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大文化视野(7月17日)

文化杂谈】

“利维坦”式的特殊政治力量

——新冠疫情引起的“生命政治”思考(2)

步虚 

长期以来,政治与人的生命及健康问题的关系一直是现代政治学和政治哲学研究中被忽视的问题。而实际上,现代政治的诞生与健康问题有着密切的关联。作为现代政治哲学奠基者之一的哲学家和政治思想家托马斯·霍布斯(Thomas Hobbes)正是从医生和疾病的角度建构了现代政治哲学的基本框架。

霍布斯撰写的《利维坦,或教会国家和市民国家的实质、形式和权力》是近代西方第一部系统阐述国家学说的著作,作为政治领袖人物的必读之物,它一直被列为政治书籍之首。“利维坦”原指一种威力无比的海兽,霍布斯以此喻指一种具有“特殊政治力量”的国家形态。霍布斯认为,自我保存和追求幸福是人的本性。然而,在人人为敌的“自然状态”中,人类难以真正实现自己的本性。要摆人与人之间的脱敌对状况,人们必须寻求能使大家畏惧并指导其行动以谋求共同利益的公共权力或特殊政治力量,通过订立契约,从自然状态过渡到社会状态。现代国家由此产生。在《利维坦》一书中,作者通过身体疾患与国家致弱之间的关系,凸显出了现代国家的治理问题,进而让医生与政治之间在理论上建立起了一种特殊的关联。医生和军队一样,成为了特殊时期(战争和内乱)凌驾于一般公民社会之上的特殊政治力量:军队用以抵御外敌,医生的作用在于维护生命健康,而两者的功能都旨在让国家的机体从特殊状态(紊乱)中恢复正常,两者因而在特殊时期的国家政治中都有着搁置日常安排、超越常规秩序的绝对权力或例外特权。这种以特殊状态为常态的国家,就是利维坦式的国家。

前面我们说过,当代人关于生命政治的思考起始于法国人福柯。但是,这种生命政治思考却是大成于在这次新冠疫情中一度引起国际舆论关注和热议的意大利人阿甘本。

吉奥乔·阿甘本(Giorgio Agamben)是享有世界声誉的思想家,其生命政治哲学继承了福柯、阿伦特等人的生命政治思想,并与海德格尔、本雅明等哲学家的思想相融合,在当代西方思想世界受到广泛的重视,并获得拉克劳、齐泽克、巴特勒和巴迪欧等当代著名思想家的赞誉。1998年,阿甘本《神圣人:至高权利与赤裸生命》英译本出版,“福柯那常年休眠的论生命政治的文本,被以它当下的形态重新激活”,在欧陆政治思想中形成了一次“生命政治的转向”,也正是这本书是阿甘本“正式跃升为世界性的顶级学者之一”。

“例外状态”或“紧急状态”是贯穿阿甘本生命政治思考的一个核心概念。从利维坦那里我们看到,例外状态包含有两个方面情况。一方面,例外状态是在政治危机(政变、内战、外敌突袭等)下主权者为恢复政治秩序而采用的特殊政治-法律状态。这种紧急状态下,主权者宣布有效期,并实行暴力统治,任何威胁政权或违犯紧急状态者都可被剥夺生命及权利。另一种应对公共危机的例外状态,当出现重大的社会和自然灾害(例如瘟疫、洪水、海啸等)公共紧急事件,国家权力也会启动紧急状态。这类紧急状态是暂时剥夺人们的人权和自由,封城禁足不是为了加强政治权力,而是为了保护生命免于死亡威胁,保障社会共同体的生命安全。

阿甘本最担心的正是当年霍布斯开启的那个政治后门:凌驾于一般公民社会之上的绝对权力或例外特权被赋予了利维坦式国家之后,国家主权者有可能利用“特殊”、“例外”状态,或无限地拓宽“例外状态”,而滥行管控统治之术。在阿甘本看来,例外状态本来是暂时的特殊状态、不正常状态,但例外状态中形成的某些治理方式可能会被延续下来,例外状态一再出现,一再悄悄地改变现代政治,悄悄地扩大着国家权力对人民的“奴役”,进而“例外状态”成为一种人们在不知不觉中自然接受的“常态”。“除了紧急状态,权力在今天不再有任何其它的正当化形态”,“任何地方的权力都在不断地指向并诉求紧急状态,并且暗中用尽力道在制造紧急状态”。

阿甘本主要是把“例外状态”作为一种治理的典范来分析。从他分析所举的例子来看,例外状态也可以理解为紧急状态、必要状态、戒严状态或一种军事管制的状态。换句话说,例外状态本来是一种正常状态的偶然的不正常状态,但最终这种例外状态却变成了正常状态,成为治理的依据,成为现代政治的典范。在阿甘本看来,例外状态的典型样本是二战中的法西斯集中营。在《例外状态》一书中,阿甘本第一节的标题就是“例外状态作为治理的典范”,而在《神圣人》一书中,整个第三部分的标题就是“作为现代生命政治典范的集中营”,因此,作为一个典型的案例,对纳粹集中营的分析,是可以帮助人们理解阿甘本整个生命政治思考的最佳的切入点。 (未完待续)(2020-07-12)

  

星光如许】

寄往天国的“家书”

——“5.12”记忆之

许星

五月如期来临,孩子,您在那边还好吗?心里也一定挺惦念吧?

孩子,您不知道,今夜当妈妈提起笔给您写这封信的时候,妈妈的心里有多难受啊!妈妈真的好想您啊!

孩子,是妈妈对不起您,在您离开这个世界时,妈妈都没有机会再最后去看您一眼,甚至无法找到您的全尸,让您至今还深埋在50米的菜市场下。孩子,您知道吗?那天,当您和幼儿园的小朋友们被掩埋在菜市场的废墟下时,妈妈也同样被困在了单位的地下室里。孩子,您不知道,妈妈当时好担心您啊!但妈妈也实在是没有办法啊。地震第三天,妈妈被解放军叔叔救出来,一位说普通话的叔叔流着伤心的泪水告诉妈妈说:在曲山小学的菜市场下被埋了好几个孩子,由于埋得太深,情况太复杂,根本无法救援,我们只能眼睁睁地听着他们从废墟的缝隙里传出的那近乎哀求的呼救声渐渐离去……真惨啊!孩子,其中有一个就是您啊!

“叔叔,阿姨,我叫向欣荣,今年5岁半,是曲山幼儿园大一班的学生,我爸爸叫向东明,我妈妈叫吴素芬,我们住在北川新城区,我们家里的电话是XXXXXXX,叔叔阿姨,救救我们,我以后长大了一定会好好学习,好好报答你们的!……”

孩子,您是在用钢针刺妈妈的心啊!

孩子,妈妈被抢救后,因为伤势不是很重,妈妈也加入到了救援的行列。每当妈妈从曲山小学的废墟上走过时,妈妈都要为您祈祷,为与您一样碑深埋在下面的孩子祈祷。虽然妈妈失去了您,但妈妈却去救出了能够救出来的孩子和叔叔阿姨,哥哥和姐姐。孩子,您不怪妈妈吗!

孩子,您从出生时,爸爸就因病走了,留下我们母女两人相依为命。您不是常说:女儿是妈妈的眼睛,女儿是妈妈手中的风筝吗?孩子,您为啥就这样走了啊?孩子,您还记不记得,过去每天妈妈到幼儿园门口的皂角树下接您时,你多象一只快乐的小鸟;每逢星期天我们一起来到湔江边游玩时,您多象水里幸福的游鱼啊!孩子,您记不记得,每当遇到妈妈心情不好和劳累时,您都要一边给妈妈捶背,嘴里一边唱着您自己编的《咂酒歌》:清悠悠的咂酒唉,依呀勒嗦勒,我的妈妈不生气唉,幸福又健康……孩子,您不知道,在妈妈心里,您好乖好懂事啊!

孩子,虽然我们家乡遭遇了罕见的特大地震,但天灾无情人有情,党和政府没有忘记我们,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灾难中,胡锦涛总书记来了,温家宝爷爷来了,解放军叔叔来了,兄弟省市的援建队伍来了,外国朋友来了……他们的爱心和关怀象冬天里的阳光,让羌家人感到温暖和实在!孩子请放心,有党和政府在,这世上就没有过不去的坎。

时间过得真快啊,转眼就到一年了。孩子,告诉您一个好消息,这一年来,北川的灾后重建如火如荼,老百姓大都住进了崭新的永久性住房,企业恢复了生产,庄稼长势喜人。一个崭新的北川新城将在美丽的安昌河畔拔地而起,据说,县城新搬的永昌镇还是胡锦涛总书记取的名哩!孩子,您听到了吗?

今夜月光如水,被树枝切割的月光在窗前影影绰绰。孩子,不要为妈妈担心,虽然地震震垮了我们的房屋,让我们失去了亲人和家园,但它永远震不垮我们羌家人和中华民族坚强的灵魂!震不垮我们重建美好家园的坚定信念!

一首众志成城,反映羌家儿女心声的新版《咂酒歌》将世代相传:“清悠悠的咂酒唉,依呀勒嗦勒,感谢党和政府关心唉,依呀勒嗦勒,请喝请喝请呀喝,一也喝不完……”

 

【诗文春天】

天葬

谭文春

天葬,是藏族和蒙古族一种传统丧葬仪式,古老又神秘,延续了上千年的历史。信仰天葬的民族,自古认为土葬不能让死者灵魂转世,必须将尸体放置在荒郊野外,给食肉性的野兽野禽吞食,舍弃躯壳,灵魂才能得到升华。肉体被吃得越干净越彻底,就越令人满意,这意味着死者生前品行端正,心地良善,灵魂能够归天。反之,如果尸体不被野兽野禽啃食,表明这人德性恶劣,连禽兽都不喜欢他的身体,灵魂会下地狱。

天葬的来源已不可考,据最初的记载,人死后将肉体在石碓里捣成肉酱,和上青稞面,撒向四方喂鹰鹫,同时还要请喇嘛念经。贫苦人家舍不得粮食也请不起喇嘛,把尸体放到勒勒车上,走很远的路,运到偏远的地方,送葬人说三声“这里就是你通往长生天的起点。”然后把尸身卸成块状,扔给鸟兽。后来慢慢的才有人专门从事这种职业,叫做“天葬师”,同时也有了固定葬尸的地方,叫做天葬台。他们将死者的遗体放置天葬台上,燃起柏烟,密密麻麻的秃鹫会闻讯而来,或在头顶盘旋,或在尸体附近降落。天葬师为死者念经超度,举行天葬仪式,场面肃穆又庄严,把尸身切成一块一块的抛掷出去,秃鹫们蜂涌而上,争相啄食,同时发出很惨烈的咻咻的尖锐叫声,呼唤来更多的老鹰和秃鹫一起分食死者的肉体,追随而来的还有狼和狐狸。实施天葬后第七天,天葬师会去天葬场看视,如尸体被吃掉,则认为死者前世积德,今世升天,魂归极乐,转世有望。如果没有被吃掉,天葬师会施法诵经,祈求上天垂怜。再过十四天仍然没有被吃干净,就会将尸体焚烧。

天葬的仪式因不同的地域环境有所变化,比如新疆的蒙古族又有另外一种形式,送葬人会带上一匹母马和一匹小马,把尸体拉到广阔草原深处,让野兽野禽分食。同时会当着母马的面杀掉仔马,同样的喂食兽禽。做完这些之后,送葬人头也不回地走掉。第二年死者周年祭,家人牵着母马沿着去年的方向走,去找寻抛撒故人尸骸的地方。马是有灵性的动物,有敏锐的灵魂感知力。当走到小马被杀害的地点时,母马会大声悲鸣,泪珠滚滚,家人们因此确定这里是死者前一年天葬之处。祭祀完毕,他们会堆砌一堆石头作为标记,这个就叫“敖包”。

如今,天葬已经随着时代的变化,成为一种历史记忆和游客寻奇探秘的娱乐活动。前年去西藏旅游,亲眼看见天葬仪式。凌晨五点起床,坐车去天葬台,在一座峡谷口下车,步行往里面走,一路蜿蜒崎岖,静默无声,只有空旷的山谷和皑皑雪峰。我心里出奇的平静,并没有死亡的恐怖,脑袋里空空如也。当太阳放亮的时候,天葬仪式开始启动。主持仪式的天葬师经惯了这份工作,一脸庄重的悲悯。游客静静观望,藏族同胞则合什念经,为亡者祈祷!四周的鹰鹫展翼腾空,尖啸连连。一道巨大的彩虹出现在天空,一头搭在天葬台上方,一头伸进云朵深处。那是上天接引亡者灵魂,通往天堂的桥梁!

天葬的意义体现了大乘佛教“舍身布施”的最高境界,把自身的肉体施予众生,造福众生。这是一种力量巨大的信仰,让人懂得生命的意义不是为了获取,而是为了奉献,让灵魂得以解脱,进入崇高的境界。

 

【鱼翔浅底】

《话说柳宗元》系列(十一)

温情韦刺史

洋中鱼

其实,在永州的几个刺史中,韦宙是个很温和的领导,对柳宗元的关照也不少。他是京兆人,观察韦丹之子。元和七年(公元812年)秋,任永州刺史,柳宗元为他写过《代韦永州谢上表》。

韦宙也很欣赏柳宗元,他早就仰慕柳宗元的文名。可是,他万万没想到,他到永州请柳宗元为他写了谢上表之后,却接到朝廷要他加强对柳宗元行踪监控的密函。

为什么会这样呢?

原来,就在他来永州之前的一个月,柳宗元外出散步,碰到了一个姓蒋的捕蛇人,听了蒋氏的倾诉后,写了一篇《捕蛇者说》。由于这篇文章含沙射影,加上柳宗元的文名,问世后被人争相抄阅,早就传到了长安。实权宰相武元衡和宦官俱文珍、刘光奇等人知道后,气得够呛。由于按照当时惯例,被贬谪的官员不在五刑之列,所以不能直接处死柳宗元,他们只好下令永州刺史暗中监督,以便搜集柳宗元新的犯罪证据。

中秋之夜,韦宙单独邀柳宗元到府上赏月。吃了一个月饼,喝了几口浓茶之后,韦宙突然很严肃地问柳宗元:“敢问柳司马有几个脑袋啊?”

柳宗元一听,感觉氛围不对,于是惶诚惶恐地说:“刺史大人难道要取在下首级祭月?”

韦宙摆手道:“如此明月,说以首级相祭,实在是玷污啊!”

柳宗元迷惑不解:“那么,大人的意思是……”

韦宙说:“我的意思很简单,你以后写文章要小心点拉,别那么张扬,一篇《捕蛇者说》吓得朝中百官丧胆,他们来函要我监督你呢!”

柳宗元一听,脊梁顿时冒汗,他张皇地说:“对不起啊,大人,下官给你添麻烦了。”

韦宙哈哈大笑:“刚才跟你开玩笑的,你别介意啊!说实话,我们男人就是要活得有尊严有骨气,他们来函是真,但是你尽管凭良知去写,不要怕,只是不要马上把那些锋芒毕露的东西散传出去就是。”

韦宙的肝胆相照,令柳宗元十分感动。后来,他在考虑到处理各种微妙关系的前提下,继续写出了《段太尉逸事状》、《封建论》、《三戒》等优秀作品。

韦宙也关爱百姓,永州干旱,他还带领永州官员到七十里外的黄溪祈雨,柳宗元还根据所见,写下了《永州八记》之外的另一篇著名游记《游黄溪记》。

 

华峰凌云】

一“骗”成名千古传

许华凌

古往今来,行骗者都是令人不齿,遗臭万年。可有一位行“骗”者不但没有遭到世人唾弃,反而因此扬名。这位“行骗者”就是被诗仙李白写诗盛赞、诗和诗中所写之人一起流传千古的泾川豪士汪伦。

唐朝时安徽泾州有个地方叫泾川,这里有个桃花潭,汪伦因为留恋桃花潭,便举家定居于此。汪伦性格豪爽,喜欢结交名士,对饱学之人经常仗义疏财,慷慨解囊。当时,李白在诗坛已是名闻遐迩,汪伦很是佩服,希望能与李白结为朋友。可是,泾川这个小地方名不见经传,并非文人云集、山水殊胜之地,更何况汪伦是一个无名小辈,怎能有缘结交李白这样的大诗人呢。一天,汪伦听说李白因看望叔父旅居在安徽南陵。汪伦喜出望外,一番冥思苦想终于计上心来。汪伦向李白发出了邀请:“先生,知道您游历足迹遍天下,泾川这里有十里桃花;先生,知道您对酒当歌诗百篇,这里有万家酒店。您若能来,实为三生有幸,定能让寒舍蓬荜生辉。本人也一定孝犬马之劳、尽地主之谊,承担您的全部游玩之需。切盼,切盼,不胜万分景仰之至!”李白素爱游历和喝酒,听说有美景加美酒,又见汪伦如此盛情,便欣然赴约。两人一见面,李白有点懵,汪伦邀请信上提到的“十里桃花”和“万家酒店”在哪儿啊?汪伦连忙解释说:“‘十里桃花’是我们这里潭水的名字,但方圆十里没有一朵桃花;而‘万家’是我们这儿酒店店主的姓,并不是有一万家酒店。但我仰慕您、邀请您、结交您的诚心天地可鉴,日月共证。”李白听了,先是一愣,继而哈哈大笑,因为李白觉得汪伦这个人很坦诚,很机智,内心里很是喜欢这个人。

汪伦对李白的宽容大度极为感动,更是尽捧敬重之心,极致仰慕之情,盛情招待,款待甚殷。李白小住数日,甚是开怀。临别之日,汪伦送了李白名马八匹、官锦十段,以表自己的倾慕之情。李白在桃花潭登船离岸时,汪伦又召集村民一起踏歌相送。李白深为感动,不禁诗兴大发,一首满怀深情的送别诗《赠汪伦》就这样横空出世、流传千古: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李白一生豪侠,知己众多,写过很多关于别情、友情的诗歌,而《赠汪伦》这首诗成为李白送别诗的高峰,成为中国文学史上送别诗中的典范并千古传唱。汪伦一“骗”成名,他和李白的友情,也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久经传诵的一段佳话。

如果没有这首诗,世人谁又知道有个汪伦呢?因为仰慕大诗人而设计相见,钦佩之至而豪掷千金,不曾想对方回馈一首诗而使自己与诗同在,妇孺皆知,千载留名。此为天缘?此为情缘?此为诗缘?此为千古佳话!

 

【素口素心】

愿世界无染,愿鸟乐鸣

李愫生

他大专毕业后,没有留在城里,而是回到了老家乡下。他在学校学习的是农科,他本来有机会留城的,做一个优秀的城市园艺师,或植物学家。

他觉得城市里的泥土,没有乡下的泥土好闻。他对泥土有很深的感情。别人都说他傻。他很怪异地坚持不施化肥,不用农药、除草剂,只因为这样的泥土会更清香。

每年的夏天,都会有很多麻雀、燕子飞来。那些鸟儿,见了他,像见了亲人一样,都不跑,好奇地看着他。他的床下还住着一只蟋蟀,每晚吟诗。房顶上的容器专门用于接雨水喂鸟。他太太在厨房忙碌的时候,灯绳上趴着一只蝉在唱歌。

他在黑豆和棉花中间夹种了一片小米,小米成熟后他不急着收割。这些黄灿灿的谷子就是给那些鸟儿吃的。每天早晨,四亩谷子地的上空,成百上千的麻雀、燕子从四面八方聚拢而来。远远看去,刚刚展露金黄色的谷子地,会因大批鸟儿的停驻变成灰褐色。一旦受惊飞起,“扑棱棱”的翅膀声连成密密一片。连续17天,它们就不吃了,外地来做客的鸟儿飞走了,本地的鸟改去吃棉花地里的虫子。他这才把它们吃剩的收回来,鸟儿才能吃多少呢。

别人都无法理解他的行为。他觉得,这些鸟儿和我们一样,也是大地母亲的孩子呢。那些鸟儿,对他不是没有回报的。别人的地里,都有虫害,只有他家是最茂密油绿地。别人家减产了,只有他家怪异地增收。

他没有用农药、化肥那些取巧的手段,来对待泥土和鸟儿,而是老老实实地精心耕耘。就像爱,那么纯粹,那么毫无心机,也无需心机。可是,母亲也有累的时候。每年,他都让泥土轮流休耕休息三个月。休耕期间,他专门让土壤长草,涵养泥土。他真的把泥土当做母亲来奉养。

离奇的是,有一次下雨,他家田里的积水渗到田边的车轮印里,形成一个浅浅的水洼,几千只麻雀、燕子围在边上抢着喝水,像是全世界的鸟都来到了这里。它们挤挤挨挨,兴奋不已,喝饱了的还不肯离开,有的蘸着水梳洗羽毛,有的跳闹嬉戏。这水,是世界上唯一的没有污染的水源,鸟儿们再也找不到这么纯净的净水了。

他看着那些鸟儿,想流泪。他不是富翁,不是权威人士,他唯一能做的,就是给它们一片净水了。尽管他长得有些斯文、瘦弱,戴一副近视眼镜,说话轻言细语,富有哲理。你会觉得他不像农民,更像一名老师,生活的老师。

艾青曾在诗中写道:“为什么我的眼中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这也是他对泥土的爱、对鸟儿的爱了。这样的爱,一处没有心机的净水,彰显了人生爱之深沉。

 

(本栏目由加拿大“博大集团”冠名赞助)

(责任编辑:洪田)

 

———  汇聚八方英才,打造优秀创作平台,我们一直在携手努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