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大文化视野(12月4日)

【文化杂谈】

“正在来临的共同体”

——新冠疫情引起的“生命政治”思考(12)

步虚

上一次,我们谈论了阿甘本为摆脱生命政治的异化困境而提出的“形式生命”概念,并指出:形式生命与群体性的、政治实体结构内的社会政治和经济活动不可分离。因此,与“形性生命”相对应,阿甘本提出了“正在来临的共同体”(La comunità che viene)这个概念。

赤裸生命的一个基本事实是:身在政治实体结构之内却被排除在实体结构之外。用阿甘本在《神圣人》中的话说,就是“赤裸的生命仍以例外的形式被纳入到政治中,即作为完全经由排除而被纳入的东西。”

在阿甘本的生命政治憧憬中,一种不再以“纳入性地排除赤裸生命”为基础的政治不但是可能的,而且处在“正在到来”的状态中。这就是阿甘本想要向人们叙说的“正在来临的共同体”。

首先需要了解的是,阿甘本所言说的“共同体”(comunità )这个概念的的词根是common,即古希腊的κοινωs。这在古希腊语中,common的原意是一个动词,即“分享”,并通过这种共同分享的行为,使每一个进行分享的成员在其中结为一个整体。分享之物是共有之物,它不专一地、排他性地属于某一个人,而是属于大多数人和所有人,因此它是公共的,而不是私人的。为了说明共同体的这个特点,阿甘本想到了中世纪的一种共同体修道体制——阿西西的圣方济各(San Francesco d’Assisi):在反对财产私有的同时,所有圣方济各会僧侣之中形成了一种不同于以往个人生活习惯的共同的生活方式,即共同生活(koinos bios)。阿甘本指出,“共同生活”的观念似乎拥有一种明显的政治含义。作为圣方济各会僧侣“修道规章”的核心内容,“共同生活”围绕着所有人可以共通的信仰(“道”),伴之以“提升我们的行为”,表达了“完善生活”的修道目的。“修道院,就像城邦一样,是一个旨在实现‘完善的修道生活’的共同体。”简而言之,在阿甘本的理解中,共同体的核心和主干在于一种共同生活的方式,一种新的生活方式,一种被共同体成员所共同享有和接纳的新的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不会将处于共同体之中的不同个体彼此分离割裂,使他们成为自由却孤立的个体,因为他们可以在这样一种共同生活的方式中,构筑出一种新的生命形式,从而将自己塑造成这种共同体的主体。这就是共同体的根本意蕴所在。

“正在来临的”共同体,是现在进行时态中的共同体,也就是说,我们正在迎接共同体的到来。它所强调的,是“可能”向“现实”的过渡,是“潜在”的实现过程。

我们在前面已经指出,以包含性排斥的方式存在于某一政治实体结构之中,是集中营、难民营、收容所、社会边缘族群等“赤裸生命”共同的命运。这些人一方面属于政治实体结构(因为他们必须在政治实体之内生存);而另一方面,他们在政治层面上遭到了实体结构的排斥,用阿甘本自己的话来说,这些人在生命(zōē)层面被包含于实体结构,而在生活(bios)层面上则被实体结构所排斥。

共同体思想的提出,一方面是时代和历史发展的必然,另一方面也潜在地与当代世界思想史上的生命政治的兴起相契合。

阿甘本曾指出:今天,任何地方,在欧洲以及在亚洲、在工业化了的国家以及在那些第三世界国家,我们皆生活在一个生命政治的异化困境之中。一如阿甘本所说,在今天我们所有人潜在地都是被排除在社会群体之外的“现代神圣人”,我们的生命在某种意义上都是政治身份及基本权利被剥夺,或者基本权利形式上完整而实质上已然丧失的“赤裸生命”,那么作为人类的我们,如何面对我们共同的命运,就成为当代人所必须认真对待的最大课题。共同体理念的出发点是作为一个整体的人类,理念所指向的归宿也是人类,人类是共同体的出发点和归宿点。

从这个意义上说,共同体根本上就是人类命运的共同体。面对阿甘本所提出的现代生命政治的困局,只有从人类命运与共的视角,打破国家之间、民族之间和人与人之间的壁垒和界限,超越种族、文化、国家与意识形态的排斥与敌对,才是彻底解决生命政治提出的困局之路,也是通向正在来临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经之路。

如果说共同体作为理念较容易为人所接受的话,那么这一理念能否切实有效地实现,在我们看来,这还是一个不容易直接得到肯定答复的问题。要想肯定地回答这个问题,有一个条件需要得到满足,那就是解决好个体及个体自由与共同体命运的关系。这个关系之间的张力,或者说矛盾冲突,在这次新冠肺炎疫情的应对过程中,特别是发生在许多西方国家的这一过程中表现得尤为明显。下一次,我们接着谈这一点。(2020年11月29日)

作者简介

pqli

步虚,文化学者和符号学学者,主修“地中海文明与西方文明“、“文化哲学视野下的当代法国研究”、“意义生成的认知符号学机制及操作”,长期从事文明关系、跨文化实践和国家文化战略的教学与研究工作。曾任教于北京国际关系学院,受聘为湖南践行国学公益基金会专家委员会委员。

 

【诗文春天】

旅行是一种温暖的感受

谭文春

喜欢旅行,喜欢人与人之间传递的那一份温暖。

生命中第一次旅行,是从兰州乘火车去月牙泉。那一年我十四岁,从西南的一个偏僻小城镇,随父亲来到兰州,在西北这个大城市的一所中学读书,同班中有一个跟自己住得近的男孩子,经常一起上学一起放学,关系处得铁。一个假期,他邀约我去月牙泉玩儿。

这是我有生以来的第一次旅行,对目的地的渴望,让心情非常兴奋。在兰州开往敦煌的列车上,时间漫长又枯燥,夜幕降临下来,大西北的夜晚寒冷逼人,我们都没有出行经验,准备不充分,抵挡不了寒夜的侵袭,禁不住瑟瑟发抖。旁座一位相貌粗豪的汉子,从座位下拉出一个大口袋,抽出一件大衣,披在我俩身上,顿时浑身温暖起来,我感激地报以谢谢。

凌晨四点钟的时候,戈壁滩的太阳升了起来,跟我们平时在高楼林立的城市里看见的那个太阳完全不一样,好像特别的大、特别的圆、特别的亮、特别的红、特别的富有弹性!像一个皮球,一下就从地平线上跳了起来,然后迅速地升高、升高、越升越高、越升越高!太阳的光芒也仿佛有一种刚毅的力量,坚定地照射在列车的窗户上,透过玻璃映射在我的眼睛里,让我感受到西北这片土地蕴含的直率和粗狂的热情。

就这样,我披着西北汉子的大衣,观赏着大漠红日,让列车一点一点把我带到了敦煌。下车的时候,好心的汉子还为我们指点去月牙泉的路线和一些注意事项。

我们返回兰州那天,在敦煌车站附近游览,无意中走进一户农家,竟然又遇上了那位好心的西北汉子。他看见我们也高兴得不得了,发出爽朗的大笑声,拉住我们的手不放,一定要请我们吃饭。在饭桌上,他滔滔不绝地给我们介绍当地人的生活,驴肉黄面怎么好吃,李广杏的来历,敦煌的酿皮子跟兰州的酿皮子有什么不同等等。离开的时候,还塞给我们一大袋他家里自己晒的枣儿和杏干。

在往后的日子里,每一次跟朋友谈论起旅行这个话题,我都会给大家分享这件事。尽管已经过去了三十多年,却是我一生中最难忘的一次旅行。西北汉子展现出的那份友好,温暖着我,比最美的风光还迷人,也是让我迷恋上旅行的重要原因。一次一次走向远方,一次一次感受人与人之间那种友好温暖的相待。

每一次旅行归来,我都会这样问自己:这一次旅行让你感动的是什么?每一次我得出的答案都是一致的:除了祖国的大好河山、美丽迷人的风景,还有就是人,那些一路上跟你同甘共苦的同伴。

2010年九月,我们跟团旅游新疆,去往西天山的方向,要翻越一个海拔相当高的山头。按照以往的经验,这里道路陡峭,车辆不能停,必须一路低速开过去。非常不巧的事发生了,山里下起了大雪!这场突如其来的雪让司机和导游都有些束手无策。为什么?因为那时是不该下雪的月份,谁也没有料到会下雪,但偏偏老天爷就下了,而且下得不小,在海拔3千米的山上,一忽儿就结冰。我们车上也没有准备防滑链,车轮在冰上打滑,根本就上不去。就在导游一筹莫展的时候,有游客说:“我们下车推吧!”于是在所有游客的共同努力下,将这辆旅游大巴慢慢往前推,推过了山头去。那一刻,天是寒的,地是冻的,但我们的心却觉得好温暖好温暖!

除了同伴,还有在旅途中遭遇困难、进退维谷的绝望时刻,总是天使一般及时出现,给予我们无私帮助的陌生人。好多年前,自驾去西藏,我们的车陷进了土坑里,无法脱困。一个放牧的藏胞及时赶过来,用两头牦牛牵引着帮我们把车解救出来。他所传递那种温暖和美好,让我铭刻于心,终身难忘。

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旅行有什么意义?旅行的意义又体现在哪儿?仅仅是观赏沿途的风景?不是。旅行是一种寻找、一种探索、一种融入。旅行让我们来到一个陌生的地方,走进一片不熟悉的世界,要求我们用心去发现这个地方最美的东西,远远不止是那些景点,更有价值的是平常人家的生活。我们可以走进村庄,走进农家院落,望望地里的庄稼,看看村前的树木,摸摸挂在屋檐下的一串串火红的辣椒和黄澄澄的玉米棒子,尝尝摊晒在阳光下的菜干,数数院坝里自由奔跑的鸡鸭。了解当地人是怎么过日子,跟我们有哪些不同的地域差异?听一听他们说的话,试着学一学,跟他们聊一聊天儿,找一找共同点。去感受一下当地人的生活,或者让自己像当地人一样在这里生活一段时间,比仅仅在景点拍照有意义得多!

热爱旅行,更热爱人与人之间温暖的相待。

【作者简介】

谭文春

谭文春,男,现居四川省华蓥市,作协会员。喜欢读书和写作,有诗歌、散文、小说、故事等刊见国内《青年文学》、《广西文学》、《佛山文艺》、《今古传奇.故事版》、《故事会》以及国外如《阳光导报》、《中日新报》、《北美时报》、《亚特兰大新闻》、《华府新闻报》、《菲律宾商报》等等报刊杂志和各种网络平台。部分作品获奖并入选各种诗文集。读书让人充实,写作令人愉悦。文字是唯一让自己神清气爽的东西,也是自己灵魂跟这个世界对话的唯一工具。

 

【鱼翔浅底】

话说柳宗元(二十一)

永州街头买假药

洋中鱼

 

柳宗元一行初到永州,因为水土不服,其母亲卢氏不到半年就病故,他自己也百病交加,尤其是肝脏肿大,不但导致饮食困难,而且经常心胸悸闷。他叫人请来永州城内最著名的张医生治病,张医生把脉号问之后,说:“依照我的行医经验和你的病情现状,建议你多吃茯苓,应该最有疗效。”

医生走后,柳宗元准备叫仆人上街买茯苓,没想到堂弟宗直自告奋勇地说:“哥,还是我去为好。”柳宗元想了想,说:“也好,你快去快回。”

古永州城有东、南、西、北和太平、小西、潇湘七条城门,柳宗元寄住的龙兴寺临近南门和太平门,但是,当时城内最热闹的地方却在北门和潇湘门。柳宗直人年轻,又好动,喜欢四处闲逛。他主动揽过买茯苓的任务后,就往北门方向走。谁知走到大西门附近,碰到一个瑶族姑娘席地卖物,柳宗直见姑娘长得漂亮,摆在跟前的东西是一个个不规则的水果状食品,而沾满了泥,颜色和形状跟张医生说的茯苓差不多,于是,走过去问:“这是什么东西?是茯苓吗?”

姑娘听他是外地口音,慧黠的眼珠一转,于是反诘:“你要买茯苓?”

柳宗直点头:“对。我买给堂哥治病。”

姑娘说:“你真有眼光。我这是道州府永明县深山里挖出来的老茯苓。”

柳宗直怕上当,就故意装老,说:“你不会骗我吧?道州的茯苓拿到永州来卖?”

姑娘说:“我们挖得太多了呀,道州卖不完,所以搭熟人的木排下来永州了。我以前从没来过永州,顺便看看地方嘛!”

柳宗直点头:“哦,原来如此!请问,你这茯苓怎么卖呀?”

姑娘:“二十文一个。不还价。”

柳宗直看见水灵灵的姑娘,不禁心旌摇晃,说:“我给你七十文,要三个最大的。如果效果好,我过两天再来买。”成交之后,柳宗直提着三只大茯苓高高兴兴地回到龙兴寺。柳宗元立即叫厨子煎了拿给自己吃,没想到越吃病情越严重,气得他眼冒金星,心想:自己虽然是贬谪而来,但毕竟是朝廷官员,这南蛮之地的医生也实在太可恶了,堂堂名医居然给我开假药方!于是,派人去将张医生找来对质。

张医生进门之后听到众人的指责并不吭声,他走到角落找到药渣仔细看了看,才说:“司马大人,我开的药方没有错,而是你买的药买错了,你这两天吃的不是茯苓,而是老山芋啊!”

柳宗元听了,觉得十分惭愧,接连道歉说:“对不起啊,张医生,是我错怪你了!”

送走张医生之后,柳宗元依然感到气愤难平,为了让大家提高警惕,于是写下了一篇文章,名叫《辨茯神文》,还作序记录了自己上当受骗的经过。

【作者简介】

本人1寸照

洋中鱼,本名杨中瑜,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湖南省作家协会、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永州作家协会副主席、永州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作品散见《中国文化报》《湖南日报》《羊城晚报》《南方周末》《散文》《散文百家》《美文》《中华散文》《散文诗世界》《创作与评论》等报刊,有作品入选多种文集,著有长篇小说《陶铸传奇》《见习记者》、散文集《梦的窗帘》《鱼眼观柳》《李商隐与永州》、新闻作品集《潇湘风流》《中瑜访谈》等。

 

【华峰凌云】

又见雪飘

许华凌

又见雪飘,思绪迢迢。越千山万水,任地远天高;伫云台水榭,望雪域毡包。青海湖畔,锅庄舞处,仿佛翠袖翻空,轻歌遏云,一袭藏装妩媚善睐天娇;图书馆里,琐窗灯下,依稀长发垂肩,柳腰俯案,一支画笔秀出云鹤归巢。哈达五尺,煤城万里;情系西宁,身归东辽。此一去也,漫天雪飘,两地人分,江头江尾处,君抚瑶琴,我醉芭蕉。此一去也,长街灯黯,冰河水冷,车上车下,君挥玉手,我掩泪涛。

又见雪飘,满目寂寥。雪覆枫岭红叶,殷殷凝泪;风卷缠绵芦荻,黯黯飞茅。浑河无语,冰下潜流涌动;高尔含悲,山巅孤鸟哀号。浊酒酣醉时,楼头空对皎月;登高望远处,水岸误尽归舠。凭窗怀人,日月流转中我望穿秋水;触景生情,阳关三叠里君弹断寒宵。

又见雪飘。飞絮欲迷桃叶渡,轻雪缠绵罥林梢。云雁消息年年负,愁心一任浊酒浇。青海三千里,白山一万重。而今空忆当年事,一生赚取是相思。往事已矣,凭高望远,恨云烟之障目;真情常存,铺笺研墨,抒胸臆之挥毫。又见雪飘,雪中怀人念远。又见雪飘,雪中填词寄慨。

词曰:

夜色苍茫,街灯昏黄。临分时,风欺云鬓,雪虐腮庞。有二分悲、三分苦,五分伤。车鸣怨笛,人断愁肠。最凄凉,憔悴红装。从今别后,将汝珍藏:在眉之尖、心之上、梦之乡。

【作者简介】

微信图片_20200411160043

许华凌,男,1964年生。东北师范大学历史学学士,辽宁师范大学教育学硕士,中学高级教师。有二十余年基层学校工作经历,十余年政府机关工作经历。现为学校工会主席。诗文曾在《诗刊》、《中华辞赋》、《中华诗词》、《中国诗词》、《中国工人》、《当代辽诗三百首》、《辽宁日报》、《辽宁职工报》等报刊和诗集上发表。多次参加国家、省、市各类征文大赛并获奖。

 

【飞鸿传书】

故乡,是一场撕心裂肺的邂逅

高洋斌

天气转冷,我的心也变得冰凉。生活的点滴中似乎也少了一丝温暖,望着一日三餐,食之无味,弃之可惜。昏昏沉沉的我度过无数个没有故乡色彩的白昼和夜晚。

夜深人静时,孤独一人在冷风肆虐的大街上飘荡,任凭蜡黄的街灯把地上的身影拉扯,忽长忽短、忽胖忽瘦……我漫无目的地走着,期待着下一个红绿灯路口就是故乡。一次又一次的期待落空,一次又一次的失望至极。我开始打冷战、害怕孤独,我扯着嗓子吼着“常回家看看”壮胆,跟四周如潮水一般侵袭而来的黑暗作生死决斗。我下意识地调整呼吸,学会了装腔作势,在对手大意麻痹的一瞬间,扭头就跑。我不敢有丝毫的停滞,怕被脖子后面的一只利爪掐断咽喉。我就像草原上的一只羚羊,从太阳升起的那一刻就学会了奔跑,一生之中从不停息,从未欣赏过沿途的风景。我渴望拥有一个可以遮风挡雨的港湾,这个港湾里有妈妈熟悉的叫喊声:“起床了,还睡哩!”还有热腾腾的面条,外加一碗烫嘴的面汤。

我要忏悔,让年迈的父母为常年在外的我担惊受怕,让妻儿在冰冷的房子里看着重复无聊的电视剧,让远方故乡绽放的花朵无人欣赏。我说服自己要坚强,再忍耐一段时间就可以回到魂牵梦绕的故乡,却只是“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归乡之路遥遥无期。

我想哭,却只能一个人对月流珠。因为人多的时候,我要伪装成一个强者,对身边的人讲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以此展示我的豪情壮志。我渴望有一把箭,射下这不解风情的月,他在嘲笑我。即便此刻,我回归故里,那熟悉的街道,散发着故乡泥土气息的红墙绿瓦,也会惊诧我一身的异域风情。我好恨,恨没有另一条路:青灯下柔声细语,常伴父母膝下,诉说家长里短,体会天伦之乐,把一切美好的期盼变成现实,不留一丝遗憾。

也许,我应该酩酊大醉一场,忘掉灯红酒绿的大都市,享受一次无忧无虑的欢愉。奔跑在故乡的青砖石阶上,闻着门前的槐花飘香,唱一曲,此刻,岁月静好。

窗外的明月洒下一缕清辉,像流沙,细腻却不失多情,有着魔法一般的召唤力,引领着我伸出五指,恍如隔世一般,与透过纱窗的月光来一次亲密接触,十指相扣,接受来自故乡的信息。这是对游子的呼唤,这呼唤像喷发的岩浆,炽热、深情、势不可当,摧毁一切障碍……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一方土地是养育我的故乡,他融入了我的青春岁月,记录了欢声笑语。为了尽快与他相拥,这一刻,我拼尽全力把残缺的月牙儿填充。因为,月圆的地方就是团圆的故乡。

【作者简介】

高洋斌,陕西武功县人,陕西服装工程学院教师,文学作品散见《诗刊》、《中国诗赋》、《中华诗词》、《中华辞赋》、《人民日报》等报纸期刊。

 

豆腐滋味长

赵文新

在文化馆听一位著名作家兼报社编辑讲座,谈及创作体会,素材来源于生活,他驱车跑遍集市买小缸,为的是在物质丰富多样的当今,冬天能吃到家乡菜——酸菜熬豆腐,写出了《腌制一锅乡愁》的散文。他的一番话勾起我的思绪,我想的不是酸菜而是白嫩绵软的豆腐,想起记忆中换豆腐的吆喝声。

小时候,老家吃豆腐是用黄豆或猫眼样的花豆去换,4两豆兑换一块多半拃长的方形豆腐。村里没有人专门做豆腐,平常各家吃的豆腐都是毗邻河北怀来的人做的。他们推着木制手推车,带着两桶豆腐,跨村走巷去换。

独特的声音留下的印象最深。我记得一个人吆喝:“豆——腐……豆——腐……”他吆喝的时候,“豆”字拉得很长,“腐”字吐出半个又吃进去。那叫声就像往河里扔小石子,划着弧线,掉进水里一样。我上学前在奶奶家。奶奶在院子里择菜,听到声音说:“别看他叫得唧唧哝哝,他做的豆腐下锅整在儿(齐整),咱家换一块。”

奶奶端着半瓢黄豆出去,我也跟着去。奶奶裹过的小脚,走起路来八字形,我踩着她的脚印往前走,一路充满了喜悦。换豆腐的人五十多岁,手推车两边各挂一个水桶,豆腐块儿泡在盛水的桶里。正如奶奶说的,他豆腐做得就是好,从他们村到我们村,还是整齐的四方块。豆腐做不好,几里地推车来早颠簸坏了。奶奶等他秤完豆子,执意要自己从桶里捞豆腐。回去的路上,奶奶说,他一路换豆腐,尿完尿到哪儿洗手,还不是连拿豆腐带洗手?年幼的我,不太明白奶奶说的话,就觉得奶奶很干净。后来想想换豆腐的人给别人拿豆腐,手也伸进水中,泡豆腐的水早被他洗手了,还是眼不见为净。

换回豆腐做菜吃就是改善生活。大灶上烧着柴禾,奶奶把豆腐托在手心上,用刀尖在豆腐上面画成井字,再横着划一刀。奶奶用刀在手掌上一推,一排排白色薄片扑腾着下锅。我担心而好奇地看着,锅里的汤水“咕嘟咕嘟”地冒着泉眼一样的泡泡,小豆腐块在里面翻滚着,我想到跳跃的鱼儿,不觉舔了舔嘴唇。

家乡的习俗,腊月里家家做豆腐,取“腐”与“福”的谐音,祈盼新年风调雨顺、福气满堂。我家把泡得鼓胀胀的黄豆,加上水,挑到生产队的磨坊去磨豆腐。我一大早去排队,排了2个多小时才轮到。借来的小毛驴累得走不动了,我帮着推磨。看着泡展的豆瓣儿一勺一勺地填在磨眼里,白色有些粘稠的浆汁汩汩地流淌着,想着白玉一般热腾腾的豆腐,幸福也随着磨盘的转动弥漫着,跟寒风一起袅袅升腾。

父亲把两桶豆汁挑回家,用酸浆点的时候,出的豆腐不多。奶奶说,可能是用烟秆当柴禾,豆花被烟熏了;我认为是磨豆腐时,天气太冷,磨盘被冻住,浇上热水才又转起来。最后也不知什么原因。“世上有三苦:撑船、打铁、做豆腐”,或许辛辛苦苦磨出豆浆汁,却点不出多少豆腐,也是做豆腐苦的一些因素吧?

家里磨了豆腐,做的花样多起来。小葱拌豆腐——一青(清)二白,吃着凉拌豆腐,也听家人说这句话,感知内涵。还吃冻豆腐、炸豆腐,在缺油少肉的年代,豆腐像肉,我又尝到肉的滋味。

前年,我做区级非遗普查,了解家乡豆腐的一脉传承。汉代发明豆腐,南方移民给带到长城脚下,清代曾做为贡品专供清宫御膳房。在历史进程中,家乡的人们根据饮食习惯,研发豆腐宴中的豆腐和水豆腐的做法。了解了相关内容,我对豆腐多了一份亲切,对家乡民俗增添了敬意。

“鱼生火,肉生痰,青菜豆腐保平安。”在珍馐佳肴摆满餐桌的今天,我很怀念以前换豆腐的时光,记忆深处又想起那一声声吆喝:“豆——腐……豆——腐……”

 

【史海帆影】

陶澍的眼力,左宗棠的潜力

戴俊马

陶澍,字子霖(一字子云),号云汀(又号髯樵),湖南安化县小淹镇陶家湾人,1779年元月17日出生,清代经世派主要代表人物、道光朝重臣。左宗棠,字季高(一字朴存),号湘上农人,湖南省长沙府湘阴县左家塅人,1812年11月10日出生,晚清军事家、政治家、湘军著名将领,洋务派代表人物之一。左宗棠小陶澍33岁,左宗棠出生时,陶澍早已进入了官场,二人不属于同时代的人,但二人的交集绝对精彩,值得称道。

1837年,58岁的两江总督陶澍阅兵江西,顺道回乡至湖南安化老家扫墓,途经醴陵时,县令借渌江书院为其下榻之所。当时年仅25岁的左宗棠是该书院山长(校长),县令就邀请他撰写一副对联来颂扬陶澍。左宗棠对陶澍为官时的整顿漕运、兴修水利、改革盐政等政绩颇为崇敬,于是便欣然应命撰写了一副对子:春殿语从容,廿载家山印心石在;大江流日夜,八州子弟翘首公归。对子中上联的“印心石”是指陶澍少时读书于安化石门潭之滨的石屋,潭心有石,被称为“印心石”。1835年11月底,道光皇帝第14次接见陶澍时,交谈中道光得知陶澍少时跟随父亲在石门潭读书的情形后,温言劝勉,亲书“印心石屋”四字赐予陶澍。道光皇帝接见并亲书题赠,是陶澍一生最为自豪的事情。下联中的“廿载”是指陶澍离家为官已经二十年;“八州”是湖南的古称。湖南行政区划几经变迁,隋朝时湖南省境设8郡,唐初改郡为州,唐高祖李渊时湖南置潭州总管府,管辖潭州、衡州、永州、郴州、连州、南梁州、南云州、南营州8州。对联中的“翘首公归”表达了湖湘子弟欢迎陶澍归乡之情,与“大江流日夜”情景交融,憾动人心。“大江”指陶澍家乡的资江。此副对联对仗工整,寥寥26字就将陶澍允文允武的功绩、国家柱石的身份、皇帝的信任恩宠、百姓的敬仰爱戴、陶家出身贫寒而名垂青史之先例等,表现得淋漓尽致,大气而不是真本。陶澍看到对联后十分欣赏,立即嘱咐县令将作者左宗棠请来。二人首次见面,左宗棠给陶澍的印象是 “一见目为奇才”,因而一起“纵古论今”,最后“为留一宿”。实际上,二人在一起住了七天,之后才恋恋不舍地分别。

此时的左宗棠还是个小人物,名不见经传,与陶澍相比简直有天地之差。然而,陶澍并没有小看他,忽略他,而是觉得他是个“潜力股”,很有发展前途,因而很看好他,很器重他——一个封疆大吏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在一起“纵古论今”,还留住身边七天(即使是留住一宿)就很能说明问题。这里面并非是因为一副对联的事,那样的话也太小看陶澍了,主要还是左宗棠的学识和见解征服了陶澍,还有他的人品,否则陶澍根本不可能和他有共同的话题,也不可能把他留宿在自己身边,更不可能再出现下面的两件事——

1838年,左宗棠第三次赴京参加会试(前两次均名落孙山了),依然落榜。南返途中,他到江宁(今南京)拜访陶澍。陶澍以上宾之礼相待,留住署中,“日使幕友亲故与之相谈论”,并亲自与之议论商讨学问道德、国计民生,左宗棠大受教益。陶澍又多方鼓励,曾指着自己的总督之位对左宗棠说:“他日君当坐此,名位尚在吾右。”可见陶澍是多么的独具慧眼,知人之深了。陶澍还为儿子陶恍向左宗棠之女求婚,“以子要文襄女而抚孤。”陶澍不顾门第差别之大,以总督之尊,求布衣举人左宗棠之女为媳,充分表明陶澍对左宗棠的激励与欣赏。

1839年6月2日,陶澍病逝于两江督署。左宗棠“以文毅平生知己之恩,又重以吾师之命,既受重托,保此遗孤,惟凭我一腔热血,尽力维持。”“吾师之命”,乃指陶澍之友、左宗棠的老师贺熙龄,托左宗棠打理陶澍家事。左宗棠不辱托付,在安化小淹一住就是八年,为陶澍理家课子,维持家业。陶澍田产,除在安化外,多远在益阳、桃江一带,管理不易。左宗棠按地形方位绘成鱼鳞清册,注明丘名、面积、四抵界址、灌溉水源、佃耕要求等细目,便于经管。他还把陶澍的儿子一直带在身边教育抚养,毫不懈怠。这些说明陶澍识人之准看人之确。

后来,左宗棠发达了,真的发达了,发达成国家的栋梁。发达后的左宗棠并没有忘了陶澍,一直以陶澍为师。1881年,即陶澍逝世42年后,左宗棠任两江总督,曾上奏朝廷:“陶澍总督两江,于一切国计民生,(与林则徐)和衷共济,实有古大臣风。而陶澍莅任十年之久,勋业事绩,史册昭垂;当日德教沛然,感人甚深,惠政甚溥。追怀遗泽,民不能忘。”又说:“陶澍之督两江也,于地方应办事宜,如筹海运、整盐纲、修水利、立学校诸大端,皆次第施行。当议改两淮盐法之时,震撼危疑,异论蜂起,卒能坚持定见,救弊扶衰,上荷宣宗成皇帝鉴谅允行,成效昭著,尤为时论所推重。”请求建立陶澍(和林则徐)的专祠,左宗棠还题联:“三吴颂遗爱,鲸浪初平,治水行盐,如公皆不朽;卅载接音尘,鸿泥偶语,湘间邗上,今我复重来。”明确表明,要以陶澍事业的继承者自许。

陶澍与左路宗棠的故事让人们看到:陶澍的眼力了得。他不仅能在尘埃中发现被埋没的“麒麟”,还能放下身架与之交友和结亲。在“麒麟”遭受挫折时,还能孜孜不倦地启发他,教育他,鼓励他——他似乎看到“麒麟”的未来和进步。当然这些更体现了陶澍的品德了得,假若他即使发现了左宗棠是匹被埋没的“麒麟”,可他若以小人之心猜度“麒麟”在他面前显现是想巴结他,有求于他,进而虽然表面上对“麒麟”欣赏而内心却鄙视他,憎恶他,进而阳奉阴违地对待他,结果会怎样呢?即便他当面赞美“麒麟”,欣赏“麒麟”,过后却高高在上,对其不理不采,更讲究门当户对,不与其结亲,结果又会怎么样呢?等等。陶澍的眼力之所以了得还是被他的良好品行给擦亮的,否则他的眼力再好也只是发现了“麒麟”而已,不可能对“麒麟”的前途和发展有任何帮助。

陶澍与左路宗棠的故事还让人们看到:左宗棠的潜力了得。在屡次赴京会试失败的情形下,他没有灰心,没有放弃,依然以陶澍等先贤为榜样,孜孜不倦的学习,矢志不渝的钻研,努力向上,全力奋进,最后终于达成了人生的理想目标,成为了国家的栋梁,成为了民族的骄子。他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他的力量不喷则已,一喷遮日月。他没有让老师失望,没有让家人失望,也没有让自己失望,更没有让发现他的“伯乐” 失望。他用实际行动向人们证明,他是只冲出阡陌的“麒麟”,是匹奔向千里的骏马。他的咆哮尽管发出得有点晚,但绝对惊天动地。

 

【作者简介】

戴俊马,男,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吉林省作家协会会员,网名“江淮翠竹”,也曾用笔名“戴骏马”发表过作品,出版过诗文集《模糊不了的情景》、诗集《天堂鸟》、《站立的黄金》等,还发表短篇小说及小小说30余篇。

 

将军的胸襟

鞠志杰

前苏联枪械专家卡拉什尼科夫因发明了AK-47自动步枪而闻名于世,被后人称为“枪王”。但卡拉什尼科夫只有小学文化,完全是自学成才,在枪械发明创造的道路上走得极为艰辛波折。AK-47自动步枪最终能够面世,跟卡拉什尼科夫不屈不挠的拼搏精神自然密不可分,但还跟一位将军的主动让贤有关。

1947年,卡拉什尼科夫中士受命到科夫罗夫兵工厂继续研发枪械,而负责科夫罗夫兵工厂的捷格加廖夫将军也是一名枪械发明家,1943年,卡拉什尼科夫便和捷格加廖夫在枪械发明比赛中交过手,而且败下阵来。AK-47样枪生产出来之后,却一直不能拿到靶场上去测试,因为当时正在安排测试的是捷格加廖夫的样品。结果,心急如焚的卡拉什尼科夫违反规定私自在仓库进行了验枪测试,惊动了捷格加廖夫将军。捷格加廖夫将军亲自来到车间,检验卡拉什尼科夫的AK-47自动步枪,发现AK-47设计得非常完美。当即命令手下,把自己设计的样枪以及图纸全部封存。他还由衷地赞美:“我觉得把我的突击步枪送去测试没什么意义了,卡拉什尼科夫中士的设计,前景更为广阔。”

几天后,所有枪械发明家的样枪集中接受检验。在经过水浸、灌沙等一番人为设障进行实弹射击测试之后,其他步枪样品不同程度地发生了退弹延迟、卡壳、枪栓塞死等故障,唯独AK-47自动步枪击发自如未出现一点问题,最终通过测试并批量生产。卡拉什尼科夫也因此获得了斯大林勋章。

捷格加廖夫将军身居要职,没有利用自己的权力对只是中士军衔的卡拉什尼科夫进行压制排挤,反而主动退出放弃测试自己的作品,才得以让AK-47大放异彩。在科学面前,捷格加廖夫摒弃了傲慢和偏见,以公正和无私的态度支持了一项伟大的发明,这种宽广的胸襟令世人敬佩!

【作者简介】

男,编辑。作品多次被《中国剪报》《晚报文萃》《青年博览》《意林》《青年文摘》《读者》《小说选刊》等报刊转载。

 

【岁月如歌】

更美的月亮

魏榕

去年的中秋节,因为我身在外地工作,加上临时有工作任务,没能回家过节。后来听父亲说,那天母亲坐在家门口,虽然手里拿着没有织完的毛衣,眼睛却始终盯着村口的方向,一直到太阳落山,满月升起,她才回家做饭。

其实我知道,每一次回去,母亲都会在家门外孤零零站着。母亲的左腿有关节炎,我远远的看到她,问:“妈,你站在这儿做什么?”她回答:“我出来看看你到了没有。”我说:“我到了不就进家门啦?你下次在家里等我就行。”可是下一次,母亲依然站在门口等着我。而我每一次离家,母亲和父亲也都会在门口目送我,直到我转弯,彻底消失在他们的视线中。

从小到大,记忆中一向隐忍能干的母亲只发过一次脾气,那是在我考上高中那一年的中秋节。那天全家去奶奶家过节,奶奶看到母亲左手中指上的戒指不见了,只留下一个深深的印痕,那是父母结婚时奶奶送给母亲的,也是母亲唯一的宝贝。

黄昏,奶奶和母亲在厨房忙碌着,我站在院子里看到奶奶在不停说些什么,一旁的母亲则一声不吭。大概十分钟后,厨房传出争吵声,叔叔、伯伯、我们这些晚辈都围拢到厨房门口。我听到母亲说:“生在这样的小山村,而且家贫如洗,不让女孩上学,以后让她怎么在社会上立足?我不想让我闺女长大了也过我这样的日子。”

那个晚上,在自家院子里,我依偎在母亲身旁,吃着母亲蒸的糖包。那时候我们家还买不起月饼。那晚的月亮并不亮,偶尔会被云层遮挡。月亮看上去也累了吧,就像那天没有吃晚餐的疲惫的母亲。

大学毕业后我顺利进入一家外资企业工作,今年的中秋节前夕,我去首饰店为母亲挑选了一枚黄金戒指。回家的路上,我给母亲打电话:“妈妈,再给我蒸几个糖包,我回家过节。”母亲在电话那头嗔怪:“你这孩子,这些年家里年年买月饼,可你还是要吃糖包啊。”

我努力不让泪水流下,双眼朦胧中,我依稀看到母亲又一次站在自家门口等着我,安详却有力量。

在我心里面,比月亮更美的,是我的母亲。

 

简单的幸福

赵鹤优

婚姻,不光是我和你的世界,不光是吃喝玩乐,不光是情话绵绵,更多的是柴米油盐酱醋茶。

俗话说;好的婚姻要经得起七年之痒,过了这道坎儿,婚姻才会天长地久。所以,在七年前,我把日子过得小心翼翼,生怕自己惹火烧身,每一程都如履薄冰。

不管自己有多努力,最后还是被七零八碎的生活捅破了婚姻这张薄纸,结婚五年,我们从来没有为任何事情红过脸,就算我无理取闹,老公总是让着我,可是,好的婚姻并不是一味的让步和忍,引发我们之间的矛盾依然是生活中的细枝末节。

老公在省外工作,一年半载不露几回面儿,家里大小事我一人扛着,大宝刚上幼儿园,小宝才满一周岁,每天小宝还在睡梦中,为了送大宝上学,我必须把小宝从被窝里拎出来,套上外套,风里来雨里去,过着“三点一线”的生活。

现在,我倒是想起了年少轻狂说过的话;找对象就找“有车有房,父母双亡”。没想到,这事被我碰上了,我就像中彩票一样了,当时闺蜜调侃到;算你有福气,至少婆媳矛盾不会在你这儿上演了。当时,我心里还有种说不出口的窃喜,天啊!鬼知道我现在过的是什么日子啊!要是有公婆帮我拉一把孩子,我肯定感激得叩头跪拜。

无奈时,我苦苦哀求老公回来,在离家近的地方找份工作,只要吃饱穿暖就可以了,等孩子长大再考虑去省外工作,我一个人带俩个娃,真的很辛苦,为了他们吃好睡好玩好,我把自己的身体都拖垮了,头发大把大把地掉,还不是因为过度熬夜,本来每天都在透支着身体,可到了晚上就失眠,失眠很痛苦,所以只能玩手机,直到手机自动滑落到枕边,我才睡去,这时已经是凌晨四点过了。

我清楚;导致这一切的罪魁祸首还不是一地的鸡毛蒜皮,孩子睡了,厨房收拾了,卫生搞好了,剩下的时间才属于我的,我可以刷手机看视频购物。一晃就是凌晨,过了睡觉的点儿,之后就很难入睡了,如果再这样下去,我真的会疯掉!

我实在受不了这样的日子,我斩钉截铁的告诉老公;如果你再不回来,我们的日子就到此为止吧!

听着没有退路的口气,最终老公松口了,半个月后辞职回到家里。

经过深思熟虑之后,老公决定不再出门工作了,我们拿出了仅有的家底,在小区门口开了一家便利店,虽然不能大富大贵,但是吃饱是没有问题的。

我终于松口气了,送大宝上学后,带着小宝到老公店里帮忙捋捋货架上的商品,看看缺啥少啥,打扫卫生之类的,老公也能帮我看看孩子,关店门之后,我带着孩子直接回家,老公去菜市场,我带娃,他做饭,要是手机响了,他就下楼,那一定是有人需要买东西了。就这样,我们一家四口又在一起了,谈笑风生回荡在每一个角落,融入在生活之中。

我要的并不多,一家人能朝夕相处就足够了!所以,好的婚姻不一定要家缠万贯,只要和心爱的人一起做家务,一起带娃,这就是我想要的简单的幸福。

 

【五彩生活】

暖雪

何铜陵

 

腊月二十三了,天愈发冷得紧。

宝孩眼睁睁地看着奶跌倒,脱口叫了声“俺奶”,却无法伸手去够……庄里传来杀年猪的喧嚣,仿若那把刀正戳在自己的心上。
宝孩只剩咬牙槽的劲了。他恨岁月这把刀……一天天一刀刀, 刻奶额头,刻奶双手,甚至,绝情地刻瞎奶的双眼,刻她老人家心。
宝孩出生后, 大(爹)因病驾鹤西去,娘受不住贫困的日子,改嫁异乡。宝孩只能与奶相依为命。奶整日以泪洗面,不久就患了青光眼,双眼针扎似疼,只好上医院 ,摘除了眼球。紧接着,刚上初中的宝孩,又患上脊髓炎,没钱及时医治,导致全身瘫痪……残酷的命运呵,总是阴魂不散地缠着祖孙俩。
奶那双曾经清澈的眼睛,已然干涸,如今空瘪的眼眶,早没了泪水……跌倒,或是磕碰,那是奶的家常;家中两间屋,中间一堵墙,硬被奶凿了个洞,为能在夜里能听到宝孩唤她,好起床接屎把尿;奶睡觉,从不敢脱衣裳,以便宝孩唤她,能尽快地过去。其实昼与夜,对奶已无概念,她心中惟有的光亮,就是墙那边的瘫孙子,手心上的宝孩。
鸡叫头遍,奶就摸索着起床,洗宝孩内裤,烧水做饭;烟气里,颤巍巍地摸到宝孩床前,轻声地唤,宝孩洗脸啦,宝孩吃饭啦……宝孩有时不敢睁眼,硬是把热泪包裹着,他知道,奶虽看不见,但那双粗糙的手,比探测器还要敏感,若知他流泪了,伤心了,就会自己扇耳光,自责大半天。
奶一手端水瓢,另只手插进水中,她早已不怕烫,试着水温正好时,便把吸管的弯头递向宝孩的嘴……这时,宝孩总是恍惚,感到自己变小了,正吮吸着娘的乳头,吧嗒着嘴哩……这会儿,祖孙总是谝上几句闲话,解个闷儿一一
“俺奶,庄上谁家杀猪哩,怕是快过年哪?”
“好像东头的。俺宝孩嘴馋了咧,奶呆会儿去匀点……”
“俺奶别去。俺怕油水大,肚子里蹿稀哩……”
“俺巴不得哩。蹿稀总比干屎橛子强……”
宝孩不再吱声,心里感到隐隐的疼。他感觉世上最痛苦的事,就是隔三差五的便秘,而奶总是跪在地上,手伸进被窝,用指头去抠……
该喂饭了,奶怕菜没烧烂,就用嘴先嚼一下,吐到手心里,再送进宝孩的嘴;原先是用勺子喂的,然嘴角总流汤汁,腾不出手的奶,索性用舌条去舔,弄得宝孩痒痒的,有时就撒娇地让奶挠一挠……
更多的时日,宝孩总揣着负罪感,曾多次闭嘴绝食,然而奶也跟着不吃饭;有时宝孩故意发脾气,奶却见状躲回自己的屋里……总是这样,临了妥协的不是宝孩,而是挪着步走出来的奶呀……她在屋里想过啥,宝孩不曾知道,也不敢问,但宝孩却一直悲壮地想,人为什么要活着,俺奶凭啥要为咱吃苦受罪?
吃过饭,照例是擦后背洗腚,再拍上爽身粉,哪怕是冬天也是必做的功课。宝孩不敢想象,自己卧床好几年了,竟然没有生过褥疮。如今,他活下去的勇气,就是相信奇迹发生,而奇迹又在哪儿哩……
此时,奶反坐在床边,把宝孩的腿搂在怀里,手糙如砂布,反复地揉捏,仿佛要耗尽最后一丝气力……
“俺宝孩可聪明哪,上学那会儿,作文常被老师挑出来念呢……”
“俺还写过俺奶哩,《剪窗花》……俺奶双手可巧,剪出的窗花可美哩。”
奶停住手,喘着气,又哆嗦地去摸剪刀。她记得床头压着几张红纸,不知掉色没有……
红纸在手上旋动,岁月在无声地剪裁。
“快过大年哪,给俺宝孩绞个福字吧……
“再绞个喜鹊登梅、喜事临门,可怜俺宝孩今世怕娶不上媳妇了……”
奶边剪边嘟囔着,一不小心,剪破手指,她并不觉到很痛,只用嘴吮吮血,又若无其事地哼起乡间小调……
此刻,宝孩双眼闪动着泪光……奶难得轻松,也给他传递了温暖……彼时,他扭头看去,奶站在窗棂前,佝偻的剪影,很像虬劲的古松。
天愈发冷了,奶虽看不见窗外雪花纷飞,但能隐摸听清门外“吱吱”脚步声……

咚咚,敲门声。
“大娘,请开下门,俺家杀年猪哪,送刀肉给你祖孙俩尝一尝……”

【作者简介】
何铜陵,男,安徽省作家协会会员,曾任报刊记者,地质队员,现专事写作。

 

家乡的味道

韦荣文

  老丰这个人有点驼背,是老全的发小。老丰天生残疾,行动不便,在这开放的年代不能外出务工,家里的生活自然就紧巴巴的。自己一个人还行,可后来添了老婆,又添了孩子,那可真是吃了上顿没了下顿,生活越发紧张。

前几年老全从工作的城市回家,晚上就叫老丰过来喝酒。

丰自幼和老全好,两个人关系是铁哥们。老全回家叫他喝酒也好,帮忙做事也罢,他从来不推辞。

一进老全家门,老丰见只有老全一个人坐在桌旁,就问道:“大嫂和侄子没有回来吗?”

“没有。”老全一面应着,一面拉着老丰入座:“他们在城里,有家住。”

老丰闻听,脸上一副羡慕:“大哥,你外面混得不错。城里都买房了。”

老丰顿了顿,一屁股坐到凳子上,叹了口气:“我这身体,唉,命穷。死又不死,活又不能好活,一辈子没有办法了。”

老全往老丰面前放好了杯子,一个小碗和筷子,酌上从都安县城带回来的野生山葡萄酒:“来,兄弟,别那样子说,你有的是机会。老子不成,难道儿子不成器吗?我看阿辉不错嘛,我们菁盛数一数二的大学生……”

老丰经常唉声叹气,唯有讲到儿子阿辉,紧凑的脸上才显出高兴的神情:“难讲难讲,现在大学生多如牛毛,白菜价,出来还知不知道找不找得好工作呢?”

老丰嘴上这么说,但儿子能读大学,成为天之娇子,他喜悦自豪的心情溢于言表。

老丰举起酒杯和老全碰杯一下,呷了一口酒又说道:“这年头,死穷人啊!”然后仰首喝了个杯底朝天。脸色,又瞬间转成土黄。

“穷?穷就要思变。不变就会死路一条!你不是有技术吗?我见你以前熬酒可以,不如开个酒厂怎样?”老全不遗余力劝老丰:“你看,熬酒可以卖钱,酒糟又可以用来养猪。一举两得啊!”

老丰闻言,苦笑说道:你的计划是不错。但开酒厂要钱,我的家底你不知道吗?

“我看这样吧,”老全见老丰对熬酒入耳,就顺势说道:“你先从小做起。每次先熬百把斤,做得好喝一点。等在当地树起了口碑,再做大的。”

“唉,我现在身无分文,开锅都困难。哪有本钱开酒厂?”老丰摊着两手,粗糙的手皮特别显眼。这是天天干农活,风吹日晒留给他的生活印记。

“钱我来为你想办法。小作坊不用多少本钱。”老全举起酒杯:“来,老弟,喝!如果以后酒的销路好,你想扩厂做大,钱是可以向信用社贷款的。国家对残疾人创业,很支持。”

老丰见老全处处为自己着想,有点感激涕零,更多是开心。他酌上满满地一杯酒,双手举杯:“老哥,我敬你,我听你的。倘若熬酒能创出一片天地,我一定不会忘记你的一片相助之恩!”

然而,十年过去了。老全没有老丰一点点消息。老全由于儿子添了孙子,在城里忙着照看,多年了也没有回过老家。

老丰过得怎样?酒厂有没有办起来?……老全趁着今年国庆儿子儿媳妇放假,他赶了一趟老家。

老全坐了快巴回到了都安县城。

美丽的都安县城,面对宛若利镜的红水河,梳妆打扮,妖娆非常。街道比以前不知要宽了好多,整洁,卫生。简直比他住的城市都要好!

老全出了车站,在站前拦住了一辆的士。

“师傅,你认得菁盛吗?”

“认得认得。师傅你要到菁盛哪里?”出租车司机很有礼貌地问。

“菁盛尚文村,就是村口老丰家门前停车就可以。我要去找老丰。”老全有点大声,他怕司机不识路。

“你是找丰老板吗?他早不在啰……”

“老板?老丰是老板?他去哪了?”

“看来你是好久不回来了吧?老丰现在是广西都安宏慧黄酒厂的大老板,熬的那黄酒啊,营养且味道好,是我们都安名牌。产品都卖到外省去了!他家早几年就搬到离县城不远的安阳镇水厂路去了,跟厂住厂。”

“哦,是这样。”老全舒了一口气。听说老丰不在,还以为出了什么事,心都快跳出来了。

“去吗?我带你去,十分钟路就到了。”

老全上了车。前面是一条很笔直的马路延伸而去,路旁的树木郁郁葱葱,不时传来一声声鸟叫。“这是丰老板捐资几十万建的公路。”司机介绍说。几十万,捐资?老全想像老丰的变化,越发不可思议。“ 到了。”司机在一个装修气派厂门前停好车,打开了车门。老全下了车,站直了腰身子。

“广西都安宏慧黄酒有限责任公司”的牌子映入老全的眼帘。牌子在阳光下特别醒目,熠熠生辉!老全看了那块斗大字的招牌,心情一下舒畅起来。

大门右边有一个玻璃宣传橱柜,老全饶有兴趣地看着一篇简介:广西都安宏慧黄酒有限责任公司,厂址在广西都安县安阳镇水厂路,,占 地818亩,建筑面积1500多平方米。公司于2008年注册成立,注册资金115万元,在册职工10人,具有良好的销售团队,实力雄厚。……

“这个老丰,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真沒想到他能从一穷二白做到风生水起。不错不错!”老全心中竖起了大拇指,他替老丰高兴。老全没有进门。但他仿佛看到了老丰正用宏慧黄酒,为他接风洗尘。兄弟俩举杯相敬,他一口气喝见杯底,赞不绝口:“老弟,好酒呀!纯正的醇香米酒,多好的家乡味道!”

 

【沧海观澜】

从特朗普到拜登(上)

——美国人不愿直视的是是非非

洪田

跌宕起伏的美国总统选举终于落下了帷幕。虽然特朗普口头不服气,特朗普的支持者们心里堵得慌,但既然参与了这场游戏,那就得遵守游戏规则,特朗普将成为前总统,拜登将成为新的总统,整个权力交接过程,纵然道路会曲折不平,但结局终归是明确的。

这场选举,创下了美国总统选举史上的多个“第一”,回顾这一过程,或许会让人们对于美国的政治和社会现实有更多的了解,而这些现实的是是非非,是很多美国人不愿直视,不愿面对的。

问题一 谁打败了特朗普?

(一)拜登战胜了特朗普?

单凭拜登一己之力,绝对不是特朗普的对手,这从选举结果的得票差距就可以看出来。拜登混迹于政坛已经将近五十年,可谓政坛老将。从他的个人生活轨迹看,他是个对于底层民众有同情心的人,但难以说是名优秀的政治家。特朗普曾经挖苦地说,拜登四十多年政治生涯中干的实事儿,还不如他四年以来干的实事儿多。拜登有拜登的苦衷,这种挖苦难免有失偏颇,但还是可以说明一些问题的。

(二)特朗普败给了前总统奥巴马?

这次的美国总统选举中,前总统为自己曾经的副手出力之慷慨巨大,实属罕见。奥巴马擅长演讲,他不但在各地演讲支持拜登,还亲自打电话给选民为拜登拉票。特朗普公开鄙视奥巴马,奥巴马也公开抨击特朗普,二人可谓水火不容,并且毫不掩饰这种不和,这在美国的政坛十分少见。按照美国的政治惯例,卸任后的总统和现任总统无论心里想什么,表面上都相敬如宾,不会互相攻伐。特朗普和奥巴马打破了这一惯例。可以说,没有奥巴马凭借自己的三寸之舌鼎力相助,拜登是否能够胜出会很玄乎,但单凭奥巴马一口之力,很难战胜特朗普,特朗普的口才不弱于奥巴马,同样具有煽动性。

(三)美国的主流媒体战胜了特朗普?

在众多的美国主流媒体中,大多数的媒体对于特朗普怀有敌意或者不信任感,其中CNN是急先锋,以至于特朗普当着CNN记者的面训斥CNN的报道都是“假新闻”,甚至一度阻止CNN记者进入白宫参加任何采访。《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紧随其后,对特朗普鞭挞甚多。《华盛顿邮报》是著名网购巨头亚马逊的创办者,现为世界首富的贝索斯“不小心”按错键盘买下的。因为《华盛顿邮报》和特朗普过不去,特朗普的朋友便揭露了贝索斯的婚外情,让这位世界首富因为离婚而实实在在地损失了一笔。这也算为特朗普报了一箭之仇。

在众多的主流媒体中,媒体巨头默多克麾下的“福克斯新闻”是特朗普的坚定支持者。这一媒体以“语不惊人死不休”而著称,对于希望了解真相的人来说是个笑话,但对于那些右翼极端人士来说则是提振精神的卡洛因,需要定期吸食。多年以前,特朗普就是在看了福克斯新闻报道后产生了进军政坛的想法,因为这一媒体在“重新塑造”选民的想法方面有着巨大的蛊惑力。

乍看起来,以一个名声不佳的“福克斯”来对阵威力更为巨大的“反特朗普”媒体大军,颇有以卵击石的弱势,效果可想而知。可是,在自媒体、社交网络发达的时代,主流媒体左右民众想法的影响力已经大不如前了。无论是四年前特朗普对阵希拉里,还是今年特朗普对阵拜登,主流媒体所做的民意测验和实际结果都严重偏离。特朗普抨击说这是主流媒体在选举前故意摆下的“迷惑阵”,以此削弱特朗普支持者的信心,而我则认为这是主流媒体失去民心的结果。

如何进行客观公正的报道,以挽回民众的信任,是今日美国主流媒体需要反思的问题。美国以外的一些听众、观众对于美国主流媒体或许依旧言听计从,但在美国国内,有多少普通百姓依旧相信主流媒体的观点则令人怀疑。通过众口一词的口诛笔伐而毁灭一个人的时代已经过去了。特朗普直接通过自己的社交媒体和大众交流,掌握了自己的话语权,严重削弱了主流媒体对政局的控制。另外,众多不那么主流的右翼媒体推波助澜,同样可以掀起狂风巨浪。

当政治对阵强烈的时候,人们往往更喜欢浏览自己中意的媒体,来强化自己的想法,而不是倾听反对意见,来纠正自己的偏颇。因此,虽然特朗普遭到众多主流媒体的广泛抵制甚至攻击,对于他的伤害非常有限,对于改变选民对特朗普的看法非常有限。

(四)共和党内部的反对派打败了特朗普?

特朗普在自己的商业王国里说一不二,口无遮拦,当了总统之后依旧保持这一习惯了的风格,因此得罪了不少人。他抨击共和党元老级的人物麦肯;批评前总统小布什;被他撤职的共和党要员更是一大摞,而这些人都不是等闲之辈;他是美国近代史上第一位没有发动大规模战争的共和党总统,这让共和党的传统金主——美国军工界,少了一大笔收入;他公开嘲笑美国国防部的高官,说这些人希望他发动战争来发财;被他除职的要员纷纷写书揭露他的缺点;他自己的亲侄女写书揭露他的阴暗,甚至公开声称他有精神病;前共和党总统里根的儿子抨击他的任人唯亲;……

我不知道美国历史上是否还有第二位总统在党内树敌这样多,遭到的反对和抨击这样多,但对已经习惯了骂声恶语的美国民众来说,尤其是特朗普的忠实粉丝们来说,这些人的“内幕揭露”、“公开抨击”只不过是在发泄自己的私愤,丝毫也撼动不了特朗普在他们心目中的“神圣地位”和“热度”。特朗普曾经向朋友传授经验:只要你能够把一个人变成你的信徒,你对他就可以为所欲为。他做到了。

对于特朗普的党内反对者们而言,即使他们反感特朗普,但也不可能因此背叛共和党,去帮助自己的政敌民主党。在拜登选举获胜之后,小布什作为唯一在世的共和党籍前总统,是最早向拜登发出祝贺的政界要员之一。这是他借机向特朗普发泄不满。但他本人是否会投票给拜登呢?他或许会弃权,但不大可能投票给拜登。

敌我分明,这是美国政界的一个特点。对于共和党内的特朗普反对者而言,他们不喜欢特朗普,但不会因此支持民主党。他们在特朗普败选中所发挥的作用有限。

(五)那么,究竟是谁让特朗普败选了呢?

可以说,拜登本人的努力,奥巴马的鼎力相助,主流媒体对特朗普的合力鞭挞,共和党内部对自以为是的特朗普的反感,都是特朗普败选的原因之一。但所有这些不利因素集合在一起,依旧难以导致特朗普的失败。

真正让特朗普功亏一篑的是肆虐不止的新冠疫情。

对于政敌的攻击,特朗普反击说他们是在诽谤抹黑,说政客们只会喊漂亮的口号却很少干实事儿,因此在妒嫉他。对于奥巴马和拜登,特朗普公开鄙视他们的无能,在辩论中宣称正是因为不满意他们的执政结果,自己才亲自竞选总统。对于媒体的联合鞭挞,特朗普反击说他们是在制造“假新闻”。所有这些,选民们都可以被说服相信,因为特朗普所说的都有事实根据,即使有些夸大其辞,甚至夸大很多,也可以信以为真。而特朗普难以让那些迟疑不决的选民信服的是他在对付新冠疫情上的无能,不作为。

对于特朗普这样的富二代来说,他们已经习惯于在自己想象的世界中生活,已经习惯于在别人对自己言听计从的环境里生活。他的环境,他的生活,总是依照他自己的愿望在运转。这种自我为是的心态,在特朗普入主白宫后依旧保持如初,以他自己的女儿、女婿为核心的白宫工作人员,也尽可能满足他的愿望。不符合特朗普心愿的,很快被扫地出门。

可是,病毒不懂人世间的规矩,比特朗普更横,更冲,更能要人命。特朗普可以有万般说辞来告诉人们新冠病毒不可怕,可以以自己和家人的亲身经历来说明新冠病毒很容易战胜,但那上升不止的感染人数,住院人数,死亡人数,却是任何美丽的言辞也掩饰不了的。

自始至终,特朗普没有对肆虐美国的新冠疫情采取任何有效的措施。奥巴马曾经讥讽地说,特朗普即使不关心他人的死活,但作为一个总统,他至少可以装作关心,可是,他连装都不肯装。特朗普的这一率真,这一不合政治常规的率真,直接导致了他的竞选失利。

对于把白宫当作真人秀大舞台的特朗普来说,他为何不肯放下身段表演一下同情他人疾苦的角色呢?真让人搞不清楚。但对于很多“摇摆选民”来说,疫情依旧这样无休无止地肆虐下去,谁能保证自己或自己的家人不会染病,不会发生不幸?对于特朗普的铁杆粉丝而言,“不自由,毋宁死!”宁肯染病,也不愿戴个口罩,但对于那些理智尚存的选民来说,现实的威胁更值得关心!

可以说,正是新冠病毒,成为压垮特朗普的最后一根稻草,甚至是最重的一根。这种赤裸裸的危险,让“摇摆选民”不再摇摆,把选票投给了拜登。(未完待续)

【作者简介】

公众号照片

字广成,山东省龙口市人,博士,生命科学研究者,文史哲探索者,诗人,专栏作家。历任/兼任中国科学院所属研究所副教授,研究生导师;加拿大麦吉尔大学附属医学研究所资深研究员;“魁北克华人作家协会”主席;“七天文学社”社长;中、英文编辑和审稿人;等等。迄今已经发表科研论文数十篇,发表文学作品数百篇,科技、文艺专著数部。

 

(本栏目由加拿大“博大集团”冠名赞助)

(责任编辑:洪田)

 

———汇聚八方英才,创建优秀写作园地,我们一直在携手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