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

/ 国际新闻, 科技
比特币又暴动了!一个小时急涨9%创一年新高

比特币又暴动了!一个小时急涨9%创一年新高

周一亚市早盘,在比特币的带领下,虚拟货币集体展开又一轮反弹,总体市值突破2600亿美元。 北京时间凌晨2:50分左右,近日徘徊在8000美元左右窄幅区间的比特币突然拉升,一度反弹至8800美元上方,最高触及8888美元,创下去年5月以来新高。 截至发稿,比特币日内涨幅9.5%,报价8796.8美元。 大多数虚拟货币出现上涨,其中莱特币在一个小时内拉涨12%,其余币种涨幅在7-8%之间。 (图片来源:Zerohedge) 这轮持续了一个多小时的反弹将虚拟货币的整体市值推升至2600亿美元上方。 此轮拉涨的时间与一些欧盟国家议会选举民调结果出炉的时间一致,结果显示民粹和极端势力占上风。但Zerohedge评论认为,没有迹象表明购买压力由此而来,更有可能的是,在贸易紧张局势中,投资者的避险需求拉动了虚拟货币需求。 今年以来,沉寂许久的比特币波动性陡增,尤其是5月以来,涨势如虹,从5500美元附近一路走高,累计涨幅超过60%。 对于今年以来的反弹,除了避险需求提振外,华尔街见闻此前分析指出,不少投资者认为,不断增加的机构支持是这轮行情背后的主要驱动力。 例如Facebook正在构建基于数字货币的支付系统。如果这项代号为“Project Libra”的项目获得成功,那么将有可能颠覆传统的电子商务,并成为迄今为止最大主流的数字货币应用;此外,富达投资于今年初开始提供比特币托管服务,并传出将推出比特币交易服务。 来自:华尔街见闻 ...
/ 新闻, 科技
华为手机往事:一个硬核直男的崛起故事(3)

华为手机往事:一个硬核直男的崛起故事(3)

(接上期) 一次Mate7试制过程中,因为采用的是人工点胶,让胶水每次都精准地落在一毫米不到的宽度内相当于在头发丝上刻字,经常不是左偏了就是右偏了,这种肉眼看不出来的误差导致员工经常需要和工人同吃同住数天,工人被他们折磨疯了:零点几毫米的误差,人眼根本就看不出来,干吗要这么费劲?[11] 为智能手机提供玻璃屏的蓝思科技,是苹果在中国重要的供厂商。华为刚接触时,量小又没名气,蓝思下面并不重视。眼看着物料交付就要延期,数次交涉无果后,一名华为员工独自想办法要到了蓝思创始人周群飞的电话。周群飞把手下痛批了一顿,问题光速般得到解决。 后来这件事儿被上研所不少员工效仿,争相试用,然后这事儿就没有了然后。周群飞偷偷换号了。 这种令不少中国老板看到都羡慕的员工在华为比比皆是,凌晨三四点钟被华为员工炮珠般的电话吵醒,亲自开车往上研所送物料的昆山小老板如今回忆起来都是一把鼻涕一把泪。“别说打电话催,开车送,就是买机票空运,你都得自己运过去。” 华为手机研发的故事,并非都充满了有趣和励志。2014年,华为海思42岁的无线芯片开发部部长王劲突发昏迷猝死。 王劲1996年加入华为,他带领海思Balong(华为的基带处理器)及Kirin(麒麟,华为的处理器业务)团队从低谷走向成功,为华为手机的崛起构建了一个同行难以逾越的技术护城河。2007年,远在欧洲的王劲被郭平调回上研所,成立巴龙(Balong)项目组,开始专攻移动端芯片。 在华为,海思芯片有个可爱的绰号“烫手的吸金娃娃”,近十年,华为在无线芯片上的投入累计超过10亿美元。这个行业奉行三高定律:高风险、高投入、高产出,对资金需求极大,除了苹果、三星有自主研发芯片的能力,其他手机厂家无力也无心自研,都是从高通订货。 芯片是智能手机的大脑,核心有两个:AP和BP。AP(application processor )应用处理器,管理手机操作系统、应用程序等。BP(Baseband processor)基带处理器,负责处理各种通信协议,2G/3G/4G等。一款芯片从启动到研发成功,至少需要三年时间。造芯片,就是在指尖上造城。 在任正非心中,海思芯片的地位要比手机公司更高,他对海思女掌门何庭波说:“我给你每年4亿美元的研发费用,给你2万人,一定要站起来,适当减少对美国的依赖。芯片暂时没有用,也还是要继续做下去,这是公司的战略旗帜,不能动掉的。” 2012年的D系列开始,P系列、Mate系列均是搭载海思K3V2芯片,一直到了P6,连余承东都动摇了,任正非还是坚持要用。上研所的老人提起P6,忍不住感叹:那真是“累死”了一批人。芯片K3V2性能差,手机最终量产之反复复出问题,直到上市也没解决。研发人员苦不堪言。 此时,消费者对K3V2的厌恶也达到了极点,网友写了一副对联调侃余承东:“海思恒久远,一颗(K3V2)永流传”。 自己的狗食自己先吃,这是任正非的原则。消费芯片一定要在真实场景中不断运用,才能暴露问题,只有找到了问题,才能有针对性的下药修正。如果没有华为手机,海思芯片就无法成长起来。这是华为相较于其他手机厂商的机遇,同时也蕴含巨大的市场风险:错过攻城略地的窗口期,丢失用户。 要不要投入这么多做芯片?为什么一定要用垃圾K3V2? 华为手机是不是不够互联网,不够社会化营销?外界质疑加上内部担忧,夹杂着对互联网热的羡慕,在2013年左右汇聚成一个问题:华为手机要陷入创新者的窘境了吗?2014年新年,任正非发表了名为《华为要做追上特斯拉的大乌龟》的讲话。 在他看来,互联网是个降本增效的工具,不会颠覆产业,更不可能改变商业的底层逻辑。智能手机的底色,是制造业。令果粉疯狂的工业设计、软硬件系统背后是库克超一流的全球供应链管理能力在支撑,核心零部件完全自产的三星手机背后是让很多手机厂商闻风丧胆的三星半导体。 华为基本法第二十三则:我们坚持“压强原则”,在成功关键因素选定的战略生长点上,以超过主要竞争对手的强度配置资源,要么不做,要做,就极大地集中人力、物力和财力,实现重点突破。海思芯片在任正非心中,是华为手机的长远战略投资,一定要集中强攻,直至拿下上甘岭。 2013年,华为P6 S 搭载全新的麒麟910芯片问世,2014年,P7搭载麒麟910T亮相。一直迭代到华为P30的麒麟980芯片,已经能够pk 行业老大高通的骁龙855,从万年被骂的垃圾到跻身世界一流芯片行列,海思最终做到了任正非的期许:一定要站起来,减少对美国的依赖。 2018年5月,美国商务部选择用芯片制裁中兴,创始人侯为贵重新出山。76岁的老人拉着行李箱半夜在深圳机场赶路的背影让不少国人潸然泪下。也让不少人慨叹,还好,我们还有一个华为。 这些成绩背后,是华为人透支的青春在支撑。一些员工心中,华为成了一座围城:外面的人挤破脑袋想进来挣钱,里面的人想赚了钱赶紧走了保命。仅三成员工可以在零点前入睡,22%的员工体脂率超标。除了王劲,2006年,员工胡新宇猝死,2016年41岁的华为员工魏延政癌症去世。2017年22个月没有休过假的员工齐智勇过劳死。 华为前副总裁李玉琢在离职后写的《我为什么离开华为》中吐槽华为的加班文化,其中他与任正非的对话在网络上广为流传,无法忍受长期异地分居和超负荷加班的他提出离职,任正非却对他说,“这样的老婆你要她干什么?”不过这个故事后来被任正非在《中国企业家》的采访中否认。 世人只知道华为员工丰厚的年终奖,却不知道成功要付出的代价,竟是这样惨烈。 07. 崛起 国内智能手机黄金十年浪潮中,苹果和三星是创业者面前的两座高峰。 2007,iPhone横空出示,重新定义了手机。2012年以后,三星通过大屏手机切入中国市场,迅速走红。2011年推出Galaxy Note,2012年推出Note 2,全网销量超过3000万台,移动部门成了三星的摇钱树。三星手机也顺利跳入第一梯队,剑指苹果。 华为看到了大屏手机这个机会。他们开始酝酿一个名为Mate的项目。这款新型的手机屏幕比三星最畅销的Note2还要大0.6英寸。同时还有强大的电池续航和当时国内最全的视频解码能力。这个系列日后收获了一大批忠实的中国直男粉丝,他们还给这款手机起了一个很直男的爱称:华为美腿系列。 华为手机真正被大众所熟知,是售价近4000元的高端机Mate7的问世。 这款手机问世之前,产品经理李小龙自己咬着牙做了一个史上最大销量预测:120万部。这年小米的全球总销量已突破6000万台。2014年年底,销售代表们汇集到上海认领Mate7的销售份额。国内最大代表处的同事上台,伸出一根手指,“一万部”。见罢,李小龙的心都凉了。[9] 此时,其他代表处同事还在喊:“这么多,兄弟你悠着点啊。” 谁知,这款被直男消费者们戏称为“美腿妻”的手机,一上市便成了爆款。上市第一周,经销商认销的指标都已售罄,地方开始要求补货,黄牛加价销售的现象更是遍地都是。甚至万科的郁亮问了一圈都买不到,无奈之下走后门找到了余承东,余承东借机送了他一部。 Mate7搭载了华为最新的海思麒麟925芯片,这一年,苹果在中国爆出了安全门隐患,南海争端越演越烈,一个微妙的变化在政企精英中蔓延。大屏幕、信号强这些技术指标背后,一颗自主研发的中国芯,一个充满高涨情绪的时代潮汐,这两点才是藏在Mate7背后那只巨大的上帝之手。 Mate7跟三星力推的Note4只差一天发布,最终出货量超过700万台,开始扭转华为在消费者心中低端机的印象,取得了里程碑式的胜利。紧接着2015年4月发布另一个旗舰机型P8,这一款的青春版销量突破一千万台。2016年发布P10,因为“疏油层门”和“内存门”,被消费者口诛笔伐,但最终的销量也突破了600万台。 此时,国内战局也在惨烈洗牌。从2016年开始,国内智能手机市场由倒三角格局向“T”字型格局演变,华为、OV、小米等头部玩家全面发力中高端,份额迅速集中,top5市场占有率占到80%,腰部及以下玩家生存空间受到蚕食,规模受限,乐视、金立、酷派等陷入泥潭。 2018年,华为全年销量2亿部,已成为中国市场的第一大品牌,从2012年到2018年,6年的时间,从0到中国市场第一,从B端到C端切入,成功打造出荣耀和华为两个独立的成功品牌。这一年,余大嘴再次放话,未来五年全球智能手机市场会只剩下三家:苹果、三星和华为。 倒回到2010年,任正非豪言要把华为手机做到世界第一,没有人相信;倒回到1994年,他斗志昂昂的说华为10年要占三分之一天下,也没人相信。不过似乎每一次,他都能把吹过的牛给实现了。 08. 尾声 一部华为手机的崛起史,是过去十年中国大陆消费电子黄金时代的缩影。余承东、段永平、雷军、黄章、周鸿祎、刘江峰、刘作虎、罗永浩、贾跃亭……将相良才,群雄逐鹿,你方唱罢我登场。十年的风口,眼看他起高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 全球科技电子行业产业转移、巨头采购模式变化、资本市场的繁荣和支持、企业家精神和中国工程师红利交相辉映,勾勒出了一个波浪壮阔、英雄辈出的年代。中国智能手机从低端机起步,打败三星、追逐苹果,一个万亿级市场最终由国产品牌占据主导,完成逆袭。 这其中,无数人问过这个问题,华为为什么能异军突起? 任正非在战略务虚会上给出这样的答案:方向要大致正确,组织要充满活力。通讯业务是华为的主航道这一点从未动摇,进而切入手机市场、攻下芯片,任正非和华为上上下下犯过诸多错误,但对商业本质的把握,对优秀人才虚怀若谷、以及不断试错、快速自我修正的制度,从来都没变过。 同样,十年后,我们讴歌华为,但崛起背后的艰辛和苦难,也只有华为员工和家人才能体会。加班熬夜的工作环境、“忍、滚、狠”的狼性文化、在机场听闻父母离世的放声大哭、电话里孩子的思念、妻子崩溃的咆哮、日渐衰老的身体、无数个日夜的孤独与无奈。 没有异禀天赋,没有坐拥资源,除了励精图治,艰苦奋斗,甚至透支自己来缩短与竞争对手的差距,别无他法。这样的故事,不就是我们这个民族四十年来的缩影吗?(全文完) 来源:饭统戴老板 作者:张假假 参考资料: [5] 田涛、吴春波,下一个倒下的会不会是华为 [6] 纽约时报,iPhone为何中国制造? [7] 王晓坤,余承东 :华为改造华为 [8] 郑峻,对话刘江峰,我和余承东关系不错 三五年带酷派重回一线 [9] 李小龙,从偶然到必然——Mate背后的故事 [10] 孙承,光阴的故事 [11] Merlin Zhou,天“赐良机” ...
/ 新闻, 科技
华为手机往事:一个硬核直男的崛起故事(2)

华为手机往事:一个硬核直男的崛起故事(2)

(接上期) 自2012年以来,苹果的中国供应商增加了1倍多。到2018年,766家全球供应商中,仅来自大陆地区的已经升至346家。立讯精密、德赛电池、安洁科技……成熟的技术、完整的供应链、便利的物流、低廉的人力,以及巨大消费市场,这是小米华为们能够成功的产业基础。 小米M1推出一个月后,华为发布了对标性的荣耀手机,定价比小米高出四五百,然而内存、芯片等主要指标均落后小米。2011年,余承东费劲还意欲推出两个品牌“远见”、“火花”,并呕心沥血推出一款高端机Ascend P1,但从研发到问世,都是一场灾难。 余承东虽然脸皮厚,但对手机的要求却是薄,不过正如杜蕾丝老师讲的那样:光追求薄,迟早要出事。 手机推出后,华为零售渠道不足的软肋暴露无疑,而Ascend一词意为上升,生僻拗口,线下门店店员连单词音儿都发不准。余承东虽然使出浑身解数,走到哪把P1介绍到哪,甚至亲自到门店站台,但这款手机最终销量不到一百万台。而此时,小米的销量已经过千万。 首战滑铁卢后,华为又推出了另一款Ascend D系列,一经面世,也被骂成狗。这款手机首次使用了华为自主研发的海思四核手机处理器芯片k3v2,缺点非常明显:手机发热、加载缓慢,用户体验极差。据说震怒的任正非曾当着众多高管的面,把这款手机砸在余承东脸上。 屋漏偏逢连夜雨,在同一年,余承东为了让团队专心做智能手机,将总量5000万部的功能机直接砍掉3000万,引起了运营商极大不满。15家欧洲运营商有14家中止了跟华为的合作[3],无异于釜底抽薪。这一时期,余承东至少推出了D2,P2等5款手机,但均以失败告终。 余承东虽然在无线部门叱咤风云,但面对消费者市场的供应链、渠道、品牌的业务,他仍然没有摸到门道。此时,余承东下课的声音此起彼伏,他的压力达到顶点,连他自己也承认存在换人的可能性。关键时刻,任正非站出来拍了桌子[7]:“不支持余承东的工作就是不支持我。” 2012年底,华为年终奖总额125亿元,因为没有完成预定的绩效任务,余承东年终奖为零。 任正非把一架歼-15战斗机模型送给他,意喻“从零起飞”,不过这并没有缓解余承东的压力,他带着团队去广东增城白水寨瀑布团建了一次,他在微博上感慨:“号称落差最大的瀑布,爬山很吃力,再到山顶的天池,则一片平静。人生、事业也是如此吧?” 04. 突围 华为工作压力很大,早年俄罗斯业务拓展不力,任正非云淡风轻地对负责人李杰说[3],“如果有一天俄罗斯市场复苏了,而华为却被挡在了门外,你就从这楼上跳下去吧。”李杰只回答了一个字:“好。”余承东背水一战没有退路,但此时的华为手机既不好看,也不好用。 华为手机内部一直流传着这样一则笑话,2012年时,余承东拿着刚问世的P1接受采访,记者还未开口,余承东一口气说了不下十个业界第一的手机指标和数十个工业参数,全身散发出一股钢铁硬核的气息。他正洋洋得意准备接受鲜花和掌声,哪知道听的人已经被整懵圈了[4]。 总喜欢用技术说话,用硬核实力碾压你,这种职业习惯迁移到大众消费品领域,就会给人一种虎扑直男的呆萌画风。在华为工程师眼中,我这手机有最好的元器件和工业参数,为啥不畅销?这就等同于问女生,我有车有房有钱不赌不嫖,你为啥就是不喜欢我?为什么?为什么? 但华为早期的手机不光不好看,性能也有很多问题。早期的海思芯片性能极差,发热严重。作为手机的核心元件,劣质芯片会导致直接失去用户的信任。华为高端机系列坚持用自己的芯片,当时只要一提到华为的K3V2芯片,网络上骂声一浪高过一浪,网友翘首以盼它的葬礼。 痛定思痛,余承东带着团队连轴的开会,用他自己的话说,这叫洗脑,改变意识。在他看来,华为手机此前失败的教训:华为终端目前最难改变的就是团队的思想观念,包括在产品设计上的工程师情结,缺乏面向最终消费者的意识。接下来,华为手机的两条战略也已确定: 第一,全面转向消费者为中心,用美替代工业参数;第二,海思芯片继续用、技术研发继续投入。 此时,国内市场你追我赶,厮杀越发惨烈。雷布斯带着小米风口起舞,宿敌黄章蹲在地上打磨MX系列,罗永浩扛着“锤子”入场,红衣教主发誓要用360把小米碾成渣渣,“中华酷联”这一队也很热闹,中兴骑着红牛机,酷派揣着大神机,联想则拉着收来的摩托要分一杯羹。 “当时大家心里都明白,再搞不好,老余铁定下台。” 余承东倾注全部资源孤注一掷,压在一款产品上:华为P6。这款投入研发人员近千人,Dream lab实验室、2012实验室全力以赴,工程师数月驻扎在供应商工厂里,全面把控工艺和质量。比如P6的金属电池盖,为了保证良率,华为供应商整整试制了100万片,最终才敢量产。[4] 不仅如此,余承东还将三星中国区品牌部的老大杨柘挖到了华为。在杨柘的主导下,华为手机开始改变了昔日纯粹钢铁直男的形象,广告语升级成“美是一种态度”、“爵士人生”、“似水流年”这种更加文艺小资气息的调性,这大大改善了华为手机在消费者眼中的形象。 P6定价2688元,突破中端价位,最终销量达到400万台,而此前华为手机最佳成绩是100万台,P6大获成功。这个成绩让余承东彻底站稳脚跟。此后,华为又陆续推出P6S、P7等产品,P7定价比P6高出200,最终销量到700万,对市场的摸索伴随着产品的迭代逐渐精确。 背水一战的胜利,让余承东终于走出泥潭,慢慢找到了做消费者业务的感觉。 05. 瑜亮 写华为手机,不能不提荣耀,提荣耀,就不能不提一个人:刘江峰。 摇晃的红酒杯,手中的雪茄,耀眼的玛莎拉蒂,家里上千个音响器材,文章引用的都是米兰·昆德拉、索雷斯库·····恰似菲茨杰拉德笔下的盖茨比奢华而迷人,但这些如爵士年代般的特质放在一个华为人身上,就会显得格格不入,这个人就是刘江峰。用他自己的话说,“我在华为是个另类”。 论起在华为的资历,刘江峰和余承东不分伯仲。他1996年加入华为,参与了中国第一个自主开发的GSM系统的研发,接管荣耀之前是南太平洋地区部总裁。在职务上看,余承东是刘江峰的上司,但在早期,荣耀这条线基本上是独立的。华为高层的意图也很明显,两条腿走路,不管黑猫白猫,最后抓住老鼠的就是好猫。 2013年12月,余承东宣布荣耀品牌独立,刘江峰回国出任总裁,这一时期,国内智能手机厮杀的主战场仍然集中在千元机,小米模式、粉丝经济和电商分销已经成为一种成功模式,专门划出一条线狙击小米成为一种共识,荣耀的任务也很清晰,全面复制小米,小米模式能成,那华为就也搞一个。 这时候,刘江峰那些另类的个人特质就派上了用场。他文艺自我、灵活洒脱、具有互联网气息,在华为人眼里一些吊儿郎当的毛病反成长处。相比于余承东的微博营销,儒雅帅气的刘江峰亲自挂帅出现在荣耀的宣传海报上,配上“勇敢做自己”这样极具煽情的话语,堪比聚美优品的陈欧。 在电商渠道、品牌打造、用户定位各个方面,荣耀也在像素级跟随小米,最后的结果也是超出了所有人意料,近30亿美元销售额、2000万部手机销量、30倍的增长,刘江峰主导下的这一年,哗一下,荣耀横空出世,华为手机折腾了多年,终于有一条路爆发了,甚至开始能跟小米分庭抗礼。 “本来是要用荣耀打红米,结果打到小米身上去了”。 但在一番辉煌业绩之后,刘江峰很快在2015年年初马上就辞职了。刘江峰自始至终都没有彻底蜕变成一个纯粹的华为人。从1996年加入时就有6000元月薪,一路做到华为高管,年薪八位数,功成名就,“反正就是钱很多,怎么花都花不完”。高光时刻,他却引经据典,洋洋洒洒写下告别书“时间未老,理想还在”。 华为十几万人的公司,就像一个小型的封闭社会。里面的人单纯、直接、老板部署好任务,每个人只需要超强的执行力攻下山头即可。这种文化,被余承东描述的栩栩如生,“任总的特点是,地图画的大大的,图画好了,大部队全压上去·····……我们都向老板学到了这一点,用未来之光凝聚大家,不是钱的问题”。 但时间越久,自我的坚持就会越少,最后完全华为化。而这种同化,刘江峰是不情愿的。 刘江峰曾经写道:“有一次我和华为某轮值CEO聊天。他说,‘刘江峰你变了,所以你离开了’。我说我二十年来都没有什么变化,还是我,可能成熟一点,但人没变。他说,‘也是,你确实没有变,但是公司变了,你没有跟上公司发展步伐’。”这种对话内涵丰富。 刘江峰是一个情商极高的人,关于手机公司的一把手之位,刘余之争一直是华为的禁忌话题,荣耀巅峰时刻的转身离开,两人的沉默,使得一切更显扑朔迷离。在任何一个公司,这两个人都是万里挑一的将相之才。但余承东身上的华为特质更多,更符合任正非和华为元老们的期待。 华为手机的本质,跟整个华为公司一样,是一个硬核直男,一切不符合这种气质的领导者,都难以驾驭这架庞大的工程师机器。 06. 造芯 华为上海研究所,是华为手机Mate系列和P系列的研发大本营,也是探究华为手机崛起根源的一个分镜头。 2004年,华为无线团队在上研所组建了手机终端开发团队。2011年,余承东接管手机终端后,开始将上研所作为旗舰机研发中心。华为手机几款明星机型,M系列、P系列、荣耀的早期,其研发都是在上海完成。这里面的三四百位研发工程师基本上伴随着每一款旗舰机的诞生。 早上8点半左右,住在金桥附近的研发工程师陆续鱼贯而出,抵达新金桥路2222号,赶在9点之前打卡。开会、准备胶片、沟通供应商、12点吃饭,午休两小时,2点开始酣战到12点,到家,手机又响了,又是电话会议“Welcome to join the conference” ······ 2017年10月,上海轨道交通俱乐部出现了一枚求助帖,“我要上班的地方在浦东新金桥路东方万国中心,听说以前是新陆火葬场,想问下浦东工作的同仁要紧嘛?” 一位网友神回复:旁边就是华为的办公室,上班如上坟,加班晚的很,楼主不会是最后一个下班的,怕啥? 一个新手机型号从立项、架构、设计、试制再到量产,周期长达一年半左右,这段时间里只有最后量产的一两个月,研发工程师可以暂时喘一口气,剩下的时间全部都在争分夺秒的战斗。最终量产之前,项目可能会产生各种问题,研发人员在富士康一呆一两个月更是家常便饭。(未完,待续) 来源:饭统戴老板 作者:张假假 参考资料: [3] 刘平,华为往事 [4] 芮斌,熊玥伽,华为终端战略 [11] Merlin Zhou,天“赐良机” ...
/ 新闻, 科技
华为手机往事:一个硬核直男的崛起故事(1)

华为手机往事:一个硬核直男的崛起故事(1)

尽管极力掩饰,但华为手机似乎永远无法摆脱它身上那种无法挥去的直男气息。 比如别人家的手机用“拍人更美”的广告词来吸引女性用户时,或者用王源和吴亦凡等来做代言人时,华为手机却在炫耀自己的50倍的变焦功能,让诸多曾经眺望女生宿舍的直男用户们欣喜不已,加上那些被着重强调的工业参数,一股浓郁的硬核直男风扑面而来。 华为手机如何崛起的故事,本质上是一个硬核直男如何成长的故事。从昔日的无路可走,在巨大的差距面前徒然无力,到历尽千辛看到光亮,这是一个狂飙盲进年代里,一群硬核工程师们斧钺相加而无畏的故事,这是观察中国消费电子行业崛起的一个切片,耀如星灯。 试着去了解它曾经的崎岖与暗淡,才可能理解它如今的充沛与光芒。 01. 弃子 华为手机的宏大故事,由任正非的一次战略失误来开头。 1999年,中国移动从中国电信拆分出去,移动通信时代到来。但这次拆分很“偏心”,没有给电信颁发移动业务牌照,相比之下,分家后的中国移动用户蹭蹭上涨。2G时代,中国移动的GSM网络发展迅猛,葛优代言的神州行、周杰伦代言的动感地带,都是一代人的记忆。 中国移动的日进斗金,引起了苦守固话业务的电信的眼热。由于没有牌照,他们只好曲线救国,找到了日本一种相对落后的通信技术,命名为小灵通。小灵通资费便宜,功能够用,迅速席卷全国。抓住机会的UT斯达康年收入曾超过26亿元,市值一度达到70亿美金。 任正非却看上不小灵通,据说日本公司曾将整个方案摆在任正非面前,都被他直接拒绝掉。他把宝全部压在了最先进的3G技术上。从1993年切入运营商市场到2002年,华为一直坚守在供应商设备这个领域,对于电信业务和其他增值业务,华为都没有涉。 任正非对“华为不做手机”异常坚持,1997年信息产业部主动希望华为做手机,被任正非一口回绝。 老对手中兴却迅速出击,全面拥抱小灵通。到2002年,手机从濒临卖掉一跃成为中兴的三大战略业务之一,前前后后赚了100多亿元。与此同时,爱立信、诺基亚、松下等外资品牌凭借着跟中国移动的合作大赚特赚。一个松下GD88彩信手机都能卖到8000多块,一机难求[1]。 华为人眼馋了。2002年10月,时任运营商解决方案部副部长的张利华收到副总徐直军的命令:准备手机立项汇报材料。结果材料还没准备好,她就在一次任正非出席的研讨会上发言道[12]:”消费者一年会换好几部手机,中国有好几亿消费者,华为应该尽快立项3G手机!” 任正非听了暴怒,拍着桌子大喊道:“华为公司不做手机这个事,已早有定论,谁又在胡说八道!谁再胡说,谁下岗!” 任正非的固执,并非没有理由。华为做手机的优势是跟运营商关系好,可以通过定制贴牌的方式迅速打开市场;但劣势也很明显:2B和2C的商业模式有着天壤之别,而消费者又特别认准品牌,诺基亚、爱立信,摩托罗拉都有着极高的大众知名度,华为在此毫无优势。 正因为这些原因,在任正非眼里,“做手机”是跟“搞地产”一样的不务正业,这个话题也变成了公司的禁忌。听到任正非咆哮后,张利华心里一凉,心想惹怒了老板,自己肯定在公司混不下去了,会后她更是萌生退意,不过她还是决定,先把手机立项的材料做好,再做打算。 感受到压力的不仅是张利华,公司其他核心高管虽然极少公开挑战任正非的禁忌,但暗中也在用各种手段试图改变任正非的想法。在徐直军等人的努力下,任正非同意在2002年底召开手机终端的立项讨论,张利华负责汇报,参会的有任正非、徐直军、纪平、彭智平等人[12]。 这是一场前途莫测的会议,任正非究竟会不会松口,谁也不知道答案。 02. 出征 多年之后,已经从华为离职的张利华回忆起这次会议,总会提到一个细节[2]:她把准备了一个多月的材料汇报完,大家都紧张地不敢说话,等待着老板的表态。 任正非并没有像上次那样拍桌大怒,而是语调缓和地对负责财务工作的纪平说:“纪平,拿出十亿来做手机。”然后又对房间里其他人说:“做手机跟做系统设备不一样,做法和打法都不同,华为公司要专门成立独立的终端公司做手机,独立运作!你们几位筹划一下怎么搞。” 言简意赅的两个决定,让华为手机历史上最重要的一次会议,就这样波澜不惊的开完了。 很显然,投10个亿做手机这样重大的决定,绝对不是脑子发热临时起意。要知道,2002年华为净利润只有1亿美金出头,任正非显然是经过了深思熟虑,才做出转变。这种战略掉头能力,跟华为长期坚持的“批评与自我批评”密不可分,也跟任正非的性格密不可分。 2003年11月,华为终端公司正式成立,摆在他们面前的是一场红海大战。 此时,大陆分布着上万家大大小小的手机公司,台湾公司联发科提供芯片及主要电子件,再找个贴片厂生产主板,套上一个成本不到30元的外壳模具,这些无商标的白牌手机构成了华强北的蚂蚁雄兵,外加诺基亚、摩托罗拉这些全球巨头,双面夹击,华为手机的战略空间在哪? 他们从中选定了一条赛道,“运营商定制机”。为了推广3G,华为和运营商合作做了10年定制机,运营商提供要求,华为生产,不贴商标,不用推广,看似轻松这个活儿却做得很心酸,一款手机,净利润大概只有5个点。如果市场预测不准,库存物料一积压,利润立刻全部亏光[2]。 2004年到2010年,这是华为手机的初创阶段,给运营商做的贴牌机不赚钱,支撑其活下来的是固定台电话和3G数据卡,98年抗洪,国家领导人使用华为的固定台电话指挥调度,让华为人自豪了一把[2]。但此时诺基亚如日中天,波导、夏新、TCL也风生水起,华为手机则无人知晓。 2008年左右,华为再次遭遇“冬天”,运营商业务由于跟竞争对手在全球短兵相接,利润率大幅下滑,公司负债率高企。做贴牌机又苦又累还不赚钱,华为思想有所动摇,他们决定出售手机公司49%的股权。找了一圈顶级的基金来谈,黑石、银湖、KKR、贝恩资本都来了。 人算不如天算,2008年金融海啸席卷全球,进入最后一轮的贝恩和银湖最终报价只有华为预期的3/4。任正非一气之下决定不卖了。这个收购如果早推动一个月,可能就成了。不过既然卖不出去,就只能重新规划华为的手机战略,很显然,低端贴牌机这条路,是肯定走不通了。 2010年12月,华为手机召开了高级座谈会,在会上,任正非将手机业务升级为公司三大业务板块之一,把产品重心从低端贴牌机,转向以消费者为中心的高端自主品牌,并豪言要做到世界第一[4]。此言一出,大家觉得任总又在吹牛皮了,to B向to C业务转型极难,华为能行吗? 业务转型,粮草先行。手机转型的先决条件,是华为有钱了。 2010年,华为净利润238亿人民币,相比于华为刚做手机的2003年,利润涨了20多倍,今非昔比。而除了资金外,华为在3G时代还积累了大量跟手机相关的专利,这些家底,是任正非敢于向手机砸钱的底气。 会后不久,华为将旗下所有面向消费者的业务整合在一起,组成消费者事业部,成为华为三大事业部(Business Group)之一。同时任正非承诺,将会给这个新部门大幅度的支持,至少在研发预算和投入上要胜过竞争对手。思想破冰,粮草给足,只缺一个能打硬仗的闯将了。 任正非盯上了一个皮糙肉厚,浑身上下充满钢铁直男气息的汉子,名字叫余承东。 03. 首战 余承东毕业于清华,1993年加入华为,从基础研发员工做到华为无线部门的核心高管。2007年,他主导的Single-RAN产品横扫欧洲,助力无线产品收入跃居世界第二,逼近爱立信,立下汗马功劳。在那一纸调令下达之前,余承东不会觉得自己这辈子会跟手机扯上什么关系。 任正非为何派余承东来挑手机部门的大梁,坊间有很多解释的版本,多数都集中在他性子直、脸皮厚的特点上,比如他在欧洲推广手机时需要说英语,同事听了他那蹩脚的英语问他:观众听不懂咋办啊?他眉头都不皱:“我才不管别人说什么呢 !我只管说自己背好的词儿!”[2] 2011年2月24日,刚从欧洲回到深圳总部的第二天,余承东就懵了,他身兼5个职务,每月光例会就有25个。此时,友商天天围着风口转,已成风口上的名猪。他若天天围着会议转,八成得成炮灰。他决定一头扎进手机,学着发微博,更新华为手机动态,跟网友互动。 2012年3月9日,他发了一条微博:“最近被那些盲从的跟风者搞火了,我在此不谦虚的说一次,我们今年年底明年年初将推出一款比iPhone5要强大很多旗舰手机。”这条吹牛的微博被转发了4000多次,评论达到5000条,被网友冷嘲热讽, 之后“余大嘴”的称号便不胫而走。 这种方式,余承东偷师雷军,2011年8月13日,小米1发布,雷军在微博上摇旗呐喊,获得巨大成功。此时的中国智能手机市场刚刚兴起,三星、魅族、小米、OPPO、VIVO混战一片,大家集中在2011年发力,这看似是一个不经意的巧合,但却稳稳地踩准了一个极为重要的产业节点。 这个产业节点,便是大陆智能手机产业链的崛起。 2007年iPhone问世,苹果为了抑制台湾供应商,开始有意扶持大陆本土供应商,在劳动力低廉和政策优势的激励下,大陆消费电子行业借势崛起,成就了行业的黄金十年。世界电子产业链经历了日本、韩国、台湾,逐步转移到大陆,为小米华为们提供了丰厚的配套基础。 这种基础是如此的强大,一个例子可以证明:2012年,离iPhone预定上架只有数周了,手机屏幕临近午夜时才被运到装配工厂。工头立刻叫醒了工人,每人一包饼干一杯茶,立刻赶往车间,半个钟头内,组装线开工。96个小时后,这家公司便可以用日产1万多台的速度生产iPhone。[6] 同年,硅谷科技大佬们组团儿跟总统奥巴马共进晚宴,按照规矩,每位客人都得向总统提一个问题。等轮到乔布斯时,奥巴马却问了乔布斯一个问题:要啥条件你才愿意在美国生产iPhone? 为啥不把这些工作迁回美国呢?乔布斯正襟危坐地说:这些工作不可能回来了。 这款本名“埃菲尔”的手机特点鲜明,余承东这个技术狂人要求手机全身上下每一个部位都要薄,结果追求超薄的刻意,导致工业设计的美学被无情扼杀,整个手机看起来就是一个板砖。以至于连余承东看到P1样机时都忍不住吐槽[4]:“这(tm)是个什么东西?”(未完,待续) 来源:饭统戴老板 作者:张假假 参考资料: [1] 上观新闻,张利华:原华为员工15年前提议做华为手机 任正非曾大怒 [2] 戴辉,一位前华为人亲历的华为手机发展史:最牛产品是如何炼成的 [3] 刘平,华为往事 [4] 芮斌,熊玥伽,华为终端战略 [12].华为研发,张利华,2017年 ...
/ 科技, 编辑精选, 蒙城视野
https://mmbiz.qpic.cn/mmbiz_jpg/9eYaehARxIpQgZXFhK6y3YCHBqIKW97WwgGY6K7gFzZD8JXibJMep2jxdLmiaZLSWdqTRErXwJ2pTibmogibMbK1eA/640?wx_fmt=jpeg

顽石投融数据平台正式上线

了解加国最全最新项目资讯,把握最佳投融机遇! 4月25日,顽石会在Brossard总部举行了顽石投融数据平台上线仪式,中国驻蒙特利尔边副总领事边志春、领事冯安命,加拿大皇家科学院院士孙靖夷,加拿大皇家艺术院院士刘荣黔、九鼎俱乐部理事长黄丹棻、中加企业家理事会会长王恒宝、绿邦投资集团总裁朱朝雨、显达理财投资集团副总裁Nicolas Shields和区域总管Pierre-Olivier Cloutier以及本地著名企业家Louis Lagassé等60余位嘉宾出席活动。 边志春副总领事(中)和部分来宾合影 / 七天传媒图片 顽石会创始人杨军致欢迎辞,他在发言中强调:“2019年,顽石会将在数据资源整理挖掘、信息交换等方面进一步扩大影响,力求准确、快速为客户提供服务。” 他说:“今天,顽石投融数据库正式和大家见面了,大家可通过顽石数据库快速、便捷地查询各种投融资资讯和数据,了解最新的行业动态,以及各个行业的发展潜力,分享企业经营之道。” 顽石会创始人杨军致辞 / 七天传媒图片 顽石年度合作伙伴、企业家代表等纷纷致辞,表达了对顽石平台上线的祝贺与美好祝愿。 顽石平台的存在,得以帮助中加资本项目对接,切实为投资者和项目方提供沟通交流的桥梁和渠道。 中加企业家理事会会长王恒宝发言 / 七天传媒图片 顽石会发言人刘正家向大家详细介绍了顽石数据库平台的结构内容,技术架构等,并在现场向大家进行了数据库平台的演示。 现场嘉宾针对顽石数据平台的建设进行了热烈地探讨,顽石会技术总监祁建博士对相关问题进行了详细的解答。 顽石会发言人刘正家(左1)、顽石会技术总监祁建博士现场回答提问 / 七天传媒图片 顽石会成立于2017年底,一年多来建立了以互联网为依托,以资本、技术、先进理念为载体的投融资信息交互平台,专注于促成中加两方的商业合作和投融资机会。 同时顽石会立足蒙特利尔,辐射渥太华和多伦多,建立了完整的信息体系,服务范围涵盖人工智能、航空航天、环保、建筑、采矿、医疗、教育、IT、食品、文化、娱乐、旅游等多个领域。 建立了拥有80余人的专家团队,和中国大陆多个机构、上市公司搭建了完整的信息互通渠道,在中国设立了5个信息交流中心,筛选项目200余个,可供投融资人员、投资机构检索查询。 展望未来,顽石会将随着大数据时代的洪流,为中加投资者和项目拥有者提供便捷的信息沟通渠道和可访问的最全中加投融数据信息平台。 顽石投融数据平台网址:www.wins.international。 ...
/ 科技
德国人又火了 奥迪终于把球形轮胎造了出来…

德国人又火了 奥迪终于把球形轮胎造了出来…

大家还记得前段时间 球形轮胎的新闻吗? 最近奥迪又火了 原因是应用上球形轮胎了! 四个轮胎都是球形 可以前后左右随便开! 这是固特异的轮胎 这个球形轮胎靠磁悬浮驱动,四个轮都能轻松转向 360° 无死角转向! 别的车都是这样绕过路障 而装上球形轮胎的车这样过 女司机再也不用担心停车问题了,直接移进车位! 还可以节省停车需要的空间,大大提高了停车场的空间利用率 除此之外,这种轮胎还模仿了珊瑚的形状 在干燥路面上轮胎会自动变硬,减少摩擦 在有积水的路面上轮胎会变软一些,增加摩擦,减少打滑,让雨雪天气行驶更加安全 在轮胎的纹路中还有一种吸水材料 这种材料吸水后会自动收缩,从而创造更大的排水槽 这样的话,车辆可以轻松地通过有积水的地方 更牛的是停车的时候,四个轮子会各自向相反方向横向自动锁住,这种过程只需0.1秒! 即使你踩了油门,也只能“原地刨坑”~ 既然轮胎都造了出来,那什么时候才有这样的车呢? 别担心,奥迪已经决定要发售采用这种轮胎的车 不过,那要等到2020年以后了…… 时间过得很快地!大家有生之年还是可以开上的 来自:汽车维修大师 ...
/ 科技
1555339876(1)

硅谷有没有“996”

“华尔街的人会跟你说996算什么,697都正常,硅谷一半也加班并且没有加班费”,当国内的互联网公司因为“996,ICU”而站上了风口浪尖的时候,远在大洋彼岸的硅谷工作者给出了这样的回答。超高的福利,令人艳羡的工资,“天才大脑”的天堂,一直以来,硅谷都以这样的形象示人,但在这些光环的背后,24小时待命、“work from home”的规则、年龄歧视的存在也证明,“996们”笼罩的或许并不只有国内的互联网公司。 加班or不加班 “工作996,生病ICU”,当这种说法铺天盖地刷屏的时候,也惊动了对岸的业内大佬。4月7日,继在推特上评论“996制度”违反人性之后,编程语言Python之父Guido van Rossum一篇名为《我们能为深陷996泥沼的中国程序员做些什么》的帖子再次瞬间引发了热议。 互联网的领导者发出了这样的倡导,在让人感动于其“对程序员来说充满尊敬与善意”的举动的同时,也引发了一定的质疑:这种看似严酷的加班文化真的只存在于中国的互联网公司吗?事实或许比加班文化本身更加残酷,硅谷的压力同样难以想象。 “在硅谷或者华尔街,‘996’不叫‘996’,叫‘工作压力大’”,对于硅谷有没有“996”的问题,目前生活在纽约,曾经在硅谷有过工作经历的江先生简直明了地用这样一句话进行了概括。 根据他的描述,在硅谷,并没有明文规定的所谓“996”,双休是存在的,但你要在规定的时间点完成你的工作,很有可能是你5点下班,然后在家工作到半夜3点。而且程序员的工作性质决定,你的工作时长是不可能预期的,因为有时候要修复一个bug就需要很长时间,而且你无法预料bug什么时候会出现。 在他眼里,硅谷没有“996”,但加班似乎已经成了一个所有硅谷人都默认的选项。更重要的是,“工作狂”甚至已经成了一种硅谷理想的生活方式,在这些牛仔裤、T恤的标配着装上,你总是能看到印着的“梦想”、“超越他人”之类的标语。 根据《纽约时报》的报道,硅谷工作狂文化盛行,在 Twitter上有150万粉丝、还出版过畅销书籍的企业家和天使投资人加里·沃伊内楚克,曾告诉自己的粉丝,他们应该一天工作18个小时,而且应该每天都这样,不能休假,不能约会,不能看电视。“想闪亮全场吗?想买飞机吗?”他在一场励志演讲中问道。“那就工作吧。工作才能让你得到这一切。” 20岁or40岁 硅谷是互联网的圣地,却不是互联网的仙境。“加班正常,有抵抗情绪也正常,但通常人们没有什么选择。”江先生举例称,亚马逊人员更新很快,如果你受不了加班文化而离开,那我就会去找刚毕业的大学生,“又便宜又老实,虽然他们工作一段时间就会离开”。 这仿佛揭开了硅谷的一条“伤疤”。早在几年前,Facebook创始人马克·扎克伯格就在斯坦福举行的一个活动上对观众说:“我想强调年轻和技术的重要性。年轻人要更聪明。”当时这句话因为“年龄歧视”被媒体大肆报道,但拿出的事实却宛如铁证。 Java之父James Gosling也在 Facebook上发表了他所遭遇的年龄歧视经历:我曾在面试的时候被 HR 告知,“通常我们不招你这种年龄的程序员,但你的情况特殊,所以对你特殊考虑。”而在 Google 工作的时候,听到几个 30 多岁的人在讨论要去整容变得年轻点。 彭博社的一篇文章曾讲述了硅谷的40岁危机,其中提到,年过四旬后你可能会发现自己在硅谷的求职过程中不再那么顺利。尽管美国劳动人口的年龄中位数是42岁,但是苹果的雇员年龄中位数只有31岁,谷歌和特斯拉是30岁,脸书和领英只有29岁。 他们的逻辑似乎不难理解,年轻员工意味着对于新税要求更低,且在时间上拥有更好的可塑性,这也意味着他们更加有能够加班的条件。2014年,苹果和Facebook甚至为女员工提供冷冻卵子的费用,而这样的做法也旨在帮助那些有意把经历放在工作上而又不想影响今后生育孩子的女性。 留下or淘汰 无论是比“996”有过之而无不及的工作时间还是年龄歧视的严重,似乎都指向了一个问题,他们为什么会选择留下?硅谷或者华尔街是个特殊的行业,像外界认识的那样,在那里工作是荣誉、成功的象征,但也意味着在那里就要自愿付出,同时也会得到相应的报酬。但除此之外,或许还有些“不得不”的意味。 “有很多App,例如程序员专用的3D游戏模型这类,几乎每天更新一次,每次用都是最新版,而这也就意味着这背后有很多技术人员对他进行版本更新,这是人工上新。虽然用户会很烦,但必须要保证更新,要保证自己不再行业中淘汰,要守住用户,这背后就是无数小码农在勤勤恳恳地搬砖”,江先生提到。 在这个行业里,速度成了生命。江先生称,在他们那个圈子流行一个段子,华为出新手机的时候,深圳一家做手机壳的工厂连夜开会做配套的手机壳,为的就是不在行业里掉队。亚马逊的技术之所以能够做的那么好,也是因为他有一部分程序员24小时待命,出现bug立刻修复。Facebook一直都想做移动支付,想借鉴支付宝、微信,但就是没有做起来。事实上,国外也很感叹中国互联网的速度,以及程序员的付出。 “在这里你可以选择不加班,但要有被裁员的心理准备,行业趋势就是这样,不能闲下来”。对于互联网行业的“996”制度,江先生直言到。竞争仿佛是硅谷的宿命,论天诞生的企业全都昭示着这片土地的硝烟弥漫,但另一边,这里也是梦想的出生地。 著名科技评论家凯文·凯利曾经这样概括在硅谷为世界创造出伟大发明的三类人:梦想者,企业家和投资人,中国的互联网企业或许也一样。 来自:北京商报,作者:杨月涵 ...
/ 加国新闻, 科技
http://www.rcinet.ca/zh/wp-content/uploads/sites/6/2019/04/417-l2-635x357.jpg

多伦多医生成功进行北美首例配对移植肝脏手术

去年7月9日,多伦多市大学医疗网(UHN)的器官移植医生在十二个小时中同时进行四例手术,为两位患者移植了肝脏。据信这是北美首例“配对”肝脏捐献和移植。星期二(4月16日),有关的医生和患者在多伦多总医院召开新闻发布会,正式对外界公布了手术情况。 接受肝脏移植的两名患者之一是54岁的穆罕默德.汗(Muhammad Khan)。他在2017年被诊断出非酒精性肝硬化,需要进行移植手术。他的妻子愿意捐出一部分肝脏,但是两人的血型却不匹配。38岁的彼得伯勒市民凯莉.布莱恩(Kelly Bryan)是少有的O型阴性血,可与所有血型匹配。她同意把一半肝脏捐给穆罕默德.汗。而汗的妻子希娜则把自己的肝脏捐献出一半给另一位患者。 穆罕默德.汗在新闻发布会上称布莱恩是天使,向她表示深深的感谢。这次配对捐赠多亏她的慷慨才得以实现。 布莱恩说,虽然他们不是自己的亲人或朋友,但他们是别人的亲人、朋友和爱人。他们应该得到一个新的肝脏和新生活。 目前在安大略省有将近300名患者需要做肝移植手术,每年都有50到100人在等待中病故。 来自:RCI ...
/ 中国新闻, 科技
上海车展开幕,中国占据电动车行业的半壁江山

上海车展开幕,中国占据电动车行业的半壁江山

4月16日,第十八届上海国际汽车工业展览会(下称:上海车展)正式对媒体开放。不同于以往,本次展会的聚光灯,不可避免地照向电动汽车的“行业竞赛”。 作为全球最大的电动车市场,中国去年占了全世界销量的一半。更值得一提的是,拿下全球市场半壁江山的,不是传统的美欧日“汽车列强”,而是在汽油车领域被认为落后的中国车企。 大众首席执行官赫伯特·迪斯(Herbert Diess)1月访问北京时坦言,“中国将成为世界汽车强国之一。” 16日,观察者网第一时间进入上海车展现场:来自海内外的汽车制造商秀出几十款电动汽车,争相踏上中国引领的这波“电动浪潮”。 2019上海车展现场 图自观察者网 3000亿美元近半投向中国 美联社14日报道称,今年上海车展的亮点,在于全球电动车行业的“竞赛”,各大车企纷纷推出电动车产品吸引中国消费者。 2018年,尽管各类汽车在华总销量减少了4.1%,但纯电动和混合动力汽车的销量激增60%,达到130万辆——占全球总量的一半。 报道称,15年来,中国一直在推广电动汽车,希望借此改善中国城市的雾霾状况,并在一个有前景的行业中取得早期领先地位。 眼下,通用、大众、日产等汽车巨头都在开发适合中国人的车型。尽管这些外国车企拥有资金和技术,但其中国的竞争对手更有经验:近十年来,包括比亚迪、北汽等本土车企,一直在销售价格低廉的电动车。 观察者网此前报道提及,未来5到10年,全球车企计划在电动汽车技术上增加3000亿美元的支出,其中近一半投向中国。 具体来看,德国车企的支出达到1395亿美元,除了投向本国的717亿美元外,剩余部分均投向中国。此外,美国、日本、法国、瑞典车企也纷纷把投资目光瞄准中国,使中国将吸纳全球车企超过45%的相关支出,达到1357亿美元(包括中国自身的570亿美元)。 路透社图表截图 “竞争越来越激烈了” 上月底,财政部等四部门联合印发通知,新能源汽车的补贴将出现“退坡”。按照最新的政策,今年纯电动车的补贴最高只有2.5万元,而且只有国家补贴没有地方补贴。2018年,每台纯电动车能拿到4.5万元的国家补贴,以及2.25万元的地方补贴。另外,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的补贴从2.2万元减至1万元。 对于上述情况,瑞银集团分析师保罗·龚(Paul Gong)指出,“竞争越来越激烈了。” 在即将向公众开放的上海车展上,各大车企展出的电动车将多达数十款,其中既有豪华SUV,也有价格低于1万美元的微型车。这些车将在性能、成本和外观上,与传统的汽油车展开竞争。 大众首席执行官赫伯特·迪斯认为,到明年年底,“消费者将很难再拒绝电动汽车了。” 迪斯在1月访问北京时曾表示,“电动汽车将兼具宽敞的空间和快速充电技术,它们看起来让人兴奋。” 在美国和欧洲需求持平或下降之际,汽车制造商正将目光投向中国这个最大的全球市场,以推动营收增长。这给了他们与中国当局合作推广电动汽车的动力。 “中国公司起步更早,反应更快” 保罗·龚表示,对中国汽车制造商来说,转向电动汽车的压力“与其说是威胁,不如说是机遇”。 他指出,作为汽油车的后来者,中国品牌只占全球销量的10%,而且大多是低价车。不过在电动车的销量上,中企占据了全球半壁江山。 “在电动车领域,中国公司起步更早,反应更快。”他补充道。 据报道,在电动汽车研发和鼓励消费者购买方面,中国政府已经花费了数十亿美元。国有电力公司已经建成了世界上最大的充电网络,充电桩多达73万个。 与此同时,全球品牌正在与具有低成本生产经验的中国合作伙伴建立联系:福特和众泰成立了合资公司;通用和中企计划在明年前联合推出10款电动车;奔驰与比亚迪联手打造了腾势品牌;大众和江淮的合资车思皓E20X去年已经开卖…… 为了刺激竞争,中国去年取消了新能源汽车整车制造的外资股比限制。 最先做出反应的是特斯拉,这家美国电动车制造商的首座海外工厂,已经在上海开建。 视频截图:3月的特斯拉新车发布会上,该公司首席执行官埃隆·马斯克盛赞上海工厂 瑞银集团的一项调查发现,71%的中国消费者愿意尝试购买电动汽车,高于一年前的58%,而美国和欧洲的这一比例均不到20%。 下面,跟着观察者网一同感受本届上海车展上扑面而来的“电动浪潮”: 蔚来ET7 图自观察者网(徐喆 摄) 比亚迪E-SEED GT 图自观察者网(潘昱辰 摄) 威马EX5 Pro 图自观察者网(潘昱辰 摄) 合众U 图自观察者网(潘昱辰 摄) WEY X概念车 图自观察者网(潘昱辰 摄) 零跑C-more概念车 图自观察者网(徐喆 摄) 别克VELITE 6 图自观察者网(徐喆 摄) 理想ONE 图自理想智造微博 来自:观察者网 ...
/ 国际新闻, 科技
新发现!NASA宇航员太空待340天 DNA发生永久突变

新发现!NASA宇航员太空待340天 DNA发生永久突变

NASA宇航员史考特(Scott Kelly)在国际太空站待了340天,科学家很好奇他的身体状况是否有出现变化?于是找来和他基因相同的双胞胎兄弟马克(Mark Kelly)进行比对,结果发现史考特“免疫系统和DNA修复功能”出现突变,从遗传基因的角度来看,是无法恢复的永久损伤。 据《科学》期刊的研究报告,55岁的史考特回到地球3年后,科学家对他展开全身的检查,发现他待在太空的这段期间颈动脉和视网膜变厚、体重变轻、肠道微生物增多,以及认知能力下降,不过,这些症状大多在回到地球6个月后逐渐消失,唯独基因中8.7%的变化至今仍未恢复。 史考特表示,刚回到地球的那几天非常难受,有很长一段时间都没有活力相当疲惫,“我还以为自己得了流感”。 佛罗里达大学认知神经科学家赛德勒(Rachael Seidler)说,“这些基因突变不会对宇航员造成直接危险,但不排除会增加他们未来罹患癌症的风险。” 科罗拉多州立大学的癌症生物学家贝莉(Susan Bailey)表示,人类染色体末端有个叫“端粒”的部分,通常随着年龄增长会渐渐缩短,辐射、污染、压力等等因素都有可能导致它加速变短,但奇怪的是,史考特去一趟太空后,端粒竟然没缩短,反而比之前更长,换句话来说就是“他的细胞比以前更年轻了”,很有可能是“太空唤醒他体内某部分沉睡细胞”。 研究人员指出,史考特基因产生突变有5种可能,其中包含太空辐射、零重力环境对生理带来的冲击,因为史考特当初待的太空站,正好处于高能带电粒子范艾伦(Van Allen)辐射带下方,辐射量是地球的48倍,所以身体细胞会一直忙着修复放射线伤害,才会出现这种突变。 来自:看看新闻 ...