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大文化视野(5月22日)

打造最优秀的华文写作园地,我们一直在努力!

 

【文化杂谈】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五千年文明绝非虚言

——“河洛古国”的发现及其蕴含的多重意义(上)

步虚

https://pics3.baidu.com/feed/377adab44aed2e734983f17dee0d028d87d6fa08.png?token=ed8eb61e1ca84889228e62b8da2510fb

“河洛古国”——河南郑州巩义双槐树遗址全景

 

最近几天,一条消息在各中文平台热传:河南巩义“河洛古国”重大考古成果发布,炎黄二帝曾经生活过的时代重现人间,中华民族5000年文明传承史链已然大体完整无缺,其主根脉也有了实在的呈现。消息来自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5月7日召开的新闻发布会及会上所公布的的重大考古成果:双槐树遗址为距今5300年前后古国时代的一处都邑性遗址,表明了河洛地区在中华文明起源及整体发展过程中的代表性和影响力。作为普普通通的中华儿女,同时也作为中华文明史及文明关系问题的爱好者,我们对于这类消息当然特别的感兴趣,并有点情不自禁地想要在这里和大家分享我们就此所了解和所想到的一些东西。

我们都知道,作为世界四大文明之一,中华文明是唯一延续至今、未曾中断的文明。对于中华民族自身而言,中华文明5000年的说法,可谓妇孺皆知,耳熟能详。然而,必须承认的是,中国古代史籍把黄帝和炎帝时期作为中国文明的肇始,而古代文献中关于炎黄时代的记述有不少神话的色彩,属于古史传说,还不能作为信史来证明中华文明五千年历史的真实存在。中国史学界大多认为,中华文明开始于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而部分国外学者和个别国内学者依然怀疑夏王朝是否为真正存在过的王朝,认为古代中国进入文明社会只能从已经被商代甲骨文所证明的商王朝后期开始算起,按此观点,中华文明的历史只有3300年。

中华文明到底有没有5000多年历史?中华5000多年文明究竟“只是个传说”,还是实实在在发生过的历史真实?中华文明是怎么起源的?中华文明的整体性是如何形成,又经历了怎样的发展过程?这些问题,事关中华民族自身的历史和文明史,也是世界历史及人类文明史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考古发现和考古成果的展示是有效回应上述问题的最为切实的途径。“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综合研究”(简称“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正是围绕着上述问题而展开的一个科研项目。这是一个由国家支持的多学科结合的重大科研项目,2001年提出并开始规划。“探源工程”具体由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牵头,联合近70家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地方考古研究机构共同参与。整个工程以考古调查发掘为主要手段,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支撑,采取多学科交叉研究的方式,以实证中华文明的历史起源与早期发展为宗旨。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自2002年正式启动以来,成功地实现了举全国之力,聚多学科之智,着眼全国通盘考虑,强力推动各大考古发现向“五千年中华文明探源”这一共同方向前进。通过在浙江余杭良渚遗址、山西襄汾陶寺遗址、辽宁牛河梁遗址、陕西神木石峁遗址,以及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等几个重要的都邑性遗址开展大规模考古调查和发掘,开展多学科综合研究取得了重要成果,证实了中华五千年文明绝非虚言。这一结论性认识对于中国民众以及全世界的炎黄子孙了解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增强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促进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深远的意义。

探源工程研究发现,中国文明始为散布在黄河、长江和西辽河流域的许多地方文明构成的一个巨大总体。体量远超世界上其他几个古代文明。从距今大约5800年起,黄河流域、长江中下游地区,以及西辽河地区,出现了文明起源迹象;距今5300年以来,中华大地各地区陆续进入了文明阶段;距今3800年前后,中原地区形成了更为成熟的文明形态,并向四方辐射文化影响力,成为中华文明总进程的核心与引领者。

然而,有一个事实曾引起人们的高度注意:2018年,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公布阶段性研究成果,红山、凌家滩、石峁等古国文明璀璨夺目,地处中原的河南地区却没有此阶段的重大发现。这个事实给人5000多年前中原地区社会发展“相对沉寂”的印象,甚至出现了“中原地区文明洼地现象”的说法。

探源工程主持人、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王巍先生曾表示,“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历时15年,在辽河流域、长江中下游等都发现了距今5000年左右的高等级都邑遗址,显示出文明化进程加速的倾向,但中原地区却没发现,我感觉是一个很大的遗憾。”他坦言:大家都知道中原是中华文明的中心,但它究竟是什么时候形成的中心?此前一直欠缺过硬的考古资料。而今天,“双槐树古国时代都邑遗址”的发现,“填补了中华文明起源关键时期、关键地区的关键材料。”(未完待续)2020-05-17

 

【星光如许】

月光倾泻下来

许星

 

◎女人船

安静的月光下,一朵梅花咬破爱情的手指与冬天山盟海誓。

我把春天的第一滴血剪贴在古老的窗花上, 看小桥流水 蝶舞纷飞和烟雨江南。船头那个红肚兜女子,她飘飘的长发如盛开的橹歌,轻轻摇动着我的三月。

在一杯酒里,我们暗自呼喊着那些其实已经走远了很久很久的时光以及两个刻骨铭心的名字,燃烧的七里香、怒放的樱桃花、与枫叶有关的情节,甚至哭泣的诗歌与所有的新仇旧恨和无奈。

女人船,被风抽打的月光翻新着潮起潮落的太阳,覆水难收……

 

◎守在门外的男人

守在门外的男人一脸愁苦,他瘦弱的身体象风象雨开满了雪花。在他的屋内, 怀胎十月的女人与他一样倍受爱情的煎熬。

那个女人很疼的叫声,让他想起自己许多难产的故事,在东南的某个小镇,疯狂的车床咬断了他三根手指,也破碎了家乡与他青梅竹马长达十年的梦想。

投海未遂,他认识了这个同样被移情别恋的女人后来成了他的妻子。带着同一个忧伤,他们回到早已面目全非的家,用川普和吴侬软语一起营造泥土的生活。

守在门外的男人象一堵墙,他坚硬的血比太阳和月光更灿烂,他要用一生的情怀挡住所有的冬天,为自己钟爱的女人取暖……

 

◎麦收时节

我无法拒绝你手指的对抗,就象镰刀放倒自己心爱的女人。磁性的月光穿过午夜,化着水、化成雾,唤醒了林中沉睡的鸟鸣。

你是一株麦子,在我的麦田里等待收割又害怕收割你熟透的心,与麦香一样熟透的身体,害怕成为太阳的断章和祭品。

我不是一个浪子,所以,开镰之前就修好了爱情的粮仓和责任的堤坝。那扇水泼不进的大门就是我们一生的守望……

 

◎石匠师傅

錾子在炭火里疗伤,它剧烈的咳嗽与冬天的阳光一样硬度不够。整个下午,石匠师傅的手一刻也没有停过,被风箱拉扯得生痛的神经令他内心不安。围着火炉打转的孩子,在女主人指桑骂槐的抱怨声中无所畏惧,一脸的茫然。

男人不在家,请匠人的活是女人最初的打算,儿子渐渐大了,到时娶媳妇总该修几间新房吧?农闲已开始解冻,女人也该下地了啊!只是石匠师傅这每况愈下的錾子,或许要错过男人临走时搁在她心底的那片泥土的花期。这时他才偶然发现,女主人泼辣的背影与自家屋里的那个女人有着惊人的相似。石匠师傅为自己的发现充满了一个男人的敬意。

亲近了石头一辈子,他深知,烧錾子其实就好比是女人怀孕,只要炭好錾子就会在火中生根、发芽,钢性十足。所以在女主人最后一句唠叨消停之前,茂盛的炉火终于把石匠师傅的脸旺了起来,红红的呼吸象一朵朵美丽的莲花,他拿准火候,抡起的锤子如开春的雨点,敲打着锈迹斑斑的黄昏,他要让年过花甲的錾子成才……

 

◎留守的女人

留守的女人很能干,男人走后她们就是家里的一把雨伞,从正月到腊月,从山前到山后,忠实地守望着几亩薄田和一家人所有的生活。她们长满老茧的手总是把日子打理得井井有条。

留守的女人很野性,她们很敞地奶孩子,很疯地打情骂俏或者故意说一些关于例假床第之类的晕段子,挑逗某个天真和不怀好意的男人,然后一涌而上,抓脸、揪耳朵、稀泥巴塞满他裤裆,直到跪地求饶,这才很满足地笑骂着各自回家。

留守的女人也很脆弱,稍不顺心她们就会散了架,以致于一把鼻涕一把泪地数落死鬼男人在外的诸多不是。她们有时甚至集体联想到小三以及背叛这个时髦的话题,茶饭不思,通宵都不安稳。

留守的女人其实内心很苦,男人前脚一走她们就成了断线的风筝。她们常常把自己对男人的依赖和越走越远的青春雪藏在午夜的被窝里。偶尔也会在洗过澡后偷偷照照镜子,心照不宣地想一些过去了的事……

 

◎赶马车的汉子

赶马车的汉子是大山的一道风景,他们油黑发亮的身体,在正午的阳光下解放了青春的手脚,与情感一样丰富的山货将运出关外,换取钞票房子和心仪的女人。

赶马车的汉子又是大山的一大冤家,他们常常把放肆的鞭子轻轻往天空一抽 云彩就走了。那些破败的影子,有时也把赶车汉子的生活挤得很窄……

 

◎种子致S

在春天,花的羽毛随阳光流动。低低的眠歌在风的手指徐徐绽放,我躺在花的翅膀之上,粗野的性格成为花的叶脉。

山影在水中扭动着美丽和疯狂,而我的鞭子则猛烈地抽打着一个个多情的黄昏。我是耕耘者,我好锋利的铧口在花的芬芳上播种并垦荒出一段又一段关于情爱的诗句以及且喜且悲的命运。然而这一切我却全然不知,只有当我在雨中行走时才偶尔想起太阳是多么的残忍,或者下辈子我是不是该变女人。

在一片花海的黑夜中,我灵敏的嗅觉总看到甜蜜的罪孽从脚趾间泥泞而出,甚至呻吟的候鸟和忧伤的女人海呵!

在春天,我从失物招领处取回了我的良知与一个男人的灵魂,然后重新生活……

 

【诗文春天】

九阳连珠

谭文春

从曲折回旋的独库公路出来,眼前陡然展开一片广袤无垠的绿色地毯,平坦地铺开在一个巨大的山间盆地,将整个大地覆盖。让人有一种进入桃花源般的豁然开朗,和忽遇仙境般的惊艳诧异——这里就是巴音布鲁克草原了。

巴音布鲁克草原是中国最大的高山草原,四周山体海拔均在3000米以上,绿草茵茵,牛羊成群,群山拱抱,河流如带,地势平坦辽阔,植物种类繁多,自然生态优良。遍地丰美水草,哺育着数十万头牛羊。

巴音布鲁克用蒙古语翻译就是“永不枯竭的甘泉”。整个草原面积有2万多平方公里,水源补给来源于环周高山上的冰雪溶水和降雨,还有部分地区蕴含有丰沛的地下水,形成大量的沼泽草地和湖泊。千余眼泉水分布于整个草原,与冰雪融化的涓涓细流汇集在一起,形成大大小小十三汪泉水、七个湖泊和二十多条河流,其中最著名的河就是草原的母亲河——开都河。

开都河全长有六百公里,蜿蜒曲折,彷佛一条洁白的玉带,飘过巴音布鲁克大草原,滋润着大草原、孕育着一代又一代生命,还给大草原添上一份柔美和温婉。

开都河历史上叫通天河,传说有一只巨龟生活在这里。唐三藏西天取经路上,途经此河无船乘渡,巨龟将他驮浮过河,之后委托一件事,让他帮忙问问如来佛祖,自己何时能得道成仙。可是唐僧一心只在取经这件事上,把巨龟的嘱托给忘了。取到真经之后往回赶,路过通天河,巨龟再次驮浮他。游到河中,巨龟问唐僧:“我拜托你的事儿,你向如来佛祖打听了吗?”唐僧哎呀一声说:“我忘了!”巨龟一生气就把唐僧带经书掀翻在河里。唐僧自知理亏,怪不得人家,只好打捞起经书上岸,晒干后继续前行。据说晾晒经书的地方也是在巴音布鲁克境内,这一段故事在《西游记》里有描写,有兴趣的朋友可以重读经典求印证。

开都河流经巴音布鲁克草原,拥有一万多处弯道,是中国弯道最多的河流,最著名的是“九曲十八弯”这片区域,是追光逐影的摄影师们的挚爱之地——在太阳落山的时候,九曲十八弯的河心里面会呈现九颗太阳的倒影,可以拍摄到“九阳连珠”的奇美胜景!

传说河心里的这九颗太阳,就是神话中被后羿射落的九只金乌,从天上坠落到了巴音布鲁克这片美丽的大草原,使这里成了世界上唯一一个能看到九个太阳的地方。

不过,想在这里拍摄到“九阳连珠”的影像,除了坚强的耐心和坚韧的恒心,还要运气。有很多摄影爱好者为了留下这美妙的一刻,守在草原上长达一周甚至半个月时间,最后抱憾而归的人依然不少。当地的朋友告诉我,能够拍摄到九颗落日,是一种偶然,拍不到是必然。原因各种各样,比如天阴太阳不出来,比如天空中布满乌云,比如河道里水量不充沛,比如摄影者选的位置不恰当等等,任何一种原因都会造成拍不到“九阳连珠”的奇景,必须各种因素恰到好处具备才能达成心愿。也许正是这种必然中突发的偶然现象,才格外的妙不可言,格外的吸引人。

大多数人都会在夏季来巴音布鲁克草原,欣赏她的平坦壮阔之美,河道蜿蜒之美,碧草如茵之美,群羊欢腾之美。在我的记忆中,最令人震撼的,却是巴音布鲁克草原的冬日之美!

有一年冬天,我跟一行南方的朋友去巴音布鲁克。大雪覆盖了整个草原,巴音布鲁克只有黑与白两种颜色。满眼洁白画面里,点缀着各种形状神态的深色,有褐色光秃的树干,有灰败枯萎的草枝,有黝黑嶙峋的怪石,像大师用浓淡相宜的墨水描绘在白纸上的画,寥寥几笔,勾勒出一个简单到了极致又是和谐到了极致的美丽世界。一行南方人被这幅广袤无垠的黑白画面震撼得心情激荡,所有的人都兴奋的发出尖叫和呐喊、以及自言自语、甚至胡言乱语,发泄心中的感慨、抒发自己感受。

面对这一幅大自然描绘出的最美丽的中国画,我抑制不住兴奋,贪婪地扫视着,要把它深深的烙印在脑海里。

 

【鱼翔浅底】

话说柳宗元(其七)

可怜的小女孩

洋中鱼

柳宗元离开长安时带着一个五岁的女儿,名字叫和娘。这是一个苦命的女孩,我想,任何人读了柳宗元的《下觞女子墓砖记》,都会替其涕零。我在写此文时也是鼻腔发酸眼眶湿润,几乎为之鞠泪。

也许,亲情是世界上疗治心灵创伤的最好良药,它不仅能给人以安慰,还能给人以鼓励。柳宗元被贬永州,在官场上可谓四面楚歌,因此亲情的地位在他心目和作品中日益凸现。初到永州,他还冀望得到宪宗的宽赦,早日回长安继续做京官。在丧母和给亲友写信求援失败之后,他才意识到自己所犯的政治错误是多么地严重。就在他彷徨无计进退两难之际,他又失去了仅有的亲人女儿和娘。

和娘命苦啊!她是柳宗元与市井风尘女子所生,按照年龄推算,应该生于贞元十六年(800年),其父柳宗元时年二十七岁,任集贤殿书院正字,而且刚刚失去妻子杨氏。柳宗元是在贞元十二年(796)为父守孝完以后才奉母命与杨凭之女结婚的,这是父亲柳镇和岳父杨凭为他们定下的娃娃亲。那时候,儿女婚姻大事皆由父母做主,而且父母之命不可违。

我一直在想,柳宗元年少时一定是个风流倜傥之人,否则,谁敢在妻子病危或者刚刚丧妻之际出去播种?到如今,我们无法知道和娘母亲的姓名和身份。不过,我估计很可能是一个跟他在善和里私下往来而珠胎暗结的市井女子或者风尘女子,因为一般闺秀是绝不敢未婚先孕的。倘若按照十月怀胎来计算,柳宗元与那女子的苟合最迟应该在贞元十五年(799),若非一次就怀孕,那么他们的交往应该更早,其时杨氏在世。多病的杨氏会不会因这件事被气死的,也是一个谜。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女子十分崇拜柳宗元并且很听他的话。正因为没有名分,所以柳宗元不能让她住进亲仁里的家与结发妻杨氏共处。按照心理学家的分析,身有残疾的人在身体健全之人面前心理会有一种自卑感乃至嫉妒感。也许,身有天生足疾的杨氏应该会计较这些先入为主的问题。这么一来,柳宗元只能将她安置在善和里附近,直到贬官外放才抛弃顾虑带女儿南下。

俗话说:老少老少,侍候不了。由此可见,老人和小孩是最难侍候的。柳宗元的母亲以六十七岁的高龄随儿子南迁永州,结果因舟车颠簸水土不服患病而撒手西去。同样,五岁的女儿和娘也得了疾病,因此对父亲说:“佛,我依也,原以为役。”一个朝廷六品官员的女儿,小小年纪就去发为尼皈依佛门,显得多么绝望和无奈啊!我不知道柳宗元当年是否听出了女儿言语中所包括的无奈与咒怨,我敢肯定,当那个只有几岁的小尼姑拖着病弱之躯对着佛像虔诚地祷告时,心里一定含有对父亲的怨怼与不满。

和娘皈依佛门,更名佛婢,法号初心。尽管她终日虔诚礼拜和祷告,但是泥塑的菩萨对她的诚心充满了漠视,最后只让她在人世间活了短短的十年。

 

【华峰凌云】

“袁氏豆腐”美食考

许华凌

大家都知道袁枚是清朝乾嘉时期著名诗人、散文家、文学评论家,一部《随园诗话》奠定了他在中国诗论上的崇高地位,《随园全集》成为他在诗文界傲视群雄的资本和凭仗。与此同时,他还是个著名的美食家,在吃的方面极有研究,丝毫不亚于他在文学方面的成就,所著《随园食单》可谓集我国烹调之大成,为清代众多饮食专著之首。而“袁氏豆腐”就是随园菜谱上最为有名的一道美食,是随园招徕食客的金字招牌。

袁枚除了以文养生外,“开饭店”挣钱也是他的拿手好戏。他对生意的策划步步为营,思路极为清晰。他先是花费许多钱重修随园,修好后并不将其圈起来形成封闭小区供自己一家人欣赏,而是故意不设围墙,让游客在园里随意游玩,目的是通过口口相传使人知道有这样一个风光旖旎、景色优美、山青水秀的好去处。名声传扬出去,有了一定数量的游客之后,他开始宣传自家的菜谱《随园食单》,极力渲染自家私园食物的精妙和家厨烹调的高水准,酷似当今“农家乐”的味道,借此激发游客的食欲。袁枚对饮食氛围也极有研究,每有客来,他都要叫人将餐桌摆到一些景致极美的亭榭,还安排歌手为之演唱助兴,随园的饮食生意非常火爆。当随园炒热,个人知名度激剧上升,袁枚开始在园子里售卖《随园全集》、《随园诗话》、《随园食单》等著作,他的书果然供不应求,甚至境外都有人专程来购买。这样,诗章与生意齐驱,文化与商业并举,袁枚实现了文学和经济上的双赢。

《随园食单》重视收集和整理美食菜谱,其中的看家美食名菜“袁氏豆腐”就是袁枚苦心收集来的,为弄到美食菜谱甚至可以“不为五斗米折腰”而为一道美食菜谱“折腰”。

史料记载,清朝乾隆年间,袁枚在沭阳担任知县,有一姓蒋的社会名流请客,场面宏富,品位高扬,宴席上山珍海味一应俱全。袁枚原本就是位美食家,对此却不以为然,并没有激发起他的食欲。蒋公于是问之,“吃过我亲手烹饪的豆腐吗?”袁枚说没有吃过。于是,蒋公戴上围裙亲自下厨为其做了一道“蒋氏豆腐”。这豆腐制作得非常特别,色若白雪,嫩如凉粉,细腻凝脂,清鲜扑鼻。其它名菜受到冷遇,而这盘豆腐极受追捧。袁枚心中窃喜,向主人请教制作方法。蒋公故意摆架子,“一技在身,赛过千金,这制法怎能轻易传人?陶渊明当年不为五斗米折腰,而今你能为这豆腐屈尊?” 袁枚是个豪爽的人,为了得到真传,毕恭毕敬地弯腰三鞠躬。就这样,袁枚学到了制作方法,再经过自己的实践,将制方写在了《随园食单》里,并以此向自己的食客推销,生意兴隆。尽管袁枚在《随园食单》里依旧写的是“蒋侍郎豆腐”,但食客们知道有袁,而不知道有蒋。袁枚愿为豆腐折腰的故事,一时传为美谈。

在袁枚的带动下,豆腐列入佳肴,广为流行,如浙江的“东坡豆腐”、兰溪的“五香豆腐”、无锡的“镜箱豆腐”、山东的“三美豆腐”、江苏的“八宝豆腐”、宁波的“三虾豆腐” 等,式样繁多,美味无穷。现代的豆腐烹饪,说不定还传承着蒋袁豆腐的精髓。

中华饮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它是人们生活情趣的体现。中国饮食不但讲究“色、香、味”俱全,而且还要兼有“滋、养、补”的特点。随着社会的发展,菜式越来越丰富,吃法也是越来越多样。饮食不仅是单一地吃的问题,还是人们联络感情、参与社交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更多地在于通过饮食传达人们对生活的追求与热爱,对生命的理解和感悟。

(本栏目由加拿大“博大集团”冠名赞助)

(责任编辑:洪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