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天科技博览(5月31日)

【本期导读】

  1. 世界人口距离“群体免疫”还有很长路要走
  2. 吸烟会平均降低十年寿命,吸烟时间越长问题越突出
  3. 中国新一代载人飞船试验船返回舱开舱仪式在京举行
  4. “人造太阳”开启核心安装工作
  5. 中国将在7、8月执行首次火星探测任务
  6. 美国SpaceX载人龙飞船发射成功
  7. SpaceX的“星际飞船”原型机在得州测试时爆炸
  8. 自拍必美颜?这会导致心理疾病!

 

世界人口距离“群体免疫”还有很长路要走

多项试图估算新冠病毒实际感染人数的新研究显示,世界人口距离实现所谓的“群体免疫”,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纽约时报》报道称,根据这些研究,世界多地感染新新冠病毒毒的人口占比仍处单位数水平,而专家认为,只有在60%至80%的人被感染并产生抗体后,一个地方的人口才能对新冠病毒拥有群体免疫。

研究指出,即使是在那些疫情最严重的城市,绝大多数的人仍然容易受到感染。以美国重灾区纽约市来说,截至5月初,当地约有20%的人感染新冠病毒。在瑞典和英国等,感染者的比率也仅介于7%至17%之间。

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流行病学家迈克尔·米娜指出,综合这些研究可以得出的结论是,人们不太可能在短时间内对新冠病毒形成群体免疫。

米娜表示,“说实话,短期内,我们并没有安全建立群体免疫的好方法。除非我们让病毒再次大肆传播,但我认为社会已经决定,这不是我们能够采用的手段。”

据报道,所有关于群体免疫的设想都假定,感染过新冠病毒者将可免于二次感染。有证据显示,感染者确实能对病毒产生免疫力,但不清楚是否所有人都会产生免疫力,以及免疫力能持续多久等。

另外,即使实现群体免疫,仍有一些人会受到感染。米娜指出,群体免疫就像“防火墙”,只是能够减缓病毒蔓延。(中国新闻网)

 

吸烟会平均降低十年寿命,吸烟时间越长问题越突出

“戒烟是最有效地提高健康水平,避免早死和延长寿命的有效手段,吸烟平均会降低十年的寿命,而吸烟越早持续时间越长,这个结果就会越突出。”在5月31日的世界无烟日活动中,中国工程院副院长、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院校长王辰院士再次提出烟草对于人体健康的损害。

今年的5月31日是第33个世界无烟日,由健康中国行动控烟行动工作组指导,国家呼吸疾病临床研究中心等单位主办的“烟草与肺癌”公益视频发布及“无烟为明天、99招拒绝二手烟”抖音公益挑战赛的启动会在北京举行,多位控烟领域的专家解读了烟草对健康的影响。

今年世界无烟日的主题是“保护青少年远离传统烟草产品和电子烟”。王辰院士表示,我国在控烟方面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过去四十年间整体吸烟率下降了10%,但是青少年和女性的吸烟率在近年却有上升的趋势,这是最需要关注的一个不良趋势。

“这次的新冠肺炎和(非典期间的)SARS都是呼吸道感染,吸烟会降低呼吸道的免疫功能,也使病人容易感染,在重症和危重症的新冠肺炎与SARS病人当中,吸烟者的比例尤其高。”王辰表示,吸烟与肺脏的损伤、慢性气道疾病、哮喘、呼吸道感染等等疾病都有直接的关系。

除此之外,吸烟与癌症的关系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吸烟和肺癌的关系早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就有大量研究证实,吸烟是肺癌的直接致病因素,而且很多证据表明吸烟与肺癌的关系,吸烟的量越大患病的风险就越大。” 国家癌症中心癌症早诊早治办公室主任陈万青介绍,小细胞肺癌是肺癌的一种病理类型,占到肺癌总数的将近20%,而且小细胞肺癌患者的存活率很低。

陈万青表示,将近98%的小细胞肺癌与吸烟或者二手烟的暴露有关,因此戒烟是降低小细胞肺癌风险的一个非常有效的措施。

“如果中国能够真正推行有效的烟草控制,预计在2050年可以防止我们国家近1300万人死于吸烟,这种成本效应比是巨大的。”王辰表示,通过实施公共卫生相关举措来提高国民的健康水平、延长国民寿命最有效的手段之一就是控烟,包括防止未吸烟者吸烟和帮助已吸烟者戒烟。(澎湃新闻)

 

中国新一代载人飞船试验船返回舱开舱仪式在京举行

新华社北京5月29日电(李国利、王霄)新一代载人飞船试验船返回舱开舱及搭载物交接仪式29日在北京航天城举行,75个搭载实验项目单位的近千件(份)搭载实验材料全部出舱移交搭载单位。后续,各搭载单位将陆续开展相关科学研究和实验。

记者在当日下午的开舱仪式活动现场看到,现场移交的既有陶瓷材料3D打印装置,也有农作物、中草药等种子,还有时间触发控制电子系统试验装置、立方星试验部署器、采油微生物菌种和青少年科普试验物品等,涉及基础科学、空间生命科学、空间辐射生物学、行星保护、作物与林草花卉育种、中草药和芳香植物育种、食品营养和酿酒、空间生物、生物医药和微生物空间诱变等。

新一代载人飞船试验船发射升空后在轨飞行67个小时,轨道高度300~8000公里,期间穿越范艾伦辐射带,接受的空间总辐射剂量和微重力环境与以往神舟飞船、天宫空间实验室等所经历的空间环境有所不同,为开展空间科学实验与研究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宝贵机会。

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主任郝淳介绍,自神舟一号飞行任务开始,在历次任务中都搭载了具有科研价值或社会效益的公益项目,在带动科学研究、农业发展、产业升级和精准扶贫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促进作用。此次利用新一代载人飞船试验船飞行试验机会,搭载了有源科学试验、航天育种和空间生物实验,以及航天文化相关的近百个项目。

新一代载人飞船试验船是我国面向空间站运营和载人月球探测任务全新研制的航天器,于5月5日由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在文昌航天发射场发射升空,5月8日顺利返回东风着陆场,5月15日运抵北京。(新华社)

 

“人造太阳”开启核心安装工作

当地时间5月28日,在法国南部卡达拉舍,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重达1250吨的杜瓦底座平稳落位于托卡马克装置基坑内临时支撑上,杜瓦底座吊装工作圆满完成,拉开了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主设备安装的序幕。这是中核集团牵头的中法联合体在疫情严峻时期“逆行”法国,“核”力取得的重要阶段性成果,其起吊重量和安装精度都打破了中国核能行业大件设备吊装的记录。此次吊装工作得到ITER组织的高度重视。

杜瓦底座是ITER托卡马克装置“心脏”安装工作的第一个重大组件,是托卡马克装置所有重要设备的基础,承担着重要安全屏障作用,其安装精度、进度都对主体结构及重要部件安装产生重要影响,属于ITER项目进度中的“黄金节点”。

杜瓦底座的吊装是中核集团牵头的中法联合体团队到法国以后实现的第一个重大节点和重大安装任务,期间,联合体团队克服国内外疫情对人员派遣、工机具采购、办公生活等诸多不利影响,中核集团统筹谋划,在ITER组织的大力支持和协助下,充分发挥中核工程的总承包管理能力,依托中核二三丰富的安装经验,核工业西南物理院和中科院等离子体所核聚变方面的技术实力,精诚协作,携手通过本次吊装“大考”。

“人造太阳”是可控核聚变装置的俗称,被誉为照亮人类未来的终极能源。ITER计划是规模仅次于国际空间站的国际大科学工程计划,联合中国、欧盟、印度、日本、韩国、俄罗斯、美国七方共同参与建造,此计划成功与否关系到国际聚变能和平利用未来。

2019年9月,中核集团中国核电工程有限公司牵头的中法联合体正式与ITER组织签订了TAC-1安装合同。TAC-1安装标段工程是ITER托卡马克装置最重要的核心设备安装工程,其重要性相当于核电站的反应堆、人体里的心脏,主要工作为杜瓦结构的安装以及杜瓦结构和真空容器之间所有的系统安装。吊装安装杜瓦底座是该标段第一个重要工程节点。

ITER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聚变反应堆实验工程,其复杂程度和技术难度都超过了已经大量建造运行的裂变反应堆,TAC-1安装工程没有成熟的经验可以直接借鉴,其重大的技术挑战,包括大尺寸或大重量部件吊装、高真空或超高真空部件安装、超导部件安装和连接等。(央视新闻客户端)

 

中国将在7、8月执行首次火星探测任务

央视网消息:关注我国火星探测计划。根据计划,我国将在今年执行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在今年航天日期间,已经公布了首次火星探测任务的名字,即“天问一号”。那么随着时间窗口的临近,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有什么进展呢?总台央视记者对此专访了中国科学院院士、航天科技集团科技委主任包为民。

由于火星距离地球较远,因此探测火星需要选择它与地球距离较近的时机,而这样的机会每隔26个月才有一次。根据我国的计划,将在今年实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

火星与地球最近的时候,距离大概有5500万公里,探测器在经过长途飞行后,如何成功被火星的引力场捕获是任务中的关键点之一。如果捕获失败,探测器将会与火星擦肩而过。

我国的火星探测器由环绕器和着陆巡视器两部分组成,着陆巡视器将在火星表面软着陆,并释放火星车,在火星表面进行巡视探测。据了解,火星车将停留90个火星日,开展巡视探测、火星地貌特征研究等多项任务。(央视网)

 

美国SpaceX载人龙飞船发射成功

美国当地时间5月30日15时24分,搭载两名美国宇航员的美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SpaceX龙飞船发射成功,乘“猎鹰9号”火箭飞往国际空间站。本次发射原定于当地时间27日进行,但当日由于天气原因,担心接触雷电,发射在最后时刻取消改期至本次发射时间。美国航天局29日早些时候称,这一时间发射的可能性是50%。据美国媒体报道,当天发射前天气状况“良好”。这是自2011年以来美国首次使用国产火箭和飞船从本土将宇航员送往空间站。(央视网)

 

SpaceX的“星际飞船”原型机在得州测试时爆炸

据外媒报道,埃隆·马斯克的美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SpaceX)研制的用于星际飞行的今年第三艘“星际飞船”(Starship)原型机在得克萨斯州的测试中发生爆炸。

 

自拍必美颜?这会导致心理疾病!

在社交网络高度发达的今天,把自己的日常生活拍照 po 上网已经成为了一种默认的社交方式。但是,只拍照片还不够,越来越发达的手机摄像和图片美化 App 让朋友圈成为了新一代摄影大赛现场——不论是展示风景和美食,还是晒对象晒宠物晒自己,每个人似乎都抵挡不了把照片修得更美的诱惑。

尤其是在上传自拍照之前,“修图”似乎成为了一种社交礼仪(甚至会引发一些朋友间的矛盾)。许多朋友在修图时不仅会花上大把的时间,还会辗转于不同的修图软件来让自己的颜值达到“完美”。

可是为了一张自拍这么大费周章真的能换来愉快的心情么?最近,发表在期刊 Body Image 上的一项新研究给出了明确的答案:自拍之后的修图,并不能给你带来真正的好心情。

这项研究是由澳大利亚弗林德斯大学(Flinders University)教育学院心理学与社会工作专业教授 Marika Tiggemann 团队进行的。他们通过实验研究发现编辑自拍照会导致操作者的负面情绪和面部不满表情增加。不要小看这种暂时的“坏情绪”,它们累积起来会让你对自己的形象越来越不满意。最后,为了迎合这种完美主义,人们可能会加大对身体的关注(例如去整容),甚至面临刻意减重而导致饮食失调的风险。

为什么离不开“修图”?

近年来,作为一项特别的社交活动,在社交媒体上分享自拍照广受欢迎。现有的研究表明,女性和青少年更爱发布自拍,并且有自恋、外向和社交外露性格的人也更喜欢发布自拍。

自拍被认为是在线自我展示和印象管理的一种重要形式。人们编辑美化自拍照的目的主要有三个:完成自我欣赏;向他人展现出最佳的自我形象;获得更多的点赞、评论和关注。因此,大家往往只上传自己“最好”的照片。

然而,一张自拍的实际发布过程可能比想象中更长、更复杂。许多女孩会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拍摄和选择自己的照片。根据一份来自国内美图行业的年度调查报告,70% 的修图软件用户会在美化自己的全身照时修饰身材,尤其是拉长腿部线条;还有超过七成的女性用户追求肤色以及眼睛大小的调整。

新加坡国立大学的一项研究显示,相貌满意度与修图行为没有关系:一个人花费时间和精力给自拍照修图,不是因为对自己的相貌不满意,而是因为 TA 们希望能在网上做到更理想的自我呈现。

修图带来的烦恼

但是,给自拍修图真的会带来快乐么?有研究表明,自拍修图会导致焦虑增加、信心下降和饮食紊乱等心理问题。

曾有学者发现,相对于观看未经编辑的自拍,观看理想化和经过编辑的自拍会使人对自己的外观满意度降低,引发青春期女孩对面部和身体的不满以及饮食问题。此外,自拍修图与不诚实的自我呈现感相关,而后者又与抑郁症状相关。

Marika Tiggemann 团队此次发表的研究又一次印证了这些负面影响。在这项实验中,研究者邀请了 130 位 18-30 岁的青年女性,首先要求她们看一些身材纤瘦或中等身材的女性在 Instagram 上的照片,然后,要求她们用 iPad 自拍并用 10 分钟的时间对自拍照进行后期“美化”。在修图完毕后,研究者测量并统计了参与者的情绪,以及对自己的身体和面部的不满程度。

他们发现,自拍和编辑自拍会导致负性情绪和面部不满情绪的增加。对自拍的编辑程度越大,对自己的颜值就越不满意。但是,因此导致的对自身形象的不满意并不会反过来强化自拍编辑行为。这意味着给自拍修图不是由不满情绪引发的,而是参与者本身的习惯性做法,属于个人特质。

这种特质可能是每个人对自己颜值的完美主义要求。每个人都渴望给别人呈现最好的自己,途径就是隐藏自己的不完美。而通过修图把完美的自己发布到社交媒体上,就给了人们一个实现内心这一渴望的独特机会。

这项研究还发现,自拍结束后,面部不满情绪的增加与修饰自拍的程度有关。显然,自拍修图并不是一个良性过程,它会产生负面的后果。这可能是因为挑选和修饰自拍可能会使女性从第三者视角特别挑剔地看待自己。

研究者认为,这可以用两个理论来解释。首先,社会比较理论认为,在自我评价的驱动下女性总是将自己与不切实际、理想化的媒体形象进行比较——这种向上的比较总是会导致对女性自己身体和外表的不满。第二,客体化理论指出,社交媒体会让女性更容易被旁观者的评价所控制,并将自己物化。这种自我物化会给身体形象满意度大打折扣。

自然的才是最好的

对于喜欢自拍的人来说,挑选和编辑自拍才是至关重要的。与原始照片相比,TA 们对“精修过”的自拍更为满意。在这一点上,TA 的动机应该是希望把最好的自己展示出来,获取别人最好的评价。但是大幅度的自拍修图,可能会导致观看者认为发布者在网上表现得不真诚,从而无法使其他人对自拍产生广泛的认同和满意。这就与当初费力修图的目的背道而驰了。

与此同时,修图对情绪和面部满意度都会产生不利影响。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短暂的情绪变化可能会累积起来,使喜欢自拍修图的人对自己的颜值越来越不满意。因此,长期以来在自拍修图中投入的时间和精力(甚至金钱)可能最终转化成对身材和颜值的不满。

研究者认为,不把自拍“修到完美”就不罢休的行为不值得提倡,自拍爱好者需要得到引导,不要过于在意自拍收到的点赞和评论次数,并且应该尝试减少或不再使用有编辑自拍功能的应用程序。

同时,社交媒体也应该做出行动来改变“精修”自拍的流行趋势。比如鼓励人们贴出不经修饰的、更自然的自拍。这样可以赋予女性在社交媒体上展示真实自我而不用在意他人评判的权利,将女性从“修图”的咒语中解放。

(选编:洪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