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天博大文化视野(4月2日)

【芬芳文苑】

有罪还是无罪(下)

洪田

对于三罪在身的威廉该怎么判?梦城的人们一致认为,应该判处终审监禁,永远不得假释。梦城是个讲人道的城市,没有死刑,终身监禁已经是最严厉的刑罚了。

正当梦城的人们翘首以盼,希望早日对威廉进行判决的时候,梦城最富盛名的律师布朗先生主动请缨为威廉辩护。布朗先生以其刁钻刻薄的辩论风格著称于梦城,在国际法律界也颇负盛名。他生于梦城,从法学院毕业后去了美国的扭城发展。扭城是一个充满了英雄和疯子的城市,非常人可以立足。布朗先生在扭城为几个臭名昭著的罪犯免除或者大大减轻了处罚,声名鹊起,随后屡战屡胜,屡胜屡战,成为扭城法律界的常胜将军。后来年岁渐高,萌生退意,遂定居环境悠闲的梦城安享晚年。但碰到感兴趣的案子他依旧会挥刀上阵,不光是为了赚钱,也是为了享受“扭转乾坤”的快意。

布朗先生这次主动担当威廉的辩护律师,并不是心血来潮突发奇想,也不是心生怜悯要充当上帝,而是看出了其中的胜迹,别人未曾留意的“胜迹”。布朗先生从来不打没有胜算的官司,这次同样如此。这不易被常人发现的“胜迹”,来自警察搜查威廉住所时的照片:凌乱的房间,地上横七竖八的酒瓶,还有桌子上的几个药瓶。布朗先生把照片放大后,仔细研究了威廉所服药品的名称,发现都是治疗精神疾患的药物,由此他看出了其中的机会:在梦城,患有精神疾患的人是不会被判处重刑的。

“梦城的生活太乏味,我要为她抹一点点香水儿!”布朗先生哼着歌儿,决定成为威廉的辩护律师。

布朗律师的大名如此响亮,已经被人们作为“胜利”的代名词,这次自然又不出人们的意料。布朗律师在掌握了充分的证据以后,以无可辩驳的事实向法官证明了威廉因为长期遭受精神疾患的折磨,是不该也没有能力为自己所犯下的罪行负责的。他通过媒体,把威廉自叙的悲凉身世向世人进行了展示,惹得很多梦城人眼泪涟涟,叹息不止。

根据梦城著名报纸《梦城公报》的报道,威廉自小就生活在一个不幸福的家庭,父亲有外遇,长期在外鬼混,母亲酗酒吸毒,经常带一些不三不四的男人回家过夜。父母不和,经常拿他出气,让他长期在压抑的环境中生活,患上严重的精神疾患,不得不依靠药物为生。

在记者的笔下,威廉俨然成为逆境中不屈的一棵幼松,在博得人们同情的泪水的同时,也博得了他们的掌声。虽然有人质疑威廉故事的真实性,但这些情景对于很多土生土长的梦城人来说并不陌生,即使有些存疑的不确定性,也大体是值得相信的。

在布朗先生的强力辩护下,威廉无罪释放,并接受梦城政府的长期资助,帮助他摆脱精神疾患,重新过上正常人的生活。

故事的结局如此出人意外。但如果你认为这只是故事的全部,那就错了。布朗先生并没有就此止步,他认为威廉小小年纪就经历了这么多的痛苦,而梦城政府对此不闻不问,听之任之,是对青少年的犯罪,对纳税人的渎职,需要为此付出代价。为此,他替威廉向梦城政府提出了巨额索赔。

梦城的人们都认为布朗先生疯了,而布朗先生自己却不这样认为。他在给梦城政府的公开信中诉说了自己的理由:前年,一名在阿富汗战争中打死一名美国军人的穆斯林青年,在美国的关塔那摩基地被关了10年后回到了梦城。他被美军抓住的时候还不到15岁,梦城政府没有尽到保护自己公民的义务,让年纪尚小的他被关进臭名昭著的关塔那摩基地的监狱中,遭受了种种虐待,并虚度了大好的青春年华。为此,梦城政府向他支付了两千万梦元的赔偿。

布朗律师质问道,威廉作为梦城的年轻市民,所遭受的身心折磨并不比这位穆斯林青年少,甚至更多,难道梦城政府不该为此同样付出相应的赔偿吗?

最终,梦城政府赔偿威廉三千万梦元。在布朗先生的帮助下,威廉用其中的一千万元建立了资助青少年身心健康的慈善基金会,布朗先生是基金会的法律顾问和实际负责人。在整个事件过程中出力甚多的《梦城公报》得到了二十万梦元的捐款,并成为基金会的法定信息发布人。

在威廉事件后,梦城政府为了避免类似索赔事件发生,督促议会立法禁止这类索赔。另外,为了防止犯罪者通过犯罪来“万古留名”,又设立了一项新的法律:在今后进行恶性犯罪报道时,一律禁止出现犯罪者的名字。我们不知道这样的禁令是否能够阻止新的犯罪在梦城发生,但威廉的名字,将不会再和梦城三重罪联系在一起了。

这正是:怪事处处有,梦城最为多。犯罪不受惩,还可把钱得。乖乖,奇闻咄咄!(2021年3月)

 

【鹏翔万里】

人户合一

贺鹏

老吕干了三十多年的警察,还是头一次遇到这样棘手的事情,眼看着受害者的尸体就要进火化炉了,家属却突然变卦不火化了。

老吕听着赵燕红妈妈从听筒里传来悲悲切切的声音,瞟了一眼放在火葬厂告别间的赵燕红,的确有点心酸,这么一点点嫩芽芽就这样被犯罪分子给毁了。

老吕使劲握紧拳头,咬了咬牙,听筒里的声音断断续续的,哽咽着说不成一句完整的话……

为了案件及死者的后事,老吕去了好几回赵燕红家。

她们的原藉在东北的一个小县城,还在赵燕红没有出生的时候,她的父母就来北京创办了一家商贸公司,后来不仅在北京买了房子,还买了汽车,日子过得有滋有味的。等生了赵燕红并开始上学的时候,问题就接踵而来,学校不管你居住在哪里,只认那个户口薄,赵燕红的父母不得不向学校交了一笔数额惊人的赞助费,才取得了孩子的入学资格,在报名的时候,学校还不忘再收赵燕红一笔借读费。以后每年评三好学生的时候,因为她是外地的借读生,按政策不能当选,一次一次她都含着眼泪看着不如她的同学站在三好生的领奖台上……

上初中、升高中,仍然是父母从银行取上几沓沉甸甸的票子才能换取她开学报名的资格,可在高考时,她父母取了比原来还多的几沓票子,最终也没换回一个准考证来,赵燕红不得不去她从来都没去过的东北老家按社会青年报考。东北那个小县城除了有她们一家的户口档案外,其余什么也没有,赵燕红在县城的宾馆住了一周,匆匆参加完高考就逃也似地赶回了没有她们户口的北京城,钻进了产权属于她们的但仍然还叫暂住的楼房里。

回来后,她的心情也就十分忧郁,她怎么也不理解,从记事起就好像和其他同学不在同一个蓝天下成长,出事的前一天,她还莫名其妙地生了大半天的气,第二天一早,还是妈妈劝她到京西风景区散散心。谁曾想,这一去却再也没有回来,被罪犯强奸后掐住脖子活活给掐死了。

唉!老吕想着赵燕红这短短的一生,听着她妈妈在电话那头说不出话来的哽咽声,眼泪第一次“吧嗒吧嗒”从这个职业警察的眼眶里滴落下来。他掏出面巾纸擦了擦眼泪,抬起手腕看了一眼手表,已经十点多了,到底该怎么办?急得老吕的大沿帽下面密密麻麻渗出了许多细汗。

老吕等她妈妈的情绪稍微稳定了一些才说:“昨天我们不是说过了吗?这是刑事案,尸体该处理还要尽快处理,现在都过了遗体告别的时候,你们家属怎么还没有过来啊?”

听筒里静了好大一会儿,才传来了赵燕红爸爸沙哑的声音:“老吕,我们很认真地作了思考,尸体不想在北京火化了,准备拉回东北老家土葬。”

“什么?土葬?”

“孩子没有北京户口,活的时候已经受了很多不平等的待遇,我们怕孩子在这里做了鬼也不得安宁,还是个受气鬼,不如直接拉回东北有户口的老家土葬了,人户合一,也好安生一些。”

老吕挂了电话,慢慢走出火葬厂的告别间,他尽管觉得有些荒唐,可笑,但也许这是爸爸妈妈唯一可以告慰女儿灵魂的办法了。

一种说不出来的难受慢慢浸入了老吕全身。

突然,老吕的心又悬了起来,赵燕红从小在北京长大,说话的口音肯定缺少那东北味儿,万一葬在东北,人地两生,就是人户合一了,可仍然还是个受气的鬼呀!

 

【种玉蓝田】

透过天蓝看它日后的样貌

蓝狐

一连刮了多日的风,飘了多日的雨,终于歇了。刚刚过去的这一个整日,天晴日朗,温风轻漾,置身户外,仿若积存在心绪里的湿寒即刻便蒸发掉了。这不禁让我总是会侧过脸来端详天幕,甚或直想透过那一重重的蓝,发觉到它日后的样貌,感知到它澄澈的隐藏,穿越到它深邃的心壤……

许是看得过久吧,我开始感到两眼热了起来,便用力眨动了两下,不想却让两滴泪珠儿飞溅而出。我在举手擦拭的当儿蓦地悟出,此前一度铺排的风号还有雨雪,原本是要在人们的心头凝结下几星晶莹的感叹啊!

还好,我果然如天所愿地哭了,那两星饱含我的热度的泪花,恰好选择在终于姗姗而来的一个晴明的盛春的正午时分,绽放开来。虽然这两星泪花终将羽化成雾,袅娜升腾,但是它们的根注定在我的心间,而“花粉”却已然飘向了云端。

是的,在一场细雨中,一准会化合了我的泪水,无论它将洒落何方,都将与我之于季节乃至蓝天的感沛,氤氲而出一模一样的情肠。

会的,一定会是这样。

只是因为,我尤其笃信,从来没有无缘无故的悲忧和哭号,也根本不会存在失却了本源的大雨滂沱抑或满天雪飘。歌哭自当有因,雨雾同样作果。这因果的转换,唯只因了那雨做的云朵云做的天。

可是,谁又能说得清楚,该是哪一滴泪水的涌流,羽化成了云絮的睫毛?该是哪一眼雨云的泪腺,倾洒在了你的屋檐?谁是谁眉宇间的凝愁?哪是哪因果链的彼端?雨云到底为谁铺展?天空究竟为谁澄蓝?

早晨,沿着河流的走向漫步时候,忽然畅想,倘若身旁的这一条流脉,就是那天上的银河,我如此轻盈走过的时刻,可否也像是一颗流星在闪?或者,我也会被谁悄然地观测起来,并且一边运算着我运转的周期,揣度着我是否能在某一个年轮里撞向她的心怀……河水悠悠,心思幽幽,河面的风将我的长发撩起,我闭上双眼,犹觉得整个身心已然袅娜到了那天穹之上的浩远之间……

可是,待我远离水岸,重归屋檐之后,又禁不住追问:刚刚的那一阵深思遐想,该又是因了如何的一番精神的狂舞和离乱?

此刻,夜幕已不再吝啬,而是慷慨地铺展开了它嵌满金币的帷幔。只是我有所不知,如此密布的金币,该会购买了怎样的一个好天呢?

 

【杨柳依依】

广州的骑楼

杨邹雨薇

第一次见到广州的骑楼,是在2003年。那时候,我只有五六岁,还在家乡读幼儿园。暑假期间,爷爷带着去广州花都区的小叔叔那里玩。住了两天,又带着我坐小叔叔的车一起荔湾区下九路附近看望一位亲戚。当我被爷爷牵着走在上下九路时,眼里充满了惊奇:街道两边的那些老建筑都长了脚,有一部分被柱子架在半空,一座紧挨一座,房子的底层似乎往里被掏空了两三米左右,而且在街左右两旁各形成一条宽敞的人行走廊,长可达数百米甚至几千米。

泊车的时候,恰遇下起沥沥小雨,我发现只要没有横过马路,就不会被淋湿,因此印象特别的深,心里十分对房子的建设者充满了感激。叔叔告诉我,这就是广州骑楼的好处。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去广州的次数愈多,对骑楼的眷恋也愈多。每次到广州,就要去上下九路或北京路一带逛街,寻找在骑楼下穿行的感觉。只是,我对“骑楼”这个名字感到有些奇怪,问广州的亲戚,他们说“骑楼”就是“骑在公共人行道上的楼房”。广州最早的叫法是“有脚骑楼”,后来简称为“骑楼”。我心想:难道房子跟人一样?骑着的叫骑楼,那么,那些坐着的躺着的叫什么楼呢?

每座城市多有自己的建筑符号,比如北京的四合院、上海的小弄堂、天津的小洋楼,还有广州的骑楼。后来,经过研究,才发现广州的骑楼历史并不很久,刚开始还是“舶来品”,后来才融入地方文化元素,形成自己独特的面貌。

据说是上世纪初,当时的广州政府开始推进“都市改造运动”,大力推动建筑骑楼,于1912年颁布《取缔建筑章程及施行细节》,其中有一规定:“凡堤岸及各马路建造屋铺,均应在自置私地内,留宽八尺建造有脚骑楼,以利交通之用……”并且,“骑楼两旁不设用板壁竹笪等类,遮断及摆卖什物阻碍行人”。依此条文,建造“有脚骑楼”,是沿路建房者应尽的义务,而且骑楼下面是公共通道,不能私自占用。1918年,市政府对骑楼的材料、形式、施工、构造等细节,进一步作了规定。于是,骑楼开始在广州城里雨后春笋般涌现,当时的主要商业街道几乎都采用这种骑楼建筑形式……

我对骑楼的喜爱,一是源于它的实用,这些洋溢着市井味道的骑楼建筑,多数为两到四层的砖木混合结构,底层前部为骑楼柱廊,向街敞开,柱距约四米,净高是五、六米,形成自由步行的长廊,廊下是商店、茶楼、酒家、旅馆、戏院等等,而后部是工场、货仓、生活用房等,楼上用作民居,商宅结合,亦市亦居。二是源于它独特的造型。广州人说它们是骑在马路上的高楼,但在我眼里,它们更像双手撑地、蹲在地上准备起跑的运动员。在我眼里,广州就是一个运动健将,在中国历史上的每次改革中,都跑在最前面。特别是明代之后,它一直就是中国对外开放和贸易的重要窗口。

在暖暖的春阳中,我信步走在西关街上,从上九路到第十甫路,再从杉木栏路到十三行路,每走一步,我心里都感受到了这座古老城市的青春活力,眼里仿佛出现了明清时期外国商人在这些路上跟中国商人进行交易的背影。一眨眼,又变成了民国初期,一些轿子和车辆在这些街道上争道而行的景象,再眨眼,便回到了眼前摩肩擦踵的新时代。自己走进百年老年莲香楼,买几盒点心带回家,身后仿佛遗下了一路芳香。

一座城跟一个人一样,有个性、有特色才可爱。我是一个有个性的人,而广州就是一座有特色的城市。

我爱广州,爱西关,爱骑楼,尽管我不是昔日的西关小姐,而只是新时代的一个过路游客,但在我的心底,一直存有广州百年骑楼的底片,一直葆有行走在骑楼下的那份舒畅。

 

【风雅月梅居】

吃在清明节

侯兴锋

饮食文化是中国传统佳节不可或缺的内容,元宵吃汤圆,端午吃粽子,中秋吃月饼,而清明吃什么呢?

在山东,即墨吃鸡蛋和冷饽饽,莱阳、招远、长岛吃鸡蛋和冷高粱米饭,据说不这样的话就会遭遇冰雹灾害。泰安吃冷煎饼卷生苦菜,据说吃了眼睛明亮。晋中一带还保留着清明前一日禁火的习惯,只吃冷食。

很多地方在完成祭祀仪式后,将祭祀食品分吃。晋南人过清明时,习惯用白面蒸大馍,中间夹有核桃、枣儿、豆子,外面盘成龙形,龙身中间塞一个鸡蛋,名为“子福”。要蒸一个很大的总“子福”,象征全家团圆幸福。上坟时,将总“子福”献给祖先,扫墓完毕后全家分而食之。

上海旧俗,用柳条将祭祀用过的蒸糕饼团贯穿起来,晾干后存放着,到立夏那天,将之油煎,给小孩吃,据说吃了以后不得疰夏病,可以身强体壮,脾胃好。

上海的清明节还有吃青团的风俗。将雀麦草汁和糯米一起舂合,使青汁和米粉相互融合,然后包上豆沙、枣泥等馅料,用芦叶垫底,放到蒸笼内。蒸熟出笼的青团色泽鲜绿,香气扑鼻,是本地清明节最有特色的节令食品。上海也有的人家清明节爱吃桃花粥,在扫墓和家宴上爱用刀鱼。

现在,青团有的是采用青艾,有的以雀麦草汁和糯米粉捣制再以豆沙为馅而成,流传百余年,仍旧是一种老面孔。人们用它扫墓祭祖,但更多的是应令尝鲜,青团作为祭祀的功能日益淡化。因此,一些卖青团的店家洞察到这一点,进行改良,前些年曾出现过多种甜咸馅料的青团,如猪油玫瑰青团、黑洋酥青团、金针耳鲜肉青团等,但好景不长,这些原本受人青睐的青团美食小吃,竟然无疾而终,实在让人百思不解。

江西一带清明节同样是吃青团,但做法和上海却不同,是使用鼠鞠草与糯米粉一起柔和,再包上自己喜欢吃的馅儿,蒸熟即可,通常有萝卜丝儿肉末、绿豆、红豆等馅儿。其中的主要原料鼠鞠草,每年清明前可以在田地里采摘到,是属于野生的菊科植物,做出来的清明果香味儿十足。

徽州地区,也有吃青团子的风俗。在做法上又有所不同:把一种名叫“浆麦草”的野生植物捣烂后挤压出汁,和糯米粉拌匀糅合,成为青色的米团,团馅通常为白糖豆沙馅。准备妥当,团子入笼蒸熟,出笼刷上熟菜油。热气腾腾的青团子油绿如玉,粘糯软绵,清香扑鼻,吃起来甜而不腻。

除食用青团子外,吃“清明螺”也是江南人的习俗。 “清明螺,抵只鹅”,此时的螺蛳最为肥美。

艾草米饼是黄山、皖南山区清明时节的一种小吃。到清明时节的时候采摘时令性植物艾草做成米饼,传说这种饼吃了可以让吃的人魂魄对人体的依附更加紧密,而不用因为受到惊吓或者别的什么刺激而把魂给弄丢了。虽然这只不过是一种传说,但却让清明节吃艾草饼的风俗习惯就此流传下来。

蒿子粑是桐城一带民间传统风俗。据祖辈老人传下来的说法“三月三”是一切亡灵的节日。这一天家家人人吃蒿子粑,为的是纪念死者,同时祝愿人人健康长寿,不为邪恶所侵。如今,蒿子粑在清明期间也是十分受欢迎的小吃。

馓子这种食品可以说是真正打破了南北地域的界限,我国南北各地清明节均有吃馓子的食俗。“馓子”为一油炸食品,香脆精美,古时叫“寒具”。

皖北地区清明节早上一般要吃煮鸡蛋,俗称“清明不吃蛋,穷得乱打颤”,后来发展成把面团捏成鸟的身形,剪出翅膀和尾羽,底座塞上鸡蛋、鸭蛋或者鹅蛋,然后把“面燕”放到锅里蒸。但这种食物大多是由出嫁的女儿送给娘家人吃为主,没有女儿的家庭只好寻求另外一种习俗方式,将面食串在柳条上,即寓意春燕来临。

虽然如今的社会,生活水平大大提高,生活节奏也大大加快。但在春暖花开的清明节,我们不妨使自己慢下来,根据当地的风俗,做一做这些民间美食,在享受口舌之福的同时,还可以体验雅趣,岂不甚好?

 

【诸子一家】

重游苏武墓

高洋斌

近日,我回到家乡武功县办差,沿途路过苏武墓,便顺便祭拜了一下。面对着苏武墓,一股迎面而来的强大时代震撼感连续冲击我的心灵深处好几天,使我不得不提笔抒发一下情感。

遥记得汉武帝时期,苏武奉命以中郎将持节出使匈奴,却不料被无端扣押。在身体与精神被摧残十九年后,终以须发皆白、步履蹒跚、妻离子散之态归汉,这种宁死不屈、身在曹营心在汉的精神着实难能可贵。诚如电视剧《汉武大帝》中一代雄主刘彻对司马迁说的一段话:司马迁,你此刻虽然跪在地上,臣服于朕。但是,你心里未必看得起朕,你是唯一一个不肯在精神上屈服于朕的人。司马迁这种精神上的抗争与苏武并无不同,只是反抗的对象不同。二者皆是心中有自己的信仰,而这种强大的信仰促使肉身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终成正果,享受后人给予的无极大道。

今天的中国处在一个高速变革的十字路口,这种变革是许多人无法预料的。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发展是没有借鉴实例的。或者说,我们一直在摸着石头过河,不像后起之秀的资本主义国家可以借鉴已经发展数百年的西欧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发展经验,避免历史教训。所以,当中国人民在寻找自己伟大光荣事业的突破时,我们需要一个强有力的,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这就是苏武精神——一种始终坚定不移的革命信仰;一种始终持续存在的乐观态度;一种始终情系国家的民族情感。

倘若苏武和李陵一样,被眼前的现实压力所击垮,卑躬屈膝,侍奉新主,或许早已门庭若市,享受无尽的荣华富贵。然而,历史终究不能假设,正是由于苏武的执着,才给中国人民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尤其是在当下国际形势纷繁复杂的情况下,西方国家对我们实行意识形态战略围剿的困局下,我们更应该进一步学习、弘扬、光大苏武精神。那就是不计个人荣辱得失,始终心系祖国,同丑化革命先烈,贬低中华文明,赞美崇洋媚外的社会现象做斗争。

时至今日,我们仍然在缅怀苏武,这是因为苏武终其一生的个人遭遇告诉我们一个真理:一个没有高度爱国认同感的民族是走不长远的。正如邓小平同志所倡导的,国人在国家利益面前,不仅要有人格,更要注重国格。进入新时期,在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这一崇高理想的指导下,我们要深刻认识苏武精神给于我们的警示。苏武精神犹如一盏明灯,让中华民族这艘巨轮在黑暗的大海中航行时,始终有一个指路的亮光,最终驶向属于中国人民的恩许之地。

 

【飞鸿传书】

怀念涪陵老榨菜

湘客

涪陵榨菜,涪陵人的一块经久不衰的金字招牌,是中国名特产品,属世界三大名腌菜之一。

我家住在靠长江边的货运码头,经常听见搬运工人卸载涪陵榨菜时的号子声。湖北人爱吃涪陵榨菜,隔三差五的就有顺江而下的木船满载着涪陵榨菜停靠在岸边。船老板伸去两块用铆钉抓牢的跳板,一头放在船头,一头勾搭在岸上固定。装卸工两人一组,用扁担穿系步调一致,嘴里喊着雄壮、宽厚,有股穿透力的号子,特别能鼓舞士气。这一上一下,来来回回,一个上午一船榨菜卸完,堆得像座小山。

这时各乡镇供销社,开着拖拉机按计划分配到各点供销售,往往一抢而空。住在货场附近的老百姓有种“近水楼台先得月”的优越感,跟船老大混熟悉了按进价买回一两坛。

榨菜坛子两头细中间粗,属鼓肚子体型,封口用的是黄泥巴,密封效果好,放在避光处,一年半载也不变质,开封时的香味顺风香一片。用完的榨菜坛子也有排场,用来装米,存放麦芽糖和米泡糖,一是容量大,二是防潮,几乎家家都有榨菜坛。

我参军到部队后,连队时不时的有榨菜炒猪肉一碗下饭菜,咋吃也吃不岀涪陵榨菜的香味。

涪陵榨菜成了我的念想。

天无绝人之路。这话虽然夸张了点,却能代表我的心情。我部队驻地的山头是空军布防的雷达观察站,每年补充的新兵不多,训练新兵的任务由我们步兵负责。

1975年我在轮训队当班长,班里分来两名四川广元的新兵,一个叫陈生元,另一个忘记了名字。湖北与四川很多地方接壤,历史上渊源很深,所以我和对四川兵另眼相看。

有一天,小陈神秘兮兮地对我说:班长,我家寄来了榨菜。说着拿岀用报纸包好的一个榨菜坨,塞进我的裤口袋。

哎呀!这比一盘红烧肉还金贵。

吹完熄灯号,我提着军用水壶,里面装的是地瓜烧,约上一个湖北兵,躲进一座大型坟墓的前场(福建的墓道宽大),用树枝当筷子,你一根榨菜丝,我一口地瓜烧。那顿酒喝得终生难忘。

我问陈生元:你们四川的榨菜咋的这么好吃。

陈生元红着红说:我老家的榨菜与涪陵的一个味,他们有商业头脑,做出了品牌。

我分析四川的榨菜好吃,与气候、环境、士壤的关系分不开。

小陈黙认了我的想法。他很内行地说:榨菜选材很讲究精致。我看过我妈做榨菜其实很简单,先将选好的榨菜(又称:青菜头、九头芥、雪里蕻、猪血芥、豆腐皮芥、家菜,芥蓝菜等)放进罐子里密封,用盐腌制一周再将腌制好的青菜头洗净切丝,沥干。最后加入辣椒粉和花椒粉、味精,可以根据自己的口味适量调整。制作好的榨菜可以用来炒肉丝,味道爽口香脆。青菜头一定要剥皮,水分一定要沥干,这样制作的榨菜口感脆。

说着说着小陈哭起来了,哭的很伤心。新兵想家特别是想妈,哭鼻子是常有的事,没什么见不得人。当班长的我拍拍他的背膀,用心安慰,说道自己哭鼻子的经过。

陈人士元破涕而笑。

这件事一晃过去了46年,那个有点胖的陈生元还好吗?

让我遣憾的是,再也吃不上当年脆嫩爽口,辣道浓,味道香的涪陵榨菜。现在迷人的是包装优良,式样精美,时不时的吃岀嚼不烂的榨菜根部的筋和未剔除的厚皮。

峥嵘岁月,往事悠悠。是我口味变了,眼老花了,还是制作方法改了,更加适合现代人群的味觉了?

(责任编辑:洪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