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天博大文化视野(5月28日)

芬芳文苑】

口罩必须戴! (下)

洪田

大名鼎鼎的布朗先生和美国政治界有着很深的渊源。现任的美国总统被多起性丑闻困扰,布朗先生利用自己黑白两道的关系,使出洪荒之力帮助他摆平。现任的副总统曾是他众多女朋友中的一员。这位并不出色的女士之所以能够平步青云,最终成为显赫的政治人物,和布朗先生的积极帮助分不开。现在,布朗先生死了,能够得到美国总统和副总统来电吊唁,也可以看作一种殊荣。如果他有机会竞选梦城的市长,胜算的机会应该是很大的。

梦城的疫情再次进入了新的高峰期,那些反对戴口罩的人们看到病毒就在自己的周围游荡,死亡随时会降临在自己的身上,也不再有勇气闹着上街示威了。虽然有的人依旧不情愿,但人寡势微,也不便公开反抗。

愤怒的梦城市民纷纷谴责这次游行示威所造成的恶果,一些死者家属把资助这次游行示威的“威廉基金会”告上了法庭,要求其赔偿。虽然没有直接证据表明死者和基金会有直接的关系,但基金会显然参与了和它的宗旨不一致的活动,最终被判关闭并被没收全部资产。没有了布朗律师的辩护,这样的结果并没有什么意外。基金会的实际掌门人原本是布朗先生,威廉只是一个摆设而已,谈不上什么巨大损失。对于青年威廉来说,少了金钱带来的人性膨胀,能够安心养病,也不算一件坏事。对于财政赤字日益高涨的梦城政府来说,把这笔钱重新纳入囊中,可以暂时缓解些许急需。

这次风波过后,大部分的梦城人开始自觉在公众场合戴口罩。那些不情愿的人为了避免被逡巡的警察罚款,也不得不戴上了口罩。对于乘坐公交车的人们来说,如果有谁拒绝戴口罩,司机就有权力拒绝此人乘车。司机的这一权力可以保护其他乘客的安全,但把自己置于了比较危险的境地,有关对司机施加暴力的新闻报道开始出现在人们的视野。在口罩令实施一个月内,发生了五十起针对司机的口头和肢体暴力,有数名司机受到比较严重的人身伤害。

然而,当有人直接用枪对司机进行杀戮的时候,这些伤害便显得“仁慈”了许多。这次血腥的枪击将梦城人的生活又推向了新的风波。而这一流血事件的发生,又让我们重新寻找到久未提及的老乔治先生。

正是:大难来时人性现,徒呼自由常枉然。是非曲直人不顾,法网恢恢有上天。叹,人心狂妄处,常是自毁时。(2021年5月)

 

【鹏翔万里】

世上最富有的人

贺鹏

我失业了。

抬头瞅着城里的蓝天,心里空落落的。没有了收入,水费、电费、房租,哪怕是买米、买面都没有了着落,一家三口的日子该怎么过呢?

回老家吧,老家已经变成了当地的一个工业区,早就无老家可回了。当初拆迁给了几万块钱,兄弟几个一分,在城里连半个厕所都买不起,对于一个进城打工的农民工来说,失业意外着什么,你懂得!

不是我没有能力,也不是我的老板没有能力,更不是疫情的影响,反正是一些说不清、道不明的原因,我的老板把公司给经营倒闭了,我也就失业了。

老婆一听我失业了,傻呆呆地坐在床上瞅着出租房的顶棚,一句话也不说,我知道她是在发愁,愁以后的光景怎么过。

尽管我也很沮丧,但我明白,人生不就是由一个又一个的困难堆积起来的嘛,克服困难才使人生具有了意义,中国人都一样。

老婆瘪了瘪嘴说,你看张三,和你一样,都是从老家进城,人家现在有房有车,日子过得多滋润。

我瞅了老婆一眼,不屑地说,你都啥年纪了,难道还不明白?人家张三的父亲是村长,村长是啥?那是权贵阶层,权贵阶层有房有车还不正常吗?而咱只是一介平民,世上哪有不难的平民?

老婆撇了我一眼,喃喃地说:可我们马上就连菜也买不回来了,不是难不难的事情,而是怎么活的问题,你还傻呵呵地傻着哪!

我不知道该说什么,但我坚信只要心怀希望,日子就不愁过不下去。

我满怀信心地打开手机浏览器,先在几家招聘网站浏览到了大半夜,也没有找到一个适合我的工作岗位。第二天一起床,竟发现一夜之间,我的头上还长出了几根白发,一时的确有点惊慌失措了。

但不管怎么说,我心里还有希望。

老家回不去,在城里又找不到工作,自谋生路吧,不怕笑话,一没有资源,二没有资本,自谋职业基本属于天方夜谭。

就这样,我在线上线下,不断地寻找,好几天过去了,连一顶点机会都没有找到。

夜,死寂!

我坐在沙发上盯着房间的顶棚,一筹莫展。身体感觉就像潜入深水一样,全身都被压力包裹着,怎么也喘不过气来,我使劲拽了一把领口,还是有一些窒息的感觉。

恍惚间,张三给我打来电话,说要拉我一把,我很兴奋,只要有人帮我度过眼前的难关,未来还是充满希望的。不过,张三虽然和我同乡,但不属于同一个阶层,他是村长的儿子。

我忐忑地说,张三,我都到这个份上了,你还调侃我?

张三说,不是调侃,我是真心帮你。

我说,那你怎么帮我?

张三直截了当地说,把你的希望卖给我,不就缓解你现在的生活压力了吗?

我笑了,我说我怎么能卖掉我的希望呢?

张三鼻子里“哼”了一声说,有什么不能卖的?现在是商品社会,大家不都是有啥卖啥吗?

我恼了,大声说:张三,尽管现在权力、正义、尊严、良心都在买卖,但我告诉你,我的希望是绝对不能卖掉的!

张三一听也生气了,大声说:我是看在同乡的份上可怜你,才买你的希望,你一个进城打工的农民工,还真以为你有希望?你的希望在哪里呢?

我的希望在哪里呢?

我一下懵了,但略一思索,对着手机歇斯底里地喊:我的希望就在我的心里!

突然,老婆推了我一把,说你瞎嚷嚷啥呢?

我揉了揉眼睛,一下清醒了,刚才坐在沙发上睡着了。

赶快打开手机,我继续寻找属于我的希望,我知道,只要怀揣希望,我就是世上最富有的人!

 

【种玉蓝田】

作文

蓝狐

女儿参加作文大赛,结果得了第一名。听到这个消息,我好个开心。

与常规意义上的作文赛有所不同,女儿所参加的比赛,赛的是即兴创作。所有参与比赛的学生,开赛前丝毫不晓得要写作什么,而只有进入到赛场后,命题才被揭开。随后,每名学生都必得在规定时间内即兴完成。

女儿说,比赛给出的是看图作文,命题是《鸟妈妈》。

“因为我平时总是爱看《21世纪野生动物馆》《动物世界百科全书》什么的,加上我也特别的爱我的妈妈,所以,写起这个题目的作文,就不觉得怎么为难了。”女儿说这话时,小脸蛋儿上满是自信。

我不免赞许地对女儿说:“你这个第一名,拿的好啊!这样的笔试,有点像是古代的科举,你却能夺得个状元,说明你很有这方面的潜质,所以老爸希望你一定要好好发挥下去,好吗?”

女儿点头,还若有所思的看了我一眼,我猜想,小家伙该又是在构思新的作文了吧?

果然,没过多久,女儿期末考试的语文作文,再一次显示出了极强的个性。

在作文题上,女儿居然一改“快乐的暑假就要到了,请以此为题,写一篇作文”的要求,竟“自作主张”地自拟了一个《烦心的暑假》的文题,一通抒发起来。

小家伙在作文中写道:暑假就要到了,想起来真让人心烦,因为我不仅要参加舞蹈班、朗诵班的学习,还要完成那么多的作业,听爸爸妈妈的唠叨。

她还写道:我多想能过一个轻松自在的暑假啊!我想到大自然中去玩耍,嬉戏,大闹,整天都快快乐乐,无忧无虑。

尤其让人感到惊异的是女儿给文章所加的一句结语:我想告诉老师,告诉爸爸妈妈——折了翅膀的小鹰飞不高!

自作主张改了文题写作文,这对一个二年级的小学生而言,实在称得上“胆子不小”。至少在我来看,女儿这样的答卷,弄不好会遭致“严重的扣分”。

我甚至还在第一时间了解到这件事情时,不无担忧地跟女儿说:“老爸虽然非常支持你能这样真实地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可是真怕你们的老师会不赞同。”女儿听了我这一番话,尽管也表露出了几丝担忧,但脸上却依然写满了倔强。

这之后的几天,偶尔想到女儿的语文答卷,我的心下总是会不自觉的生出几分不安,因为我实在不晓得老师会怎样看待孩子的这份个性。

昨天下午,我赶往女儿的学校去参加家长会。会上,老师特别拿出一段时间来,先是面对全体家长朗读了女儿的作文,尔后又对女儿好生进行了一番赞赏。老师说:“原本,二年级的语文试卷是由四年级的老师来审阅的,可是那天,阅卷老师特别把我喊了过去,一边指着眼前的试卷,一边啧啧赞叹说,这个孩子的作文简直都赶上四年级学生的作文了。我连忙拿起试卷来看,认定是自己的学生,一时间,我真的好开心,我为我能有这样的学生感到骄傲!”老师激动的样子,不禁使得我的心头也跟着热了起来。就这会儿,老师说道:“这样,下面,我们还是来请这名学生的家长上前来,给大家介绍一下他是如何培养孩子的个性的吧!”

一时间,掌声四起,我不得不站起身来,面对众位家长,坦陈了一番与女儿共同学习的所谓“心经”。家长们听了,开始不住地赞叹,以至还鼓起掌来。

我开心地笑了,但不知,我的笑容是否也如女儿一样,个性并且自信。

 

【杨柳依依】

残存的屋檐

杨邹雨薇

人在他乡,每逢雨夜,心里就特别的惆怅。想到乡下年逾古稀的爷爷奶奶,想到自己名字中的“雨”字,心情也就多了几分郁闷。看见书架上的一排排书籍,不禁想起两句古诗来:“半夜思家睡里愁,雨声落落屋檐头”。

一千三百年前,那个名叫王建的唐代诗人,是不是也跟我一样因思乡添愁呢?要不,他为什么在《听雨》中表达的浓浓思乡之情时把屋檐当成最原汁原味的故乡标点?

如果说屋檐是故乡的标点,我们每个人又何尝不是?

故乡在古城南郊,没有山路弯弯,没有山羊咩咩。有的是村前清澈见底的石涧、石涧上横卧如月的古石桥,还有村北蜿蜒绕城的潇水以及潇水之上耸立如虹的南津渡大桥。当然,还有几十座古色古香的木瓦或砖瓦房,以及书籍中柳宗元、苏轼、杨万里等人留下的诗文……

只是,这一切现在都成为了渐行渐远的记忆。

因为常年在外求学,我在家乡的古村生活不到二十年,但总感觉到故乡已经滋养了我上千年。那里收藏着我儿时的许多欢乐时光,如同春燕的翅膀,掠过黛色的屋檐。

家里最老的房子就是老爷爷在1942年修建的那座木瓦房。当我出生的时候,家里早就有了另外两座新房子,那座老木瓦房就成了老奶奶住的地方。

我上学之后,由于父母在城里务工,爷爷奶奶忙于种菜,老奶奶就成了我的依靠。每天回来,我就会背着书包往老木瓦房奔跑,而老奶奶就会揭开她房间里的石灰缸,拿出里面的糖果给我吃。走廊上有两张小矮凳,是小孩子的最爱。我坐在上面一边吃糖果,一边背课文给老奶奶听,看西沉的太阳把余晖擦着前面人家的屋脊投射到我们家木壁上,像乱抹上去的金粉。最美丽的景象在南面的木壁上,那里有一个六十四孔的窗户,下午四五点钟时,阳光斜射进去,落在床上和地上,像一张光芒四射的渔网。夏夜,下弦月也会带来月光如网的同样效果。自己也就吟起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的诗句来,感觉李白就是身边的天才同学。

小时候,印象最深的就是无论天晴下雨,黄昏时炊烟照样袅袅升起,让人感觉到农家柴米油盐的真实人生,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到处都是满满的人间烟火气。

木椽梁,青黛瓦,在大多数孩子心里,屋檐一直是一道美美的风景。

“小燕子,穿花衣,年年春天来这里……”在我们哼唱的歌谣中,在温暖的阳光下,燕子归来,衔泥筑巢,它们也像孩子一样,你争我抢,吵吵嚷嚷,唧唧喳喳地忙个不停。

炎炎夏日,懒狗懒猫躲在檐下乘凉,那懒狗舌头还露在外面喘息,至于懒猫,眼睛半开半闭,仿佛几十年没有睡过觉似的,老鼠从身边跑过都不看一眼,气得老奶奶拿了扫把砸过去。

夏季天气多变,雷雨忽然而至。在隆隆雷声中,雨点敲击瓦楞,像打击乐器一样清响,瓦沟淌水如注,形成一道雨帘。而这个时候,我最喜欢跟年龄相仿的小朋友拿起竹棍子横扫雨帘,大有一种抽刀砍帘帘更流的无奈。而这种无奈常常是伴随喜悦而至的,让人不悔。

秋收之后,爷爷把金黄的玉米、火红的辣椒、雪白的大蒜挂在木壁上,如同一幅油画。邻里烧火煮饭,袅袅炊烟自各人的檐下悄悄地探出头来,然后迅速升起并消失。

朔风来袭,雪花飘舞,冬天的屋檐下,常常铺出一层洁白的地毯,人、猫、狗、鸡、鸭踩出串串脚印,组成一幅浩大的画,为宁静的冬天增添了一抹灵动色彩,几许诗意情怀。而我喜欢在屋檐外的空地上堆雪人,打雪战。特别是2008年那场大雪,尽管给生活带来了不便,但让我们小孩子尽情享受了雪地娱乐。

儿时的我,最喜欢在老木瓦房的屋檐下玩耍,或者跟老奶奶猜硬币,至于把邻家的孩子也诱惑过来。大家就能分派比赛,玩得十分开心。

而今,久居省城的我,每每想起家乡的古村因为城市建设而拆迁大半,昔日的屋檐要么已被碾压成尘埃,要么就被钢筋混凝土墙所替代时,心里便多了几许惆怅。

尽管老爷爷所建的那座木瓦房,依然镶嵌在岁月的罅隙中。它跟对面的楼子屋以及附近的几座房子,依然残存着些许屋檐,但我不知道它们还能坚守多久。

在我看来,楼房虽然比瓦房舒适洁净,但切断了乡村的诗意。村民们迁居到没有村巷的街道,也少了昔日邻里之间的那份温情。而那屋檐下的风景,总让人充满怀念,特别是对于人在他乡的我来说,那是一种斩不断的相思,拂不去的乡愁,深深地烙在生命的肌肤上,永远永远都无法忘却。

 

【风雅月梅居】

五月的菖蒲

侯兴锋

小的时候,到田野间去割草,在河塘水边、沟壑溪头,能够见到那种叶片的形状像剑一样的草,它就是菖蒲。

菖蒲是乡下常见的一种野草,它们群聚而生,择水而居。春天一到,菖蒲们就开始自由生长,昂然挺立,不蔓不枝。待到五月,已经长得极为茂盛,远远望去,顿觉一片浓郁的清凉翠色,扑面而来。同时,在清凉之中又不乏热闹,如乡村的邻里之间,亲亲密密,和和睦睦的关系一般。一旦有风吹过,那密密麻麻的如剑般的叶子彼此碰撞,呼啦呼啦,声声锵然,仿佛是它们在窃窃低语,或哗然欢笑。蹲坐在水边割草的我,闻到菖蒲散发出来的,越来越浓郁的清香,就知道,端午节快要到了。

那个时候,虽然是物质贫乏,但人们对待传统节日,却仪式感十足。每年端午的前几日,母亲便会割一大把菖蒲或者艾草回来,垂挂在大门的两旁。到了晚上,她还会取出去年晾晒好的菖蒲的圆柱形肉穗花序,点燃几支。按民间的说法,农历五月以后,各种有毒的蚊虫开始活跃,燃烧菖蒲或者艾草,可以驱虫辟邪。于是,我家那破陋冗杂的小院和狭窄拥挤的小屋,便充满了香气。我在这充满了菖蒲香气的院子里跑进跑出,满心欢喜,尽管距离端午节还差着几天,但在睡梦中,却好像已经闻到了粽子和咸蛋的味道,早晨醒来,口水都洇湿了枕头。

上学以后,再识菖蒲,不觉暗暗惊叹。原来,一直认为是极其普通平凡的水草而已,没想到竟有着这么大的功用。

菖蒲先百草于寒冬刚尽时觉醒,因而得名。菖蒲“不假日色,不资寸土”、“耐苦寒,安淡泊”,生野外则生机盎然,富有而滋润,着厅堂则亭亭玉立,飘逸而俊秀,自古以来就深得人们的喜爱。

远古时代,先民崇拜该草类,把菖蒲当作神草,认为是从天而降。《本草·菖蒲》载曰:“典术云:尧时天降精于庭为韭,感百阴之气为菖蒲,故曰:尧韭。”人们在崇拜的同时,还赋予菖蒲以人格化,把农历四月十四日定为菖蒲的生日,“四月十四,菖蒲生日,修剪根叶,积海水以滋养之,则青翠易生,尤堪清目。”正由于菖蒲神性,加之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数千年来,一直是中国盆景植物和观赏植物中重要的一种。

用菖蒲制作的盆景,既富诗意,又有抗污染作用。古人夜读,常在油灯下放置一盆菖蒲,原因就是菖蒲具有吸附空气中微尘的功能,可免灯烟熏眼之苦。

菖蒲品种丰富,还是园林绿化中常用的水生植物。菖蒲叶丛翠绿,端庄秀丽,含有香气,适宜水景岸边及水体绿化,也可盆栽观赏或作布景用;叶、花序可以作插花材料;在园林里,也可丛植于湖,塘岸边,或点缀于庭园水景和临水假山一隅。室内观赏多以水培为主,只要清水不竭,可数十年不枯,生命力可谓逆天的顽强。

至于药用价值,主要有化湿开胃,开窍豁痰,醒神益智等作用,能够治疗癫痫,痰厥,健忘,气闭耳聋,心胸烦闷,胃痛,腹痛,风寒湿痹,痈疽肿毒,跌打损伤等病症。

由于菖蒲的药用价值比较高,市场供不应求,少数地方已经开始了人工栽培种植,只是产量很小,市场上的主要供货来源还是以野生为主,而且也只有野生的药性才更好。所以,野生的菖蒲会一直是乡野间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不会轻易灭绝。

看来,这菖蒲和人一样,无论是几经离迁,几经浮沉,无论是被改造成什么模样,他的根,他的心,他的灵魂,都不会变,总会时刻眷念着生养的故乡和故土。

 

【诸子一家】

我和父亲游秦岭

高洋斌

平日里工作繁忙,难得有空闲时间回家,似乎成了万能的说词。只能等待暑假的到来,陪父亲游走各地,顺便把一年落下的话茬补上。每次回想起来,是无奈,更是心酸。

近日,我和父亲去了一趟周至县脚下的秦岭。这座海拔3771米的山峰让人望而却步。谁能想到,坐了十几年办公室的我石阶没上几层,便已气喘吁吁。只感觉脚下乏力,几近无法抬腿。反观,干了一辈子庄稼活的父亲,完全不像一个老人。只见父亲两脚轻盈,一边走,一边环顾四周,饶有兴趣的欣赏这一年一次绚丽的秦岭风光。

父亲高兴地在前面走着,我紧随其后,生怕落下,就跟小时候父亲拉着我的小手怕我走丢一样。父亲跟一同前行的陌生游客高谈阔论,诉说着秦岭被尊为华夏文明龙脉的前因后果。这一刻,父亲就是史官,亲历并见证了这一切。

我紧赶慢追,不停地小声喊道:“爸,你慢点,今天就是出来逛的,不着急……”一句话还未说完,父亲旁边的老大爷就大声的怼了我好几句:“年轻人,你快点吧,还不如我们上年纪的人。”老大爷一边说教,一边叹息到:“现在的年轻人,吃不了苦,哪像我们当初闹革命的时候……”。我心中不禁苦笑:怎么上纲上线呀,我还没说一句完整的话。转念想到:父亲高兴不就是天大的幸事吗,便不再言语。毕竟,一年有几次像今天这样的休闲时光。也不知道,以后还有几次机会能再跟父亲一起出来游玩。一想到这里,竟莫名的心酸起来。一股凉风袭来,更添了几分伤感。

父亲毕竟上了年纪,走至半山腰处。虽然嘴上不说,但是看见有个小亭子,一帮老人围在一起闲侃、歇脚,父亲便凑了过去。只见父亲一阵踢腿伸腰,后来便几句话茬加入了闲聊的队伍。中国人,象棋、熬茶、说三国,多么简单安逸的生活,父亲算是得到了无忧生活的真谛。此刻,我真佩服老人的沟通桥梁,竟是如此的顺畅。想到自己的工作经历,一股愁容瞬间涌上脸颊。

我插不上话,便站在亭子边上眺望远方。秦岭,自古以来,多人文人墨客泼墨挥毫,写下华彩篇章;多少庙宇随处可见,云雾处舞榭歌台;多少故事历历在目,封狼居胥。好一片大好河山,真是人间福地,水月洞天。

就在我沉思的时候,父亲“哎”了一声,摆摆手,示意我继续前行。这一次,我以马踏飞燕般的步伐走在父亲的前面,介绍着景点的寓意,父亲嘴角满是惬意的笑容。我,一个年轻人,总得知难而上,去承接父亲肩上的重担……

远方的云落了下来,与秦岭的山峰相接在一起。那隐匿在云雾里再次供人歇脚的亭台,是我与父亲对面长谈的恩许之地。

 

【飞鸿传书】

岁月静好慢品茶

管淑平

我爱茶,也爱喝茶。通常,在一栏清风的上午,或者在一窗明月的夜晚,我都不会忘了要留出一段泡茶、喝茶的时间。

随着空气当中翻腾出一缕淡淡的清香,一股苦涩的味道也骤然在舌尖如花一样化开。它悄悄地弥散在整个小嘴巴里,我慢慢地回味着,不舍得咽下。时间,轻轻地从茶水的身边流过去,也从我小小的心上流过去,不惊不扰。

喝着茶,那些与茶相关的记忆便不知不觉地在脑海中变得清晰了起来。

我的家乡在一个安静而祥和的小县城里,三面环水,四面环山,而山中又属茶树最多,家乡也因此得名“茶山”。每每谷雨来时,一首与茶相关的小调便如摇篮曲一样率先地进入了我们的小耳朵中。“头茶苦,二茶涩,三茶好吃摘勿得。嫩香值千金。”这对于我们这样调皮的小孩来说,仿佛是一道游戏的请柬,因为,茶树渐渐丰盈起来,我们可以在茶园里捉迷藏。通常,邀上十几个小伙伴儿,大伙儿按猜拳的方式,定出谁蒙眼找人,然后我们纷纷藏好,不出声,就已十分美好。我至今也都忘不了当时找到小伙伴们的那种开心的笑声,真诚、灿烂,弥漫在山间。

谷雨时节,也是茶农们最为忙碌的时候。连绵不断的茶山,一排排茶树满眼翠绿,连呼吸着的空气当中也流溢着茶叶那清新的味道。茶叶四季常青,而雨前茶最能勾起人的那颗爱茶心扉。一场雨的降落,茶树上开始抽出浅绿色的嫩芽儿。芽儿尖尖的,看上去像从春天的歌曲中跳出来的一个个小音符。农人们挎篮背篓,忙着上山采摘茶叶。你远远地站在山脚下,都能听到他们那种幸福的欢声笑语,一会儿密集,一会儿疏离,真的是正在唱着的一首春天的歌谣呢!他们三三两两地点缀于一排排茶树当中,就像是正在忙着演奏一项春天的小节目,你择我摘,配合得恰到好处。

茶之于我,就仿佛是一个看着我长大的老朋友,或是从小一起玩耍的伙伴。从第一天作业的开始,我便泡着一杯茶水,边做边喝;或者,在赶往参加兴趣小组时,我也一定要带着它;在闲暇之余,我也会泡上一杯清茶,静静地喝着,慢慢地品着,尽管,阅历与修为尚浅,不能更深层次地品味出其中的意蕴,但还是不忘了每天一点点地努力和尽心。

一片茶叶,看起来并不显眼,但是,当它与数枚茶叶共同相聚在杯中,再经一道开水的滚烫,它们真实的面貌便顿时展现在了人们的眼前。从你能闻到茶香的那一刻开始,你就会被它们小小的生命气息震撼着、感动着。随着沸水的洗礼,它们的身体也发生着变化,先前蜷缩着的干枯的叶儿舒展开来,香味也悄悄地被释放出来。它们就是这样,润物无声,在改变自己小小的身躯的同时,也成全着周围的环境。这是真正的蜕变和升华,是真正的无私。

喝茶是美好的,是曼妙的。就让我们带着一颗阳光般灿烂的心灵,邂逅一段茶的光阴,聆听一段茶的轻语!

 

春天畅想曲

史红霞

冲破寒风的重围,披着缥缈的纱巾,春天来了,携一路春辉,呈满眼娇柔,送来温暖,带来明媚,拨动柳弦,奏出春天的畅想。

春,四季之首,节序之名。

春,天谴的精灵,派生出自然美景:冰雪消融,丽日和风,蛰苏昆振,草木萌生,花香鸟语,万类峥嵘。是春分娩了生机,酿吐了温馨;是春催发了朝气,引爆了勃兴。

春的韵味独具,春的魅力无穷。

春是新,明亮如镜。她无畏的秉性和开拓漫漫洪荒的热情;他驱除严冬的阴霾,一枝一叶地抒写美的华章。从新掀开的黑油油的沃土里,我们看到了夏天的碧玉,秋天的黄金;从钻出石缝的鹅黄色的幼芽尖上,我们看到了矗天的栋梁,傲雪的青松!

春是金,受人青睐。春光无限好,一寸光阴一寸金。有此金言益世,足醒今人,惜秒争分。开始吧!让所有的希冀、追求和幻想,在春天水墨画般飘拂的雨烟里,开始起飞吧,紧握一分执著,把握住了春天,便把握住了人生!

春是声,声声切切。跨越时空的春之声,穿过风,穿过雨,穿过新纪,以雷的声势震动天,摇撼地,覆盖心灵。春之声,有凝固的阵痛,有滞重的忧怨,有流动的色彩,有灿烂的期盼。啊,激越奔放的春之声,鼓荡起燃烧的浪潮,复苏了原野的笑声。

春是恩,令人感念。她把灵魂赋予大地,驱动了生命摇篮;她携上苍之慈爱,把阳光雨露洒向人间。在春的热土上,种子在萌芽,思想在扎根,爱情在播种,理想在诞生。春天的神州,东风烈烈,彩帜翩翩;中华盛世,如日中天。

春是神,感慨万千。昔日踟蹰前行的脚步仿佛又在眼前浮现,要用春天的犁铧把它铲除;往日的挫折坎坷,随着春的希望而荡涤。春天的追求在于播种,在于耕耘;人生的春天在于奋斗、拼搏和奉献。要让绚丽多彩的春光永驻,写下春天永恒的篇章。

春是画,翊人潇洒。诗人白居易曾以“一树春枝千万枝,嫩于金色软于丝”的佳句描绘春回大地的景象。春的明媚,展示了天宝物华。“春江花月夜”,不过是古代素描;看今朝国画,点染出“江山如此多娇”。御河杨柳,万紫千红,“风景这边独好”!

春是诗,激人奋发。“桃红柳绿又一春。”古往今来,多少诗人歌者,墨客骚人,逢春感怀,挥毫赋春。她凝聚了民族之信念,藴含着壮志与豪情,风流倜傥,鼓舞征人。“诗句能生世界春”。努力开拓进取吧,龙的子孙!

春是梦,撩人向往。“人生如梦”?不。我说人生似火、如阳,梦是追求是理想。春的美丽,即是梦的辉煌。为了春,为了梦,“风物长宜放眼量”。挑战未来,付出热血满腔!

 

 

【岁月如歌】

独犁

乔家林

独犁,在六七十年代,是农村人生活中最为重要的农具。

在我记事的时候,就知道生产队有好几套犁犋,犁犋手一般都是固定下来的。我父亲就是我们生产队最好的一个犁手,耕地、耙地成了他的职业,与犁、耙和牛打了一辈子交道。那个时候,父亲才四十开外的年纪,长四方脸上,一双眼睛炯炯有神,闪闪发光,久经风吹日晒的皮肤黝黑透紫,身穿着粗布裤褂,少许白发上落了一层稻糠,走起路来噔噔直响,一看就给人一种刚健朴实的感觉。在我的记忆中,从春季到夏季再到秋季,父辈们除了夜晚睡觉的几个时辰外,其余的时光都是在田里地里田边地角度过的,他们那一张张被日头晒得幽亮的脸就是我们乡村里年成的晴雨表,父辈们因田地里的庄稼年成好差程度而忧而乐。

犁,是父亲幼年的第一件礼物。目不识丁的父亲由于姊妹多(一个姐姐五个妹妹一个弟弟),十二岁就在生产队里扶犁耕地。在家乡的黄土地里,父亲吆喝着老水牛或黄牛,长鞭在悬空中打了一个个问号,驱赶拉犁,在长满野草的田垄间走过来又走过去。一道道新鲜的泥土,不知翻出多少陈年旧事,划上一波又一波的伤痕。那根能拉直季节的牵牛绳,却没能拉直那只独犁。农事沧桑,父亲用自己特有的朴实厚道与犁静默地交流着,春耕夏种,年复一年。晨露打湿父亲的眼角,霜雪熬白父亲的双鬓,父亲的脊背幻化成犁的剪影,被黄褐色的泥土磨得铮亮。

犁,由犁弓、犁板和铧组成,形状就是一个斜卧的“力”字。铧,是一个三角形,被泥土磨得锋利雪亮。耕地时,犁铧向下,深深插进泥土。但犁要真正动起来,在土地上纵横捭阖,挥洒泥浪,雄霸田地,必须有牛拉动。拉犁的牛,称为耕牛,是经过长时间严格训练的牛。固定牛的叫牛梭。牛梭是弓形,套在牛的前肩胛上,就像枷。牛梭两端,系着缰绳,缰绳绾住犁弓的前端,和犁连接起来。犁田的人一手握着犁,一手扬起牛鞭,一声吆喝,低着头的牛奋力向前,犁便开始缓缓向前移动。牛在前,犁在中间,人在后,人和牛默契地合作,便将一块块土地唤醒,翻新。新耕的土地,弥漫着泥土的馨香,就像新褥的被子,铺展在大地上,静候着一粒粒种子的入住,睡眠,醒来发芽。

犁,只有在夜间不耕作时才静静靠在墙壁的一隅稍作休息,而且是悄无声息的。那锃亮的犁,身上还沾满了些许的泥土,有时甚至感觉犁的上面有几滴清泪。犁在月亮的映衬下通体迸射出幽幽冷光。犁即便是漆黑的夜里,周身也遍布着泥土的芳香。

犁,最早发明者是中国的农民,至今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然后犁才被传入欧洲各国。正是有了犁,荒芜、野蛮才被开垦,从此农民与犁肝胆相照。犁的历史就是一个文明进步的历史,一个有关耕耘、辛勤与收获的历史。

在大集体时代,父亲习惯了耕、耙地的生活,很有规律地每天早早吃点玉米饼就着萝卜干喝点白开水后,就去生产队的牛屋子拾套犋。在大集体时,生产队里地多,通常耕地都是用三条或两条牛拉一个独犁。按照“领头牛”、“配合牛”和“拉单牛”的顺序逐一上好套,然后把套在牛身上的拉单横棍的挂钩挂在拖车上,拖车上边放着木把犁或木齿耙。拖车,全是用木头做的,没有轮子,用两根二十米见方的方木当腿,长度约有一米二,宽度有一米,在两根木腿的两头十五公分处,有两根较腿稍细的方木棍连接在一起,形成了一个长方形木框,在木框架的上边,扣上一个似底座一样的一个正方形,中间在两根木腿上各支撑着两个站柱,两边的站柱较上口的正方形木框突出十五公分,这样就形成了拖车。木犁,是个弓字形的,有一米高,犁架是木头的,犁铧和犁铲头是铁的,安在犁架上的,称为木犁。木耙,是用两根长三米,厚度十五公分的方木,和两根宽七十公分的方木合扣而成,形成一个长方形的木框,方木的前后横棍上,每十五公分的间距间,安有一个约有二十公分长的耙齿,这就形成了木耙。拖车是专门放木犁和木耙用的,每次下湖耕、耙地,都是用拖车拖着犁和耙下地。父亲每天天蒙蒙亮时就套上牛,挂上拖车,肩上搭着一个长长的牛鞭子,赶着拖车,慢悠悠地走出了牛舍。

父亲通常都是早出晚归,中午母亲都是把饭菜送到田头,父亲吃饭的时候同时也在喂牛,待老水牛吃饱转嚼的时候,父亲就靠在田埂休憩一会。父亲在那块反复耕种的黄土地里孕育着希望,希望用独犁划出偏僻乡村的富裕,在那扬鞭的喝叱声中,冥想驱走家乡的贫穷。父亲不大言语,见人总是微微一笑,使人顿时感到亲切。父亲的活路,大都不需要队长再作安排,该犁那块地,该耙那块地,每天都装在了父亲的心里。

父亲是个耕、耙地好手,他不仅能熟练地掌握耕地的深度、浅度和进度的快慢,而且还非常了解每头牛的脾气性格,耕起地来,既显得轻松,又得心应手。父亲的号声在我们老家那一带是很有名的。声音洪亮,能听几里地呢!

1995年,自从父亲癌症动过手术后,老犁一直靠在东厢房墙上,父亲常常看着它,还时时轻声交谈着,我听不懂他们交谈的语言,父亲是用眼神,老犁则用犁心来回答。就像一辈子的老伙计一样,彼此懂得,彼此已慢慢变老。父亲曾嘱咐,什么时候都要好好保管这张老犁,人不能忘本。我不敢确定,能不能扛得起这张老犁,因为,犁里面所包含的很多很多,一种精神,一种情怀,一份坚守。

父亲今年已经八十岁了,真的老了,现在犁也老了,犁知道父亲再也扛不动它,就静静的挂在老家东厢房墙上。

我虽然没有扶犁耕过地,但我小的时候在生产队里,跟着耕地的父亲在田地里玩,非常熟悉耕地的过程。静静的湖地,一望无际看不到头,收完庄稼的人们都忙碌着其它活去了,剩下来的就是一片片白茬子地,父亲悠闲自在地一手扶着犁把,一手握着约有六十公分长的鞭把,长长的大牛鞭搭在肩上,身后拖着几米长的鞭稍,嘴里不时地哼着号子,自由自在地踏着茬子地慢慢地向前缓行,随着木犁的前行,父亲的身后,一道长长的墒沟不断再现,一股股浓厚的泥土芬香,从木犁的底下散发出来,沁入心肺,沐浴着大自然的新鲜气息,顿觉轻松和惬意。

人生,何常不是块耕地。辛勤的耕耘与丰收的喜悦往往成正比,俗话说:“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春天,是播种的最佳时节,只要是把握住这个季节,就能得到收获,人生的耕地却饱含着感情的成分,也需要把握。虽然直到今天,我也没有碰过犁,我深以为憾,但是我对犁,却始终有着一种特别的情感,有着一份奇异的思念,这是作为农民的后代一种永远无法说清的情结。

 

难忘《射雕》经典剧

惠军明

八三版《射雕英雄传》是一部经典电视剧,曾经风靡整个中国,给无数人带来过欢乐,至今让人回味不已。

小时候家里穷,买不起电视。村里购买电视机的不多,于是小孩们便一窝蜂去那里汇聚。一间小房子,挨挨挤挤坐满大人和孩子,嘻嘻哈哈,好不热闹!每当《射雕英雄传》的主题曲《铁血丹心》想起,小房子立即变得安静了。第一次接触《射雕》剧是被堂哥叫去的,他告诉我这个电视剧好看极了。刚看《射雕》,也没觉得有什么稀奇,后来渐渐便被强烈吸引了。从江南的村镇但到茫茫的塞外大漠,故事场景不断变化,笨小子“郭靖”的命运牵动人心。“江南七怪”和“丘处机”的一场豪赌,让老实巴交的“郭靖”的人生跌宕起伏。“丘处机”的古道热肠,“成吉思汗”的文韬武略,“江南七怪”的奇特长相,“华筝公主”的一腔痴情,“梅超风”的“九阴白骨爪”,这些的鲜活的人物形象跃然纸上,让人脑洞大开,应接不暇。随着剧情的不断发展,人物越来越多,故事越来越热闹。傻小子“郭靖”奇遇不断,遇到了俏佳人“黄蓉”,吃了“梁子翁”的宝蛇胆,学会了“降龙十八掌”,学会了“九阴真经”等等。故事情节离奇曲折,引人入胜,让人大饱眼福,沉醉不已。可惜不是天天播放,可惜自家没有电视机,断断续续观看,好多集都没看上,只得听别人讲述了。

看了《射雕》三部曲,剧中的人物及其命运常常在脑海中萦绕。小时候常常感慨“郭靖”怎么如此之笨,连个小小的招式都学不好,连个小小的阴谋都看不穿。但他的运气竟然如此之好,“华筝公主”非他不嫁,美丽的“黄蓉”对他一见倾心,老顽童“周伯通”与他称兄道弟,奇遇一个接一个,直至武功大进,华山论剑称雄。私下得出结论:做人不能太聪明,愚笨有回报,傻人有傻福。小时候也常常感慨“黄蓉”怎么如此的聪明伶俐、精灵古怪、美丽多情,简直就是梦中的女神啊!认贼作父的“杨康”,聪明反被聪明误,最终命不久矣;好色阴毒的“欧阳克”,追求荣华富贵,最终送了卿卿性命;国恨家仇,快意江湖,儿女情长,各种人物粉墨登场,各种矛盾交织并进,射雕英雄传弘扬了爱国主义精神,彰显了人间正义。

为了能看到《射雕》的最新剧情,我和堂哥弟弟,经常在村子里到处乱窜。偶尔去别人家看电视,晚上敲人家的家门,人家倒也不见怪。但不分时间的常常去,便惹人厌烦了。主人无奈打开门,见是我们,表情冷漠,无奈接纳而已;更有甚者,诉说很多借口,说他们就要睡觉了,驱赶着我们离开。从各种复杂的眼神中,我们过早阅读到了人情冷暖。厚着脸皮去蹭电视看,忍受人家的脸色,都只为那欲罢不能的剧情啊!

过了不久,我家也购买了一台旧黑白电视机。当时村里没有彩色电视,我们也没有彩电的概念。只有一家为保护电视屏幕,给黑白电视套上一层红塑料,人影便有点儿彩色的味儿了。有了电视机后,再也不用去各家蹭看,再也不用看别人的脸色。虽然电视屏幕不够大,虽然收看效果不是很理想,但我和弟弟已经相当满意了。

应观众的强烈要求,新一轮《射雕》的热播拉开了序幕。好多集都没看,剧情了解的极不完整,这回好了!一家人坐在一起,三世同堂,热热闹闹围着电视机观看,真是其乐融融,和谐温馨。

当时地里的农活很多,父母在田里有忙不完的事儿,我和弟弟也经常在田里帮忙。平常我们干活儿一直会持续到晚上,但一有《射雕》剧播出,情况就改变了。五六点钟,离天黑还早,但田间地头,陆陆续续都是回家往返的人。路过的熟人向我们打着招呼,问干嘛收工这么早,十有八九会说回家准备看《射雕》。我和弟弟这时会极力说服父母尽早回家,父母这时也格外好说话,很快同意我们的建议。据说当时《射雕》热播时,全国很多地方达到万人空巷的地步。

有一次看《射雕》的经历让人难以忘怀。那一天晚上黄金时段,《射雕》剧开播,我们一家人像往常一样聚精会神地观看。屋外雷声隆隆,下起雨来,好像还很大。但当时好戏正在上演,剧情正在紧张处,大家对外面发生的情况毫不在意。但我们渐渐脚生凉意,往地下一看,屋内不知何时积了一层水。原来外面下起暴雨,落雨量大,雨水来不及排,竟然涌进房里。全家大呼小叫,赶紧付诸行动,大盆小盆向外排水。幸亏发现早,否则家里就水漫金山了。等我们精疲力尽排完雨水,回到电视机旁,《射雕》的结束曲刚好想起。

再长大些家里购买了彩色电视机,再看《射雕》电视剧时,画面绚丽了好多。尽管每一集都已看过,尽管剧情异常熟悉,但《射雕》剧依然是我们一家人的最爱。

一晃许多年过去了,《射雕》剧留下的美好回忆依然历历在目。它如一首旖旎动人的老歌,带着时光的烙印,常常回荡耳边。八三版《射雕》剧,浓缩着一个家庭的欢乐,镌刻着一个时代的记忆。难忘经典,感怀岁月,感谢它们陪伴我们一起成长,一路走过。

 

吃甜秆

常学英

在网上买了3斤甘蔗,到家打开盒子看到三根长长粗壮的甘蔗,披着黝黑铮亮外衣一节节像竹子,喜欢的不得了。

吃完晚饭,有了空闲,虽然我已经吃的很饱了,但迫不及待就想马上尝一尝甘蔗的味道,因为它像极了我小时候吃的甜秆。按照卖家指点的说明,用刀剁去两端的氧化部分,我开始用牙啃去外部的一圈儿甘蔗皮,尝试第一口时就感觉真甜,一下子找到童年的回忆和感觉了,我的味蕾跳跃着、翻滚着,大口咀嚼中间的甘蔗部分,甘冽的汁液在我的吸吮下顺着嗓子眼恣意流淌,吃在嘴里,甜在心里。我陶醉着,不时地把甘蔗渣子吐在眼前的垃圾桶中,眨眼间一根甘蔗消灭了,再看垃圾桶中一片狼藉。与其说是吃甘蔗,不如说是臆想着小时候吃过的甜秆。

东北没有甘蔗,我们小时候吃的甜秆一般是玉米秆,市场上也有卖高粱秆的,但那时家庭条件有限,一般买不起;还有一种就是吃水稗草的秆,拔粗壮的水稗草去掉叶稍吃秆。大多数情况下是拿着镰刀去玉米地里,看哪棵玉棒成熟了,连玉米秆和玉米棒一起砍倒,掰下玉米棒作为主食,煮熟或烧着吃,剩下的玉米秆就是我们的零食了。

我们把玉米叶子掳去,去掉稍尾部,留下光秃秃的茎秆,然后拿起菜刀按照茎节剁成一节节。之后我们几个孩子一人手里抓着几节甜秆,边玩边吃。首先吃甜秆牙齿要好,能咬动甜秆坚硬的外皮,其次还要小心翼翼,有时不小心很容易让用牙嗑开的锋利外皮割破嘴唇和手的,大概每个小孩子都被割坏过。

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那个时候物质匮乏,生活水平低下。小孩子平时没有什么零食,只要身边的东西能吃,就都抢着吃。玉米秆家里的园子里这东西不缺。我们兄妹四人,年龄相差不多。正是结伴玩耍和淘气的时候。一天五岁的二妹正在拿着剁猪食的菜刀,蹲在地上的案板上剁甜秆,三岁的三弟心里也被馋猫挠的直痒痒很想吃甜秆,抻着个头、撅着屁股好奇地蹲在旁边看二妹剁甜杆,哪知道二妹手里刀没拿稳还是不注意,不偏不倚砍在三弟的额头上。鲜血顿时流了下来,吓得两个孩子大哭起来。正在坐月子生了四妹的母亲听见哭喊声,也顾不得是在月子中了,急忙从屋里跑出来给三弟包扎。至今三弟的头上还有一个疤痕,时常成为我们笑谈。记得三弟小时候听大人说只要身上有疤痕,选飞行员就不要,自己经常摸着头上疤痕自言自语的说再也当不了飞行员了。

现在时代发展,生活好了。吃的水果一年四季都不缺,吃甜秆在东北当下是看不见了。但童年的那抹回忆还在,记得特别是在秋天玉米收割后,来到苞米地,找那种红秆的,经过一个季节的糖分积累和秋霜后,这个时候的甜秆特别甜。用镰刀削掉叶稍,露出一节节光滑似玉髓一样发亮的皮。把它们堆积在一起,就像甘蔗一样好看。然后把它们像宝贝一样抱回家,储藏起来,当我们孩子半个秋天的零食吃。

那个年代虽然贫穷,但生活过得有滋有味,无忧无虑。那个时候的所谓的“零食”点亮了童年味蕾,伴着我们长大,丰盈了岁月的流淌。

 

独特的收藏

雍定秀

搬过几次家,书房做了几次断舍离,唯独摘抄本仍在,里面有我很多个人回忆,现在已经成为我独特收藏了。

小时候是学渣,数学特别不好,导致我严重厌学。唯一能让我坚持下来的是,语文还不错,尤其作文。有一年语文老师用我一篇作文给当地“中学生”报刊投稿,竟然被录用,妈妈知道后很高兴,奖励我一个练习簿做摘抄本。封面是彩色的线性人物,简单而生动。内页是蓝条格,30页左右,里面没有任何装饰。当时阅读仅限于几张报刊和一本小说,发现好的句子和段落,好像捡到宝贝似的,然后工工整整地把它摘抄在本子上。经常临考前,拿出来翻阅,也能做到活学活用。我就在那个时候不畏惧数学的,自信给我带来了学习热情。

高中时代,市面上大量涌现出花里胡哨的笔记本,受其影响,我便跟风配套买些彩色的贴纸贴在句首或句尾,以标新立异来显示与众不同。摘抄内容也具有很强的实用性:文学常识,古诗鉴赏和“好”作文,有些万能句,至今我还能背出来。虽然办法土,但作文辞藻和内涵得到了很大提升,拉了一把拖后腿的数学,让我如愿考到一所专业很强的大专。真正摘抄的巅峰时刻,在我参加工作不久。摘抄本成了非常厚实的商务本,右侧时常有一个皮搭扣,里面的纸张细腻丝滑,听见笔在本上“哗哗”作响,心里别提多幸福了。抄写的内容包罗万象,诗歌的,励志的,名人名言,怪诞不经的……凡是那些触动我心灵的文字,我习惯性的把它抄下来,用心地感受着,回味着,让枯燥乏味的工厂生活多了一抹色彩。

进入互联网时代,惊讶自己很久没用手抄本了,取而代之的是电子产品。电脑携带不方便,我改用手机截屏,可内存有限,外出拍照经常会死机,不得不忍痛割爱把之前保存好、还没来得及细细欣赏的文字删除。后来听网友说,这些也可以转为文字,下载某个软件就可以完成;我试了其中一款,确实好用,不仅可以分门别类、便于查找,还可以随时翻阅。有一次,我收藏了几篇文章,分享给孩子,就把它们打印装订成册,即美观又整齐,从此,开启了我的电子摘抄时代。

 

【大千世界】

自作自受

陈青延

智能手机的悄然兴起与普遍使用,让人们进入了一种快捷、方便及享乐无穷的生活空间,也给人带来了不良的问题。

B单位的王君,是一个文人骚客,写得一手锦绣文章。有道是“自古才子多风流,佳人已去心留痕”,王君就是这样一个风流才子,多情的种。

在与妻子结婚之前,他就有点花心,有过脚踩两条船的情史。自从和妻子结婚两年,有了一个宝贝女儿后,王君才开始安分一点。然而,狗总是改变不了吃屎的本性。

这些年,随着智能手机进入寻常百姓家,大家都开始下载使用微信之后,王君看到手机的屏幕上时常有美女闪现,就经不住诱惑,经常打开微信,搜看附近的人,只要搜索到对方是美女,他都会主动打招呼,把她们加为好友。

时日一长,王君的微信联系人里,通过查找附近的人,已经添加了好几千名美女为朋友。其中,还有十来个美女的微信昵称与自己妻子的微名完全相同。

有了这样一大群美女的微信,王君每次用手机写完稿子以后,感到无聊时,就会背着妻子,与她们聊天,海阔天空地聊一通,有时他还会在微信里与她们打情骂俏,聊上一些肉麻的话题。

一日下午,单位上打给了王君当月工资后,待他下了班,几个同事就把他拉到馆子里去吃晚饭喝酒了。这些同事中不乏有几个美女作陪。酒过三巡之后,不胜酒量的王君,便飘飘欲仙,两条腿不听使唤,走起路来,整个身子左右摇摆。

有位同事正准备搀扶着他离开馆子,送他回家时,他妻子忽然打电话给他,说他家里因欠电费停电了,要他赶快微信转账给她几百元钱,让她通过手机交费,使供电部门继续送电,保障家里能够有电用。

得知家里欠费停电,王君立马睁开自己那双冒着酒气的眼睛,朦朦朦胧胧地在微信上,搜寻着妻子的微名,当看到一竖排和妻子微名相同的微友后,王君的手就不受支配地确定一个对象将自己的五百元钱转出去了。

一路上,王君嘴里还总是唠叨自己没有醉,不肯回家,还要和女同事一起去喝酒。搀扶他的同事好不容易把他送回家,却发现他家里还是处于停电状态。问他妻子,他妻子说,王君没有打钱给她,她手机里没钱交电费。

已喝得醉醺醺的王君一听妻子这话,顿时晃过神来查看手机,原来他把钱打给一位同昵称的微友了。对于意外飞来的财喜,那位不曾谋面的微友,以却之不恭的想法,立马进行了照收不误。

王君此时便意识到这五百元钱,肯定是“肉坨子打狗,有去无回了”。

不过,当晚,王君还是温馨地给对方发微信,说自己喝多了酒,将钱转错了人,请她退回来。对方良久没有回音。这时,王君开始来火了,便接连不断地给对方发了两条微信,吓唬她,说再不退钱,就会报警。

这么一来,那位微友终于回应王君说,我一没偷你的钱二没抢你的钱,五百元钱是你自己打给我的,你喊警察过来,我怕个球?之后,对方立马在微信里,把王君进行了拉黑处理。

一时间,王君只好打落牙齿往肚里吞。他这真显自作自受,咎由自取!笫二天,同事们有了一个发现,那就是王君微信的联系人里面,没留几个人了!

 

忘记“自己”

刘贵锋

闲来读书,翻开余世存的《非常道:1840—1999的中国话语》,在《心智第二十八》这一节里看到了这样两则有趣的段子:

第一则是哲学大家金岳霖忘记自己姓名的事。金岳霖与林徽因、梁思成错综复杂的爱情纠葛被人们所熟知,因一生独身演绎的绝版爱恋被誉为“民国第一痴情男”。有一次,他打电话给好朋友陶孟和。陶孟和的仆人问“您哪儿”。金忘了,答不出来,说不管它,请陶先生说话就行了。可是陶的仆人依旧不肯通报。金请求再三,还是不行,只好求教于他的人力车夫王喜。王喜也不知道。金说:“你有没有听见别人说过?”王喜说:“只听见人家叫金博士。”一个“金”字提醒了金岳霖。

第二则则是潘梓年忘记自己姓名的事。潘梓年是金岳霖同时期的哲学家,他是当时国统区中央政治机关报《新华日报》主要的创办者之一,为第一任社长,因此有“中共第一报人”之称。在一次重庆的某活动场合上,潘梓年拿着笔在签名台前恍惚起来,记不起自己的名字,左思右想,始终没有头绪。旁边的人见状,替他着急,提示说“姓潘”。可是,潘梓年还是想不起来,并且问“阿里个潘哪?”意思就是“潘什么呀?”一个“潘”字还不够!

大文豪托尔斯泰也有过类似的经历。为了避免别人来访,打扰自己写作,托尔斯泰在自家的门外挂了一块牌子,上面写了“托尔斯泰不在家,请改天来访”的字样。一天傍晚,他散完步回到家,边敲门边喊“有人吗?”许久,仍无人应答。抬头之间,看见门边挂着的牌子,恍然大悟,自言自语道:“原来托尔斯泰不在家,他到哪儿去了呢?”然后转身离去。直到走出好长一段路,他才想起来,自己不就是托尔斯泰吗?

看完三位名人忘记自己姓名的故事,莞尔之余,不禁心中一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忘记他人的姓名,见了面,打完招呼,边走边想,这人叫什么来着?然而,对于自己的姓名却牢记在心。于是往往被时时刻刻不能忘怀的“自己”搞的身心疲惫、狼狈不堪。

为人处世,我们不妨学学大师们忘记“自己”的哲学。

忘记“自己”,就是忘记成绩和功劳,就是忘记自傲和自负,就是忘记虚名,就是看轻自己。忘记“自己”,才能看清楚自己,才能脚踏实地,才能轻装上阵,才能在漫漫人生旅途上看到不一样的风景,才能获得智慧和快乐!

 

总有盏灯为你点亮

蒋光平

  前不久,表弟报名参加了某电视台举办的一档近来非常火的相亲节目,期望能借助此机会早日找到属于自己的幸福。
其实,表弟的条件并不是太好,大专毕业后的表弟很长一段时间都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后来在朋友的帮助下进了本市的殡仪馆工作,负责为逝者的遗体进行整容。表弟相貌平平,工资不高,和电视上那些派头十足的“海归博士”、“公司老总”等相亲男士相比,表弟确实没有任何的优势。现实中,表弟也相过几次亲,但人家女孩子一听到表弟的工作单位,就吓得花容失色,夺路而逃,不敢再约会下去。渐渐地,表弟对相亲也失去了信心。眼看着表弟的年龄越来越大,这可急坏了表弟身边的亲人朋友们,尤其是姑妈更是下了死命令,今年无论如何也得带个女朋友回去。后来,在电视上看到了近来非常火的一档相亲节目,抱着试试看的心情,姑妈悄悄地给表弟报了名,可没想到,在异常火爆的名额竞选中,表弟居然通过了电视台的选拔,被邀请去参加节目组的现场录制,这让我们大家都觉得有点意外。
虽说表弟通过了节目组的审查,但能否在节目上找到属于自己的“另一半”,我们都不抱什么希望,毕竟表弟的“硬件”确实太少了,面对台上那些挑剔的女嘉宾,很多优秀男士都纷纷败下阵来,何况“一无所有”的表弟呢?
节目录制那天,表弟精心地把自己打扮了一番,信心满怀地上了场。按照节目组的规定,场上每个女嘉宾的面前都有一盏灯,如果对新上场的男嘉宾比较满意的话,就为他留下自己手中的灯。相反,如果女嘉宾觉得男嘉宾不适合自己,就灭掉自己手中的那盏灯。表弟是那天第三位上场的男嘉宾。表弟刚一上场,就有几盏灯迅速地灭掉了。后来,表弟把自己的基本情况向女嘉宾做了个简单介绍,当表弟提到自己在殡仪馆工作时,只听得噼里啪啦的一阵乱响,现场所有的灯迅速地灭掉了。此时,场上的气氛有些尴尬,面对众多的现场观众和各位女嘉宾,表弟当时也突然紧张了起来,我们都为表弟捏了一把汗。几秒钟后,表弟慢慢地平静了下来。表弟说:“感谢各位女嘉宾能支持我到现在,我知道自己并不优秀,我没有体面的工作,显赫的身世,英俊的外表,但我有一颗善良真诚的心,很多人对我们从事的工作有偏见。但我要说,我热爱我的工作,能够为逝者做最后的装扮,是我的职责,也是生者对死者最后的尊重,我觉得我是世界上最快乐的人。最后,我要说,无论如何,我都相信,总有盏灯为自己点亮,只有用心照亮另一颗心的人,才是我真正要找的人。”那天,表弟的话一说完,台下观众立刻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
虽然表弟那天在现场没有找到属于自己的“另一半”,但节目播出后,给表弟写信打电话联系的观众却排成了长龙。后来,表弟终于在众多的联系者中找到了自己的幸福。一名叫芸的女孩成了表弟的女朋友。当问到为什么选表弟的原因时,芸说:“那天他在现场的一席话让我很受感动,他虽然朴实无华,但他积极认真上进的心却让我称赞,虽然在节目现场他的灯都被女嘉宾灭了,但当时我就觉得,我的这盏灯应该为他而亮。”
表弟的故事让我感慨颇多,其实我们很多人都不是大富大贵,英气逼人的白马王子,但只要你用心去做好你自己,那么总有盏灯会在不远处为你点亮。

 

(责任编辑:洪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