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天博大文化视野(6月18日)

【文化杂谈】

小议“共同体”和它的思想史建构(5)

步虚

前面,我们谈论了德国浪漫主义哲学家赫尔德的民族共同体思想,即对一种以家庭为原型,以共同倾向、共同风俗、共同语言、共同规范等文化因素为纽带的共同体形式的怀念和憧憬。

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是现代西方社会思想史上首先对“共同体”进行专门探讨的学者之一。在1887年撰写的《共同体与社会》一书中,滕尼斯借助罗马法中communio和societas这对概念,在具有真实“有机生活”的“共同体”与纯属“机械关系”的“社会”之间进行了明确的区分。前者包括家、邻里和友谊,特别体现在农村自然生活中建立在共同生活、共同居住和共同劳作基础上的“默认一致”或者说内在的心意相通;而后者的代表则是近现代国家中的商业交往。显而易见,共同体与社会代表两种极端的群体生活形态。真实的经验生活就处在两极之间。滕尼斯的主旨就是把这两种群体生活形态在各个维度上的丰富面向充分展开,来彰显现代从共同体到社会(即资本主义一市民社会)的重大变局。

在《共同体与社会》一书的论述中,腾尼斯用“共同体”来指称那种在情感一致、心意相通基础上自然形成的、紧密联系且排他的社会联系或共同生活方式,即一种共同生活方式产生的关系亲密、守望相助、富有人情味的生活共同体。基于此,他将共同体分成三个阶段:血缘共同体、地缘共同体和精神共同体。血缘共同体是作为行为的统一体,发展和分离为地缘共同体;地缘共同体直接表现为居住在一起,而地缘共同体又发展为精神共同体。作为相同的方向上和相同的意志上的纯粹的相互作用和支配,精神共同体在与以前的各种共同体的结合和相互关联中,可视为真正人的和最高形式的共同体。共同体在时间和空间上是紧密地相互联系着的,凡是在人以有机的方式由他们的意志相互结合和相互肯定的地方,总会有这种或那种方式的共同体。

滕尼斯对共同体的理解,延续了自赫尔德以来的德国浪漫主义传统,对社会的理解上则承接了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传统,把社会等同于资本主义商业社会或市民社会。从外在形态上看,“共同体”表现为家庭、家族、村庄和城镇,“社会”则表现为大城市、大都会和国际城市。家庭是纯粹共同体的原型,大城市则是纯粹社会的原型。共同体建立在血缘、地缘和友情等纽带基础上,社会则建立在抽象的契约(包括政治契约和经济契约)纽带之上。在“共同体”中,社会关系是从母子、夫妻和兄弟姐妹等基本关系中自然生发出来的,因而是自然的、有机的;在“社会”中,社会关系是在原子式的个人中间以契约的形式缔结出来的人造物,故而是机械的、非自然的。在“共同体”中,人们达成和维系一致,靠的是心意相通与和睦团结;在“社会”中,达成一致靠的则是约定和契约。“共同体”总是把其成员向地方的内部拉,“社会”则总是把其成员向外部推。在“共同体”中,尽管有种种分离,但人们整体上仍然保持着团结;在“社会”里,尽管有种种结合,仍然保持着分离,充满着竞争。“社会”以赤裸裸的个人为前提,每个人都是其他人潜在的敌人。在维系社会存在的契约纽带背后,其实是潜在的敌意和战争。(2021-06-13)

 

【诗文春天】

日本乌鸦

谭文春

漫步东京街头,常常看见在垃圾堆觅食的乌鸦,成群结队。

这种浑身漆黑的鸟儿,我们中国人不喜欢,视它为不吉祥的象征,会给人带来厄运。出门遇见乌鸦,一定会呸呸呸连吐几口唾沫,以求消除霉运,避免此行不顺。

奇怪的是,日本人偏偏把它作为吉祥之鸟,是心目中至高无上的神鸟,而且还被日本奉为国鸟。这种截然不同的待遇,值得探究,也是一种有意思的文化现象。

日本人对乌鸦尊敬,缘由是乌鸦在日本历史上做出过十分重要的贡献,时间可以追溯到日本第一代天皇——神武天皇。日本古籍书上曾记载,距今约2664年,神武天皇从宫崎县东征奈良县,一路激战到和歌山县熊野一带,在山林里迷路,危难之际,天神派来一只乌鸦做向导,才顺利到达目的地,建立朝廷。这只乌鸦有三只脚,被称为“八咫乌”。从此以后乌鸦就被日本人当作“立国神兽”。日本足球协会还采用“八咫乌”图案作会徽,踢世界杯足球赛的时候,日本队员球衣上就绣着三脚乌鸦,预示神兽保佑,“鸟”到成功!

乌鸦在日本的地位无与伦比,数量也多。日本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大搞植树绿化,颁布法令珍视和爱护自然界的各种动物。几十年过去了,效果明显。尤其在东京,市区绿地多,是乌鸦栖息的理想地。人口密集,垃圾充足,给乌鸦提供了丰富的食物。东京大街小巷里有许多垃圾站,都有乌鸦的身影,围着垃圾袋,嘴啄爪抓,翻拣食物。东京生活水平高,食物垃圾中的蛋白质和脂肪成分多,促进了乌鸦的生长发育。据动物专家研究,乌鸦的智力相当于三四岁的小孩,而日本乌鸦吃了这些有营养丰富的垃圾,脑容积比30年前增加了一倍,聪明程度和繁殖速度都跟着提高!乌鸦的觅食行为令人头疼,它们把垃圾刨扒得遍地都是,严重影响市容卫生。清理工给垃圾箱罩上鱼网一样的垃圾网,但并不管用,乌鸦还是会钻到网里去。

友人说,乌鸦聪明得很,他曾经看到一只乌鸦从垃圾站拣到一个核桃,高高地飞到半空中往下扔,将核桃摔碎,飞下来吃核桃仁。如果是摔不烂的食物,乌鸦会放到马路中间,让车轮碾压碎裂,供它们大快朵颐!目前东京的乌鸦数量已达三万多只,受尊敬受保护,又没有天敌,泛滥成灾,给居民带来一系列烦恼。楼房阳台成了乌鸦的嬉戏地,许多人不敢晾衣服。行走在路上,冷不防有鸟粪从天而降,弄脏衣服或头发。停放在家门口的汽车也少不了乌鸦落脚,留下粪便星星点点。尤为严重的是,哺乳期的乌鸦戒备心极强,极具攻击行为。东京电视里曾经播报了这样的新闻:公园的树上有一个乌鸦窝,老鸦正在给窝里的小乌鸦们喂食,一个妇女恰巧经过树下,老鸦警觉起来,俯冲下来,把猝不及防的妇女啄得头破血流,住进医院治疗。乌鸦骚扰行人的事件经常发生,有经验的路人会戴帽子、打雨伞或把提包顶在头上防护,跑步离开危险地段。

日本人喜欢乌鸦,还有另一层文化寓意,就是乌鸦反哺,奉养亲长这份孝心感动了日本人。据说乌鸦在母亲的哺育下长大,当母亲年老体衰无力飞行的时候,它的子女就会衔回食物嘴对嘴地喂给母亲,回报母亲的养育之恩,一直到老乌鸦临终,真正体现了人类养老敬老的美德——母养子小,子养母老!日本人常常以“乌鸦反哺”为例教育自己的儿女,在日本儿童的心中,乌鸦是最可爱的鸟。孩子们放学后,会愉快地唱着《七只小乌鸦》的童谣回家。

其实,“乌鸦反哺”是中国儒家文化以自然界的动物形象来教化人们敬“孝”的一贯说法,延续了几千年,“孝鸟”形象妇孺皆知,深入人心。《本草纲目》:“慈乌:此鸟初生,母哺六十日,长则反哺六十日。”“孝”是我们儒家伦理思想的核心,是千百年来中国社会维系家庭关系的道德准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日本的习俗及传统文化都是来自中国,如今还继承着儒家的思想,反观我们现代,好似人人淡忘,甚为遗憾!

 

【鱼翔浅底】

《话说柳宗元》系列二

(四)父子司马

洋中鱼

柳宗元的父亲柳镇一生官做得不大,知名度最高的只做到从七品上的殿中御史,职位最高的则是正六品上的宣城令,但在朝野口碑甚佳。他出生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七(公元739)年,自幼熟读《四书》、《五经》,17岁时刚刚明经及第,“安史之乱”就随之爆发,他四处求功名未遂。直到平定“安史之乱”的唐代宗广德元年(763),他才乘机献书,得授左卫率府兵曹参军。第二年,被镇守朔方的名将郭子仪聘任为节度推官。他曾向皇帝上《三老五更议》、《籍田书》,建议兴太学,劝农耕,但是没有被采纳。又曾上《守边论》,建议加强对军队的刑法和边境的侦察工作,也没有被采纳。由于亲历“安史之乱”,目睹百姓疾苦,所以崇尚当代著名诗人杜甫的诗歌,并由此铸就成嫉恶如仇的人格。这一切,对柳宗元关心国家和民生命运的思想形成产生了不少影响。

贞元五年(公元789年),一件案子影响了柳镇的命运。这年,御史大夫、陕虢观察史卢岳去世,卢岳妻子在分割家庭财产时没有分给庶出,卢岳的妾就到御史中丞门下告状,御史中丞卢佋计划重治卢岳妾之罪,而侍御史穆赞不同意。于是,卢佋与铁哥们时任宰相窦参共同诬告穆赞受贿,并将其逮捕下狱。穆赞的弟弟穆赏击鼓鸣冤。皇帝诏命殿中御史柳镇和刑部员外郎李觌、大理卿杨瑀共同审理此案。经过一番艰辛取证和审理,终于为穆赞兄弟昭雪,但由此得罪了窦参,结果在这年年底,柳镇被贬为夔州司马。夔州是个名人遗迹颇多的地方,在柳镇被贬来之前的代宗二年(767),杜甫在此登高并写下了“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名句。这对柳镇的影响颇大,至少给了他精神上的支撑。三年后柳镇返京,重任殿中御史。稍后,即逝。贞元九年(793),是柳镇的生命末年。这年二月,柳宗元进士及第,有人造谣说这是柳镇跟监考陆贽说的情,德宗说:“是以前那个参奸臣的柳镇吗?我知道他不为儿子说情求举的。”

柳宗元的知识虽然大多源自母亲卢氏所授,但是他从心底里敬仰父亲的为人,所以从父亲那里传承了带有屈原、杜甫影子的忧国忧民思想,以及孕育了正直敢言不阿权倖的优秀品质。

也许是老天开玩笑,也许是命运的故意考验,在曾经被贬夔州任职司马的父亲逝世十二年后,柳宗元也因“永贞革新”事败而被贬永州司马,这样,柳氏家族就出现了父子司马的记录。不过,与父亲柳镇手握兵马实权的三年夔州司马不同,柳宗元的十年永州司马却是个“员外置同正员”的编外官,有职无权,只领干薪,甚至连行动还要受到监视。这确实是个莫大的耻辱。

然而,正因为有了这种示辱的编外闲职,柳宗元才有空认真钻研佛经与文学,并深入百姓中间访问疾苦,最终成为名垂千古的文豪。

 

【华峰凌云】

“诫子诗”照亮孩子的人生

许华凌

在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上,无数的母亲用女性的宽厚仁慈的品格、温暖无私的母爱演绎了数不尽的慈母教子的故事。她们言传身教,教育孩子如何做人、做事,如何正确认识自己与他人、个人和国家的关系,如何客观面对功名利禄、荣辱得失,如何辩证地对待成功与失败、坦途与挫折。母亲,如温暖的阳光照亮孩子的人生,也像婆裟的大树庇护孩子茁壮成长。清代大才子毕沅的母亲,就是一位睿智伟大的母亲,教诲毕沅做真人、做善事、做个清正博学的栋梁之才。毕沅亦不负母亲的殷殷期盼,成为著名的史学家和关爱百姓的社稷重臣。

毕沅,名沅,字秋帆,太仓人,是清代著名才子,乾隆年间状元,历任陕西、山东巡抚,湖广总督,成为清代的名儒重臣。在政治、军事、文学和考证方面都很有成就。主编过《续资治通鉴》,成为著名的史学家。毕沅做官清廉,勤于政事,德才兼备,关爱百姓,享有政声。从政之暇,博稽群书,辛勤笔耕,著作等身。他敬重文士,扶植后生,礼贤下士,饱学之士盈门,传为一代佳话。

毕沅幼年就失去父亲,全靠母亲张藻培育成人。张藻是当时颇有名气的才女,不仅诗文俱佳、学识渊博,而且品德高尚、高瞻远瞩。毕沅在母亲的悉心教导下,6岁能读《诗经》、《离骚》,10岁便通晓声韵,尤善诗文。毕沅中了状元、开始了仕途之路,任陕西巡抚。张藻唯恐儿子辜负为官的重任,以母亲特有的情怀,作54句270言《训子诗》,嘱咐儿子施展才学,不负志向,上对得起国家,下对得起百姓,做一个爱惜民力、勤于公务、清正廉洁、居安思危、修身养德、百姓爱戴的清官、好官。毕沅不负母托、愿将此身长报国,深得百姓爱戴和敬仰。之后,毕沅的母亲亲自前往陕西,一路体察民情,访察政声,听到长安父老都盛赞毕沅的的德政和贤明时,作为母亲的她深感欣慰。

《训子诗》全文如下:

读书裕经纶,学古法政治。功业与文章,斯道非有二。

汝宦久秦中,洊膺封圻寄。仰沐圣主慈,宠命九重贲。

日夕为汝祈,冰渊慎惕厉。譬诸欂栌材,斫小则恐敝。

又如任载车,失诫则惧踬。扪心五夜惭,报答奚所自?

我闻经纬才,持重戒轻易。教敕无烦苛,廉察无猥细。

勿胶柱纠缠,勿模棱附丽。端己励清操,俭德风下位。

大法则小廉,积诚以去伪。西土民气淳,质朴鲜糜费。

丰镐有遗音,人文郁炳蔚。况逢郅治隆,陶钧综万类。

民力久普存,爱养在大吏。润泽因时宜,樽节善调理。

古人树声名,根柢性情地。一一践履真,实心见实事。

千秋照汗青,今古合符契。不负平生学,不存温饱志。

上酬高厚恩,下为家门庇。我家祖德诒,箕裘罔或坠。

痛汝早失怙,遗教幸勿弃。叹我就衰年,垂老筋力瘁。

曳杖看飞云,目断秦山翠。

《诫子诗》字字含情,句句真挚,声声入心,可谓谆谆教育大爱无疆,循循善诱教子有方。这不仅是毕家的家训和家风,更是在教育毕沅做人、做官的风骨和气节,承载了一个母亲对孩子的殷切期望和深沉嘱托。它是大海上的航标,迷雾中的灯塔,黑暗中的星光,照亮孩子脚下的道路,为孩子指明人生的方向。

毕沅的母亲谢世后,毕沅向皇帝详细陈述了母亲的品德贤行。乾隆深为感动,当即赐书“经训克家”四字褒扬。毕沅为了铭记母亲的教育和恩德,特将自己的居室名作“经训堂”,将自己的诗文集名为《经训堂集》。

一位慈母,千秋功德;《诫子诗》存,万古流芳。

 

【细语微光】

父亲节的礼物

紫月天

这个父亲节,我要给父亲一件礼物。

自从母亲离世之后,父亲一个人在老家过日子。一日三餐简简单单地打发,更别提煲汤加餐有鱼有肉。上个假期带着孩子回到老家,大老远就看见父亲站在楼底,等着我们到来。一打开车门,丫头就急不可耐地奔到爷爷身边,抱着爷爷撒娇。到底是在爷爷身边长大,对爷爷的感情从来不曾因为时间的流逝而减弱。可是我的眼里却不禁热泪盈眶——低下头拥抱自己孙女的父亲何时满头白发啦?

父亲的脸上挂满了笑容,牵着丫头的小手,一路慈爱地问话,底气十足。我默默地跟在父亲身后,心下暗自许诺,我在,就一定让你有一个幸福滋润的日子。

清晨,伴着广场舞的跃动音乐,我起床洗漱完毕,提上菜篮走向菜场。这熟悉的路途,几经修葺,旧貌换新颜。这里有来自附近菜农最新鲜的青菜蔬果,每天换着花样买,再加上现场宰杀的鸡鸭鱼肉。每当看着父亲和孩子乐呵呵地吃着,心里别提有多高兴!晚上望着天边微凉的月光,悄悄问自己:“这是在尽孝吗?”

夏季的梅雨在天空尽情的倾泻着,我的漆关节却疼得脑门冒汗。我只能跟父亲说:“外面下雨,家里有菜,今天我就不出去买菜了。”这一顿,只有两盘青菜勉强撑着。父亲如往常一般陪着孩子嬉闹,如同一个调皮的小孩子。第二天老天放晴,我也终于可以推车出去买菜了。当我开开心心买了一车子的菜回家,膝盖仍旧隐隐作疼,正在发愁怎么将一推车沉重的菜拎上四楼之际,父亲已经带着孩子站在楼底等着我。“咦,你们这么快就玩回来了?”我满腹疑惑,平时会等到吃饭之前半小时才回家。“妈妈,我来帮你提菜!”丫头一把提过沉重的推车。我赶忙拽住车把手制止!此刻,父亲一双大手轻轻提起菜篮,掂量一下,打趣着:“哟,这一车的菜,该吃上几天了!”我望着父亲上楼的身影,默默笑了。

可是,年逾七十的老父亲膝关节疼痛,早已是顽疾在身了。搬提重物,定是疼痛不已,却不向我诉苦,还不忘在我做中午饭时叮嘱:“慢慢来,我带着潇潇吃过饼干了。”我支着一条腿,在厨房忙碌开来。没一会儿,一餐色香味皆全的饭菜端将上来。只是父亲这次却胃口不甚好。我想,是我的饭菜做得发挥失常了,不好吃?

没几天,老公也放假了。回家提菜篮的活,当仁不让是他喽!老公主动请缨:“老婆劳累了,晚餐,我来做吧。”“我还不累,只是累了老爸,腿疼还帮我提菜,又没有好一点的药可以缓解疼痛!”内疚啊,我是希望父亲能够想一点清福呀。

此时,父亲才恢复胃口,一顿一大碗饭,饭桌上有说有笑,让我紧张的心得以放松。

后来,我在网上看到氨糖软骨素可以缓解膝盖疼痛,便自己先买了一些尝试一段时间,发现确实有效,便问父亲:“我给你也买些吃?”父亲却不高兴了:“这种药吃了就停不了。我老了,慢慢走路就行了,冬天保暖就够了。别在我身上乱花钱,有钱用在孩子身上。”听得我心里特别不是滋味!

这回,我不想听你的,我要做一个不听话的孩子——父亲节,我要给您带“药”回去做礼物,请您原谅!

 

【飞鸿传书】

烟火人间,滋味可亲

管淑平

不论是茫茫平原的北方,还是多山多水的南方,只要有人聚居的地方,便有烟火的存在。这烟火气息当中,最具特色的应当属于饮食了。

一日三餐,舌尖滋味,单单是人们生活中的主食,其中就包含着别样的韵味。

当一碗晶莹剔透、香软可人的大米饭凑到了你的跟前,你定然也会马上忘却现有的疲惫。那些积蓄在身体里的某种原始的习性和欲求,也随着幽幽流溢在空气中的稻米香翻腾着,躁动着。

一碗米饭下肚,满口香甜留在嘴边,心间记下的是满满的美感。在一粒米中,可以望见一棵稻穗的身影:也许是在惠风和畅的晌午,它低着头,像是在向最亲切的大地母亲致敬,以一种谦卑和虔诚的姿态,表达着晚辈对长辈的感激。

这是内化于心的感受和理解。于外而言,当属社稷。社为土神,稷是谷神,可见土地与谷物两者的关系在千百年前就已经很密切了。年年复年年,无数帝王的祭祀活动,也将一种君王对百姓的爱护和风调雨顺的渴盼囊括在了其中。“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江山与黎民之间,因了饮食的存在而有了联系,也变得可亲可敬起来。

米的厚重,承载着的是无数人无数美好的愿望和期盼。在故乡,村子里倘若某户人家有了新生小孩,亲友们都会挑上一桶新米前去祝贺。此时的稻米,不单单是作为一种食物的存在,也作为一种情感的纽带。烟火可亲,食物可亲,人们的关系因了一桶米变得亲近。

而在民风淳朴的北方,面食,才是主角。蒸包、馒头、水饺、馍馍……朴素的食物,朴素的做法,却有着一种向心的力道。不论大口咀嚼,还是小口品味,皆能吃出一种酣畅淋漓的感觉。这些食物似乎和栖居在北方的人们一样,有着爽朗率真的脾性,真挚而接地气。

南米北面,也许只是一种饮食文化上的倾向。放眼中国,何处没有米与面的踪影呢?北方人的小餐桌上有时也有香喷喷的米饭点缀,吃惯了软糯食物的南方人,偶尔吃起馒头来也同样津津有味。文化本就是从同一个地方起源,向不同的方向发展,因了地域和人文才显得别具特色。这便是饮食文化中的多元和包容。

还有一种食物,介于面食与大米之外,名为米粉。说起来,这种食物还带着一些神奇的色彩。它本身是米,经过人们的加工与打磨,在形体上同时还兼具着与面食一样的特点,更不乏一种软糯爽口的南方食品的特质。倘若在晶莹剔透的米粉上,淋上一层滚烫的麻辣油,加上葱花与香菜,再配上一个茶叶蛋,想来也是舌尖上的美味了!

烟火人生,滋味可亲。有饮食处,皆有人家,有饮食的地方,便能找寻到一种心灵上的归属之感。

(责任编辑:洪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