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天博大文化视野(7月2日)

【文化杂谈】

小议“共同体”和它的思想史建构(6)

步虚

前面我们谈论了德国学者腾尼斯的共同体思想。滕尼斯对共同体的理解,既延续了自赫尔德以来的德国浪漫主义传统,又与赫尔德的共同体思想有着明显的不同。两者之间的一个最大不同,在于民族在二者理论中位置的变化。在赫尔德那里,民族是共同体的典型形式;而在滕尼斯那里,民族已经不具备共同体的性质,变成了民族国家,成为社会的一部分。他看到,美国这个最现代的社会型国家,已经无法声称具有真正的民族性格,而且社会型国家也不追求这样去做。在这种情况下,滕尼斯奉劝人们不要怀着纯粹“精神”的弥赛亚式希望来恢复共同体,而要在新的条件下重建共同体,更新共同体的形式。

与滕尼斯同时代的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对德国社会科学进展非常关注。1889年,在滕尼斯的《共同体与社会》出版后不久,涂尔干就发了一篇评论文章,首先承认滕尼斯区分“共同体”和“社会”并揭示了二者的不同性质具有启发意义,强调他本人与滕尼斯一样相信存在两种主要类型的社会形态。然而,他不赞同腾尼斯对“社会”的完全功利主义的理解,即“社会”作为分离个体的机械聚集,其内在瓦解的趋势只能靠国家的外在强制权力加以遏制。涂尔干认为:大的社会集合体的生活与小聚合体的生活同样自然,在有机性和内在性方面,“社会”并不比腾尼斯的“共同体”更少些什么。在涂尔干看来,滕尼斯忽视了现代社会中渗透着的某种真正的共同活动形式。

在后来出版的《社会分工论》一书中,涂尔干详细叙说了上面所说的真正的共同生活形式,即在社会分工基础上建立的共同体成员对社会共同体的依赖。这种共同活动形式不是依靠集体人格对个体人格的吸纳,而是在保留甚至发展个体人格以及尊重彼此差别的前提下建立的道德社会。这种基于社会分工和个人功能相互依赖的共同生活形式主要包含了两个相互关联的要素:社会分工“在人与人之间构建了一个能够持久地把人们联系起来的权利和义务的体系”,这就是涂尔干所谓的契约关系背后的社会的作用;而这种“权利和责任的体系”之所以能发挥这种社会作用,其基础就是以个体价值的神圣性、对个体主义的道德崇拜和一种以个体自由人格之间相互尊重为前提的共同生活形式。基于这一理论,涂尔干相信,现代个体主义的社会,并不比传统社会建立在集体表象和共同情感基础上的“机械的共同生活”更缺乏道德性,她同样能够在人和人之间“结成强固和持久的关系”。

滕尼斯本人则认为,涂尔干的主张并没能回应他本人在《共同体与社会》中真正关心的问题。他不否认,人们可以在现代“社会”中找到与有机体共同体相似的共同生活、共同居住和共同劳作以及基础上的形成的某种“共识”,但在现代社会成员的心目中,这些所谓的“共同”不过是“个体实现自己目的的手段,因此是一种被制作出来的工具”,而最基本、最神圣的只能是个人及个人的自由选择。而这才是现代“社会”的根本特性。2021-06-27

 

【诗文春天】

弹弓的记忆

谭文春

在办公室伏案工作,又少运动,颈椎出毛病了,时酸时涨时痛。去医院,让医生老朋友看看。他摸摸捏捏,之后给我开了个处方:“打弹弓。”

“这个能治颈椎病?”我半信半疑。

“试一试吧。”医生面露微笑,态度诚恳。

好吧!身为病人,就要听医生的话。

于是,我网购了弹弓和子弹,每天抽出闲暇时间,跑到公司后面,在山坡下立一个纯净水瓶子,啪啪地弹射,练上半小时。坚持几个月,颈部的酸胀痛感消失了,眼睛的疲劳感也得到好转,看东西比原来省力多了。

真的没有想到,几十年后,自己还会玩起童年的玩具,而且越玩越有兴趣,越玩越开心。仿佛又回到了童年时光,找回了童年的记忆。

说起来,弹弓是我们60年后的男孩们主要玩具之一,没有玩过的人很少。我们这代人,自小动手能力还是很强的,随便砍根树丫杈,或者折一根8号铁丝,就是一个弹弓!皮条用自行车的内胎剪成,或者听诊器胶管也可以。弹弓兜就去找修鞋师傅,嘴巴甜一点,要一块软皮人家也乐意给,还帮我剪出好看的形状!弹丸是碎石子儿、硬土块儿,遍地都是。

那时候弹射的对象主要是鸟儿,几个小伙伴邀邀约约一起,打过竹林里的斑鸠、打过电线上的麻雀、打过树丛中的灰喜鹊、打过水里的鱼儿、打过稻田里的青蛙,还打过土里的癞蛤蟆。有小伙伴过去查看战果,手上被癞蛤蟆嗤地吐了一把口水,长了好多小疙瘩,恶痒恶痛,敷药好长时间才痊愈。弹弓打得准的,基本是横握瞄打,弹丸、弓子门、目标成一条线,手稳不抖,命中率高。特别佩服手头准的小伙伴,弓举鸟落,弹出鱼跳。但真正称得上高手的,都是竖握短拉,估打!我有一位堂哥,堪称“弹弓王”,从不瞄准,瞅见树上的鸟儿,抬手拉弓就射,十中八九。辉煌的纪录有两次,一次他脚踩自行车,奔驰在黄昏的乡路上,双手拉弓,射下空中飞翔的蝙蝠,把我们都惊呆了。另一次是农忙假去农村帮忙收麦子,休息时坐在地边闲聊,旁边树丫上落两只鸟叽叽喳喳,堂哥悄悄绕过去,调整好角度,在两只鸟儿身体重合的一瞬间,抬手就是一弹,鸟儿齐齐落下。一石二鸟,赢得好一片赞许。

我用弹弓打鸟儿不行,打不准,记忆中从来没有打落个一只。只记得有一次,弹丸呼啸,擦过麻雀身边,吓得它一个哆嗦,紧闭双眼,双爪紧紧抓住树枝,怕掉下来。我跑过去抓住它,放在手里玩,它浑身一个劲儿地发抖。我心中不忍,把它抛向空中,翅膀一展,飞走了。这件事我告诉自己的婆婆,婆婆说:“你是善良孩子,心有佛缘,知道放生,功德无量!”我不懂婆婆说的佛缘放生,但我潜意识中的确不想伤害鸟儿,所以不想打准吧。因为守在墙角打窜来窜去的老鼠,我击中不少。如今时代不同了,打鸟属于违法行为,练习弹弓可以作为体育运动。

目前,弹弓是国内唯一能够合法持有的弹射弹丸类体育器材,不属于违禁物品,但依然过不了安检。上次回老家省亲,我把弹弓带在身上,想回故地重温儿时的弹射乐趣,坐火车被安检查出来。小姑娘一声大喊:“有弹弓!”立刻就有几个工作人员呼啦啦跑了过来,一拥而上,把我围住,吓得我不敢稍动。经过仔细搜查,没有发现钢珠,而且弹弓也是那种传统的木头弓,不是带有红外线瞄准仪的金属弓,但还是被收缴之后才放我通行。维护社会治安,这样做是应该的。这一次教训,让我再也不敢带上外出弹弓旅行,只能在居家周边玩玩儿。

时间一长,认识了不少同样爱好的“弓友”,除了用弹弓锻炼身体,还有对年少情怀的缅怀。结伴出游,户外弹射,仿佛又回到了童年,找回了儿时的乐趣。

 

【鱼翔浅底】

话说柳宗元系列二

(五) 考试走后门

洋中鱼

初次读到柳宗元的《上权德舆补阙温卷决进退启》,我不禁大笑:堂堂的柳宗元在考试落第之后,居然也曾走后门啊!

受父亲的影响,柳宗元从小就选定了读书做官的人生道路,我们从他的年谱和作品时序中也可以看出,若不是因“永贞革新”失败而被贬永州,那么中国的历史上只会多出一个俗吏,而少了一个伟大的文学家。

柳宗元小时候没有进过私塾,他的基础知识都是母亲卢氏传授的。母亲就是他的启蒙老师。卢氏出身涿郡范阳(治所在今河北涿州)的士族家庭,从小就接受严格的家庭教育。柳宗元在《先太夫人河东县太君归袝志》中说她七岁能通《毛诗》和刘湘的《列女传》,并以书载精神来规范自己的言行。嫁入柳家后,她孝事公婆,相夫教子,和睦亲友。柳镇曾对柳宗元说:“吾所读旧史及诸子书,夫人闻而尽知之无遗者”。由于柳镇长期在外任职,卢氏就承担起教子的责任。在母亲的熏陶下,柳宗元四岁就能背诵古代诗赋,十三岁就代一个姓崔的中丞写了《为崔中丞贺平李怀光表》,深得父辈朋友的赞赏。

尽管如此,柳宗元的仕途并不一帆风顺,甚至可以说一波三折。贞元五年(789年),十七岁的柳宗元第一次参加进士考试,不知是初次临场心里胆怯还是其它原因,才华横溢的他居然落榜了。雪上加霜的是,落榜不久,父亲因卢岳遗产案而得罪了宰相窦参被贬夔州司马。贞元六年(790年),柳宗元再次参加进士考试,结果再次落榜。接连的科场落败,让柳宗元感到有些沮丧和进退两难,于是他写了《上权德舆补阙温卷决进退启》。

权德舆,字载之,天水略阳(今甘肃秦安)人。以文章进身,官至礼部尚书、同平章事。他于贞元中知礼部贡举,提拔了许多新秀,韩愈曾给予高度称赞。

柳宗元之所以找权德舆开后门,主要是权德舆与父亲柳镇曾经在柳宗元后来的夫人杨氏的外公里兼幕府共过事。柳宗元在给权德舆的信中,先述考试歪风,次道自己彷徨,最后又拍权德舆的马屁,说他“著名踰纪,行为人高,言为人信,力学掞文,时侪称雄”。柳宗元在之前已经拜访了权德舆,原以为这次写信给他会有所收获,遗憾的是权德舆熟视无睹,柳宗元第三次考试照样落榜。

关于权德舆为何不帮柳宗元,后来的人大多以为他不愿得罪刚刚升为宰相正在走红的窦参,尤其是他曾与柳镇共过事,更要避嫌。

 

【华峰凌云】

深“挖”老党员老干部这座“精神富矿”

许华凌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老党员老干部座谈会23日在京召开。会议强调广大党员、干部要铭记党的奋斗历程,发扬党的光荣传统,传承党的红色基因,赓续共产党人的精神血脉,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篇章。

对党忠诚功勋伟,“一片冰心在玉壶”。老党员老干部是党执政兴国的重要资源,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重要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爱护老干部就是爱护党的宝贵财富,学习老干部就是学习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重视发挥老干部作用就是重视党的重要政治资源。”老党员老干部是一座“精神富矿”,他们的“冰心”是对党的领导坚定不移的意志,他们的“玉壶”是拒腐防变的屏障。老党员老干部是忠诚爱党的践行者、艰苦奋斗的拼搏者、新风正气的引领者,在党的百年奋斗中,他们用坚定的信念、无悔的奉献,践行着入党时的铮铮誓言,在缔造新中国、捍卫新中国、建设新中国、发展新中国进程中,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民生福祉、社会和谐中都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

“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广大党员、干部要学习和传承老党员老干部笃定信念、对党忠诚的政治本色,始终做到信仰如山;要学习和传承老党员老干部践行宗旨、心系群众的人民情怀,始终做到一心为民;要学习和传承老党员老干部心中有责、艰苦创业的奋斗精神,始终做到实干担当;要学习和传承老党员老干部永葆初心、接续奋斗的优良作风,始终做到勇担使命;要学习老党员老干部的坚强党性、继承老干部的优秀品德、发扬老干部的优良传统,要有“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要始终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和政治执行力,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决听党话、铁心跟党走,团结带领人民群众共创更加美好的未来。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老党员老干部把“人民至上”牢记于心上、付诸于行动,铸就了始终如一的情怀、始终不变的追求、始终不褪的底色。广大老党员老干部珍惜光荣历史,不忘革命初心,牢记历史使命,献计献策,发光发热,热心于讲好中国故事、弘扬中国精神、传播中国声音,毫无保留地对年轻干部传帮带,做全面从严治党的坚定支持者和模范践行者,充分发挥政治优势、经验优势、威望优势,为党和人民各项事业发展作出卓越贡献,积极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智慧和力量。广大党员干部要学习他们爱岗敬业、忠诚无私的精神,凝聚力量、激发潜能,奋发有为。

“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在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之际,中央决定向“光荣在党50年”的党员颁发纪念章。“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诠释的是一生的忠诚、一生的坚守、不变的初心。要广泛宣传老同志的先进事迹,在全社会形成尊重老同志、爱护老同志、学习老同志的良好社会氛围;要认真落实好老干部政策,在政治上尊重老同志,在思想上关心老同志,在生活上照顾老同志,在精神上关怀老同志,多办实事好事,让老党员老干部在政治上有荣誉感、组织上有归属感、生活上有幸福感。古话说:“家有一老,如有一宝”。关爱老党员老干部不能仅仅是挂在嘴边,要靠实际行动;不能仅仅依靠物质手段,更为重要的是倾注真情实感。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激励他们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征途中增添正能量、再作新贡献。

老党员老干部们长期受党的教育,经历过各种斗争风浪考验,思想政治觉悟高,智慧经验丰富,是一座座宝贵的精神富矿。广大党员干部要主动向老党员老干部对标学习,传承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在党爱党、在党言党、在党忧党、在党为党,凝聚起为实现“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持续奋斗的磅礴力量,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书写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华彩篇章。

 

【细语微光】

毛豆凉夏

紫月天

“连雨不知春去,一晴方觉夏深”。随着夏天的悄然而至,毛豆鼓起圆圆的肚子,翠莹莹地摆上人们的餐桌。溽夏,弄一盘凉丝丝的“毛豆”,真是既解馋又解暑。

毛豆,也称青毛豆、大豆,栽培历史悠久,中国自有文字做书便有大豆的记载,《诗经》中载有“中原有菽,庶民采之”,其中的“菽”指的就是毛豆。西周至春秋战国乃至秦汉时期,“民之所食,大抵豆饭藿羹”,说明大豆是当时是最普遍的副食。

毛豆作菜,分为早、中、晚三种。生育期早熟种为90天,有杭州五月白、上海三月黄、南京五月乌、武汉黑毛豆、成都白水豆等。中熟种为90-120天,如无锡六月白、南京白毛六月黄、武汉六月炸;晚熟种则是120天以上,如上海酱油豆、慈菇青、杭州五香毛豆、南京大青豆等。偌大的中国,喜吃毛豆者不计其数。不仅在于它是人们的“交际大使”,而且夏季吃毛豆,能预防营养不良、体能低下,同时还能解“苦夏”,防中暑。另外它还有养颜润肤、保持苗条身材作用。更值得一提的是,毛豆是蔬菜中的纤维冠军。

夏食毛豆,食法丰富多彩。有带壳烹调的,如盐水毛豆、凉拌毛豆、五香毛豆、香辣毛豆等。有不带壳烹调的,如麻辣毛豆、肉末番茄烧毛豆、肉末毛豆炒香干、肉末毛豆、清炒毛豆、火腿肠炒毛豆、青椒炒毛豆等。其中尤以凉拌毛豆最受人们喜爱。

炎炎夏日,启一瓶冰镇啤酒,佐一盘凉拌毛豆,真是吃得凉爽,喝得痛快!凉拌毛豆做法简单,只须掌握四步:一搓二煮三冰四炝,美味即可上桌。这“一搓”指的是把毛豆放入水中,加一匙精盐浸泡后反复搓洗,再用清水漂洗干净,沥水后剪去毛豆两头尖角。“二煮”指的把毛豆放在清水里煮,煮时水中放入八角、香叶、桂皮、精盐等。“三冰”指的是将焯煮过的毛豆捞出放入冰水中浸凉,趁凉捞出即食。“四炝”指的先调一碗蒜末、姜末、葱末碎干椒组成的调味汁,然后以此腌毛豆。

民间有诗云:“冰酒花生独享,龙虾毛豆亲尝。人生得意把歌扬,谁教我生痴相。”夏夜,趁着凉风,呼朋引伴,坐在大排档里,推杯换盏话古今,啜一口毛豆——浸染着卤料的豆荚里,带着冰爽的凉意。豆粒从舌尖滑过,八角的浓香、花椒的麻辣、酱油醋盐混合而成的咸鲜酸爽诸味,齐齐犒劳着味蕾,体内的暑热便咝咝地逃逸而去,真是唇齿留香,身心俱爽!

月落繁星满天的夏夜,实在是不可辜负了“良辰美景美食”!炎炎盛夏,最美的景致是:毛豆粉丝们抄起手中的筷子,朝那绿莹莹、凉丝丝、咸酸辣味足的毛豆挥舞过去。一盘吃罄,喊声骤起:“老板,再来一盘凉拌毛豆!”溽夏,就这样被毛豆镇凉了……

 

【飞鸿传书】

从党章中感受融合之美

张松枝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了,我也想入党!”儿子有些激动地说。我说:“入党不是靠义气,你学过党章吗?”儿子说:“那我们就一起学吧!”就这样,学习党章成了我们业余时间的自修课。

学党章应当先学习《共产党宣言》,深刻了解党从何处来,要往何处去,这样再学党章就容易多了,我说这叫融合之美,就像春天的风刮进大地的胸怀,才有万物复苏花红柳绿的春潮涌动。儿子似有所悟,学习之中也加宽了思路,他说俄国的《共产党宣言》与中国共产党也算是一种融合之美,一种嫁接的融合之美,就像许多花草树木一样,经过嫁接以后绚烂无比。

有时候,100年也丈量不完一个人的一生;有时候,100年却要几代人去奋斗。当《共产党宣言》被陈望道翻译成中文面世以后,那些经过“五四”运动新思潮的进步青年终于看到了中国的未来和希望,《共产党宣言》像一颗启明星一样划破了黑暗的天空,照亮了奋斗的方向。《共产党宣言》作为建立政党的思想武器,犹如一团火一样迅速成燎原之势,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组织在全国各地纷纷建立起来,第一代共产党人就是在这样的激情下开辟了早期的革命源头。他们从《共产党宣言》的句子里领悟到了真谛,他们忧国忧民,他们在艰苦中奔走,民族大义和共同信仰使共产党人前赴后继领导民众奋勇向前。这其间,共产党的队伍不断壮大,社会各阶层的人都有,他们凝聚在党的核心力量下组织起来战斗,这无疑也是一种融合之美,是一种联合起来的融合之美,势如一列轰隆隆的列车拉着来自四面八方的勇士共赴战场。

新中国的成立,是中国共产党奔向共产主义社会的里程碑。在开启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上,共产党经历了探索时期,虽然走了不少弯路,但全国人民团结来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精神是那个时代所共有的特质,南京长江大桥、林县红旗渠、大庆油田……那些战天斗地恢宏昂扬的场面无论何时都是激奋人心的。这也是一种融合之美,一种胜利与解放的融合之美,无私奉献和为国争光之花闪耀在新中国的大地上。

中国共产党走过100年的历程,从最初的马克思列宁主义中看到中国的希望,到如今新世纪的持续发展,中国共产党章程记录下了每个时期的主导思想。前期有“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伟大论断,并在实践中取得最后的胜利,毛泽东思想是战争年代的有力武器,作为全党的指导思想庄严地写入党章。十一届三中全会吹响了改革开放的号角,中国共产党人解放了思想,确立了经济建设的大方向,形成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邓小平理论。后继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都是党章里辉煌,它们一脉相承又各有创新,这更是一种融合之美,一种继承与开拓的融合之美,就像越变越美的祖国山河一样波澜壮阔。

在学习党章的这些日子里,深深地为我们的党感到骄傲。我们的祖国是花园,我们的党是设计师,在新时代的旗帜下,到处是和谐的景象,到处是共享的乐园,到处是建设者的身影,到处是科技的新发明,这种集万象于绿水青山间,融合之美更是在文明的氛围中异彩纷呈!

 

我教婆婆学党史

雷华阳

建党百年之际,举国上下掀起了学习党史的热潮。有一天,婆婆小心翼翼地来问我:“你能不能给我讲一下,红船精神是什么?还有新民主主义、马克思主义都是什么?”

我的婆婆今年66岁,是一位地道的农民,她小时候只读过两三年书,文化程度虽然低,却一直对党心存感恩。婆婆三十多岁就失去了丈夫,一直未再婚,一个人拉扯大三个孩子,年轻时吃过不少苦。婆婆丧夫后得到了党和政府的很多帮助,尤其是村里的党支部书记主动联系乡政府管理人员,给她在街上免费提供了一个摊位,让她在街上摆小摊卖百货,才得以维持全家人的生计。她常常用这件事教育我们要对党和国家感恩,也常常给我们讲她年轻时受党恩惠的其他故事。她平时就很喜欢看一些爱国题材的影视作品。她说她早就想学学党史,只是觉得自己文化太低,怕我们笑她。看着婆婆一脸真诚、满眼渴望的样子,我们决定教她学习党史。

第二天,我便从网上找了一些资料打印出来。怕婆婆看不清楚,我特意把字体设置得大一些。婆婆拿着那些资料,马上搬了凳子去阳台,戴上老花镜,开始认真读起来。有些字不认识,读起来很费力。我只好每天都给她读几页,有的的地方还给她“翻译”成我们当地的方言。记得上周我给她讲湘江之战,她很感兴趣,对蒋介石恨得咬牙切齿。当我讲到陈树湘宁愿断肠也不愿当俘虏的故事时,我看到她眼里噙满了泪水,那是一个普通的老人发自内心的感动。

有一天,儿子回来拉着我去院子里“看奶奶讲故事”。儿子拉着我往小区的亭子那边跑去,远远地就看到一群老人围在那里,我悄悄躲在柱子背后,听到婆婆正在给一群老人讲:“中共六大,是我们唯一一次在国外召开的党代会,大家想不想知道是在哪里召开的?”那些老人像小学生一样举手回答,有的说在日本,有的说在苏联。婆婆唱了一句:“莫斯科郊外的党代会,那是中共六大,你我都不能忘!”用的是《莫斯科郊外的晚上》那首歌的调子。这些都是我给她讲的,没想到她不但记得清清楚楚,还能复述出来。

我被婆婆的精神感染了,为了能让她学得更多,我想方设法把那些难懂的概念变为通俗的语言。遇到讲得比较通俗的资料,我就打印出来,还把一些图片也打印出来,给婆婆学习。她越学越有劲,学完就去“传达”给小区里的老人们。小区里听她“讲故事”的人越来越多,有的年轻人和小孩也参与了进去。

经过了两个月的学习,我们基本把党史学了一遍。从近代屈辱史到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民族独立与解放;从社会主义建设到改革开放……每一次召开的重要会议,每一次重要的战争,我们几乎都学了一遍。婆婆已经成为小区的“宣传能手”,社区的工作人员听说后,说要给她评个奖、写文章报道她,但她都谢绝了。

婆婆这么一个普通的老人,都能如此积极地学习党史、宣传党史,用自己独有的方式为党的百年华诞献礼;我相信,只要每一个人都能有这样爱党爱国的情怀,汇聚成的力量将不可估量,我们要将这些力量转化为前进的动力,在强国之路上努力奋斗。

 

用自己的方式为党庆生

雷华阳

时值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在这难忘的时刻,全国各族人民都在用自己的方式,为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庆祝百岁生日。我家也积极行动,用自己的方式为党的百年华诞献礼。

全家总动员积极学党史。我们全家积极加入学党史的热潮中,我和老公在单位认真学,回家写心得体会、抄写笔记。我们把党史故事变成通俗简单的故事,讲给家中的父母和儿女听,还买了很多英模的画像,贴在家中,对照着给老人、孩子讲英模故事。婆婆听了我们的故事后,去小区的院子里讲给其他老年人听,成了小区的“党史宣传员”。

游南湖寻访红色足迹。6月26日,我千里迢迢,带着两个孩子从云南出发去嘉兴南湖,敬观红船,寻访红色足迹,用党史的营养之液,灌溉“花朵之心”,孕育红色未来。我们穿着印有中国字样的红色T恤,一边参观革命纪念馆,一边给孩子讲革命故事。我们在游船上分角色扮演了“一大”会议召开时的情景,深入体会到了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我们在“红船”前给革命先烈鞠躬、敬礼,拍照留念,还买了建党百年的纪念邮票、明信片,孩子们的心灵受到了一次“红色”洗礼。

营造“红色”家庭氛围。提前一个月,14岁的女儿就购买了各种国旗、党旗摆件,陈列在家最显眼的位置。我家有三位党员,女儿专门为他们准备了大尺寸的党徽。家里的柜子上、盆栽上,都插满了红旗,一进家门就能感受到浓浓的节日气氛,整个家里充满了“红色”能量。女儿还在我们的车里放上了红旗、党旗摆件,让小小汽车也溢满了“红色”氛围。

唱红歌为党献礼。昨天晚上,我们全家专程去KTV,开了一场“家庭红歌会”。整整三个小时,我们只点了红色歌曲,我们从《东方红》《南泥湾》《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唱到《今天是你的生日》《我和我的祖国》《我爱你中国》,连60多岁的母亲也唱了《东方红》《十五的月亮》等好几首歌曲。9岁的儿子唱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精忠报国》等歌曲。全家都玩都很开心,小小的歌厅里充满了热烈喜庆、欢乐祥和的氛围。

走上街头,传递热情。我们准备了200面小党旗、国旗,准备在7月1日当天,穿上印有中国字样的红色T恤,走上街头,一边唱《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一边把小红旗发给路人,对不了解党史的人民讲一讲党史。我们要把党旗发给街上的党员同志,向他们致敬。

全家齐聚,为党庆生。母亲准备好了饭菜,订好了大蛋糕,还把蛋糕图片发到家庭群里,叫我们所有家庭成员在7月1日当天,回家吃饭、切蛋糕,庆祝党的百岁生日。母亲在家庭群里发出消息:“各位同志,建党节当天晚上回来吃饭,蛋糕我已经准备好了。”随后她发出了蛋糕的图片,蛋糕上有100周年的标识,特别漂亮。尤其是看到母亲对我们称呼“同志”,我的内心有种说不出的亲切感。

在这样一个伟大的日子里,我们以自己的方式,在平凡的生活中传承红色精神,传递爱国爱党情怀,这是一个普通的中国家庭对党最好的祝福方式。

 

爱国敬党代代传

鲁乔

 六一那天,我上一年级的女儿,脖子上戴着红领巾,神气十足地进了门,并对坐在沙发上的母亲和我宣布:我已经正式成为一名中国少年先锋队员了。

女儿手舞足蹈地给我们讲她今天在学校的光荣史。喜逢今年建党一百周年,作为一名党龄快二十年的老党员,我有责任也有义务趁机给自己的孩子上一堂爱国敬党教育课。

我给女儿讲红领巾的含义、讲小兵张嘎和潘冬子参加革命的英勇故事……女儿听得认真,时不时还乖巧地点点头,嗯了一声。

母亲爱怜地把一直站着的女儿拉进她的怀中,一边夸赞女儿,一边用手抚摸女儿胸前的红领巾。母亲的动作让我想起了去年七一时的事。那天,单位组织全体党员开大会。散会回到家,我把党徽从衣服上摘下来,放在书架上。正在缝被子的母亲,把我的党徽取下来,戴上老花镜,捧在手心里看。然后还拉我过来,要我给她讲一下党徽的意思。

看着母亲的认真劲,我就把她当小学生一样对她分别讲了锤头、镰刀、红色的象征意义。当我说,红色象征着革命,正因为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毛泽东思想的正确引导下,中国人民通过一次次流血牺牲的革命,才会推翻压在广大穷苦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母亲不停答复着,对,对,对,在这点上,母亲确实理解得比我深刻,年迈的她不仅感同身受过,更刻骨铭心过。

母亲生于四十年代初,是家里最小的孩子。她对我们说过,五岁时,外公去世。作为农民的小脚外婆要在抗战年代拉扯大五个孩子,只能靠讨饭这条途径。北方的冬天,出门讨饭,冷风像刀片一样抽打在身上,血水便顺着脸颊、手指、脚面的冻伤裂口往出渗。多数情况下,外婆都讨不到饭,她们一家子便饿得躺在炕上,连眼睛都无力睁开。直到革命胜利,全国解放,母亲家才分了田,分了农具和牲口,我的外婆才得以养活她们。在我小时候,村里人习惯给菩萨上香,只有母亲把家里的白瓷毛主席像供奉在神龛里。母亲说,毛主席就是救苦救难的活菩萨……

母亲眼里的活菩萨就是我继续要告诉女儿的英雄。我是80后,女儿是10后,我和女儿都出生在岁月静好的和平时代。硝烟滚滚、惊涛骇浪、流血牺牲的场景我们都没有经历过,但这并不影响我跟女儿促膝长谈英雄。

试问何为当代英雄?英雄是抗洪救险中,用血肉之躯为逃离的民众架起人体天桥的解放军官兵;是森林火灾现场与路人逆向而驰的武警战士;是抗疫前线,为人民无私奉献的医护人员;是卫国戍边牺牲的四位军人、冰天雪地里那些行走的界碑;是领命出征,耕耘星海,在太空里留下中国身影、中国足迹的神州十二号的三位航天员……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是一些可爱的人在替你负重前行罢了。

曾在书上看过,美国人只要一听到国歌,不管手上如何忙碌,都会肃立,跟随着旋律唱起来国歌。我想我们的一代代国人也该把爱国敬党作为一件自然而然、潜意识,又铭刻在心的事。

如今,我们80后基本都步入了中年。中年是被世事历练过的年龄,尤其是我们党员更应该走在爱国敬党道路的最前方,听党指挥,珍惜当下,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而我们这代人的孩子正坐在现代化的教室里开始了人生的求学生涯。作为对学问如饥似渴,又可塑性很强的少年,我们更应该教会孩子们如何去爱国敬党。这是强国一代的精神之钙,是爱国千秋的力量之铁,是敬党万年的生命之锌。而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爱国情怀,敬党基因就应该这样代代相传、生生不息。

 

【岁月悠扬】

乡井

惠军明


  儿时生活的乡村贫穷落后,村民饮食的水都来自于井水。也许因为打井是极其艰难的工作,也许打井要花费不少的钱财,村民家有井的并不多。我们家居住在村南一带,居住的十来户人家附近只有一眼井。井主人家脾气好,生性豁达,大门常常敞开,任人往来。

因为井边清凉,我们孩童常常去井边玩。我们常常趴在井栏往下望,见井壁光滑,色泽幽暗,井水无波,深不见底。井边随意放置着粗大的井绳,井绳一头缀着铁钩。大人们拿起井绳,挂上铁桶,两手拽着绳子一端,小心翼翼往井下放。当水桶与井水接触后,大人们猛然甩动井绳,让水桶倾侧,井水便自然灌进桶里。当井水灌满水桶后,井边的打水人则会全身用力,双手轮换拽拉井绳,将水桶从井底拔到地面。力气大的,三下五除二,一桶水很快便跃出井栏;力气小的,可就费劲搞笑了!那些身体羸弱的打水人,他们龇牙咧嘴地拔动井绳,水桶与井壁磕磕碰碰,水花四溅。当水桶跌跌撞撞好不容易冲出井栏,一桶水只剩下多半桶了!我们孩童常常聚集在井边,看大人们各式各样的打水动作,如同看戏一般。我们在井边时而嘻嘻哈哈指指点点,时而齐声叫好鼓起掌声,时而加油呐喊助威,好不快活热闹!大人们对我们的起哄一笑置之,最多不过笑骂几句。
故乡除了供人饮水的村井,广阔的田野里还有很多眼水井。这些井存在于田间地头,其作用是为汲水灌溉庄稼。一到青苗拔节,大小的水泵马达会隆隆作响,井水被抽出,顺着沟渠,哗哗流向干涸的田地。井开凿于田野,井水滋养着田里的庄稼,井和田野相伴相依,相辅相成。
但不是每眼井都会物尽其用。有时因为雨水充足,有时因为改换农作物,有时因为设备老化,很多眼井被废弃了。那些废弃的井没有及时填埋,散布在田野的角角落落,如同沼泽陷阱一般,危险系数很高。我儿时的一个伙伴的生命就是被一眼废井吞噬的。听说那一年他去田野放羊,结果羊丢了一只,他怕回家父亲责骂,哭喊着在田野里到处寻找。当时天黑,光线暗淡,他不慎掉进井里淹死了。后来伙伴的家人发疯般寻找,终于在一眼荒井里找到了他的尸体。因为这个悲惨的故事,从此井成为人们心中的洪水猛兽,成为人们心中挥之不去的阴霾。父母借此常常告诫我们:千万不要到田野里乱跑,不要到草木茂密的地方去,小心掉到荒井里。
随着时间流逝,随着年龄增长,父母的告诫渐渐被淡忘了。我们这些乡下孩子依旧在田野里尽情撒欢,当然从此也没有荒井淹死孩子的事再发生。我也和其他孩童一样,扑蝴蝶,逮蜻蜓,追野鸟,抓游鱼,钓青蛙,玩得不亦乐乎!我和伙伴们在田野玩耍,有时也会与一些荒井不期而遇。那些废弃的井被被草木掩映着,如同黑洞一般,诡异神秘。壮起胆子拨开荒草,站在井沿往下观望,见废井里落满了枯枝败叶。井里也并不寂寞,哗哗水响,有动物在水里活动着。我们仔细辨认,荒井里有青蛙,有癞蛤蟆,有鱼儿,有昆虫,偶尔还有恐怖的蛇。它们在狭窄闭塞的井里生长着,孤独不见天日。见到这些动物,我们玩心大起,再不管父母的告诫。我们有时甩下钓竿,钓鱼,钓青蛙;有时拿着木棍,故意吓唬井里的动物;有时拿起砖头石块,砸那条令人厌恶的蛇;有时恶作剧,往井里撒尿。在我们眼里,荒井不再是恐怖的代名词,而是又一处游乐场。
故乡的井,维系着故乡人的生命,滋润着故乡人的心田,记录着我们童年时代的欢乐,引发过我们的恐怖感觉,牵动过我们的情感。随着时代变迁,如今故乡的井早已退出了历史的舞台,但在井边发生过的人和事,却令人永远难以忘怀啊!

 

炊烟袅袅即故乡

管淑平

  关于故乡的记忆,除了那长长的街道,光滑的青石路,以及青石路两旁随风摇曳着的垂柳,好像就只剩下一缕缕从小屋的烟囱里冒出来的炊烟了。

那炊烟如涟漪一般,久久地荡漾在我的心底。它的颜色是淡淡的,淡而悠远,泛着微微的白,迷雾一样地一阵阵扩散开来。那炊烟里,还带着再熟悉不过的饭菜香,因为风,所以,我在邻村读书的时候总能闻到那种亲切的味道。

其实,更准确地说,闻到炊烟里的香味是在我放学回家的路上。从邻村回来,总要经过一条长长的巷子,脚步踏在石板路上,“咯吱——咯吱——”地响,是一首别样的天籁。我从小巷子里悠闲地穿过,学校在那头,巷子在这边,巷子的尽头便是我那亲爱的家。

炊烟袅袅,是一种幸福的记忆。先是邻村人家的炊烟,悠悠的白,像一朵朵腾空升起来的白云。这种炊烟,在我心里通常是被当做放学的一种标志,提示着我该和小伙伴们分别了。我家较远,因此,炊烟也似乎慢了半拍。通常,邻村人家烟囱里的炊烟快要接近尾声的时候,我家的便不知不觉地登场了,仿佛是一道压轴戏。

我家烟囱里的炊烟,是悠长而缓慢的。当我穿过巷子口时,就已远远地望见了。风懒懒地吹着,炊烟轻轻地飘着,还带着一股股酥酥的肉香味呢,想来,又是妈妈做了满满的一桌美味在等着我了。

但有一天,炊烟远了,很难在视野中找到。

随着我的一天天长大,也到了念大学的时候。家中的耗费多了起来,父母亲供我读书选择出门打工,我的大学在省外,于是,我也如同远行的游子一样离开了故乡。每每年末的时候回到家乡,我总会情不自禁地往家乡的方向看,希望还能见到那可亲可敬的炊烟。

然而,我却并没有找寻到小时候熟悉不过的那种静而悠远的炊烟。没有了袅袅的炊烟,心里也是空落落的,就像是不知不觉中丢失了一件宝贵的东西,或者是一段熟悉的记忆。没有了炊烟,好像家也就没有了。

想来,小小的炊烟里藏着的是一个人的故乡情节。炊烟是带着人间的烟火味道的,有炊烟在,所有的情思也就有了寄托。尽管,炊烟再难寻觅,但我还有满满的感动可供回忆。

 

外婆屋后那片湖

周雪凤

我的母亲在湖边长大,划船,采藕,捕鱼,这是她常常回忆起的童年往事。小时候,我枕着她的故事,在漫长的夏夜里入眠。梦里,常常听到船桨拍打着水花的声音。

外婆屋后是湖,湖边也记录了我的部分童年。儿时常常去外婆家,每次来回的路程,都是一半走路,一半坐船。外婆摇着船桨,不一会儿,就渡我们到了河岸。我很喜欢坐船,听船推开波浪的声音。湖水很清,可以看见不时地游出来几条小鱼跟着我们的船,伴我们同行一段路。

倘若是在夏天,荷花开得正好,荷叶的清香远远就可以闻到。外婆会刻意把船划到荷丛深处,带我们采摘一些莲蓬和菱角。一路游玩,只想船晚点儿靠岸。沿着湖边,有一条长长的堤坝,长着茂密的芦苇。野鸭把窝安放在芦苇丛中,我们的船路过,总能听见它们轻声低语。

长大了,我依然喜欢在堤坝上散步,湖水退去,湖滩上留下各种各样的贝壳,捡拾到一些小鱼虾蟹也是常事。走完整个湖堤,至少需要半天的时间,每一次只在外婆家的附近徘徊百米远,早饭熟了,可以闻到饭香,听见外婆的呼唤。

每天清晨或傍晚,人们敲打着食罐给鱼儿喂食,鱼听到食罐的声音,都争先恐后地游过来,嘴一张一合地,咕噜咕噜,它们在水里争抢着食物,追逐起水花,可爱极了。

当大船在湖面咆哮的声音越来越近,就知道是渔船要靠岸了,大卡车拉着巨大的渔箱排满整个马路,这些鱼都将运往南方大城小邑。渔民下船,总会分享惊喜,打捞到稀罕的贝壳、巨蟹、大鱼,会引来大家驻足观看。

外婆常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这片湖,孕育着这里的人和物,这里的一切。现在,这里建立起了小渔湾,湖面上有浮船相连,有供人垂钓的钓鱼台,那些在喧闹的市中心待久了的人们,会选择周末来到这里,过起平淡安静的渔民生活。一家人,租一条小船漫游在湖上,打一条鱼当晚餐,这般平静惬意的生活不正是平凡人最理想的愿景吗?

来拜访的人,除了渔商,其他的就是来自繁华都市的人们。这片湖,把疲于奔波的人们揽在怀里,让他们作短暂的停靠。夏天的夜晚,他们还会留下来小住,主人家用最原生态的食物招待他们,他们听湖边的故事,也把城里的趣事分享。

萤火虫绕着他们,他们一起数着星星。湖水轻拍着湖岸,把人们带入梦乡。

 

善林老哥

刘燕飞

单位里来了很多保安师傅,善林老哥就是其中一员。

起初,我不知道他姓甚名谁,因为师傅多了,不能一个个去问人家,这样显得不太礼貌。我经常给报社发稿子,所以,也经常去门卫那里取当日的报纸,一来二去,就和保安师傅混熟了。师傅们都很友好,善林师傅说,以后来报纸我给你送去!我自然感激不尽。

我发现,善林师傅与别的师傅不太一样,他个子挺高,脸色白净,总是带着真诚地笑容。而其他师傅,大多都是黑面庞,脸上也很少有微笑。后来,我才知道,善林师傅是部队转业军人,他在部队里,就是从事宣传工作的,闻之,内心释然。

周五,广电报来的晚,我时常着急,要看看上面的文章,如果有自己的作品,心里就乐上一阵子,善林老哥总是说,拜读你的文章,写的真好!每期都仔细看。对于一个作者来说,有人欣赏自己的文章,就像妈妈听别人夸赞自己孩子一样,心里总是乐呵呵的。

因为疫情,门岗查的很紧,我每次都会配合,戴好口罩。我抬眼看见善林师傅,他也正好看见我,他露出笑容,合掌,然后做一个请的动作,我也及时回礼,心里暖暖的。所以,我一直对善林师傅有好感,因为,他是一个好人啊!

都怨我的孤陋寡闻,一日,我突然得知一个消息,原来,善林一直隐瞒着自己的一桩事。什么事呢?没想到,门口的保安师傅,竟然是个书法家,还是书协的理事呢!我很惊讶!因为,不是什么人都能写书法的。

我是在善林师傅的智能手机上,看见了他得意之作,有草书、隶属、行书等等,因为我是搞了几十年收藏的,我的眼睛一看,顿时愣住了,内心十分震撼,他的书法,行云流水,隶属中规中矩,显得十分洒脱、飘逸。哎呀!我才知道,竟然身边还有比我更低调的师傅啊!善林就是这样的人。他指着自己的落款,说,我叫“善林”,我这才知道,他的真实姓名。

想来,我心里羞愧不已,一直认为,保安是个粗活,没想到,除了负责敬业以外,他们还有诸多的一面,比如善林是个书法家,我是不知道的。俗话说,是金子,早晚都会发光!是的!善林师傅给了我无言的教义,使我更加低调、谨慎,不言不语,自己去努力,活成自己想要的样子,这才是人生最好的归宿吧!

知晓缘由后,我更加敬重保安师傅们,干得最累的活,拿着微薄的薪水,无时无刻,不是在尽心尽力!这是值得我们学习的闪光点。我记住善林师傅的微笑,也记住他的好。善林师傅,就如他的名字一般,“兼善天下,众木成林!”,他是我仰望与敬佩的人!

 

【诗海泛舟】

致七月

王建强

 

七月一日

不仅仅是中国共产党的生日

也是一个盛典

是我们华夏儿女共同的节日:

没有中国共产党

就没有新中国

中国共产党

我为您骄傲

我为您自豪

在满怀毫情

迎来您100岁生日之际

我们会时刻铭记

南湖上航行的那条小船

井冈山上的松柏和翠柳

长征路上进军的号角

战争场上的硝烟弥漫

天安门城楼上的开国大典

中华民族几千年的荣辱与沧桑

……

在那枪林弹雨中

应声倒下的一个个鲜活的生命

穿越岁月的时空

把七月尽情渲染

在鲜血染红的

党旗上

写下了

辉煌璀璨的诗篇

 

七月槐花香

昆宝军

 

小时候

看过一本小人儿书

名字叫《七月槐花香》

书里的主人公

是个10岁左右的小姑娘

一身正义

热血满腔

明亮的双眸里

闪耀着警惕

单薄的身体里

却充满了力量

在书中的叙述里

小姑娘

机智地与坏分子较量

书的扉页上

写着“阶级斗争是纲”

作者浩然

可是当年作家中的栋梁

他著作的

《金光大道》《西沙儿女》一度脱销

长篇小说《艳阳天》

更是大放光芒

眼下

又是七月槐花香

每到这个季节

便想起了书中勇敢的小姑娘

阶级斗争并没有远去

现在的坏人不一定有枪

但他们贪污受赌

盗百姓裹腹之粮

营私结党

哄蒙国民智商

《七月槐花香》

我们依然渴望

遍地是书中的小姑娘

 

情愿(外一首)

高宇启

 

我情愿浪费长长的一天

看时间慢慢变换颜色

见证一缕风给一条河流送去涟漪

我试着给一座山命名

重新定义一朵花一棵树的使命

我开始相信那些被放逐的生命

和被宠爱的日子还会回来

一想到梅花开遍南山

你掌心里的温柔依旧那么真实

我情愿万物的裂痕倾泻在我的肩头

梦中

在梦中,我听见雨滴答了一夜

我听到早起的环卫工们

在低低地交谈

我还感到凉沁沁的晨风正推窗而入

在梦中,我穿着中学生制服

在操场上风一样地奔跑

……我睡思昏沉

一直不愿醒来——

梦中的我还是个少年

(责任编辑:洪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