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政议政永远都不晚 ——访蒙特利尔市议员候选人李丹姗

七天记者 颜宏

李丹珊在选区街头 摄影:颜宏

去年疫情爆发之初,由于初期对新冠病毒的不了解以及西方媒体对中国抗疫的负面报道,各种似是而非的信息在网络媒体上流传,再加上美国政客,比如“不靠谱”总统特朗普的信口雌黄,不断把“中国病毒”、“功夫流感”挂在嘴边,在全世界范围内引发了一波针对华裔、乃至亚裔的仇恨潮、歧视潮,排斥潮……并延续至今,这种大范围对亚裔的仇恨、不友好的社会氛围给华裔参政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而由于孟晚舟事件引发的中加关系倒退甚至冲突也让华人在加拿大民众中的原有好印象有所下降,这些因素都降低了华裔参政、议政的热情。在刚刚结束的联邦选举中,华裔候选人人数不到20人,创最近10年来参选人数最低,但最终的选举结果却非常亮眼,不仅保住了上次大选的8个席位,还增加了一人。接下来正在进行的四年一度的蒙特利尔市政选举中,大蒙特利尔也有华裔候选人,其中一位是来自大陆的移民李丹珊。

披现市长Valérie Plante所在政党Projet Montréal战袍争夺Griffintown选区市政议员席位的

李丹珊既没有从小就对政治感兴趣,更没有想过自己有一天会参加竞选。她在四岁时随父母从广州移民到蒙特利尔,先是住在LaSalle区,之后父母在蒙特利尔岛东北部的Rivière‑des‑Prairies买了房子,她也跟着搬了过去。这期间她按部就班地上学、工作,一直生活得很平淡。2012年,一直在市中心工作的李丹珊决定购买一套距自己工作地点可步行直达、位于Griffintown地区的在建公寓。2015年公寓楼建完交房后,李丹珊就搬入了自己的新家,当时的她怎么也没有想到这次搬家不仅让她有了一个新家,还为她打开了另一个从未想过的通向另一个世界的大门。

变迁

Griffintown位于蒙特利尔市中心西南,靠近Lachine运河。原来是蒙特利尔圣母公会(Société Notre-Dame de Montréal)下属的农场。在1792年,这块地被卖给了爱尔兰裔商人Thomas McCord,1799年又转卖给Robert和Mary Griffin夫妇。1804年,Griffin家聘请测绘师Louis Charland将这片土地重新划分成可建造房屋的地块,并且规划了一些街道。1825年,Lachine运河正式开工建造吸引了大约1000名开凿运河的工人,大部分是来自爱尔兰的移民。到1832年,包括Griffintown在内的Sainte-Anne正式建区。1848年,Lachine运河开通运营,之后因为运输的便利,很多企业家也来到这里建厂,竖立起高耸的烟囱,盖起厚重的厂房,这里随之成为加拿大最繁忙的工业社区之一,人口一度达到2万人,工厂60家,像当时最大的巧克力工厂Lowney、陶氏(Dow)啤酒等都在这里设有工厂。原来占主流人口的爱尔兰人逐渐被犹太人、意大利人、乌克兰人、法国人等替代。进入20世纪,蒙特利尔工业化转型让曾经热闹的Griffintown日渐萧条,缺乏基本维护的工人住房逐渐沦为贫民窟,但由于租金便宜还是吸引了很多刚登陆的移民,人口一度增加到3万人,居住环境非常拥挤,再加上经常发生的洪水水灾以及流行病等让这里成为远近闻名的贫困区。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为该地区带来最后辉煌的战争物资生产也结束了,经济的萧条使这里的人口大量减少,而60年代圣劳伦斯航道(La voie maritime du Saint-Laurent)的开通,Lachine运河漕运被关闭以及蒙特利尔设立工业区的决定更给这里带来了致命的打击:居民搬离,学校关闭,工厂被废弃,34座工厂和仓库被拆,让道给Bonaventure Expressway(现在的10号高速公路)和停车场,再加上社区基础设施残缺不全,让没有经济能力搬走的Griffintown居民长期处于贫困之中,到1971年,偌大的Grinffintown社区只剩下800多人。

1996年,魁北克大学的高等技术学院ÉTS(École de technologie supérieure)在陶氏啤酒工厂旧址上建造起来,成为Griffintown社区命运的转折点。而在2000年蒙特利尔经济大发展时代,因为靠近市中心的优良位置,一些房地产开发商开始在这里圈地建房,一些艺术家和企业也纷纷看重这里的工业遗产重新回到这里建立工作室、办公室。更重要的是从1998年开始,各级政府投资数亿元支持当地提出的发展多媒体产业的重振计划,让数十家多媒体企业进驻,极大地带动了当地的经济和社会活力。2012年,蒙特利尔再次提出振兴Griffintown计划,要把这里打造成宜人、宜居、宜商的家庭型生态社区,更让古老而贫穷的Griffintown进入了现代化、高档化的快车道。

机遇

李丹珊搬入Griffintown时正好赶上了这样一个大变迁的时代,除了一些遗产性的建筑和地点外,街道、楼房、公园、绿地等几乎所有的基础设施和居民社区都在推倒重来或者计划推倒重来,于是就经常需要就某个项目的开发、改建、扩建等与涉及的相关居民沟通,举办各种各样的公共咨询。比如要在某地新建一个房地产项目,从项目立项开始就需要就项目本身以及所涉及的配套基础设施、城市规划等方面征询当地居民的意见,融合了居民意见的项目计划还要再拿去征求居民的意见,可能需要反复几次项目计划才会进入政府审核阶段。对一些民众反应强烈的项目,即使政府规划部门审核并通过了项目计划,也还需要进行公示并启动公投程序。即在规定时限内签名反对的人数达到公投设定数量后,可进行项目公投,所有项目涉及的居民都可以投赞成票或者反对票,只有赞成票超过半数,项目才可以继续推进;如果反对票超过半数,该项目就会被取消,所有的前期工作都打了水漂。

从小就对城市规划、环境保护、生态社区感兴趣的李丹珊在参加了几次这样的咨询后,开始对自己居住的社区乃至整个Griffintown的发展产生了强烈的兴趣,积极参与各种项目的开发。她利用业余时间与居民交流,和开发商讨论,和市政议员沟通,查阅市政建设、城区规划的各种规定和法律法规,还看了很多有关未来城市、生态城市的纪录片,让自己的社区发展意见更趋向专业性和科学性。在这个过程中,李丹珊不仅学到了很多知识,帮助了很多人,还结识了各色人等,极大地扩大了自己的朋友圈

由于她的热心好学,又具有丰富的知识,很快就成为当地社区居民Facebook群组的知名答主,积极回应、解答居民提出的各种问题,而她也乐在其中。在2017年的市政选举时,Sud-Ouest的区议员Sophie Thiébaut就邀请她参加Projet Montréal的竞选活动,于是李丹珊作为志愿者跟着该选区的竞选团队挨家挨户敲门拜票,参加各种竞选集会活动。如果区政府或者市政议员出台了某项措施或者有什么活动或,她都会第一时间在自己的社交媒体和朋友圈大量转发,尽量广而告之。这次助选经历让她对市政一级选举的流程有了初步了解,也让她对参政议政产生了很大的兴趣。

2019年的联邦大选中,已经担任10年市政议员的Sophie Thiébaut决定代表新民主党参加联邦竞选,可惜以15.8%的支持率名列第二败北。今年的联邦大选中,Sophie Thiébaut再次决定进军联邦政坛,于是找到李丹珊,问她是否愿意接棒竞选该选区的区议员。鉴于Projet Montréal的城市治理理念,比如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向绿色经济转型,大力推广公共交通出行,打造生态社区等都和李丹珊一致,她几乎没怎么考虑就答应下来。她工作单位的领导得知后也为她大开绿灯,只要她完成份内的工作,允许她自己安排时间,让她有极大的灵活度安排自己的竞选活动。

在9月17日魁省市政选举正式开始后,李丹珊和她的团队以及义工开始了最后冲刺,制作宣传单、广告牌;上传竞选新闻、更新社交媒体,还要敲门拜票,扫街拜票,与选民见面,有机会就参加各种活动来获得关注度,当然更少不了台上陈述和辩论,尽可能利用一切机会让选民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的团队和治理理念。

李丹珊(右二)和其他亚裔候选人在唐人街留影 图源:李丹珊Facebook

李丹珊参加市政选举的决定看起来具有偶然因素,其实是华人社区在魁北克社会越来越活跃的整个大趋势的缩影。相比第一代华裔移民,在魁省长大、受教育的二代移民往往是毕业于名校的精英,具有良好的工作背景,熟练掌握英法双语,在本地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体育等各个领域都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随着华裔社会地位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华裔、亚裔年轻人对政治感兴趣,渴望为社区、为社会做贡献。在父母的影响下,他们一方面继承了华裔谦虚、孝顺、吃苦耐劳等传统美德和价值观,另一方面又被深刻地打上了本地文化和价值观的烙印。他们普遍缺乏父辈们那种对祖籍国文化上的归属感,更渴望被社会接纳和认同,希望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政治观点,并看到这些观点对本地社会产生影响。

其实不仅是蒙特利尔,加拿大,放眼北美大陆,华人正经历着政治和自身权益的觉醒,积极参与各级竞选、投票活动、公众咨询等,在各种活动上献计献策。但不可否认的是华裔参政的数量还很少,即使参选也还处于初始阶段,远远没有形成与华人人口相应的政治力量,更没有本地选民应对大选的经验,很容易犯投机、幼稚、轻信等错误,所以华裔参政既是大势所趋,又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正是不存在语言障碍,又熟知本地规则的二代移民大显身手的好时机。希望11月7日的投票日,李丹珊能给我们带来惊喜,祝她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