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天博大文化视野(8月13日)

【鹏翔万里】

怎么就不肯签个字呢

贺鹏

一阵紧张的急救,患者还是没有从昏迷中苏醒过来。

郝医生看完患者的CT结果,对护士说,硬膜外血肿,准备手术,赶快请患者家属进来,术前谈话。

患者的父母是小区清洁工,一听说儿子要手术,老俩口全身都在打颤,眼泪哗哗地就下来了,问孩子还有救吗?

郝医生说,任何手术都有潜在风险,比如麻醉意外、呼吸、心跳骤停等,不怕一万,就怕万一,各种突发情况都有可能发生,这个“万一”万一落到了你们家,那可就是……

患者母亲没等郝医生说完,急忙从兜里摸出一个信封,悄悄递给郝医生。

郝医生用手挡了一下说,大姐,医院有规定,医生不能收红包,我们会尽快为你的孩子做手术的。

患者父亲哪容郝医生推让,一把从老伴儿手里夺过来,将红包塞进郝医生的抽屉里。

郝医生从抽屉里拿出红包,放在患者父母面前,说我们医生的工作本来就是救治患者的,请你们放心!

说完把手术同意书递给他们,说,这是手术同意书,请家属在上面签字。

患者母亲拿起“手术同意书”犹豫了,咋办呢?

患者父亲拿起郝医生退回来的那个信封,再一次放进郝医生的抽屉里。

郝医生有些生气,说你们不要这样,无论如何,我都会尽力的。

边说边把那个信封装在患者父亲的口袋里。

患者父亲知道事情不是他想象的那样了,二话不说,拉起老伴儿就出去了。

患者母亲从随身带的书包里掏出一卷卫生纸,撕了一块,捂住鼻子擤出一些鼻涕来,哽咽着说,老头子,你说咋办呀?

患者父亲冷着个脸,生气地把《手术同意书》甩在地上,大声说,咋办?你说咋办?医生连红包都不收了,那就是没救了呗,还签个啥字?你想人财两空啊?

患者母亲的眼泪就哗哗地流了下来,抽泣声更大了……

郝医生很清楚硬膜外血肿不是什么要命的病,但如果不能及时进行清除手术,很快就会脑疝的,可无论他怎么和家属说,家属就是不肯签字,急得他都要给患者父母下跪了,得到的还是患者父母不断对他说的那句话:我们不想人财两空。

郝医生眼睁睁地看着患者在他的眼皮底下慢慢没有了体温,变成了一具冰冷的尸体——

办公室里死寂。

郝医生呆呆地坐在那里就像一座雕塑,从外面照进些许光线,洒在脸上,显得一片煞白,他两只手抱住自己的脑袋,无论如何都想不明白,家属怎么就不肯签个字呢?

 

【种玉蓝田】

心痕

蓝狐

那一刻,我的心尖,隐隐地痛了一下。

随即,又平静下来。

只有山风,悠然地,顺着山势,一波一波地,哼着歌声,掠过。

我原本是要试着听清它们的唱词的,可偏偏那一声悄然的响动,让我的心,我的心尖,开始了疼痛。

那不是常规的痛呢!常规的痛往往自下而上,或是连接成片,再或是从心壤的某一处骤然而起,直至覆盖了整个心胸。

但这次不然。

准确地说,它是自上而下,由一个点起始,尔后突然下划,并随即加速,以绝对线性的、分蘖的、裂帛般的轨迹,瞬间令一颗完整的肉心痛作了两瓣儿!

心神的反应,俨然也赶不上它的急速。

于是,很快,我重又归于了平静。

只是,我此番的平静,应是在完整的心被一种绝非轻易听到的尖啸,割裂了……

这一处山野,我实则已经登临了数次。单单在深秋时候,也同样不止一次来此驻足,或依着山岩,或傍着树干,一面凝眸望远山含黛,一面屏神听林涛唱和。每每至此,靛青的山,裹挟着墨绿的歌,常常会让我的心胸陡然生发出壮怀激烈的情愫,及至心绪涵淡,意念阑珊,最终总是会酿出半杆红瘦的词,两叶绿肥的诗。

自然,这般的情状,总归会叫人好生怡然好生惬意的。但是,无论如何,这内心,则绝不会痛。

然而,就在刚才,就在那一声悄然的响动过后,我的心尖,意外地,痛了。

痛得四分五裂!

我清楚记得,那会儿,小雅和郎正不知疲累地攀援着九曲回廊,他们发出的得得声响,混淆着照相机的快门的响动,不住从回廊的上端,滚落下来。可是,我并不在意。秀秀站在离我不远的高处,先是四处打量,继而开始凝神端详起一片落在扶手上的叶子,她专注的神情甚或超过了叶子对于栏杆的依附。我朝她看了两眼,低头,慢慢转过身来……就是在这个时候,这个瞬间,那个悄然形成的响动,开始从高处发出了第一个切分音。

“咔哒……”

俨然象是一支恢弘交响的呈示部,第一组音符的设计,很从容,也很坚决,让人立时可以断定,展开部一定会是宏大的、激情的、震撼的。

“嘶……哒哒……嘶哒哒……”

我开始缓缓地闭上双眼,同时耳孔洞开,心灵的磁盘随即快速转动起来。我是要用心,收录了这绝美的深秋的异响的——哦不,不是异响,是奏鸣啊!

“……嘶哒哒……哒哒哒……哒嘶哒嘶……嘶……哒哒哒……”

我的眼泪,从微合著的眼角,慢慢,流淌出来。我的嘴唇微微颤抖。我的鼻翼舒张,可是我不想再呼吸。我只要听,只要听,只要听。

听。

“……嘶……哒……哒……喥。”

就这样,那让我的心尖,陡然生痛的奏鸣,休止了最后一个音符。整个过程,很短,又象是很长。很短,是说它只在我转身的瞬间便已完结。很长,则在于它一经奏鸣,整个山川林莽便随之开始了和鸣。那足以响彻了整个晚秋时节,足以引领了万卷林涛的轰鸣,恰恰正是因了这一点精妙的引吭,铺排了千山万壑的齐喑!

那是一枚叶子,从高高的枝杈上滑落,一边眷恋地拍着身旁伙伴们的肩膀,一边用力地划破致密的空气,以极其壮美的吟唱,执着地扑倒在母亲的脚下。

然而,让我的心绪尤为难以平复的是,这世上有多少叶片,便会撕裂出多少秋风里的忠魂——它们,纷纷划落于母亲根柢时的划痕,确乎早已经编缀成了一张张至真至爱的情网,在山野之间,伴着林涛,高唱着一个亘古不变的主题——爱。

 

【杨柳依依】

故乡的夏天

杨邹雨薇

 

不知道怎么回事,这天气仿佛一年比一年热。特别是大暑过后的夏天,好像是汤水到达了沸点,连风都夹裹着热浪,若非不得不出门,人们更愿意躲在空调房里,看见那些到大商场蹭空调的人,我忽然想起数百里之外的爷爷奶奶,还有老家的夏天来。

记得儿时的夏天,我与堂妹喜欢跟着堂哥他们在中午时分去河边溜达,他们男孩子下水游泳,甚至游到对岸去,我们最多在一米深左右的地方泡一泡汗淋淋的身子,然后湿漉漉地回家去换衣。那回家的一程,感觉特别凉爽。

回家要经过好几户人家,那时候村里安装空调的人家比较少,就算安装了,平时也舍不得用,所以,长辈们还是习惯将竹凉床架在门口的树下,甚至避免太阳的走廊上,然后躺下去睡午觉。有一户人家的男人,论辈分我叫他哥哥,论年龄我要叫他伯父。他睡午觉时鼾声如雷,连尖利的蝉鸣都逊色几分。

春明伯父的房子,夹在我家新旧房子之间,他家门口跟我家门口一样,都有一丛竹子,但多出一棵桂花树。他家的桂花树旁边,还有一棵香椿树,距离两米多,他就在两树之间扯了一个网袋,平时喜欢在那里睡觉。一条大黄狗,总是趴在他的网袋附近,好像守护他的睡眠。

大爷爷是我们这一宗的大哥大,因为没有出五服,加上他年纪最大,曾当过乡镇干部,村里人特别尊重他。而大奶奶特别喜欢我,经常拿些糖果给我吃,夏天还叫我去她家的门槛石上睡觉。因为他们家的房子是村里最古老的建筑,是个大宅院,据说有三百多年的历史了。最让人艳羡的是他们家的大门,都是石库门,青石框,堂屋很大,可以摆十一二桌酒席。只是因为地形原因,北边门槛只有一级台阶,而南边门槛有六级台阶。每年夏天,村里的小把戏总是喜欢去占那南边的门槛石,在上面好好地睡一觉。那石头被阳光照射的时间很短,躺在上面有一种凉丝丝的感觉,特别舒适。

大爷爷大奶奶还买了两张竹凉床和竹靠椅,他们平时午休就睡竹凉床或竹靠椅,把一张竹凉床和门槛石让给去午休的孩子们。而我们这些小把戏,仿佛每天上班一样,去得颇为准时。

大奶奶常常显得很神秘,如果我们去的人少,她就会从家里拿出井水冰出来的西瓜,切开来一人给一两片。或者,拿出早上从菜园采摘回来的西红柿,让我们大饱口福。

晚上,大人们习惯聚在一起纳凉聊家常。奶奶常常拉着我去大奶奶家小坐,她们坐在门口聊天,偶尔还做一点做一点针线活。而我则喜欢趴在门槛石上看星星、看月亮、看流萤。看着看着,想起名家笔下的童话,自己也仿佛变成了小仙女。那种感觉,特别地好!

在我出生的前两年,由于城市建设的发展,村后的河上架起了一座大桥,菜地被征收。大约在我十五岁那一年,村民们纷纷迁出了千年古村,在道路两边建设房子。而我也因为求学,离开了家乡,故乡的夏天乐趣,也就渐渐成了一种挥之不去的乡愁。

而今,大爷爷大奶奶早已相继谢世,村民们也已水流云散。至于我,更像一只候鸟,一般是逢年过节才回去跟亲人们聚聚。而且,就算回去了,聚的时间也不是很长。所以,故乡的夏天,对于漂泊在他乡的我来说,就成了一种美好的回忆。

 

【风雅月梅居】

立秋

侯兴锋

立秋是秋季的第一个节气,为秋天的起点。进入秋季,意味着降雨、风暴、湿度等,处于一年中的转折点,趋于下降或减少。在自然界,万物开始从繁茂成长趋向萧索成熟。

立秋并不代表酷热天气就此结束,初秋期间天气仍然很热。所谓“热在三伏”,又有“秋后一伏”之说,立秋后还有至少“一伏”的酷热天气。按照“三伏”的推算方法,“立秋”这天往往还处在中伏期间,也就是说,酷暑并没有过完,真正凉爽一般要到白露节气之后,酷热与凉爽的分水岭并不是在立秋节气。

秋季是暑热与凉寒交替的季节。《管子》曰:“秋者阴气始下,故万物收。”进入秋季后,最明显的变化就是草木的叶子从繁茂的绿色到发黄,并开始落叶,庄稼则开始成熟。收获季节到了,民间有祭祀土地神,庆祝丰收的习俗,立秋是古时“四时八节”之一。 在南方有“立秋啃秋瓜”的习俗,在入秋的这一天多吃西瓜,以防秋燥,久之形成习俗。民国时期出版的《首都志》记载:“立秋前一日,食西瓜,谓之啃秋。”也有迎接秋天到来之意。

立秋日对农民显得尤为重要。立秋前后中国大部分地区气温仍然较高,各种农作物生长旺盛,稻谷开花结实,大豆开始结荚,玉米抽雄吐丝,棉花相继结铃,红薯迅速膨大,对水分要求都很迫切,此期受旱会给农作物最终收成造成难以补救的损失。所以有“立秋三场雨,秕稻变成米”、“立秋雨淋淋,遍地是黄金”之说。总体来讲,进入秋季,太阳高度角渐低,温度渐降,此后,秋风送爽、炎暑顿消;硕果满枝、田野金黄。

每年立秋,随着果蔬的成熟,便进入了晒秋最旺季节。晒秋是一种典型的农俗现象,在湖南、江西、安徽等生活在山区的村民,由于地势复杂,村庄平地极少,只好利用房前屋后及自家窗台、屋顶架晒或挂晒农作物,久而久之就演变成一种传统农俗现象。这种村民晾晒农作物的特殊生活方式和场景,逐步成了画家、摄影家追逐创造的素材,并塑造出诗意般的“晒秋”称呼。

在皖北地区,晒秋的时候,各家各户都会专门留有晒场。在干净平整的场地上,除了晾晒农作物之外,还可以晾晒吃不完的瓜果蔬菜,比如南瓜、豆角、辣椒等以及各种野菜,将之晒干水分,储存到冬天。这也是在那种艰难岁月里,人们用来谋划改善自己生活的一种重要方式。过去,皖北盛产红薯,红薯这种农作物,产量很大,用途广泛,人可以吃,也可以作为猪牛马等牲畜的饲料。但是,红薯的储存却是个问题,红薯窖只能储存一小部分,其余大部分必须切片晾晒,晒成红薯干。于是,皖北的晒秋,从立秋开始,一直到立冬,历时几个月,可以说,跨越了整整一个秋季。

然而现在,随着农业机械化,红薯这种费时费力的农作物,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不仅是皖北,全国不少地方的这种晒秋习俗都在慢慢淡化。只有在江西婺源的篁岭古村,还把晒秋当成农家喜庆丰收的“盛典”,继续延续着传承。如今,篁岭晒秋已被文化部评为“最美中国符号”,其更演变成乡村旅游提升的“图腾”和名片,每年吸引数十万人去篁岭赏秋拍摄。

立秋之后,还需要遵循秋季的养生之道。《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指出:“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这是告诫人们,顺应四时养生要知道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自然规律,要想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就要顺应之,遵循之。立秋是阳气渐收,阴气渐长,由阳盛逐渐转变为阴盛的时期,是万物成熟收获的季节,也是人体阴阳代谢出现阳消阴长的过渡时期。因此秋季养生,凡精神情志、饮食起居、运动锻炼,皆要以养收为原则。

 

【诸子一家】

生死觉悟

高洋斌

第三节 风调雨顺

生命中总是有各种各样的巧合,每一次的巧合背后总是有着共同的诱因。李梓风、郑啸云、樊晓雨、周晓雪来自不同的地方,此刻却在同一所大学“觉悟大学”聚会,而且被两两分在同一个寝室,共同军训、共同吃住、共同上课,从相遇到相识,从相识到相知,此种缘分,对刚脱离父母,步入社会的青年男女来说自是格外珍惜。

对于大学生来说,如果学业有成,已足以令人羡慕,可是李梓风、郑啸云、樊晓雨、周晓雪不仅学业有成,而且在班级里也很吃得开。

记得竞选班级干部那几天,一向沉默寡言的郑啸云突然变了个人似的,接连邀请相邻寝室友吃饭、玩游戏,赢得一片赞许声。再加上对象周晓雪对班级女同学的极尽赞美之情,隔三差五就邀请大家看电影的份上。郑啸云一举拿下班长之位自然不在话下。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竞选当天,李梓风大打亲情牌,声情并茂的讲述自己的求学不易,再加上对象樊晓雨声泪俱下的完美配合,连在场的班主任都被深深震撼,团书记一职自然顺手可得。试想一下,当台上李梓风、郑啸云两位绝世双雄手舞足蹈,大谈理想之时,台下两位美女翘着二郎腿,看着各自的对象在挥洒笔墨,涂写人生时,眼里尽是欢喜之情,哪有半点不适,此情此景,怎一个“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了得。借着雷厉攻势,樊晓雨与周晓雪各下一城,分别拿下生活委员与文艺委员一职。李梓风、郑啸云、樊晓雨、周晓雪四人不仅在班级中担任班级干部,而且学习成绩一个比一个好,各自经常获得各种荣誉与奖金,可谓一时风光。

 

【飞鸿传书】

你好,吕成香

王建皓

 吕成香是我妈妈的名字,她三十八岁那年才生下我,算是高龄产妇。因医疗事故,我的大脑受到了挤压,经过抢救,我从死神手里逃了过来。

到1岁时,正常的孩子会坐和走路,可我这些都不会。妈妈感觉我和别的孩子不一样,便带我去市里的儿童医院做了检查。让她意想不到的是,我被医院确诊为脑瘫。

妈妈听到这个消息后,她整个人都蒙头转向。蹲靠在墙角,用手抱住头,像一个做错事的孩子,不知所措。为了给我治病,妈妈辞去了工作,带我跑遍全国各地寻医。医生下了定论,这种病无法用药物治,只能用按摩手法进行治疗。从那天起,我便踏上了康复之路。

那时的医保刚刚开始实行,脑瘫这种病不在报销范围之内,家里的钱基本给我治病了。为了节省家里的开支,又为了不让我耽误治疗。妈妈每天中午等我入睡后,自己跑着去医院1公里的市场,挑那些最便宜的菜买。每次都会割半斤猪肉或一些海鲜,做出来后,都放在一个小碗里,喂我吃,自己却只吃蔬菜。

每次去做康复时,妈妈总是坐在康复老师的对面,向老师学习康复手法。每天晚上吃完饭后,她会带我到医院康复大厅,把白天老师为我做的康复动作在给我做一遍。经过努力,我慢慢地学会了走路和说话,虽然走得很慢,说话也不清楚,但这也让妈妈对我充满了信心。

记得那时一个夏天的晚上,非常闷热。为了偷懒,我故意跟妈妈玩小聪明,跟妈妈说我想上厕所。我在厕所上了半个小时,妈妈在厕所外面等着急了,从外面迅速的跑进来,大声地叫我的名字:“王建皓,你怎么还没上完,是拉肚子吗?”我被吓一跳,急忙的擦屁股。还没擦完,妈妈就打开了厕所的门,见到我并没有异常。瞪了我一眼,生气地对我说:“快点,我先去康复大厅等你。”

我急忙从厕所里面出来,用我最快的速度走到了妈妈那里。妈妈没有对我发火,只是淡淡地说一句:“我们开始吧。”我点点头,用心地做好每一个动作。晚上九点了,别的小朋友都跟着妈妈回去睡觉了,但是妈妈仍旧给我做未做完的康复动作。

我的哈欠一个接一个打起来,我和妈妈说:“妈妈,我不做了。”妈妈没有回应,继续的给我做把起训练(指妈妈用双手把着我站立的腿,让身子趴下,然后再站起来)。我越来越不愿做,就烦躁哭了起来,妈妈也没有管我。直到做完,才停下。妈妈告诉我:“不管怎样,都要做完当天的事情。”这也是我现在一直保持的习惯。

时光荏苒,弹指间,十年过去了,入喉的我已经踏上了大学的旅程。我的妈妈在时光的奔跑下慢慢地变老,那段时光,就像被柴火烘烤过,温暖但又无时不给我些微的疼痛。时光无论怎样老去,我相信她永远站在我身后,陪我一起在人生的旅途行走。

 

世界屋脊的守卫者

周康平

单调、死寂是帕米尔高原难变的脸色。高耸的岩石,棱角被狂风削得如刀刃。一道道流沙的山坡,看去寸草不生,让人感到了一种透彻骨髓的荒芜。这是红其拉甫国门的一路背景,正是这人烟稀少的帕米尔高原,盛开着共和国守卫者的青春梦想。

车子刚到红其拉甫边检站外面的公路边,一名精神抖擞的武警战士跑步到了我们车前,举手示意我们停车。对我们进行检查的武警战士,个子不高,不到一米七,一张娃娃脸,看去稚气未脱。一脸的高原红及结实的身板,给人一种军人特有的气质。他讲的是普通话,听其口音,我一下辩出了他就是我老乡。

在海拔最高的国门之境,遇到边防小老乡,甚是欣慰。小老乡更是像见到了亲人似的,急迫地问起了老家的消息。小老乡有三年没回家了,他已是国门老兵!一路被荒凉景象感染的同行驴友忍不住说,“小老乡,真是苦了你!”小老乡腼腆一笑,“苦啥呢,到这儿当兵,是我一生的梦想。”人生的梦想并不是想象的浪漫。这是八月中旬的天气,在老家,此时正是酷暑之际,而此时的红其拉甫,两侧全是高耸入云的冰川雪山,阳光之下,雪光返照,光亮闪闪,寒气逼人。

按边防的规定,游客在国门游览的时间非常有限,这让我们顿感时间紧张,手忙脚乱地在人群里钻来窜去,寻找与07界碑最佳的拍摄角度。当我从人群里挤出,回到国门口时,天气陡变,之前还是阳光耀眼的天空,眨眼之间就是一张阴云翻滚的脸。寒风之中,一阵阵雨点突袭而来,随即便是雪花纷纷。没隔多会儿,米粒般大小的冰粒,噼里哗啦就打在地上。惊愕之中,我陡地感到一阵震颤,不是因这说变就变的怪异天气,而是我猛然看清了离我不远处的持枪哨兵正是小老乡。他是什么时候到国门换岗的?应该是我们进入国门时他就在这儿了,只是当时人多,又特别亢奋,我未能注意到为我们站岗执勤的就是小老乡。相信小老乡也看到了我惊讶的表情,我就在他的视线之内,他凝重的脸庞于我没有任何反应。我将举着本想与他挥手打招呼的手,慢慢收了回来。我明白,这时的小老乡不只是我的小老乡了,他昂首挺胸的握枪站姿,代表的是国门的威严。呜呜的狂风将小老乡军大衣的下摆吹得东摇西晃,雪花夹着冰粒打在小老乡厚厚的军帽上,也打在他肃穆的脸膛上,他的军姿依然笔挺,与我们这些慌里慌张寻求躲避的游人,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风雪之中,这个目不斜视,直视前方,毫不动摇的边防军人,就是我的小老乡!崇敬之情,油然而生,令我激情难抑!不经意间,侧脸一望,我看到了同行驴友眼角的泪花!我涌动的情思是一种无以言语的表达。相对于这些边防官兵来说,相对于我这小老乡来说,我们只是来去匆匆的游客。我们这些人,在这气候恶劣的国门,除了兴奋,除了惊叹,然后就是手舞足蹈的呼朋唤友,马不停蹄的东奔西跑,以求拍上一些国门的雪山之景,让自己成为一道得意的风景,却忽略了我们身边的真正风景!这些成天守卫在这片苦寒之地的国门战士,才是我们理应拍摄的最佳风景!他们不会因风雨突来的天气而躲避,也不会因冰雪陡至的气候而脱离岗位。风雪交加可以肆意横行,边防军人的坚守却是无时不在!

我心尖猛然一抖,风雪之中,小老乡,这个岿然不动的年轻战士,仿佛正是我多年来梦境里的感动形象。

当兵守卫国门是小老乡的梦想,正是这些青春盛开的英姿,在漫长的边境线上,为共和国筑起了牢不可破的中国边防!

 

【岁月悠然】

美好夏日

季华

一早醒来,天刚蒙蒙亮,房间里一片灰暗,我看了看钟才四点半。房间里的电视机、桌子、凳子、书橱依旧在静默中沉睡着,只有桔色的窗帘有晨光透过,我于是匆匆地穿了条裙子,决定下楼去走走。

大街上空无一人,天空深蓝色,巨大的天幕默默地低垂着,空旷而温柔,清新的南风吹来,仿佛又能听到人微弱的鼾声。黎明更静了,不知名的鸟儿在绿树丛中飞进飞出,偶然只轻轻地鸣叫一声。遥远的东方有一颗星星正熠熠地闪光,那是启明星正在等待着白天的来临吧!高大的房屋与树木,影影绰绰地,斑驳陆离,几处商场的霓虹招牌在昏暗中眨巴着眼睛,在这暗灰色的大街上,他们一定也是在黑暗里守望着黎明的到来吧?

我沿着大街向前一直走着,突然被一阵“哗哗哗哗”声给吸引住了,觅声而寻去,原来是一个环卫女工正在打扫卫生,虽然还是清晨,天气其实还是蛮炎热的,可是她却穿着长裤长衫,戴着口罩,动作麻利地清扫大街。只见她有力地挥舞着大扫帚,把大街上的垃圾,被人们扔掉的废品,废纸扫成了一堆一堆的,神情专注而认真,汗水顺着她的脸颊流了下来,滴在她的衣袖上,她也只抬手擦了擦。这一块地刚刚扫好了,又看到她拿起了一块抹布,去擦拭起路边的垃圾桶来。在我朋友圈内有一位爱好文学的环卫女工好友鸿,环卫工作虽然又累又苦,但时常见她有诗歌散文贴出来,我也曾多次见过她,是位敦厚温柔的女孩,平凡的外表下掩盖着一颗火热、乐观、热爱生活的心。看见我正注视着她,这位环卫女工竟然抬眼向我点点头,继而又蹲下身,专心致志地擦拭垃圾桶来。“朋友,你辛苦了!”我不敢打扰,默默地在心里说,突然觉得心里似乎有一汪暖流奔腾涌动,我长长地舒一口气。

沿着这条大街再往前走,黎明已然到来,东方出现一道鱼肚白,天空颜色渐渐地由深蓝变得淡蓝,云朵层层拥簇,霞光斑斓染红了东方。“小姑娘,你早啊!”这时,我又遇到了二号楼的李阿姨。大概一年前,我常常在这条大街上的二号楼前,遇见一位六十多岁的妇女。那时的她,步履蹒跚,一走一顿,走路很慢。见到她的次数多了,有一次,我禁不住上前与她微笑着打招呼。慢慢地在聊天中得知,原来李阿姨是一位乡村退休教师,一年多前得了小中风,腿脚有点不灵便,在城里上班的女儿便将她接到家里,排解无聊与静养。于是李阿姨每天清晨与黄昏都会出来转好几圈,锻炼一下身体再回去。看见我了,李阿姨照例与我攀谈寒暄了起来。“阿姨,腿好些了吗?”“呵呵,好多了,好多了。”看到神清气爽,精神矍铄的李阿姨,我顿觉心情开朗,是啊,最美不过夕阳红,阿姨,您的毅力值得我们钦佩,您是我们学习的好榜样。

现在朝阳已经升上去了,热情的太阳给大地抹上一层晶莹的黄,世界沐浴在沉静的阳光中,生气勃勃,静谧安详,鸟儿在晨光中啁啾,风中散逸出阵阵清香,那也许是白兰花的芳香吧!再往前走几步就到了大马路了,现在的我又看到了动人的那一幕:一个清秀的小女孩把一个袋装面包递给一个流浪汉。小女孩小心翼翼地,神情虔诚似乎在对流浪汉说:“叔叔,你多吃点吧!”流浪汉虽然衣裳褴褛,但双手合十,笑容满面,作感谢状……明媚的阳光洒在他们身上,给他们镶上了一道金边,是啊,那幅画面太美,而就在那一刻,我以为天使来到了人间……

美好夏日,温情夏日,虽然夏天天气炎热,但眼前这有爱的一幕一幕,让人觉得春回大地,春意盎然。是的,春在人们心中,就像爱在人们心中一样,我想我将永远记住这一个个感人的镜头,并将这些感人镜头中动人的爱,告诉人们:总有一份爱让我们忘记自我,总有一份情让我们泪流满面,人间情满天下,人间爱心永铸。

 

夏麦成熟时

郭炳飞

南来的暖风袭过田野,温热的麦香,夹杂着成熟瓜果的香甜,在空气中飘荡,灿烂的金黄,闪耀着麦子成熟的时光。骄阳下傲然亭立的麦子,焕发着成熟而迷人的色彩,那是一种来自太阳,来自于泥土,来自于我们皮肤的颜色,着成熟、梦想和希望。它用几个月的时光,走完了饱满的一生,却在百万年的轮回中,塑造了历史,成就了我们。

日夜不停的布谷鸟,叫黄了麦子。她忙着孕穗、抽穗、灌浆,不敢有一丝懈怠。芒种之后,待产的麦穗把肚子鼓的圆圆的,几十粒排在一起,昂扬着锋芒,香味馥郁。“豆熟一周,麦熟一晌”,父亲每隔几天都会怜惜的扯下几棵麦穗在手里揉搓,偶有锋利的麦芒刺进手心,他也不觉得痛,只眯着眼一吹,麦芒尽逝,剩下沉甸甸、香喷喷的的麦粒,他一把掬进嘴里,轻轻一嚼,便知道熟了几分。

此刻,最美的风景,不是桃红李黄,不是繁花似锦,而是这一片片,充满着生机和希望,金黄色的麦田。一支支麦穗耳语、一排排麦浪嬉戏,听懂的父亲拿出尘封的镰刀,在磨石上来回厮磨,生锈的锯齿立刻化作闪光的月牙。天微微发白,夏虫呢喃,月芽尚西,全家老小都被叫到了田间,一字排开,躬于田间,俯身在滚滚麦浪之中。看母亲割麦也是一件赏心悦目的事,她一手揽麦入怀,一手挥舞镰刀,星月一般的镰刀锋芒一闪,一道优美的弧线划出,麦子便无声无息的倒进母亲温暖的怀里,如同初生婴儿般安静详和。接着母亲顺手一捏,便扎成一捆,绑成一垛,整个过程行云流水、一气呵成,这些劳动的技能如同她生存的本能一样,深谙于胸,无师自通。

在嚓嚓声中,一排排麦子齐刷刷地倒地,以一种整齐有力的姿势排成一排,像是一种庄严神圣的仪式。亲戚和邻人们扛着捆好的麦子,往车上装,直到一俩小小的架子车,装的像山丘一样高,晃晃悠悠拉向打麦场,一场收割的盛宴才算完成。此刻,麦茬地里阳光越积越厚,光亮的液体,无声地流动,汗水渗透了被麦芒扎伤的手脖和脚窝,阵阵刺痛。稍事休息,奶奶就带着我们拾麦穗。弯一下腰,拾起一穗麦子,拾起一穗麦子,弯一下腰,机械而重复的动作像是在给这麦田行着虔诚的谢礼。我们稍一偷懒,她便说,“黄金落地,老少弯腰”,每一粒粮食都是一滴汗珠,一颗种子,一个希望。

也许,成长和成熟都是艰辛和痛苦的,饱满了,会被收割,成熟了,要经过碾压,使命完成,一切终会逝去。麦子也是芸芸众生,收割与播种,成熟与升华,也一定是它最好的结局。

一辈一辈的人,把麦种进地里,一茬一茬的麦,把人送进土里,循环反复的时光里,麦子用她的物质颗粒和精神血液,书写着人类的历史,村庄的历史和社会的历史。

 

我给儿子讲党史

邓国威

周末我带儿子出门,这小家伙站在广场的 “党史学习教育专栏”上看了很久,然后问我党史是什么。看着孩子一脸真诚、满眼渴望的样子,我感到很羞愧。羞愧的是,我作为家长平时不重视红色基因的传承和培养,也没有主动教育引导孩子了解我们党的过去,了解我们伟大祖国艰辛曲折的过去。

回到家后,我决定给孩子讲讲党史伴我成长的历程。

我学会的第一首歌就是《我的祖国》。说到这里,我动情地唱了起来:这是强大的祖国,是我生长的地方……儿子也在一旁不自觉地轻轻哼唱起来。

等我上了小学,印象深刻的是《狼牙山五壮士》那篇课文,我陷入沉思并回忆着对孩子讲道:1941年9月25日,马宝玉、葛振林、胡德林、胡福才、宋学义5名八路军战士在弹尽粮绝无路可退的情况下,他们摔烂枪支纵身跳下悬崖,“狼牙山五壮士”因此名驰中外!儿子也一边听一边用本子在写,我却注意到此时他那双清澈的眼睛噙满了泪水,那是一个普通孩子发自内心的感动,深深为五位战士的壮举而感动、震憾。

我接着说,中学的时候有一部热播剧《小兵张嘎》,描绘的是抗战小八路—嘎子,当时他的年龄和你现在差不多!最后他与八路军战士们奋不顾身、英勇战斗取得了革命的胜利,儿子听完了也为之欢呼鼓掌。看到此情此景,我讲得更来劲了,便继续往后说。

在革命战争的艰苦岁月里,像小兵张嘎一样的孩子还有很多,他们虽然年龄很小,却和大人一样,当了红军、八路军,为国家和民族利益抛头颅、洒热血。每当我遇到困难的时候,我都会想起共产党人在战争年代表现出的超凡智慧与勇敢,他们就像是一盏明灯,照亮我求学前行的道路。就这样,我在高三毕业那年开始写入党申请书,在大学顺利入党。如今,我已经是人民公仆,要做的事还有很多…

儿子好像受到了我的感染,用稚嫩坚定的声音说道:“爸爸,你真的很了不起,我要以为你为豪。长大了,我也要像小八路一样,打跑坏蛋,像你一样,守护国门!”

我惊叹于那些党史故事蕴藏的无穷魅力,没想到小家伙听了之后,就产生了像革命英雄一样保家卫国的想法,无所畏惧,真的是“初生牛犊不怕虎”。以后我也会给孩子讲述更多党的百年故事,我相信随着红色时光的浇灌,汲取了丰厚的养分和奋进的力量后,这颗埋在孩子心中的红色种子便会生根发芽,开出一朵希望之花!

 

我陪外孙女做实验

莫光书

 三岁多的外孙女悦悦好奇心强,遇着什么事都要刨根问底。但往往不是我解释不了,就是我解释了半天,她一句也听不懂。

几天前,我给悦悦讲了一个乌鸦喝水的故事。她先问乌鸦为什么不去湖里、河沟里喝水,偏要去喝瓶子里的水。接着又问小石子是怎样变成水的。

面对外孙女的提问,我这次没有给她解释,我想给她做个实验,让她亲眼去见识,慢慢去理解。于是,我带她去到小河边捡了些指头大小的鹅卵石,用塑料瓶装了半瓶水。把她的小手指比着乌鸦的尖嘴,伸进瓶子去吸水。结果够不着。

“什么原因呢?”我问。

悦悦睁大疑惑的眼睛望着我,把头摇成了拨浪鼓。于是我解释说主要有三个原因,一是水太少,二是瓶口太小,三是乌鸦的嘴太短。

“如果有满满一瓶水就好了。”悦悦说。

“对,乌鸦也是这么想的。同时,它还想出了让瓶子里的水变满的办法。”接着,我就嘱悦悦把石子一粒一粒地往瓶子里面投掷。

“外公,外公,瓶子里的水怎么没有变化呢?”刚投掷了两三粒石子,悦悦就嚷开了。

“别急,再投掷几粒就可以看见变化了。”说着,我拾了瓦砾,在瓶壁划了刻度,再鼓励悦悦一边投掷石子,一边仔细观察。

“上升了,上升了,石子变成水了。”看见水漫漫升至第一个刻度时,悦悦高兴得拍起了小手掌。

趁此机会,我鼓励悦悦加快投掷石子的速度。不多会,她就投掷了半瓶石子,水也随着石子的增多,慢慢升到了瓶颈。

“怎么样?小乌鸦,你该干什么了呢?”

聪明的悦悦望了我一眼,马上把小手指伸进瓶口。这次,小手指就轻松地够着水了。为此,悦悦欢呼雀跃起来:“乌鸦喝到水了,乌鸦喝到水了……”

“乌鸦为什么能喝到水呢?”我问。

“因为有小石子的帮助。”悦悦骄傲地回答。

悦悦这个年龄,只能理解到这里。

后来,我们又做了刻舟求剑、孔明砸缸和水滴石穿等实验。像乌鸦喝水一样,悦悦似懂非懂,但通过这些简单、直观的试验,却大大加深了悦悦对故事的感性认识。每讲一个故事,她不但能绘声绘色地复述,还能亲手做实验啦。

 

夏天是一幅泼墨山水

王 岚

夏天的浓郁葱茏里藏着一个高明的画师,他手中握着精心调制的颜料,朝空中轻轻一泼,洋洋洒洒,泼墨留白,巧妙勾勒出轮廓,再涂上几抹或红或紫,或蓝或黄的点缀,一幅层层叠叠,郁郁葱葱,绿中藏红,蓝中沁黄的泼墨山水,就在笔下悄悄铺陈,延展……

远去了杏花春雨,远去了韶光淑气,世界在葱郁的夏天展现出的生气蓬勃又沉稳。绿意铺天盖地而来,碧波无边无际伸展,在大自然的宣纸上,林密竹翠、山青水秀,荷若画,雨如烟。夏天这幅水墨,落笔于田野、池塘、苍山、碧海,着墨于小院,篱笆,老井,古墙,它们随着夏日的风,载着曾经的故事走进岁月深处。

大自然这位画家,高明,深沉,它不声不响,不露声色,但调墨、用笔、着色,一招一式全都了熟于心,看似信手一挥,随意一抹,实则构思精巧,匠心独运。绿树掩映的村庄是永恒的物象,古树,石凳,蒲扇,老人,追逐的孩童,几只猫狗,一群鸭鹅,浓淡有致,动静相宜,仿佛一夜之间,一幅意趣无穷、夏韵流淌的风景画,便跃然呈现。即便是北方,夏也赋予了它江南的韵味与韶华。

绿树浓荫,天地一片葱茏,我怀着一颗柔软润泽的心,走进这大地田野间秀美盎然的水墨画里。纯朴生动的村庄有我童年里的夏日故事。每一次夏日到郊外去,娴静的村庄,熟悉的饭香,纯朴亲切的民风,斜挂屋檐的明月,都会悄悄慰籍我心底隐隐的乡愁。

在夏日的水墨画里,村庄是季节的母亲,她慈祥的皱纹里,深情记录着每一个孩子的成长,树的繁茂葱郁,花的怡然绽放,被风雨摧折枝杈的老槐,屋瓦上的青苔蒿草,几只悠闲的鸟雀,几缕升腾的炊烟……所有这些都被夏日的村庄静静收藏。这些物象承载着母亲的期望,也书写着她的惆怅;那里有对游子的牵挂,更有对游子的祝福。村庄让夏天这幅画载满了温情。

告别冬日的宁静,走过春天的灿然,树木山川在夏日里呈现出另一番景象,一袭简洁又蓬勃的生命原色,把大自然推向极致的繁盛。此刻,山丰腴,水充盈,燕舞莺啼,藤蔓盎然。夏天这幅画,柏翠榴红,气韵饱满。

夏的使命是成长,万物在这个季节走向通泰繁茂,我愿徜徉在这泼墨画里,用身体去感受,用心灵领悟,品岁月如水,看人生繁盛。

 

【往事如歌】

鼎锅情怀

贺楚建

 鼎锅,底呈锥形,腰身突出,口径小,上有圆形铁盖,两侧有耳,穿铁丝以提手。长年累月于烟火熏烤下,通体“乌区嘛黑”。

小时候,这极为笨重、简陋与粗糙的鼎锅,是我家乡煮食材的主要器具。那时家家土灶台上都搁置着一大一小两口鼎锅。大鼎锅一般煮猪食,小的煮家人自己吃的。它不但煮食材不沾锅,火大还不会烧锅,所以,是家庭主妇“得力助手”,深受乡亲们喜爱。

那时候,每天天未亮,家庭主妇就起床来到灶房土灶台边,生火做饭。不一会,灶膛里的干柴遇火爆发出“噼里啪啦”声响个不停,越响火越旺。灶膛口窜出的橘色火苗又舔着前面小鼎锅,任凭灶膛里的柴火烧烤着鼎锅屁股,它纹丝不动,为的是让它“肚里”的食材早些“开花结果”。热气裹挟着锅里冒出的清香,伴着柴火烟气儿,沿屋檐、树梢,袅袅升,与天空的纤云缠绵,一次次的缠绵把纤云吻得更加柔软。远眺,家家升腾的“纤云”“翩若惊鸿,婉若游龙”,是一道永远看不厌的独特风景。

记忆中,母亲拿出平时省下来的血汗钱,到街上供销社买来了两口鼎锅。而爸爸在灶房一角用土砖砌灶膛。当砌完灶膛平台准备要在平台取两个鼎锅圆孔时,似乎难住了父亲。父亲不慌不忙,从兜里掏出他的烟袋,裹好旱烟丝,点燃含在嘴里,叭哒叭哒还没抽完,突然他想起了什么,用手掐灭烟头,转身拿起母亲刚买回的两口鼎锅,用力嵌入灶台孔中,再用力顺一个方向推移,然后移走鼎锅,一大一小两个圆孔呈现出来了。父亲说,这样砌成的圆孔才会完美无缺,柴火就会归心。母亲就可以放心在鼎锅腹内烹煮食物了。

那时没有电磁炉,也没有空调,到了冬天,每到母亲做饭时,我总爱窝在鼎锅旁取暖。有时静静地听着烧柴声、煮饭声;有时喜欢给母亲打下手,帮着递干柴。母亲的手总是那么灵活,动作那么漂亮。母亲把大米煮成半生半熟时,用笊篱把米饭捞出来,放入灶台小鼎锅里,然后把小鼎锅放入“红火烧天”的灶膛余烬里,上面用“红彤彤”的余烬把鼎锅覆盖。到了中午,鼎锅里的米饭经过灶膛里那高温的余烬一上午的煨烤,米饭由此“酝酿”成熟。开饭时,散发的米香满屋飘香。母亲说,鼎锅不但煮稀饭和蒸饭好吃,尤其是大年三十,用它来炖萝卜和猪脚,味道极佳,鲜美无比。

记得有年大年三十清早,母亲把锅盛好水,把早已切好的萝卜、猪脚放入鼎锅里,再把灶膛里柴火架大。越烧越旺的柴火舔着锅底,让阵阵香味儿伴着缕缕白烟,沿锅盖四散开来。母亲加入调料后,炖出来的萝卜汤怎一个“香”字了得?更何况萝卜猪脚了!四周弥一股特有的香味,感觉我的鼻翼突然增长了,我贪婪地挺着鼻子在灶房里吸来吸去,沁人心脾。母亲似乎没有发现我的这些小动作,她越做越有劲,手脚不停、有条不紊地又是搬桌子摆好凳子,又是拿碗筷盛好一碗碗放到桌上,不知事的我拿起碗筷狼吞虎咽,吃得口水横流,直呼“过瘾”。

然而,不知从何时开始,鼎锅消失了,母亲也老了,取而代之的是压力锅、电砂锅和电饭煲,即使是偏远乡村,也很难见到鼎锅了。昔日家家炊烟升起的村庄,似乎也变得沉默,少了些许生机。昔日母亲于鼎锅旁转悠的身影,成了我记忆深处不可多得的温暖情景,回味悠长。

 

伏天消暑与蒲扇情结

 苏作成

  三伏天一到,天气就格外地热,如何降温消暑便成为了人们所面对的难题。有的待在空调房闭门不出,有的喜欢品冷饮、吃凉食,有的到游泳池去泡澡,有的到海边、山庄避暑胜地去小住……

而在我的记忆里,三伏天的消暑却没有如此地困难。那时,面对酷暑,大人们只是拿出大蒲扇扇一扇,不时地让短暂的凉爽浸润他们的身心。每家都有几把蒲扇。蒲扇用破了,母亲就会用布及时地缝补一下,这样便可以继续使用。

闷热潮湿的三伏天,使我们一天到晚都扇不离手,哪怕就是晚上也要将蒲扇拿在手中扇着。我与姐姐睡一张床,她很照顾我,总是用蒲扇给我扇风,让我在绵绵不断的凉风中慢慢地睡去。

若是在白天,人们在外面劳动回来,我们往往见到他们身上的衣服都湿透了,脸上的汗珠还老大一粒地粘在上面。一进屋,首先猛喝几杯凉茶,坐到凳子上,就拿了大蒲扇用力地扇风。我们有时也双手拿起大蒲扇,使劲地对着他们扇起来。这时我们就能得到大人的表扬。不过,我年龄小,更多的时候只是当一个旁观者,而且还会站在一旁蹭风。

虽说是三伏天,大人们也不会闲下来,他们懂得一个朴素的道理:“要吃饭就得干活。”在劳动时,谁若是还捏着把大蒲扇扇风,那会被人耻笑的。“做事要有做事的样子”,这是他们劳动时坚守着的传统准则。他们在脖子上搭一条毛巾,当汗水流进了眼里才会去擦一把。毛巾被汗水浸透了就绞干汗水,然后继续搭到肩头。若是担水浇地,就会时不时地将毛巾往水里蘸湿,擦擦脸和脖子,擦擦手臂和胸口,那种清凉就会使他们感到短暂的惬意。有时吃过午饭,大人们也会到大屋的穿堂里歇歇凉,那里总会有习习的凉风吹来。

到了晚上,吃过晚饭,大人们到池塘里泡过澡,就会到大樟树下的石头凳上坐着一边聊天一边歇凉。我们也到那里去,但除了歇凉,主要的还是想听我大爷说一些侠义故事。

等到日子渐渐地宽裕了,条件好的家庭就买了吊扇,看着人家在吊扇下吃饭的场面,我们既好奇又惊讶,真害怕那风扇一下子就掉下来。不过那风真的很大,我们也会到一旁蹭一蹭风。

然后,有的富裕家庭又开始买那种能摇头的电风扇了。电风扇左右摇头,且不偷奸耍滑。渐渐地,更多的家庭买了这种先进的“蒲扇”,我家也买了一台。奶奶是长辈,风扇总会放到离她近的地方。我们就在风扇旁打着风,听奶奶说一些过去的事。没有几年又有了“落地扇”,晚上摆到卧室里就更加方便了。

而如今,就是在家乡,有一些家庭也用上了空调。不过,家乡到底比我住的城里要凉爽得多,一般情况下还不需要使用空调。

其实,我还是喜欢老家的那种自然消暑的方式,晚上到大樟树下坐着歇一歇凉,白天用大蒲扇扇一扇,到大院子的穿堂里吹一吹风,傍晚到池塘里泡一泡澡。若是整天只是守着空调过度降温,说不定反倒会让身体遭殃。我深深地知道,在我内心中,已经有了一种强烈的蒲扇情结,那是沧桑岁月留下的印痕,代表了一种难忘的情怀。我若是退了休,还是希望回到老家,让自然的消暑方式伴我度过那些难受的三伏天。

 

三叔的军装

黄博

 那年秋天,从部队退役的三叔身穿亮堂堂的军装返乡,着实让村里人艳羡了一回。

三叔有个习惯,每天拂晓时分,起床在家附近的村道上跑操,口中还喊着:“一二一,一二三四——”乡亲们也不恼,因为大家向来都是日出而作,很少有睡懒觉的时候。嘹亮的口号声响彻村落,和着鸡鸣,竟别具一番韵味。

本是丰收时节,惹眼的却不是地里的庄稼和园里的果子,反倒是三叔身上的军装。

“这身衣服真好看哪!”乡亲们见了就忍不住啧啧赞叹。

“人家这可是军装,”见多识广的太爷爷深沉地道,“小伙子原本就英俊,再加上这身行头,能不气宇轩昂吗?”

三叔掸掸军装上的灰尘,话题虽然很快转移到了其他方面,但嘴角仍挂着自豪的微笑。

太爷爷断言,三叔日后必有大出息。当时村里人有的信服,有的则对此话不置可否。有没有出息,谁能说得准呢!

我们这些小孩子下学后,做好功课,总喜欢涌到三叔家的小院里听他讲故事:“部队打靶传奇经历”“地道战”“智取威虎山”……这些鲜活生动的英雄事迹听起来比神话传说更带劲,比武侠小说更真实。那时,我曾幻想自己就是英勇无畏的八路军战士,穿着威风凛凛的军装,打得敌人落花流水。

三叔有两套军装,一新一旧,他总是将换洗干净的军装叠得整整齐齐,如方块豆腐般放在一个皮箱里。一次,有个玩伴提议想仔细看看三叔的军装,没想到三叔欣然答应。那一刻,我看到平时呆头呆脑的虎子两眼放光,仿佛在幽深的山谷里发现了宝藏。虎子伸手摸了摸军装,嘀咕道:“太漂亮了,以后我也要当兵去!”三叔笑道:“既然你们很喜欢,我就给你们每人一次机会,可以近距离地瞻仰这套军装。但是,千万别把它弄脏了哟!”我一听这个好消息,也伸出手大胆地去感受这神圣衣装亲切的一面,当天在三叔家玩得不亦乐乎,直到暮色四合,才跟随前来寻找我的父亲依依不舍地回了家。夜里,我竟然还梦见自己穿上了漂亮的军装,和敌人勇敢机智地周旋。曾经的美好幻想,也算是演绎了一次。

军装给我带来的欢喜远不止这些,我开始关注学校里一切与之相关的事物。以前我比较内向,不大喜欢开口唱歌,音乐一直是我的弱项。可此后,每天上早课和放学前按照惯例唱一首歌,尤其在文体委员领唱红色歌曲时,我表现得十分踊跃,感觉浑身的毛孔都张开了,由内而外充满了力量。“日落西山红霞飞,战士打靶拔营归拔营归……”有时,独自走在路上,我也会情不自禁地哼出自己学过的红歌。

大二那年寒假回家,在火车上,和坐在我对面的一位态度热情的阿姨聊了几句,她突然问道:“你当过兵吧?”我感到诧异,便问缘由。她有理有据地说:“一看你就像当过兵的,坐姿端正,讲话沉稳,有一种军人气质!”霎时,似有一道闪电在我心中划过,照亮了生活和学习中所有的不顺。我当时自然是与部队无缘,且在今日仍然空有服兵役报效祖国的志愿而终究与之失之交臂,但依那位阿姨所说,以及后来还有几次被别人误以为我有军人气质,恐怕离不开三叔的熏陶,也离不开他那套军装的吸引力吧!

一晃许多年过去了,虎子早已如愿服了兵役。而三叔呢?果真如太爷爷所言,三叔后来当了村干部,救落水儿童,为村民修路等,做了不少实事。如今在脱贫攻坚战和疫情防控中,他仍然默默地散发着自己的热与光。

我时常想起三叔的军装,那军装透着一种阳刚之美,兼具保家卫国的气概和为人民服务的初心,穿在一身,功盖千秋!

 

“穷人菜”变成“名人菜”

林钊勤

  大千世界的事情真是无奇不有,我的一段亲身经历就是这样的富有戏剧性的“传奇色彩”。

前些年伯翱兄请我去”饭前饭后”连锁饭店吃饭,点了一盘“万家粗豆腐”,对于这道菜,竟然让我浮想联翩,勾起了我少年的许多回忆。

据伯翱兄讲,创始此菜是他的奶奶万老太太,在当时做这道菜的成本不需要花一分钱,都是有钱人家磨完黄豆取点汁卤成豆腐后不要的豆腐渣和切去扔掉的大葱胡(最后带一点葱的根须)加工成“万家粗豆腐”。现在可成“饭前饭后”连锁饭店的招牌菜,点击率竟然是前三名。

这就是一招鲜,吃遍天。中国的饮食文化真的是博大精深,潮汕的美食美景声名远播,就流传有许多佳话。唐代大文学家韩愈在《东方半明》中说“独太白绝配残月”就是典型的写照。

现在家里,基本上每天早晨都要做豆浆,都会有很多豆渣。扔了怪可惜的,可以想办法做一些健康又美味的家常菜。豆渣是豆子加工豆浆后过滤出来的,主要成分差就是粗纤维,并富含人体十分需要的钙质,和豆浆很不一样。豆渣炒酸菜、咸菜尾以及鸡蛋,既美味又不浪费,也可以和在面里做面包。

人们常把“豆腐渣”比喻很糟或没用的东西,一般被遗弃或作饲料用。其实从养生方面来讲,豆渣含大量蛋白质,还有豆浆没有的粗纤维,而且口感面面的很温和,入些葱花蒜末姜丝肉丁干辣椒便是难得的美味,但能“欣赏”它的人少之又少。这个浮躁的世界里,我们的目光投向山珍海味,人们用几十种佐料去腥去膳去油腻,世间罕有之物改头换面便成所谓的人间至味,而其实大萝卜那么炖了也比肉好吃呢!

小时候,物资比较紧缺。我家亲戚她家是制作豆腐,她每次去卖豆腐经常路过我家,都会给两块豆腐和一小盆豆腐渣。可以用油渣(潮汕话:朥粕)将它来炒鸡蛋或者炒从咸菜尾等制作方法,味道很不错,也可以大大改善我家的伙食了。

油渣是熬制猪油的厨余之物,与豆腐搭配虽远不如蟹黄、虾仁尊贵,但散发出的油渣香最有烟火味,特别暖心。民间有句老话:“瞎钱用掉千千万,弄碗热豆腐烫烫心”。这道草根菜,蕴含了多少人清贫和饥馑的记忆。

因为改善我家的伙食,我寻思地去亲戚豆腐坊探个究竟。亲戚告诉我,先把黄豆提前泡好了后开始磨豆浆。这时, 她拿着大勺往石磨里加豆子就可以在石磨的出浆口下方等着接浆。然后,她又在出浆口下面的盆子上放了一个蒸格并铺上一小块纱布起到过滤用。这时亲戚向我解说道:“ 这磨豆腐也有技巧的,每勺水里大概七八颗黄豆,这样最后豆子磨完了,桶里的水也用完了,这样磨出来的豆浆才刚刚好。”

随着我一圈一圈地转着石磨,浆就开始源源不断地涌出来,流到纱布上,经过过滤的豆浆再滴到下面的盆子里。时间久了,纱布上的豆渣越来越多,豆浆就没法顺利滴到盆里去了,这时候,她就需要把纱布四个角抓起来,左右摇摆,还要使劲地拧,才能把浆一滴不剩的挤到盆里,再把豆渣放到大盆里。

现如今这“豆腐渣”正如伯翱兄所讲,当年为解决生活问题自己发明的“穷人菜”,如今摇身一变成了京城“名人菜”。

 

【人生点滴】

心灵名片

付俊霞

前段时间一口气把《觉醒年代》看完了。我被陈独秀,李大钊,辜鸿铭等大师的人格魅力所折服,是什么力量才能铸就如此有趣的灵魂?是什么让他们拥有了自由飞翔的思想和追求真理、光明磊落的胸怀!又是什么让他们拥有了超乎常人的觉悟和钢铁般的意志?从而放弃了自己优越的生活,而选择为人民大众谋福祉的道路,这是怎样的一种神奇力量!

他们共同的标签是:文化人。我不由对文化产生了深深的敬意和思考,只有文化的启蒙作用,才会让人超越现实维度,从而建立了崇高的理想,并勇敢付诸行动,才不断的引领了社会的进步。

我重新审视文化的真正含义。它不只是简单的识字明礼,也不是无关紧要的装饰,简单的说,它可以让人明白是非对错,指导一个人日常生活。往深了说,它能从里面塑造一个人的灵魂。这从陈独秀、李大钊等人的身上可以体现出来。它是一个人的心灵名片。

文化大可治国,小可修身。正是在文化的熏陶中,我才逐渐明白怎样走好自己的人生之路。至少,会活得明明白白,清清楚楚,不糊里糊涂,也不拖泥带水。

小时侯,父母比较忙,那个年代的人们,很少和孩子们谈心,更别说进行人生指导,所以,生活中,我基本上是一个盲人,什么都不懂。后来长大了,才慢慢地根据自己的见识、经历积累一些人生经验,但基本上是混混沌沌、糊里糊涂。

好在,自幼喜欢看书,思想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更新,潜意识的行为也慢慢地发生化。比如,慢慢体会到了仪表整洁对一个人的重要姓。现在的我养成了良好生活习惯,大大地提升了自己的生活品质,从而感到身心舒畅。也许随着年龄增长,很多事情终究都会明白,但,只有我知道,对于像我这样天赋不高,又缺乏社会历练的人来说,能有今天的进步,是多么不易,其中的过程是多么漫长,这一切都是这两年才体会到的,我知道促进我觉醒的因素里,文化一定起到一个特别重要的作用。内心是如何一步步觉醒的。

从那时起,我开始注重外表,不允许自己再穿得脏兮兮或不合体。开始为自己添置一定品位的衣物,改变以前的邋遢形象,生活发生了可喜的变化。现在和以前的我相比,简直判若两人,想起以前的生活,觉得真是不可思议。

不仅如此,还让我明白了应该孝敬父母,勤劳和本分是人类的传统美德,分清了什么是荣耀、什么是耻辱?何为仁义礼智信?这些人生道理拓展了我的时间和空间、从而使将近五十岁的我终于找到了人生方向。要不然,我一定会虚度一生。古往今来,也不是没有过这样的人,没有过这样的人生!文化的作用,让我少走弯路,我不由惊叹:我是何其幸运!

文化不一样,人生的高度就不一样,境界也不一样。外表也许看不出来,但是内心却能感受到。有人说:一个人最可怕的就是内心的贫穷。文化就是一张心灵名片,能造就心灵,如果文化少了,就内心贫穷。生活会被烦恼所围绕,问题得不到解决,何谈幸福!

所以,我们都要拥有一心灵名片张,充实我们的内心。

 

在自己的生活里起舞

花兰干

 看到朋友圈特别赞的一句话:生活可爱也要你宠,时光温柔还需你懂。日常生活,或忙忙碌碌,或闲散无聊;或一地鸡毛,或波澜不惊。在自己的生活圈里,过得活色生香、轻盈起舞,管它随性还是小资,美成自己的风景,又何尝不是一种幸福。

今年高考期间,《盐城晚报》一则《高考三天,她为女儿准备了16道吉祥菜》的新闻,在家长群里美成了热搜。妮妮妈妈为宝贝女儿精心准备了荤素搭配、色彩丰富、营养均衡的几十道高考菜,其中为十六道官上了“展翅高飞、牛气冲天、马到成功—”一个个朗朗上口、吉祥如意的菜名,让宝妈们自叹不如。记者采访了解到妮妮妈妈平日就是一个美食达人,我们普通人每天都会遇到的世纪难题“今天吃什么”?而到妮妮妈妈这里,却有无数种色彩斑斓的答案,她能保证家里的早餐、中餐两个月不重样,光水饺就研究出十多种馅,厨艺从朋友圈内传到朋友圈外,从全职妈妈做成了拥有5000多名固定客户群的专做水饺外卖的美食圈。平凡你我,无非一日、三餐、四季,认真对待每一天每一餐,是对生活的尊重,更是对家人浓浓的关爱,妮妮妈妈用自己的热爱把人间烟火过成了诗和风景。

家有小侄女,小钱,生在普通工薪家庭,爸妈文化不高,从小到大,让她爸妈引以为傲的是小钱的学习从不要操心,从镇上的学校一路读到县中,初中拿过全省作文竞赛一等奖、高中拿过全国英语竞赛一等奖,在班级不是担任班长就是团支书,是左右邻居口中“别人家的孩子”。平日一向稳居班级前三的她,对今年的高考自信满满。今年恰逢江苏高考改革第一年,也许对全国卷不适应,也许临门一脚有点紧张,反正高考发挥得不是很理想,高考成绩出来的当晚一向傲骄的小姑娘泪如雨下,但第二天小姑娘就在朋友圈诏告天下“我还是那个我”,与小有遗憾的昨天挥挥手“不再见”。白天到一个美术培训机构做助教,晚上到健身房挥汗如雨塑形。查到录取通知书仅仅是个“师范类小学教育”,未能达成自己所报的“英语或数学师范类”志愿,刹那恍惚,随即在朋友圈又诏告天下“请叫我小钱老师”,私下告诉我到大学继续奋斗,一年后争取转理想专业、四年后争取考研。那个阳光、自信的美少女一直在。“生活以痛吻我,我却报之以歌”,没有谁的生活一帆风顺,在阳光里明媚,在雨天里散步,在每一种生活里找到与众不同的色彩,你会发现:生活可爱,你也一样。

 梅子,我特别欣赏的好朋友一枚,先生是大学英语老师,沉静内敛,不善社交,除教书外足不出户。梅子一个小学的英语老师,性格活泼,爱好广泛,绘画、书法、旅游、厨艺、运动,学什么像什么,永远活力满满,三天不见,不知道她又学到了什么新技能。最喜过个十天半载,邀三四好友在家里小聚,本来沉闷的小家,被她这么一折腾,家里永远欢声笑语、其乐融融。和她一起,永远让人放松、自在。想结伴做事,她永远都是那个最佳伴侣。时而大大咧咧、时而安静习事的梅老师,对待她的英语教学,一点不马虎,去年疫情期间网上教学,班上50多名小朋友,每个小朋友的朗读逐一听逐一纠正,作业批改后哪怕单词里掉了一个字母都逃不了她的火眼金睛,因为长时间盯屏幕,眼睛疲劳发炎,后来好长时间我们到她家都习惯带眼贴。有人说,生活如茶,不仅要学会怎么泡,还应该学会怎么品。做事坚定做人柔软,积极乐观自带光芒,不仅爱生活而且会品生活,在自己的生活里轻盈起舞,应该说的就是像梅老师这样的吧。

 

暮色由近及远

冯润青

欧阳修沉醉琅琊山景色,有感“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我的窗外,四时景不同,晴雨景不同,早晚景亦不同。只守一方天地,伏仰其间,心已足,气安定,神守笃。

午后,对着高速发呆。那么多来往的车辆,以及轰鸣声。这时候便显示出肉眼的好,比照片和图画更立体可观。对面山排上许多栗子树,开满了花。前面那一撮子屋角挡住了我的视线。楼下园子里的花晒焉了,傍晚要打一次药水,明早再浇水。

昨晚追《大宋宫词》。剧情里狸猫换太子,做了艺术处理。历史到底怎么样,已不得而知,但这个剧情设置,很人情味。剧中人物的无奈,冲突和矛盾,那么真实。周末时光是用来浪费的,会睡觉,会玩游戏,会追剧,会在园子里游荡。会瘫在沙发上,会坐在窗前发呆。这样就很好。

天上云好看。拉成了丝絮状。天空蓝蓝。鸟儿叫声也好听。可我想睡一会。世界那么安静。且再睡一觉。

五点半起来,给花们打了一桶药水,花多,一桶已不足。跟自己说,再备量时,每次两桶。还有花肥,两斤一次用完了。需要去采买。

打完药,冲了一个澡。感觉有药喷洒到身上。晚餐简单,现饭现菜,自己烧的饭菜,不多,却合胃口。饭后,在书房发呆。六点三十分,窗外,有与午后不同的光影。云呈薄薄的黄金色。看看天,看看云,看看对面的青山和高速路上来往的车辆。对面车子各在其道,快的,慢的,自有秩序。

七点,暮色开始弥漫。这个时间段是一天中最温馨的时刻吧。《大宋宫词》中,刘娥担心参加狩猎的太子赵祯,那个细节,便是普通母亲的样子。而皇帝真宗虽然一边安慰刘娥,一边也不免着急,借皇后的唠叨,去寻儿子。那种普通家庭的味道,感觉温馨。

七点十分,暮色渐浓,屋子里开始视物不清。懒得起身开灯,让自己泡在慢慢浓稠的夜色里。听到鸟叫声。一个音节一个音节,有金属的脆响。除了麻雀、喜鹊、猫头鹰等,为数不多的几种鸟,认得出来,其他的,我只能冠以雀子统称。胡冬林分辨得出长白山两千多种动植物,每种鸟,他从叫声中分辨得出来。我能分辨什么?认人差,识物差,动植物辨认有限……不是自谦,不是浅薄,是认知。以前会觉得自己有区别俗人的特殊,抱紧那一点点认知,不知深浅地自傲。那才是浅薄。

七点二十分,屋子里差不多全暗下来,还能看到对面山上树的绿。高速路如一条长龙,穿越在山中,路上车辆已打开了车灯。如果把窗帘全拉开,屋子里光线会多一点。我没动,一边让暮色淹没我,一边在手机上打字。一天没与人见面,通了几个电话之外,没有与人交流的欲望。大约是黄昏莫名的氛围,激活了语言中枢,词语在流淌,句子在重组,必须要有消减和释放。也幸好有文字,补偿我口语不足,让淤积的内湖有排泄的缺口。

喜欢日子是慢的,也喜欢文字是慢的。慢条斯理才好。我是朋友们调侃的“写咾”,啰嗦,累赘,繁琐,便是我的标签。独自一人时,用文字絮叨。

脚从蜷缩态伸展,架到桌子上,身子再陷进椅子里一些。视线便触及不到对面的山,只剩一窗灰蓝的天空。天空里的云从金黄色的丝絮,晕染开来,平铺直叙的表达为浅灰色。没有雀子的叫声了,蛙鸣连绵,此起彼伏,高高低低。七点三十,钩起身,望见对面山幽幽,分不清树影了。夜色又深了一分。

七点四十,屋子里已完全看不见。只有手机屏幕一方亮光。继续浸泡在黑暗里。抬头,见窗上天幕一白,对面的山已成墨。恍然,夜色更深。耳朵里盛满了蛙鸣,车声已远。对面山间人家,亮起几点灯火。

“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诗人说暮色由远及近,而今晚,暮色一点点从近及远。窗已是一张灰白色纸张,等人书写。我依旧隐身在完美的暗里,如一只慵懒的猫,蜷缩一角,一动不动。

 

花枝胜在有筋骨

陈泽闻

人有胳膊,花也有胳膊,花的胳膊就是花枝。花枝不长,却能幻化成无数只手,将远处的游人拉到近处,让行色匆匆的旅人停下脚步。

从字面上理解,花枝就是有花的枝条。花如果只是一朵,显不出花的明艳,但是有一枝,就能自成格调。花枝又与树枝不同,树枝或粗壮,或纤弱,除了避暑时光,一般吸引不了人,而花枝则不然,因为枝上有花,花上有芬芳,蜜蜂蝴蝶都喜欢围着它转。

透过花枝,能看到一个移动的画面。堂前有花有花枝,屋后有花亦有花枝,十里花海藏着绵延十里的花枝。花枝拥抱春天,正如人拥抱希望,故而人人都爱那花枝妩媚。

古人最爱花枝。春日里,年轻的女子从树上折一枝花斜插在鬓角,让原本俊美的脸上更添几分俏媚。鸟雀也爱花枝,“春虫飞网户,暮雀隐花枝”,王维的《晚春归思》把和虫子躲猫猫的麻雀从暗处抓了出来,山林间有许多种类的树,树上又有无数的枝干,这只“暮雀”哪都不栖,偏偏隐于花枝之中,也算得上是一只雅雀了。

当然,有花开时的欢喜,也免不了要经历花落时的伤感。与人的聚散相似,如果花枝招展吸引了人们驻足停留,那么风雨来临时,花枝凌乱,满地凋残,叫人兴起伤春之感。可即便是凌乱的花枝,迎风摆动时,也有一种特别的美,所以人们也常管美女叫作花枝——花开大方,人的姿态优美,两者皆是一样道理。

每一种花都有花枝,且不同的花,花枝各有各的美,以至于人们在形容花的时候,约定俗成地就把“枝”当作了量词,一枝桃花,一枝梨花,一枝杏花……花枝纤弱,却有自己的坚持。任它雨打风吹,宁折不弯。雨可以将花打落,风可以将树枝吹折,却不能让花枝低眉屈膝。这便是花枝与花朵的不同之处,它胜在有筋骨。

 

 

【诗海泛舟】

观 荷

荀虎

 

每一朵荷花都是一位多情的女子

婉约且雍容

她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

夏雨荷

在大明湖畔扯动千里之外的帝王心

每一位女子都是一朵曼妙的荷花

婀娜圣洁

羞答答藏起痴情的密码

在人世的小罐里用文火慢慢熬

生活要有露珠滚动

方能越过那一丝苦芯

于是,每遇到一朵荷花

我都会轻轻地躲在她的蕊里

苦一会儿,甜一会儿

 

 

父亲的小花圃

眼望盛放的花朵

父亲语调轻缓,忍着欣喜

一朵美人蕉开出两种颜色

黄里透出红,像霓裳一样虚幻

我没说出花的学名、习性、特征

而是靠近几步

像第一次看见那样细细观看

回头对父亲说:真好看

再看几眼父亲精心维护的小花圃

花各开各的

从小到大都陪着他

我转身趴在快七十岁的父亲肩上

像拥抱着两岁时的儿子

 

琥珀

耿兵

这不是一种绝裂

也不是前世的稗草

我只是在你

觉醒的暮春

泛出欲望的绿光

 

前世

我在你浮动的水面上生根

却变成一枚枚苦于

漂零的浮萍

 

我紧抱着你

这些尚未温暖的慰籍

企求你

用一世的圣洁

为我抚平

此生的脆弱

 

阳光下  我的触角

被你灼为一只蝴蝶

那些蓝色的光焰

耀世而夺目

 

在白垩纪

我们深深爱过

 

(责任编辑:洪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