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天科技博览(11月1日)

三峡工程完成整体竣工验收

        新华社北京11月1日电(记者董峻)水利部、国家发展改革委1日公布,三峡工程日前完成整体竣工验收全部程序。根据验收结论,三峡工程建设任务全面完成,工程质量满足规程规范和设计要求、总体优良,运行持续保持良好状态,防洪、发电、航运、水资源利用等综合效益全面发挥。

三峡工程是迄今为止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和综合效益最广泛的水电工程。监测表明,拦河大坝及泄洪消能、引水发电、通航及茅坪溪防护工程等主要建筑物工作性态正常,机电系统及设备、金属结构设备运行安全稳定。

 防洪方面,从蓄水至2020年8月底,三峡水库累计拦洪总量超过1800亿立方米。2010年、2012年、2020年入库最大洪峰均超过70000立方米每秒,经过水库拦蓄,削减洪峰约40%,极大减轻了长江中下游地区防洪压力。

发电方面,三峡电站是世界上总装机容量最大的水电站,输变电工程承担着三峡电站全部机组电力送出任务。截至2020年8月底,三峡电站累计发电量达13541亿千瓦时,有力支持了华东、华中、广东等地区电力供应,成为我国重要的大型清洁能源生产基地。

航运方面,三峡工程显著改善了川江航道通航条件,三峡船闸自2003年6月试通航以来,过闸货运量快速增长,2011年首次突破1亿吨,2019年达到1.46亿吨。截至2020年8月底,累计过闸货运量14.83亿吨,有力推动了长江经济带发展。

水资源利用方面,三峡水库每年枯水季节下泄流量提高到5500立方米每秒以上,为长江中下游补水200多亿立方米,截至2020年8月底累计补水2267天,补水总量2894亿立方米,改善了中下游地区生产、生活和生态用水条件。

生态与环境保护方面,至2020年8月底,三峡电站发出的优质清洁电力能源相当于节约标准煤4.30亿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1.69亿吨,节能减排效益显著。

三峡工程建设中的移民工程共搬迁安置城乡移民131.03万人。验收结论显示,移民生产生活状况显著改善,库区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实现跨越式发展。移民迁建区地质环境总体安全,库区生态环境质量总体良好。(新华网)

 

世卫组织总干事:新冠病毒会导致严重的长期影响

当地时间10月30日,世卫组织举行新冠肺炎例行发布会,世卫组织总干事谭德塞表示,真正令人担心的是,新冠肺炎导致的多种症状随时间推移而波动,经常重叠,可以影响人体的任何系统,从疲劳、咳嗽和呼吸急促到炎症或包括心肺在内的主要器官损伤,甚至会影响神经系统和心理。新冠病毒不仅能夺取生命,对相当一部分人来说,还会造成一系列严重的长期影响。尽管人们可以从中康复,但恢复速度可能很慢,有时需要数周或数月,而且并非总是直线恢复。

谭德塞指出,虽然出现长期影响的人群数量尚不明确,但非住院患者和住院患者均上报了后续症状和并发症,男女老少都有,甚至儿童也出现了此类症状。世卫组织将继续开展更多研究,以建立最佳护理标准,加快康复速度并预防此类并发症。各国政府必须认识到新冠肺炎的长期影响,并确保所有此类患者都能获得医疗服务,包括基础卫生保健和必要的专业护理和康复。(央视新闻客户端)

 

日本在野鸟粪便中发现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

新华社东京10月31日电(记者华义)日本环境省10月30日宣布,北海道大学研究人员日前在北海道的野鸟粪便中发现H5N8型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

日本环境省当天发布的相关通报说,研究人员24日在北海道纹别市采集了野鸟粪便样本,30日检测结果确认内有H5N8型禽流感病毒。这是日本时隔约两年半再次在野鸟粪便中检测出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环境省已将样本采集地周围10公里设为野鸟监视重点区域。

今年以来,斯洛伐克、沙特、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等国报告境内暴发H5N8型禽流感疫情。韩国有关部门10月21日在忠清南道天安市采集了野鸟粪便,并于25日报告从中检测出H5N8型禽流感病毒。

H5N8型禽流感病毒是一种禽类之间的高度传染性病毒。自2014年全球首次发现H5N8型禽流感病毒以来,尚未发现人感染这种病毒的病例。(新华网)

 

21世纪是生物学世纪,真谛在融合

“大家都说20世纪是物理学的世纪,而21世纪是生物学的世纪。这不是说物理不重要了,化学不重要了,其他学科不重要了。”10月30日,汇集140余位世界顶尖科学奖项得主的第三届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在上海召开。2006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罗杰·科恩伯格在开幕式上对广为流传的说话进行了一番新解。

他认为,21世纪是生物学的世纪,者意味着所有的科学都要更好地了解人类的生物机制,共同去发现生理疾病、心理疾病、老龄化等挑战的解决方法。而这些重大问题的答案往往来自于偶然的发现。“为了追求知识而追求知识,才会有这种偶然的发现,以前无法解决的问题才会有答案。”

科恩伯格举例道,他认为迄今为止人类智力所作出的最伟大发现就是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这完全是爱因斯坦个人头脑的成果。而其他领域的科学家们在广义相对论的基础上发展出了卫星导航应用。

在论坛的这个环节,各位嘉宾只需要回答一个问题,就是人类的共同命运是什么?科恩伯格总结道,人类共同命运的希望在于追求进步,而科学发现是全球进步的重要组成部分。

实验高能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王贻芳也认为,人类的共同命运之一,就是在不同领域科学和技术的交织发展下,全球人类都会有更好的人生。另外,就是人类将会更多了解宇宙的本质。

这两点交集的逻辑和科恩伯格相似。“我研究宇宙的起源,普通人可能对这个问题没有兴趣的。但过去几十年来,我们更好地了解物质结构和宇宙运行,在过程中发展出了对其他学科、对普通人生活都非常有用的技术。”他说道。

例如,现在生物医学研究广泛使用的同步辐射装置和自由电子激光其实最早来自高能物理学领域。“上海光源”就是一个同步辐射装置,它所用的技术来自于包括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在内的粒子物理装置的积累。

“所以,基础科学和应用科学都是交织在一起的,我们不应该忽视任何一个领域。”王贻芳说道。

今年疫情期间,上海光源帮助“照亮”了新冠病毒的关键蛋白结构,或许是对王贻芳这番观点的最好注脚。

图灵奖得主、中国科学院院士姚期智展望的未来理想人类社会,同样包含了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元素。“科学发展已经到了重要的转折点,在未来三四十年里,很多创新发明都可能来自多科学交叉融合,1+1大于2。”

从历史的角度看,姚期智认为几百年前哲学是人类知识的总和,后来分化出了物理、化学和生物等学科。“独立的学科关注比较窄的领域是一种富有成效的做法。但近年来,由于物理和工程的一些结合,我们已经有很多的工具可以通过多学科的方式解决问题。”

他看到,一个新的趋势是越来越多科学成就难以界定具体属于何种细分领域。“我们需要把所有学科汇集起来。”

为此,姚期智每年面对新生发表开学演讲时,都鼓励他们能在大学四年中找到自己最想做事情和最擅长事情的交叉点。“我希望每个人都能实现这样的理想,这样人类社会也会达到理想状态。”他说道。(澎湃新闻)

 

“狮子座流星雨”“半影月食”等天象将亮相11月天宇

新华社天津10月31日电(记者周润健)天文预报显示,“水星西大距”“狮子座流星雨”“双星拱月”“半影月食”等天象将亮相11月天宇。

首先登场的是11月11日的“水星西大距”。“这是今年六次水星大距中较好的观测时机,届时,如果天气晴好,我国感兴趣的公众有望在大距前后几天早晨,一睹平日里难得一见的水星‘芳容’。”天津市天文学会副理事长李梅丛说。

有着“流星雨之王”美誉的狮子座流星雨将于11月17日光临地球。“预测显示,今年该流星雨极大出现在17日19时前后,我国感兴趣的公众可在17日和18日这两日的凌晨2时至黎明前进行观测。”李梅丛说。

本年度月亮几乎每个月都接近木星和土星,11月19日会再次上演,这一次三者在视野上距离更接近了,将会引人注目。“届时,‘双星拱月’将会形成一个‘歪着嘴的笑脸’,非常有趣。”李梅丛说。

近期,每天傍晚日落以后,红彤彤的火星就会如约出现在东南方天空,红似火,亮如灯,吸引了很多人的注意。

“11月25晚至26日凌晨,观测条件依然良好的火星将与一轮盈凸月相伴,上演浪漫的‘星月童话’。”李梅丛说。

11月30日,一场“半影月食”将在天宇发生。李梅丛介绍,“半影月食”发生时,月球看上去要比平时略微“昏暗”一些。本次“半影月食”在亚洲东部、印度洋东部、大洋洲、北美洲、南美洲、欧洲西部和北部、北冰洋等地区均可见。(新华网)

(选编:洪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