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天博大文化视野(8月20日)

【文化杂谈】

说说德日进的一些概念及其当代意义(2)

步虚

在作为科学家和思想者展开的事实阐释和理论著述中,基于论说的需要,德日进独创或自释了许多概念——如“物之表”与“物之里”,“结构复杂性与意识定律”,“生命的种子”与“意识的微粒”,“切线能”与“轴心能”,“辐散、辐合和突现”,“地质生物学”,“生物圈”与“智慧圈”,“人类生成”及宇宙进化“欧米伽点”等。通过这些概念的阐释和运用,德日进的著作展现出了一种旨在综合科学与哲学、过去与未来、繁多与整一、肉体与心智、自然界与精神界、生命的远古创造与人类的未来发展的宏大思想视野和多重理论进路。这种视野和进路,既承启于,又根本有别于达尔文的进化论主张和柏格森的创造进化论思想。

根据达尔文的进化论并结合大量的地质学、考古学和古生物资料,德日进肯定,宇宙是一部进化的历史,进化贯串宇宙发展的全过程。不过,他不赞成达尔文等生物学家的进化论视角和主张:只注重和承认外部刺激是宇宙进化和生命发展的动力。他不反对外部影响的作用,但认为物体的内在动力才是物体直向演化的主要动力。在德日进看来,进化使物质的结构越来越复杂。然而如果只注意物质外表结构的复杂化,而无视物质里面还有一种内在的力量,必然会得出宇宙最终格毁灭的结论。物质世界除了可观察、可测量的表面外,还有一个甚为隐秘的“内在天地”,在这内在天地里简直藏有无穷的力量。

基于上述考虑,德日进提出了“物之里”(Dedans-des-choses)与“物之表”(Dehors-des-choses)这样一对概念。他认为物质从外表看来是静止的,其实里面却蕴含着动力。例如生物有其生命力,人有意识能力。即使在有生命之前,也不无生命,在有意识之前,也不无意识,只是不到一定程度,不为人们所发现而已。好比物体必须接近光速时,人们才觉察其质量的变化,它的温度必须高达五百摄氏度时,人们才觉察其放射性。同样,物体在未达到100万或50万原子的复杂结构时,看来是没有生命的,其实,它已蕴含着“生命的种子”或“前生命”(Previe)。总之,在生命出现之前,必然有“生命的种子”,在意识未出现之前,必然有“意识的微粒”(Grans de conscience)。只是由于浓度不够,不为人们所觉察。正是由于“物之里”的作用,物体结构变化才不会受到能量消失的影响,才得以以一种越来越复杂化的方式演化发展。也就是说,“物之里”如生命力或意识,能力越强盛,结构也越复杂;反之亦然。所以,在任何进化过程中,结构的复杂化同意识的增强是互相联系的,而且是成正比的。简言之,结构的复杂性与意识是并进的。由此,德日近得出结论说,在进化过程个有一条重要的规律,即“结构复杂性与意识定律”(Loi de complexité-conscience)。(2021-08-15)

 

【诗文春天】

租售同权说日本

谭文春

朋友在日本开店做生意,好奇地向他打听租赁店铺的事,顺便问问会不会受到日本房东的欺骗或者欺负。

作为一个在国内自谋职业,做了几十年小生意的个体户,体会至深,做生意最大的槽点就是店铺!租金过高且不说,房东还随意涨价,让人一忍再忍、忍无可忍、终究还是不得不忍!店铺有限,经商者前赴后继,皇帝的女儿不愁嫁,房东的店铺不愁租。自己苦心经营,花数年时间和全副精力养熟一个口岸,也舍不得轻易放弃,只有咬牙忍受房东的吸血和盘剥。房东强势而为,租赁者逆来顺受,委曲求全,毫无还手之力。

“日本的租赁市场非常成熟规范,如果你想来日本开店,大可放心。”朋友这样告诉我。

在日本租房,对房东和房客有着租售同权的保障系统。房客和房东双方会签一个租约,一般是两年期的合同,期满可以续约。签约之后,房客住进去了,如果没有充分的理由,房东是不可以涨房租的,即使租约到期以后,租客可以正常续约,房东也不能乱涨房租,更不能强行把租客赶出去。类似使出断水断电这种下作手段,逼迫租客搬走;或者趁房客不在家的时候,撬门拗锁把行李扔出来,这些绝对的都不可以。房东未经租客同意进入房间属于违法行为,房东会吃官司,还会被拉入黑名单,再没有人租他的房子。

日本的法律规定,房屋的居住权大于产权,偏向于保护租客这一边的利益,因为租客是弱势方,房东是强势方。租客搬走了,房东可以找到新的租客,租金收益没有损失。而租客被撵走了,就会落得无家可归的地步,就会流浪街头。如果是店铺被无理收回,人家经营得好好的生意就会倒闭,事业破产,老板亏损,员工失业。这是完全不合理的,不利于人民的安居乐业,也不利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会导致很多不良的问题。

那么,房东的利益怎么保证呢?也有一个很好的方法,房东会要求房客提供一个日籍担保人,当房客因为某些原因拖欠房租,甚至失联了交不上房租,这个担保人就要替他交房租。如果没有担保人,比如像留学生,或者新到日本的外国人租房子,可以加入一个保证会社,付上一定的费用,大概一年一万日元左右,这个保证会社就会为租客担保。万一房客没有交房租,保证会社就会帮房客把房租缴纳,以保障房东的利益。

保证会社的服务还是很贴心的,朋友刚来日本的时候,就是通过保证会社租到房子。第一个月就忘了交房租,保证会社的工作人员打来电话找他,先是一番嘘寒问暖的问候,然后就说:“你是不是工作忙忘了交房租?”朋友说:“对,我是还没付房租呢,不是月底之前付就可以吗?”保证会社的工作人员说:“不是月底啊,我们约定的是28号付啊,可以提前,但不能延后。”日本人做事很精确,是几号就是几号,朋友的思维和做事方法还停留在国内的环境,觉得月底(30号)缴纳也没有什么不妥,差不了两天嘛。但他立马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连忙道歉说:“不好意思,我马上处理这件事。”

如果通知了房客,仍然不交,这个保证会社就会寄送来一个纸质的书面通知书,说你已经拖欠了房租,必须在某某时间之前缴齐。如果到期还没有交,下一步就会走及法律程序了。那个时候房客不但要交房租,还要缴纳滞纳金和其他各种赔偿,最主要的是房客的信任度就完了,租房中介公司也会将其拉入黑名单,以后租房会遇到困难,连带银行贷款也做不了。征信缺失,后果严重!

有没有房东撵走房客的事发生呢?还是有的!这一点初来日本的租客一定要重视!日本人都是极端遵纪守规的人,租客签约的信息实名登记在案,如果登记的是本人,房间就只能是本人住。你想再拉一个人合租,或者说悄悄地转租给别人,这种都是违法的。房东发现了可以把房子收回来,将你赶走,你也要不回一分钱。

从2021年1月1日开始,《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正式实施,将会很好地保护承租人的利益,实现法律意义上的公平正义。这一切也说明了一个事实:做人要诚信守法,做事要按章守矩。坚持这个准则,即使生活在别处,依然安稳驻心里。

 

【鱼翔浅底】

话说柳宗元系列(二)

(八)陆贽与陆质

洋中鱼

陆贽与陆质同音不同人,但是两人对柳宗元父子都有恩。

陆贽,字敬舆,苏州嘉兴(今浙江嘉兴)人,代宗大历年间进士。韩愈的恩师。“建中之乱”时出任翰林学士,为德宗执掌机要,撰写诏书,在未任宰相前实际上已经干起了宰相的工作,颇受德宗器重,他以近侍身份参与大事谋划,为平定叛乱作出了卓越贡献。贞元八年(792年)四月,宰相窦参被贬郴州别驾,陆贽接任宰相。上任后,他勇于指陈政弊,在税收、边防等方面提出了许多积极建议。因为有他在身边,平庸无能、刚愎自用的德宗才不致于犯更多的错误。尽管他当宰相不足三年,就被奸相裴延龄所参而罢相,最后被贬忠州别驾而死于忠州,但是,他为振兴朝政做了许多具体工作,包括为柳宗元的父亲柳镇平反,让他从夔州司马之职返回京城重任殿中侍御史。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陆贽为相三年,朝政出现中兴轮廓,所以说他被贬而死于异地,实乃唐朝的不幸。可能是他性格过于亘直,在被贬出朝廷之前已经为宦官奸臣所痛恶,他们跑到德宗面前诽谤陆贽,德宗最后被谗言迷惑,不仅将陆贽贬出朝野,后来十一年直到自己病故,所有百官均有自己亲选,而且空缺的一个相位一直没有补选。

陆质,初名淳,后避太子李纯讳改名质,字伯冲,苏州人,是著名《春秋》学家啖助、赵匡的弟子。贞元二十一年(805年)任太子侍读,著有《春秋集传纂例》、《春秋微旨》、《春秋集传辨疑》三部著作。他治学反对死守《春秋》章句,主张通经致用;他为政主张“生人”(服务百姓),社会理想是尧、舜、文王、武王之治,他从《春秋》中悟出“变而得中”之道,力劝太子将来通过变革达到“中庸”之道,在当时社会影响极大。

陆质住在长安城东官宦贵胄集聚地亲仁里,与柳镇柳宗元父子相邻,因而柳宗元拜他为师,学习治国之道。柳宗元的好友吕温也是陆质的学生,吕温被贬道州(今湖南道县)时,距在永州的柳宗元仅百余里,柳宗元通过吕温和另一前辈好友凌准获得陆质遗著而加以学习。从柳宗元的《答元饶州论〈春秋〉书》一文以及“永贞革新”前后一脉相连的政治态度来看,柳宗元受陆质的影响是很大的。

 

【细语微光】

童年有“鸡”

紫月天

走进家乡的宁静中,清晨,一阵阵清脆的“喔喔”声,在乡野间唤醒沉睡的人们。推开窗户,精神抖擞的鸡群围在院里啄食,一幕幕伴鸡的童年时光欢快的涌入眼帘。

在物质匮乏的年代,妈妈为给家人改善生活,从农村抓来几只小鸡仔饲养。每天放学回家,放下书包,我就“咕咕”地唤小鸡们吃食。看,它们欢快地蜂拥而至。饲料随手一撒,就成了指令,鸡儿们就冲过去抢食吃。有一只淡黄色的小鸡,每次都抢不到,眼见其他鸡娃,逐渐长得壮壮的,只有它,瘦瘦的,小小的。

于是,我便给它开小灶。每次我都会留些饲料单独给它吃。我一把将它抱在怀里,一点点喂食给它吃。微笑中,它也渐渐长壮实了。心里别提多高兴。

正当我开心,鸡娃都长大时,一场始料不及的“战争”,将一切的美好都毁灭了。鸡群也从此消失无影踪。

一日放学回到家,我如往常一般拿出饲料唤鸡群回家吃饭。“咕咕”唤了好一会儿,没看见一只鸡,回窝。我纳闷不已,到处寻找。

一群玩伴拿着树枝零零星星散站在一处空屋旁。定睛看去,只见一簇鸡的尾巴毛漏在墙边。我悄悄走近,却见是我家大黑。红着眼,炸着毛,一动不动,气势汹汹地守在墙边窄洞口。我从未见过大黑如此这般狂躁的模样,只得小心翼翼伸过手去拉它的尾巴,它居然被我一动不动地拉了过来,鼻子喘着粗气,好像气疯了一般。我探头向墙洞凑过去,那不是咱家大白吗?

一身白毛炸开了,鼓着胖嘟嘟的肚子,低头发出低沉的“咯咯”声,好像在说:“你来呀,看我不啄疼你。”难道自家大白和大黑打架了!

从现场勘探的情况判断,是它们干架了!

我欲将大白从洞里拉出来,讲和!没想到大黑不乐意了,立马鸡跳三丈高。又冲了过来,在洞口,两个开仗了!我傻眼了,呆立站在墙边,只见两只肥鸡此起披伏的飞起半人高,尖尖的鸡嘴毫不留情地啄向对方鸡头。翅膀扑腾,搅得地面灰尘飞旋。

“妈呀,鸡打架了!”这已经完全出乎我的掌控了。赶紧求救,不然,我也成为“战争”的战利品了!听到呼声,妈妈从家里冲了出来,拿起一根树枝将两只战得不可开支的鸡分开。

终究,斗红眼的两只鸡在妈妈武力面前落荒而逃。可是它俩的战斗史在院里的大人小孩口中传为奇谈,妈妈为避免鸡群再起战争,伤及无辜小孩,只得将肥鸡送人,宰杀炖汤。

闻着沁人心脾的鸡汤,我却无语凝噎,一口吃不下去。只是躲在枕头下,悄悄抹眼泪。

长大后,身处城市,带着孩子回老家。孩子最开心的时刻,就是追逐一只只奔跑的小鸡们;最好奇的就是蹲在鸡窝旁,看着母鸡一屁股坐在鸡蛋上孵小鸡;最有趣的是等母鸡下了蛋后,到鸡窝捞温热的鸡蛋。

明朝著名画家、文学家唐寅,曾写过他眼中的“鸡”:“头上红冠不用裁,满身雪白走将来。平生不敢轻声语,一叫千门万户开。”

栩栩如生的诗句里,鸡,从千年的历史中沉淀而来,气韵非凡。伴着华夏儿女的童年,鸡,是记忆,是童趣,是文化,是动物与人的和谐共处,更是生命中一抹承载温情的亮色。

 

【乔乔散文】

农院秋景

乔加林

姨弟金榜题名考上大学,周末举行升学宴。我开着车带着老婆和女儿一起下乡出礼,顺便看望住在乡下的岳父岳母。来到岳母家,走入秋的篱院,清爽的笑意弥漫在空气中。沿着秋的蹊径走去,秋意倏然从四面八方围拢过来,眨眼间整个身心便裹在了密密麻麻的秋色里。

离开城里的秋阳,回到乡下老家,坐在农家小院里,倾听天籁,放飞思绪,悠然遐想。抬头望去,天空高远得出奇,仿佛要离我们远去,寻求更高的境界。雨后的天空又宛若洗过一样,洁净蓝雅,恬淡朗润。几片白云在蓝天下缓缓游弋,不忍离去,不知是依恋天空,还是迷恋秋阳大地。风,掠过树梢,簌簌然像秋的絮语。几声脆脆的鸟鸣,荡漾在含有泥土香味的空气里。抛却了城市的拥挤和喧嚣,浮躁的心境变得澄明阔达,怡然盈实。置身乡下小院的温雅,便拥有了大自然灵气,一份淳朗从容。暖柔的秋阳下,院墙外一片片秋叶飘下来,那是秋天的精致和明快,季节的纯真和升华。

农舍简朴而端庄,三间堂屋和三间厢房,红砖青瓦。泥土筑成的院墙使得小院清新而明丽,不高不矮的院墙挡在周围,大门上的一幅“万事如意满门顺 四季平安全家福”春联,依然散发着五彩斑斓的民俗气息。门前菜地里辣椒披着半黄半绿的外衣已经感觉到秋天的意境。屋后的小野花有一朵没一朵地开着。小女捕捉鲜花上翩翩飞舞的蝴蝶,又时而故意在外婆外公面前嗲气撒娇,声调微细,温婉,轻缓。

乡村的屋檐,永远是麻雀的乐园。麻雀们飞进飞出,“叽叽喳喳”吵个不停。是客人们的到来让麻雀们感到不安,还是麻雀们在“笑问客从何处来”?不得而知,也许兼或有之吧!鸡窝里的母鸡正在下蛋,三只肥大公鸡与六只母鸡在院内互相追逐嬉闹着。我们的到来让农家小院里增添了欢声笑语,一边品味着家庭的融乐与和谐,一边感受着秋天的明媚与安谧,自是惬意至极。

秋已然到来,洒下一片秋韵,滴落一串祥和,但对夏还是极力挽留,院外的几棵大杨柳树梢已是半黄半绿。早熟的玉米已经堆积在小院中央,黄灿灿闪着亮光,向秋风诉说着丰收的喜悦。菜园子篱笆墙上的扁豆,已脱掉了绿色外衣,些许皱巴巴的叶子悬在空中,让人一眼就看到了秋天的张扬。

院子里的石榴树在风中发出吱吱的响声,叶子依然碧绿,满树枝叶饱含笑意,舒展手臂,舞动绿发,挽着秋风在院中惬意地晒着阳光。

秋的金黄,秋的硕果,已经挤满小院的每个角落。屋角、墙头上三三两两的秋草,忍不住探头探脑,像要走上前来与人分享秋的成熟。墙边几丛黄色的秋菊,在微微秋风中滚来滚去,像一团团毛茸茸的童话,伴着孩子与外公外婆们的欢声笑语,沐着秋色秋韵,我拿出手机把这美好的图画永远定格在乡下老家的小院里。

 

【飞鸿传书】

青春在路上

刘文华

自16岁那年去外地求学,背起行囊走出家门,就注定了整个青春要行走在路上。因为,在热血男儿的心目中,好风景和好姑娘都在那遥远的地方。

从故乡泥泞的田间小道上出发,涉过一条条山水,穿过一座座城市,执意让稚嫩的思想承受风雨的洗礼和抽打,让年轻的意志负起岁月的检验和考量。总相信山那边会有一片新天地,到了那边,地平线又伸向更远的前方。视野就在峰回路转中开阔,信念就在山重水复中坚定,放飞的思绪便旗帜般地在山林丛野间飘扬。在阳光如炙的中午,我一路翻晒着自己的思索,就像农夫翻晒着麦子,直至它们次第而熟;在漆黑如泼墨的子夜,我又把足音敲成鼓点,把心率跳动成音符,一路唱着自己的歌谣寻找光明。

青春在路上,就不会以瞬间的得失而斤斤计较,因为前方有更美好的事物;生命的内容永不会苍白,因为沿途的人文景观会不断更换你心灵的版图。人虽走在喧嚣尘世,然心儿却天马行空。塞北的雪会雕你冰清玉洁,高原的风会铸你铁骨铮铮,江南的雨会浇得你心花怒放、诗兴勃发,而只有走进茫茫戈壁,你才会懂得一滴水或一片绿叶的分量。

青春在路上,距离仅仅是一个概念,从天涯到海角,从少年到青壮,仿佛只是咫尺之间。信念比山更高,目光比路更远,而越是在走,就越是明了生命的短暂和飘忽。当我听到执著的驼铃在炙热的大漠上响起,当我看到成群的马儿在辽远的草原上追赶西去的太阳,我会情不自禁地战栗,会热泪盈眶,会顿感生命的仓促和悲壮。这时候,也只有到了这样的时候,你才能真切而灼痛地体会到,白雪燃烧是怎么回事,沧海桑田是怎么回事,一切都那么壮丽,一切又那么易逝,我还有什么理由不继续我的行程?有什么理由不投入我有限的青春和生命,去爱我该爱的人,去做我该做的事,去走我更长更远的路!

青春在路上,为前进的队伍自觉地增添一份动力,为后面的朋友留下一个方向,也许我这中间的位置无关紧要,但我认定了我是一座承上启下的桥梁;青春在路上,我感到自己责任重大,感到古人和来者的情结就维系在我的肩膀上,也许我的耕耘注定不会发芽,但我不遗憾我千百次的播种;青春在路上,把多彩的梦洒遍天涯,把探索的歌唱给四方,也许有一天我终会把路走绝,在愁肠百结中误入低谷,但我仍会在倒下之前,挣扎着竖起一块“此路不通”的牌子,给后来的朋友以沉痛的忠告和警示。

其实,我失去的仅仅是安逸,只要在走,只要青春在路上,沿途就有数不尽的风光。

 

转眼之间就老了
惠军明


不知道何时鬓角已染霜  不知道何时颜容已沧桑
忽然怀念从前那些逞强  和懵懂无知的年少轻狂
一瞬间发现人生太短暂  一瞬间发现路不再漫长
还没腾出双手拥抱自己  时光竟已走得这么匆忙
怎么刚刚学会懂事就老了  怎么刚刚学会包容就老了
怎么刚刚懂得路该往哪走  怎么还没走到就老了
怎么刚刚开始成熟就老了  怎么刚刚开始明白就老了
怎么刚刚懂得时间不经用  怎么转眼之间就老了

听到秋裤大叔《一晃就老了》这首歌曲,心猛然被歌词击中,失神恍惚起来。歌曲所唱的,与自己的心境何其相似啊!
“老”,这个与自己曾经陌生的字眼,如今悄悄潜入身旁。驻足镜前,见曾经的黑发堆满白霜,曾经光滑的眼角多了些许的皱纹,曾经青春的脸庞多出很多沧桑,我的容颜已经不复从前。尽管自己嘴上不服老,但身体的变化显而易见。
也曾意气风发,也曾豪情万丈,但随着阅历的增加、年龄的增长,曾经懵懂无知的少年轻狂远去了,好胜争强的执念减弱了。凝望逝去的岁月,那些青春的影像和印记历历在目,它们令人怀恋不已。
时光的脚步永不停息,年轻与衰老转化的节奏竟然如此快捷,让我始料未及,猝不及防。扪心自问,经历过年轻的洗礼,我才刚刚迈向成熟,才刚刚感悟到人生的某些真谛,才刚刚明白了一些做人的道理,但我还没有好好调整自己,拥抱自己,怎么转眼就老了?
听着秋裤大叔的一唱三叹,回想自己的人生历程,不禁引发出强烈的人生共鸣。
“老”,是一种衰朽的状态,是生命活力减弱的标志,意味着人生的徐徐落幕。谁都不喜欢衰老,谁都希望自年轻的状态能保持得长久些,但人生一世,草木一秋,岁月轮回,周而复始,这就是大自然的规律。不管你喜不喜欢,愿不愿意,准备好了没有;不管你是何种身份,何种地位,有钱没钱,都要面对“老”的到来。
近来有一件小事让我记忆深刻。同事家有一上幼儿园的小女孩,第一次见面就喊我“校长”。她给我封了如此大官,满足了我的虚荣心,让从未当过官的我心花怒放,喜笑颜开。问她为什么这么称呼我?她说因为我头发白了许多,额头皱纹很多,比她妈妈老得多。她说完,我不禁哑然。童言无忌,孩子不会撒谎,在她眼里“校长”就是“老”的代名词。看来,我确实老了。
说到“老”,不由想起我不久前谢世的父亲。父亲退休后,精神状态不错,与同龄人相比显得年轻。但那一年冬天,不到七十岁的父亲突然得病,虽经多方求医,但依然不能阻止病魔肆虐。曾经目光炯炯、满脸红光的父亲变得憔悴枯槁,老得极为迅速。看着病痛中的父亲,看着他在老境中挣扎,让人悲痛欲绝,泪如泉涌。
近来常听母亲絮絮叨叨,说某某某得病住院了,晚景凄凉;说谁谁谁又不在了,可怜之极!那些人都是母亲熟悉的人,陪伴她走过一段段人生历程,母亲说得哀伤,让听者动容。母亲老了,属于她的世界在渐渐黯淡!母亲的牙齿几乎掉光,头发花白,精力大不如前。最近一两年年,她的听觉下降得厉害,我们对母亲说话,她常常听不清楚。她一个人呆在家里,听不见电话声,也听不见门铃声。“老”,在折磨着母亲。
还有妻子,她近来也显出老态了。年轻时,她身材苗条,精神饱满,充满活力。有一次我们爬太白山,她身轻如燕,攀爬很快。我费劲追赶,气喘吁吁,总撵不上她的身影。如今家庭琐事,孩子功课,单位工作,压得她喘不过气来。那一头青丝也已变白,身材开始发福,心率不齐等症状悄然袭来。
“老”悄无声息到来了,它无言宣告:日子过一天少一天,时间用一点少一点。岁月无情,人生苦短,面对依然存在的友情、亲情、爱情,且行且珍惜吧!

 

【岁月悠然】

牵牛花,爬满故乡盛夏的篱笆

关峰

  牵牛花爬满故乡的篱笆墙,带有乡愁的风情。牵牛花又竟相绽放了,紫色的花朵面向阳光,仿佛抖开的绿幕,绿的出奇。粗壮的藤蔓缠绕着篱笆围成的院落,任牵牛花肆意生长,努力地向上攀爬,这就是所谓的“牵牛花精神”。“绿蔓如藤不用栽,淡青花绕竹篱开。披衣向晓还堪爱,忽见晴(蜻)蜓带露来。”北宋诗人陈宗远更爱好牵牛花,这正应了他那首《牵牛花》的诗。

牵牛花,篱笆墙,这是故乡小院里的风景。单调的篱笆、柔弱的牵牛花,哪一个单独在一起都会显得脆弱无助,一旦牵牛花攀上了篱笆,恰如找到合适的地方,绿色的小生命方显示出来。牵牛花的叶子像心一样,开着喇叭样的花朵,村里人又喊它喇叭花。花儿有紫色、红色和白色,味香又浓浓的。只要有一线希望,牵牛花就会努力的、无拘无束的向上爬行,构成一道彩色的墙,形成一道绿色的风景线,给盛夏平添了几分清凉舒适之气。

“银汉初移漏欲残,步虚人依玉栏杆。仙衣染得天边碧,乞与人间向晓看。”北宋诗人秦观在《牵牛花》一诗中这样写道。我最爱紫色的牵牛花,给人带来美的享受。质朴的牵牛花,美丽而不骄奢,寄语众人美好的期望。每个花藤叶片柄处都会长出一个花梗,每个花梗又能长出五个更小一点的花梗来,绽放出五朵牵牛花。藤蔓继续往上爬,藤上的花朵一层一层地生长着。有人说牵牛花比较任性,大自然赋予它无拘无束的性格;有人说牵牛花是无私的,当阳光普照时,牵牛花会把花朵合起来,把明媚的阳光让位于绿叶,让叶面通过光合作用,把氧气释放于人类。牵牛花每个花瓣都是半圆形,它的根很长很长,花朵却很轻很轻,这种韧性赋予牵牛花无限向上的爬行力量。

每天清晨,吸吮一夜露珠的牵牛花绽开了花朵,把自己娇艳的一面朝着阳光微笑,当阳光微弱时,它开得正艳。当阳光灿烂时,温度限制了牵牛花的笑容,它慢慢收敛了,把脆弱的花朵合起来,犹如睡着了。经过一夜休眠,侧耳细听,仿佛能听见滴滴答答的起床号。牵牛花又绽开了花朵,它具有其它花朵所不同的特点,其它花一次开后就凋谢了,牵牛花能周而复始的开放多次。牵牛花花期之长,是其它花无法比拟的,从春天破土而出,夏季开放、秋季开放。虽然花朵很小,但花茎挺得直直的,不屈不挠,蔓延地生长,努力的样貌让人羡慕。

“晓思欢欣晚思愁,绕篱萦架太娇柔。木犀未发芙蓉落,买断秋风恣意秋。”也许北宋诗人杨万里更好牵牛花,才在《牵牛花·其二》一诗中这样写道。牵牛花是不甘平庸的花,它不会落在别的花后面,争着抢着向上攀登就是它的魅力所在。朵朵仰着头,仿佛吹响的号角。天冷了,秋深了,把成熟的种子孕育,寻找篱笆墙下最温暖的地方落下,把黑黑的果实安家在此,来年盛夏,故乡篱笆墙下又是一幅风景。

 

哑巴爷的幸福

熊建军

 我们村几乎都是一个姓氏,只有两家人是从外地搬来的,也就是说除了这两家人,我们都共同一个祖宗,因此村里人都接照辈分称呼。现在我所叙述的这个哑巴爷,顾名思义,他是个哑巴,与我爷爷同辈,故我尊称它为爷。

其实,哑巴是有名字的,名华明也。但村里人见他又聋又哑,索性直呼哑巴,这也是社会一种不良的习惯吧。哑巴爷只大我几岁,我们小时候,也是好伙伴呢!哑巴爷从小就没有父亲,到10多岁时,母亲也改嫁了,他跟着哥嫂过,嫂子待他还不错。

在我的记忆里,哑巴爷吃苦能干,心肠好。小时候,我们经常在湖边放牛,其他伙伴把牛一扔,就跳进湖里游泳了。哑巴爷躲到一旁钓鱼,或者到湖里有藕的水域潜水挖藕。潜水挖藕,可不是什么人都能做到,需要潜水本领很好才行。他常常不是钓到了鱼,就是挖到藕。有时候,他把鱼或藕会分一些给其他伙伴。每到傍晚,我们骑着牛回到村里,大人们都夸他:“哑巴就是能干,他们家今晚又有一碗好菜下饭了。”在30年前的岁月里,如果家里吃得上鱼,可让人羡慕呀!

由于他不能说话,有时候会遭到调皮的伙伴们地欺负,每每遇到这种情况,我很同情他,为他打抱不平。为此,我们的关系越走越近,也越来越好。有一次,我们同往常一样放牛,但到太阳快落山了,我家的牛找不到了,看到同伴们骑着牛兴高采烈的回去了,我急得哇哇大哭。哑巴爷看到我如此这般,就把他家的牛拴好,跑到我面前,冲我摆摆手,指指自己,又指指我,再向周围画了个圈,意思是让我不要哭了,他帮我找牛,我顿时心里踏实多了。

我们渐渐地长大了。哑巴爷虽说是个哑巴,但他精明能干,而且人长得很英俊,经好心人牵线搭桥,他的哥哥嫂嫂也乐意帮他成个家。于是,哑巴爷的新娘在敲锣打鼓中娶进了门。那天,村子里的男女老少都去给他送祝福,喝他的喜酒,整个村子里一片喜气洋洋,热闹极了。

婚后,哑巴爷的日子过得可幸福啦!第二年,他媳妇儿给他生了个大胖小子。这小子一岁多,就唧唧哇哇说个不停,逗得村里的人个个都乐呵呵的,似乎在弥补他老爸的缺陷。

在这样美满的日子里,哑巴爷更勤劳了。农闲时,他跟随村里人到城里打工,什么脏活累活都干,他从不知道要价,别人给多少他就得多少,而且还没有牢骚,深得雇主喜欢,前来找他干活的人络绎不绝。我敬爱的哑巴爷可吃香了,他干不完的活,就介绍给村子里的人干,可把这些人乐坏了。

近几年哑巴爷不进城打工了,在家学别人搞起养殖业了,养什么?养黄鳝!这玩意儿,可走俏了,价格也好,平常一斤要卖20多元,到了过年过节,价钱卖得更高了。哑巴爷现在的生活是芝麻开花——节节高,他可开心了。两年前,他见到我和弟弟从外地回到老家过年,拉着我们非要去他家喝酒不可。他的意思是我们几年都难得见上一面,今天见到了十分高兴,要在一起聚一聚,乐一乐。哑巴爷还把自家养的一条狗给杀了,款待我们,我看到他待人这般豪情,十分感动。

我们在推杯换盏之间,有乡亲告诉我,他现在一门心思养黄鳝,想多赚些钱给他儿子娶媳妇儿。我从他眼神里,感受到他内心的炙热,他无怨无恼,像阳光一样明媚,让人感到无比灿烂!

 

我为爸妈贴秋膘

付景莉

 “立秋到,贴秋膘,冬去春来身体好!”说的是立秋到了,天气渐渐转凉,这时人们应该多吃些肉食,补充一下因夏天天气炎热食欲差、加上流汗而带来的身体亏虚,提高免疫力。在我的老家,以前人们贴秋膘大多都是炖猪肉,后来大家渐渐学会了养生,于是就改为炖羊肉了。

以前父母年轻、在老家时,我们家也养羊,后来二老年纪大了,就把羊处理掉搬到县城居住了。那一年刚上秋的时候,我说:“老妈,过几天咱们回老家,我给你和爸买只羊炖了贴贴秋膘吧?” “再过段时间吧,人要贴秋膘,羊也要贴秋膘啊!现在羊还很瘦,一抓一把骨头,没啥肉,等过段时间羊上膘了再买吧!”母亲回答。

农历9月初的一天,我和父母乘车回了老家,我们从三伯家堂哥那里买了只个头不是很大、但挺肥实的小羯子(被骟过的公羊)。堂哥杀羊,我家大哥给他打下手,他们俩用了一个多小时就把羊给收拾出来了。堂哥边干活边对我爸妈说:“老叔老婶儿,你们可真有福气哩,都说嫁出去的女儿如泼出去的水,咱村嫁出去的女儿有钱的不少,但真正舍得为父母花钱买羊贴秋膘的并不多见呢!”爸妈听了,一脸幸福地笑,并说我不但给他们买羊,还经常给他们钱,并经常在网上快递给他们买衣服和好吃的,堂哥听了羡慕不已。但他们的谈话却弄得我很不好意思,我觉得孝敬父母是每个做儿女的都应该做的啊,这没什么,我们小时候,他们辛辛苦苦、省吃俭用地养我们,现在我们长大了,能独立了,父母却老了,我们为他们做点事自然也是应该的啊!

我先淘米,蒸上米饭后,将提前留出来准备炖的羊肉洗净切成小块,然后用干柴点着炉灶烧上半锅水,待水开后,把切好的羊肉放进去焯去血水后捞出,倒入炖锅中,将带皮生姜和大蒜瓣儿拍扁,辅以酱油、大枣、陈皮、大葱段、八角和花椒盒一同入锅,加入适量的水和盐,滴入几滴白酒搅匀。火一直烧得很旺,已经开锅有一会儿了,这时母亲对我说:“不要继续添柴烧大火了,要渐渐减成小火。”我问为什么?母亲说:“紧锅粥,慢锅肉,熬粥开始要用急火,但炖肉要在开锅后用小火慢慢熬炖,到时肉质才更细腻、鲜美、好吃啊!”我不禁感慨,这就叫“慢工出细活吧!”

于是,我按母亲的教法,渐渐减少往灶里添柴。大约多半个小时后,我不再往里添柴。待灶里的柴燃尽后,用余下的熟火又慢炖了大约一小时,出锅前几分钟,撒上一把枸杞子搅匀,肉就算炖好了。

这时,其他人的活也都干完了,于是各种饭菜都盛上桌,开吃。只见父亲边喝着羊汤、吃着香喷喷的羊肉和羊下货,边说摸不着后脑勺,母亲的眼睛也笑得眯成了一条缝。看着爸妈高兴的样子,我的内心无比幸福。

眼下又到了秋季,又该“贴秋膘”的时候了,可惜父亲已经不在了,但我还是打算过几天回老家,给母亲再买一只羊,让母亲瘦弱的身体再贴贴秋膘,只有母亲的身体好好的,才是我们最大的幸福。

 

有一种爱叫温暖

杨瑞芳

和老公结婚已经整整27年了,他在陇海线一个四等..一小站工作。我们是通过媒人介绍认识的,谁知结婚后,两个人性格不合,我们经常吵吵闹闹,也闹过几次离婚,他的宽宏大度和责任担当让我打消了这个念头。再说儿子都已经到了成家立业的年纪了,和他凑合过吧。

老公是一个平凡的人,不会花言巧语,在我心里他一直是个实实在在的善良人。在平凡的日子里,曾经感动过我很多次,而记忆最深刻的是十年前的一段往事……

那是一个飘雪的隆冬,我在铝厂车间干活,还要再加两个小时的班才能回去,于是我打电话告诉他可能得晚一点儿回家。老公说,没事,我也刚下班,在路上,你什么时间回来?

我刚想告诉他还得两个小时,手机就没电了。想找个人用别人的手机打吧,一个个都在不同岗位上忙碌着。想想还是算了,老夫老妻了,儿子都上初中了,还用如此浪漫?终于下班了,我冒着漫天飞雪匆匆往家赶。已经很晚了,我想这时老公一定等候在客厅,把空调开得很暖和。餐桌上应该还摆了温热的饭菜,肯定有我喜欢的那道。想到这里,不由加快了脚下的步子。却突然,在离家二三十米远的地方,我看到了老公,他在不停地跺脚,天气预报说,今天豫西地区普遍降温。

他站在黑暗里,只是一个模糊的灰色轮廓。但我知道那是老公。我对他太熟悉了,熟悉到可以辨认出他的一根发丝,一个动作,一缕气味,甚至一个影子。我轻声说,你怎么在这,黑灯瞎火的。他就走过来说,怎么现在才回来?

我看到他全身上下都是雪花,身体在不停地发抖。天很冷,刺骨的风雪夜把人的衣服,一点一点地刮透。

我说你在这里干什么?他说,在等你回来,这里新挖了一条沟,记得早上去上班还好好的,可能在维修小区的供水管道,也没有警示标志。他拉着我的手,小心翼翼地绕过那条沟。

你等在这里,就为了告诉我有一条新挖的沟?我又不是三岁孩子了。我满不在乎地说道。

是啊,这么冷的天,万一摔倒了怎么办?我是担心你。老公说着我们已经到了楼下。

记得我们刚结婚的时候,我下班晚一会,他总会在小区大门口等我,有一次,我的闺蜜失恋了,让我陪她喝酒,直到子夜时分才回来,当我走到小区大门时,看到老公趴在门卫的桌子上睡着了……那一刻我感动的泪流满面。

想到那一幕,我的眼睛潮湿了,为眼前的老公。我觉得他像一个热恋中的男孩,风雪中,正忐忑不安地等着他的心上人。

上到六楼,在门口抖落掉全身上下的雪花,进了屋子,老公急忙去开空调,又从冰箱里拿出中午我炒的菜和米饭。我愣住了,你下班了一直没有回家?

老公说是啊。

下了班,你就一直等在那里?我问道。

他说是啊,本想打电话告诉你小心点,可是你手机没电了,打不通。

你在那里等了两个多小时?怎么不先回家取取暖?你这么傻啊。

我怕万一刚回来的时候,你也刚好回家呢?沟那么深,又没任何标志,还下着雪。

从那里回趟家添一件衣服,不过两三分钟,你怕我在这两三分钟内回来,就一直不敢离开?我心疼地说道。

是啊是啊。老公说着,要去厨房做饭。

原来老公是一个细心体贴的好男人。这时,我发现他的左手鲜血淋漓。急忙去卧室药箱拿碘伏给他消炎,可是手上的血痕已经结痂了……

此时,泪水早已模糊了我的双眼,不知道是为老公,还是为自己。

几年前,我在《青年文摘》杂志看到一位女作家的文章《凑合的婚姻最幸福》,想想自己的爱情和婚姻也是凑合的,但彼此是幸福的。

有一种爱叫温暖,平凡人也有真爱。

 

致敬白求恩,争做新时代医者

郝予哲

提到白求恩先生的名字,我心里就充满感动。白求恩精神影响了几代人,也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医务工作者,充分发扬救死扶伤的精神,用高超的医术,千方百计挽救每一个患者的生命。他是我心目中的英雄!作为一名护理医学生,我向白求恩先生致敬,学习他的精神,争做新时代医者!

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和各个历史时期,涌现出了无数感天动地、可歌可泣的英雄模范,他们用鲜血和生命,用智慧和汗水,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谱写了名垂青史、彪炳千秋的壮丽篇章。白求恩是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100位英雄模范人物之一,是伟大的国际共产主义战士,著名胸外科医师。说到白求恩,每个人都不陌生,他的光荣事迹可不止一点。

白求恩1890年出生于加拿大,1938年来到中国参与抗日革命,不顾危险,组建战地流动医疗队,就地施行手术,推动创办医院和卫生学校,直至1939年因病逝世。他在中国工作的一年半时间里,为中国抗日革命呕心沥血,毛泽东称其为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1924年,白求恩身患肺结核,却仍然顽强拼搏,发明“人工气胸疗法”,并且在自己的身上实验大获成功;1931年,白求恩和美国费城皮林父子公司签署特许专利协议,授权对方全权制造和销售由白求恩发明、且以“白求恩器械”命名的外科手术器械达22种,这些器械在当时处于领先地位;1936年至1937年,白求恩作为国际反法西斯志愿者投身西班牙内战,在此期间创办移动伤员急救系统,成为日后被广泛采用的移动军事外科医院的雏形;1938年4月经延安转赴晋察冀边区,出入火线救死扶伤,把手术台设在离火线最近的地方。他的牺牲精神、工作热忱、责任心均称模范,直至以身殉职。白求恩始终以人民健康为至上,他有着专攻术业的心,甘于寂寞的心,坚忍不拔的心,更有救世济人的心。白求恩胸中燃烧着一团火,奔赴中国抗日的最前线,这团正义之火永远照亮和温暖着世界上所有需要关心和帮助的人们。

创办卫生学校时,聂荣臻司令员提议让他当校长,他婉言谢绝:“我是大夫,要到前线抢救伤员,不能拴在后方,但我可以为办学做点具体事。”白求恩一方面在冀中物色一批医学专家推荐抽调充当骨干教师,一方面在战斗间隙起草《军区卫生学校的教学方针》。他还撰写了《消毒十三步法》《战地外科组织治疗方法草案》等教材。

白求恩在征服“死亡”威胁过程中的坚强毅力,处处为他人服务舍己为人的精神,为医疗社会化而不懈奋争的崇高精神,都让我敬仰和感动。我知道,医者要有好的学问,还要有好的品格。我现在只有好好学习专业知识,苦练技能,创新技能,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立足本职岗位、坚持立德树人,谨遵“敬业、严谨、仁爱、优雅”的谨训,以后才能成为一个优秀的医务工作者。

白求恩精神永远是我的动力!

 

【往事如歌】

皮皮窝,摔八瓣

 赵秀坡

 

“皮皮窝,摔八瓣,窟窿大了做大官。”

啪——

不用猜,那个年代过来的人都知道这是摔“皮皮窝”的声音。有的地方摔“皮皮窝”又叫摔泥泡、摔泥巴、摔泥窝窝……

制作“皮皮窝”的原料很简单,一小堆土,一壶水足矣。把土围成一个小圈,往里面倒些水,把周围的土逐渐往圈里推,水土彻底交融后,就开始和泥巴。与和面差不多,小手反复地揉,反复地搓。稀了,要加土;干了,要添水。直至泥巴被揉得外表光滑、软硬适中为止。如果直接用铲子去池塘或沟渠边挖胶泥(比较硬的一种泥),揉搓成可以摔“皮皮窝”的泥巴也可以。拧一块揉好的泥巴,把它团成扁圆形,再捏成碗状,“皮皮窝”就做好啦。当然,捏“皮皮窝”也是有技巧的,就是边缘要齐整较厚,内部要空大,顶部要稍薄。因为边缘不平的话,“皮皮窝”容易漏气,炸开的洞口小。顶部过厚,那么炸开的口子就小或者摔不出洞洞。

在开阔、平坦、阴凉的地方,“皮皮窝”对抗赛开始啦!一般都是两人一组,首先互相检查有没有作弊的(就是事先前偷偷在“皮皮窝”上面弄开一个洞),确认过后,然后双方同时做预备式:双脚叉开,弯腰稍下蹲,右手高举“皮皮窝”,同时嘴里念念有词:“皮皮窝,摔八瓣,窟窿大了做大官。”话落手落,只听得“啪——”“啪——”,伴随着清脆、惊天动地、富有爆破力的声响,“皮皮窝”分别绽开了大窟窿!有的泥点子甚至溅到了脸上,头上,也顾不得擦。别以为自己的窟窿大就赢了,要等看过对方的“皮皮窝”后再分胜负——谁的“皮皮窝”窟窿比对方的大,谁是胜者。按照规矩,输的一方要用自己的泥巴把胜利一方的“皮皮窝”的窟窿堵上,俗称“进贡”。然后进入下一轮比赛,如此往复,乐而不疲。

当然,高手也有“马失前蹄”的时候。有时求胜心切,操之过急,摔“皮皮窝”的角度没有掌握好,“皮皮窝”摔在地上既不发出声响,又不裂开口子,成了一堆“稀屎泥”。还有的过于激动,还没等“皮皮窝”落在地上,自己就把“皮皮窝”抓成一团了……遇见这些出师不利的情况,只好自认倒霉,乖乖地给对方补窟窿。

补窟窿也很有意思。输的一方,有的大大咧咧地拧一块泥巴糊过去;有的富有心机的,把一小块泥巴拍成薄片贴上去,惹得胜方只翻白眼。如果两人摔的窟窿大小差不多,就会“王婆卖瓜,自卖自夸”,闹得脸红脖子粗谁也不认输,只好以和局收场,双方都铆足了劲,力争下一轮比赛胜过对方。

现在看来,摔“皮皮窝”无非就是赢对方的泥巴。虽说泥巴一文不值,但在比赛中,它就是金泥巴,就是香饽饽。胜利时,那种快感不亚于数学考了100分。再者,这种游戏取之自然,玩法简单,同时也能考验我们的智慧,强健我们的身体,何乐而不为呢?

在网上看到一则谜语,很有意思:

你一回,我一回,落到地上一声雷。

自己和泥自己毁,摔出窟窿别人赔。

看官,你知道答案是啥吗?

 

上学的仪式感

 莫小君

又到了上学季,看见一个一个小孩被家长牵着拽着向前走:“叫你早点起床起床,看嘛,现在来不及了。”一面馆店的老板娘焦急地打电话,电话始终无法接通,向老板抱怨:“叫你早点叫他,你不叫,现在手机也不接,不知道走了没有,开学第一天就要迟到。”街上,有的家长拉着小孩向公交车跑、也有的着急地向出租车招手、有的小孩边走边整理红领巾、有的小孩还在往超市里跑去买等,看见上学第一天,家长小孩们慌里慌张地走向学校时,我想起了上学的第一天,父亲培养我上学的仪式感,让我从容地高兴地走向学校,走向知识的殿堂,走向我向往已久陌生的地方。

那时,几乎没有幼儿园,全县只有一个文教幼儿,那是教师子女才能去读的幼儿园。大多数小孩到了上学年龄直接进入小学。上学对我来说是非常向往的,学校对我来说是陌生也是神秘的。父亲给我买一个黄挎包,一只铅笔,从单位上拿回一叠信笺纸,放在黄挎包里。早晨我自己早早地就醒了,想着将要见到新的同学、老师。我胡乱的吃了点饭,拿上我头天晚上放在枕头边的黄挎包,准备出门时,父亲叫着我:“小君,别忙走,现在你开始上学了,每天上学都要站在镜子旁边整理好衣服,照照镜子,看看脸洗没洗干净,嘴上有没有饭粒。”我兴奋地想急着走,不想啰里啰嗦地去照镜子看脸蛋,拿着书就想往外跑。刚跑到门口,就被父亲抓回来。父亲说:“上学就要有上学的样子,每天必须在镜子边照一照,并对镜子说:加油,小君!”

父亲每天要我上学前照镜子,为自己加油,只是想让我出门干净整洁些,每天给自己鼓劲,他也没有想到这本身就是一种仪式。在父亲严厉的监督下,我每天坚持上学的仪式。

小学一年级下学期寒假里,我早早地把作业做好了,在开学时的头天晚上,我把寒假的语文作业数学作业全部查检一遍,整齐地放在书包,把铅笔削好,橡皮擦擦干净一起放在文具盒里。因为习惯了要做上学的仪式,所以早早起床吃饭准备上学,不像有些小孩那样慌里慌张这也没带那也没带。当老师检查我寒假作业时,高兴地露出了笑脸,因为我的作业整齐正确,然后叫我帮她检查其他同学的作业。当我在检查别的同学作业时,有了一丝暗喜,这是老师对我的信任。后来,老师直接任我学习委员。从此我更是严格要求自己。每天上学仪式内容增加一条:我是学习委员,要样样带头。

在疫情期间,小孩在家上网课,很多小孩没有了约束,家长也放松的管理,认为网课可以随意一点。就是在这样没有人约束的情况下,有一位杂志总编,他却让女儿在家跟上学一样:早晨按时起床,洗漱吃饭,然后8∶00准时到书房上课,下课后从书房出来,休息,后又到书房继续听课,中午吃饭,午休。跟到学校上学没有什么两样。那位杂志总编说:要女儿始终保持上学仪式感,这样,不管什么事都不会影响学习。今年高考,他女儿考了712分,看到分数时,也没有像一些考生看到自己的分数那种意外狂喜,好像中奖一样,平淡从容。当总编告诉她分数时,她正在读《边城》小说,只是抬头说了一句:“还没有我平时成绩好。”

上学有仪式感,上学才有准备,学习再不才慌张,在什么情况下也会把学习当作一种应该的事,快乐的事。

 

那些不期而遇的温暖

汪爱贤

那天,我在家里进行了一场彻底的“断舍离”,当我清理书房时,无意中翻到了女儿上小学三年级时写的一篇作文,这篇标题为《一条“小黄河”》的作文,曾被列为范文贴在教室的墙报上。事隔多年,虽然稿纸已经有些发黄,但我一直保存至今,因为这不是一篇普通的作文,它记录着一个温暖而感人的故事。

记得那年下了一场特大暴雨,导致我们这个桂东小城多处出现内涝。坐着公共汽车放学回家的女儿,那天刚好穿着一双新买的白色运动鞋,由于怕下车弄脏了鞋子,正在犹豫不决的时候,一位扎着马尾的女人背起瘦小的女儿说:“来,阿姨背你过去,反正我的是旧鞋子!”女儿在作文中描述,她来不及看清楚阿姨的样貌,来不及跟阿姨说“谢谢”的时候,阿姨放下女儿,背影已消失在人潮中。但女儿永远记得那个放学的下午,有一位陌生的阿姨,背着她趟过了那条汽车与站台之间的“小黄河”。

说到“鞋”与“水”的往事,我的思绪又回到了上个世纪90年代初的那个夏天。那一年,还没修筑好防洪堤的桂东小城遇到了罕见的“6.19”特大洪水。洪水对于我们当地人来说有种说不清的情感,大家总是习惯每年洪水上街的时候要去看“水大”,而我也不例外。那天水位涨得很高,中山路和大南路一带已经被淹了。我当时蹬着自行车,想到中山路看看洪水上街的情况。当我途经和平路那个小斜坡时,由于猛地用力一蹬,左脚的鞋子竟然掉了下来。我连忙下了自行车,尴尬得正想往回走去拿鞋子,这时一位路过的中年男子已经帮我捡起了鞋子,并迅速地把鞋子放到了我的左脚边。当我正准备道谢的时候,那位好心人头也不回就走了。

还记得有一年冬天,我患了重感冒,在小区附近的诊所开了一些感冒药,晚上临睡前吃了药。半夜后,我的肚子开始出现一阵阵痉挛的痛,并同时出现手掌心又红又痒的症状。爱人看着不断冒着冷汗的我,吓得连忙要带我去看医生。但当时我佝偻着身子,已经站不稳了。爱人扶着我,焦急地在路边等着出租车。由于太晚了,我们等了好一会都没等到出租车来。这时,一辆黑色的私家车向我们驶过来,还没等我们开口求助,只听见男车主说:“看病是吧?快上车!”一路上,我们想留下那位车主的姓氏和联系电话,以便日后酬谢,可车主怎么也不愿意透露。把我关到医院他就开车走了,由于及时治疗,我也很快便脱离了危险。

当我怀着感恩的心,每次回想起这些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故事,心里便像沐浴着春风那般温暖。此后,当身边有人遇到困难的时候,我也学会了帮助别人。“勿以善小而不为”,乐善好施,助人为乐,是中国人的传统美德,有时我们一次小小的善行,可能化解的不只是别人的一次窘迫,一场尴尬,也许挽救的是别人的生命。所以,帮助别人既是一种美德,也是人格升华的标志,让我们携起手来,开启助人为乐之旅吧!

 

赤脚医生

方钰霆

小时候因为体弱多病,跑的最多的地方是一个叫“四方岭”的地方,那是一个孤零零的四方形土坡,面积大约数百平方,上面是唯一一栋那个年代最洋气的两层青砖楼房,楼板都是木质的,里面有两个机构在方圆几十里赫赫有名,一个是供销社,一个就是卫生所。我三叔就在卫生所里,他是远近闻名的“赤脚医生”,我们小时候最害怕的人,只要听说方医生来了,能起到止哭的作用。

我印象最深的是有一年暑假,三叔抢救溺水同学的事。因老家地处江南,池塘多水,小孩大多处于放养,导致每年夏季均有小孩溺水。只记得那天看见很多大人和小孩都往卫生所跑,我也跟着跑去才得知,有两位女生在水塘边采莲蓬,其中一位不慎掉进水里,另一位伸手去拉,不曾想两个都掉下去了,等大人们发现,打捞了半个多小时才拉起来。赶紧送到卫生所,三叔和另一位姓刘的医生抢救了一个多小时,做按压、人工呼吸等,终于救活了一人,另一位则不幸溺亡,直到现在我还记得她们的名字。

记得那时实行的是人民公社制,公社下设大队,因为卫生防疫的需要,公社决定每个大队选派两个初小毕业的年轻人集中学习基本的医学知识,回村后当赤脚医生。三叔那时大约十七八岁,被选派到马家堡学医半年即回村。他医术虽不高,但服务态度特别的好。常背着一个印有四四方方的红十字药箱,穿着白褂,挨家串户走访群众。尤其是流感时期或流脑时期,他不但走家串户发药,还得讲解预防知识,通常一天吃不上一顿饭,睡不上一次安稳觉。

乡村里的小孩怕打针,他便会千方百计哄小孩,或是讲故事,或是为他们唱歌,有时甚至买上一颗糖送给小孩,待小孩的注意力分散时,一针落去,还未等孩子“哇”的一声哭叫,针又拔出来了。这般一来,村里的小孩见了他,既爱又怕,大都会缩进母亲的身后,伸出头来,怔怔地盯着他身上的红十字药箱——那里面,既有糖果,更有针筒。

赤脚医生没有固定工资,初期只是以生产队记工分代酬,后来每月可以拿大队一些补贴。即便如此,三叔依然得到村民的敬重,大家的印象里都认为他是村里的大知识分子,是救命恩人,类似于古时候的乡绅。不管深夜还是风雨交加或雨雪交加的日子,只要有病人叫到,他就会赴诊,就会认真地为病人看病打针服药。自己治得了的,就一心一意尽力去治。自己治不了的,就建议送医院治,有时还亲自陪着送去。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赤脚医生的医术虽没有大医院里的医生高明,但有时大医院里的医生治不了的病,赤脚医生反而治得了。记得我很小的时候外公脑溢血导致半身不遂,县医院治疗了一个多月不见好转,三叔就让拉到我家,然后自己鼓捣一个电疗仪每天理疗和吃中药,大约三个月后自己就走回家了。我母亲的慢性腿肌肉痉挛也是通过这台自创的电疗仪治好的,那个时代就有了现代医学的理疗概念可以说非常了不起了。

“四方岭”卫生所大约保留了十多年,里面只有我三叔和“刘家河”的刘医生两个人,后来因撤乡并镇,卫生所一度迁至三叔自己家里,再后来迁到方家铺,但其性质一直没变。随着时代的变迁,卫生所曾培养过几个学徒,后来都考上执业医师离开了,只有他们两个一直干到现在。虽然科技教育不断向前发展,许多乡村都建立了医院,医生都规范化了,赤脚医生,渐渐地被医科大学的毕业生取代了。但偏远乡村医务所还是那些赤脚医生担纲,我三叔现已年逾七旬,却依然活跃在乡村,用他不太灵敏的双手去除乡亲的病痛。

 

怀念一口井

朱三英

 在世人的眼中,旅游中的风景让人流连忘返,而我要说的风景却永远在我心中。

初三时,我在病魔的折磨下选择了退缩。这个时候,擦干了汗水,母亲挽着还沾着泥浆裤脚,走到了我的面前,说道:“走,到县医院治病。”就这样,我再一次迈进那熟悉而讨厌的地方—医院。在医院里,我看见母亲放着小跑,到处问,终于找到正确的科室,治了病,拿了药。这个时候,我知道说什么都没有用,我走到母亲面前,鼓足勇气告诉母亲,我要去读书。

回首初中三年,母亲不断寻医问药,我也在中药、西药、偏方药中不断地感受着药的味道。初中毕业,我没有考入理想的高中,只考入一所乡镇高中。在高中到来之前,母亲决定想尽一切办法都要治好我的病。皇天不负有心人,我终于遇见了能治我病的医生,母亲紧衣缩食就是为了凑钱,终于治好困扰我4年的疾病。

高二时,我的身体遭遇了滑铁卢,神经衰弱和肠胃持续陪伴着我,在学习的道路上我再次败下阵来。这次我没有给辛劳的母亲说,而是悄无声息地回到了家。看见母亲与猪歌唱,在院坝与鸡鸭舞蹈,家中牲畜的叫声汇成乡村特有的交响乐时。母亲终于了解到情况,与父亲商量许久,将家中养殖多年的老黄牛出售了,为了给我治病。牛被牵走的时候,我看见母亲在山头凝望着,一直到老黄牛消失在视线里。听见老黄牛的叫唤声,看见母亲的种种不舍,我不想辜负母亲对我的期望,含着泪告诉母亲:我坚持带病学习。

神经衰弱刺激着我不能做题、不能思考,成绩严重下降,身体基本治愈后,不论母亲怎么催促我休息,我都选择继续学习,把丢掉的时间补起来。

高考我有点发挥失常,还好,我考上了一所本科院校。母亲看见录取通知书兴奋和激动的表情留在了记忆的深处。

母亲与风景本身并没有什么联系,只是在自己求学时的年少无知时,母亲用朴实的智慧来绘出属于母亲的风景,这道风景在我心中,一直到永远。

 

(责任编辑:洪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