生长在灌溉沟渠旁、河堤沼泽地等,芦叶、芦花、芦茎、芦根、芦笋可食用也可入药,芦苇可编成席,也是造纸好原料。

农村男人一生三件事:结婚、生子做房子。盖房子要花很多钱,如何做到少花钱办大事,“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的农民兄弟会发挥他的聪明才智,用稻草做房子,稻草房冬暖夏凉,但招引蚊虫。

造房前选没变质和茎比较长的荻,用镰刀把荻节打磨光滑。一个十分土气的工具:搞子。削光一米的竹片,套入竹筒,竹片一端拧紧麻绳,一端连接在竹筒,麻绳拉竹片弯弓成半月形。扭荻梗需要2人配合,大人抓一把稻草,小孩顺时针反复摇转竹筒,竹筒会发出“嗝唷、嗝唷”的磨擦声,随着小孩子后退的脚步,稻草变成葽子一圈一圈地绕缠着一虎口粗的荻,大概摇到约2米长,一根裹满草葽子的荻梗就成功了,荻梗需要多少?根据你做房子的大小,四周拚起来多少米,就是你需要的根数。一般来说不少于一千根,十天半月才能扭完。

房子的内空要木材搭成井字形的架子,还得选择黄道吉日,放鞭炮以示庆祝。荻梗壁每隔1、5米高左右,里外横一根荻梗用篾与木架子捆绑在一起,贯穿锁紧系牢,防止狂风吹垮。四周荻梗围成后要用稀泥巴与牛屎粑掺合(冬天牛屎粑),十分均匀地严严实实地在荻梗壁上糊上泥巴,防止透风。

接下来是上梁,上梁有讲究,要给木匠发利是,现在叫红包。堂屋中间横着的叫大梁,木匠手持红布或红绸子束成的大红球,对着帮忙的民工喊道:

梁升一圈,发子又发孙。

众:喜呀!

梁升二圈,荣华富贵万万年。

众:喜呀!

梁口留得浅,走遍天下无人管。

众:发呀!

梁口留得深,富贵荣华四季春。

众:发呀!

主梁落位,代代聪慧。

众:发呀!

这时东家会给木匠发利是。

木匠又开始念道:一撒东方甲乙木,二撒南方丙丁火;三撒西方庚辛金,四撒北方壬癸水;五撒五代同堂,六撒六合逢春;七撒七星伴月,八撒八大吉庆;九撒九九长寿,十撒华堂千秋。

众:喜呀!喜呀

……

随着响亮欢快的起合声,东家老板不断撒发花生糖果,小孩子们抢得欢天喜地,场面热闹喜庆。

旧社会有九佬十八匠之说,盖匠是其中之一。盖匠少不了的工具是梳板,还有弯刀、墙锤和锯子。从旧社会到新中国成立后很长一段时间内,盖匠的手艺能供养一大家子。用稻草盖的房子下雨后不宜翻晒,两年就要翻次新,使用时间短。麦草房用竹片一片一片夹着,必要时可揭开晾晒。所以说农村的盖匠还算吃得香,东家请西家接,有酒有菜好招待。

芦苇杆空心皮薄,整根整根剖开抚平,编织成一块块芦席隔离房间,上面糊上报纸,可遮拦个人隐私。由于稻草房的隔墙用的是芦席,隔音效果极差。

无论过去盖草屋,还是现在买电梯房,都有喜事临门,不是结婚,就是生子添丁。于是农村结婚闹完新房,还有个民俗“听壁根”一说。

时代变迁,日新月异,永别了,蜗居过多少代人的稻草房,你会在人们的心目中慢慢地淡去,传说着一个遥远的故事。

 

忘不掉的东北三大怪

赵占江

 生活在东北这片古老神奇黑土地上的劳动人民,通过漫长生活实践经历中,逐渐总结出当时妇孺皆知的民间俗称东北三大怪之现象。如今东北三大怪随着社会文明进步和发展,早已淡出人们生活中。现在的孩子们对东北三大怪闻所未闻,更不知怪在何处?可对于生活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以前的人,却有着深深难以忘却的烙印。

东北第一怪:“窗户纸糊在外” 。北方的冬天气候寒冷,家家居住的都是泥草房,屋内烧火炕,点火炉子取暖。屋里屋外温差很大,屋外常常是零下40多度,而屋里却是零上20多度。冬天我们小孩子常去山中林子里采折一些达子香枝条,然后插在装满清水瓶子里,二十几天后达子香便绽放出鲜艳花朵,花香飘满屋子里。可谓是屋外滴水成冰,屋内却是鲜花盛开,温暖如春。

俗话讲:“针鼻儿大的窟窿斗大的风。” 那时每家的窗户是用木材制作有缝隙。为了防风御寒,每到冬季要用纸条溜糊窗缝,而且必须将纸条溜糊在窗户外面。如果糊在里面很容易受潮弄湿,被外面的冷风吹进来很快被刮破。可见这一怪是勤劳智慧的东北劳动人民生活经验的总结。

儿时我家住的也是泥草房。每年初冬,挑一个暖洋洋的天气,母亲用面粉打好浆糊,领着我和哥哥姐姐们将早已准备好的旧报纸或牛皮纸,裁成一长条一长条的纸片儿,抹上浆糊粘溜在窗户缝隙处。那可是一项大工程呢!母亲站在木凳上,哥哥在旁边拿着一把小刷子往纸条上抹浆糊,我和姐姐将一条条粘满浆糊的纸条递给母亲,然后母亲将房屋前后窗户和房门缝隙处一一溜糊好,我们母子几人常常忙活大半天。

北方第二怪:“姑娘叼个大烟袋”。现在人们都知道吸烟有害健康,大家都自觉抵制吸烟了,尤其是女孩子吸烟更被人视为不雅形为。但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以前生活在东北农村乡镇的大姑娘、小媳妇抽烟可是习以为常的事了。在每家炕上都有两个笸箩:一个是妇女做活时用的“针线笸箩”,另一个就是抽烟用的“烟笸箩”。大姑娘小媳妇一边叼着大烟袋,一边做针线活儿。烟袋是由烟咀、烟杆儿和烟锅组成,由于烟杆儿很长,所以称其为姑娘叼个大烟袋。

母亲也抽烟袋。每年“猫冬”季节,邻居阿婆和邻居家的姑娘常来我家一边叼着大烟袋、一边围坐在炕上做针线活儿,抽得屋里烟气刚刚,而我们小孩子也深受二手烟的侵害,可那时人们不懂也不当回事儿。

东北第三怪:“养个孩子吊起来”。乍一听够吓人的,其实就是小孩子睡的“悠车”。据说最早是满族人发明的,后来在东北世代传承下来。那时东北很荒凉,妇女外出劳作时怕小孩出意外,就将婴儿放在柳树条编织的筐里吊在树上,防止毒蛇野兽的侵害。而冬天居住的也都是地窝棚和泥草房。炕上火盆很不安全,又会因炕热怕孩子“上火”生病,于是就将柳条筐用绳子栓在屋里房梁上“吊起来”,后来就演变成“悠车”或摇车了。

小时候去姥姥家也常看到佬姥嘴里叼着一根长长的大烟袋,坐在炕沿上推悠车哄小舅的宝贝儿子。悠车上的绳与房梁磨擦发出有节奏咯吱咯吱并不太悦耳的声响。

随着社会进入快车道发展模式,人民生活水平发生了质的飞跃和提高。古老的窝棚与泥草房早已变成了砖瓦房和高楼大厦了。婴儿床、婴儿车等现代化高科技产品应有尽有,新时代的女性也早已改掉了抽烟袋陋习。

东北三大怪虽然走出了东北人民生活中,但承载着先辈那段勤劳智慧的历史足迹,永远铭刻在东北人民心中。

 

修车记

贺趁明

 下班后,我骑着电动车赶往古筝班上课。过一个路口时,忽然听到“噗”的一声,停车一看,后轮爆胎了。四下瞅瞅,马路两边店铺虽多,却找不到修车的,好在前面是个大厂的生活区,推着走了一会儿,终于在找到一个修车铺。门前停放着几辆电动车,地上散落着各种工具。一位大概50岁左右,皮肤黝黑的大叔正蹲在一辆车前忙活着。因为离上课的地方不太远,我决定把车留下,相互留了电话号码,先去上课,约定晚上8点收工前来取。

今天学得曲子比较难,等老师指导完,从包里取出手机一看,天哪!不知不觉都八点多了,手机上显示有四五个未接电话,都是大叔的。回电过去,却无人接听。完了,看来今天得步行回家了。

借着路灯昏黄的光,一路小跑往回赶。看到街边店铺多数已打烊,心里顿时也如同这秋夜的风——凉凉了。一个陌生人,还是个不守约的陌生人!人家会等吗?

等我远远地望见“修理电动车”醒目地亮着时,这才松了口气。门前地面已清理干净,只有我的电动车孤零零地待在那儿。叫了声“老板”,大叔端着碗从屋里出来,“咋这么晚?”“不好意思,今天拖堂了。上课手机静音也没听见。”“车修好了,打电话是想给你说说,窟窿太多没法补,得换车带。你没接,我就自作主张换了。要不然,你还得推着车回去。”“谢谢师傅。”付过钱,忽然想起车闸失灵的故障。“大叔,车闸不太管用,您也帮我修一下吧!”大叔原地没动,下巴朝车扬了一下,“已经修过了,你试试。”我捏捏车闸,果然修好了。

回去的路上,秋风虽凉,心里却是暖的,脑海里浮现出冯骥才先生的话——“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品味人生】

不要认为自己没有用,也许你就是最好的那一种

李艳情

 喜欢成龙演唱的歌曲《不要认为自己没有用》很多时候我们都不知道 / 自己的价值是多少/我们应该做什么 / 这一生才不会浪费掉/我们到底重不重要   /我们是不是很渺小……在现实生活中常常有很多人被不自信牵绊着。

同事杨瑞,最近参加一场全国大型演讲比赛。虽然他做了充足的赛前准备,但是,在第一轮比赛中就被淘汰出局了。他像撒气的气球蔫了,捶胸顿足,一遍又一遍叹气说:我真没用,真没用!其实,他已经在单位和本市多次演讲中获得过名次,而且文笔还特别好,经常有稿子发表在书刊杂志,还获得过各种征文比赛的奖项,是公司公认的笔杆子,他既能说又能写令好多人羡慕。

只因为在这一次演讲比赛失败了,就变得沮丧,整天活在自责中,不再相信自己,工作时也没了精气神,跟从前的他判若两人。

任何比赛不是非要拿到名次,是从比赛中找到自己的不足,以利于自己更好的进步。因为谁也不可能在所有方面都胜于所有人。懂得自我和解,接受自己的缺陷,接受失败这个事实,去发现自己的优势,乐观面对自己的不足,提升自己,然后成就自己。

认识一位朋友,她15岁那年,兜里揣着30块钱从山西农村来到北京做家政员。初来乍到,她每天像机器一样,从早上5点起床,一直干到晚上12点,一不小心被检查出问题,女主人就大发雷霆,对她拳打脚踢。她累到站在厕所里边洗衣服都能睡着。想回家又回不去,因为她干了15个月,没有拿到一分钱的工资。她觉得自己没出息,帮不家里,心里特别内疚。她6岁时,妈妈被查出癌症,两年后,病魔夺走了她妈妈的生命。同时期,哥哥也患上视神经萎缩症,到处求医无果,家境越来越糟糕。她来北京就是想找份工作,想改善家里的状况。拿不到工资,她觉得自己太渺小,太卑微了,自己好没用,天天以泪洗面。

好心人帮助帮联系媒体,有律师免费为她打赢了官司。她开始重启,抓住一切机会去学习,考取了一些相关职业证书。2014年,当上了培训教师,再后成立了自己的家政公司。

20年过去了,她现在拥有自己的团队。在人生道路上,终于迎来了自己的高光时刻,一家人过上了衣食无忧的生活。

人生路上,没有人能一路坦荡。我们或多或少都会遇到些挫折和磨难,看轻自己,就会失去奋斗的勇气和动力,失去改变命运的机会。

我以前总怀疑自己的能力,总觉得自己学历低,这也不会,那也不会,事事不如别人。记得我参加单位组织的一个活动,电视台来采访,摄像头对着我,我直接低下头,什么都说不出来很紧张,怕说错了

我喜欢唱歌,第一次报名参加中秋晚会,主持人报我的名字时,我打算跑掉,被老乡逮住推向舞台。当《女人不是月亮》的音乐响起,我很快进入状态,迎来了台下热烈的掌声。当初我就是这样,现在的我,眼前有1千人,1万个人我都敢走上舞台。

辰东在说:“不要妄自菲薄,即使一根废柴点燃后也能够发光发热,何况你比废柴要强上一些呢。”

活出个样子给自己看,不要认为自己没有用,不要让自卑左右你向前冲,也许你就是最好的那种。

 

学会经营家庭

王明伟

 小李是我的发小,在市里打工。有事没事,我们总是隔三差五地打电话聊一聊。可近来,小李和我通话时总是期期艾艾,有时还唉声叹气,询问再三,才知道原委。

小李是公司的主管,虽说薪水高,但也忙的够呛。他的妻子非常顾家,但却是个浪漫的人。她总是按时下班到家,等待小李面带笑容出现在面前,期望小李能给她一个小惊喜。可小李常常回家很晚,疲劳不堪,哪里还有笑脸。妻子便因此生疑,问东问西,再加上小李很少做家务,两人的矛盾就不断升级。“已经冷战一周了,忙死忙活一天,到家却没有温暖,心凉呀!”

“工作再忙也要顾家,更顾及爱人的感受。”我赶紧好言相劝:“你能经营好一个部门,却不能经营好自己的家庭,那可不行!”

家庭需要经营,这是不争的事实。美满幸福的家庭,与成员间相互支持、配合、理解和包容是分不开的。

我的同事小孟,就是一个成功的例子。去年夏天的一天,快下班时,突然下起了暴雨。同事们陆续坐车走了,小孟却仍站在公司门口。一定是没车回不了家了。当我提出送她时,却被婉拒了:“有人来接我,估计快到了。”她的话刚落音,一辆小车在离我们不远的路边停了下来。车门开了,小孟的爱人撑着伞向她走来。

“我就知道你会来接我。”

“下这么大雨,当然来接你了……”

第二天中午休息时,我跟同事们说起此事,大家都说小孟找了一个好老公,并问她“你老公在家做不做家务?”小孟笑了:“当然做了,洗衣做饭,样样也都干,还会‘哄人’……”说这话时,小孟一脸的幸福。

我的邻居老张已年过七旬。他喊年龄和他差不多的老伴时,总是叫“小于”。有一次我好奇地问:“婶子,您都这把年纪了,张叔咋还叫你小于?”“你张叔他年轻时叫我小于,他叫习惯了,我也听习惯了,就由着他叫吧!”张婶话虽这样说,脸上的幸福却是难掩盖的。张婶还告诉我,张叔除了“嘴甜”,还能下厨房做出可口的饭菜,做好后,等着她下班回家。

我能看出来,张叔和张婶的幸福一直都在。现在他们老了,更是形影不离,一起买菜,一起逛公园。过马路时,两人手还牵着手。那份从容与淡定,让人想起风雨过后的彩虹,那么的美好,那么的宁静。

经营家庭,不需要惊天动地的壮举,有的只是分担些家务,说些暖心的话,彼此能关心、支持、理解和包容。唯有如此,才能恩爱永久,幸福一生。

 

一路坚持,终有美好

张萍

 “干嘛了?下来玩。”楼下邻居半天看不见我就微我。

“忙着呢!”

几年前雄心壮志跑市场、做业务,忙得脚不沾地的我,业务被市场冲击,就放弃了。可是每天浑浑噩噩,无所事事,又不符合我的性格,我该干点什么呢?

小时候有个梦,长大后当一名作家,顺带可以挣点稿费。于是我在网上搜索,先报了一个写作班,后来读书变现班、拆解书稿班……等等,学习班报的不少,可都是三分钟热度,时间久了,钱没挣到,初心也丢了。

迷茫之际,一次偶然的机会,我接触到坚持训练营,坚持还需要训练?接触到才知原来坚持也得需要一个完整的训练体系,那些靠意志力成功坚持下来的虽不在少数,但经历的痛苦只有自己知道。

于是我决定报班学习,先从微步骤开始,就是不管训练什么,都从很容易完成开始。比方说我训练早起,以前是六点半起床,现在开始从六点二十五开始,一点点往前推,四十多天的时间我现在基本每天都是五点半起床。

早上几个小时的时间充分利用起来,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在做这些的过程中,也是从微步骤开始训练。渐渐地我习惯了早起练功、读书、写作。作家村上春树曾说:早起的人生,真得是有在赚的哦!还真是,掌控了早起的时间,也就掌控了一整天的状态,每天精神饱满。

在训练的过程中我还坚持复盘,哪些是应该做的,哪些是停止做的,哪些是准备开始做的。看着书桌上不到一个月已经读完的三本书,以及发到头条上的读后感,也是满满的成就感。

可是有一次,我差点放弃坚持。

邻居看我最近总叫不动我,于是她跑到我家,看见我正在电脑上码字,问我:“怎么,想到作家啊?”

“不行吗?”我反问道。

“就你?”

“瞧不起我?”

“哎!我问你,作家一个月能挣多少钱?你这整天的不出屋,钱从天上掉下来啊!”

“是啊!”我叫她看我手机上收到的稿费。

“哼!50元钱够干嘛的?别写了,我这刚投资了一个养生项目,挺不错,你也干吧!可挣钱了。”

“我不干,以前我干的就是养生行业,市场冲击太厉害。”

“这和你说的不一样,快看看。”说完她硬把我拽到沙发前坐下,非要我看。

产品还不错,但这事我得和老公商量一下。邻居看我松口了,高兴地走了。

晚上和老公一说,老公取笑我好了伤疤忘了疼,他的一番话叫我猛然醒悟,我曾经发誓再也不做这种模式的产品了,即便产品再好。

邻居在几个月后对我说手里囤了一大堆的产品,卖不出去,赔了几万元钱。很庆幸自己听了老公的话,没有做那个项目,还能够在读书写作这条路上坚持下来。

腹有诗书气自华,现在我还和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在坚持训练营这个营养池里浸泡着,共同学习,共同成长,我坚信,只要我一路坚持下去,终有美好收获!

 

各有各的人生,自有自的旅程

程龙

 睡前,在广播里听到叶倩文唱的《爱的可能》。独特的叶氏唱腔,以为又是唱给刚刚分手恋人的歌曲,娓娓道来,很有味道,就伴着这首歌入眠。由于也是刚刚失恋,觉得这首歌就是抚平情伤的一味“药”。

后来,无意中得知《爱的可能》并不是写爱情的,而是叶倩文唱给继子林德信的。叶倩文与林子祥的爱情广为人知,两人结婚后,叶倩文成为林子祥两个孩子的继母。那种感觉:“你出现我身边,像个奇迹发生没想到会是你,让我如此失魂,我心中的感觉,是这样陌生快乐的牵挂”那种内心忐忑,那种不确定,那种渴望被孩子接受的复杂情感在歌词里展现的淋漓极致。虽然作为听者,并不知道叶倩文和继子的感情究竟怎样,但通过《爱的可能》能感觉到她是倾注了对继子的关爱,那么相信现实中虽然不是亲生母子,但感情也会深厚。

这首歌难能可贵的是在表现母子情深同时,又清醒的道出母子相处之道:“因为你有你的人生,我有我的旅程,在前方还有等着你的人,你会哭会笑会爱会伤神,你会不会敲我的门,虽然你对我的认真,我也感动万分,你终究不是属于我的人,但记得在你孤单的时候,我会伸出双手,我会是你朋友到永久”虽然很爱自己的孩子,但明白各自有不同的人生,孩子终究不是属于自己的人,所以鼓励孩子走好自己人生路,记得在孤单的时候,母亲会伸出双手,会是你朋友,到永久。

现实生活中,不少家庭都是独生子女,父母对子女的爱过多,失去了界限,常常以“为你好”为借口,小时候扼杀孩子的梦想,大了干预孩子的生活,从小照顾子女的饮食起居,除了学习,几乎不让他们做家务。就是这种窒息的爱造成有的孩子高分低能,自理能力几乎为零;有的为孩子规划自己认为对孩子好的的人生道路,亦或自己没有实现,希望孩子能够继续完成的道路,不管孩子愿不愿意,接不接受,强加给孩子 ;有的没教养,成为人们讨厌的熊孩子,每次犯错,父母不去制止纠正,反而以“他还是个孩子,你个大人和他计较什么”来搪塞;有的孩子甚至走向犯罪道路,还护短。这些家长忘记了;“你有你的人生,我有我的旅程,你终究不是属于我的人”孩子不是家长的附庸品,每个人都有各自人生。祖先都留下“儿孙自有儿孙福”的训诫,想不通为什么那么多父母却不理解这个道理?

爱情也是如此,窒息的爱让人喘不过气,只会让人害怕,让人想逃离。我想最初将这首《爱的可能》当初描述分手之后,一方唱给另一方的心迹,大概便是将歌词与自己的经历对照而自以为。其实,想想情感是相通的,亲情也好,爱情也罢,总掏不出个“情”字。我以为一首好的作品就是将这些情感都表达出来,人们从中能够解读出多种理解,感受出多种情感。就像我们在结婚时常送上的祝福“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谁能想象到它最初是指战友间的情感,而后世却解读为夫妻之间相扶到老的祝愿,也不失为一种美好的理解。《爱的可能》也达到了这种效果,虽然是写母子亲情的,但也能够从中体会出恋人相处的方式。

无论亲人还是恋人,“你有你的人生,我有我的旅程”谁也不是谁的附庸,要想幸福爱不满溢,不干预,在孤独时“我会伸出双手”,有需要时候给出建议就足以。就我理解而已,亲情、爱情需要的更多是陪伴、理解、包容、沟通。但愿亲人、爱人,掌握好分寸,给对方一些空间,彼此“我会你是朋友, 到永久”

 

风雨同舟二十年

——我与《成功之路》书缘

季华

 这是一本很薄的很旧的书,美国著名人际关系学大师,西方现代成人教育之父戴尔·卡耐基的《成功之路》,大概才三百多页,可是里面却“劣”迹斑斑,有黄颜色的手指指纹印,有圆珠笔的标注,有铅笔的标注,几乎每一页都有一张黄颜色的脸,时间的馈赠竟使她换上了黄颜色的衣服,细细想一想,《成功之路》已经在我身边待了有二十年之久。

当我第一次遇见她,是在新华书店,在一大群琳琅满目的散文集里,有一个她,我无意间拿起来,翻了翻,马上被她吸引住了,“目标是成功的基石,现在就立即动手”“智慧就是懂得该忽视什么东西的艺术”“生命太短促了,不能再只顾小事”“对一个聪明人来说,每一天都是一个新的生命”,这些充满了智慧的哲思,一下子吸引住了我,使我醍醐灌顶,在二十年前,那个时代,可能社会科学类丛书还不像现在那么普及,励志类书籍也不像现在那么多,我果断地掏出二十块钱买下,捂着她像捂着一个天大的宝贝,回到了家。那时候的我在县高中上高二,高手汇集的学校,巨大的压力,使我找不到一个宣泄的出口,还记得有人说,压力像洪水,要不发泄掉,要不控制好。我现在终于找一个控制的工具,我终日沉迷在《成功之路》中。

此书一共分成四章。第一章是:端正人生态度;第二章是:确立正确的目标;第三章是:战胜自己;第四章是:运用你的智慧。比如在第一章,“善于改变自己的人生”这一小节告诉我:为明日准备的最好方法,就是集中你所有的智慧,所有的热诚,把今天的工作做得尽善尽美,这是你能应付未来的唯一方法。

又比如在第三章,“依照现有的条件做事业”这一小节告诉我:即使我们没有成功,只是试着要化负为正的企图,也就会使我们向前看而不会向后看。所以,用肯定的思想来替代否定的思想,能激发你的创造力,如果你的A弦断了,就在其他三根弦上把曲子演奏完。当命运交给我们一个柠檬的时候,让我们试着去做一杯柠檬水。

我依然记得高三那年寒假快结束时,我竟然摔了一跤,脚上绑起了厚厚的石膏。无聊写满了床顶的天花板,对课业的担忧仿佛织成一张密不透风的网。我又翻开了《成功之路》,是的,改变了自己的思想,就能改变自己的人生。我不断地反复地读着这段句话,用铅笔做上记号,用蓝圆珠笔画上了浪线,又用红圆珠笔画上浪线,仿佛是一道光照进人的内心,又像一个人抓住了救命稻草,电光火石间我茅塞顿开。心态好,心情好,一切皆有希望。通过两周的自学,我的课业竟然没有拉下。

是的,《成功之路》是如此睿智和聪慧,十八年的青葱岁月被她用才华点亮了,她终于成了我的“灵魂导师”,我把她锁进我的小抽屉里,在暗黄色的台灯下,在清晨柔美的朝阳下,都可以看到我跟她相依相伴的身影。终于,与她的缘分戛然而止在那年的夏天,我去了南京上学。

在大学里,我依旧迷恋社会科学类书籍,可是我觉得这些书,有的太简单,有的难以理解,有的虚与委蛇,有的华而不实,稍喜欢一点的却就像从她身上剥下来的一样。是啊,《成功之路》能陶冶人的情操,开阔人的心胸,启迪人的智慧,涤荡人的思想,遇到更好的自己。工作以后,我买过不少书籍,订过不少杂志,可是《成功之路》却从未被我遗忘或者忽视过,她的封面被我用包书纸包着后,签上了名盖上章,放在书桌最显眼的地方,让我一抬首能看到她,一低头也能看到她,告诉我,原来我跟她有如此漫长的情缘。

有人说,在书中你总能找到一个懂你的灵魂。我与《成功之路》书缘,风雨同舟二十年,现在的我,时常还翻阅她。总有那么一本书籍可以告慰你的心灵。《成功之路》让我沉下心去,体味生活中的酸甜苦辣……

 

(责任编辑:洪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